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2021年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2021年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2021年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欧阳光明(2021.03.07)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

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4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

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损伤,称为

机会性感染。

6.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7.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

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

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9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

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

体液传播

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13. 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即为传染性。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免疫状态等有关。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4.传染期:指感染者或病人有能力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的那段时间是针对传染病而言的不同的传染病传染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15.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6. 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

15. 三区两通道:指传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所划分的特殊区域和通道,三

区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16. 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17.隔离: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如传染病流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易感染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

18. 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 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19.乙肝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

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

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

诊断的证据。

20. HBeAg血清转换::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

21. “三痛”征:是指头痛、腰痛、眼眶痛

22. 高血容量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水钠储留引起血容量升高,

表现为心慌、头痛、血压增高,脉压增大,心音亢进,此时易出现肺

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脑水肿等。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严重并发症.

23.艾滋病窗口期:从感染HIV到抗体反应出现前的这段时间,约2 ~6周,3个月阳性率90%左右,6个月阳性率99%以上。体内有HIV;感染

者有传染性;血中HIV抗体阴性。

24. HIV职业暴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过程

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

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

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25.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

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26.慢性伤寒杆菌携带者:

27.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

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28.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

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29.“三管一灭”:对消化道传染病:“三管一灭”(管水源、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蟑螂),注意个人卫生。

30.Herxheimer reaction: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

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

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发生后尽快

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31. 疟疾的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的,因此,四种疟疾都

有发生再燃的可能性。再燃多见于病愈后的1~4周,可多次出现。

32. 疟疾的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只见于

间日疟和卵形疟。复发多见于病愈后的3~6个月

33.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黑热尿):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RBC在血管内裂解,出现腰痛,酱油样尿(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特别是奎宁和伯氨喹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