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论、论秦

秦论、论秦

秦论、论秦
秦论、论秦

秦论、论秦

题记:清理我们的历史传统,寻求我们的精神根基,树立我们的民族精神,并使这些基本面获得普遍的社会认知,使我们民

族的复兴与发展,有着久远的清晰的坚定的信念。

秦论——秦之简介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后因嬴姓部族卷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乱而遭到西周统治者的惩罚,被迫西迁,嬴姓部族因此沦为奴隶。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

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

前316年秦灭巴蜀,从此秦国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宗族起源

嬴氏起源

秦非子(生卒年无考,在位年代约前900年—前858年),华夏族,嬴姓赵氏,原名叫赵非子,大业后裔。其先祖大费(即伯翳,又作伯益)佐舜驯服众多鸟兽,舜赐姓嬴。后来伯益后裔造父为周穆王御马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穆王以赵城封造父,从此造父族为嬴姓赵氏。周孝王时期(前897——888),造父堂玄孙大骆的庶子非子(因造父之宠,也冒姓赵氏,称赵非子)居于犬丘(今甘肃省礼县红河、盐官一带),善养马。

秦非子,嬴姓部落的首领。公元前890年,曾受周孝王诏,主管养马于汧水、渭水之间。周孝王为了振兴王室,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选择了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养其马。周孝王对这件富国强兵的大事十分重视,

每年都要去牧场检阅一番。有一年秋天,周孝王去巡视马匹饲养情况,从牧场一位犬丘人氏那里得知,非子极会养马,马只要一经他手,就会又肥又俊。孝王立即命养马的小臣带非子来见。孝王问及养马之道,非子对答如流,对于马匹的调养、训练、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说出一套高超的办法。孝王听后十分高兴,就让他主管这一带的马场。非子受命之后,处处尽职尽责,不几年功夫,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养的马雄峻无比,孝王每年来看都非常满意。为了奖赏和表彰他的功劳,孝王封赐他几十里地,地名为秦(渭水以西),并号曰“秦嬴”邑(在张家川镇瓦泉村),从此开创了秦人由游牧部落向国家形式逐步过渡的新纪元。

嬴、赵同源

伯益,嬴姓,名益,又名大费,是高阳帝颛顼的苗裔,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大业之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赵国的祖先。

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助禹治水有功,夏禹对舜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对伯益说:“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

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改嬴氏为赵氏,由此为赵氏。

周孝王时期(前897--888),造父堂玄孙大骆的小儿子

非子因造父之宠,也改姓赵氏,居于犬丘(今甘肃省礼县红河、盐官一带)。故嬴、赵同源。

后附《秦国历代君主大事年表》

论秦——秦之功过

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提升,至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时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灭六国后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她北却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南平百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同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创立郡县制,统一了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然,如此丰功伟绩的庞大帝国竟在一夜间轰然崩塌,何其悲哉!

天命呼?人祸呼?

舜帝曾对秦国嬴氏祖先伯益说:“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史记·周本纪》记载,(秦献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周太史儋或为楚国老莱子,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词句亦有记载)

秦自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始建秦国,

秦襄公时始为诸侯国,至二世亡秦历时约700余年,经历了秦穆公称霸时代也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乱政衰落的时代,然,自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进行变法以来,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后历时五代,百余年,终在秦王嬴政时期灭六国一统华夏。

秦的灭亡是否也是历史的必然呢?

秦国河西大捷后,秦孝公问卫鞅:今后秦国的路如何走。商鞅答曰:坚守法治,代有明君,则秦国在积蓄两代以上财货、军力以后可统一天下。孝公不解,问曰:何为坚守法治,代有明君。商鞅答曰:春秋四百年,天下诸侯大体都是人治,贤愚忠奸多赖国君洞察下之心迹品性而评判;对臣下国人随意惩罚杀戮,致使人人自危,一味的讨好国君权臣,而荒疏国事。为官者以揣摩权术为要务,为民者以洁身自好为根本,国家有难,官吏退缩;作奸犯科,民不举发,政变连绵不断,国家无一稳定。究其竟,皆在没有固定法度,赏功罚罪,皆在国君权臣的一念之间。晋国赵盾乃国家干城,忠贞威烈,却被晋景公断为权奸灭族,屠岸贾真正奸佞,却被晋景公视为忠信大臣,致使晋国内乱绵绵不断,终被魏、赵、韩瓜分。前车之鉴,只要事事有法可依,人人依法办事,朝野就会自行运转,就算出了一两代平庸君主,只要秦国法度不改,国家照样不会变形糜烂。除非有大奸大恶之权臣,加之昏聩无

