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脏六腑是怎么相生相克的

五脏六腑是怎么相生相克的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

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义·卷二》)。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

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类推。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调节机制。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

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

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

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万:作用,

相互促进。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叮以导致心m的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

3.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4.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

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5:U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伶肿,当先实脾”的说法。

6.脾与肺: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

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7.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8.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

9.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如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头昏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10.肾与肺:(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2)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

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o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

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

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届阳为表,阴经届脏而络腑;阳经届腑而络脏。脏腑在经脉上相互衔接,在病变上互为影响。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

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另外心包位于心脏的外围,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径路,并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亦称为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

中医对脏腑功能和病变的认识,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概括的比较粗略。脏腑在中医学里不但是一个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国医学里“脏腑”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脏器”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中医学里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现

代医学的心脏,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脏以外,还在生理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一些器官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现代医学,抓住它的实质进行分析研究,去芜存营,去伪存真,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作出贡献。

阴:三焦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系和气血的贯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状态下,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构成复杂的生理活动。在病理状态下,也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从生理和病理变化上反映出来。掌握这些脏腑关系的理论,对临床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脏腑与形体组织

形体组织主要指脉、筋、肌肉、皮肤、骨等。它们与五脏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及四肢),肺主皮毛,肾主骨。同时,人体脏气的盛衰,又会反应到最明显的部位。如;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皮毛;肾,其华在发。可见脏器和肌体的关系是密切的。

此外,肝有病变,病人可出现抽筋,指甲变薄变软;心有病变,可使血脉衰弱,面色无华;脾有病变,可使肌肉消瘦,口唇谈白;肺有病变,可使皮毛枯搞;肾有病变,可使骨生长不正常,毛发稀少等等。这都说明了脏器的病变反映到相应的形体组织。

中医认为“脾”、“胃”、“小肠”、“大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

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如果脾气不升,则胃气就会失降,会出现纳差、恶心、腹胀、便秘等症;如果饮食不节,使胃失和降, 则会影响脾的升清,使运化失司,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同样,胃与小肠、大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

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的密切配合。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后,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脾,经脾转输于全身,以起营养作用,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

尿液。浊者,为食物的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与糟化,再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 传化水谷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即饮食物在胃肠内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

当胃内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燥结,便闭不通,就会影响胃的和降,出现恶心、呕吐、食少等症。

中医认为“肾”与“脾”、“胃”之间的关系如何?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

互资助、相互依存的。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之说法。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会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及水肿等脾阳虚的证候;如果脾阳虚,日久则会导致肾阳虚,脾

肾阳虚则导致肠道传送无力,使大便艰涩、排出困难,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等症。

肝、脾、肺、三焦、小肠如何参与水液代谢?

(1)肝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水液代谢的调节和肝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水的运行亦有赖于气的推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

一是调畅三焦气机,使三焦水道通利;二是促进肺、脾、肾等脏腑气机的升降,从而发挥它们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三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利,气血运行通利,水液运行也就正常。若肝有病变,疏泄不利,气机不调,则影响气、血、水的运行;血瘀水阻,气滞水停,从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临床可见臌胀、腹水等病症。

(2)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化水液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液有清有浊,其中之清者,经肺的宣发布散作用,分布到体表和脏腑,以滋养濡润脏腑、肌腠、皮毛;而其中之浊者,则通过肺的肃降作用,经过三焦水道下降于肾。所以,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排汗和通调三焦水道来实现的,故“肺为水之上源”。肺病,则水液代谢失常,可形成水肿、小便不利等。

皇帝内经中的五脏、五味、五气、五病、五色与五行八卦的关系

皇帝内经中的五脏、五味、五气、五病、五色与五行八卦的关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木、火、金、水、土 东、南、西、北、中 春、夏、秋、冬、换季间 肝、心、肺、肾、脾 酸、苦、辛、咸、甘 风、暑、燥、寒、湿 温、热、凉、寒、平 甲乙、丙丁、庚辛、壬癸、戊己

