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升学生学习力

提升学生学习力

提升学生学习力
提升学生学习力

提高学生学习力,推动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一、界定学习力等相关概念

对学习力的界定需要从理解学习的内涵入手。学习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对学习的解释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学习包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说到底学习过程实质是不断接受并与外界交换信息的过程。

“学习力”亦称“学力”,原是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概念,最早出自于1965年美国人佛睿斯特写的一篇文章,后来教育界将此理论引入。该理论认为,学习力包括个人学习力和组织学习力。而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是个人学习力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日本教育界认为:学力,是指青少年期显性增长的发展概念,是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学的能力及表现等。我国学者钟启泉认为:“学力”,它是旨在培育学习动机与主动应付社会变化的能力。他的“学

力”内涵来自课程目标,认为任何课程(学科)的目标.

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1)关心、动机、态度;(2)思考力、判断力;(3)技能;(4)知识、理解等这四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而席校长对学习力的把握致力于实践中,针对提升学生学习力规划设计了学习力课程体系,他将学习力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德育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社团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其中德育课程体系主要建设人的基本品质的问题,学科课程体系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建设的主要阵地,社团社会实践课程是学习力建设提升的丰富拓展和完善。

我们认为,“学习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某学科时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的综合体现,通俗地说,学习力就是指为什么学、会不会学和能不能坚持学。学习动力主要是学习的动机目的、兴趣需要,它着重解决为何学习的问题;学习能力主要是学习的方式方法、策略手段,它解决能够学习的问题;学习毅力主要是指学习的意志力度、持久强度,它解决持续学习的问题。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要素,才能称之为“学习力”。

二、重视学生的本体地位

当今教育的成就,大多是体现在教法上的,我们有林林总总的教学法,可一旦在课堂上触地,为什么有些教法总会折戟沉沙呢?明明就是“美食”,一套一套的色香味俱全,可学

生却兴奋不起来,甚至丧失了食欲,为什么呢?

显而易见的是学生是教育的“本体”,这首先告诉我们的是,学生是教学的终端。教育一旦离开了学生,那么“毛将焉附”?教学的问题纷乱复杂,皓首穷经也未必能揭示出

其中的奥秘。纵然如是,我们仍然不可放松对教法的研究。然而,再好的教法一旦远离了“学生”,也就堕落成为“先

生的独语”。为师者时时刻刻应警醒自己“学生才是真正的

主角”。

学生地位定位后,势必要重视学生学习力的研究,因为学生学习力的研究是为了学生长远发展。既要让学生“学好”、“学会”,学得快乐,又能在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同时,开发出学

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一个学生能够释放出能力、能量,释放出青春的激情和远大的人生抱负,从而在对社会和人生不断的挑战中,完成精神的嬗变,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独立

而有尊严,慈悲而宽容,理解而感恩,懂得生活、热爱生命。

三、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具体策略

学生学习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我认为教育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要以“学会—会学—好学—乐学”为主线,由表及里,遵循学习规律,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学得其法,学有所得,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力”,推

动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而学习力的整体提高,又能促.

学生学习的良性发展。提升中学生学习力是教育的责任,我们教师责无旁贷。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老师产生恐惧,那么,对其所教的课也不会产生兴趣,反之,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的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因此,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定位学生角色——实验者,主体者,而教师角色——观察者、帮助者和辅导者,在此基础上注重沟通师生情感,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2、培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学习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但如能把学习的兴趣培养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就能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学生在初学知识都会感到新奇,希望了解它,学生缺乏意志和毅力,兴趣容易因困难和乏味而转移和中断,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维持他们学习的动机。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师者要激励、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

学方法和形式,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3、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变学习的兴趣为学习的需求

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比考试分数更重要,心理品质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的享受,关注学生的进步,适时适度的赞扬鼓励,都是学习的快乐源、动力源。所以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去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学习的兴趣为学习的需求。

(二)传授科学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1、渗透学习方法指导

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但最重要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很重要。即便学生自得自悟的能力还不够全面、深刻,但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套路,学生才会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

效途径也是必由之路。

2、拓宽学习领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大课堂”意识,让学生明白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不仅只发生在学校课堂,在书店、图书馆、街道、家里等场合也可以学习,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学是先导,学是基础,教师应该树立变教为学、顺学而教的思想。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关注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学会等待,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3、养成良好是学习习惯

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师者应设法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强制养成,强行入轨。

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85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例如主动预习并及时作标记、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会及时记录,以便与师长、同学探究切磋。必备的工具书要立案头,随手翻阅。“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多年实践并着重强调的一个习惯是整理积累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准备好积累本,将自己认为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精彩之处,自己易错处进行总结、归纳、筛选、整理,形成自己的百宝箱。

(三)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确保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

具备良好意志品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品质欠佳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或考试不理想,则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需求。对学习上一时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格外关怀和呵护,真正确立起“偏爱差生”的教育观念,尽最大的努力去扶助与感化他们,使其逐步踏上自主学习的阶梯,与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求知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适时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勇敢战胜困难,持之以恒,学生学习毅力才会得以形成。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不仅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愉悦、精神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