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所属系

部:

汽车工程系

制定人:郝希阳合作人:

制定时

间:

2018.09.1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目标设计

(一)总体目标:

我院目前拥有学前教育、机电、会统、化生、经管、语言、信息、建筑、汽车、花卉等10个高职教育院系群,其中有8 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2 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10个市级品牌特色及重点专业、2 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学院秉承“做精做实,创业创造”的校训精神,坚持“先于企业、高于企业、严于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提高办学水平“一条主线” ,积极探索创新“ SQC”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教学管理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近年来,各专业群的教学团队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着力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大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二)能力目标:通过完成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模块学习,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学生根据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计算机硬件、软件知识,巩固提高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

通过完成Windows 操作系统及应用知识模块的学习,学生能了解Windows发展简史。根据操作系统的各项操作要求,熟练掌握Windows的安装、使

用,灵活运用Windows 7,实现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设置和管理;实现对计算机中的文件及文件夹的管理。

通过完成文字处理软件软件Office 2010 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各种文档编排的基本步骤。根据各种Office 文档的基本操作和编辑要求,熟练掌握文档、表格和演示文档的排版操作制作,能正确设置各种文档的版面。

通过完成局域网与Internet 模块的学习,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Internet 的基本概念及基于

Internet 的应用,掌握基本计算机安全知识。

(三)知识目标:本课程以真实的工作流程的编制为载体,以项目带动内

容,使学生针对具体工作流程任务全面掌握:

(1)知道个人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个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组

成部分的功能;

(4)掌握计算机基本组成及拆装、局域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和微机系统

的简单维护;

(5)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Windows 7 的基本操作

和应用;

(6)了解汉字输人的常用方法,熟练掌握一种汉字( 键盘) 输人方

法;

(7)掌握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ord 2010 的基本操作和

应用;

(8)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Excel 2010 的基本操

作和应用;

(9)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PowerPoint 2010 的基本

操作和应用;

(10)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Internet 的初步知识,掌握

Internet 的基本应用;

(11)了解计算机病毒防治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常识,熟悉常用软件的

使用方法

(四)素质目标:

(1) 提高学生计算机的防病毒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2)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利用书籍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网络资源应用的能力及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沟通的能力。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行为:正确做事,做正确的事。

(6)培养学生保持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达成目标。

(7)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实现能力迁移。

(8)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对项目的分析、观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三、课程内容设计: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五、课程进程表

六、第一节课梗概

(一)常用道到的例子

学生会因为熟悉有印象而感到有兴趣就有信心做好。先告知学生本课程的安排及重要性,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总体安排、教材的处理,上课的方式、明确教学目标——实现作品中的效果。展示前几届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只要用心,完全可以达到目标。介绍几个优秀的网站及计算机

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和以后的就业方向。

(二)考核方式第一次上课时主要告知学生每次课都很重要,期末课程设计时要用到的就是每节课的作品,按时按量完成后,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是一个大作品。每次课都是若干小作品,一次完成时及格,全部完成时良好。想要优秀的同学,除了数量上的要求之外,还要求质量(演示作品的一个延伸)

(三)进入主题本次课程的项目是进行键盘和指法的练习,主要是练习一篇文章的快速输入,并且高质量完成,其中包括对各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

七、考核方案

(一)教学过程评价《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从第一堂课就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值得指出的是“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模块,真正实现了过程性考核;提供设计精美的电子教案,详细的课程设计资料,丰富全面的课程实践指导;为个性化的教与学提供了条件。

二)集中实训评价(可参照以下表格进行评价)

三)期末考核评价

期末学生统一上机考试,由山东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山东省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考试系统》直接电脑阅卷并评分。

(四)课程成绩形成方式

课程注重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突出过程考核,注重能力考核。客观地检查与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与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基础课的期末成绩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40%)、期末机考成绩(50%)。平时成绩是结合学生在整个学期内的出勤表现及上课表现来进行评定;期中成绩由模拟考试成绩来进行评定;机考在期末由山东省教育厅统一组织,体现知识掌握的综合性、设计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八、教学材料

(一)推荐教材山东省教育厅组编,《计算机文化基础》高职高专版第十版,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4 年6 月。

(二)教学参考资料

1.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宋清龙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三版。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枚林志英赵重敏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课程网站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原潍坊教育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5c1916276.html,/

3、其他网站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5c1916276.html,/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网站

ttp://https://www.doczj.com/doc/5c1916276.html,/dept/yzk/whjc/

(三)所需仪器设备、教学软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全部教学过程均在机房进行,学生每人一