八卦符号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为谓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阳入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带所伤:久视伤血,久卧蓖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带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五脉:弦、洪、缓、浮、沉。它们分别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有五行,就有相生关系:肝属木,生心火;心属火,生脾土;脾属土,生肺金;肺属金,生肾水;肾属水,生肝木。 五色就是:青、赤、黄、白、黑。它们分别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行的属性以及生克,都和以上的生克关系相同。 五色配合五脉:在《四诊心法》中说:“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在诊断之时,色与脉应该相合,如果发现这个病人表现有青色,应是属于肝病,肝病的脉应该是弦脉;病人表现有赤色,应是属于心病,心病的脉应该是洪脉;病人表现有黄色,应是属于脾病,脾病的脉应该是缓脉;病人表现有白色,应是属于肺病,肺病的脉应该是浮脉;病人表现有黑色,应是属于肾病,肾病的脉应该是沉脉。这些都是正常的色脉表现。如果色脉不合,有会死的也有没事的:“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doc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一 )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五行相生 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 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生木。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 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难经》称为母子关系。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 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 母。 2.五行相克 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 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 克木。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五行 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克我”者为

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内。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 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五行制化 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 的动态平衡关系。《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相生太过,就必 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 为害。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 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 )五行的反常生克 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 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 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常见的有 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相生太过 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 为害。例如水气盛,生木特旺,木偏亢,若为金气及时有效 制约,必导致过克与反克,也就是乘土侮金。同时,木气偏 旺,生火也偏亢,导致火气上炎。 2.相生不及

五官、五脏、五情、五色、五味、五行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但并非高深莫测,而是与我们日常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吸烟多之人,鼻炎患者晚上睡觉前可生吃白萝卜;肝火旺盛两口子时常吵架的,可晚餐多生吃麻酱蔬菜;像本ID 一样咽炎严重的可中午生吃苦瓜;肾气不足,没有精神的,可吃喝黑豆浆;想提高生育质量的,早上可多喝豆浆;头发脱落、易分叉的,可用姜水敷头;用眼过度,轻度近视眼的,可多喝绿豆汤,等等。中医讲究平衡,五彩缤纷的环境和五味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若调配得当,可健体益身,过之则不利健康。居室大红,则易焦虑、疲劳;太多黄色易情绪激动;多食苦味易腹泻、消化不良;常食甜食,可血糖上升,胆固醇增高,动脉硬化,易心 血管疾病;过量食盐会加重肾脏负担、易高血压。在前篇文章本ID 说过:病,本质上其实根本不需要治疗,因也是不可治疗的。病是众缘和合的,只要把其中的最重要的环境给改变过来了,这病自然就没了。以后本ID 开设《中医养生》系列,哪天有时间又有心情,就写一篇。今 天第一篇: 五官、五脏、五情、五色、五味、五行。 五官五脏五情五色五味五行 目肝怒青酸木 舌心喜赤苦火 口脾思xx 鼻肺忧白辛金 耳肾恐黑xx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律,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德,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增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 法,长有天命。

(阴精的生成,来源于饮食五味,而贮藏阴精的五脏、常常会被不正常的饮 食五味所伤。过于酸了,会使肝的功能抗竟,因为木克脾土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 量食用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 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 气呆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 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 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 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中医据藏象学说,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人体自身五脏为中心的整体性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心属火,主神志,主血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应四时之夏。“主神志”指心藏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主血脉”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开窍于舌”指心之精气盛衰和功能常变可以从舌的变化中反映出来;“其华在面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通过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即“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和喜志有关,喜是对外界刺激的良性反应,但过喜则伤心,精神萎靡则使人悲哀,无志过极都可损伤心神;“在液为汗”指的是心精心血为汗液生化之源。 最后一句即和自然界相统一的表现。自然界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属火即几因。同气相求,即与夏气相通应。所以心脏尤其心阳虚者,其病情往往在夏季会缓解,而阴虚阳盛的心脏病,相反在夏季有加重危险。 心,五色属红,五味属苦。红色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强血液循环、促使神经系统兴奋,宜食红小豆、犬肉、李、韭;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苦解除燥湿、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益肾利尿以及健胃。可多吃苦味食品,鉴于心火十一点到一点 最旺,可中午生拌苦瓜等。另中医在脏腑表里上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的病变会直接影响小肠的功能。 肝属木,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应四时之春。“主疏泄”,疏,疏通;泄,发泄、升华。主疏泄,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

