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WSN & RFID动态导读(07.11月下)

WSN & RFID动态导读(07.11月下)

目录

前言 (3)

§1.无线传感技术商业应用提速 (4)

§2.发展普及遇瓶颈 RFID前途未卜 (5)

§3.国外RFID功能扩大应用拓宽日益普及 (8)

§4.掌握未来:一卡多用标准先行 (13)

§5.智能卡市场之整合开拓 (16)

§6.药品防伪 RFID大有可为 (22)

§7.让RFID测试技术成为推动RFID产业飞跃的催化剂 (28)

§8.全球RFID标准发展现状全记录 (32)

§9.宁波中科近场通信论坛资源不断丰富之中 (35)

前言

随着现代微机电系统(MEMS, Micro-Electro-Mechanism System)、微电子、片上系统SOC (System-On-Chip)、纳米材料、传感器、无线通讯、计算机网络、分布式信息处理等技术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和射频标签(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在近几年获得了飞速发展。这两项技术相互独立,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交叉和相互整合,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军事国防、工农业控制、城市管理、生物医疗、环境监测、抢险救灾、防恐反恐、危险区域远程控制,物流管理,人员识别,汽车工业等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实用价值,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及工业界广泛的重视。

中科院计算所宁波分部(宁波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无线通信事业部是专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射频标签的专业化研发团队,在这两个领域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已有四年多的经验积累。目前,团队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中科院计算所的研发团队,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为主,着眼于理论研究;另一部分在宁波中科无线通信事业部,以产业化及应用示范为主,着眼于应用开发。两个团队的紧密结合,充分体现这两项技术的学术性和应用性。我们正和广大业内同仁一道,共同为国内WSN和RFID的研发和推广进行着不懈地努力。

“掌握动态咨询,把握成功未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做应用开发都需要均需要加强技术交流,了解业内动态,这样才能跟得上迅猛发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射频标签的步伐。我们创建了《WSN & RFID 动态导读》免费电子杂志(暂定每月两期),以海纳百川之心态,努力为广大业界提供及时、准确的动态信息,尽力为您提供信息查询。欢迎您的踊跃投稿及宝贵意见,及时共享学术科研、产品开发及应用方案信息,也欢迎投送产品广告(限一页)。杂志免费发布网站为:https://www.doczj.com/doc/5014684554.html,/ebook.htm,我们的联系邮箱是:wsnbooks@https://www.doczj.com/doc/5014684554.html,。

声明:本电子期刊本着“从网络中来,到网络中去”的原则,不具有任何版权,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原作者及媒体所有。

§1.无线传感技术商业应用提速

论坛由杭州信息办主办,来自国内外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及国内相关企业和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共同探讨了无线传感网这一新兴技术的发展、应用前景、产业化思路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无线传感网产业发展联盟”同时在本次论坛上宣告成立。被业界誉为“日本嵌入式操作系统之父”的知名学者坂村健教授,为大会做了题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未来”的演讲。

无线传感网络(WSN)是集分布式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的网络信息系统,被誉为继个人电脑、计算机网络及无线通信之后,IT技术的第四次产业革命。虽然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制约,WSN 的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有待时日,但是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成本的下降以及微处理器体积越来越小,已经有为数不少的WSN开始投入使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封松林认为,在研究上,我国与国际基本同步,但由于生活水准不同、关心的重点和需求不同,导致应用滞后很多。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在WSN上会有十几个亿的资金支持。本次论坛承办方之一的杭州家和智能控制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正平博士则表示,目前在我国,WSN正在长三角地区发展,并成功应用于电力监控、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保监控、平安家居等领域。WSN已在今年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交通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正在浦东机场进行一次重要的实际应用测试。

新闻点评:WSN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数万亿美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体现出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中国无线传感网产业发展联盟” 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WSN技术正式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

https://www.doczj.com/doc/5014684554.html,/Info/n7300_1.html

§2.发展普及遇瓶颈 RFID前途未卜

现在关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文章和研究比比皆是,无论是在物流供应链领域,还是在公众生活中,RFID的身影都经常出现,但是在围绕RFID的所有研究和文章中有一个点是很清晰:RFID应用什么才能迎来真正的爆发谁也不清楚。RFID没有像许多业界观察家所预测的那样在物流供应链中迅速应用,但是它将继续在像信用卡和护照之类的东西上加大应用。

