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1.本文以记事为主,可以指导学生以母亲“勤劳一生”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爱”的情感为线索理清全文的思路。课文段落层次关系比较清晰,要让学生自行梳理课文内容,抓住段落中那些能够概括全段基本内容或揭示该段主旨的关键词句,把握段意,明确段落间的层次关系。

2.避免只把本文当作一篇颂扬母爱的文章。回忆性散文的主体包括了“我”,阅读时要注意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体会作者反复说的“我应该感谢母亲”指的是什么,并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3.课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可以让学生找出那些关键性的议论性语句,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体会其作用,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议论是以作者自己切身的感受做基础的,是与文中对母亲的回忆相呼应的,这样才能议论得恰到好处,且饱含感情。

4.本文的主题,主要是抒发对母亲的深情。在文末,作者将对母亲的深情扩展到对广大人民、对党、对民族和国家的博大情怀,但不能由此就无限制地拔高文章的主题,认为文章是为了歌颂广大劳动人民。朱德是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他心里装着人民,他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于是他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他们“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份报答母亲深恩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人民、对党、对民族的情怀。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

5.本文适合做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可以补充一些关于锺太夫人的资料,让学生对锺太夫人的形象有更深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朱德的传记,比如《朱德自述》,增加对朱德的了解;可以找一些关于“我的母亲”的同主题文章让学生阅读,比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做些比较。

(完整版)《回忆我的母亲》重点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 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段开篇点题。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一生”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课后问答题 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第一个层面,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2-7自然段],主要写了以下的事情: 3: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 4: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 5:“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 6: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7: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第二个层面,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具体事例[8-13自然段],凸显母亲形象,事例有: 8: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9: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 10: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11: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 12: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13: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 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14—15自然段】 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 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本课设计理念】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二、充满感染力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 反心理较强。借助这篇文章,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于母亲。在感悟母爱上,可能会有些偏差,所以针对部分学生,要因材施教,注意他们的感受,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母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勉强、佃农”等词语。 2、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能整体把握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一个关键词“还” 分析母亲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及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教法】 诵读法。 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 通过自读、合作品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的言传身教及其深远影响。 【学法】学生学习形式分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品读、小组交流讨论,能从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2课时)

课题回忆我的母亲(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积累重点字词,体会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3. 感悟文中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识大体、顾大局的优秀品质。 重难点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的写法 学习过程 学 1、注音。 佃农()祖籍()溺死() 私塾()衙门()劳碌() 妯娌()和睦()差役() 横蛮()不辍劳作() 2、解释词义。 劳碌:。周济:。 聊叙:。慰勉:。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不辍劳作:。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 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4、文学常识: 1、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 2、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 (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导 整体感知——塑形象 请你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理由是。”的格式说3个句子,小组讨论并汇总。 请将你找到的母亲形象和依据,按照顺序归纳到下表中。 母亲的形象依据顺序:

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作品梗概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一声勤劳仁爱、坚忍顽强,始终支持朱德投身革命事业,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逝世。远在抗战前线的他无法回家祭拜,便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录。 “回忆”点明本文是一片回忆性的文章,“我的母亲”指出本文的叙述对象。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叙述对象。 二、作者简介 朱德(1886一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作品主要收录于《朱德选集》中。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溺nì:①淹没;②沉迷不悟,过分。 辍chuò:停。 佃diàn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妯娌zhóu li: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劳碌lù:事情多而辛苦。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宽厚:(待人)宽容厚道。 仁慈:仁爱慈善。 慰wèi勉:安慰勉励。 任劳任怨:做事能够经受劳苦和别人的抱怨。 为富不仁:要聚敛财富便不会讲仁慈。指剥削者唯利是图,心狠手毒。 二、主题概述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14~17):卒章显志,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四、鉴赏品读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2.第④、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具体事例有:天不亮就起床;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她的勤劳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第?段的“不舒服”应如何理解? 这里的“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 5.第?段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6.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 7.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6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导学案

6回忆我的母亲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女写字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期望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领会作者所抒发的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还记得这首古诗吗?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赞歌,它亲切真挚地吟诵了人类最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直入人心,催人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么报答得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朱德元帅写的一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看他是如何来抒写母爱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佃.农(diàn) 祖籍.(jí) 迁徙.(xǐ) 溺.死(nì) 妯娌 ..(zhóu li) 勉强.(qiǎng) 衙.门(yá) 血溅.(jiàn) 瞒.着(mán) 辍.学(chuò) 慰勉 ..(wèi miǎn)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任,担当、承受。 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2.作者简介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 3.背景链接 朱德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时,题目为“母亲的回忆”。但是这个题目容易引起歧义,它既可以理解为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又可以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 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

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 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没有水柱喷出时,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实例,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