五行口诀

木生春月旺、水多主灾殃、不是贫困守、就是少年亡、最喜戊己土、见火大吉昌、见官反无官、庚辛命不强、夏木不为凋、火炎怕土燥、火盛要水养、水盛木则漂、最喜见寅卯、子辰亦为好、财官若根轻、午未运不高、木生四季节、怎把戊己克、求逢壬癸水、反宜金叠叠、辰丑须用火、未戍水木扶、全是火土现、土运亦可安、秋木逢旺金、金旺及伤身、不宜重见土、干头爱丙丁、金木若相战、财运反遭陷、壬癸若相助、定然名利亨、冬木枯叶调、水冷怕金削、有土相逢火、温暖发根苗、冬天水木泛、名利总虚无、运逢火土助、名利才自如。火到春见阳、木盛火必强、水旺金不旺、富贵理应当、火多木必焚、最喜见官乡、支中见多卯、反倒为灾殃、夏火非寻常、木多主不祥、水旺要金相、方才显高强、火盛土必燥、无水焉能好、宜壬不宜癸、不须寅卯绕、火生四季衰、水多常有害、用金不和谐、甲己喜相爱、未戍多孤寡、丑辰是良才、休逢戊己旺、必定有祸殃、秋月火不强、唯喜甲丙帮、用木还用土、土重则为殃、岁运逢火地、自然财兴旺、水盛最无情、不夭眼目盲、火生冬不旺、四柱怕金乡、爱用甲乙木、干适戊己乡、人生若逢此、必定是官郎、只恐财杀旺、刑冲见阎王。 人生若逢此、必定是官郎、只恐财杀旺、刑冲见阎王。 五行形体类象

木主人物修长,须发美,眉目秀,肤色白,坐立身多倚侧,声音畅快,音调较高。 如木气死绝休囚,则身材瘦小,发稀少,枯焦,眉眼不正,颈长喉凸,皮肤干燥,柔语细声,坐卧行止不稳定。 火主人面貌上尖下阔,肉多,印堂窄,眉毛浓,鼻露窍,头小脚长,背部厚实,腹部较宽大。太过则血气旺,头发粗、浓,面色带红,说话速度快,好动。不及则身形瘦小偏黑,脸色略黄,语无伦次。 土主人头圆、面阔、鼻大、口方、面色黄,眉毛淡而不秀,背厚腰粗,声音重浊,常缄默,静多动少。休囚死绝则面常有忧愁之相,体格单溥、瘦。 金主人脸形方。圆,肤色白皙,眉目英俊,鼻直口正,声音清亮,体质健壮。太旺则体态略肥,声浊,不及休囚则瘦小貌丑。 水主人眉清目秀,圆脸,肩不阔,身体易摇摆不定,语音清和,皮肤细白。太旺则肥大,死绝则矮小黑丑。 五行性情类象 木:仁慈、忠厚、理智、有主见、虚心、举止稳妥端庄、潇洒. 寅木为阳有向上进取之心、正直、风雅、有情义、有责任心、敏捷、有应变力。卯木为阴,柔顺和蔼、有同情.心、外表谦虚、内心有占有欲。 太旺则暴躁、偏执、固执、嫉妒、宁折不弯、难以与人相处、把简单事情搞复杂化。 死绝则优柔寡断、意志薄弱、随波逐流、没有主见、小心眼儿、斤斤计较、办事无条理 火:喜修饰、装扮、作风严谨、尊长爱幼、谦和淳朴、大方聪敏、有文彩、有奋发精神、创造力、不畏艰辛。 巳火为阳,性格外向、稍显急躁、自尊心黟、喜欢表现自我、爱与人争辩、稍乏忍耐力。午火为阴,思维细密、性情和顺、聪明而富有同情心、多疑。 太旺则性情暴戾、易冲动而失去理智、做事不计后果而后悔.死绝则生性喜阿谀谄媚、*诈、狡辩、做事虎头蛇尾、无恒心、不变通、惹人烦、不果断。 土:稳重、忠诚、孝顺、守信、心胸宽广、有度量、敬信神佛、自信、喜安静、坚忍、有耐心、随和。 阳土沉稳,阴土有内涵、才艺。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一)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 五行相生 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难经》称为母子关系。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 2. 五行相克 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克

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内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 五行制化 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相生太过,就必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为害。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五行的反常生克 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常见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 相生太过 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为害。例如水气盛,生木特旺,木偏亢,若为金气及时有效制约,必导致过克与反克,也就是乘土侮金。同时,木气偏旺,生火也偏亢,导致火气上炎。 2. 相生不及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五脏口诀