度之君主同时现世,蓄意坏法,秦国不会崩溃。秦国的命运不幸被商君言中……

二世胡亥的昏聩与赵高、李斯两位权奸的完美组合致使秦帝国一夜间崩塌了!其实,这只是一个诱发秦帝国灭亡的一个最重要的诱因,而秦国的灭亡有太多的偶然事件在同一时间集中爆发:一、秦始皇年近五十而不明白确立扶苏为太子;二、始皇帝明知身患重疾而坚持执行最后一次大巡守;

三、始皇帝大巡守之前怒遣扶苏北上九原监军,独带胡亥;

四、长期忠诚无二的赵高突发人性变形之恶欲;五、栋梁重臣李斯突变,一错再错……

无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缔造者,作为中国版图和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我们都没有里有去因为他所作的一些错事而去肆意诋毁甚至否

认她!

功过是非由历史评说

在秦国统一六国后,最大的“错误”莫过于“焚书坑儒”了,这不仅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政敌,也为后来儒家诋毁、谩骂、鞭挞埋下了种子。秦国统一后,始皇帝任命孔子8世孙孔鲋为几比旧时诸侯高爵的文通君,官拜少傅,统领天下文学之士。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极具讽刺的一幕,秦帝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将一个备受冷落的儒家学派推上了学派领袖

的位置,这个学派并没有投桃报李,而是旧病复发、一意孤

行,一味的向帝国领袖推销过时的、不合时宜的分封制,要求恢复周礼,获得存在感。获罪致伤后更是矢志复仇,以至于千秋万代对秦政鞭尸叱骂,绝无一丝中庸之心。

秦帝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创了宏大的国家形成系

统(以郡县一治为根,以集权求治为宗旨,以施政治民为侧重,以治权集于中央为轴心),而且一次到位,具有后人无

法触动其根基的科学性,如此宏大的文明视野、如此深远的历史洞察,不能不叹为观止。后人尚且如此观之、感叹,已经习惯了施治松散的战国人民、见识短浅的儒家学派如何不感到惊心动魄而难以接受。始皇帝是伟大的,他在公议帝国公职时,煌煌要职没有一个皇族子弟,也未从二十多个皇子中确立太子人选。就在此时,(儒家)博士淳于越发出了最

为强烈的反对之声:“嗟乎!今皇帝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岂能长治久安哉!”

儒家思想中有一条是“学而优则仕”,希望天下能够恢

复周礼,遵循古制,孔子如是,其后子弟、弟子皆如是。始皇帝统一后,曾组织了一次关于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大朝会,会上二百一十三名儒家士子一口同声要求实行分封制,并且打出了“不法古而长久者未之有也”的主张。在春秋战国,普遍的生命状态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士风雄强

坦荡,无论政见如何,所论皆发自本心,是故合则留,不合则去。而二百一十三名士子论证上书竟能异口同声赞同封建

诸侯,而无一人持有异议,岂不让人生疑。其因在于:今,六国皆灭,一班狗苟蝇营之士失却奔走依托,又自觉才具不堪为始皇帝大用,于是乎,唯求天下诸侯多多,好为自己谋一立身之地。人求立身生计,原本无可指责,但是有些士子偏以玩弄天下大计为快,以民意天心为名,实为为自己谋一出路,让人不齿!

儒家孔鲋施政措施、抱负理想没有被始皇帝采纳,一错再错,勾结六国复辟势力,公然声讨始皇帝为政措施,后与秦帝国公然为敌。(孔鲋结局:逃出咸阳后投靠了陈胜的反秦军,后来莫名其妙的死于陈下之地)

再说焚书坑儒,始皇帝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儒家学派已经与六国复辟实力联合在了一起,儒家学说、儒家经典成为了六国复辟势力反秦的文华阵地,不得已而为之。据史料证实,焚书令远没有政令本身那般彻底,真正的天下典籍,除了藏于洛阳周室的先秦史书损毁严重之外,其余百家典籍并未损毁多少。主要原因在两处:一是官府收藏的诸子百家典籍仍在;二是散布天下的民间藏书不可能全部收缴。据《通志·卷七十一》记载:(先秦典籍之丧失)非秦人亡之也,学者自亡耳!“坑儒”的首指目标是士阶层,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儒家)士阶层已成为了攻讦帝国的中坚力量,不以严法禁止无法维护帝国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但是,从史料角度来说,也尚未发现秦帝国时期正真因“以古