一、强制要求依然是RFID发展的主动力

根据ABI调查公司发布的一篇对终端用户的调查显示,虽然有很多公司宣称开始在更多领域考察RFID应用的可能性,诸如资产管理、安全访问控制和库存管理等,这似乎表明RFID的市场机会不再局限于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但是多数公司试验或实施RFID的目的是为了遵守一个规定。

在https://www.doczj.com/doc/5014684554.html,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了RFID在供应链领域中实施的更多疑问。文章作者David Hannon写到,尽管RFID技术有那么多优势,可以为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处,但是它至今依然没有给物流供应链带来多么重大的影响。他表示,“当在供应链管理中提到RFID的时候,我会产生很多疑问。首要的是:谁来为RFID买单?虽然现在出现了不同的模式,但是很明显没有一个清晰的获胜者。

可能人们最了解的就是沃尔玛的强制规定模式,这家零售巨头规定所有它的供货商必须在它们的货物上打上主动式或被动式的RFID标签。虽然沃尔玛和美国国防部能够强硬的推出一个规定(某些分析家质疑它们对不遵从者进行罚款的行为),但是要想RFID得到真正的推广,还是需要厂商心甘情愿的上前采取同样的做法。”

Hannon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ABI公司的研究结果。分析师Michael Liard写到,尽管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表示它们正在“使用、测试或试验RFID技术来支持大范围内的应用程序,在很多方面实际上是遵从命令:RFID采用的最大的推动者依然是来自沃尔玛、美国国防部和欧洲的Metro集团的规定。RFID 有成长空间和机会的领域还是供应链相关的应用程序,诸如供应链上的货盘、货箱和单品追踪管理等。”

二、公众需接受更多RFID知识

但是真正重量级的报告是由欧洲议会发布的86页的调研报告:《RFID技术和身份管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该报告描述了在日常生活中RFID的重要性,围绕RFID技术的概念、效益和欧洲消费者、RFID

厂家和应用商对RFID应用进行了研究——在我看来这篇报告被人们误读了。虽然很多厂商看到了这个报告的正面结论:RFID应用目前不会对标签人员的隐私造成消极的影响,但却忽视了欧洲议会这个报告的主要结论:对于RFID所能暴露的个人信息,公众了解的还太少。

下面是从这篇题为《日常生活中的RFID和身份管理》的研究中摘出的一段文字:

“直到最近之前,RFID还主要用于识别货物的后勤应用。现在它已经大规模的进入公众领域:公共交通卡、生物技术护照、小额电子支付系统、办公室身份象征、客户忠诚优惠卡等等。问题在于用户是否意识到在这些RFID设备上所聚集的个人信息,他们是否能够或愿意控制它。举个例子来说,根据

Gap Gemini的一个调查‘RFID和消费者’显示,没有多少欧洲市民了解RFID是什么,只有20%的人曾听说过RFID,被访者表示关于RFID还需要更多技术上的说明。”

在这篇报告中提到了一个案例,RFID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RFID跟踪。荷兰一家动物园发给每个参观者一个绿色的袋子来装放他们的钱包或行李,这样在游客中自由活动的猴子们就无法拿到游客的随身物品(猴子一般有这种取物爱好)。动物园决定在一些发给参观者的袋子上贴上有源RFID标签,以追踪动物园内的人流模式。

管理员称RFID数据可用来提高园内布局和使用率。虽然动物园只是追踪游客移动轨迹,而不是姓名或是其他身份元素,游客们没有被告知他们可能携带这样一个追踪设备。报告称如果游客们知道的话,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被跟踪的。

这个报告得出了RFID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推广要解决的五个要点:

1、 RFID用户需要知道对于RFID数据维护者能够做什么以及被允许做什么。

2、 RFID用户应该在发展新的RFID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如果来自不同RFID设置的个人数据需要被合并,需要明确谁来负责处理这些数据。

4、隐私保护指导方针和个人数据及信息自主的概念需要按照一个交互式更强的环境来重新考虑。

5、政府需要明确表态,RFID数据是否可用与犯罪调查。

三、RFID需合理应用

从围绕RFID的所有研究和文章我们清晰的看到,自从RFID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后的几年中,围绕它已经形成两个阵营。

第一个阵营是支持者阵营,它们为RFID描绘了一副美好的蓝图,认为这个技术将会解决所有问题,从供应链的低效到恐怖袭击。这个阵营中的人往往或者是厂商或者是受政府的支持。第二个阵营是反对者阵营,它们相信RFID如同洪水猛兽,主要是由一些隐私和安全厂商所组成。

