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讲创造社作家及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创作

第六讲创造社作家及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创作

第六讲创造社作家及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创作
第六讲创造社作家及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创作

第六讲:创造社作家及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创作

一、关于创造社:五四运动活跃了当时的思想界,一大批知识分子以文学为手段倾诉

着自由、叛逆、骚动的时代心曲。据统计,自1921-1925年,志趣

相投的文学青年和已成名未成名的作家们组成了100多个文学社

团,创造社是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社团之一。

创造社的演化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有:

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何畏、徐祖正、成仿吾、郑伯奇、穆木

天、陶晶孙等。他们都是留日学生,虽然所学专业很少有是文学的,

但他们对文学有着共同的爱好与兴趣。初期创造社以郭沫若、郁达

夫、成仿吾为核心,开始了其有声有色的活动。郭沫若的《女神》、

郁达夫的《沉沦》于1921年8月、10月相继作为《创造社丛书》

出版。它们或以新颖的形式或以惊人的取材震惊了文坛,赢得了众

多男女的心。次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张资平著),

译著《少年维特的烦恼》、《王尔德童话集》等也风靡一时。同年

5月纯文学刊物《创造》季刊问世,主要发表同人作品,后也吸收

了一些社外友人的稿件。创造社同人以其颇具特色的小说、诗歌、

戏剧创作,大胆激烈的评论征服了无数读者。

1923年创办的《创造周报》、《创造日》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

后因郁达夫北上担任北大统计学讲师,郭沫若东渡日本,成仿吾去

广东,创造社三足离散,其所办三种刊物于1924年全部终刊。

中期中期创造社增添了一些新成员:周全平、倪贻德、敬隐

渔、严良才,创办了《洪水》半月刊、《创造月刊》,继续出版创

造社丛书,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中期创造社打破了小集团、宗

派门户之见,广纳不同社团流派、不同思想倾向的作家的作品,思

想十分活跃。后郁达夫因外部压力以及朋友间的隔阂与误会,也为

了不致因个人原因而累及创造社,于1927年8月登报声明脱离创

造社,四个月之后《洪水》半月刊终刊。

后期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加入创造社迎来了它最

后的短暂的一年。后期创造社创办出版了《文化批判》、《流沙》、

《思想》、《日出》等刊物。中期创造社就已着手倡导革命文学,

后期创造社则把主要精力用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倡导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并挑起了对鲁迅、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批评与反批评,同

时与太阳社又起纷争,一时形成了混战局面。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

是冯乃超等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受到当时第二国际左倾理论和日

本福本主义的误导,对鲁迅等“既成作家”根据“先分裂后联合”

的方针进行严厉的上纲上线的打棍子扣帽子式的批评,但他们充满

激情的真诚宣传与评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1929年2月创造社被查封,结束了它不到8年的不平凡

的历史。

二、自我抒情小说

(一)、自我抒情小说概说:

1. 界定:

通过塑造一个“自我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来着重抒发作家强烈的主观情

感,并以情感来打动读者的小说。其美学追求为“主情主义”(郭沫若)。

主要作家:郁达夫、郭沫若、倪贻德、陶晶孙、周全平、王以仁;

冯沅君、庐隐、丁玲;

废名等。

郭沫若:(《残春》、《落叶》、《喀尔美萝姑娘》、《漂流三部曲》)

倪贻德:(《玄武湖之春》

陶晶孙:(《木犀》、《音乐会小曲》)

周全平:(《烦恼的网》、《梦里的微笑》)

王以仁:(《孤雁》)

2. 产生背景:

五四新旧交替的时代造成了青春情绪的激荡;个人主义思想的传

播和作家个性意识的增强;

西方浪漫主义“主情文学”的影响

(二)、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简介:

1、郁达夫自传:

(1)悲剧的出生;(2.)我的梦,我的青春!

(3)书塾与学堂;(4)水样的春愁;

(5)远一程,再远一程!(6)孤独者;

(7)大风圈外;(8)海上。

2、作品:《沉沦》集(《银灰色的死》《南迁》《沉沦》)《茫茫夜》《采石矶》《茑

萝行》;《零余者》《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改编为著名电影《金秋桂花迟》)。

《沉沦》分析:

(1).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

(2).内容(略);

(3).反响。

“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

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

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

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想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得

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郭沫若《论郁达夫》

“郁达夫的作品又喜欢尽量地表现自身的丑恶,又给了颓废淫猥的中国

人一个初次在镜子里窥见自己容颜的惊喜。”

——苏雪林《郁达夫及其作品》

3、郁达夫小说中的苦闷:

(1). “生”的苦闷:

主人公大多或求学、或失业,流浪漂泊,生活困顿,处于饥寒交迫、穷

困潦倒的境地,靠卖文、卖书或典当度日。

《银灰色的死》典卖亡妻的戒指和旧书;

《茑萝行》经常失业、无力养家,害得妻子投河自杀;

《春风沉醉的晚上》到处搬家、靠稿费添置衣服;

《零余者》“袋里没钱,心头多恨”

(2). “性”的苦闷:

“性欲和死,是人生的两个根本问题,所以以这两者为题材的作品,其偏

爱价值比一般其他作品更大。”(郁达夫《敝帚集·文艺鉴赏上的偏爱

价值》)人的合理要求和本能欲望被压抑,而导致同性恋、性病

态、自戕自虐甚至是自杀。

人物在性的问题上所感受到的巨大压抑和苦闷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性是小说人物走向沉沦、变态的核心线索。