机,并通过局域网与教师机相联。先进的设备条件,完全可以满足教学的各种要求。

配备全套多媒体教学系统:每个机房均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可进行广播教学、个别辅导、学生演示、文件传送等师生交互活动。

连接互联网:为学生浏览信息、下载资料、网上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各个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分别安装有Windows 7 操作系统、Office

2010办公系统和相关实验素材。

九、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附:课程整体设计体会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如果单凭课堂讲解和演示操作来教学,学生只是去记忆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的方法步骤,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这门课内容丰富广泛而授课学时一般都少之又少,想依靠课堂掌握所有的东西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要求老师指导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基于此,首先应该在课堂上把老师和学生都解放出来,在符合学校规范的条条框框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尽可能的跳出课本上繁多的内容,设计一些相关“案例”,这些案例就是旨在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并培养其解决问题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在课堂上完全不需要面面俱到,事实上即便老师能把Word中的所有操作一一展示,学生也不可能做到一一记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该软件制作一篇精美的文档或格式比较完善的论文等,在现场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了解到Word中的基本功能和一般操作方法,也就是首先了解了这个软件可以用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随后可以设计一些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践,这个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Word并运用它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真正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整个环节下来,学生已经能对

Word这个软件的应用掌握的比较熟练。

充分利用实验课程巩固知识实验课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锻炼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实践课程,所以,要充分重视实验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设计好有效的实验内容,可以设计一些“案例”引导学生去完成,比如在word 上机实验课上可以让学生设计一篇以“自我介绍”为内容的文档并给以明确的要求(如插人照片,水印效果,把自己的简历以表格的形式给出等),内容越丰富、界面越美观越好,这样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已经差不多把word 中的基本功能熟悉了一遍。由于实验课时非常有限,也就弥足珍贵,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前一定要注意与学生就实验内容进行很好的

沟通,让学生事先明白每一次实验课的目的和意义,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并在课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准备工作,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实验内容,这样能充分利用实验课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在大学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基本上是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所以,一般也是由一个教师队伍共同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集思广益,大家一起探讨和研究如何让这门课程上的更好,在授课内容、课件的设计以及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都可以融合大家的意见,每学期都共同制定出一份高质量的课件和实验计划供所有教师参考。

其次,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淘汰率高,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对教学师资的培训,不断地吸取现代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出创新性的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本不仅是尊师重教,依靠教师搞好教学,而且要培养教师,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

另外,还可以考虑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并探索尝试好的教育手段和模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任课教师:殷凤玲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特点 2、掌握网络的物理组成和拓扑结构 3、了解网络操作系统 4、了解网络的连接方式 5、掌握Internet的发展、TCP/IP协议、IP地址、域名、URL 6、掌握Internet提供的各种服务 7、了解Internet的接入和使用 8、掌握Internet Explorer 的使用 9、掌握电子邮件的收发 【教学安排】: 1、课时安排:2学时 2、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具使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Internet的TCP/IP协议、IP地址、域名、URL ②Internet提供的各种服务 ③Internet Explorer 的使用 ④电子邮件的收发 2、难点: ①Internet提供的各种服务 ②电子邮件的收发 【教学过程】: 第七章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 7.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一台主机连接若干终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计算机网络的雏形是美国1952年建立的一套半自动地面防空(SAGE)系统。主机负荷重,线路利用率底。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 采用小型机作为通信控制处理机,完成通信控制,信息处理、信息压缩、代码转换等功

