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适合在语文课上讲的小故事(孔子和颜回篇)

适合在语文课上讲的小故事(孔子和颜回篇)

适合在语文课上讲的小故事(孔子和颜回篇)

(一)颜回“偷”食

孔子携带一些弟子周游列国时,常常忍饥受冻。有一次来到一个小国,环境很艰苦,孔子及弟子们饿了很久没有吃饭。

颜回不知道从哪里讨来一些米,回来后就煮起了饭。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想颜回差不多把饭煮好了,便走到厨房去看看情况。谁料,孔子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当时也没有声张,默默地退了出去。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他抓饭吃的事,起身说:“我等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还有米饭可吃,实在得益于上天的庇佑,理应先用这些米饭来祭祀上天。”颜回连忙回答道:“使不得!刚才煮饭的时候,有点炭灰掉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不好,我就抓起来吃掉了。不能拿这锅米饭来祭祀!”

孔子叹息道:“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一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时也依靠不住。学生们记住,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二)颜回拾金

有一段时间学堂内总是丢失纸笔,孔子问是谁偷的,大家都说是颜回偷的,于是孔子批评了颜回,颜回自己也不申辩,还是继续认真学习,本分做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孔子觉得颜回不像是会偷东西的人,所以孔子想试一下颜回,于是用红纸包起一锭金子,并且在纸上写上“天赐颜回一锭金”,然后将这锭金子丢在颜回回家的路上,自己藏在远处观察颜回。颜回见到金子,也见到了纸上的字迹,但是颜回并没有将这锭金子放进自己的衣兜,而是用笔在纸上添了一句:“外财不富命穷人。”然后将金子丢在路边,自己走掉了。孔子对颜回大加赞赏,对于颜回的人品看得一清二楚,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说颜回偷盗,如果有人说,孔子就重重地惩罚,并且将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

(三)颜回输冠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了一个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来帽子,交给了买布的。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要请假回去。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听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就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

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子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孔子无论走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

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 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孔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的小故事(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的小故事篇1 孔丘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丘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丘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丘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丘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适合在语文课上讲的小故事(孔子和颜回篇)

适合在语文课上讲的小故事(孔子和颜回篇) (一)颜回“偷”食 孔子携带一些弟子周游列国时,常常忍饥受冻。有一次来到一个小国,环境很艰苦,孔子及弟子们饿了很久没有吃饭。 颜回不知道从哪里讨来一些米,回来后就煮起了饭。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想颜回差不多把饭煮好了,便走到厨房去看看情况。谁料,孔子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当时也没有声张,默默地退了出去。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他抓饭吃的事,起身说:“我等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还有米饭可吃,实在得益于上天的庇佑,理应先用这些米饭来祭祀上天。”颜回连忙回答道:“使不得!刚才煮饭的时候,有点炭灰掉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不好,我就抓起来吃掉了。不能拿这锅米饭来祭祀!” 孔子叹息道:“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一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时也依靠不住。学生们记住,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二)颜回拾金 有一段时间学堂内总是丢失纸笔,孔子问是谁偷的,大家都说是颜回偷的,于是孔子批评了颜回,颜回自己也不申辩,还是继续认真学习,本分做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孔子觉得颜回不像是会偷东西的人,所以孔子想试一下颜回,于是用红纸包起一锭金子,并且在纸上写上“天赐颜回一锭金”,然后将这锭金子丢在颜回回家的路上,自己藏在远处观察颜回。颜回见到金子,也见到了纸上的字迹,但是颜回并没有将这锭金子放进自己的衣兜,而是用笔在纸上添了一句:“外财不富命穷人。”然后将金子丢在路边,自己走掉了。孔子对颜回大加赞赏,对于颜回的人品看得一清二楚,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说颜回偷盗,如果有人说,孔子就重重地惩罚,并且将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 (三)颜回输冠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了一个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来帽子,交给了买布的。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要请假回去。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听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就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

论语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第三个故事: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子贡坐车在各国之间旅游,来到一个深谷,深谷里有条清澈的小河,小河旁有个佩戴着玉佩的美丽女孩正在河边浣洗,孔子

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21篇)