《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班级姓名座号 【课标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突出主旨的结构特点。 3、深入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 学习重点: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把握“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突出主旨的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2、激情投入,体味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蓄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 预习案学法指导 1.依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圈点勾画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并写上提示语,标注每一段的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问题导学题书面完成。基础积累自查记忆。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1 5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一、走近读者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解,

. 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后任国 防委员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 二、文本知识 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具有文献价 值。回忆录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 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 关的人与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 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 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敘述。 【自主学习】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 容扫清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佃农( ) (2)祖籍( ) (3)妯娌( ) (4) 勉强( ) (5)迁徙( ) (6)溺死( ) (7)瞒着( ) (8) 衙门( )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 ): ②任劳任怨( ): ③为富不仁( ): ④聊叙: 解决方法:学生借助刘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扫除字词障碍,各学习组长于 课前检查完成情况。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的基本要求: (1)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读出层次;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与评析:高一物理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 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四、课前准备 媒体的设计与准备 分组实验:改进后的教具“记忆型”超重失重演示器(四人一组) 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一套,可乐瓶、水,纸带、钩码,神州5号发射和运行及回收过程剪辑录象,电梯内的超重失重录像片,人在体重计上下蹲与站立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 激发悬念 演示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 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 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 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 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 (这个实验的设计简单而巧妙,做向下加速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让人直接体验了超重又有些意料不到。 ) 演示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 中喷出,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 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也可以师生共 同做抛接水瓶游戏) (将孔开在底部和做竖直抛起,增强思维冲突。这一问,还真不敢轻易下结论!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这节课我们来揭示此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7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过程 1、掌握和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的音、形、义。 2、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学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通过细节描写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4、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5、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女写字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期望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朱德元帅写的一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看他是如何来抒写母爱的。

二、知识小窗 1.作者介绍 朱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的杰出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6年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其主要作品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五周年》《辛亥革命杂咏》等。其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2.背景资料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于1944年2月25日病逝,享年86岁。3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朱母钟太夫人传略》。朱德深感母亲的养育之恩,写了本文,并载于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 4.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溺【nì】佃农【diàn nóng】劳碌【láo lù】私塾【sīshú】 周济【zhōu jì】宽厚【kuān hòu】仁慈【rén cí】连夜【lián yè】慰勉【wèi miǎn】不辍【bùchuò】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为富不仁【wéi fùbùrén】妯娌【zhóu li】 (2)词语释义 溺:淹没。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爱。沉~。 佃农: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超重与失重 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道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其实质。 3.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1.知道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概念 2.理解超、失重并不是重力真的发生变化 科学思维:1.能全方位判断某过程是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 2.会根据示数大小判断超失重 科学态度与责任:利用完全失重相关知识点可以解释太空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超、失重并不是重力真的发生变化 2.能全方位判断某过程是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并会根据示数大小判断超失重 3.利用完全失重相关知识点可以解释太空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激疑:当你乘坐游乐场的游乐装置加速下降时,好像心都提到了 嗓子眼,这是为什么?宇宙飞船升空时,航天员要平躺着,而且会感觉胸部受 到压力,这又是为什么? 过渡: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超重现象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3.运动类型:超重物体做向上的加速或向下的减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判断: [判断正误] (1)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一定向上运动。() (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可能向下运动。() (3)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是指物体的重力增大了。() 二、失重现象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3.运动类型:失重物体做向上的减速或向下的加速。 4.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状态。 (2)产生条件: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0。 (3)所有的抛体运动,在不计阻力的情况下,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判断正误] (1)只要物体向下运动,就会引起失重现象。() (2)物体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对支持它的支撑面压力为零。() (3)物体完全失重时,不受重力作用。() (4)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重力减小了。() (5)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合作探究】要点一: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 【探究导入】如图所示,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 (1)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这是为什么? (2)如果放开手,让瓶子自由落下,在下落的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实际做一做,观察所产生的现象.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

5、《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突出主旨的结构特点。 2、深入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突出主旨的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自主学习】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佃.农()(2)祖籍.()(3)妯娌 ..()(4)勉强.()(5)迁徙.()(6)溺.死()(7)瞒.着()(8)衙.门() 2.整体感知:文章回忆了母亲的一生,赞颂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合作探究】 1、母亲一生值得叙述的事迹很多,本文选择了哪些材料?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章按照顺序选取八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的事情来写。2、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文中这些事情来写?这些事件又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3、读过课文后,请你谈谈本文语言的特色。 【拓展延伸】 1、学完这篇回忆录,我们应该向朱德同志学习什么崇高品质? 2、请你搜集一些表现母爱的诗句,从中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至少两句)。 【练练测测】 1.认真研读课文第一段,体会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 ②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 ③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2、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她的性格()(a、和睦b、和蔼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②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a、和睦b、和蔼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 ③母亲()(a、管教b、管理c、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回忆我的母亲》优教教案课时