性是郁达夫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载体。没有了性,也就没有了性之美、性之雅或性之苦、性之痛。

性是郁达夫小说不可缺少的筋骨,小说通过性的沉沦,写出了人的沉沦、人性的沉沦。

郁达夫在作品中大胆的展示“性的苦闷”,抒写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

的痛苦,是在个性解放的意义上来肯定人的感性要求和本能欲望,是对

封建禁欲主义和虚伪的传统道德以及国人矫饰习气的强烈冲击,渴望人

的合理欲望、人的生命意识得到满足和实现。

(3). “社会”的苦闷:

表现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烟厂女工生活:

“早晨七点钟起,晚上六点钟止,中上休息一个钟头,每天一

共要作十个钟头,少作一点钟就要扣钱的。”

〈薄奠》中人力车夫的贫苦与早衰:“看他的样子,好象

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说洋价

涨了一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涨一倍。洋车出租的东家特别

狡诈……

4、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在我的一辈子里面,我老是发觉我的位置给人家占去了”…“我就像轮

子里面的松鼠那样打转。”

——屠格涅夫《零余者日记》

“在许许多多的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

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

——郁达夫《屠格涅夫的<罗亭>问世以前》(1). “零余者”的基本特性:

①具有某些现代意识和特异的个性以及过人的才华,而不被社会

所容,被抛出了原来社会的既定轨道;w ②性格较为软弱,

意志不坚定,对社会无力反抗,在社会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③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与无所归依感。

(2). 实例:

“妻子我不去娶,别人会去娶;儿子我不去生,别人会去生;国家

我不去救,别人会去救。于家庭;于社会;于祖国,我便是一个

十足的零余者”(《零余者》);

“人类中最不幸最孤独的一个”,“我是四海一身,落落寂寂,同枯

燥的电杆一样,光泽泽的在寒风灰土里冷颤” ,“这半边剪刀,

物件虽是物件,然而因为中心点已经失掉,用处是完全没有的”

(《十一月初三》);

“质夫知道他若把精神振刷一下,放声求里的呼声,或者也还可以从目下的状态里逃出来,但是他既无这样的毅力,也无

这样的心愿。他的状态好像是在静止的江水里浮着的一只小小

的孤船。那孤船上没有舵工,也没有风帆,只是随了水面下的

潮流在那里缓缓的浮动。若进一步来讲一句流行的话,他目下

的心理状态就同“舆勃洛摩夫”的麻木状态一样。”(《怀乡病

者》)

“一个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天性卑怯,

从小害着自卑狂,在这样的社会上,谅来也没有我的位置了”

(《茑萝行》);

(3).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分析:

身份(低下):弱国子民的留学生、畸形都市的落魄文人、

生活在水平线以下的清苦教师、沦落到贫民窟中的失业

者、流浪者。

性格(对立矛盾与灵肉冲突):慷慨激昂又软弱无能,热爱生

活又逃避生活,积极向上又消极隐退,愤世嫉俗又随波

逐流,追求美好的爱情却又渴望满足一时的性欲,自负

生活状态:神经纤细敏感,情绪起伏不定,沉溺酒色,放浪

形骸,或遁行山水,拥抱大自然,或自虐、自戕、自杀。

精神状态:同社会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戕,也不愿与

污浊势力同流合污。不断反省、拷问自我,结果是灰心

绝望,颓唐堕落,沉沦下坠。郁达夫笔下的“零

余者”,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是

遭到社会现实的挤压而无力把我自己命运的小人物,而

用畸形变态的方式来对抗社会。

5、与日本“私小说”的关系。

“私小说”是日本近代小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作家的身边琐事为题材,大胆地描写灵与肉的冲突。1921—1926年间,风靡日本。

代表作家作品有:

田山花袋《棉被》(私小说之鼻祖);

葛西善蔵(“看了葛的小说二短篇,感佩得了不得”)

佐藤春天(“在日本现代的小说家中,我所最崇拜的是佐藤春天了。他的作品中的第一篇要推他的出世作《病了的蔷薇》即《田园的忧郁》

了”)。

郁达夫突破了“私小说”多写身边琐事的局限,结合时代精神,加以创造性发展。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得描写,而侧重

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

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6、郁达夫小说的特征:

“郁氏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都是一贯的,那就是所谓…性欲?的问题。……”

“此外,则…自我主义?、…感伤主义?和…颓废色彩?,也是构成郁氏作品的原素。”

——苏雪林《郁达夫及其作品》(出自《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

1.着重表现自我,具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至于我的对于创

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

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起初就是这样,现

在还是这样,将来大约也是不会变的。我觉得作者的生活,应该

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作品里的自我主义是决不能丧失

的。”

艺术化的自我:

“我”,“他”,Y,伊文,黄仲则,于质夫,文朴等主人公,他

们飘泊身世、不幸的遭遇、感伤的性情,苦闷的情怀,都直接

取材于作家本人的经历、遭遇和心情,并基本与作者的生活轨

迹相吻合,是作者的一种艺术外化(自叙传并不等于自传)。

“除了作家的之外,实在另外也并没有比此再真切的事情”,“只

想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以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