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21篇)孔子的故事篇1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

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的时候是快乐的,失意的时候是幸福的。他们所享受的与得失无关。内外环境道德安慰有得有失,但作为寒暑风暴的替代,不足以扰乱自我心灵。 孔子的故事篇2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体系。下面是关于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1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2 评赎奴隶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

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3 落水救人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4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这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5 辍学回家的小牧童 其实,孔子何尝不知道放牛、当吹鼓手之类的事情与自己的身份不符呢?家庭的熏陶、乡学的教育、社会的习染,早已在他心灵深处形成了贵族阶级的等级观念。然而,面对积劳成疾的母亲,面对无米下锅的生活困境,他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法呢?孔子知道,要想说服母亲不去上学是不可能的,只好用善意的谎言暂且瞒过母亲。 从此,孔子真的到叔孙氏家放牛去了,而且他与人家讲定条件:

有关孔子的传说故事

有关孔子的传说故事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学名人之一。那你知道有关孔子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有关孔子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孔子的传说故事篇【1】 相传,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有一次到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好心上前劝说道:“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是谁请你出来评理的?只有孔夫子有资格评,错与对只有他说了算!”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我错了就把头割下来给你。你错了呢?”颜回说:“我错了就把我的帽子输给你。” 二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了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帽子取下来给人家吧!”买布的赢了帽子笑着离开了。 颜回大惭掩面辞行,孔子说:“回,听为师两句话:枯树莫藏身杀人莫用刀”。颜回行至半路大雨倾盆,猛见一枯树大洞恰容己身,忙屈身入内,此时耳边猛然孔子语:枯树莫藏身!颜回顿然离去,只听耳边一声巨响,枯树被雷火劈碎!颜回心中感激老师救命之恩。待行至家门已是半夜时分,颜回竟越墙而入,借月光颜回仿佛看到妻子床上睡有二人,颜回心头火起,暗思妻子不贤做此苟且之事抽刀破门而入,刚要砍下猛然想起来老师说:“杀人莫用刀!”便点起灯火一看才知道是妻子与其妹同卧。颜回对空礼拜再三连夜去见孔子。问孔子:“恩师,三八到底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呢?”孔子说:“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一顶帽子,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大悟! 有关孔子的传说故事篇【2】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

论语小故事简短

论语小故事简短: 1、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叫程子的人。程子是个博学善辩的人。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别高兴,“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就是说当时两个人都在车上,就把车都停下来,两个车盖紧紧地靠在一起,两个人各自坐在车上,谈了很久,非常亲热。 孔子还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生!”子路不太愿意,他对孔子说,“我听说,士人不经过中间人的介绍,女子出嫁而不经过媒人的介绍,君子对于这样的人不和他们相交,因为这是礼节的问题。” 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是第一次碰见,没有人从中介绍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规矩,居然还叫我送东西。孔子劝子路说:“《诗经》上说,‘有一个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丽。邂逅相遇,正适合我的心愿啊’。 2、有一次孔子带学生出游,中午做饭时,在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他,说到:“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老师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得知真相的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3、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4、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与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 5、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论语经典小故事100篇

