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1课 《邓稼先》练习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1课 《邓稼先》练习案(含答案)

第1课《邓稼先》

01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hì(挚)友元勋.(xūn)鲜.为人知(xiǎn) 两xiù(袖)清风

鞠躬

..(páng huáng) 平沙无yín(垠) ..尽瘁(jū gōng)妇rú(孺)皆知彷徨

当之无kuì(愧) 热泪盈kuàng(眶)锋芒bì(毕)露马革ɡuǒ(裹)尸

至死不xiè(懈) jié(截)然不同

2.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奠定奠基)人和开拓者。

(2)佩服他、仰慕(仰慕羡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3)在北京,见到阔别(阔别离别)了22年的稼先。

(4)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提议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人生是需要奋斗的,只有你奋斗了,失败后才会当之无愧

....。

B.吉林以其千年积雪的长白山而闻名全国,而长白山天池的壮观景色也是家喻户晓

....。

C.他虽然取得了成功,得到了众人的赞许与羡慕,然而其背后的辛酸故事却鲜为人知

....。

D.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解析:A.“当之无愧”指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与语境不符,可改为“问心无愧”。)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邓稼先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级许许多多工作者,原因是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B.我们应发扬光大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C.杨振宁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激动得热泪盈眶。

D.令我们崇敬的是,杨振宁这位科学大师,时刻支持和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建设。

(解析:A.句式杂糅,删去“原因”或“因为”;B.“发扬光大”与“事迹”搭配不当,可改为“铭记邓稼先的事迹并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D.语序不当,将“支持”和“关注”调换位置。) 5.(2018·滕州月考)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C)

①那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深入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结果,并代代相传。

②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不愧是做人扎根的教育。

③他们为国为民不惜舍生忘死。

④古时儒学盛行时,每个学子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理想。

⑤同样经受过外国列强的侵犯,但就是国人这种为国家忠贞不贰、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保全了我们民族的尊严和命脉。

⑥所以,在我们中华绵延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的背后,有着数不清的持道守德、以身殉国的仁人志士。

A.④①②③⑤⑥B.②④③①⑤⑥

C.②④①③⑤⑥D.④①③⑤⑥②

6.(2018·巴中)综合性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某校九年级开展“家·国·梦”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1)【家·幸福的家】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请根据示例,为活动再设计两个内容。

①听成长故事②看新旧照片

③【示例】忆点滴关爱

④集孝亲名言(或:送温馨祝福、写亲情作文)

(2)【国·强盛的国】无悔青春,无憾人生,挺起国之脊梁。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示例】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赤胆忠心)“深探”写传奇(或:展风采、竞风流、留芳名、书春秋、书楷模)

(3)【梦·复兴的民族】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描绘民族复兴的蓝图。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追梦少年的你,请写一句座右铭,激励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 【示例】牢记使命。勇于追梦。

02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7.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邓稼先的高尚人格和杰出贡献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由衷赞美和无比崇敬之情。

8.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结构上,交代时代背景,为主要人物邓稼先的出场做准备。内容上,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9.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分别是怎样的人,并说一说你更欣赏谁。

邓稼先:做事不爱引人注目,性格朴实忠厚,在学术上有着一股“钻”的精神,热爱祖国,深得人心。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的拔尖人物,性格直爽,敢于直言,不怕得罪人,在学术上同样有着一股“钻”的精神。第二问略。(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10.课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何用意?

从侧面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劣、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暗示科学工作者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另外,这是作者与邓稼先青年时期在昆明一起背诵过的文章,引用此文也有寄托哀思的作用——诵文思人,那人恍若在眼前。

03拓展阅读

袁隆平改稿

郝安

①民谚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当年,80 多岁的邓小平夹着一支烟,摇着头,抿着嘴说,中国农村改革,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第一次见到袁隆平,是他75 岁的时候,我跟他说了这句大实话,袁隆平也夹着一支烟,也摇着头,也抿着嘴说,“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一点点”。