在我看来,RFID没有那么美好,但也没有那么可怕,应该处于两者之间。举个例子来说,使用RFID来跟踪在机场丢失的行李,这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应用。但是使用相同的系统来跟踪机场中的旅行者就显得不好了。

https://www.doczj.com/doc/5014684554.html,/html/43/n-79443.html

§3.国外RFID功能扩大应用拓宽日益普及TI开发RFID包装箱一体化签条成功

RFID标签生产商德州仪器TI(TexasInstruments)与一家位于芝加哥的纸板和包装产品制造商,共同开发了一种将RFID标签应用在包装箱上的包装模式—~“RFID包装箱一体化签条”。这种模式是将一个RFID标签嵌体(Inlay)直接集成到波纹纸板箱里,标签天线是由导电油墨直接印刷到箱子上,通过导电粘合剂用RFID签带(strap)把天线封起来。波纹纸板箱的纸板分为3层:一个内壁层(挂面纸板),中间波形层和外壁层(挂面纸板)。嵌在内壁层和波形层问的标签嵌体很好地受到了保护。

这种蝴蝶形的RFID签带是由一个集成电路和两个导电垫片组成的。

公司预测在将来这种将RFID标签嵌体集成到包装材料的模式会为消费商品包装公司节省劳动力成本和材料成本,因为这种模式不必购买独立的封装标签。

“这种包装箱是一个未来的产品,有点像概念车。”Smurfit—Stone负责研发的副总裁JosephLeBlanc说,“这种产品的大规模生,赶要求大量的需求量,比现有对智能标签的需求量还要大。”然而,他认为这种概念的证实是跨出了重要的一步。由于与成品RFID标签制造相比,这种RFII)签带的制作材料较少、生产步骤少,使得大量、低成本的生产成为了可能。

“我们对这种RFID一体化签带的样品已经开发了18个月了,”TI—RFID超高频/零售供应链主管TonySabetti说,“这是天线直接印在包装材料上的首个RFID签带样品。”

Sabetti谈到导电油墨质量和浓度最新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包装箱里裸标签的可读性。他补充说明这种签带可通过TI—RFID/Smurfit-StonRFID包装箱签条的方式或标签过程来生产标签嵌体,天线会被印刷到标签嵌体上,并随之封上签带。将一个天线安置在一个Ic芯片上,这一过程现在不需要在无空间中进行,也正是这个原因使一些标签封装商对TI这种标签签带感兴趣。

LeBlanc称,尽管现在对RFID集成包装的要求还不高,Smu~t-Stone已经做好了前期的模型开发,因为他们相信随着对越多的物品贴签要求,消费品包装公司最终会采用这种一体化签条模式。

Savi研发在严酷环境使用的RFID标签

SaviTechnology公司是RFID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宣布新的小尺寸有源大储存量RFID标签面市,特别适合军用或者民用集装箱在恶劣环境运输时使用。Savi公司的这种标签代号为ST一656,是ISO 标准集装箱上面的门用标签,标签成u字型,可以紧扣在集装箱的左侧门上面,标签的RFID电子装置在集装箱门的内侧,可以得到保护。它有一块薄薄的底板在门的外侧,匕面有天线与移动的或者固定的读取器网络进行通讯。外侧的底板上面还设有峰鸣器可以传达标签的位置和状态信息。

ST一656是Savi与多家公司客户紧密合作联合开发成功的,他们是美国国防部内的多家机构,如国务秘书办公室、国防物流后勤部以及自动识别技术产品经理部等。

小的外形尺寸加上受保护的RFID器件使标签在恶劣的运输环境仍然保持正常性能和特性。现在它已经是一种标准化有源大储存量标签,可以为美国国防部和其他盟军的国防机构的军需供应提供实时可视的图像。

Savi的公共产品部资深副总裁DavidStephens说:“ST一656使我们的RFID标签系列增加新的品种,它的紧扣式安装方法即使集装箱在最恶劣的军事运输环境也可以正常工作。我们很高兴能够应对新的军事需求作出快速响应,这种需求是与我们关系紧密的国防部有关机构的合作伙伴提出的。”

ST一656的其它优点还有:电池与RFID部件,内部有处理器、存储器,有射频发送与接收功能;RFID器件在集装箱内部得到保护,即使外部器件受损用户仍然可以恢复重要的装箱清单数据。标签紧扣在集装箱的门上面,使标签得到进一步保护。新的RFID天线设置在牢固的薄薄底板上面,底板曝露在集装箱外面,上面有提示用的峰鸣器。