能的系统。 (3)计算机通信网络 以传输信息为主要目的、用通信线路将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的网络形式,称为计算机通信网络。是计算机网络的低级形式。 (4)计算机网络 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把地里位置分散的、功能独立的计算机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资源(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数据资源)共享的系统。 1984年ISO(国际化标准组织)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作为网络的体系结构标准,分为七层,每一层在通信中用到的规则与约定称为协议。相对应我国的GB9387-88标准。计算机网络最大的特点是“资源共享”。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网络连接的距离分: ●LAN(局域网):10公里以内,属于一个单位或部门组建的小范围网络。 ●MAN(城域网):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 ●WAN(广域网):几十公里到几万公里,一个国家或洲际间建立的网络。 2、按数据传输与交换系统的所有权分: ●专用网络:一般是某个部门或企业自己组建。 ●共用网络:一般由国家电信部门组建和管理 3、按传输信道分: ●基带 ●宽带 ●模拟 ●数字 4、拓扑结构:总线网络、星型网络、树型网络等 5、按交换技术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三、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1)资源共享 (2)数据通信 (3)分布式处理 (4)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 (5)均衡负载的互相协作 7.2 网络的物理组成及拓扑结构 网络通常由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和和通信设备等组成。 1、计算机 在基于个人计算机的局域网中,网络的核心是服务器。一般都用高档个人机或专用服务器来承担。划分为:文件服务器、通信服务器、打印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 除服务器外,联网的其它个人机称为工作站。一般为普通的个人计算机。 注意:一台计算机通过软、硬件的配置后可担任几个角色: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打印服务器等。 2、网卡 网卡又称为网络适配器。是网络的基本硬件,每台计算机必须配备一块网卡,插在扩展槽中,计算机通过它与通信线路连接。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讲课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开课时间】第 1 学期 【学时】56学时 【课程类型】公共课 【授课对象】大一年级所有专业 二、课程定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使非专业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意识和素养,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具有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合、加工能力等较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同时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本课程无须前修课程做基础,通常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后继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和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技术型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处理与动画设计》等课程。 三、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1、专业能力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 (3)理解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应用软件的相关知识。

2、方法能力 (1)学会思考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 (1)能够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2)能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3)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 (4)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四、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有这样三点: 一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以应用为出发点,就是要紧紧盯在应用上,把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做选择的标准,所以要调研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但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很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是所谓的落脚点。从这一点来体现它的职业性; 二是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门课程是工具,但它不是为工具而工具,它有很好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恰好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 三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眼点。这门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老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操作,以体现它的实践性。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上机)1-3

重庆市工业学校教案 授课班级平面设计12.1 授课日期第周星期第次课课题第一单元上机练习(计算机录入) 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键盘的操作技巧 教学 重点 主键盘的练习 难点 各手指的分工明确、并熟练掌握 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讲授式方法为主及启发式、列举式方法为辅助的教学方式。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引入: 首先根据学生情况完成“5+1”的教学任务: 少心欲,满足心灵 (三)"俭"字诀 不懂得"俭"字的人,不知道如何成功,任何成功的事业都在于点滴的积累;不懂得"俭"字的人,只会丧失成功,过分的骄奢多败人品质。 "俭以养德",为人做事之良训。 1、从节省生活费开始 2、"穷大方"不可取 3、谨防变态的节俭:吝啬 4、欲路勿染,俭以养德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设计: 一、复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二、新课: 〖教师活动〗 详细讲解键盘的操作要领; 演示打字技巧 〖学生活动〗 反复练习下面的内容:

实习一基准键 ASDF JKL;练习 实习内容: asdf;lkjasdf;lkjasdf;lkjasdf;lkjasdf;lkjasdf;lkjasdf;lkjasdf;lkjdkdkfjfjdkdkfjfjdkdkfjfjdkdkfjfjdkdkfjfjdkdkfjfjdkdkfjfjdkdkfjfja;a;slsla;a;slsla;a;slsla;a;slsla;a;slsla;a;slsla;a;slsla;a;slslas;las;las;las;las;las;las;las;laksjaksjaksjaksjaksjaksjaksjaksjdlf;dlf;dlf;dlf;dlf;dlf;dlf;dlf; adjladjladjladjladjladjladjladjlsfk;sfk;sfk;sfk;sfk;sfk;sfk;sfk; daljdaljdaljdaljdaljdaljdaljdaljfs;kfs;kfs;kfs;kfs;kfs;kfs;kfs;kafj;afj;afj;afj;afj;afj;afj;afj; dslkdslkdslkdslkdslkdslkdslkdslkalad;alad;alad;alad;alad;alad;alad; alass;alass;alass;alass;alass;alass; lassaddsasalad;lassaddsasalad;lassflaskasallfalls;flaskasallfalls; saladflasksaladflasdsaladflasksal 实习二G、H键练习 实习内容: gggghhhhgggghhhhgggghhhhgggghhhhgggghhhhgggghhhhgggghhhhgggghhhhhagahagahagahagaghghghghghghghghshsgshsgshsgshsggshsgshsgshsgshsdhdgdhdgdhdgdhdgdhdgdhdgdhdgdhdghfgfhfgfhfgfhfgfhfgfhfgfhfgfhfgfgjhjgjhjgjhjgjhjgjhjgjhjgjhjgjhjgkhkgkhkgkhkgkhkgkhkgkhkgkhkgkhklghglghglghglghglghglghglghglghggah;gah;gah;gah;gah;gah;gah;gah; ahglshklahglshklahglshklahglshkldhgjfhg;dhgjfhg;dhgjfhg;dhgjfhg; gashadgashadgashadgashadgashadhallgallhallgallhallgallhallgallhalflakhhalflakhhalflakhhalflakh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授课教师:

计算机概述 课型先理论,后上机(上机:理论=1:1)课程性质通识必须课教学时间地点周一1、2节周二1、2节博文楼204教室 教学内容 第一章计算机概述 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2计算机的发展 1.3 计算机的分类 1.4 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教学目的 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的介绍和计算机系统基本概念的普及,使学生产生对计算机基础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计算思想;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冯氏计算机的计算流程 教学资料多媒体电子教室,黑板,粉笔等教学基础设施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备注 引入教学内容 由于上机课已经对课程进行了简介,所以理论课直接进入授课过程 新授内容 详见演示文稿 一计算工具与计算机的发展 1 数字的诞生与演变 ?中国古时数字演变 ?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数字简介 2 中国古代计算工具算筹与算盘简介 ?算筹的基本印象 ?算筹的加减运算 3748+289 4231-789 ?苏州码子简介

?算盘的产生 3 机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Napier算筹和格子计算思想 ?帕斯卡加法器 ?莱布尼茨乘法器(二进制发明人) ?杰卡德提花机(编程思想的诞生) 二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 1 计算机之父查尔斯·巴贝奇 2 巴贝奇的差分思想 ?一次差分、二次差分概念 ?差分常数 ?计算实例——计算y=x^4的差分表 3 冯诺依曼体系的确立 ?冯氏计算机体系的核心思想 ?计算机系统的分五大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 4 冯氏计算机的计算流程写一遍学生计算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况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程为模块化结构设计,课内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其中:电视课(或CAI)10学时,上机实习52学时,定期辅导10学时。 二、课程教学媒体设置及内容安排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课程内容目前由5个知识模块组成,不同地区和不同教学机构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自由选择不同的知识模块组合。课程内容及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CAI课件及网上动态教学信息等。 文字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科)》 录像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科)》 录像教材内容安排

CAI教学光盘: 包括全部7个知识模块(含相应的学习效果测试系统),采用引导和交互方式教授课程内容。 三、教学手段及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手段应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文字教材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CAI教学光盘及学习效果测试系统的使用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录像教材将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媒体配合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 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 观看录像教材或CAI教学光盘; 3. 完成思考和作业题; 4. 上机实验; 5. 集中辅导和答疑; 6. 使用学习效果测试系统自测学习效果; 7. 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计算机文化基础_教案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案2007 ~ 2008 学年第 2 学期 课程所在学院(部)信息技术学院 课程所在教研室计算机基础教研室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专业年级班级康复治疗2007级1-2班 主讲教师沈鑫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教案编写说明 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老师的教学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材为蓝本,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每堂课的全部教学活动。 教案编写要求: 1、编号:按施教的顺序标明序号。 2、课题:标明章、节及主题。 3、授课日期:写明月、日、周次、星期、节次。 4、课时目标:用行为动词列出单元目标分解的具体内容。 5、教学活动:本次课的课型、教学方式、方法。按所示项目打“√” 未尽的项目,请按本堂课的实际补充。 6、教学资源:配合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教学用品,如多媒体、模型、标 本、实物、音像等,在有关栏目打“√”,并在其下方写出名称或编 写代号,应在课前作好准备。 7、教学过程:授课内容的层次、教法、版本设计及时间安排。

编号: 1 课题 第4章常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授课专业:康复年级2007 班级1-2 人数55 授课日期:2008年2月26日 第一教学周星期二第1 至 2 节 授课地点:17417 授课内容:windows2000的基本操作、windows2000文件系统及操作 课时目标 掌握WINDOWS2000特性及桌面环境、基本操作 熟悉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文件及文件夹管理 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 教学活动 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示教其它 教学过程 1.先介绍该门课程的学习方式及考核方式(10分钟) 理论与上机实验相结合,每次实验课完成上机作业。 2.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常见的几种微机操作系统。(10分钟)操作系统是用来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资源(包括硬件、软件资源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等的系统软件。 (单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3.详细讲授WINDOWS2000的特性。(20分钟) 如何安装的简单介绍,鼠标、键盘的基本操作方式,窗口的类型和操作 4.演示WINDOWS2000中桌面环境的显示设置。(20分钟) 5.介绍WINDOWS2000文件系统,及文件的命名规则。(15分钟) 6.介绍文件及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新建、复制、移动、重命名、删除等。(15分钟) 任课教师签名:

计算机基础12

单项选择 结构化程序设计常用的三种基本结构是()。 A、层次、关系、网状 B、顺序、选择、循环 C、自顶向下、模块化、逐步求精 D、输入、处理、输出 答案: B 将十进制数169转换成二进制数和十六进制分别是()。 A、1010 1011和A9 B、1010 1001和A9 C、1010 1101和A8 D、1010 1001和B9 答案: B 我国的中国科技网、教育科研网等网络属于典型的()。 A、广域网 B、局域网 C、Internet D、Intranet 答案: A 假定有关系R与S,运算后结果为W,若关系W中的元组既属于R,又属于S,则W为R和S()运算的结果。 A、差 B、交 C、投影 D、并 答案: B 下面关于内存储器(也称为主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RAM和ROM在断电后信息将全部丢失 B、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相比,存取速度快、单位存储容量的价格贵 C、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是统一编址的,字是存储器的基本编址单位 D、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相比,存取速度慢、价格便宜 答案: B 软件工程三要素是()。 A、方法、工具和过程 B、思想、过程和编程环境 C、方法、工具和测试 D、思想、方法和工具 答案: A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视频播放软件的是()。 A、超级解霸 B、QuickTime Player C、QQ影音 D、Authorware 答案: D 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 A、人工智能 B、信息处理 C、过程控制 D、科学计算 答案: B Windows 7"桌面"指的是()。 A、某个窗口

B、全部窗口 C、整个屏幕 D、活动窗口 答案: C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装机注意事项() A、释放静电 B、不可粗暴安装 C、防止液体进入计算机内部 D、必须带上绝缘手套 答案: D 下列选项()不能插入到Excel 2010工作表中 A、图片 B、工作表 C、单元格 D、工作簿 答案: D 在PowerPoint 2010中,可以在一个演示文稿中应用()模板。 A、2个 B、1个 C、任意多个 D、4个 答案: B TCP协议的主要功能是______。 A、进行数据分组 B、保证可靠的数据传输 C、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D、确定数据传输路径 答案: B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组成元件是______。 A、集成电路 B、电子管 C、晶体管 D、继电器 答案: B 办公室自动化(OA)是计算机的一大应用领域,按计算机应用的分类,它属于________。 A、辅助设计 B、实时控制 C、数据处理 D、科学计算 答案: C 软件是指_______数据和文档。 A、程序 B、开发方法 C、开发技术 D、图形 答案: A 下面关于优盘的描述中,错误的是______。 A、优盘多固定在机箱内,不便携带 B、优盘有基本型、增强型和加密型三种 C、优盘的特点是重量轻、体积小 D、断电后,优盘还能保持存储的数据不丢失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袁涛授课对象:机电工程系2011级学生 时间: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上午一、二节 课题:excel中数据的基本处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方法 2、会对一组数据排序、筛选 (二)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恰当、自如地使用函数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课堂,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通过利用EXCEL工具软件制作出数据图表,提升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基本函数的使用方法 2、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三、教学难点: 1、用公式进行计算 2、高级筛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工作簿、工作标的基本操作和数据的格式化,然而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接下来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和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二)实例引课 实例: 1、基本函数的使用 (1)讲述Sum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sum函数求和(附带讲述自动求和); (2)讲述Average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演示使用average函数求平均值; (3)讲述Max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ax函数求最

高分; (4)讲述Min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in函数求最低分。 2、如何用公式对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3、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1)排序 功能:按要求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 操作步骤:选定将要排序的数据区域→数据菜单→选择关键字和排序方式 演示:对实例进行排序操作 (2)数据的筛选 功能:按要求把符合条件的数据筛选出来 自动筛选:选定所要筛选的数据→数据菜单→筛选→自动筛选→筛选项目→筛选条件 演示对实例进行自动筛选 高级筛选:数据菜单→筛选→高级筛选→筛选方式→列表区域(所要筛选的数据区域)→条件区域→筛选结果所放区域演示对实例进行高级筛选 (三)学生练习 结合上节课和本节课的内容,按要求对下列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开课时间】第1 学期 【学时】56学时 【课程类型】公共课 【授课对象】大一年级所有专业 二、课程定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使非专业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意识和素养,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具有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合、加工能力等较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同时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本课程无须前修课程做基础,通常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后继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和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技术型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处理与动画设计》等课程。 三、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1、专业能力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

