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2007年3月第15卷 第1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 ourna l of X i’an In terna tiona l S tud ies U n iversity

M ar.2007

V o l.15N o.1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郭鸿杰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本文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的状况和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现代汉语;欧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7)0120021204

Abstract:T he p resent study offers a comparatively tho rough review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on Europeanizati on in modern standard Ch inese.In additi on,li m itati on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suggesti ons fo r future research are investigated.

Key words:M odern Ch inese;Europeanizati on;tho rough review

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语言演变中,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阶段性地或连续地受到他族语言的影响,使语言本身的特点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

,也就不可能对语言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英汉语言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科技及其思想文化大举进入中国,白话文运动一日千里之际,翻译作品如潮涌来。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成为一种语言事实。这种影响不仅表现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也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出去,甚至已经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欧化语法现象”。贺阳(2004:83)认为,“这一概念既指汉语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模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原本出于萌芽或休眠状态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

欧化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近百年来,该研究一直受到语法学界的关注。总的来说,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其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

1.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1919年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说,“我们造词的方法,不得不随西洋语言的习惯,用西洋人表示的意味。而最终就是要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这是最早提倡汉语欧化的文章。1921年陈望道一面提倡欧化,一面提出要加以限制。1922年陈独秀做《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大书“国语的欧化”。后来,鲁迅也表示“支持欧化式的文章”,他认为使用带有印欧印记的句子,不仅可以介绍新事物、新思想,而且可以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现代文更加丰富、清晰和精密。当然,也有学者反对白话文欧化。Ke(1928,转引自H su, 1994)从当时的报纸和杂志上也注意到了白话文的欧化现象,文章用的是汉语词汇,却套用了西方的文法模式、性、标点符号、长句子、同义词或短语的连用、以及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偏句后置现象。他认为这些现象污染了汉语,因而提倡汉语纯净化。梁实秋旗帜鲜明地反对欧化,他认为汉语欧化跟硬译

有直接的关系。

汉语欧化的主张提出以后,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然而很多研究多是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使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结论只能依赖个人的经验或直觉,而不是细致的观察,所以得出的结论较为片面。王力是中国第一位最为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王力(1954:258)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大量欧化语法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关于欧化的讨论在翻译界重新展开。赞成一方主张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汉语更加丰富,因而他们提倡借用外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可以丰富汉语。而排斥汉语欧化的一方则呼吁汉语的纯洁性,特别指出了一些误译和欧化很浓的译文。

近几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亦不断提高。汉语语法的欧化发展印证了王力先生当年的预言“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不敢说现在欧化已经到了止境”。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这对于认识非双语环境下的间接语言接触的特点、以及语言接触理论的共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汉语欧化研究的主要状况

2.1外来词研究

在词汇平面上,中国学者对借词进行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第一个对外语借词进行分析并划定借词范围的是罗常培(1950)。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称呼也不尽一致。吕叔湘(1942)叫“外来语”,罗常培(1950)称“借字”,孙常叙(1956)叫“外来语词”,周祖谟(1959)叫“外来词”(或称“借词”),高名凯、刘正琰(1958,1984)叫“外来词”,其他如史有为、符淮青、葛本仪、刘叔新等也采用“外来词”一说。“借词”术语的使用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是随着“词”的确立才开始将它作为“外来词”的等义形式。除了广义的借词定义达成共识外,其他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这主要是围绕着意译词是不是借词展开的。

有些学者主张把借词局限于音译词,如吕叔湘(1942)、高名凯、刘正 (1958)、王力(1958)。他们坚持“语素原则”,认为将其他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音译词才是借词。

而意译词则是受外语“影响”而产生的新词。

另一批学者,如邹嘉彦(1975)、马西尼(1993 1997)则坚持“语义原则”。不论语音模仿或语义模仿,新词都反映了受外来语言文化的影响。因此,主张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借词。潘文国(1993)认为,关于意译词是否是外来词的争论意义本身并不大,重要的是要知道有这几种类别的词,在分析它们的构成时恐怕与分析固有的汉语词不一样。所以,从汉语构词法的角度来言,把意译词划为外来词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意译词虽然是使用汉字语素造词,但是明显地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外来性质。如果把意译词排除在外来词之外,我们的外来词研究就不能全面反映英汉语言接触的实际情况,而且也不能反映汉语对外来语语言和文化意义的吸收。

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注意到了现代汉语中夹杂的英文字母现象。如朱永谐、林伦伦(1999)考察了近20年来中国大陆的新词语特点,发现汉语中的夹用英文字母或全部使用外文词语也越来越多。有学者把英文字母词的出现看作是一种语码转换。笔者通过收集大陆媒体报刊中大量的语料,发现一些拉丁字母词已经进入了汉语构词系统,特别是出现了自创英文字母词的情况,从而打破了汉语只用汉字语素构词的规限(郭鸿杰,2004)。

笔者根据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通过考察外来词进入汉语,受到汉语的改造程度,即外来词的汉化程度,把外来词分为“典型外来词”和“边缘外来词”。前者包括纯音译词、音译加谐义、音译加义标;后者包括意译词和英语字母词。意译词汉化程度最大,甚至可以说完全汉化,而拉丁字母词汉化程度最小,两者处于外来词连续统的边缘位置,故称之为“边缘外来词”(郭鸿杰,2004)。

在词汇语义层面,邵志洪(1999)认为汉语中不少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词语语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影响汉语语义的因素包括:从英汉词义不完全对应和英语词义变化两个因素。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深。

2.2词法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词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T sao, 1978;W u,2001;郭鸿杰,2002,2003),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增加了新的派生词缀。主要包括前缀“非、反”等,后缀“家、者、人士、主义、性、化”等;2)产生了表示语法作用的屈折词缀。比如,表示复数概念的“们”已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得非常广泛。Kubler(1985)认为,表示动词“体”的“着、了、过”也是欧化的产物;3)许多词的词性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在白话文中用作动词,然而在欧化语法中,具有了英语的“at,on,in”同样的语法功能。此外,“有关、关于、对于”相当于英语的“about,concerning,w ith regard to”。“作为”也是从英语“as”直译过来的;4)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增多。

然而,以上研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缺少深度和系统性,一些结论过于武断。比如,有些学者认为汉语词语的双音节化趋势是受欧化的影响(如T sao,1978;谢耀基,1990)。事实上,汉语本来就存在大量的双音节词。马建忠(1898 1983)认为,双音节词的含义要比相应的单音节词更丰富,在古汉语中双音节词的数量就很多。其次,汉语是以双音节为节奏的韵律模式,所以自春秋以来构词上出现了双音短语和双音词汇的语言现象(冯胜利,2000)。可以说汉语词汇的内部结构影响了外来词的模式,而不是外来词影响了汉语的音节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只能说通过吸收外来词,大大提高了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数量。此外,大部分文献仅仅列举了一些借用的外来词缀,但是没有深入研究借用的语言机制,即英语是怎样影响汉语词法的。