ST一656与ST一654功能相同。

ST一654在军需物品运输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但它只能安装在集装箱、大型移动装备、充气货盘的外侧。除去以上特性,其他特点还有:128K字节的用户储存器、有效读取距离高达300英尺,峰鸣器用于声音位置提示,牢固微型设计,可以承受极高极低温度的考验等。

Savi的有源RFID产品已经在最远距离、最恶劣气候条件、最差的作业条件(常见于军需供应链)环境得到成功应用。公司可供的产品有顶尖的有源RFID产品系列,包括有读取器、标签以及即将面市的移动系统、车载移动跟踪系统、用于跟踪、管理、确保供应链物资与内容安全的相关软件等。

这种有源RFID标签符合ISO18000—7标准,工作频率为433.92MHz。这种频率已经证明足最有效的RFID频率,这种频率可以让标签弯曲在金属物体上面,例如大型ISO集装箱,不论其是处在被跟踪状态或者处在储存状态,均可有效工作。

Savi的有源RFID标签系列的基础是公司的EchoPoint技术,这种创新性技术采用超高频(433.92MHz)和低频(123KHz)两种频率,适合长距离较精密的定位应用。这种技术还可以在标签处在发射状态时对标签写入数据,也可以从移动式凑取器上面取得发运货品的重要数据。

KSW发布半有源RFID传感器标签

德国KSW公司开发出可升级的半有源RFID温度传感器标签VarioSensBasico德国KSW公司是一家半有源(纸薄状电池)的RFID智能标签传感器制造商,日前发布一种新的可粘贴的集成了温度传感器的RFID智能标签——VarioSensBasic。该平台是建立在KSW在2003年开发的温度传感器标签TempSens基础之上的,并提供了可扩展的温度数据存储量和数据安全功能。

VarioSens标签可以测量720的温度值数据,而上一代的TempSens标签只能读取64的温度值数据。

VarioSens温度标签的用户可以调整存储在标签内存里的温度数据的类型。比如,他们可以仅保存预设范围内的值,或分配1K字节的空间来存储温度数据和其它供应链数据。VarioSens温度标签同时还提供了更复杂的数据保护机制,共有三级保护等级。IT管理人员可以设计谁可以读取标签的数据,谁可以同时读取和写入,谁可以更改等。其它的可升级功能包括:温度标签可以从外接的传感器那里获取数据,可以测量出标签内部电池的电源剩余量。

VarioSens温度标签的通讯协议是遵循ISO15693-3空中接口协议,工作在HF13.56MHz频段。共带有8K位的可读写EEPROM存储空间。使用1.5V电池,使用时间约为1.5年。

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化学行业的化学品监控、医疗行业的药品运输和易腐烂食品等。

发条公司开发出最新无线RFID技术

日本发条公司开发出一项新的无线标签(RFID标签)技术,将8O枚非接触Ic卡和标签重叠在一起也可一次读写。由于正在申请专利,详情未予公布。据称,通过对卡和标签内置的RFID侧的天线形状和结构进行优化,即使将多枚重叠起来,也不会对每个天线的特性产生影响。材料和生产方法并未使用特殊的东西,因此成本和过去一样。

该公司计划将此次开发的天线部分和市售的RFIC用Ic芯片结合起来组成标签进行销售。并表示准备在2006年9月之前推向市场。作为其用途,包括合同和病历等重要文件等管理系统在内,还设想了生产管理系统、物品管理系统和各种卡的使用系统等。首年度销售额预计约为5亿日元。

只要是符合国际标准IS015693(载频为13.56MHz)的Ic芯片,均可读取。此外,该公司还表示,从原理上讲还可适用于ISO14443等其他标准。而读卡器则可使用普通的市售产品。

NICT开发布制RFID标签可粘贴在人体上

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机构(NICT)开发并试制成功了可粘贴在金属曲面及人体上的布制电子标签。该标签是通过采用将金属微带天线(MicrostripAntenna)的金属部分改换成布的布制平面天线实现的。此次试制的是2.4GHz频带天线,也可应用于UHF(950MHz)。

电子标签一般采用线状天线。

不过,如果将线状天线直接配置在金属及人体等导电体上,就会丧失功能。另外,此前电子标签就曾使用过微带天线,不过由于采用的是质地较硬的底板,很难粘贴在曲面形状的金属及人体表面上。因此NICT采用了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布制微带天线。