非今”言论而被灭族的记载。

然,秦国在历史上也因噎废食的做一件了错事。儒家学派公然反秦之后,始皇帝下了一道“禁私学”的禁令,这从根本上遏制了文明源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春秋战国学术繁荣以致昌盛,私学之兴起居功至伟,正是有了私学才涌现出了向卫鞅、张仪、白起等这样的人才,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事实上官学的兴起是对禁私学的补充,但是它限制了学术的多样性,尤其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更是加强了对学术多样性的限制,以至于有些流派在历时的长河中逐渐消失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华大发展、大繁荣是远非盛唐时期所能比的,这是在我看来秦帝国唯一的一件错事。

任何一道政令的制定、实行都是合乎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元前213年春,始皇帝嬴政禁止并焚烧民间私藏政治典籍,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的“焚书”事件。与其后的“坑儒”事件一起,嬴政皇帝乃至整个秦帝国,因此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两千余载厚诬之下,已经无以使后人认知全貌了。人们因此而将嬴政皇帝看作暴君,而将秦帝国视作暴秦。甚或不屑于做任何历史真相的追究了。作为一起有着深刻历史背景,且发自必然的政治事件,“焚书”事件在政治上的积极意义,已经被后世儒家夹杂着仇恨心理的单向价值评判所淹没了。这种居于统治地位的单向评判,大大掩盖了“焚书”事件的反复辟的政治本质。在岁月流逝的

长河中,一场反倒退反复辟的政治战役,被褊狭地演绎成了一场恶意毁灭文化的暴行。这种评判,折射着我们民族时常痉挛性发作的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刻意失察,折射着我们常常因这种刻意失察而导致的种种悲剧。至少,人们已经忘记了,“焚书”事件是帝国新政面对强大的复辟势力被迫做出的反击,是新文明为彻底摆脱旧时代而付出的必然代价。若是没有儒家弟子的一意孤行,以公心对待郡县制,或是没有六国复辟势力的怂恿,也许就没有这道政令了,也许在秦后期儒家亦会成为天下显学。

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这是秦孝公对商君卫鞅的评价。始皇帝作为帝国的缔造者同样以这种公心操持着帝国的运转。始皇帝时期若有商君这样的大才现世,也许秦帝国会更长久一点。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坦率的记载了秦帝国初期的蓬勃局面。其云: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没,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兵革不休。今秦南面而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西汉名士严安亦云:“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亘古以来,民众人人自以为重活了一回,这样的盛世能有几次?

书同源、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为人们所熟知,但是也有很多相对陌生甚至不能见著于史册的为政措施和贡献。

历史上,始皇帝为抵御匈奴修建了一条九原直道,从关中径直北上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的一条大道。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华夏之争不涉戎族,各国对戎狄、匈奴的态度是一致的。赵武灵王赵雍与秦昭王嬴稷算是同时期的君主,一日赵雍化作胡人觐见秦昭王,许以重利诱使秦国与之合作南下中原,侵并赵国以报仇。然,却被秦昭王严词拒之:“秦国、赵国同根同种,纵有争端,自由大征归一之道。胡人、匈奴,几百年掳掠中原欺凌华夏,如今要借秦国之力卷土重来,狼子野心何其猖狂!我今明告与你:赵国驱胡,华夏壮举!秦国岂能落井下石!赵国与匈奴血战,便有我大秦十万铁骑在后!平得胡患,纵然赵国与秦国为敌,也是我华夏帮邦国之争,秦赵自当堂堂正正决战疆场!”纵有争端也是我华夏一族的内部争端,决不允许犬戎趁机得利!就像一家人一样,不管再不怎么对付终是自己矛盾,若是外人掺和,马上会调转矛头一致对外。毕竟周幽王被犬戎攻进镐京杀害的血例在侧。

秦统一后,始皇帝密书郑国(郑国渠修建者)曰:“北边匈奴,终将为华夏大患,不能根除,朕寝不安枕矣!根除匈奴之患,根基在诸多后援,后援之难,道路险狭遥远,老令可借踏勘燕赵之际,入九原与蒙恬会商,若能勘定一条最具效用之大道,则反击匈奴事半功倍矣!后来,九原直道由大将蒙恬监修,历时两年半修建完成。