【五脏★五怕决】 一、“肝将军”怕堵★ 肝脏主泄疏,喜通抑郁梗。喝酒若过量,导致肝不通。心情若郁闷,令肝结难行。用眼若过度,导致血不供。春季阳气升,有助肝血通。多吃酸食物,能增肝功能。 二、“心君主”怕累★ 心脏主血脉,面色红莹莹。心浮又气燥,影响心跳动。情绪若压抑,导致心失衡,烦躁致心累,心气难旺盛。静卧三十分,养神宜清静。夏天食苦味,养心把火清。 三、脾胃怕生冷★ 食物靠脾运,方能化为精。吃得太生冷,寒气进体中,思虑若过多,就伤脾功能。药物最伤脾,切记久服用。甘甜补气血,调和脾胃通。 四、肺怕环境差★ 肺像大伞棚,罩在六腑顶,肺气若调和,气机才畅通。吸烟危害肺,影响肺功能。污染若严重,肺气难旺盛。过度悲伤肺,不宜久悲痛。常做深呼吸,多笑肺气平。 五、肾怕缺水★ 肾主水藏精,决定机体生。元气虚太多,口味就变重。若是缺了水,伤害肾功能。夜生活过多,导致虚火升。热水泡泡脚,滋阴强肾能。按摩双脚心,有助补肾功。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行属性相生相克

五行属性查询表 甲子年生海中金命(1924,1984)乙丑年生海中金命(1925,1985)丙寅年生炉中火命(1926,1986)丁卯年生炉中火命(1927,1987)戊辰年生大林木命(1928,1988)己巳年生大林木命(1929,1989)庚午年生路旁土命(1930,1990)辛未年生路旁土命(1931,1991)壬申年生剑锋金命(1932,1992)癸酉年生剑锋金命(1933,1993)甲戌年生山头火命(1934,1994)乙亥年生山头火命(1935,1995)丙子年生涧下水命(1936,1996)丁丑年生涧下水命(1937,1997)戊寅年生城头土命(1938,1998)己卯年生城头土命(1939,1999)庚辰年生白蜡金命(1940,2000)辛巳年生白蜡金命(1941,2001)壬午年生杨柳木命(1942,2002)癸未年生杨柳木命(1943,2003)甲申年生泉中水命(1944,2004)乙酉年生泉中水命(1945,2005)丙戌年生屋上土命(1946,2006)丁亥年生屋上土命(1947,2007)戊子年生霹雳火命(1948,2008)己丑年生霹雳火命(1949,2009)庚寅年生松柏木命(1950,2010)辛卯年生松柏木命(1951,2011)壬辰年生长流水命(1952,2012)癸巳年生长流水命(1953,2013)甲午年生砂石金命(1954,2014)乙未年生砂石金命(1955,2015)丙申年生山下火命(1956,2016)丁酉年生山下火命(1957,2017)戊戌年生平地木命(1958,2018)己亥年生平地木命(1959,2019)庚子年生壁上土命(1960,2020)辛丑年生壁上土命(1961,2021)壬寅年生金薄金命(1962,2022)癸卯年生金薄金命(1963,2023)甲辰年生覆灯火命(1964,2024)乙巳年生覆灯火命(1965,2025)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爱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寅卯巳午辰戌丑未申酉亥子 五时平旦日中日西合夜半夜 五星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方东(主生 发)南(属阳)中(大地) 西(主肃 降) 北方(主 寒)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气风暑∕火、 热 湿燥∕干燥寒 五炁魂神志魄精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眼(目)舌唇(口)鼻耳 五体筋血脉肉皮毛骨(髓)

五华爪面唇四白毛发 五津泪汗涎涕唾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味酸苦甘辛咸 焦香腥腐、朽五嗅臊、臭、 羶 五质静燥力坚敬 五志怒喜思忧、悲恐、惊五谷麦\小麦黍\高粱稷\小米稻\大米豆 五畜鸡羊牛马猪∕肉五果李杏枣桃栗子 五劳久行伤肝久视伤心久坐伤脾久卧伤肺久立伤肾五常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 《黄帝内经》界、象及其它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藏肝藏血心藏脉脾藏营肺藏气肾藏精伤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肝恶风心恶热脾恶湿肺恶寒肾恶燥五脏所 恶 五味所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入 五味所走酸走筋咸走血甘走肉辛走气苦走骨 多食之令 人癃-- 手足不灵 活 多食之令 人渴-- 口渴 多食之令 人悗心- -烦恼 多食之令 人洞心- -心中空 虚 多食之令 人变呕- -呕吐 五劳所 伤 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 舌分布舌两旁- -肝胆舌 尖舌中心- -肺胃 舌中心- -肺胃 舌根 五禁食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 五宜食肝色青, 宜食甘心色赤, 宜食酸 脾色黄, 宜食咸 肺色白, 宜食苦 肾色黑, 宜食辛 五病宜食肝病者宜 食 心病者宜 食 脾病者宜 食 肺病者宜 食 肾病者宜 食 梗米饭、 枣 麻、李、 韭 大豆、栗、 藿 麦、杏、 薤 黄黍、桃、 葱 补肝用辛补 之心用咸补 之 脾用甘补 之 用酸补之用苦补之 泻酸泻之甘泻之苦泻之辛泻之咸泻之 虚肝气虚则心气虚则脾气虚则肺气虚则肾气虚则

