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现象教学设计

电现象教学设计

电现象教学设计
电现象教学设计

<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了解验电器的使用及工作原理

(3)知道电流的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设计,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操作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摩擦起电现象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摩擦起电的原因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规定

四、教学器材

牙刷泡末盒刷子塑料带验电器西红柿电流计等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魔术表演引入新课,以便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认知欲

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魔术表演]请学生观看老师泡沫盒吸乒乓球和塑料鱼魔术表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授知识

1,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视频片段]:放映一段奇妙的电现象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电现象,

[提问]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那带电体之间会不会吸引呢?(引导学生设疑)

设计探究实验:带电体之间会吸引吗?

[实验演示1]将牙刷在头发上摩擦几次后安放在支座上,然后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演示2]将牙刷在头发上摩擦几次后安放在支座上,然后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引出电荷的分类)

总结实验结论:1、带电体之间有相互作用,但不仅是吸引的,也可

能排斥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带的电荷不同

两种电荷: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帮带的电荷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设问]:既然带电体之间有的时候相互吸引,有的时候排斥,那什么情况下带电体之间是吸引的,什么情况下带电体之间又是排斥的呢?

[学生探究实验2]猜想: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实验器材:刷子、塑料片、牙刷等。

设计实验:1,引导学生通过摩擦的方法使两个塑料片带上同种电荷相互靠近,观察实验现象。

2,将刚刷过的刷子靠近塑料片,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演示3]将牙刷在头发上摩擦几次后安放在支座上,然后用另一支在头发上摩擦过的牙刷靠近它观察现象。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同一物体摩擦另两个相同的物体,这两个物体带的电是相同的)

教师小结:大量实验表明,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设问]我们知道物体带电,那么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引导学生根据带电体的性质去判断并指出实验室也有检验仪器——验电器

[flash动画模拟]根据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动画模拟,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归纳: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排斥

[设问]在刚才的模拟动画中,锡箔片有没有产生新电荷呢?为什么我们不把摩擦起电叫摩擦生电呢?

[flash动画模拟]通过flash动画模拟摩擦起电全过程,找出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实质

师生共同归纳:摩擦起电过程并没有创造新电荷,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所以我们说摩擦起电而不说摩擦生电[设问] 从刚才的动画模拟过程,同学们会发现电荷可以象水一样流动,水定向移动叫水流,那么电荷定向移动呢?

教师小结: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有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设问]日常生活中用的电却是持续不断的,那么怎样获得持续的电流呢?

(向同学们介绍电池的发展史)

[学生探究实验3]水果电池的制作

为学生提供西红柿两个,电流计一个,铝片铜片个一片,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

教师小结:电池可以提供持续的电流。

(三)课堂小结:按知识点小结,并解析有关问题

(四)课堂练习:(预先制成课件,利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六)布置作业(作业量少些)将班级学生分成两个层次,布置不同的作业,课后按不同层次进行辅导。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 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 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 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学生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 ; 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 ; 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 ; 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 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 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和方法: 1. 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 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 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 1课时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科学:4.1《自然界的电现象》教案(华师大八下)

第一节自然界的电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3)知道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用验电器对电荷进行检测。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难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 (二)教具 塑料捆扎带一段,手帕一块,钢锯条一根,泡沫塑料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 验电器一个,碎纸屑若干,韦氏起电器。 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 演示1 演示P48“小实验”,小纸人被吸附。(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纸片吸附在塑料梳子上? 学生动手:完成活动1、2。 大家可能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这其实就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存在于生活、生产中,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如用硬质橡胶的小梳梳干燥的头发,就能够看到头发相互张开的现象;若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梳头发,脱化纤衣服时,还可看到微小的火花,并且听见轻微的嚓嚓声。这些都是静电现象,那么上述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一、摩擦起电 (1)梳子或橡胶棒吸引小纸屑;(2)塑料丝向四周飘扬起来;(3)塑料泡沫被吸附在锯上。 想一想用梳理过头发的梳子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小纸屑时,小纸屑为什么会被吸引? 解析两个彼此绝缘的物体相互摩擦的过程中,使得物体带上了电荷,而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作用。用丝绸摩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丝的塑料带,塑料丝向四周飘扬起来是因为塑料丝带的是同种电荷,所以它们就互相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也表现出相互排斥。用钢锯锯泡沫塑料板时,塑料泡沫被吸附在锯上是因为塑料泡沫和钢锯带的是两种不同的电,所以就互相吸引。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也表现出相互吸引。在科学上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自然界的电现象》习题