②再一次见到袁隆平,是8 年之后的2013 年 1 月。他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宽额头,小平头,古铜色的脸;依然是红格子棉布衬衫,深色休闲裤;依然是精神爽朗,睿智逼人,举手投足一点都不像个80 多岁的老人。

③一见面,老人同几年前一样,顺手从茶几上拿起一包红色中华烟。

④这次来,我们带着清样,是请袁隆平审定有关他的一篇文稿。就是在这篇文章里提到,袁隆平戒烟了。“难道又‘复辟

..’了?”我说出自己的疑问,袁老乐呵呵笑着,打开烟盒,抽出一支烟:“告诉大家,

我已经正式戒烟64 天了。这个是给客人抽的。”他举着烟,挨个儿问抽不抽。而后才坐下来,聚精会神地看稿,竟不带老花镜。少顷,听他说:“梦见的是谷粒像花生米那样大,不是花生那样大,哪有那么大,这个‘米’字丢不得。”边说边拿起笔在“花生”后工工整整地加了一个“米”字。“这个字也不确切,”一直低头看稿的袁隆平抬起头,“我梦见的是自己躺在稻穗下乘凉,说躺在‘水稻’下面不准确。”

⑤一般情况下,名家、领导的文稿大都经过层层把关,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审看大样,不过走一个程序,签字画圈甚而点头即可。袁隆平却没有这样。他看稿时,竟像小学生对待自己的功课一样严谨认真,改正的这几个字无论语义还是修辞都恰到好处。我心头悄然一颤。上面说的袁隆平做的这个梦,大凡采访过袁隆平、写过杂交水稻的都熟悉,都描述过,我也在《见到袁隆平》这篇文章中用过。回来后一翻检,大报小报、长稿短稿居然都是说“袁隆平梦见的谷粒像花生那样大”“在水稻下面乘凉”。不觉赧颜,随后分明感到一种常人很难有的精神从袁隆平改稿时那如同雕塑般的身体里溢出,充盈在我的四周。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是科学家对待事业的那种一丝不苟,是圣教徒对待经典的那种敬畏虔诚。

⑥我又想起上次袁老为我们题字的一个细节。他一笔一画地写着,老人是读老书的,不习惯简化字,当写到“读者”的“读”字时,看他停笔思索,我们提醒是“讠”字旁加“卖”,他将信将疑,硬要查字典看简化了的这个字到底是怎么个写法。

⑦论名气,袁隆平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动天下;论学问,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满腹才学,建树丰硕;论经历、意志和信念,可谓风霜雨雪,九死而不悔,硬是从一条坎坷的泥巴路,一直走到脚下铺满红地毯;论贡献,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成绩功劳响当当。就是这样一个人,阅改一份不满3 000 字的文稿、为题写几个字而正襟危坐,如此仔细到近乎苛刻,一点都不含糊。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袁隆平精心为“我”改稿。

12.第④段中加点的“复辟”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复辟”原指被推翻的统治者复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这里指戒烟后又开始抽烟,如此戏称也说明作者与袁隆平交流的气氛是轻松活泼的,从侧面表现了袁隆平的平易近人。

13.本文主要写袁隆平,第⑤段为什么要写“一般情况下的名家、领导”呢?【详见本课“学法点津”】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将一般情况下的名家、领导走程序看文稿和袁隆平像小学生对待自己的功课一样严谨认真地看稿子的情况对比,突出袁隆平做事的严谨认真。

1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袁隆平是一个享誉世界、建树丰硕、执着不悔、贡献卓越的人,突出表现了其阅改一份不满3 000字的文稿、题写几个字时仔细到近乎苛刻的可贵品质,反映了他一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对比手法的作用

【典型例题】课文中为什么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比着写?

【参考答案】通过对比,能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了只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技法点睛】(1)对比手法的概念: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

照比较的表现手法。把对立的观点、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辨特点、辨别是非。

(2)对比手法的作用: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取得更加明显的表达效果。

(3)一般答题格式:这句话/这段文字/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与……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了……的……,给人更加强烈的感受。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13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