Label—Aire推出新型RFID压敏贴标机

Label—Aire公司推出全新的3115/1iAir—Blow型号RFID压敏贴标机。据悉,该贴标机包含多项先进技术,其中包括可改善贴标准确性的速度补偿系统。加上产品标签排列及补偿缺漏标签等新装置,可解决产品缺漏标签的情况。该RFID压敏贴标机的其它特点还包括:可对EPC、Class0、Class0+、Class1及Gen2压敏标签进行编码;UHF/EPC结合技术;易于使用的Label—AireRFID压敏标签编排软件,以及创新的标签退回机制。

韩国在RFID市场中获得收益

根据ABI调查公司的报告,韩国的RFID供应商开始在RFID市场立足,自从2005年以来,他们已经加大了在RFID运转和标签生产能力上的投资力度。这份报告指出供应商开始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在UHF频段,而这个频段有望在市场份额上很快替代HF频段。AndyBae,ABI调查分析员和这份报告的作者,说这些标签生产能力增加的公司,例如三星和LG将有可能影响到全球标签的价格。AndyBae说:“与现有海外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增加了韩国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从而会越来越多的降低标签的价格。”

这份报告指出,韩国政府在技术发展的主动态度和RFID试验及应用的国家标准出台,推动了这个地区RFID技术的发展。韩国的终端客户开始装配RFID设备,其中包含了:物流、零售、出版、图书馆服务、医疗、生产过程、教育、政府、公众服务、消费品、国防、海运和陆运、家畜。这份报告指出,在这些应用中,RFID应用在物流和图书馆最为成功。另外,这份报告同时关注到韩国供应商正在和政府一起为RFID专利建立相关组织。这份38页的报告可以在ABI的网站上下载,费用为4000美元。

https://www.doczj.com/doc/5014684554.html,/html/57/n-79557.html

§4.掌握未来:一卡多用标准先行

——访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琪

出行用的交通一卡通,消费使用的银行卡,乃至购电的电卡,已经实施十四年的金卡工程,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007年初,国家在总结金卡工程成果的同时,明确提出要提倡一卡多用,发行多功能卡。目前信产部内部也已经展开了对一卡多用的小范围技术测试。国家缘何会制定这样的方向,又有怎样的部署?一卡多用的测试现在又有着哪些进展?我们带着问题采访了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琪。

十四年辉煌金卡工程着眼一卡多用

金卡工程从最初只有7个部门参与,到2006年底,共有23个部委、行业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智能卡与电子标签应用,设计部门之广在“金”字工程中居首位,充分体现了金卡工程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工程。

14年时间,金卡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目前我国IC卡总共发行了35亿张,电话卡和手机SIM卡的发卡量已逾20亿张,此外还有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非接触IC卡——第二代身份证也已经换发了4亿张,其最终发卡量将突破9亿张。为加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促进金融商贸电子化和促进各个行业、各级政府的管理现代化、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真正从惠及百姓出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众多卡片投入使用,随着应用的普及,问题也跟随而至。“由于金卡工程涉及到众多行业,老百姓从没有卡,到现在兜里一堆卡,比如银行卡、交通卡、工资卡、加油卡、保险卡、卫生系统的诊疗卡、建设部门的一些公共工程收费卡等等,种类繁多,一方面方便了大众,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卡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张琪坦言:“对于一卡多用这个惠及百姓的应用来说,选择手机终端切入应该是理所应当的事,中国的手机用户数已达到5亿,选择手机的SIM(UIM)卡和银行IC卡应用结合,将给一卡多用带来突破。”

据介绍,一卡多用的研发得到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同时参与自主研发多功能卡的企业都是国内知名的智能卡企业,有握奇数据、展讯、华虹、复旦微电子、中芯国际等,如握奇数据研发出的双界面SIM卡——SIMpass,通过手机实现移动支付。这一技术目前正在接受信产部等多个试点的测试,张

琪称:“后续的关键工作就是我国自主的移动支付相关标准和应用平台,同时还要开拓基于手机的数字电视和娱乐等3G多媒体业务。”

关于信产部内部的测试,张琪介绍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提供了11个试验号码,6个司局的22名同志参与了多功能卡技术试验,上述技术试验除了用手机拨打电话外,还将手机用于门禁、食堂消费以及小额支付等功能。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使用情况良好,但开展这项试验的产业准备工作,早在3年前就开始了。”据了解,SIMpass在湖南、澳门、大连等地的试用也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很好反响。

标准先行把握未来

在一卡多用的推进和信产部内部试用情况之外,张琪谈论最多的却是标准。对于新的应用和业务的开拓,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考虑和发展重点,中国需要立足于基本国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必须具备并应用自己的标准形成完成产业,这也是对世界信息产业的贡献,这就要求一卡多用在试验开始就必须从自主创新和标准抓起。张琪感概的表示:“中国有13亿庞大的人口,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不能把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完全交由国外公司来掌握,要充分考虑到国家的安全和信息的安全。”