《 1 自然界的电现象》习题一、填空题 1、物体有了 _____ 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用摩擦的方 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______ 。 2、自然界中只有 ____ 种电荷,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 电、用毛皮摩擦胶棒,橡胶棒带电,若用摩擦后的毛皮与丝绸靠近会出现现象(填“吸引”或“排斥” )。 3、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分别是 _____ 电荷和____ 电荷。 5、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全带有一些灰尘,其原因 6、验电器是根据 _______ 的原理制成的,它的作用是________ 。 7、一个物体带正电,是因为它 _________ ,一个物体带负电,是 因为它 _______ 。 8、玻璃跟绸子摩擦,玻璃的一些 _______ 转移到绸子上,玻璃因 _____ 而带正电;绸子因______ 而带等量负电。 9、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一个小球,发现小球被吸引,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这个小球,小球也被吸引,则这个小球 _______电。 10、放在一起的 _______ 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中和后 的两物体都会恢复成 ______ 的状态。

11、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 在数量上 ____________ ,因此整个原子是中性的、当两个物体相 互摩擦时,失去电子的物体会带 ________ ,得到电子的物体会带 12、自然界中只存在 ______ 种电荷,人们把用_________ 叫正电荷,把用 _______ 叫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 ,异种电荷互相 ________ 。 13、电磁铁是利用电流 ______ 效应工作的,电炉是根据电流 效应帛成的,给蓄电池充电是应用了电流的效应。电流通过灯泡的灯丝,灯丝会发光,在这个过程中,实际是将能转化为。 14、像磁体周围存在 ______ 场一样,带电体周围也存在一种特 殊的物质,叫做 ________ 。通过________ 带电体之间不需要接触 就能发生 _______ 。 15、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个物体和这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接 触时,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则这个物体一定带 _______ 电。 16、摩擦起电是由于 ______ 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 个物体,两个互相摩擦后带电的物体带有 _______ 电 荷。 17、如图12所示,图中 _____ 的两个通草球一定带电。 18、如图13所示,验电器A带电量为-Q,拿一根绝缘柄的金属棒 A Q Q 图口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1节电现象 课题第1节电现象 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 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19 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 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6.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8.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自然界的电现象同步练习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自然界的电现象同步练习 1 自然界的电现象 一、学习目标: 1.基本概念 (1)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丁电荷。 (2)摩擦起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 (5)电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的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电中和。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用摩擦使不同的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实际上是电子的得失,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带异种电荷,而且是等量的。 (2)接触带电;让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电体,不带电的物体就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子的转移。 3.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于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由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而只是电荷发生了转移。并且同种物质相互摩擦是不能带电的。不同物质的两个物体,如果它们各自的原子核束缚电于的本领相当,即使相互摩擦也很难带电。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5,关于验电器 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制成的,它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物体带电,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别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张开的角度越大,表示带电体带的电越多。 6.“中性”和“中和”的区别 “中性”是指物体对外不显电性,这里应更加注意的是:物体呈现“中性”并不等于物体没有电荷,只是物体里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的数量相等;“中和”是指两个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的物体接触时,发生电荷转移,最后两个物体都呈中性的现象。由此可见,“中性”是用来描述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的一种状态,而“中和”则用来描述物体从带电到不带电的一种过程。 1.什么是电?电在哪里? 二、阅读内容:P48~54 三、带着问题上课堂: 2.为什么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电呢? 四、预习练习:

《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物理

1.电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静电现象 了解电荷并掌握带电体的性质;掌握电荷的种类;掌 握摩擦起电及起电原因、实质,了解使物体带电的其 他方法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验电器并掌握其工 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电流了解电流并掌握电流的方向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头发竖起来视频。 让学生思考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这节课我 们就一块儿来揭开这个谜底!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静电现象 活动1: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作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活动2: 实验1: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4: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活动3:根据上面的学习,出示一个塑料棒,让学生交流、讨论,要想知道我手中的这个塑料棒是否带电, 你有哪些方法来验证? 归纳总结: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来判断。 (3)出示验电器,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这个工具----验电器来检验。 探究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演示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分析、讨论现象原因,不同意见的给予补充。 归纳总结: (1)构造: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2)原理: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 (3)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自然界的电现象习题