然而,九原直道这条无与伦比的军用高速大道在西汉之世才发挥了真正作用。汉文帝能发兵八万余骑兵快速抵御匈奴,汉武帝能勤兵十八万骑旌旗径余千里,威震匈奴,若无秦直道之力,岂能为哉!太史公司马迁曾步行直道,亲自踏勘,在《史记·蒙恬列传》后边留下来的感叹是: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因轻百姓力矣!可惜!可叹!可悲!司马迁不思国家民族受惠、不思反击匈奴的巨大效用,却大而无当的浩叹一声将直道归罪于蒙恬的“阿意兴功”,不足道也。可叹!可悲!

百万虎狼之师今何在?

对于秦国的灭亡,不少人不禁会问:就算是二世昏庸无度、赵高弄权,但是秦国的60万军队还在,当年犹如虎狼的老秦人还在,他们都去了哪里,为什么不来挽救危局?我只想说他们为了华夏大计选择了默默流泪……

先说南平百越的30万秦远征军,这是一支让人肃然起敬的军队。《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记载了汉文帝与赵佗(秦国南平百越的大将)的往来书信,截取赵佗给汉文帝的回书:老夫故敢妄窃帝号,聊以自娱。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南西北数千万里,带甲百万余,然北面而臣事汉,何也?不敢被先人之故也。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糜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一句“不敢被先人之故”隐

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何其苍凉!

秦国在攻取楚国之后,始皇帝派上将军王翦统兵50万平定百越之地,平定之后王翦扔镇守南越,后王翦、任嚣(首任南海郡尉)病逝于百越之地,后始皇帝委任赵佗为南海郡尉。始皇帝对赵佗语:今日关中老秦人已不足三成,但有风云动荡岂非大险。为治天下,未雨绸缪。唯其南海偏远,若有危局朕无法亲临决断。为华夏计,朕今授你危局方略:中原但有不测风云,南海军切勿北上靖乱,当断然封闭扬粤新道,不使中原乱局波及南天。赵佗不允,始皇帝复曰:殷商之后,若非老秦部族数百年困守陇西,华夏岂有西土哉!唯老秦部族与戎狄血火周旋数百年,才能在立国之后逐一统合戎狄,老秦人为华夏留住了广袤的西土,也要为华夏留住广袤的南海,朕不要你北上中原靖乱,苦心在此也!将军谨记,老秦人北上,则华夏从此无南海矣!这何能评定始皇帝为暴君?

《阿房宫赋》有这么一段话: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纵观《阿房宫赋》发现,整篇都在叙说秦的暴虐和奢侈,都在非秦。

早在平定南海之初,王翦就向始皇帝阐明了南海的重要性,待平定南海之后,又提出了要想安定南海就要使将士们在此成家,永驻南海,并建言大举迁徙中原人口入南海,生发文明,融合群族,凝聚根基。要求放宽女子年岁,越多越好,能做到未婚将士人配一女,则最佳。而后,秦国朝会决定:向南海迁徙人口,统以军制,举凡南下女子,俱得在三十五岁以下、十六岁以上,少女未定婚约,成年妇人须寡居,以五万为限,并将六国侍女、嫔妃全数迁往南海,交由王翦处置。试想就算侍女、嫔妃没有全部迁往南海,至少也有十之八九,而这些人都成了安定南海的有功之臣。《阿房宫赋》片面了。

《汉书·高祖本纪》记载: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中原)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赵)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原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秦国不仅把整个南中国并入了中国的版图,还促进了人口的融合和文明的融合,其后世影响深远。怎能不说秦国的功绩居功至伟呢!

再说九原的30万驻军。在帝国行将倒塌之际,丞相李斯曾密信王离(王翦的孙子,蒙恬死后接任九原军统帅)着重说明了九原军不能轻易大动的原因,就算亡国也不能让戎狄、匈奴南下坏我华夏文明。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蒙恬不南下

清君侧、靖乱的原因吧(始皇帝死后胡亥、赵高、李斯密谋,假传圣旨扶苏自裁、蒙恬下狱。若是扶苏也心存怀疑,抵死抗争的话,蒙恬凭借朝中、军中威望可能真的就带着20万九原军南下清君侧了)。当时九原军还有30万之多,平乱是极有可能实现的,但是王离只带了一小部分九原军与章邯的刑徒军组成了平乱军,南下平乱,其结果显而易见。

若是九原军与南海军合并一处,就算没有蒙恬、王离等名将统帅,以赵佗、王离、李信之才,平定叛乱是极有可能的,扶子婴继承大位还秦国以安定是可能的,但是历史不能假设……

这,就是秦国!中国的原生态文明!