众所周知,中国DVD企业每生产一台DVD就要向众多国外巨头组成的标准联盟缴纳数十美元的专利费。按照目前我国出口DVD平均几十美元的售价,其中专利费就占了一半。整个DVD制造业成了别人的代工厂,眼睁睁看着别人拿着丰厚的利润,自己挣着辛苦钱。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切肤之痛,让信产部曾经面对3G标准的时候态度异常坚决。也正是这样的切肤之痛,让张琪如此迫切的希望“民族的标准”能够成为世界的标准。因为这不仅仅是张琪的心愿,也是整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和民族的心愿。

张琪说:“国家金卡工程多功能卡联盟成立以后,会相应的成立一些标准工作组,首先就要成立移动支付标准工作组,以更好的保护我们国家的利益,通过各大部委、运营商及行业相关厂商的共同努力,力争明年年底前提出‘兼顾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互联互通’的中国自己的移动支付国家标准体系。”

脚踏实地立全球标准

信息化已经是国家倡导多年的重要战略,而在真正能够大范围惠及百姓的工程中,金卡工程可谓首当其冲。金卡工程始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在十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张琪深刻体会到,标准制定之路,注定是一条艰辛漫长的路。“金卡工程的协调难度相当大,在推行一卡多用的新进程下,发行各类卡的行业部门间势必会出现更多组织协调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标准问题,此外还涉及到运营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利益的再分配等。”

张琪认为,一卡多用现在是“一分技术,九分协调”,从技术上说,不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在组织协调上,限于具体国情和机制,需要各有关部门进一步统一认识共同努力才有希望解决。

不过张琪对一卡多用也充满了信心:“去年年底王旭东部长提出发展一卡多用及多功能卡的指示,国家金卡工程办公室加大了协调的工作力度,特别是九个部委联合发文,明确要求国家金卡工程办公室要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我们的压力很大,但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明显加强了。”

有着国家和信产部坚定的决心和明确的方向,有着我国优秀高科技企业的参与,一个兼顾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互联互通的移动支付国家标准体系正在形成。

https://www.doczj.com/doc/5014684554.html,/html/44/n-79444.html

§5.智能卡市场之整合开拓

根据拉丁美洲智能卡联盟(SCALA)副理事Edgar Betts统计,2006年全球智能卡(SmartCard)行业增长率达到了27%,这主要得益于移动通信推动了智能卡的应用,与2005年相比,移动通信智能卡的使用增长了29%。Betts还谈到,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保持了这种强劲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在印度、中东、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此外,他还特别提到,中国智能卡市场继2005年的稳定发展之后,将再次引来增长狂潮。

ABI调研机构所作的调查有利地支持了Betts的预测。该调研机构表示,2011年全球非接触式支付卡软硬件上的销售额将达到8.7亿美元,与2006年的2.6亿美元相比,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27%。

何谓智能卡

智能卡的概念是七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其发明人是法国人罗兰•模瑞诺(Roland Moreno)。1976年,法国BULL公司的MICHEL VGON制造出了第一片智能卡。第一代智能卡实际上并不拥有任何“智慧”,而且是采用接触式读取方式的。它首先被法国应用于电话卡上,后来,通过存储器和微电脑的结合使卡片有了“智慧”,并制造出了免接触式智能卡。这也使得智能卡开始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和交通运输领域。

所谓智能卡,也叫IC卡,它是一个带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微型集成电路芯片的、具有标准规格的卡片,其大小和普通名片相仿的塑料卡片,内含一块直径1cm左右的硅芯片,具有存储信息和进行复杂运算的功能。在智能卡的芯片上,集成了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单元等,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电子计算机。根据装载芯片类型、信息通讯方式的不同,智能卡又可以分为存储式卡片和微处理器卡片以及接触式卡片、非接触式卡片和双界面卡片等。

通讯、金融两大主战场

近年来,智能读卡系统在很多垂直应用领域倍受青睐,应用场合涉及身份识别、门禁控制、卫生保健、旅馆和娱乐场所、校园ID卡、通讯业、交通运输、停车收费、金融、电子钱包等各种场合,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安全保护。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6年全球智能卡的销售量达到24.05亿张,比2005年增长27%,其中电信和金融行业所需智能卡分别为18亿张和4亿张,占据了整个智能卡行业80%的份额。