最新国医启蒙口诀节选

国医启蒙口诀节选

国医启蒙口诀节选 第一节 理念:做事先做人,学医先学道,诚信与包容,天道之核心,济世与救人,学医之初衷、救死与扶伤、医生之天职。 框架:阴阳医疗观、五行方法论、脏腑与经络,内涵是功能、望问与闻切,整体集互补。 故事:李时珍一事——“坟地不能卖,药费不多收”。 要求:家长督导孩子背熟理念和框架的内容。 第二节 理念:唯天道为上、唯实践为上、唯患者为上。 框架:理法与方药、中医药框架、阴阳医疗观、五行方法论、气与血共存、生命之物质、脏腑与经络、内涵是功能、望问与闻切、整体集互补、心病与身病、证侯与症状、病因与病机、辩证与施治、物药与法药、内治与外治。 故事:李时珍一事——“幸运女孩和壮汉”:“金荞麦煮鲫鱼治筋骨病” 第三节 理念:做事先做人,学医先学道,诚信与包容,天道之核心,济世与救人,学医之初衷、救死与扶伤、医生之天职。肯定与否定、对象是自我、环节有四个、认识与把握、战胜与超越。唯天道为上、唯实践为上、唯患者为上。

框架:理法与方药、中医药框架、阴阳医疗观、五行方法论、气与血共存、生命之物质、脏腑与经络、内涵是功能、望问与闻切、整体集互补、心病与身病、证侯与症状、病因与病机、辩证与施治、物药与法药、内治与外治。太过与不及,中医药哲理,通字为根本、中医药治则、通则必不痛、不通则必痛。 故事:“笑料”治怪病 第四节 理念:做事先做人,学医先学道,诚信与包容,天道之核心,济世与救人,学医之初衷、救死与扶伤、医生之天职。肯定与否定、对象是自我、环节有四个、认识与把握、战胜与超越。唯天道为上、唯实践为上、唯患者为上。学医之诀窍、虔诚与潜心、勤学与磨练、悟性与灵通、从医之诀窍、一心为患者、修德贯始终、长者为我师、患者为我师、师生相对言、普天有老师、善学永拜师、反省永不息、继承是前提、整合是通道、创新是提升、纲目疏理清、复杂变为简、重在个性化、效在个性化。 框架:理法与方药、中医药框架、阴阳医疗观、五行方法论、气与血共存、生命之物质、脏腑与经络、内涵是功能、望问与闻切、整体集互补、心病与身病、证侯与症状、病因与病机、辩证与施治、物药与法药、内治与外治。太过与不及、中医药哲理,通字为根本、中医药治则、通则必不痛、不通则必痛。墨家逻辑学、插类后明故、重在别同异。 夫肝青心赤夫脾脏色黄夫肺白肾黑 乃五脏之常五脏色为主四时色为客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相克 (一)五行学说的实质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物质构成的,宇宙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太上化道度世仙经》中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乃造化万物,配合阴阳,为万物之精华者也。” (二)五行的特性 《尚书_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先天五行顺序:金、水、木、火、土,概取自河图。 后天五行顺序:金、木、水、火、土,概取自洛书。 (三)五行的生克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又促进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含有互相制约、克制和抑制的意思。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象阴阳一样,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中的平衡与协调。没有相生就没有相克,没有相克,就没有相生,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正常生长、发展和变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而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 (四)亢乘与反侮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常,则事物的协调性便遭到了破坏,从而出现反常的变化现象,在自然界则表现为自然灾害,在人体则表现为疾病。 五行之间的反常现象,主要是“亢乘”和“反侮”。 亢乘,物盛极为亢太过。凡事物亢极则乘。乘,乘虚侵袭,强而欺弱,相克太过。 反侮,五行中并不只存在着顺克,有时也会出现逆克,如旺克衰,强克弱的现象。如:土旺木衰,木受土克;木旺金衰,金受木克;水衰火旺,水受火克;土衰水旺,土受水克;金旺火衰,火受金克,这种逆克,叫反克也称反侮。反侮,反过来欺侮。 (五)五天五方五色五帝 古时把天划为东西南北中五天。