笔者从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对汉语词法的影响(郭鸿杰,2004)。其一,在词汇借用过程中,产生了新语素,包括自由语素、黏着词根和词缀。尤其随着黏着词根和词缀的增加,使我们对词缀和粘着词根的范围界定以及在汉语构词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英语的影响并不是导致新语素出现的必要或唯一因素。新语素的产生是词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黏着语素和词缀的出现则体现了语法化的“单向性”特征(Hopper&T raugo tt,1993),即自由语素>黏着语素>词缀的演变过程。事实上,词汇化和语法化在汉语构词法发展的过程中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二,一些新产生的语素或者外来词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它们通过合词法(compounding)或者词缀法(affixati on)构成大量的新词。而合词法和词缀法被认为是一种词化了综合型表达法(许余龙,1992:141)。所以,汉语大量新词的产生也是汉语词汇化过程的一个反映。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方面,现代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趋势导致了新的构词特征的产生;另一方面,英语的影响也激活、加快了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正如Kubler(1985:142)所说,“至少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印欧语言的影响,现代汉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形态标记,然而在和英语接触之前汉语却缺少一个完整的形态体系”。

2.3句法

王力对汉语句法的欧化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研究,他采用描述、分析、共时和历时的研究方法,把西洋文化影响下的文法结构和中国传统的白话文进行比较,白话文例子选自《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这两部小说完成于18世纪后半叶,用的是纯粹的北京话,完全可以认为没有受到西洋语法的影响。他从六个方面对汉语欧化进行了细致的讨论:1)复音词的创造;

2)主语和系词的增加;3)句子的延长;4)可能式、被动式、记号的欧化;5)联结成分的欧化;6)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王力还比较了印欧语言和汉语在某些表达法上的差异。他还列举了从英语、法语、德语和拉丁语移植过来的句式,以证明汉语欧化的特点。此外,他也指出西洋语法和中国语法相离太远的地方也不是汉语所能勉强迁就的,比如,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相联结、偏句修饰偏句、以及非限制性的定语从句等。

T sao(1978)认为,王力的研究总的说来具有很大的意义和洞察力。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王力在文中有些地方并没有直接论述欧化过程,而是又回到了讨论翻译原则的问题上。王力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解释说,欧化的来源就是翻译,很难将二者隔离开。他还指出“欧化的语法”一章并不是自始至终采用客观描述的研究方法,文中时而掺入了个人判断的态度,这是因为汉语语法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所以我们无法立即判断一个表达法的优劣。然而,鉴于欧化语法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对于欧化的用法恰当与否,是否符合汉语的习惯,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对待。此外,王力指出欧化语的例子范围还可以宽些,标准还可以严些。不言而喻,这些枝节问题比起他在欧化研究上里程碑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

T sao(1978)通过从报纸和文学作品中收集语料,也分析了三种欧化句式结构。主要包括“被”字句、受英语冠词影响,使用数词“一”,并跟量词等连用、可能句式的增加。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尽管提供了一个语料库,但是对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过程没有描述。在句子结构上,虽然研究对象是过去200年来英语对汉语句法和构词法的影响,但是仅仅提到了三种欧化结构。但是曹逢甫关于汉语欧化研究颇有价值的见解却不

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采用了现代语言学的术语,观点明确;

2)在讨论语言的动态变化时,对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考虑缺一不可;3)借用的句式和当前的语言发展趋势一致与否将决定这种欧化趋势能否会扩展,即这种借用的结构是否会受到规范汉语的规限。

另外一名台湾学者卓志诚(1979)也探讨了汉语欧化现象。这是第一次通过实证性研究来论证在英语的影响下,现代汉语出现了动词名词化和形容词名词化的趋势。研究语料为两篇白话文文章,7篇翻译作品和11篇现代汉语文章,作者随机抽取1000词,结果显示在英语影响下,动词和形容词的名词化规律非常明显。

Kubler(1985)第一次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白话文语法的欧化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采用描述的方法,从巴金的小说《家》先后两个版本中收集数据,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平面去论证汉语的欧化现象。在词法上,有三个创新,而且发现新的后缀;句法上,分析了14个欧化的结构。尽管他的发现没有脱离王力的框架,但是所有例证都来源于他本人亲自收集的大量数据。而且,文章还阐述了与欧化有关的其他三个领域:欧化历史、汉语现状和语言接触三者的关系,以及欧化研究对汉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研究的深远意义。

他的研究不足表现在:1)有些论述不深入、不透彻。尽管文章涉及到与英汉语言接触相关的许多重要问题,如语言接触理论,但是对这些问题缺少深入剖析,有些论述也过于简单;2)数据收集有限,仅限于一部小说《家》,欧化研究的覆盖面较窄;3)尽管建立了语料库,也进行了语料分析,但是缺少数据分析的过程;4)用来判断汉语语法欧化的标准并不具有严格的科学意义,很多情况是凭借感觉和印象,所以值得商榷和论证。Kubler使用的标准参考了好几个因素,比如,拿现代小说和传统小说进行对比,参考中国语言学家的语法著作,以及根据本族语者的观点和个人的印象来判断。正如他自己解释道:“对欧化现象做定性的研究需要把大量的传统白话文文学作品和同样数量的现代作品进行认真对比。然而这样一个大规模研究需要很多学者的共同努力,远非个人力量所及”(Kubler,1985:146)。