论语经典小故事 以下是十则《论语》中的小故事: 1.孔子过马路时,马受惊吓,驾车的驭手失控,车跑到路的左边去了。遇到这种情况, 按当时的规定,应把驭手抓起来。孔子不怨马,也不责备驭手,只怪自己没教好驭手。可见孔子“德主刑辅”的法制观。 2.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曾在外地相遇。子路不知出于何故,认为孔子不会种田,孔子就 对他说:“我虽然不能像老农那样犁地锄田,但收成也不会比你少很多。”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孔子才能成为圣人。 3.孔子在卫国时,曾被囚禁在卫国的“匡地”。后来逃出匡地时,颜渊最后才到。孔子问 颜渊为何来得这么晚。颜渊说:“您在匡地遇难,弟子哪敢先您而到。”这是颜渊对老师的忠心的表现。 4.孔子和子路在一起走路,看到一件可耻的事情:一个农夫用鞭子打他的牛,牛拉着犁 往前走。农夫停下来不走了,牛也停下来不走了。孔子说:“牛并非不爱惜自己啊!只是因为牛怕鞭打而不得不拉犁。” 5.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唯独孔子依然每天讲诵不绝。子贡感到奇 怪,就问孔子:“老师您讲诵的道理这么多,而门下的弟子都快要饿死了,好的道理也用不上啊!”孔子回答说:“人活着要讲究道德修养,讲道德就得学习礼乐。讲诵礼乐只是道德的一方面,而要实行它还得有力量啊!” 6.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去,和他的学生一起走。后来司马桓想在鲁国造反篡位,就把孔 子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跟随孔子的学生们七天七夜没有吃下一粒米。后来情况好转了,司马桓才放孔子回到鲁国去。 7.孔子在卫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回到鲁国。鲁国的季氏问孔子:“先生离开卫国这几个月, 拿什么本领来告诫我的?”孔子回答说:“我曾经告诉仲由做人要正直磊落,对人讲忠信,为事讲仁义。对!就是这样!” 8.鲁哀公问孔子:“你门下那么多学生,究竟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 颜回的学生最好学,他安贫乐道(不愿与世俗争名夺利),而且不知疲倦地学习。”

小学生论语演讲稿范文(精选3篇)

小学生论语演讲稿范文(精选3篇) 小学生论语篇1 这段时间,我们把《论语》这本书学完了。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还写着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语。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俗话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颜回,曾子,子路,子贡,管仲……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至理是我国古代名言之一。全书语言精练,意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被人视为至理名言。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起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有缺点的话,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许果有的话就立刻改正。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 小学生论语演讲稿范文篇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翻都翻得想吐。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小学生孔子演讲稿5分钟(精选5篇)

小学生孔子演讲稿5分钟(精选5篇) 小学生孔子5分钟篇1 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岁是父亲离世,十七岁时母亲又离开人间,但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凭着他受到的教育,开办私塾,把自己学到的和积累的知识教给他的学生,被他所教育过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他免费教育他们,让他们也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漠漠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 首先,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孔子以好学著称,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三,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

一分钟演讲小故事(精选5篇)

一分钟演讲小故事(精选5篇) 一分钟演讲小故事篇1 干燥而辽阔的大沙漠中间有一块湿地,它也许是整个沙漠世界中最古老的地方。许多年前,这里到处都是森林,可风沙一点一点吞噬着绿色。湿地因为刚好被几块巨大的岩石遮挡着而保存下来,它的范围很小,像大自然形成的一口深深的井。 蜗牛以前就和妈妈住在湿地里,如今,除了青苔他是整个世界上唯一的生命。沙漠,即使对于最敏捷的猎豹来说,都是无限辽阔的。对于行动缓慢的蜗牛来说,就等于完全不属于它。它不可以离开,因为妈妈告诫,蜗牛只能在潮湿阴暗处生存,在烈日下灭亡。而且沙地对于蜗牛的身体更是危险,干燥的沙子会在片刻间渗入蜗牛黏滑柔软的肉中,夺走他的生命。 “那怎样才能使生活更好些呢?” 妈妈只说:“也许!有一天我们离开这青色的壳,会得到一双翅膀,但永远别去尝试!” 现在妈妈还在那里,不过只有青色的壳。现在是那样的透明和美丽,完全想象不到曾经住在这壳里的是那么滞缓的身体。 也许妈妈已获得了她的翅膀,不再受到束缚,可以自由自在到任何地方去了,她现在一定很快乐。然而,妈妈!我很孤单啊!青色的壳,还是那样的透明和美丽,然而里面找不到妈妈了! 小蜗牛伸长了脖子,尽量地躺进妈妈的壳里,它感到像是又回到了妈妈的怀抱。这使他暂时忘却了孤独。 “一条浅绿,两条淡黄,一条浅褐——”小蜗牛仰头数着壳背上的纹路。小时候,妈妈总背着它一起走,小蜗牛常这样爬在妈妈背上数这些美丽的条纹,然而现在却能在妈妈的身体里数了。 现在只有青色的壳。也许对于沙漠中蜗牛,孤独就像这与生俱来的壳,但也唯有依赖这束缚而生存。时间对于缓慢者来说更加缓慢。 一分钟演讲小故事篇2 位禅师问他的徒弟:“这个房间里你最喜欢什么?”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 孔子的小故事篇一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 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是圣人,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重的万世之师。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要知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