苦闷就对了。”

2.着重宣泄情感,具有感伤的抒情格调;

为了抒情的需要,作家忽略了小说人物的刻画、情节、结构完

整;萧索枯败的自然风景;浓烈的悲剧色彩;感伤的艺

术境界;感伤、病态、畸形、颓废的美学追求。

自我形象(时代“受伤的孩子”)。

性的苦闷、青春的伤感、弱国子民的自卑。

孤独、敏感、脆弱、自卑、内省、正义感、同情心,愤世嫉俗;

(传统文人)感伤、忧郁、空虚、自恋、颓废、沉

沦、自虐、堕落;(西方颓废派,decadence . )热

爱大自然,逃避,归隐,疗伤。(儿时经历、自然主义、私小

说)

3.着重心理剖析,开掘灵魂深层。

潜意识、性心理、变态心理;自由联想,时空跳跃、倒错、交叉。

作家毫不忌讳自己的弱点,毫不回避自己的创伤,而乐意于自我

暴露,大胆的展示自我灵魂最隐秘甚至是污秽的角落。

4. 按情绪流动和心理变化来展开叙事。

追求合理的人生——合理追求的幻灭——绝望沉沦和自戕。

5. 美学风格。

感伤的美、病态的美、颓废的美。

第二节自我抒情女作家

一、庐隐(1898—1934):悲哀、苦闷与愁怨。

1.早期问题小说。与冰心齐名。

“她向…文艺的园地?跨进第一步的时候,她是满身带着…社会运动?的热气的。”

(茅盾《庐隐论》)

《两个小学生》:控诉军阀政府屠杀请愿的小学生的罪恶;

《灵魂可以卖吗?》:资本家的纱厂剥夺了女工的灵魂自由,使之成为机器的附庸。

《余泪》:修道院附属小说的女教师,于辛亥革命中上前线宣传基督教教

义,呼吁免杀残敌,反为敌人的子弹所中。

2.抒情性小说。知识女性的爱情生活和内心苦闷。“我是努力想打破人

们的迷梦,揭开欢乐的面具”(《庐隐自传》)

《或人的悲哀》:亚侠给友人的十封信。倾诉自己

作为年青的知识女性以多愁多病之身,浮沉于爱情

与人生的大海中的苦恼。人间的虚伪、人类的利己

心。“好象没有目的的船,在海洋中飘泊”。最后沉

湖而死。“我在世界上,/不过是浮在太空的行云!

/一阵风便把我吹散了,/还用得着思前想后吗?//

假若智慧之神不光顾我,/苦闷得眼泪/永远不会从

我心里流出来呵!”

《丽石的日记》:日记体小说。主人公丽石神经纤敏,感情丰富,但在污浊的社会中倍感压抑、苦闷。美好的爱情难以实现,结婚之后更觉无

聊,女友之间的恋情又不现实。“ 寂寞益我苦!无聊使我悲!渴望增

我怒!” 最后抑郁而死。

《海滨故人》(代表作):自传体。通过对露沙等五位青春朝气的女大学生“人生聚散无定”的遭际(“愁怨日多,欢乐时少“),展示时代女性的

精神饥渴,抒发自己的人生苦闷,表达对封建礼教的愤懑之情。

《曼丽》、《玫瑰的刺》、《归雁》、《女人的心》、《象牙戒指》等都着重描写自我的心境,抒发自我的苦闷情感。

二、冯沅君(1900-1974):情爱与母爱的纠缠。

《卷葹》(《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

1. 对真挚纯洁爱情大胆热烈地追求。

《旅行》:“我们的目的却要完成爱的使命”,“我们所要求的世界是要

清明的月儿和灿烂的星斗作盖,而莲馨花满地的。”,“在新旧交替

的时期,与其作已经宣告破产的礼法的降服者,不如作个方生的主

义真理的牺牲者。”总而言之,无论别人怎样说长道短,我总不以

为我们的行为是荒谬的。退一步说,纵然我们这行为太浪漫了,那

也是不良的婚姻制度的结果,我们头可断,不可负也不敢负这样的

责任。“

《隔绝》:镌华、士轸。“身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

由我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恋爱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

这是我的宣言”,“我们的爱情是绝对的,无限的,万一我们不能

抵抗外来的阻力时,我们就同走去看海去。”,“我们开了为要求

恋爱自由而死的血路。我们应将此路的情形指示给青年们,希望

他们成功

2.对绝对、神圣母爱的表现。

《隔绝之后》:“亲爱的阿母!你士我一生中最爱的最景慕的人。”“母

亲的爱士超乎一切的”。

《慈母》:“在这悲喜恐惧三种感情交杂的一刹那间,我觉察得我得微小的灵魂,已被由她那衰老憔悴的身躯中射出的伟大的母性的爱

威慑——无宁说是感化——着了”“就在这颤巍巍的动作上更显

出世间唯一的、绝对的、神圣的母亲的爱。”“我们在母亲面前是

孩子,小侄们在我们的面前又是孩子,家人的爱——尤其是母亲

的爱——把这三代人紧紧的连在一起了。

两者的纠缠、矛盾:

《隔绝》:“我爱你,我也爱我的妈妈,世界上的爱情都是神圣的,无

论是男女之爱,母子之爱。试想想六十多岁的老母六七年不得见面

了,现在有了可以亲近她老人家的机会,而还是一点归志没有,这

算人吗?”《隔绝之后》:“我爱你,我也爱我的爱人,我更爱我

的意志自由,在不违背我后二者的范围内,无论你的条件试怎样苛

刻,我都可以服从”

“阿母!你也不要怨我,我也不怨你,破坏我们中间的爱情的,是两个不相容的思想的冲突。”“服从了母亲的话,

爱人和意志便要受委曲了,不然,母亲又要伤心。”《慈母》:“北

京仿佛是我的情人,故乡仿佛是我的慈母;我便是为了两性的爱,

忘记了母女的爱的放荡青年。”

3.细腻的女性心理刻画。

“那…我很想拉他的手,但是我不敢,我只敢在间或车上的电灯被震动

而失去它的光的时候,因为我害怕那些搭客们的注意。可是我们又

自己觉得很骄傲,我们不客气的以全车最尊贵的人自命。?这一段,

实在是五四运动之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不敢毅然和传统战

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三、丁玲(1904-1986):执拗的女性命运探寻者。

《在黑暗中》(《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暑假中》《阿毛姑娘》)“我那时为什么去写小说,我以为是因为寂寞,对社会的不满,自己

生活的无出路,有许多话需要说出来,却找不到人听,很想做些事,

又找不到机会,于是,为了方便,便提起了笔,要替自己来给这社

会一个分析,因为我那时是一个很会牢骚的人,所以《在黑暗中》

不觉地染上了一层感伤。因为我只预备来分析,所以社会的一面是

写出来了,却看不到应有的出路。”

——丁玲《我的创作生活》“莎菲时期”:爱情、婚姻、知识女性。

丁玲早期的作品始终聚焦于身处传统社会之外的独立的带有极

强个性主义的青年女性。丁玲作为五四落潮后的第二代女作

家,她摒弃了冰心基督式的爱的世界,结合了庐隐的哀伤与冯

沅君的大胆,在革命文学的粗放嚎叫中用自己独立的声音替女

性呼喊。

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倍受肺病的折磨,远离家庭,失去亲友,在空虚、绝望中

拒绝一切的怜悯和盲目的爱惜,还对五四女作家神往的自由恋

爱也心存疑虑。莎菲不仅要过独立的生活,还要以女性自我的

眼光来审视男性,她有爱的冲动和需要,然而,她的爱不是为

了得到男性的同情或施舍,而是为了爱的理想和爱的价值的实

现。

《梦珂》:梦珂的表嫂以自己的婚姻遭际为证,竟认同“嫁人也等于卖淫,只不过是贱价而又整个”的论断,更幻想把自己弄得更坏

些,更不可收拾些,甚至由衷地羡慕妓女的生活;

《在暑假中》:女性大多选择独身或同性恋,无非是看到了婚姻的不幸,只不过想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独立的梦想;

《阿毛姑娘》:外嫁西湖得乡下姑娘阿毛厌倦了贫乏得婚姻生活,而渴望城市人的生活,最后在绝望中吞火柴杆自杀。

“作家丁玲女士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充满了对社会的卑视和个人孤独灵魂的倔强……。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茅盾《女作家丁玲》她早期作品中的女性拼命地挣脱传统加诸她们的一切枷锁,在污浊的现实中固执地捍卫着自己的独立与尊严,她们走出婚姻家庭的坟墓,却又跌进了社会的深渊,她们为此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13-1-17 法国历史的文化名人信息收集和简介

法国文化名人 作家 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 蕾舞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 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他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 有《伪君子》等。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 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 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 母院》《悲惨世界》等.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 -1880)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就曾拜他为师。著名作品《包法利夫人》、《感 情教育》。 小仲马,全名为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24-1895)是法 国小说家、剧作家,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 1848年,小仲马发表了《茶花女》一举成名.小仲马共写了20多个剧本, 着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和两性关系上的腐朽和虚伪,从独特的角度 提出了妇女地位、私生子的命运及婚姻、道德等社会问题。 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 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 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游记三部。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我 的叔叔于勒》。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传记作家、 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作为作家,他创作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母与 子》等作品,并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坚持自 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条件 (一)、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自我崇拜、自我怜悯、自我感伤的情感热流。(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康德。黑格尔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卢梭:“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是浪漫的,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歌德:古典诗、浪漫诗席勒:朴素的诗、感伤的诗二、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一)思想特征:1.创作自由:天才观 2.民主主义立场 3.偏重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4.热爱自然。(二)、艺术特征:1.强调情感性——主观性。2.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对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3.惯用对比和夸张,大力提倡想象。 4.充满忧郁感伤的情调。 三.不同倾向 德国前期浪漫主义:“颓废”。英国湖畔派:回归自然的宁静与欢欣。 法国:自由与激情。 第二节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德国文学部分: 一.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霍夫曼:奇特构思,人的精神世界的冲突,有深度。诺伐利斯:“死亡诗人” 二.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歌德和席勒。 英国文学部分:湖畔派——恶魔派 18世纪后期的感伤主义诗歌和哥特小说就已预示了浪漫主义的开端。 浪漫主义的先驱:彭斯和布莱克 彭斯:《苏格兰方言诗集》布莱克:《天国与地狱的婚姻—想象力的赞美诗》、《天真与经验之歌》 一、湖畔派: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创者 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 二、代表人物:华兹华斯 (一).生平华兹华斯(1770—1850),浪漫主义运动的开拓者。对英国的诗歌、英国诗歌的语言有重大的贡献 1798,《抒情歌谣集》 (二).关于序言:华兹华斯的诗学主张 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这种情感又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抒情歌谣集>1800版序言》 题材:微贱的田园生活诗人特质:心中的热情语言:纯朴有力的日常语言(三).影响华兹华斯的因素:法国大革命远游山水妹妹多萝西 (四).华兹华斯笔下自然的特点 1.以英国独特自然风景、生物为对象 2.“自然诗人”:自然与人生 《丁登寺》作品分析:强调诗教。自然的祭司,自然神的信徒。暗示机制:从自然中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契合,悟出一种永生的境界。自然能让他反思和憧憬,体悟出一种永恒的宇宙精神。浪漫主义的宇宙观: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来源。人和万物建立一种欢乐、创造性的关系。自然赋予了人类以生命,必然又将这个精致的造物融入大自然之中。《露西组诗》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雨果 摘要: 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其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激烈、反复搏斗的过程中;同时,它也是在与古典主义文学的斗争、博弈与合理继承中诞生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多种多样的体裁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作家喜欢运用华丽的词藻,作品中充满生动丰富的比喻。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用经历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的种种感受作墨,创作出了大量浪漫主义经典作品,成就了属于全世界的辉煌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雨果资产阶级大革命 正文: 何谓浪漫主义?翻开《辞海》,我们会看到对于这个条目的解释: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在文学艺术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基本创作方法,按照希望的样子来反映生活,富有主观色彩,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各国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文学中,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手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在各国浪漫主义浪潮中,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19世纪上半叶为