台湾学者H su(1994)中也对汉语的欧化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她采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了在英语影响下,汉语语言变化中的社会语言镜像。研究结果显示汉语欧化现象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欧化语言主要局限于书面语体,流行于各种新闻媒体,一般出现在比较正式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专业人员和年轻人。研究还证实了欧化结构和母语的相容性程度决定了欧化结构的使用范围以及对欧化现象的语言态度。她认为语义、对英语的熟悉程度、对英语影响的意识、对汉语语法的知识,以及个人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决定对汉语欧化采取什么态度。此外,她还从有关的报纸、杂志和文学作品中收集了欧化例子。该研究的不足有两点,其一、调查对象过窄,仅限于专业人员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二、主要对句法平面的欧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对词汇形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总之,H su的研究从单纯描述性的平面上升到解释的平面,所以在研究深度上,超越了前人的研究。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自从王力的欧化研究之后,后来的学者一直在探索汉语欧化的问题,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欧化作了描写和分析,但研究比较零散,大多是孤立地对某一种欧化现象进行研究,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从总体上看,汉语语法欧化的描写较多,解释较少;表层分析较多,深层挖掘较少;语言事实罗列较多,理论归纳很少。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近几十年来的词典、报纸、杂志以及文学作品中收集了大量语料,并尽可能详尽地挖掘、描写语言事实,从四个方面考察了英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1)词汇转类;2)词类内部的小类专用;3)语序变化;4)介词、连词的频用等等。从研究中发现,有许多欧化现象在以往的文献中很少提及,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欧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其中一些欧化用法在使用频率上比过去增加了。作者认为,这种欧化趋势还会进一步发展下去。从研究领域上讲,本研究是继王力之后首次就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在句法层面上的影响进行的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此外,很多欧化现象也是汉语内部语法化原因造成的,如主语突显句的增多,“被”字结构的频繁使用,连词的使用等等。而语言接触作为一种“催化剂”,诱发并加快了汉语自身的演化过程,使得一些似乎“不规范”的语法结构渐渐被人们接受,并变得“规范”起来。也就是说欧化语法就是在这种“共振关系”下发展变化的,这从而使汉语欧化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从描写性研究上升到解释性研究(郭鸿杰,2004)。

港、澳和新加坡作为特殊的双语环境,为研究语言接触而引起的语言变异提供了最佳素材。近年来,港、澳、台、新加坡等华语地区的一些学者、语言学家一直关注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其中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借用与社会、文化、心里因素方面的探索(L i,1999)。另外一些研究就英语对现代汉语或粤语句法、构词法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作了大胆的假设和分析(石定栩、朱志瑜,1999,2000;L i,1996;石定栩、朱志瑜、王灿龙,2003)。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语法变化的学者对外借现象持着非常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外借是一种较弱的解释。怀疑外借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个解释无法被反证,只有所有从内部原因来解释语言变化的尝试都失败了,才能试着从外部因素去分析其语言变化的原因。同样,对汉语欧化持怀疑态度的理由就是他们所举之例大部分在中国与西方正面接触之前已经存在。换言之,就形式始源问题而言,欧化对汉语语法的影响是很有限的(Peyraube,2002)。笔者认为,在英汉语言接触之前或许就存在一些语言事实,但是语法学是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所以在此之前缺少一个语法体系去解释这种语言现象,而且这种语言事实并不普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此外,所举的反例也是有限的,零星的。此外,当我们研究语言接触问题时,词汇和句型出现的频率也很重要,不只是说以前没有现在才开始出现的问题,因而,尽管在古文中能找到一些“被字句”、“着”或“们”的例子,并不足以否认这些句型现在使用得如此普遍至少某一个程度上还是由于受到欧洲语言的影响。

3.欧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潘文国(2002)认为,自从王力的欧化研究以来,大陆的学者很少有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令人振奋的进展,王力的研究几成绝唱。当前,汉语欧化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从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上看,欧化研究的大部分语料仅来自书面语,这并不能反映汉语欧化语法的全貌。随着英汉语言直接接触机会的增多,通过使用口语语料来研究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会有很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口语语料更能从本质上揭示语言面貌。其次,大部分语料收集缺乏系统性、代表性,数据采样还不够大。所以,今后需要发掘大量的材料,加强欧化的定量研究,比如欧化结构的出现频率,欧化结构具有多大的代表性等等。

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来看,近几十年的欧化研究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如词汇、语义、词法、句法。表面上看,欧化研究在广度上已经拓展得差不多了。但从接触语言学研究目的看,语音、语篇结构、语用等方面研究得较少。目前,欧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面语材料上,很有必要在口语材料上展开研究,从而证明王力的假设,欧化语法也会影响到汉语口语。若从深度上来言,已发表的文献从整体上看仍较浮浅,主要表现为:结构表层形式谈得多,从语义语用深层谈得少;共时的平面研究多,历时的综合研究少;就语言谈语言的研究多,与心理、文化、社会结合的研究少。其中,有些文章只是简单描述了欧化现象,算不上真正的研究。汉语欧化研究不是简单地罗列语言现象。只有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强力度,不断突破,中国大陆的欧化研究才会开创新的局面。

从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上看,汉语欧化研究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接触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方方面面的理论与知识。而目前很多研究只是简单地罗列语言事实,停留在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上。此外,大部分欧化研究过于强调语言外部因素,而忽略了语言内在的因素或在此方面的研究还不足。有的学者提出词汇化和语法化在欧化语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关键是这个内因是如何同语言接触的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影响汉语语法的变化,尚需要加强理论体系的建设,从而带动欧化研究向纵深和更高的层次发展。

从研究队伍来看,近十年来中国从事欧化研究的队伍开始扩大,但是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港、澳、台等其他华语地区,在中国大陆,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大的研究队伍,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宣传汉语欧化研究,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此外,要多举办有关欧化研究的学术论坛,扩大影响,以便更好地交流学术动态和信息。

4.结语

以上是对近百年来国内有关欧化研究文献所做的简要归纳和评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和眼界所限,介绍得并不全面,有些可能没有提到。尤其是在国外也有一些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未能包括其中。总之,欧化研究将对国内外有志于从事弱势语言受到强势英语影响的对比研究的同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在各种语言接触背景下,语言变化表现出的共性和差异。此外,该领域的研究还将为语言变化、社会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汉语的演变、英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大陆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Hopper,P.&T raugo tt,E.G ramm a tica liz a tion[M].Cam bridge:

Cam 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1993.

[2]H su,J.L.L ang uag e Con tact and Converg ence:E ng lish iz a tion of

M and a rin Ch inese in T a i w an[D].U npublished docto ral dissertati on,U niversity of Illino is,Illino is,1994.[3]Kubler,C.C.A S tudy of E u rop ean iz ed G ramm a r in M od ern

W ritten Ch inese[M].T ai pei:Student Book Co.,L td.1985.

[4]L i,D.L inguistic convergence:I mpact of English on Hong Kong

Cantonese[J].A sian E ng lishes,1999,2(1):5236.

[5]L i,D.Issues in B iling ua lis m and B icu ltu ra lis m:A H ong K ong

Case S tudy[M].N ew Yo rk:P.L ang,1996.

[6]Peyraube,A.W esternizati on of Ch inese gramm ar in the20th

century:M yth o r reality?[J].J ou rna l of Ch inese L ing u istics, 2002(28):1226.

[7]T sao,F.F.A nglicizati on of Ch inese mo rpho logy and syntax in

the past two hundred years[J].S tud ies in E ng lish L itera tu re and L ing u istics,1978(4):41254.