自然界的电现象习题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1自然界的电现象》习题 一、填空题 1、物体有了______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______。 2、自然界中只有____种电荷,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______电、用毛皮摩擦胶棒,橡胶棒带______电,若用摩擦后的毛皮与丝绸靠近会出现_____现象(填“吸引”或“排斥”)。 3、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分别是____电荷和_____电荷。 5、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全带有一些灰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验电器是根据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它的作用是________。 7、一个物体带正电,是因为它________,一个物体带负电,是因为它________。 8、玻璃跟绸子摩擦,玻璃的一些______转移到绸子上,玻璃因______而带正电;绸子因______而带等量负电。 9、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一个小球,发现小球被吸引,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这个小球,小球也被吸引,则这个小球______电。 10、放在一起的________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中和后的两物体都会恢复成______的状态。 11、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____________,因此整个原子是中性的、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失去电子的物体会带________,得到电子的物体会带________。 12、自然界中只存在________种电荷,人们把用________叫正电荷,把用________叫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 13、电磁铁是利用电流______效应工作的,电炉是根据电流______效应帛成的,给蓄电池充电是应用了电流的______效应。电流通过灯泡的灯丝,灯丝会发光,在这个过程中,实际是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

教科版九上《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上《电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 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 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_800字

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_800字 大家都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把一些热水倒进杯子里,不一会儿,杯子、桌子都变热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热水把热量传给了杯子和桌子。 自然界中处处都有能量的转化和传递,但总量不变。这就关系到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这个定律是英国的焦耳最先发现的。1840年的一天,焦耳注意到一个现象:金属线通电后会发热。他决心弄清电与热的关系,设计了一个实验:在玻璃管中装满水,并放入一个温度计,测量温度后,将通电的金属线放入水中,金属线变得非常热,水的温度也升高了。 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能转化为了热能。通过无数个实验证明,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但能量的总值不变。能量转换时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灯泡通电后会发热,那是电能转化为热能;电灯变亮,是电能转化为光能;汽车开动时燃料燃烧,汽油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电扇转动时,电能变成了机械能……真是不胜枚举。我爸爸妈妈都在萧山发电厂工作,而爸爸还是发电厂的锅炉专家呢!烧的是煤,发出来的是电,这不是一个能量转换吗?那它是怎么实现的呢?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我的心里充满着无数个好奇和疑问。于是我专访了专业人士——爸爸。

爸爸花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讲述了由煤到电的复杂过程,还给我看了一些书,我大致总结如下:燃料在锅炉中燃烧放出热能,并将热能转给水,藉以产生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的蒸汽,通过管道将蒸汽引入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是一个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进而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在能量的转化中,好大一部分能量在过程中损失了(中型的火力发电厂发电效率为40%多),但能量的总值是不变的。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在形形式式的自然现象中,只要有能量转换,就一定服从能量守恒的规律;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各种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从原始人钻木取火到水能利用,从太阳能到核能的利用。在能源资源日渐紧缺的今天,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甚至研究自然界频发的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灾难的巨能转化为可用资源,既减小了灾害,又解决了能源危机。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电现象》教案

《电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来源:学科网]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 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 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自然界中的电现象

(一)自然界中的电现象 打雷和闪电是自然界中最为显著的电现象,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我国自古以来在语言、文字中就出现了对自然中电现象的描绘,如称雷公电母、电闪雷鸣、春雷滚滚、雷电交加、天走银蛇等等。而且,雷电击人、毁坏物体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历史上曾有科学家尝试接收雷电的能量,但实验不成功。人们着手研究、探讨电的现象和规律,是从摩擦、静电感应开始的。自从了解了电和磁的关系,人类终于实现了对电的规模应用,对电的理解也更为深入。今天,电不但是照明、影音、通讯、电热、机械动力等的能量源泉,实现了电量与非电量的能量转换,而且通过计算机技术传递着各种信息,把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推向了信息化时代。电科学技术已经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是极大促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形成了多门类、多分支的学科。 电工学是研究电主要在动力以及电器应用方面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学习电工学,应该对电的本质有明晰的了解。 二、电的物质性和电的产生模型 (一)电的物质性 电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电实质就是电子的定向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了电的性质和特点。自然现象中的电和我们日常所经常接触使用的电,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物质的原子是由本身的原子核、电子构成,带正电荷粒子的原子核与带负电荷粒子的电子之间存有着万有引力和静电力库仑力,方向为相互所指。 因为所带电量相等而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其间的静电力是它们相互束缚的最主要力量。电荷粒子具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性质,一个电 子电荷粒子的电量是16×10库仑,静止质量约为91×10克。 作为不稳定结构的原子,如金属铜的原子,一旦因原子的最外层自由电子受到外部作用力而偏离原运行轨道,则该原子成为显正电性的原子,而偏离轨道的自由电子显负电性,若干铜原子的电子在同一外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则的、连续的定向运动,在宏观上就是电流。理应注意,自由电子受外力作用所谓偏离原运行轨道,即是发生定向位移,受到作用力越大,偏离位移也就越厉害,位移的方向就是电荷受到外力与自由电子受到原子核静电力合矢量的方向。电流是电子之间以相互接力式的定向位移,传递着对它们产生作用力的外力的能量,一般情况下,如果接力传递链不能形成,外力再大,能量也得不到传递。而在导电状态下的金属铜导体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是不会发生位移的。除了金属铜原子外,其他金属类原子也有类似性质。其,只要能起作用的外力充足大,部分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也会被强行形成接力式定向位移,而传递能量。 (二)电荷的聚集与电场 电场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电荷团,正电荷的电荷团为正电场,负电荷的电荷团为负电场,无论电场的电荷量多少,都具有电场的性质,包含电场力、电场