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特征

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特征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是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所组成。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的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 浪漫主义的思想特征:一、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二、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四、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 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一、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二、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三、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浪漫主义画派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纪音乐里便已出现,狂飙突进运动中展现出的强烈精神和情绪成为了哥德小说的先驱,而法国大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带有血腥而激情风格的歌剧,浪漫主义音乐便

是在这时期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在视觉艺术和文学上,“浪漫主义”代表的通常是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的期间。浪漫主义文学里经常可以发现的特色在于对于过去历史的批判、强调妇女和儿童、对于自然的尊重。除此之外,一些浪漫文学的作家例如纳撒尼尔·霍桑,还将他们的作品根基于超自然/神秘学和人类心理学的基础上,他们都对此深深着迷。

浪漫主义作品特征

思想特征 1、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现实极为不满,往往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们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梦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2、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便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点,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则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鄙俗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些非凡的人物往往出没在大自然中间或奇异的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环境里。他们标举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浪漫主义作家不仅歌吟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如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许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他们的描写不重在反映历史真实,而在表现自我的想象,往往只是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有的浪漫主义者美化了中世纪封建宗法制度,把中世纪当作“黄金时代”以与资本主义来对立。 4、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都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为此还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这是因为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其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通俗。 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宽广,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 2、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3、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忧郁是浪漫主义者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既有贵族的怀旧式的忧郁,也有资产阶级不满现实的忧郁,“世纪病”即是忧郁病,勒内乃其典型。