[8]高名凯,刘正琰.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

社,1958:51254.

[9]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0]郭鸿杰.二十年来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M].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124.

[11]郭鸿杰,周芹芹.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构词特点——兼评《新华新词

语词典》[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40244.

[12]郭鸿杰.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语言认知研究法[M].上海

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13]贺 阳.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J].语言

文字应用,2004(4):82289.

[14]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8 1983.

[15]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

[M].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16]潘文国,叶步青,韩 洋.汉语的构词法研究[M].台北:学生书

局,1993.

[17]潘文国.汉英对比一百年[J].世界汉语教学,2002(1):60286.

[18]邵志洪.近二十年来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M].外语

教学与研究,1999(2):55260.

[19]石定栩,朱志瑜.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的影响:语言接触引起

的语言变化[M].外国语,1999(4):2211.

[20]石定栩,朱志瑜.英语与香港书面汉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3):2002206.

[21]石定栩,朱志瑜,王灿龙.香港书面汉语中的句法迁移[M].外语

教学与研究,2003(1):4212.

[22]王 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3]吴东英.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M].当代语言学,

2001(2):81289.

[24]谢耀基.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M].香港:光明图书公司,1990.

[25]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6]余光中.余光中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79

2002.

作者简介:郭鸿杰,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和语言接触。

收稿日期 2006204206

责任编校 禾 木

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一)

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一) 摘要:汉语语法的欧化,可说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通过对《中国现代语法》的学习,从欧化历史回顾、欧化现象、研究现状和利弊四个方面考察了汉语语法的欧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认为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欧化将日益普遍,汉语的语言传统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击,我们应当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欧化现象研究现状利弊 0引言 王力是我国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他在40年代初所著的《中国现代语法》中,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六个方面对新文化运动以后汉语的欧化表现进行了细致的讨论。书中对“欧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近年来,何自然、吴东英、谢耀基、石定栩等不少学者也发表有关文章和著作,列举了近年来香港报纸中汉语句子在句法层面上的一系列变化,并认为这些变化是受了英语的影响。 自从西方语言进入中国后,就存在了“欧化”的问题。王力将文法的欧化视为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后来有观点认为,促成现代汉语尤其书面语的面貌和精神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当年所提出的欧化。欧化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打通了一条宽广的大路,为它的壮大提供了支持,这是不能否认的。 1欧化的表现 1.1句子延长“句子的延长也是欧化文章的一种现象。”通过连接词把句子延长,是英语的一大特点,而汉语无需使用或较少使用联结成份,因此趋向于使用短句。然而现代汉语文章里的句子却越来越长,长句越来越多,使用长句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文风。尽管这种句子明显是欧化了的,但同时又有被汉语“同化”的味道,因为它被标点符号“化整为零”,又用了连接词,因而也算一种规范的汉语句子。汉语句子无节制地延长,是人们在翻译中模仿印欧语句子的结果。翻译者顺着翻译,比先理解原文再按汉语习惯去写要容易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有的翻译者刻意模仿外文句子结构,殊不知久而久之,渐成风气,以至损害了汉语的传统。 1.2可能式与被动式汉语的“可能式”原本是从英语直译过来的,是欧化的,因为它与汉语的“可”字不同。王力先生认为把Hemaycometomorrow译为“很可能地他明天就回来”比译为“他可能明天回来”要顺口些,但以现在看来情况恰恰相反。由此可见,有些欧化的形式,现代人恐怕已经难以分辨哪些是传统的,哪些是舶来品了。 汉语的被动语态所叙述的原是不如意或不希望的事。“被动式所叙述的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并非一切的叙述都可变为被动句。”王力还指出:直到现在,“被”字句的动词,大多数仍是表示不如意或不愉快的动作。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就相当高,没有语义上的限制,可以用来表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 自从西方语法进入以后,其使用的范围日益扩大,因为“西文里如意的事或企望的事也都可用被动式,于是凡西文能用的,中国人也跟着用(尤其是翻译),许多从前不说的话也跟着说了。”下面是当年王力先生列举的不符合中国传统习惯的欧化句子,恐怕在今天没有谁看着不习惯了: 他被选为会长。 昨天捉着的嫌疑犯,经警察局证明无罪,已被释放了。 1.3连接词连接词在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随处可见。然而,汉语本来并不是这样。汉语因为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以及形态变化,所以汉语词语的结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而更多地受语义因素的制约,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手段往往不靠语法,而靠语义条件,这是所谓的“意合法”。英语的造句方法是形合法,连接词是必不可少的。现代汉语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比以前更大量地、更频繁地使用连接词。尤其是学术性著作中,连接词成为不可缺少的联结手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 发表时间:2016-08-06T15:22:37.3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1期作者:岳磊[导读] “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451100 摘要:“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譬如:一双儿女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不可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说成是一双夫妻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讨论,探析量词“双”与“对”的使用。 关键词:对;双;量词;语义分析 在一堂语文教学模拟课上,学生试讲量词的用法,谈到量词:双和对。在讲解时列举了如下例子:一双鞋一双手套一双袜子,一双眼睛,一双筷子,一对花瓶,一对镯子,一对柜子。然后总结“双”与“对”都是专用量词和集合量词,意义相近,可互释,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量词的解释:双:用于成对的东西。 对:双。 这时问题出现,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双和对虽意义相近,但在使用时并不是都可以互换的,例如:一双儿女却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绝不可以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以说成是一双夫妻,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探微量词“对”与“双”的使用。 一.“对”、“双”的语义源流《汉语史稿》载:“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这就使得量词所称量的事物的特征要与量词本身的特征相一致。“对”和“双”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较早,且使用较广。古时其用法迥异,后来由动词虚化为量词时才具近义性。 1.对 从词源看,对有匹配配偶之意,但“对”在古代常做动词用,相当于英语中的REPLY(回答):(1)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2)公问族於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对”还有个常用意义是指“面对,对面”:(3)公辞,宾西面坐奠于阶西。东面对,西面做取之。 《说文解字》:“对,应无方也。从羋,从口,从寸。对,或从土。”“应无方”是指问什么答什么,或者是谁问答谁,也就是徐锴说的“有问则对,非一方也”③。依许慎、徐锴之说,“回答”就是“对”的本义,如:君前奏对。“回答”涉及提问者和回答者两方,这为“对”后来做量词时的“二”意义提供了依据。而这一问一答是对立的,他们性质不同但又是统一于“对”这个概念中的,因此“对”本身是具有对立统一性的,而且这一特征贯穿于“对”的词义演变过程,到《仪礼》中“面对,对面”的意义,这一特征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又为“对”计量两个互相对立又统一的个体提供了依据,如“一对夫妻”、“一对鸳鸯”。 2.双 “双”的繁体做“雙”,许慎《说文解字》:“双,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双”的本义就是两只鸟,因此成语有:比翼双飞而无比翼对飞。“双”意义指向倾向于指个体数量为二,向数词虚化:(1)举世无双(2)遗我双鲤鱼(3)赐予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 “双”的这种事实两个的用法使得虚化为量词后,个体之间是重复或者重叠的关系,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而不是对立的,但两个独立的个体又统一于“双”的概念中。因此“双”称量的个体是具有独立统一性的。 总得来说,从语源角度看,量词“对”更侧重于强调计量具有对立统一性的两个个体,比如“一对矛盾”、“一对冤家”,而“双”更侧重于计量两个性质相同功能相同的独立个体,如“一双手套”、“一双眼睛”。 二.“对”与“双”语义分析语义学中,语义特征是指某个词在语义上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词的特点。对近义量词进行语义特征地分析与描写,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量词的共同语义特征与区别语义特征,进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更准确恰当地选用近义量词。量词意义较宽泛,对量词做语义分析需要借助于它所称量的动词或者名词,才能够使两个近义量词区分开来,因此对“对”和“双”进行语义分析就要以它们所能称量的名词为参照。根据《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32组可以与对、双搭配的词,和《汉语量词词典》常用名词量词搭配表中收录的79组词,除去重复的22组,合计89组词,分析整理,可以把对、双的核心语义通过语义分析可看出“对”、“双”都表示两个,都是计量成双的东西的名量词,但它们的区别还是较明显的,从三方面说明: 1.是否可以计量对立成双的东西 “对立成双” 是指所计量的两个个体之间具有某种对立性质,彼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可以是性别、方向、性质……的。依据这一点,可以将部分必须用“对”计量的词区分开来。比如“一对夫妇”、“一对恋人”、“一对仇敌”、“一对矛盾”等。“双”在这一点上刚好相反,计量的个体彼此之间无任何对立,而是同一性质的两个个体数的重复或者是重叠的关系,“一双手”、“一双袜子”、“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套”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对立成双的东西必须用“对”来计量,“双”是不可以用来计量对立成双的东西的,这跟其语义来源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摘要:词语修辞是汉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古已有之,但真正比 较系统的研究则是在现代。总的说来,词语修辞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本专著对词语修辞的研究有所建树外,其余大都显得比较粗浅。也就是说,词语修辞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而且有些问题争议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但是词语修辞研究本身的需要,还是汉语修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字:现代汉语;词语;修辞;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全部的词和固定语的集合,因为它包含了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语,所以又叫词语、语汇。词语是造句的材料,也是修辞的材料。古人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句之精英,字之不妄也。”[1] “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2]这里所谓的“字”相当于现代的词。古人“炼字”的理论和实践,都精辟地说明了词语修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代修辞中关于词语选用、加工和调整等各种方法,就是对古人“炼字”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传统词汇学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其内容结构、意义、源流、分化、发展诸方面作日益精细的条分缕析和考辨性研究.20 世纪70 年代末,词汇的研究领域扩大了,派生出相关的词典学、熟语学、语义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但大多只作单一的静态研究。90 年代开始,一些语言学家把视角扩大到了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词语研究的层面和空间,如词汇学与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心理学、文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汉语词语修辞的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选用、加工、调整等方法手段及效果的研究层面,扩大到语形、语义、语用、语表、语里、文化、审美诸多层面,且这些层面尚待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研究的方法更为多样化。 一.问题的提出 最初的修辞,专以修辞格为主要对象,甚至达到了相等同的地步。这显然是有偏颇的。而今我们将修辞研究的本体范围扩至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使用和语言风格四项组成部分,整个体系建设应该说才变得相对完善了。从内容的丰厚度上讲,足以和其他的学科相抗衡了。但真正以冷静的态度来认识修辞学自身建构的话,即会发现,它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是四项内容间轻重份量不但不对应,而且差距甚大。拿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的有关内容为例,前边两个、后边一个,三者是各占一节,而辞格一项即占四节,这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透现了辞格仍为修辞学主体的现实。再看我们修辞学领域最值得推崇并引以自豪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其体系的建立虽与唐钺的《修辞格》已有根本差别,然则各部分内容份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再则是这种差别不但表现在数量上,从质量的厚重程度上讲似乎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说修辞学研究里一向很少讲规律二字,好像这种言语使用及效果往往都是个案性质的。这里,唯独辞格好像是个例外。吴士文先生曾对辞格的建立提出过三项要求,即特定的语词材料、特定的表现方式以及特定的修辞效果。以此将辞格与非辞格区分开来。人们在认识该类言语现象的时候因而具有了普遍性的可遵循的价值标准。其他三个方面呢? 语言风格,其实是对前边三项内容综合运用所形成的整体格调,不是某一方面的着意苛求便能达到的。而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其内容如何? 有没有规律? 具不具备可操作性? 多少年来,好像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