自然界的电现象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审核人: 班级姓名学号 3.1 自然界的电现象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一些活动了解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 了解电荷的类型和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3.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质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4.知道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二.课前预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即_________和_________。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__。 3.不同物质原子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作用是并不_____________,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作用相对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容易__________电子,这种物质由于___________电子就带__________,而__________电子的另一物质就带__________。 4.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大气中常见的气体放电现象。 6.火花放电就是发生剧烈的现象,同时伴随着 和。尖端放电是比较缓慢的局部现象,电荷从尖端处逐渐释放,与周围空气中的发生电中和。就是云层与云层之间发生的剧烈的电中和现象。 三.课内导学 静电现象 (一)静电现象 1.观察图3.1.1并按要求进行猜想。 注意: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活动 按图3.1.2和3.1.3进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一现象说明了。 (二)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阅读“顿牟掇芥”。 (三)电荷守恒 1.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认真阅读本节内容,明确摩擦起电的实质。 2.电荷守恒。 在摩擦起电过程中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总是________的,并且是电荷,电荷的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3.规定: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为正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四)接触起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学生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和方法: 1.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磁与电 第2节 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磁与电第2节电现象》教 案教科版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 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 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1 / 2

1电现象教学设计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 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摩擦起电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摩擦起电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摩擦起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电后可以吸附纸片,体验吸管摩擦起电现象的乐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摩擦起电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电后可以吸附纸片。 2、体验吸管摩擦起电现象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35根吸管,两只气球、红黄蓝三色鱼数条,红黄蓝框三个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出示吸管,碎纸片) 1、教师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可以变魔术。念咒语: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变!(吸起碎纸片)提问:刚刚老师是怎样来变魔术的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动作)

2、多部位摩擦:你们猜猜,在衣服上磨磨会吸住碎纸片吗?那裤子上呢?(先幼儿猜想,后教师实践) 3、幼儿操作: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啊?那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一起变变变。 (教师巡回指导,一边念咒语多次操作) 4、交流经验:请成功的小朋友来讲讲经验,你是怎么做的,用???哪些部位? 二、帮猫妈妈钓鱼 1、引入情境:猫妈妈刚刚打电话给我,她听说我们小朋友会变魔术,很好奇。猫妈妈有一个鱼塘,鱼塘里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小鱼,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她来钓鱼,红色的小鱼放在红色的鱼框里,蓝色的小鱼放在蓝色的鱼框里,那黄色的呢?那我们要用什么好办法来帮猫妈妈钓鱼呢?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帮猫妈妈把鱼送回去后,进行经验交流:你钓了多少条小鱼?有没有放对位置? 三、结束环节 1、用气球摩擦头部,猜猜气球会不会黏住头发? 2、两个气球同时摩擦头部,看看两个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班安全活动教案:用电安全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安全活动课程计划:电力安全教学计划(带教学反思) 小班安全活动电力安全教学计划(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了解电器安全使用的浅薄知识,学习词汇:插头,插座,电动休克,适合幼儿园教师参加小班安全活动课,看看电力安全课程计划. 活动目标: 1.了解安全使用电器的浅薄知识. 2,学习词汇:插头,插座,触电. 3,初步了解小电常识. 4.愿意探索,交流和分享.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孩子的操作卡 2.几根电线和插座. 活动程序: 1.提出问题以引起孩子们对话的兴趣,并鼓励孩子说出用电的目的. (1)天黑了,我看不到任何东西.如果我想读一本书怎么办?