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 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所以当时的齐国人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乐修养,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战国策》中甘罗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语焉不详,为后世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据说他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都以孔子失败告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项橐(前494—482)是春秋时莒国人。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关于项橐的身世,一般有两种说法。据说项氏家族的老祖宗叫姬叔度,其封地在项。姬叔度后代项超生项橐等儿子,这是富家子弟出身的项橐。还有一个说法,父亲和母亲魏氏都是普通农民,他的母亲在上山砍柴的路上生下了他。不管哪种说法都不能确定项橐的身世,他的一切又归于一个谜。他与孔子“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 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到最后都变成了一个传说,关于他的事迹又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孔子门生故事

孔子门生故事 相传孔子有门生三千,贤门生七十二人,在德性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在孔子的门生中,有很多人都干出了一番成绩,关于那时政治,尤其是关于的传播,关于儒家的形成和进展,起了重要作用。 中文名称: 又名: 复圣字子渊颜叔颜渊颜生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生卒年: 公元前523~前490 生平简介 (前523~前490年)春秋末(今山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勤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的教悔,一路终生精力“研之弥坚”,“”,深得孔子的赞赏。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尔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还有“复圣庙”。 (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卫国人(今渠村乡大闵城人),孔子高徒,为子之一,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感觉有理,遂罢。后母为此感悟,深悔旧事所非,后待诸子如一。孔子对子骞着一行为赞赏曰:“孝哉,!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人依照这一历史故事,改编一出戏剧叫“鞭打”,观者无不戚然泪下, 冉伯牛 〖冉伯牛〗(生卒年不详)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人。出身""家族。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著称者之一。孔子任时,任中都宰。孔子在总结其学生特长时,把他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孟子在评论孔子时则把他列为德行的首位,可见其在仁德修养方面有突出成就。他能注意平日的接人待物之礼节,受到称赞,《》中记载孔子在接人待物方面经常请他来侍奉和帮助。他为人端庄正派,孟子认为他的行为大体与孔子相似;则认为他的德才达到了称圣的程

关于孔子的名言和传说故事(十则)

精心整理 关于孔子的名言和传说故事(十则) 我们讲孔子的事迹,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的。以及当时的人怎样看待孔子的。——李长之 无论谈孔子的历史地位也好,无论谈孔子的具体贡献也好,我们一定要避免个 。这 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百姓的安危与个人尊严哪个更重要?

孔子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愿意听孔子的话,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见。 孔子的弟子子路说:“我听夫子说过:‘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礼仪来询问就不做任何举动。’现在您去拜见担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频繁了一些?”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其父叔梁纥是在66岁时才娶到20岁的妙龄女子颜徵在并野合而生孔子。孔子3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其母颜徵在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幼小的孔子身上,竭尽全力去抚养和教导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这种礼仪于现在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而在当时却是很自然的。孔子从小学习和喜欢练习礼仪,这除了社会的耳濡目染外,还与颜徵在的家庭教育分不开。颜徵在很希望儿子将来能回到贵族行列中去,故让他学 子只有 无众如何守?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想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就防守,国力强大的时候就向外攻占扩大,有什么办法呢?”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17篇)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17篇) 孔子的小故事篇1 孔子有一个儿子。孔子出生时,恰巧鲁昭公送给孔子一条大鲤鱼。孔子觉得很荣幸,就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于波,以作纪念。于波是孔子的独子,但孔子没有宠坏他。他从小就教育他,督促他好好学习。 有一天,孔子把伯鱼叫到身边,问他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这两部分你学过了吗?如果不学这两部分,就如同面抵墙壁时走路,根本迈不开步子一样啊!”伯鱼连连称是。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鱼从孔子旁边快步走过,孔子忙叫住他问:“你学了《诗》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孔子就教导他说:“不学《诗》,你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无法明白你的意思。”伯鱼退下去后就遵照父亲所说的话,开始专心学习《诗》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鱼又快步从旁走过, 孔子又问他说:“伯鱼,你学《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学。”孔子便对他说:“不学习《礼》,你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啊! ”伯鱼退下去后又去认真学习《礼》。 孔子认为,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孔子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在家孝敬父母、勤