黄廖版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导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现代汉语的含义见教材*第2页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见教材第2-3页 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见教材第4-5页 3.1.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赣方言(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 客家方言(客话)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福佬话)以福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次方言: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以建瓯话为代表、闵中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以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3.2.九大方言区(新增): 徽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原属江淮官话。 晋语山西保留入声调的地区,原属北方方言 4.现代汉语规范化见教材第6-7页 语言规范的两层含义:形成规范、遵守规范 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语言规范):保障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语言规范的可能性(实现语言规范的两个基本条件):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北京音为基础,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语言规范化的持续性 第二节现代汉语课程 第一章语音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音概述 1.语音的属性 1.1.语音的三种基本属性:物理属性(与语音四要素的关系,详下)、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语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4页 1.2.语音四要素见教材第14-15页

现代汉语词性

现代汉语词性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 副词的意义和种类

浅议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欧化定语长句

浅议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欧化定语长句 一、引言 不同国、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交往接触,必然有语言的接触,而言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必然导一定程度上的语言变化。自17纪始,尤其是“五”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学东渐,印欧语言特别英语的影响日益扩大,其汉语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汇上,而且在词法和句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冲传统汉语语法规范的言变异现象。所谓欧现象,就是以印欧语言文化为照系,并吸纳其某些特的语言演变倾向。力(2000:335)为,“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德意西等语言的人多得,拿英语研究是更趣的事。”贺阳(2004:83)指出“这一概念既指汉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原本于萌芽或休眠状态的语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限制的……我们不敢现在欧化已经到了境”(王力,1955:348)。汉语的发确实如此,欧化已经渗透到现代汉的各个层面,但汉语化主要体现在现代汉语面语上。 二、汉语与印欧语在语构文化的差异 语构文化是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模式和思维方式。汉是孤立语,它的最大特点就缺乏词形变化。它主由语义和次序来表达意。汉语遵照一定的结构规则,在下文中只要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就以合在一起组成句子。汉语分句结合