《边城》的浪漫主义色彩分析

《边城》的浪漫主义色彩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用笔描绘的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民间独具的民俗美、风情美。它蕴含着诗一般意境和韵味,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人物与景物以深厚象征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朴情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暴美:天朗、风轻、水清。寄托着作者和读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寄托着哀愁、怜悯和希望。没有辛亥革命后列强侵入的痕迹,没有军阀混战的硝烟,没有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这是沈从文对于现实社会不满而创作出的理想化背景,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带有一种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抒情格调。 《边城》里人情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纯净。阅读《边城》的开篇一段“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不论是乘船的人还是撑船的人都极为客气,不贪小便宜,极为质朴,这一点在现代的社会中难能可贵。老船夫是古代劳动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他对外孙女无私关爱,炎黄子孙得以繁衍血缘纽带,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人性之美。 翠翠是《边城》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恬静的山区小女孩。“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是开始时对翠翠的描写,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翠翠的身体自然消融在四周的青山绿水、春风黄麂之间。他将自然与人物融合,既写了翠翠的天真可爱又写出湘西自然景观的美丽,将我们带入那个边城小镇感受那淳朴的魅力。翠翠接下来的言行举止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灵气,活泼可爱,柔情似水的小女孩。至于作者对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刻画,如船总的慷慨好施、正直豪爽;天保、傩送的英俊潇洒、知情晓义,都通过作者的描写,无一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沈从文在叙写《边城》之时,运用了浪漫主义基调,他结合现实与自身的想象构建出一个世外桃源,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 而《边城》之中更带有一种伤感忧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翠翠与天保、傩送之间的恋情美好纯情,兄弟二人公平竞争用唱歌的方式追求,带有一种原始淳朴的味道。而它的结局模糊而悠远: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德国浪漫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兴起。 早期浪漫派,因在德国城市耶拿的小团体而得名,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 晚期浪漫派,1806--1830 等为代表。 年之后出现,以海涅为代表的。 代表作家: 1、施莱格尔兄弟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主要贡献: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2、格林兄弟 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 另有两卷《德国传说》。 3、霍夫曼 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代表作:《金罐》穷大学生安泽穆斯 4、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 代表作:《诗歌集》,德国诗坛上继歌德之后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政治讽刺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概况 英国的浪漫主义有鲜明的英国气质,也就是“自然主义”,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 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 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 第三是英国人明显的个人独立性; 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 因此,这个国家善于思考的人自然地分成两大政治集团: 1、湖畔派三诗人:1)华兹华斯2)柯勒律治3)骚塞 1)华兹华斯 他的美学主张可视为欧洲的美学主张。 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出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后期的《丁登寺》是公认的不朽之作,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美学主张:返回自然,被誉为“自然诗人”。 此外,又是十四行诗圣手。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个有成就的大诗人,开一代诗风,是西方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大主题: 自然; 儿童、童心、童趣; 人的孤独感; 坟墓,死亡。 2)柯勒律治 1797年,他与华兹华斯结识,同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和长诗《克丽斯特贝尔》的片段--再也没有写完续篇。 3)骚塞 早在华兹华斯前就是桂冠诗人。 作为御用诗人,写有《审判的幻影》,攻击拜伦,也为拜伦所攻击。 : 1)拜伦2)雪莱3)济慈 《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和政治抒情诗《给英格兰人的歌》。 长诗《阿多尼斯》纪念济慈的哀诗。 《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在创作上同文学研究会成员显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创造社诸作家。他们侧重自我表现,较少客观描绘。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在他们的作品里,对于当时黑暗污浊社会所怀的不满,主要不是渗透于现实本身的细密描绘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发为大胆的诅咒和强烈的抗议。因此,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创造社作家表示内心激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为艺术上的特点,这些又是形成他们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的因素。 除新诗的开拓者郭沫若而外,创造社在小说、散文方面的代表作家是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除了中国古典诗文等传统教育里必修书之外,少年时代就爱读小说戏曲作品;留学日本期间,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也养成了忧伤、愤世、过敏而近于病态的心理。他从研究经济学转到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初曾发表过一些旧诗,一九二一年参加发起创造社的前后他开始了小说的创作。早年作品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怀乡病者》、《风铃》等,均写留日学生的生活片断,着重表现其内心的悒郁、苦闷,体现着他的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注:郁达夫:《过去集·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的主张;即如《采石矶》中所写的清代诗人黄仲则,实际上也都含有作者自我寄托的成分。在表达个人对社会的愤懑方面,郁达夫这些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郭沫若的强烈反抗,而是一种带点灰色、感伤的调子,——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又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究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颂诉和叹息。郁达夫作品的这种特色,正代表了创造社一部分成员的倾向。 《沉沦》是郁达夫早年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小说借一个中国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的刻划,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的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与爱情而又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作品主人公的苦闷具有时代的特征,代表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知识青年的共同心理。郁达夫通过大胆真率的描写,呼喊出了他们所共有的内心要求,进而控诉了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势力统治的罪恶社会,因此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许多知识青年的共鸣。在坦率暴露病态心理这一点上,郁达夫显然受了卢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某些自然主义作家(如日本的葛西善藏)的影响。这种大胆暴露,一方面体现了对封建道德的叛逆精神,“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道学家、伪君子们“感受着作假的因难”(注:郭沫若:《论郁达夫》,《沫若文集》第12卷第547页),另一方面却也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主人公的愤激和反抗,最终往往变成自戕,爱国心又常与个人欲望相联系,再加上作品笼罩着一层悒郁颓丧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浪漫主义的爱情观期末答题举例分析

期末答题举例分析 灵与肉的激情碰撞 ——初析浪漫主义爱情观 这三部作品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因此,在论及其爱情观时,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即浪漫主义重视人的个性,是以“自我有”为出发点,去发掘人的内心世界,并且这种发掘是激情式的。从文本来看,就是几位主人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维特敏感、海黛天真、克洛德残忍傲慢。他们对爱情对象的选择都是凭着自我为出发点作出的自由选择,更多地忽略了来自外部世界(责任、道德、人际关系)等规则的束缚。在这一前提下,浪漫主义的爱情包含了兽性与神性两层含义,下面将具体展开论述。 一、爱情的神性是希望自身的灵魂在对方面前达到可视,并且带 来一种自我实现。具体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爱情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审美观照。如《唐璜》 中作者说道:“一般所谓用情不专,不过是由于自然对某个宠 儿,赋予过多的美……我们起初对色相之所以景仰,不过表示 崇敬于美的理想”。又如伽西莫多认为埃斯梅哈尔达是一件“娇 弱、精致、宝贝的东西,是为别人的手而不是为他那样的手生 的。”,爱情首先会赋予对象一种“美”的感受,如中国人的“情 人眼里出西施”。 (二)爱情希望在对方的眼中窥见“自我”,使最起初的灵魂在对 方眼跳达到可视。如维特认为“我对于自己变得多么可贵了呵,