《回忆我的母亲》优教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重点) 3.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夫人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二、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其主要着作收入《朱德选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佃.农(diàn)祖籍.(jí)溺.死(nì) 私塾.(shú)衙.门(yá)劳碌.(lù) 妯.娌(zhóu)和睦.(mù)差役 ..(chāiyì) 横蛮 ..(hèngmán)不辍.劳作(chuò) 3.理解词义。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不仁,不同情别人。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聊叙:姑且谈谈。聊,略微。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慰勉:安慰勉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回忆录?回忆录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回忆录,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回忆录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过于华丽。 (2)文章可分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第9—13段),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 第三层(第14—15段),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这两段也可归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 本设计的特色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行指导。另一个特色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且应用力的传感器把受力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发现法 四器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自制powerpoint课件 (3)录像片段 (4)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 (5)力的传感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面临多重考验》 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板书)一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力的大小。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力大于砝码的重力 有时拉力小于砝码的重力 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力会发生变化吗?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 学案 1、了解母亲平凡伟大的一生,学习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德。 2、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文章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4、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通过自学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 [整体感知:]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解惑: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

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解惑: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质疑: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惑:采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从母亲的去世写起。这对母亲的一生来讲,当然是最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是倒叙。痛定之后,母亲一生的重要事迹和优良的品德以及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就一幕一幕地映现在作者的脑海里。因此作者从第2自然段起,到第12自然段止,就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写,这是顺叙。作者将倒叙和顺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朱德母亲的品质。她是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领会作者由热爱母亲推而广之热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崇高思想感情。 二、领会本文感情真挚、语言简明平实的特点;学习本文从小处着眼、于细微处见真情的精心选材和巧妙布局。 三、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 二、检查预习:指导学生朗读,给生字正音。 三、划分段落,写段意。 四、学习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中的第一层(2-8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太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二、检查预习 1.指导学生朗读。要求画出课文"预习提示"中的字词及需要补充的字词。试说出文章叙事的顺序和线索。 2.听写下列字词并给加黑字注音。 佃农(diàn)祖籍(jí)仪陇(lǒng)溺死(nì)劳碌(lù)私塾(shú)衙门(yá)横蛮(hangmán)不辍劳作(chu?)饱尝(cháng妯娌(zh?ulǐ)和睦(mù)差役(chāiyì) 3.提问:谁能说说本文叙事的顺序和线索?(能说出按时间顺序来写即可;线索说不出,留待后面讲析。) 三、研习新课 1.划分段落提示:本文是朱德同志回忆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录。文中所列举的事例都是过去的事。那么,在写回忆往事之前,应先交待写回忆录的原因。在回忆完往事之后,又应从对往事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写一写作者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归纳明确: 本文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指导研讨分析第一部分 1.结合"理解·分析"题一,研讨该段中的两句话写了哪几层意思。 归纳明确:

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9]

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我的母亲》导学案9] 十四我的母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体会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体会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自主导学】 1.邹韬奋,原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祖籍江西余江。先后在上海和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查氏()憧憧()妹仔()蒙眬() 鞋袜()歉疚()惺忪()呜咽() 3.下列四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订正。 A.浙江元霄莫名其妙() B.时候蜡烛热泪盈框()

C.瞥见柔和寻寻善诱() D.帐门含冕饮泣吞声() 4.选词填空。 (1)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幢幢,憧憧)的大客厅里。(2)(母亲)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宝,饱)眼福。 5.根据文句中括号内含义写出相应词语。 ⑴她讲得(健谈而且感人),妹仔听得忽而笑容满面,忽而又愁眉双锁() ⑵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的良师。() ⑶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6.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课文从几个侧面展现了“母亲”的性格,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2)《我的母亲》一文主要描写了妇女在封建社会的命运,以及封建家庭教育的情形,同时也记述了“母亲”对“我”的哺育过程,表达了“我”对母爱的颂扬感激之情。()【自主合作探究】 7.课文主体部分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断,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通过这四个片断,邹韬奋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8.《我的母亲》文风质朴,情节集中,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试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

(精品)《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doc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制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超重和失重分别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和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现象的条件。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4、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应用所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体验,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分析研究归纳等科学探究的素养,并能利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生活中殳丛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情科学规律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运用科学规律解释一些常规现象,感悟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分别是指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和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难点: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及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所受重力不变。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学完牛顿三大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对概念的理解上还很抽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 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同时也立足于学以致用,应举大量的实际例子,供学生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的能力; 2、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大量事例,但学生对新事物新情况了解较为片面,不能很好地由感性认识提升理性认识,应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析现象的一般方法,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自)学一一(导)学一一(互)学 2、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现象一一猜想一一验证一一结论一一应用教学用具: 1、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器、录像资料、自制课件、 2、学生自备用具(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3、学生根据各组讨论的问题制作的幻灯片 4、超重和失重研究活动记录表 课刖布置: 要求学生提前一星期准备: 摄像: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