通讯业

据全球GSM协会统计,2006年第二季度全球有超过19亿GSM用户,而GSM移动电话中就包括一张智能卡,即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卡中包括手机的基本信息,它的作用是允许手机在网络服务区内是接通的,能进行电话、发信息等,而如果没有SIM卡的,GSM手机基本上就不能正常工作。

据了解,目前全球已经超过100个国家使用智能卡来支付电话费,这样不仅方便了用户,还对电信运营商有好处,因为现金越少,现金损失的风险就越小,而现在,手机用户已经开始直接用手机来支付各种增值服务,诸如游戏、彩铃等其他增值服务,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也都可以在POS机上进行支付。由于实用性的加强,更多的移动设备和新的支付技术使得快速交易成为可能。尽管部分业内人士表示,2007年,智能卡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脚步会放慢,但终端SIM卡在全球的销售额将超过21亿美元,由此可见,通讯业近年内依旧将是智能卡销售的主战场。

金融业

浙江工大盈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舒唯敏谈到,目前,接触式智能卡主要用于银行业和与电脑相关的领域,例如从简单的考勤到网络安全访问和密码管理,通常,需要存储大量数据或需要很高安全性的地方就会用到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他还表示,智能卡应用于金融行业的最好诠释就是信用卡市场了,通过使用非接触式信用卡或借贷卡,能在消费者使用现金支付的地方,能提高交易的速度和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而大多业内人士也都表示,中国现在正在巨资投建3G网络,而金融服务业的EMW卡,也必将乘着这股春风,继续创造新的高峰。

除了通讯和金融这两大领域之外,政府和医疗保险部门对智能卡应用的增长趋势也相当的可观,这两个领域在2006年的增长率也达到了50%,这主要是由于电子身份证的有利促进,据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约有1.5亿张第二代身份证正在使用。而在未来,交通运输、停车收费、校园一卡通等也将是智能卡应用前景无限的关键领域。拉丁美洲智能卡联盟(SCALA)副理事Edgar Betts就表示,智能卡行业未来的增长更多是来自于不断拓展的应用领域,而不是那些令人惊叹的新技术和新发明。

运算功能成下一重点

近年来,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门禁自身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读卡系统单个产品在功能上的改变并不太大,在识别以及扇区存储空间的应用上,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而在未来,则主要侧重于在运算功能上的不断加强。洛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刘学群就表示,智能卡作为世界上最小的电子计算机,以往一直注重于识别和存储功能,近年来,智能卡的存储容量是逐渐增大,比如现代所办的第二代身份证,其容量便已经增加到8M,而有些智能卡的容量已经达到了16M甚至更多,而在下一阶段,则主要是侧重于对硅芯片的深度开发,也就是是增加其运算功能的能力。

以色列DDS公司北京办事处于海也谈到,智能读卡系统目前已经处在一个稳定上升的阶段,而在运算功能上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加密和数据处理上了,就加密而言,其在未来主要是如何完成流动性加密,数据处理除了传统的报表等功能外,还有一个统计功能,而这些技术在现在的智能读卡系统中应用的并不是很多。瑞立德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狄秀峰也表示,目前带有CPU功能的智能卡现在应用的比较少,而在未来,双界面的CPU卡将越来越受到欢迎,其不但运算速度快,同时还有加密和防仿造能力,由于CPU 里面有一个算法,这与传统的卡片如果只知道频率就能探测到相应的信号后,便能进行相应的密码破解相比,其在保密性上也会有相当大的提高。

同时,英特韦特门禁系统有限公司业务拓展经理苏天雄就保密性上也谈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国内很多厂商还仅仅是局限于对卡的加密,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TCP/IP门禁系统逐渐新兴起来,如何对后台的管理也逐渐提上了日程,网络技术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网络黑客也新兴起来,如何保护整个门禁系统的安全,从前端读头一直到后端的数据库服务器,这也是国内厂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国内现在很多后台软件都不是很重视安全性和保密性,如果在后台软件进行相应的权限修改过后,那整个系统也就将面临瘫痪了,因此如何进行加密,也成为考验厂家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了。

整合主旋律,依旧唱不断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智能读卡系统厂家都表示,仅仅埋头于自己的那点“一亩三分地”已经越来越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如果没有复合型的产品和整体的系统集成方案,智能读卡系统将很难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浙江工大盈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舒唯敏就表示,就技术层面而言,智能读卡系统与RFID、生物识别技术的整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智能读卡系统的IT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智能卡系统将逐渐成为整个安防系统的一部分,比如将智能读卡系统与电脑资料,与CCTV、防盗报警、消费、电梯等的整合也将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与RFID、生物识别的整合