我是多么崇拜自己了呵,自从她爱我。”伽西莫多畸形的外表使他一开始在世界中对自身的认识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但在圣殿避难的行动后,爱情激发了他,美好灵魂的再现,流下了一滴“温柔痛苦和怜悯的泪”,“眼里充满了光辉”。 应该说,爱情的神性如果扩张开去,最终可达到一种自我的实现,并且能够使这种美的力量仁慈给更多的人,如伽西莫多在圣殿顶端骄傲地喊出三声“圣地”时,也感染了全城的人,“群众用眼睛在阴暗的本堂里寻找他,惋惜他这样迅速地从他们的欢呼声中走掉。” 二、爱情的兽性是肉欲的满足及对对方强烈的占有欲,最终导致 一种悲剧性的结果。具体的表现主要有: (一)对肉欲的追求,对方第二性征的吸引。如维特中“每当我俩 的脚在桌子底下相互碰撞着,呵,我的血液立刻加快了流动,就像碰着了火,我真是心醉神迷。”海黛“没有睡,轻柔而又坚定地把她胸脯的娇美献给他去枕。”副主教“眼睛里闪出浮荡的光,他那贪欲的嘴唇火热地吻着姑娘的脖子。” (二)强烈的占有欲导致悲剧性、毁灭性的结果。由于灵与肉本身 的难以调和,爱情的占有欲使本来可现的自我又迅速地流失,因此,当一切激情释放之后,人便陷入一种空虚的境地。这就使维特和海黛选择“自杀”。而副主教本来就受压制的欲望与畸形人格,在这种状态下就越发本性必露。他“一定要占有”埃斯梅哈尔达,并且让她选择“死掉或者属于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爱情本身就是人性在两性关系层面的反

法国作家列表

法国作家列表 作家名原文名生年卒年流派级别作品 阿伯拉尔Pierre Abélard (1079-1142) 中世纪神学家 伯斯科Jér?me Bosch (1450-1516) 维庸---Villon, Fran?ois1431---1463------罪犯诗人 拉伯雷Rabelais, Fran?ois1493---1533---human 巨人传 龙萨---Ronsard, Pierre de1524---1585------情诗 拉贝Louise Labé(a.1526 - a.1565) 女诗人史称"美丽的制绳匠" 蒙田---Montaigne, Michel de---1533---1592---human 随笔 RenéDescartes (1596 - 1650) 笛卡儿 高乃依Corneille, Pierre1606---1684---class 悲剧 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 Fran?ois de 1613---1680---class 1 西哈诺Savinien Cyrano de Bergerac--- 1619---1655---baroq 大鼻子情 拉封丹La Fontaine, Jean de---1621---1695---class 寓言 莫里埃Molière1622---1673---class 喜剧 帕斯卡尔Pascal, Blaise 1623---1662---class 思想录 塞维尼夫人Madame de Sévigné--- 1626---1696---class 书信 博叙埃Bossuet, Jacques-Bénigne1627---1704---class 宣道 佩罗Charles Perrault (1628-1703) 拉法耶特夫人Madame de La Fayette---1634---1693---class 克莱芙王 布瓦洛Boileau, Nicolas1636---1711---class 诗艺 拉辛Racine, Jean---1639---1699---class 悲剧 拉布吕耶尔La Bruyère, Jean de---1645---1696---class 品格论 皮埃尔·贝尔Pierre Bayle (1647-1706) 哲学家 费讷隆Fenélon, F. de 1651---1715---baroq 忒勒马科斯历险记 勒萨日Lesage, Alain Réne--- 1668---1747---baroq 吉尔·布拉斯 圣西门Saint-Simon, Louis de Rouvroy 1675---1755---class 回忆录 孟德斯鸠Montesquieu, Charles de Secondat1689---1755---enlight 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enlight 老实人 普雷沃Prévost, Antoine Fran?ois1697---1763---real---曼侬·雷 布封---Buffon, Georges-Louis Leclere de1707---1788---enlight 1 卢梭---Rousseau, Jean-Jacques 1712---1778---enlight 忏悔录 狄德罗Diderot, Denis 1713---1784---enlight 拉摩的侄儿 达朗贝尔Jean Le Rond d'Alembert (1717-1783) 哲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 贝纳尔丹Saint-Pierre de Bernardin (1737-1814) 博马舍Beaumarchais, Pierre-Augustin Caron de 1732---1799---enlight 1理发师 萨德Marquis de Sade (1740-1814) 性虐文学建立者,施虐狂(sadism)一词即得名于此 斯塔尔夫人Madame de Sta?l 1766---1817---roman 引进德国浪漫主义 贡斯当Constant, Benjamin1767---1830---real---阿道尔夫 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 Fran?ois-Renéde1768---1848---roman