(3)理解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应用软件的相关知识。 2、方法能力 (1)学会思考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 (1)能够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2)能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3)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 (4)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四、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有这样三点: 一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以应用为出发点,就是要紧紧盯在应用上,把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做选择的标准,所以要调研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但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很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是所谓的落脚点。从这一点来体现它的职业性; 二是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门课程是工具,但它不是为工具而工具,它有很好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恰好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 三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眼点。这门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老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操作,以体现它的实践性。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教案.doc

《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它是一门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的先导课。属于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机教育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上机操作,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为结合本专业继续学习计算机知识奠定度好的基础。 课程重点: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包括Windows的使用、字表处理软件的使用和网页制作的初步知识等)。 课程难点: 计算机理论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操作系统中的进程的概念,软件工程的概念,数据压缩的概念等。 能力培养要求: 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索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学时安排: 本课程教学学时共计36,其中:课堂讲授学时:18;上机实验学时:18。

一、第1单元教学方案 1.教学单?元名称:计算机基础知识。 2.教学内容: ?计算机的概念、发展史、类型、应用领域。 ?计算机中信息编码方式。 ?数据压缩。 3.教学重点: ?计算机使用二进制代码的意义。 ?各种信息的编码思想以及基本方法。 ?数制与数制间的转换方法。 ?Ascn码的意义。 ?中文汉字国标码、机内码、区位码、输入码。 ?多媒体信息的采样、量化与编码以及主要的相关技术指标。 ?多媒体信息二进制编码容量计算方法。 ?数据压缩的意义;日适应模型压缩法、非均匀量化压缩法、游程长度编码压缩法的思想。 4.教学时■间分配:课堂讲授3学时。上机实验2学时。 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典型图片展示;典型例题讲解。结合实验熟悉计算机及中文录入方法。 6.课后作业安排:

大学计算机基础(Windows10+Office 2016)教学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Windows10+Office 2016)》 教学教案 第1章 课时内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授课时间90分钟课时 2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基本概念。 ?熟悉计算机的结构和原理。 ?了解科学思维与计算思维的相关知识。?掌握数制及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基本概念。?熟悉计算机的结构和原理。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思维与计算思维的相关知识。?掌握数制及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 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1)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及特点,让学生对于计算机有 一个初步的认识;(2)针对计算机中的思维模式进行具体讲解;(3)详细介绍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以及不同数制,使学生掌握不同数制之间如何进行转换; (4)最后安排练习、思考与提高。 2、教学手段:(1)由浅入深,从基础理论知识开始,针对计算机基础内容进行大致 介绍;(2)分小点讲解理论知识,具体细化到各指标类别。 3、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讲解的知识,学员可以查阅一些课外书籍,对于基础 理论知识加以巩固。 教学内容 讨论问题:1、计算机在生活中带来了哪些作用? 2、八进制、十六进制、二进制三者之间如何进行转换?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PPT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 1.1计算机的发展 1.1.1 早期的计算工具 1.1.2 机械计算机和电机计算机的发展 1.1.3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探索 1.1.4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蓬勃 1.1.5 计算机的发展展望 // 1.2 计算机的基本概 1.2.1 计算机的定义和特点 1.2.2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分类 1.2.3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工作 1.2.4 计算机的结构与原理 // 1.3 科学思维 1.3.1 实证思维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所属系 部: 汽车工程系 制定人:郝希阳合作人: 制定时 间: 2018.09.1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目标设计 (一)总体目标: 我院目前拥有学前教育、机电、会统、化生、经管、语言、信息、建筑、汽车、花卉等10个高职教育院系群,其中有8 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2 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10个市级品牌特色及重点专业、2 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学院秉承“做精做实,创业创造”的校训精神,坚持“先于企业、高于企业、严于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提高办学水平“一条主线” ,积极探索创新“ SQC”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教学管理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近年来,各专业群的教学团队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着力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大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二)能力目标:通过完成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模块学习,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学生根据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计算机硬件、软件知识,巩固提高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 通过完成Windows 操作系统及应用知识模块的学习,学生能了解Windows发展简史。根据操作系统的各项操作要求,熟练掌握Windows的安装、使