成复句也很灵活,间常常不加连词。比如“明天有雨,出不去了。”强调意合的句子中,联词语大量省略,很多成分如语、修饰语、中心词甚动词也都可省略。而印欧语系语如英语等屈折语,有着丰富形态变化。其结构特征以外形式标志来表明语句中的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它是形合的言,句中的词语和分句通过介、连词等形式标志来接。这种“结构型”言,通常一个完整的法结构就表示一个完整的句子。力就说过,“西洋人做文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王力,1995:290)。朱光潜为“中文以简练直接见长西文以繁复绵密见长。”因而先生说,“西文长句所包含的思用中文来表达,往往要几个单句才行。” 三、欧化长句 汉语和印语生成词句的方式不同。随着民关系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的进一发展,语言系统内部发生在位、音节构造、构词规乃至句法规则各个层面的借用是必然的,但同时也应多层地考虑汉语欧化的程度及用的方式。 一方面,重意合汉语在表达逻辑严密的思想方面,之重形合的英语,欧化确实能使语显得更加精密、准确、辑性更强。“五四”动以来,汉语欧化成了对话文革新的有效途径。接词在汉语的使用由自然到必然是一种明显的、普遍欧化现象,“所谓连词的欧化,就是由随便变为必须,此而已”(王力,1955)从下面的这些译文实例可以看出语结构连词对汉语的影响 (1Despitescientificassurancesthat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GMOs)

量词划分的标准、方法和量词系统

量词小类的划分 量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被确定下来后,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对量词内部类系进行划分,然而这部分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今天来说学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各家根据自己的标准,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量词小类的划分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所得的结果千差万别。但量词内部范畴的划分是量词研究的基础,要想做好量词研究,量词内部范畴的划分是不能够被跨越的。 一、量词小类划分的标准 量词小类划分的标准不一。有的从量词的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等语法特征上划分,有的从语音形式上划分,有的从量词词汇意义上进行划分,有的从词源上进行划分,还有的从计量精度上进行划分;有人采用单一标准,而有人采用多重标准。“人们在为量词定位、分类时,角度不同,依据的标准不一,对量词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侧重不同,因而划分起来有很大的分歧。”1正因为这样,量词小类划分的几个标准首先要明确: (一)意义标准 这里所谓的意义就是指词的概念意义,就是词的概念。对于量词,实际上就是指量词的语义分布。比如词典中关于“把”的解释:“量词,用于把手的器具,如:一把刀,一把扇子”2。但这里所说的意义标准是丰富的,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计量,这里要分析量词的作用是计量还是表示事物的种类、等级顺序的,当然不计量的量词是很少的;二是计量的多少,有单数和复数之分,比如“群”和“个”比较,“群”所指的一般是复数,而“个”计量的一般是指单数;三是计量的精度,指的是量词表示名词事物的量是明确的还是含糊不定的,比如“一副手套”,中的“副”往往表示成对出现的事物,而“一群人”中“群”则表示数量不定;四是量词重点在于强调数量的多少还是部分属于整体,例如,“一截竹竿”中的“截”指的就是相对于整根竹竿而言的一部分,没有说明具体多长,强调的是部分。 (二)语法特征标准 由于汉语量词概念的模糊性、复杂性,仅以概念意义为标准分类往往不能完成量词分类的任务。词的语法特征是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量词也不例外。这里的语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现代汉语量词的色彩意义