从浪漫主义的源头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解析

从浪漫主义的源头看李白的浪漫主义(1)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化的继承,作为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仙李白,对屈原、庄子又是如何继承的呢? 一、从积极浪漫主义屈原方面来看李白的浪漫主义 屈原在楚地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有关宗教活动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他的诗歌《九歌》、《招魂》、《离骚》、《天问》等篇,无一不带着鲜明的神话意识,而在李白的诗歌中,随处可见神话,即或不是神话,却也把它当作神话来描写的情景。比如《古风十九》中写华山就把华山人格化、神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好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政治上不得志,信奉道教,长期过着游山玩水、修道炼丹的生活以及对浪漫主义的传承,使李白经常把道教的神仙传说融入诗中,神话构成了李白诗歌离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我们进一步研究屈原的浪漫神话。例如《九歌》中诗人叙写了一系列灵光飞扬的自然神形象,因相爱而不得相聚的湘江之神,充满失意而悲哀的“山鬼”,因不能长久地与“美人”聚合而烦恼的河伯……显然这一系列的自然神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即“万物有灵”。 既然万物是有灵的,大自然是有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则应为“天人合一”,人生最大的自由莫过于回归自然。李白对大自然的那种无比的热爱,其实质即是他天人合一生命观的一种表现。大自然中,最神奇、最为一个道教徒(李白)所重视的应该算明月了,李白的笔下,几乎随处可见明月的意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个生命体,明月、形体、影子,它们融洽相处得那样亲切自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愁心托付给亲爱的朋友明月、长风,明月与长风和作者融洽无间、天人合一,李白的性灵融合在自然之中,与月一体,与风一体,明月即李白,长风即李白,高山即李白,流水即李白。 从“万物有灵”的角度看,从“回归自然”的角度看,李白的生命是整个宇宙。 回归自然,我记得古代有一句表现回归自然的话——“日月星辰胸中走”,如果李白就是整个宇宙的话,那么,从这个视点出发,我们去体味李白浪漫主义那雄奇的夸张,“疑是银河落九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与尔同销万古愁”等一系列突破时间的、空间的、现实的、理性的思维障碍的夸张,那又有什么奇特的呢?而西方文艺所说的“三个大”又有何难呢? 二、从消极浪漫主义庄子方面来看李白的浪漫主义 追求与大自然神秘的契合,反对用理性的思维让人与自然分离,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家共同具备的,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读书人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我们来看另外一位浪漫主义大家庄子。庄子因梦见蝴蝶,他分不清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像大鹏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维?具有强烈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的人,是不能为理性而牺牲自己内心的灵性的。他的灵性只能深深地来自他的生命,来自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强烈的爱。具有宇宙意识的人,能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创造社的“创造”

创造社的“创造” 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创造社的大名如雷贯耳。成立于一九二一年的创造社是继文学研究会之后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新文学社团之一。但是,“文革”前十七年中,对创造社的研究,除了当事人的一些回忆和相关史料有所发掘外,研究专著大概只有一本探讨创造社代表作家郭沫若的《论郭沫若的诗》(楼栖著),其他几乎乏善可陈。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才开始把创造社作为一个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加以认真研究,创造社研究才逐步走上正轨。尤其是《创造社资料》(饶鸿竞、陈颂声等编)的问世,为创造社研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之所以把创造社视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 而又独特的新文学社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它的成立就与众不同,它诞生在国外(日本),这在新文学社团中绝无仅有。它的大部分成员,尤其是第一代和后期成员,除了极个别的,都有留学日本的背景。它的运作也有点与众不同,早期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元老主持,中期有周全平、叶灵凤、严良才等被称为“小伙计”的年轻一代参与;后期则以冯乃超、李初梨、彭康等为代表。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社团意识,也即“同人”意识,强调“我国新文艺为一二偶像所垄断”,因而“创造社同人奋然兴起打破社会因袭”,

而后期创造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激进姿态,乃至把鲁迅判定为“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在整个新文学进程中 颇为少见。与此同时,后期创造社与一九三○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接轨又是最为紧密的。 更重要的是,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第一或准第一,像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等,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又涵盖了新文学的几乎所有门类,包括小说、新诗、散文、剧本、评论和翻译等等,创造社出版的刊物和丛书也是多种多样,创造社出版部更有发行股票的创举。而实际上创造社成员人数并不多,远不及比它成立更早的文学研究会。正因为影响广而深,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时,小说共有三集,创造社作家一集(郑伯奇编),文学研究会 作家一集(茅盾编),其他社团流派作家一集(鲁迅编),可见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平起平坐,其地位举足轻重了。 这些年来,创造社研究渐趋活跃。不仅各种形式的“创造社论”已出版了好几部,研究创造社的“青年文化”,研 究创造社的社团流派意识,研究创造社受日本文学的影响,研究创造社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研究创造社与浪漫主义的关系,研究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合作到自办出版部的出版策略,研究创造社的期刊、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等等,都不乏颇具启发的学术成果。对如何评估创造社小说,也提出了

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对比研究

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对比研究 摘要:浪漫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美国因广阔山区、沙漠与热带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的浪漫主义精神,催生了丰硕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西方浪漫主义促进了中国“五四”新文学,凸显为自由表现和表现自由。通过对同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对比研究,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史文学具有典型的古典性和历史性。 关键词: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与作品对比研究 “浪漫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浪漫主义运动起源于德国,于1820年前后风靡美洲。美国广阔山区、沙漠与热带气候为浪漫主义诗人与散文家孕育了土壤。浪漫精神似乎特别适合美国的民主。浪漫主义强调个人主义。肯定人类共同价值,并期望为其审美和道德价值激发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强调个人与社会自我表达之艺术的重要性。就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历程看,“五四”文学堪称为浪漫文学的全盛期。其时浪漫文学呈蓬勃发展态势。本文研究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的特点,对于审视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发展,诠释中美浪漫主义文学及深层含义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1、浪漫主义文学溯源 浪漫主义文学可以追溯至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浪漫”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浪漫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虽然浪漫主义最早兴起在德国。但在文学成就上最高的却是英国和法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以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为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其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第三次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浪漫主义思潮随即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麦尔维尔、惠特曼是美国浪漫主义大师的杰出代表。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代替了古典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思潮。浪漫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化上的反映:它掀起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浪潮。它带来了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全面解放。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浪漫主义文学家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