所有的功过是非都该让历史、让百姓去评说,而不是让占统治者和据统治地位的学派去评说!

历史需要被正名

两千余年对秦亡原因的探究,一直与对秦政的总体评判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暴秦”说互为论证,形成了一个已经板结的主流定式,其结论极其简单明确:暴政亡秦。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呈现出一个基本结论:秦政是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秦政并无暴虐特质。那些指控秦帝国“暴政”,并极其武断地以此作为秦亡基本原因,既缺乏基本的历史事实依据,又与审视理念显然不合,是有失公正的。从史料角度说,基本事实是清楚的,秦亡并无秘密可言。对秦亡原因

的探究,更多侧重于对既定历史事的分析与认定,做到是非分明。

大一统的秦帝国十五年而亡,既无修史遗存,亦无原典史料现世。项羽的屠戮劫掠与焚烧,使大咸阳化作了废墟,集战国之世全部典籍法令与文明书证的丰厚无比的帝国文

档库存,悉数付之罪恶火焰。从此,这个伟大的帝国丧失了为自己辩护的绝大部分书证、物证与人证,沦入了面对种种口诛笔伐而无以澄清的境地。就实说,后世对秦帝国的评判依据,相对直接的文本资料大体只有四种:其一是后来抢救再现的先秦典籍与诸子著作;其二是帝国遗留于山川河海的部分勒石碑文与残存物证;其三是司马迁的《史记》中所记载的经过作者“甄别”的史实;其四是西汉初期帝国遗民的部分亲历言论纪录。当然,若天意终有一目可使始皇陵地宫藏品再现于世,我们为这个伟大帝国辩护的直接证据,完全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此之前,我们的澄清依然分外的艰难。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我们民族的历史脚步在艰难泥泞中并未停歇。虽然,我们对那个伟大的帝国及那个伟大的时代,有着太多太深的误解,但是,我们毕竟在那个时代的光焰所照耀的旅程上走了过来。时空渐渐深邃,光焰渐渐暗淡。是历史的烟尘淤塞了遥远的文明之光,还是现实的纷扰遮蔽了我们的视野,抑或,我们已经飞入了历史的太空,再也不

需要民族传统的根基?

蓦然回首,遥望帝国,一掬感动的热泪盈眶而出。

有哪一个时代,承受了无尽的指控,却依然坚实地支撑着她的后世子孙们!

秦国历代君主大事年表

1、秦非子:嬴姓部落的首领。公元前890年,曾受周孝王诏,主管养马于汧水、渭水之间。周孝王为了振兴王室,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选择了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养其马。非子受命之后,处处尽职尽责,不几年功夫,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养的马雄峻无比,孝王每年来看都非常满意。为了奖赏和表彰他的功劳,孝王封赐他几十里地,地名为秦(渭水以西),并号曰“秦嬴”邑(在张家川镇瓦泉村),从此开创了秦人由游牧部落向国家形式逐步过渡的新纪元。

2、秦庄公:周王派兵力七千助秦庄公一战击败西戎。周宣王于是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并将原大骆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赐给秦庄公。

3、秦襄公: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

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

4、秦文公: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

5、秦武公: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

灭亡小虢国。

6、秦德公:将秦国首都迁至雍城。在历法中设立伏日,并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就起自秦德公时期的秦国。梁、芮两国国君前来朝见。

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坚实基础。由于秦国在关中的力量越来越强劲,早就不指望周天子照应的本地小诸侯--梁伯和芮伯前来朝见秦德公,算是把自己国家的安危置于秦国的保护之下。

7、秦宣公:与晋开战,自此后秦与晋的战争变成了家常便饭。这代表着秦国终于敢于和位于其东方的文明的诸侯

国开展了。它不再自认为是蛮夷之族。它不再甘于仅仅占领荒凉的西戎蛮族的土地了。它要向那些所谓的文明的国度进军了。至少它不再像原来那样,自认为低人一等了。

8、秦成公:梁、芮国两个西周旧国的王来朝见。

9、秦穆公: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在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10、秦康公:在位期间,秦国与晋国多次发生战争,而秦国也从秦穆公时期的西戎霸主逐渐走向衰落。