五脏之歌诀

心之歌诀夏季心脏当令 心主血行在脉中,喜则志达营卫通; 其华在面窍在舌,血旺面色均匀红; 面色苍白心血虚,青紫血行不畅通; 心健神清反应敏,心有主宰神明功;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包用药与心同; 汗为心液与心关,治汗可把心药用; 心病健忘失眠悸,舌疮昏谵狂心痛; 嬉笑失常或惊醒,痴呆烦闷躁多梦。 心脏气血盈亏特点及保健 心阳虚的特点: 稍累则心慌气短,头昏乏力,前胸自汗,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保健方法:

用人参3克,上好的肉桂3克,黄芪3克泡水饮,或服生脉饮口服液等调理。 心阴虚的特点: 心慌心跳,失眠多梦,心烦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保健方法: 用麦冬,百合,莲子,桂圆肉,红枣,小米,茯苓泡水或煎汤熬粥。 中医的进补原则: 先补气再补血,补血不补气等于白费力。 肝之歌诀——春季肝脏当令 肝主疏泄升散动,调畅气机使络通; 调达情志助脾胃,调节男女生殖功; 藏血摄血于脉管,调节血量之变动; 在志为怒液为泪,视物开窍于目中; 在体合筋华在爪,藏魂之处筋之宗; 肝病目赤或干涩,急躁头痛晕协痛;

震颤抽筋经不调,外阴乳病关肝功。 肝脏气血盈亏特点及保健 肝阳虚的特点: 易疲倦,生机不振,情绪低落,怕冷乏力,面色晦暗,舌 淡苔白,脉弱无力,关脉有甚。 保健方法: 可服西洋参,时令果蔬调养。 肝阴虚的特点: 头晕目涩,协肋灼热,五心(双手心.双足心.胸心)烦热, 眼花,筋脉不舒,舌红口干,苔少,脉弦细数。 保健方法:

可服杞菊地黄丸或枸杞泡水,或生地十克,白芍十克水煎服调理。 脾胃歌诀——长夏脾胃当令 脾主运化水谷液,升清使精化气血; 统摄血在脉内行,在体合肌主四肢; 在窍为口荣在唇,在液为涎志为思; 脾病多病食后胀,消瘦乏力便稀溏; 水肿出血脉濡细,实证多系湿困脾。 脾脏气血盈亏特点及保健 脾脏阳虚的特点: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

中医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哲学!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各个局部所组成。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脾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肺司宣发,外和皮毛。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 肾(附命门)---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肾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生殖、生长、发育。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肾主纳气,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胆---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胃---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大肠的生理功能是转导糟粕,排泄粪便,并吸收部分水液。 膀胱---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膀胱的病变归根结底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五行与人的关系