用,灵活运用Windows 7,实现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设置和管理;实现对计算机中的文件及文件夹的管理。 通过完成文字处理软件软件Office 2010 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各种文档编排的基本步骤。根据各种Office 文档的基本操作和编辑要求,熟练掌握文档、表格和演示文档的排版操作制作,能正确设置各种文档的版面。 通过完成局域网与Internet 模块的学习,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Internet 的基本概念及基于 Internet 的应用,掌握基本计算机安全知识。 (三)知识目标:本课程以真实的工作流程的编制为载体,以项目带动内 容,使学生针对具体工作流程任务全面掌握: (1)知道个人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个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组 成部分的功能; (4)掌握计算机基本组成及拆装、局域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和微机系统 的简单维护; (5)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Windows 7 的基本操作 和应用; (6)了解汉字输人的常用方法,熟练掌握一种汉字( 键盘) 输人方 法; (7)掌握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ord 2010 的基本操作和 应用; (8)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Excel 2010 的基本操 作和应用; (9)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PowerPoint 2010 的基本 操作和应用; (10)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Internet 的初步知识,掌握 Internet 的基本应用; (11)了解计算机病毒防治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常识,熟悉常用软件的 使用方法

第1章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win7+office2010版)王爱民

第1章信息技术概论 主要内容:概述、信息处理装置的发展、计算思维、信息的数字化 重点内容:信息处理装置的发展、计算思维、信息的数字化 难点内容:信息的数字化 授课时数:2 授课方式:讲授 新课内容: 1.1信息与信息技术概述 难点内容:当今社会被称为“信息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和使用信息,从而使得授课时数:信息与信息技术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信息量骤增,授课方式:信息间的关联也日益复杂,人们对信息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入,因此对信息的处理新课内容: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对大容量信息进行高速处理成为可能。为此,学习和掌握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工作、学习和交流,又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1.1.1信息与数据 信息(Information):广义地说,就是人类的一切生存活动和自然存在所传达出来的信号和消息;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反映。 数据(Data):是指人们看到的形象和听到的事实,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一些未经组织的事实的集合。 信息和数据的关系: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当信息采用数据形式来表示时,数据就是信息的载体。数据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可以进行转换,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不会改变。 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人类社会实践和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决策影响的数据;是对数据的说明和解释;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数据是反映信息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因而不能把任何情况下的数据等同于信息本身 信息处理:获取原始信息、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转换、识别、分类、加工、整理、存储等),使之成为有用信息的过程称为信息处理。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IS):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各种软件技术,各种理论和方法于一体,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信息系统一般包括: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1.1.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切与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应用等有关的各种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通信、微电子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核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是快速、准确传递与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它包括信息检测、信息变换、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及其信息控制等技术。通信技术总是信息技术的先导。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是构成世界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之一。 1.人类历经信息技术革命 ●语言的使用 ●文字的使用 ●印刷术的发明 ●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使用

初中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

时磊忖呎… [教学标题]第三篇文字处理软件WORD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Microsoft Office 2000组件;掌握Word的窗 口组成;掌握在Word中进行文本录入、编辑等操作方法;熟练掌握Word中文档排版方法-------------- 文字排版、段落排版;掌握Word中表格数 据的输入、编辑;Word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图文高级混排; [教学重点]掌握Word的窗口组成;掌握在Word中进行文本录入、编辑等操作方法;熟练掌握Word中文档排版方法——文字排版、段落排版;掌握Word 中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Word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图文高级混排;[教学难点]在Word中进行文本编辑操作方法;Word中文档排版方法文字排版、段落排版;Word中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Word 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以及图文混排;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 法 [教学过程] 第七章WORD基本操作 第一节Office 2000组件 一、Microsoft Word2000 字处理软件 1、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文本文件,比如书信、备 忘录、商务计划、论文、研究报告等等; 2、文本中插入表格、图片集、图形等等。

时需Sr彳 二、Microsoft Excel2000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制作数字报表,广泛应用于财务、统计等工作领域。 三、Microsoft Powerpoi nt2000 幻灯演示软件 创建多媒体演示文稿,应用于教学、广告宣传等领域。 四、Microsoft Outlook 桌面信息管理系统 收发电子邮件,管理约会、计划、任务等商务信息, 并可通过网络和小组其他人共享信息等 五、Microsoft Accessd2000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输入、组织 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查询、排序、搜索 生成报表 第二节Word窗口 一、窗口组成 二、命令的组成1、工具栏 (1)常用工具(P120) (2)工具栏的消隐和定制操作:视图/工具栏 2、主菜单 主要功能的介绍(P120) 3、快捷菜单操作:右击对象 4、联机帮助三、退出Word