11、秦共公:《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就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12、秦桓公: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桓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81年),与晋厉公沿黄河结盟,后秦国违背盟约,与翟族合谋攻伐晋国。秦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79年),晋国派遣大夫魏相赴秦国宣告绝交,即率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诸侯国讨伐秦国,秦军战败逃跑,诸侯联军追击至泾阳,而后还师。

辅氏之战、结草衔环

13、秦景公: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号大墓公然采用天子葬仪,

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14、秦哀公:前 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胥向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于是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收兵回国。

15、秦夷公: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嬴姓,名不详,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未及即位就死了。

《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也就是说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16、秦惠公:这个时期,孔子在鲁国担任要职。

17、秦悼公:史籍记载,悼公二年,齐臣田乞弑其君孺子,立其兄阳生,是为悼公。六年,吴败齐师。齐人弑悼公,立其子简公。九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盟,争长於黄池,卒先吴。吴强,陵中国。十二年,齐田常弑简公,立其弟平公,常相之。十三年,楚灭陈。

18、秦厉共公:在位期间,秦国国力强大,蜀、楚、晋等国皆来进贡。前476年派兵攻魏城。秦厉共公十年(周贞定王二年,前467年),天空出现哈雷彗星,明亮易见。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以兵2万伐西戎大荔(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

《过秦论》挖空练习学生版

《高2014级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必修三) 过秦论 一、仔细阅读课文,在括号里解释有下划线的词。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要点一.通假字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 三.古今异义 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 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 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 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 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 以致 ..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席卷 ..、包举 ..、囊括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2)名词作动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 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外连衡 ..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将.数百之众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 会盟.而谋弱秦结盟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约从离.衡使……离散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3)形容词使动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陈利兵而谁何。 (3)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4)省略句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 以(之)为桂林象君 聚之(于)咸阳

过秦论全文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 秦孝公据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翻译: 秦孝公占据觳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衰弱的东周王朝,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香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

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翻译: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人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明达聪慧而又忠诚讲信用,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相约合纵结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的谋士,其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留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士兵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攻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乘着好的形势,宰割诸侯的国家,占有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统治的日子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过秦论复习练习题及检测题

11 《过秦论》复习练习题 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崤.函(yáo) 囊括.(kuò) 拱.手(ɡǒnɡ) 要.害(yào) B.合从.(zònɡ) 逡.巡(qūn) 遗镞.(zú) 鞭笞.(chī) C.藩.篱(fān) 锋镝.(zh?) 劲弩.(nǔ) 瓮牖.(yǒu) D.墨翟.(dí) 行.伍(hánɡ) 万乘.(ch?nɡ) 作难.(nàn) 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2)于是秦人拱手 ..而取西河之外() (3)东割膏腴 ..之地()(4)蒙故业,因.遗策()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6)逡巡 ..而不敢进() (7)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8)将.数百之众() (9)蹑足 ..行伍之间()(10)揭.竿为旗()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2)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5.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的败因。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的历史事实,突出了“”这一中心,说明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蹑足行伍之间 D.百有余年矣 7.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 ) A.会盟而谋弱秦 B.追亡逐北 C.天下云集响应 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委命下吏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9.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在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总起来说,文中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与对比,二是与对比,三是 与的对比。其实力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可结果就是最弱小的打败了最强大的秦朝。文章通过层层深入的对比,使得结论也越来越清晰,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 贾谊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 执敲扑而鞭笞(chī)天下,威振四海。 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乃使蒙恬(tián)北筑长城而守藩(fān)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后践华(huà)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②始皇既没(mò),余威震于殊俗。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然陈涉瓮(wèng)牖(yǒ)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蹑足行(háng)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

过秦论基础知识点大全

过秦论基础知识练习题一、文学常识 《过秦论》作者是西汉初年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______,世称贾生、_______ 、________。贾谊的文章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所着政论有《__________》(又名《治安策》)以及《过秦论》、《论积贮疏》,被鲁迅称之为“___________”,有赋七篇,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___________今:_________ 5、赢.粮而景从——古:___________今:_________ 6、宽厚而爱人 ..——古:___________今:_________ 7、才能不及中人 ..——古:___________今:_________