一:五行原理,相生相克,作用 -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其数有五,并往来乎天地之间, 而不穷者也,故谓之行。 .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是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 五种元素,世界万物都可以找出其五行属性。五行的相生相 克就构成了世界的运动。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质。 “ 木曰曲直 ” , 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 “ 火曰炎上 ” ,是火 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 “ 土爰稼墙 ” ,是指土具有种 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 “ 金曰从革 ” ,是金具有肃 杀、变革的特性; “ 水曰润下 ” ,是水具有滋润、向下 的特性。宇宙间各种事物都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 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 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质。 五行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 比如方位:东、南、中、西、北, 气候:风、暑、燥、湿、寒,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声: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 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 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循环相生。 五行相克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循环相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动则生阴阳,阴阳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五行之性 木主仁, 其性直, 其情和, 其味酸, 其色青. 木盛的人长得丰姿秀丽, 骨骼修长, 手足细腻, 口 尖发美, 面色青白. 为人有博爱恻隐之心, 慈祥恺悌之意,清高慷慨, 质朴无伪. 木衰之人则个子瘦长, 头发稀少, 性格偏狭, 嫉妒不仁.木气死绝之人则眉眼不正, 项长喉结, 肌肉干燥, 为人鄙下吝啬. 火主礼, 其性急, 其情恭, 其味苦, 其色赤. 火盛之人头小脚长, 上尖下阔,浓眉小耳, 精神闪烁, 为人谦和恭敬, 纯朴急躁. 火衰之人则黄瘦尖楞, 语言妄诞, 诡诈妒毒, 做事有始无终. 土主信, 其性重, 其情厚, 其味甘, 其色黄. 土盛之人圆腰阔鼻, 眉清目秀,口才声重. 为人忠孝 至诚, 度量宽厚, 言必行, 行必果. 土气太过则头脑僵化,愚拙不明, 内向好静. 不及之人面色忧滞, 面 扁鼻低, 为人狠毒乖戾, 不讲信用,不通情理. 金主义, 其性刚, 其情烈, 其味辣, 其色白. 金盛之人骨肉相称, 面方白净,眉高眼深, 体健神清. 为人刚毅果断, 疏财仗义, 深知廉耻. 太过则有勇无谋,贪欲不仁. 不及则身材瘦小, 为人刻薄内毒, 喜 淫好杀, 吝啬贪婪. 水主智, 其性聪, 其情善, 其味咸, 其色黑. 水旺之人面黑有彩, 语言清和,为人深思熟虑, 足智 多谋, 学识过人. 太过则好说是非, 飘荡贪淫. 不及则人物短小, 性情无常, 胆小无略, 行事反覆. 四柱五行宜从事的行业与方位 宜木者, 喜东方. 可从事木材, 木器, 家具, 装潢, 木成品, 纸业, 种植,养花, 育树苗, 敬神物品, 香料, 植物性素食品等经营和事业. 宜火者, 喜南方. 可从事放光, 照明, 光学, 高热, 易燃, 油类, 酒精类,热饮食, 食品, 理发, 化妆品, 人身装饰品, 文艺, 文学, 文具, 文化学生, 文人, 作家, 写作, 撰文, 教员, 校长, 秘书, 出版, 公务, 政界等方面的经营和事业. 宜土者, 喜中央之地, 本地. 可从事土产, 地产, 农村, 畜牧, 布匹, 服装,纺织, 石料, 石灰, 山地, 水泥, 建筑, 房产买卖, 雨衣, 雨伞, 筑堤, 容水物品, 当铺, 古董, 中间人, 律师, 管理, 买卖, 设计, 顾问, 丧业, 筑墓, 墓地管理, 僧尼等方面的经营和事业. 宜水者, 喜北方. 可从事航海, 冷温不燃液体, 冰水, 鱼类, 水产, 水利,冷藏, 冷冻, 打捞, 洗洁, 扫除, 流水, 港口, 泳池, 湖池塘, 浴池, 冷食物买卖, 飘游, 奔波, 流动, 连续性, 易变化, 属水 性质, 音响性质, 清洁性质, 海上作业, 迁旅, 特技表演, 运动, 导游, 旅行, 玩具, 魔术, 记者, 侦探, 旅社,灭火器具, 钓鱼器具, 医疗业, 药物经营, 医生, 护士, 占卜等方面的经营和工作. 宜金者, 喜西方. 可从事精纤材或金属工具材料, 坚硬, 决断, 武术, 鉴定,总管, 汽车, 交通, 金融, 工程, 种子, 开矿, 民意代表, 伐木, 机械等方面的经营和工作. 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五行口诀断五脏之病

五行口诀断五脏之病 国医馆 金弱土衰燥火旺,必定伤肺没商量,湿气水重来灭火,能救金肺和大肠。 木衰水无金过旺,肝胆目发定损伤,火重克金能救木,若见土旺更遭殃。 水弱土厚燥气旺,有金也难通水乡,湿气重时能救水,无湿伤肾和膀胱。 火弱有木不怕水,木衰水旺火受伤,若是湿气旺无制,定伤心血痛小肠。 土虚最怕木水旺,肠胃皮肤肌肉伤,火旺能解水木气,火衰只求燥气帮。 五行金木水火土,精深变化妙无穷,生克制衡得安康,冲克混乱病在床。 血气乱者水火战,湿水燥火怕极端,命局水火若失衡,心血肺肾病常犯。 木不受水肝血疾,水不受金智力障,土不受火主气伤,皆因子弱母太旺。 燥气太重土克金,湿气太重土生水,五行生克看气侯,燥湿能定五行情。 蓝黑之气祸深藏,生克不乱暂安康,若是五行乱克战,常年离家在病房。

元神厚者病在表,五行无情也灾小,红黄元气存生机,灾病来侵皆化掉。 看图学习参考; 金弱土衰燥火旺,必定伤肺没商量,湿气水重来灭火,能救金肺和大肠。 注解;此图木火两旺,燥气又旺,湿气很弱,必伤金肺;

木衰水无金过旺,肝胆目发定损伤,火重克金能救木,若见土旺更遭殃。注解;木衰金旺又无水,火弱无法克金护木,多得木疾。

水弱土厚燥气旺,有金也难通水乡,湿气重时能救水,无湿伤肾和膀胱。注解;火旺土燥,金水两弱,湿气又少,必伤肾水,金肺之症也要防范。

火弱有木不怕水,木衰水旺火受伤,若是湿气旺无制,定伤心血痛小肠。注解;火衰水旺被水克,幸好木旺泄水生火,火不受伤;不需担心火疾。 土虚最怕木水旺,肠胃皮肤肌肉伤,火旺能解水木气,火衰只求燥气帮。