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德。这样,礼义统领天下,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兴旺。 孔子的小故事篇2 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不动。孔子坐车行到跟前就问:你看见马车来了,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 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不动。孔子坐车行到跟前就问:“你看见马车来了,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说:“从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一听这孩子讲得很有道理,便问:“你叫什么名字?” 那孩子答:“我叫项橐。” 孔子的小故事篇3 有一天,孔子游手好闲,在室内弹琴自娱。弟子曾参和子贡坐在外厅,专心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于曾参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同意了。但是,他没有回答曾参的话,而是站起来往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一脸不解,规劝道,于是放下琴,等他开口。子贡把刚才曾参说的实话说了出来。

2023最新-《论语》十则【最新7篇】

《论语》十则【最新7篇】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最新7篇】。 论语十则篇一[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关于孔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 / - 【篇一: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 山东出了一个孔夫子,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这个人没有不知道的,他的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而且我相信这个影响还会有几千年几万年。传说他有72个徒弟,个个出类拔萃非同常人。其中有一个弟子叫冉耕,很出色的一个。一次他过河的时候看到一个少女掉到河里就冒着生命危险将女孩给救了起来。后来女孩的父亲为了表示对冉耕的感谢就给他送了一头牛(就当时而言,这头牛不亚于现在的奔驰宝马金贵),冉耕正好也需要一头牛,就毫不客气地收下了。后来人们都纷纷指责冉耕说他怎么这么没有风度呢,救了人还收人家东西。冉耕很为难很委屈就去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对他说,你收得好,你要不收的话以后就没有人冒着危险帮助别人也没有见义勇为的人了。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人生来就是利己的,就是任何行动任何言语都是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这种利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但是利己和自私不一样,自私是损害他人的利益获得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是很难让人做到的(少数极高尚人士除外),就像冉耕是一个很实在很直白的人,他需要牛就收下了牛。颜回不需要钱,但是他需要名誉,于是他收下名誉。我们不能过于强求放弃自己的(应得的必需的)利益为别的利益服务,这有点违反人的本性,有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孔子游春》教学纪实(通用17篇)

《孔子游春》教学纪实(通用17篇) 《孔子游春》教学纪实篇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5年制小学“注·提”实验教科书,《语文》第10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德行”、“情义”、“志向”、“善施教化”、“真君子”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孔子关于“水”的一番话蕴涵的道理,体会课文借物喻理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8自然段。 4.教育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情义、有志向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关于水的一番话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物喻人、喻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 师:今天这节语文课,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出示文中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燕子。 生:我看到了碧波荡漾的流水,看到了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色,我认为春天到了。 生:我想问问:图中的老人是谁?青年人又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师:图中的老人是孔子,他正带着弟子在泗水河边游春。 2.介绍孔子。(师介绍孔子生平。) 师:游春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春天里去游玩。 师:当孔子游春4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脑海中闪现出一些什么问题? 生:孔子到哪里去游春,和谁去的? 生:他们游春时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说了什么?

生:他们玩得高兴吗?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为了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应该认真去读课文。 生:要边读边想。 生:边想边做圈点批注。 1.初读课文。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读文吧。(生读。)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春天到了,泗水河边的景色很美,所以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边去游春。 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孔子看到水时和他的弟子说了一番关于水的话。 生:我明白了弟子们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一看就知道弟子们都很有理想。 生:我知道了孔子和弟子的师生关系很融洽,玩得也很高兴。 2.品读课文。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哪几个自然段写游春,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孔子谈水,哪几个自然段又是写弟子们讲述各自志向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读。) 师:这样一来文章就可以分为3个部分,请同学们用双竖线在文中做记号。 师:请3名同学来读这篇文章,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你喜欢文章的哪个部分,并说出喜欢的原因。(生读。) 生:我喜欢读第2自然段,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得太美了,我被泗水河畔的美景深深吸引了。(生读。)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但声音太小了,我感觉那种美的意境,他没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