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所属系部:汽车工程系 制定人:郝希阳 合作人: 制定时间: 2018.09.1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代码:05001 学分:4 学时:60 授课时间:第一学期授课对象:高职一年级 课程类型:各专业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等 二、课程目标设计 (一)总体目标: 我院目前拥有学前教育、机电、会统、化生、经管、语言、信息、建筑、汽车、花卉等10个高职教育院系群,其中有8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10个市级品牌特色及重点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学院秉承“做精做实,创业创造”的校训精神,坚持“先于企业、高于企业、严于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提高办学水平“一条主线”,积极探索创新“SQC”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教学管理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近年来,各专业群的教学团队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着力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大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完成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模块学习,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学生根据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计算机硬件、软件知识,巩固提高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 通过完成Windows操作系统及应用知识模块的学习,学生能了解Windows发展简史。根据操作系统的各项操作要求,熟练掌握Windows的

安装、使用,灵活运用Windows 7,实现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设置和管理;实现对计算机中的文件及文件夹的管理。 通过完成文字处理软件软件Office 2010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各种文档编排的基本步骤。根据各种Office文档的基本操作和编辑要求,熟练掌握文档、表格和演示文档的排版操作制作,能正确设置各种文档的版面。 通过完成局域网与Internet模块的学习,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Internet的基本概念及基于Internet 的应用,掌握基本计算机安全知识。 (三)知识目标: 本课程以真实的工作流程的编制为载体,以项目带动内容,使学生针对具体工作流程任务全面掌握: (1)知道个人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个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4)掌握计算机基本组成及拆装、局域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和微机系统的简单维护; (5)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 Windows 7 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6)了解汉字输人的常用方法,熟练掌握一种汉字 ( 键盘 ) 输人方法; (7)掌握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 Word 2010 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8)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 Excel 2010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9)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 PowerPoint 2010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10)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 Internet 的初步知识,掌握Internet 的基本应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仅供参考) (图J-1) 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从以下六个方面给大家介绍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图J-2) 从图J-2可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并

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作为专业各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完成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基础,也为后续专业软件课程的学习做好了关于计算机软件设计逻辑方面的铺垫。 (图J-3) 开设该课程后,使学生具备配置与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维护进行计算机系统和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能力,为形成计算机操作维护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计算机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后可以从事计算机操作与维护、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组装、安装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维护等岗位,并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获得资格证书。

(图J-4) 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既有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教育目标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专业能力包括:具有较快的汉字录入能力;具有Windows文件操作及功能设置能力;具备组装微机和对微机系统的基本维护能力;具备安装和使用Office的能力;具备利用因特网搜索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的能力;具备信息下载、文件压缩的能力;具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能力。方法能力包括: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判断与决策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在专业应用的工具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态度;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交往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 二、课程内容设计 (图J-5)

计算机基础教案(完整版)-计算机基础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期授课计划教师:

一、组织教学 点名,清点人数,安定课堂秩序 二、复习旧课 这是同学们学习计算机的第一门课程,通过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以前对计算机的了解学习情况,让同学们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介绍本门课程的内容及学习安排,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新的面貌投入到新的课程中开始学习。 三、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可简单介绍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3.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 计算精度高 存储能力强 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能力 (二)计算机的典型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的辅助功能(CAI、CAD、CAM) 5.计算机网络 6.人工智能 四、巩固新课: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教案首页

一、组织教学 点名,清点人数,安定课堂秩序 二、复习旧课 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 三、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系统结构(五大部件) 1.计算器:计算机中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2、控制器: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执行各条指令 3.存储器:用来保存各类程序和数据信息 4.输入设备:用于从外界将数据、命令输入到计算机的内存供计算机处理 5.输出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信息,转换成处界能够识别和使用的数字、文字等信息。(二)计算机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原理 (三)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字长:计算机运算部件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2.速度 3.存储系统容量 存储容量以字节为单位,1个字节由8位二进制位组成 位(Bit)字节(Byte)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提问:1MB容量能存储多少汉字? 4.可靠性 5.可维护性 6.性能价格比 (四)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 1.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中央处理器(CPU) 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面大部件,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2)存储器 1)内存储器 RAM:随机存储器 ROM:只计存储器 2)外存储器:磁盘、光盘、磁带等 (3)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光笔等 (4)输出设备 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 液晶显示器(LCD) 打印机 (5)总线:指系统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