RFID与生物识别这两种自动识别技术,都是随着现实生活中需要快速、准确地识别流动性的人和物而产生的。瑞立德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狄秀峰谈到,RFID作为数据采集的前端,可以提高识别大量人和物的准确性和效率,生物识别是基于人体特征所固有的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一生物密钥具有无法复制、被遗忘等特点,将两者进行结合,不但能增加了保密性,安全性能也更高了。

洛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刘学群也表示,目前整合了FRID和生物识别技术的智能卡系统在物流上应用得比较多,利用RFID对资产和货物进行出入库管理、出入监控、定位查找;仓库、办公室、机房安装门禁产品进行人员认证;在计算机硬件及配件上贴有RFID标签,监控其位置来确保在安全允许的区域内使用;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中,嵌入指纹识别、面相识别模块来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最终利用RFID技术实现各环节的资产和货物信息采集,生物识别技术保障资产和货物的物理上安全、货物数据的信息化安全,达到安全有序地管理人、财、物、事的目标。

但部分业内人士对于结合了RFID和生物识别技术的智能读卡系统在安防领域的应用,还是提出了一些尚需考量的地方:首先,安全性和方便性其实是相互矛盾的。对于授权人员和物品,最好能够快速、方便地通过系统检验,而对于非授权人员和物品,要能够准确地检测并告警。但要同时很好的满足这两项要求,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例如,生物识别系统为了提高安全级别,在提取生物特征时会增加特征点数量、验证时要检验同样数量的特征点,这必然对人员在通过识别系统时有一定的限制(比如指纹验证对手指表皮有一定要求,面相验证时不能戴墨镜等)。又如,安防系统中随着黑名单人员数目的增多,系统验证时间也会增长,为此,也需要在验证系统中增加可以灵活设置的参数,来满足不同客户在不同情况下的需求。

其次,RFID与生物识别技术相结合为智能读卡系统在技术上提供了可行性,但解决方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分。用户要根据自身的安全级别的设定,来选择配置自己的解决方案,选择的内容有很多,例如:是指纹识别、面相识别还是两者结合使用?是单人认证,还是多人认证?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户要改变一些需求,又该如何处理?因此,要求解决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灵活构建和灵活配置。

最后,卡片的标准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要考量的重点。据了解,统管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智能卡的制造和通信协议的主要标准化组织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S07816是接触式智能卡的主要标准;而

ISO14443A、ISO14443B、ISO15693是非接触式智能卡的标准,这些都是全球通用的标准,但目前用户

对系统兼容性的需求超出了标准化组织所作的努力,由于市场发展太快,相应的标准体系的建议已经落后于市场的需求了。

与各安防系统、办公自动化的整合

众多智能读卡系统厂家向笔者表示,目前智能读卡系统除了自身技术的不断完善外,与各安防子系统、办公自动化整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以色列DDS公司北京办事处于海就表示,智能读卡系统作为门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也逐渐加入了整合的大军,而门禁系统与其他安防子系统进行整合是近年来市场上最主流的呼声,而这种集成化整合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内也是门禁系统的主流趋势。除此之外,随着智能读卡系统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智能读卡系统的整合也不单单局限于传统安防子系统的整合,基于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现在也出现了与短信平台、办公自动化、EPR(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整合的现象产生。

机遇总是伴着挑战而同时进行,智能读卡系统在面对整合所带来的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很多业内人士就表示,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智能卡应用的基础架构系统需要发展,包括柜台销售、移动电话、门禁控制、PC机、医用设施和边境问题等,芯片技术支持以上所有应用,但对应的具备读卡技术的集成化硬件,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良,以支持芯片。同时,由于使用了不同的通信接口,接触式卡与非接触式卡之间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更复杂的技术,而在某些应用中必须支持这两种智能卡,这样也就减缓了基础设施的部署。

结语

智能卡行业历经了一次空前的高速成长之后,其已经逐渐成为安全领域一种主流技术,尤其是在金融、财政、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已经日渐白热化。尽管部分业内权威人士预测未来几年内智能卡行业不会有戏剧性的扩展,但其仍然是一个十分看好的应用领域。

在技术和应用领域上已经日渐成熟的今天,国内的厂家如何去挖掘行业的内在需求,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市场资源、自身实力如何去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确定自己的市场目标,走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化道路,则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国内厂家更要知道服务的重要性,新技术对供应商和集成商的要求都相当高,目前国内不论是厂家的技术支持,还是工程的施工队伍,其在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上都很难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