词义在表达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外,还会因人们的主观感受,而表达出对该事物的评价。这种评价就是词的附加意义,又称色彩意义。量词的主要作用是表量、计算,但有些量词还兼有色彩意义。现代汉语量词的色彩意义包括三方面: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一、量词的形象色彩“词义信息在传达人们对其所称谓事物的理性认识外,往往还会因人们的主观性而表达出对该事物的评价及在情态、格调、形象方面等作出的补充描写。汉语量词的理据,在它具有描绘性和比喻性时,就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这种形象感包含着人的主观意味。量词所负载的这种形象意味,也就是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具体有三种形式:1、量词本身具有的形象色彩这类量词一般是表示事物的物量词(包括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如:串、座、朵、缕、株、丛、片、颗、团……本身具有形象性,它们和中心词搭配在一起,能引起人的联想和想象,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1)他迫使自己打了一串外交式的哈哈。(沙汀《沙汀选集》) (2)金达莱一大片一大片的。鲜红娇艳。一朵花,一朵青春,每朵花都展开眉眼,用笑脸迎着春天。(杨朔《三千里江山》) (3)听后,她的脸上闪过一缕木木的,淡淡的哀愁。 (柯如《长夜星光》) (4)不但是得慢走,还须极小心地慢走,骆驼怕滑:一汪儿水,一片儿泥,都可以教它们劈了腿,或折扭了膝。(老舍《骆驼祥子》) (5)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例(1)中用“串”来写“打的哈哈”很有创意,既有声音又有视觉上的形象感。例(2)中的“一朵花”,“朵”是用来描写“花”的量词,既表量同时可供人想象,在“一朵青春”里,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把本来表示“花”的量词用来表示“青春”的量,使得抽象名词“青春”变得生动、形象,增加了诗韵。例(3)用“缕”同样把抽象的“哀愁”写得逼真、可见。例(4)用“汪”来写“水”。把到处都是水的情景写得很逼真。例(5)用了个量词“团”来写许多党员把那个问题没搞清楚的情况,具体形象。2、借用来的量词具有的形象色彩这一类量词主要是借用名词和动词。而且中心词和量词间属于超常搭配。例如:瓣、粒、方、泓、树、点、圆、角、堆、带、钩、星、条、根、柱、丝、道、圈等。(6)看见岸上歪过来一株柳树,一瓣黄月朦胧。(贾平凹《浮躁》) (7)忽在那万里波涛的汹涌处,溅起一粒浑圆湿润的清露似的月,滚向蓝丝绒般的天空,给你披上一身洁净清爽的光。(崔合美《海火》) (8)难得如今好气候,才钓得一方和平,才钓得一泓宁静。(管用和《山行》) (9)奈何闲人仍继续用一身感慨唱一树凋零,宛如一叶落下就升上一枝愁,为愁而忙……(许达然《也看萧瑟》) 这四个例子中的量词和中心词间都属于超常搭配。超常搭配指把原来修饰甲事物的词语用来修饰乙事物。这种“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形式,而使语辞呈现一种动人的魅力。”量词这种不寻常的搭配,能创造出浓郁的修辞色彩,给人以形象、鲜明的审美享受。例(6)把本来用在“花”上的量词“瓣”用来修饰“黄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得月的形象更鲜明,而且创造出了深邃的意境。例(7)把本来用于表示颗粒状东西的“粒”用来修饰“清露似的月”,反衬了天海的浩瀚。例(6)(7)用量词“瓣、粒”修饰“月”,这种超常搭配营造了一种冷寂、幽静的意境。例(8)(9)是通过量词和名词的超常搭配,把抽象的“和平、宁静、愁苦”用具有形象感的量词构成数量短语:“一方”、“一泓”、“一枝”去修饰,使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人们似乎可以感到“一方的和平”、“一泓宁静”,可以体味“一枝的愁苦”。汉语中量词和名词超常搭配形成的短语很多,例如:“一轮圆月”、“一道山”、“一叶小舟”、“一柱烟云”、“一带吊桥”、“一堆白雪”等。3、量词重叠后具有的形象色彩有些量词本身具有形象色彩,重叠后形象色彩更浓厚。如;滴滴、簇簇、点点、道道、片片、丝丝、重重、朵朵等。(10)右边是幢幢米色的宅地,左边是一座高走的宫殿。(郭小川《塔什干诗抄》) (11)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2007年3月第15卷 第1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 ourna l of X i’an In terna tiona l S tud ies U n iversity M ar.2007 V o l.15N o.1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郭鸿杰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本文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的状况和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现代汉语;欧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7)0120021204 Abstract:T he p resent study offers a comparatively tho rough review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on Europeanizati on in modern standard Ch inese.In additi on,li m itati on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suggesti ons fo r future research are investigated. Key words:M odern Ch inese;Europeanizati on;tho rough review 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语言演变中,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阶段性地或连续地受到他族语言的影响,使语言本身的特点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 ,也就不可能对语言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英汉语言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科技及其思想文化大举进入中国,白话文运动一日千里之际,翻译作品如潮涌来。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成为一种语言事实。这种影响不仅表现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也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出去,甚至已经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欧化语法现象”。贺阳(2004:83)认为,“这一概念既指汉语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模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原本出于萌芽或休眠状态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 欧化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近百年来,该研究一直受到语法学界的关注。总的来说,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其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 1.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1919年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说,“我们造词的方法,不得不随西洋语言的习惯,用西洋人表示的意味。而最终就是要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这是最早提倡汉语欧化的文章。1921年陈望道一面提倡欧化,一面提出要加以限制。1922年陈独秀做《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大书“国语的欧化”。后来,鲁迅也表示“支持欧化式的文章”,他认为使用带有印欧印记的句子,不仅可以介绍新事物、新思想,而且可以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现代文更加丰富、清晰和精密。当然,也有学者反对白话文欧化。Ke(1928,转引自H su, 1994)从当时的报纸和杂志上也注意到了白话文的欧化现象,文章用的是汉语词汇,却套用了西方的文法模式、性、标点符号、长句子、同义词或短语的连用、以及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偏句后置现象。他认为这些现象污染了汉语,因而提倡汉语纯净化。梁实秋旗帜鲜明地反对欧化,他认为汉语欧化跟硬译 有直接的关系。 汉语欧化的主张提出以后,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然而很多研究多是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使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结论只能依赖个人的经验或直觉,而不是细致的观察,所以得出的结论较为片面。王力是中国第一位最为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王力(1954:258)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大量欧化语法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关于欧化的讨论在翻译界重新展开。赞成一方主张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汉语更加丰富,因而他们提倡借用外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可以丰富汉语。而排斥汉语欧化的一方则呼吁汉语的纯洁性,特别指出了一些误译和欧化很浓的译文。 近几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亦不断提高。汉语语法的欧化发展印证了王力先生当年的预言“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不敢说现在欧化已经到了止境”。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这对于认识非双语环境下的间接语言接触的特点、以及语言接触理论的共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汉语欧化研究的主要状况 2.1外来词研究 在词汇平面上,中国学者对借词进行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第一个对外语借词进行分析并划定借词范围的是罗常培(1950)。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称呼也不尽一致。吕叔湘(1942)叫“外来语”,罗常培(1950)称“借字”,孙常叙(1956)叫“外来语词”,周祖谟(1959)叫“外来词”(或称“借词”),高名凯、刘正琰(1958,1984)叫“外来词”,其他如史有为、符淮青、葛本仪、刘叔新等也采用“外来词”一说。“借词”术语的使用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是随着“词”的确立才开始将它作为“外来词”的等义形式。除了广义的借词定义达成共识外,其他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这主要是围绕着意译词是不是借词展开的。 有些学者主张把借词局限于音译词,如吕叔湘(1942)、高名凯、刘正 (1958)、王力(1958)。他们坚持“语素原则”,认为将其他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音译词才是借词。

大一现代汉语复习知识点重点 含(绪论)

现代汉语复习资料(大一下) 现代汉语(绪论) 现代汉语概述 什么是语言? 人所说的话都的总称。 1.语言的功用 2.语言的本体 3.语言的表现形式 语言的特征符号性、工具性、民族性 从功能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从功用来说,语言又是人类赖以思维的工具。 从语言本体:所以语言都是有声语言,所有语言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 人有目的地发出的、而他人能从中理解、体会其意的声音实际是有一种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 语言就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 符号具有二重性,能指所指 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还是一个很有规则的结构,而是一个变动的结构。 主宾表定状补 (刘)老师(大口)吃(完)(红)苹果。 定语主语状语动补语定语宾语 宾语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状语后置 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看,语言有口语、书面语、体态语三种形式。 口语是语言最根本的变现形式。 书面语是指口语用文字记录下来,而且加以提炼、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认为是语言的代用品。 体态语:手势语,唇语…… 语言是人类籍以思维和相互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强调 语言不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类获得语言不是靠学习,而是靠习得,正是这种本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小结 1.外部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内部结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结构上,语言是以语言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还是一个很有规律的结构,而是一个变动的结构。 二、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定义