注解;土衰又见水木两旺,无火生土,湿气又重,必有严重脾胃及皮肤病。

五行相生相克及与万物对应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及与万物对应关系(图) 金,木,水,火,土,几乎是个中国人都知道,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这五种东西,并不是五种物质,也不是五种事物,长期以来许多人对五行有一种的误解,认为五行就是五种事物,而且对于五行的相生相克学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根本就是歪理,五行里的木不是我们看到的树木,水也不是我们喝的水,火也并非我们所见到的火。 一物克一物 这句话总是在我们看到一个特别伟大的东西被一种不可想像的小东西所征服的时候发出的感叹,如果你愿意去研究的话,这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有另一样东西与之相克,包括人在内,科学解释不了到底哪些东西需要哪些东西来配合(相

生),需要哪些东西来克服(相克),也许五行能解释这一切。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和相克的运算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这些演算法就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这里说一切事物,以我现在的水准还看不到这种境界,我现在还只是一个初步认识阶段,所以也解释不出啥来,等有一天我研究的深入一些在解释。 在中国的古文化里,五行,中医,数术,易经,奇门遁甲都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些并不是迷信,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知识,只是古人说的话隐义很深,让我们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一旦入了门,就会发现这里面的东西奇乐无穷,而且还可以为你解决很多你现在用科学手段理解不了的问题。 五行与万物对应联络图 木火土金水 方位东南中西北

节气春夏长夏秋冬气候风热湿燥寒 星宿岁荧惑镇太白辰生成数八七五九六品类木火土金水 畜鸡羊牛马猪 谷物麦黍稷稻豆 音乐角征宫商羽 颜色苍赤黄白黑 味道酸苦甘辛咸 嗅觉臊焦香腥腐 内脏肝心脾肺肾 五窍目舌口鼻耳 体筋脉肉皮毛骨 声音呼笑歌哭呻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一)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 五行相生 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难经》称为母子关系。以木为例,由于土生木,而木又生火。也就是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 2. 五行相克 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克我”者

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内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 五行制化 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相生太过,就必须克制,所以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为害。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五行的反常生克 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导致反常的生克关系。常见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 相生太过 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必定会亢盛为害。例如水气盛,生木特旺,木偏亢,若为金气及时有效制约,必导致过克与反克,也就是乘土侮金。同时,木气偏旺,生火也偏亢,导致火气上炎。 2. 相生不及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中的相生相克 相生关系: 1、木(肝胆)生火(心、小肠),〔木材可以做火的燃料。肝藏血,肝系统好了,血液充足, 可以促进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2、火(心、小肠)生土(脾、胃):形象的用太阳对地面照射,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作 比喻。心循环系统好,血液可运行全身,促进脾的正常运转。 3、土(脾、胃)生金(肺、大肠):用金属从土中而生作比喻。脾有运输全身气血的功能 脾功能好,则气血可正常运行至肺,可以促进肺系统正常运转。 4、金(肺、大肠)生水(肾、膀胱):自然界中发现,有石就有水。石头机构的山可以长 树,因为岩石缝可以使水升达到山顶。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深“之说。而图机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一片。石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肺主气,肺系统好,气则足,气足可推动水液的正常运转,促进肾系统正常运转。 5、水(肾、膀胱)生木(肝胆):树木生长要靠水。肾控制水,肾循环系统好,可带动血 液的运行,促进肝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相克关系: 1、木(肝胆)克土(脾、胃):树木的种子破土而出。肝循环系统不好,脾循环系统逐渐 进入异常状态,如肝胃不和等。 2、土(脾、胃)克水(肾、膀胱):土能阻挡水运行。脾循环系统不好,肾循环系统逐渐 进入异常状态,如脾虚引起的肾病等。但是,土克不住水,水又会泛滥。 3、水(肾、膀胱)克火(心、小肠):水能灭火。肾循环系统不好,心循环系统逐渐进入 异常状态,如肾性心脏病等。 4、火(心、小肠)克金(肺、大肠):火可融化金。心循环系统不好,肺系统循环系统逐 渐进入异常状态。 5、金(肺、大肠)克木(肝胆):金属可伤木。肝循环系统不好,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 常状态,如肺阴虚引起的肝阳亢进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