(2)天气很热.我想在凉爽的环境中工作.我该怎么办? (3)房间的地毯上有很多灰尘.我想清理它.我该用什么? (4)灯,电风扇,空调,吸尘器,你需要什么使它们工作? (5)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需要电力? 总结:电力有很多用途,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在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它,它是我们的好朋友,但这位朋友有时会发脾气. 2.让孩子取出手术卡,引导孩子观察和讨论,并帮助孩子了解安全使用器具的浅薄知识. (1)问题:这只小熊做得对吗?会发生什么事?为什么? 显示一段线,让孩子观察其基本结构和作用,让孩子知道线的内层是铜线,可以传输电,外层是塑料,用铜线包裹,是一种保护层,它没有电.如果电线的保护层受损,人们可能会遇到电,电会给我们带来危险. (2)问题:这只小兔子在做什么?这样对吗?会发生什么? 显示插座,让孩子观察插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让孩子知道插座中有铜线或铜线充电,而外层是塑料盒保护.如果您将手或东西放入千斤顶并触摸铜片,电流将会到达我们并伤害我们. (3)问题:孩子在做什么?会发生什么事? 摘要:水可以传输电力.如果在潮湿的地方使用本产品,则会发生泄漏. 3.总结:

《自然界的电现象》习题

《1自然界的电现象》习题 一、填空题 1、物体有了______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______。 2、自然界中只有____种电荷,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______电、用毛皮摩擦胶棒,橡胶棒带______电,若用摩擦后的毛皮与丝绸靠近会出现_____现象(填“吸引”或“排斥”)。 3、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分别是____电荷和_____电荷。 5、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全带有一些灰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验电器是根据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它的作用是________。 7、一个物体带正电,是因为它________,一个物体带负电,是因为它________。 8、玻璃跟绸子摩擦,玻璃的一些______转移到绸子上,玻璃因______而带正电;绸子因______而带等量负电。 9、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一个小球,发现小球被吸引,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这个小球,小球也被吸引,则这个小球______电。 10、放在一起的________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中和后的两物体都会恢复成______的状态。 11、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____________,因此整个原子是中性的、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失去电子的物体会带________,得到电子的物体会带________。 12、自然界中只存在________种电荷,人们把用________叫正电荷,把用________

4.1自然界的_电现象教案.pdf

八(下)教案4章1节自然界的电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3)知道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用验电器对电荷进行检测。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难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 (二)教具 塑料捆扎带一段,手帕一块,玻璃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水槽,橡皮管, 塑料丝,碎纸屑若干,韦氏起电器,尖端放电装置。 教学过程 引入:刘德华闪电演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家可能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这其实就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存在于生活、生产 中,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题:第3章第1节自然界的电现象(板书) 学生动手:完成活动 1 演示1:完成活动2(学生上台操作) (结论)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是因为物体带了电。 一、摩擦起电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板书) 演示2:完成活动 3 结论:在科学上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2.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解释:学生活动1的实验现象 想一想:为什么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电呢? (flash课件电学--摩擦起电实质:演示) 解析要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原子结构谈起。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带正电 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通常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所以原子对外不带电。但不同的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并不相同,当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体容易失去核外的一部分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大的物体俘获这些电子对外而带负电。因此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 们带上异种电荷。(师生共同分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二、电荷守恒 1.两种不同的物体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失去—部分电子 带正电。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强的物质的原子得到这部分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分离和转移。 例2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为什么带负电?你知道毛皮带什么电?

2019年初中八年级下册科学1 自然界的电现象华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一篇

2019年初中八年级下册科学1 自然界的电现象华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一篇 ?第1题【单选题】 将带正电的物体靠近吊在细线上的通草球(非常轻小的小球),通草球会被吸引,如果换用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通草球,则通草球( ) A、一定吸引 B、一定排斥 C、可能被吸引,也可能不动 D、可能被吸引,也可能被排斥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摩擦产生的电荷,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下列各现象中,不是由于摩擦起电引起的是( ) A、纤布料的衣服容易吸附灰尘 B、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时,手会被粘在铁棒上 C、买食品时,将食品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 D、印刷厂里的纸张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将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后,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希望做成如图的各种情形,其中无法完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关于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B、金属中的电子带正电 C、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D、绝缘体中没有电子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摩擦起电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当我们用自己的双手相互摩擦的时候,下列关于两只手带电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左右手都不带电荷 B、左右手带同种电荷 C、左手带正电荷右手带负电荷 D、右手带正电荷左手带负电荷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开成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细丝张开的原因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