量词“场”和“部”的多角度分析

量词“场”和“部”的多角度分析 针对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在考察了一定数量的语料后,认为量词“场”和“部”后接“电影”时的用法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语体侧重、语义重点、具体词性、动词搭配四个方面。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量词场部 量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错误较多的一个词类,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些留学生在学习了量词“场”和“部”都可以用来修饰“电影”后①,造出下列句子: (1)*这场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正确的句子:这部电影获得了国际大奖。) (2)*晚上我和阿里去看电影,我们要看八点半的那一部。(正确的句子:晚上我和阿里去看电影,我们要看八点半的那一场。) 这些偏误的出现是因为留学生未弄清楚“场”和“部”在修饰“电影”时的不同用法。那么,“电影”前什么时候用“场”,什么时候用“部”呢?我们做了以下考察。 一、语体侧重不同 “场”多出现在口语中,而“部”的书面色彩较浓。我们翻阅了《武汉晚报》《长江日报》《文汇报》中有关电影的报道,并从新浪、网易这两个网站下载了两万多字电影方面的语料,发现其中“电影”前所用的量词都是“部”。此外,与“电影”同义的一些词,如“影片”“片子”也都只与“部”搭配,未发现与“场”搭配的例子。例如: (3)而伟仔另一部电影《无间道》亦同期上映。(网)② (4)专题介绍: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部电影(网) (5)10部电影让我们泪流满面(网) (6)这部电影讲的是发生在俄国的事情,我当然不能让观众看出我的“美国底子”。(网) (7)这部电影可能是比较我以往所有的电影、内在张力最强大的一部。(《长江日报》) (8)这部影片敢审视每个成年人的爱情观、道德观直至对生存意义的疑问。(网) (9)《美丽心灵》和《红磨坊》两部影片就已被列为得奖的最大热门。(网)

现代汉语中字母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中字母词研究综述 薛笑丛① (陕西榆林学院外语系,陕西榆林719000) [摘 要]近年在中文媒体、出版物中频繁出现字母词,群众口语中也经常使用字母词。已有 不少学者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有学者认为字母词是一种新形式的外来词,对其持肯定态度;也有 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字母词的大量使用影响了汉语的纯洁。本文对过去十多年来字母词的相关 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发现普遍认为应在承认字母词存在的前提下,规范字母词的使用。 [关键词]现代汉语;字母词;规范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7)02-0062-08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外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以致一些人在公众场合说话时常在汉语中夹杂英语单词,在一些报刊媒体上经常出现一些英文字母缩略词,如“A PEC、W TO、GDP、CEO、M TV、DVD”等,甚至一些具有中国独创用法的“N次”、 “P K”也大行其道,字母词的使用呈快速上升趋势。有的学者认为,目前中国文字的混乱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不少专家学者担忧:这会影响汉语的纯洁和发展,也会影响词汇的表意效果,更将危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的学者甚至将其上升到要维护祖国语言文字主权的高度上。 对字母词的使用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学者们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本文的考察范围是从1994年至2006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字母词研究的成果,成果的来源主要是全国语言类刊物和高校学报。②关于字母词的研究应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刘涌泉在1994年发表了《谈谈字母词》一文,此后相继出现了一批文章,主要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18篇)、 《语文建设》(10篇)、 《修辞学习》(7篇)、 《科技术语研究》(7篇)、 《辞书研究》(3篇)等刊物上,还有许多研究论文散见于《中国语文》、 《语言与翻译》、 《语言教学与研究》、 《汉字文化》、 《山东外语教学》以及一些大学学报。进入新世纪以来,字母词的使用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研究达到了高峰期,一些学者从理论到实践探讨字母词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提高。 §1字母词名称和定义之争 刘涌泉(1994)在《谈谈字母词》一文中曾把字母词定义为“汉语中带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达的词,前者如B超、卡拉O K等;后者如CD、U FO等。它是一种 ①②[作者简介]薛笑丛,1963年生,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 将综述的起始时间确定为1994年的主要原因是,在此之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此后字母词的使用开始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也相继展开。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 首先,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其次,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最后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一体二用”。特点是通过比较显示出来的。一般是拿汉语跟印欧语比较,也可以拿汉语跟其他汉藏语言比较,或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比较的基点不同,得到的特点便会不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各种文献讲的“现代汉语”一般是狭义的,即普通话,不包括方言,因为各方言与普通话还有一些不同。比如,我们讲汉语语序(包括语素序和词序)属偏正式,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公鸡、母鸡”,这是就普通话讲的,南方的一些方言说“鸡公、鸡母(鸡婆)”。如果不分方言和普通话,笼统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很多方面是不好说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即汉语是无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的语言。 由这个根本特点可以派生出以下特点: 1.形态标志和词形变化既不丰富,也不严格。印欧语系语言一般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也就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如数、性、格、时、体、态、级等。即使像现代英语这种形态变化已不十分丰富的语言,仍保留不少形态变化。下面以英语为参照点说明汉语词的形态特点。 名词、代词的数。英语可数名词、人称代词分单、复数,单数用零形式(不带标记的形式)表示,复数一般用附加词尾“-s”表示,如desk/desks、dog/dogs。也有用其他方式表示的,如foot/feet、man/men(内部屈折), I/we、me/us(异根)。甚至动词也有数,例如:He reads a book,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数是从属的,因为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已经表明数的概念,主谓一致的要求使动词带上了数标志。汉语有数的观念,但没有严格的“数”的语法范畴。汉语表示数用数量词或与数量相关的词,如“一本书、十本书、一些书、很多书”,“书”本身形式上没有变化。表人的名词、代词可用后面加“们”的形式表示群体(大致相当于复数),如“人/人们、同志/同志们、青年/青年们、我/我们、它/它们”。

孙晓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评)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孙晓 新疆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级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孙晓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下面笔者即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量词偏误类型研究 不同学者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唐淑宏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1]中,总结了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量词偏误类型。该文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的46个甲级量词和《初级汉语课本》中的量词为调查内容,采取“打撒网”式的搜集,对留学生的考试试卷、作业、作文及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量词偏误作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研究范围内的量词偏误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 (一)量词“个”的泛化 有的留学生企图找“捷径”,他们发现一个“万能”量词“个”,因此,不管是什么名词,其前面都要放一个量词“个”。使用这种交流方式,中国人能够听懂,因此,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巧妙”的方法,而是一个“取巧”的方法。靠这种方法,学不到标准的汉语,只能打打马虎眼而已。一般地说,汉语的名词都有它固定的量词的搭配。因此,不能随便给它配上量词“个”。而且,量词运用要恰当,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表达细腻感情的修辞作用,这是量词的主要功能之一。比如“一轮明月”和“一弯新月”说的都是月亮,但是前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

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这个时期(50-60年代)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词语和句子成分的充当上。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后,还有以王力(50年代)为代表的研究古代汉语为主的语法学家。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时研究,这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可喜的变化。不论在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要有明显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必须注重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系统去思考问题”、“要注意吸取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有利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加强专书、断代语法研究”以及“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等,开展了语法化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年代末,黎锦熙和吕叔湘分别发表了很多研究近代汉语“把”字结构和个别代词、量词、虚词的研究。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