四、实词虚词:解释加点字的意义 1、蒙.故业,因.遗策()() 2、奋.六世之余烈.()() 3、却.匈奴七百余里()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外连横而斗.诸侯() 6、天下云.集响应() 7、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8、会盟而谋弱.秦() 9、以弱.天下之民()

10、以愚.黔首() 1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2、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3 、赢粮而景.从()14、内.立法度() 1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16 17 18 20 21 23 24 1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 8、崤函之固,自若也() 9、伏尸百万()10、铸以为金人十二() 11 13 14 1 3 5 7 1、固: ①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因:

最新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

《过秦论》同步练习解析

过秦论同步检测 一、掌握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始皇既没( ) ②威振四海( ) ③约从离衡() ④赢粮而景从() ⑤倔起阡陌之中() 二、掌握下列古今异义的词: ①因河为池()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⑤以致天下之士() ⑥流血漂橹() ⑦九国之师() ⑧以为桂林、象郡() 三、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要害之郡。() ④瓮牖绳枢之子()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⑦以愚黔首()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⑨却匈奴七百余里() ⑩吞二周而亡诸侯() ⑾以弱天下之民() ⑿约从离衡() ⒀尊贤而重士() ⒁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⒂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⒃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⒄自以为关中之固() ⒅瓮牖绳枢之子() 四、文言句式: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为天下笑者,何也?() ④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⑥威振四海()

⑦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⑧身死人手() ⑨委命下吏() 五、翻译以下句子: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合众缔交,相与为一 ④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⑤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⑨……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默写: ①文中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句子: ②作者用来揭示秦始皇政策的实质的一句话是:能表明秦始皇政策目的的一句话是: ③在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的句子是:概括了起义的结果的一句话是: ④文中指出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七、填空: ①《过秦论》选自 ②贾谊是,政论家,。《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篇。过秦的意思是。 兰亭集序同步检测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 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 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 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8、百有余年矣通“又” 二、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 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 1、蒙:继承。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相与:一道,共同。相与为一 3、延:迎接,引进。秦人开关延敌 4、橹:盾牌。流血漂橹 5、奋:振作。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奋六世之余烈 6、隳:毁坏。隳名城,杀豪杰7 ?、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余威震于殊俗8 ?、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蹑足行伍之间 9、揭:举。揭竿为旗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抗:匹敌,相当。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 ?1、度、絜:用尺量,衡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2、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致万乘之势 13、作难:起事,首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4、固 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译文: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过秦论练习题及答案

过秦论练习题及答案 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崤函囊括拱手要害.... B.合从逡巡遗镞鞭笞.... C.藩篱锋镝劲弩瓮牖.... D.墨翟行伍万乘作难.... 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东割膏腴之地蒙故业,因遗策...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逡巡而不敢进...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将数百之众... 蹑足行伍之间揭竿为旗... 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才能不及中人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 5.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

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的败因。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的历史事实,突出了“ ”这一中心,说明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蹑足行伍之间 D.百有余年矣 7.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 A.会盟而谋弱秦 B.追亡逐北 C.天下云集响应 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委命下吏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9.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高二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Word版)

高二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过秦论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贾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

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

新高考《过秦论》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新高考《过秦论》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一、《过秦论(上)》(贾谊)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理解性默写习题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式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并统治天下的语句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内容简介:《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下面小编整理了,供大家参考。 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 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dì)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伺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已经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

过秦论课后练习题答案

参考答案 一、 1.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政治雄心:“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首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3.秦始皇政策的实质:“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对外政策:“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对内政策:“废先王之道……信臣精足

陈利兵而谁何”。目的:保有“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4.社会地位低:“瓮牖绳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才能不足:“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兵员不多和兵器简陋:“率疲弊之,将数百之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逐并起而亡秦族”。

5.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做对比。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 1.这是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同义词语的铺排表现出秦王朝崛起的锐不可当之势。 2.这是一组对偶句式,两句一对偶,气势极盛。

3.这是一组四字句并列的句式,其中有对偶,也有夸张,结构异同交错,气势充沛。 4.这是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写秦始皇时之强盛,气势酣畅。 5.这是一组排比句,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三、

度 音duó,量长短,计算音duó,揣度,推测音dù,制度,法度 音dù,限度,尺度 音dù,渡过,越过

最新过秦论高中课文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