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与《一间自己的房子》中女性的自我异化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与《一间自己的房子》中女性的自我异化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与《一间自己的房子》中女性的自我异化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与《一间自己的房子》中女性的自我异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c17854342.html,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与《一间自己的房子》中女性的自我异化

作者:王曦

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6年第10期

摘要:伍尔夫作为一名女性主义的倡导者,通过《一间自己的房子》表达出了自身的女

性主义思想。在这部作品中,伍尔夫对女性的生存现状做出了反映,同时也对女性话语的构建进行了探索。本文在对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一间自己的房子》女性的自我异化做出了分析,同时对伍尔夫在女性话语权构建方面所作出的探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伍尔夫;双性同体;《一间自己的房子》;女性自我异化

【DOI】10.19312/https://www.doczj.com/doc/5c17854342.html,ki.61-1499/c.2016.10.108

女性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具有着包罗万象的特征,而伍尔夫却将自身的女性主义思想具化到自身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当中,并对女性话语、女性书写空间的构建做出了探讨。由此可见,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思想、女性主义文学领域的先行者。通过以《一间自己的房子》为切入点,能够更好的挖掘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有助于对伍尔夫的文学作品做出更加深入的理解与研究。

一、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

伍尔夫的观点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就是双性同体的典范,并且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子》也有提到莎士比亚的创作,对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价,指出这种关系有着超越性和特殊性,由此不难看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的阴阳合一、物我相通不谋而合,即要达到一种超越两性差异的境界。且女性的独特风格就是在这样的境界中顺其自然形成的。曾经有人说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境界,没有人可以达到,因为不论是谁都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只能为了使作品更加完善和不朽,尽力追求这一境界而已。虽然理想只是理想,但终究无法脱离现实,也正是创作家丰富多彩的形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现实生活才显得更加五彩缤纷。

双性同体一直备受争议,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男性和女性生存在父权制的社会状态和文化传统之下,两性所经受的社会现象和变化是相同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同的,并且也都受制于传统文化。这也就说明了真正对女性造成压迫的是父权制,这也是伍尔夫创作最先进的地方。女性主义思想强调女性意识和女性价值,要求女性拥有自我,但是伍尔夫将这一思想构建成了一个开放且自我的理论体系。伍尔夫前进在女性主义思想的道路上,但是她并没有将女性和父权制的社会现实、男性之间彻底断开联系,她想要建立的女性自我是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的,不论是面对社会现实还是男性,反而是要与男性、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这也就

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

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 史玮璇李静 关键词:《金色笔记》女权主义双性同体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莱辛的创作中,女性是她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表现女性命运方面,最负盛名的就是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该小说在评论界经历了一个从批评到认可的漫长过程,笔者通过分析这一过程,揭示了小说深刻的主题意义。 一、引言 多丽思·莱辛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她用开阔的创作视野,真诚的写作风格来审视着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女性经验的史诗,常被译为多种文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莱辛的创作因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而达到顶峰,她也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色笔记》自面世以来就在文坛中占据主要地位,被誉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作者描写了多种女性的思维、感觉和经历。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触及到了战争、文学艺术、两性关系等20世纪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深入剖析了50年代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困境。它的魅力犹如一块磁石,使它的周围聚集了当代各种流派的评论家。 《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弗里曼·沃尔夫是一位在政治追求中屡屡受挫的共产主义者,一位在写作障碍中苦苦挣扎的女作家,更是一位追求自由反被感情羁绊的单身母亲。(作者将女主人公命名为弗里曼,英文Freeman的音译,并非偶然)安娜在经济上不倚仗他人,在思想上、政治上也孜孜求索,不肯盲从,是独立不羁的新型女性形象。然而,她又被世代相传的蔑视妇女的思想所毒害,不时流露出某种自我厌恶。虽然被置于“自由女性”的标题之下,安娜的生活从性爱到政治,从事业到心理又纷纷面临着崩溃。为了在混乱的现实面前保持完整的人生,安娜同时记录着黑红黄蓝四本笔记。其中黑色笔记是关于安娜在非洲的一些经历,其中许多描写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记载着安娜的政治生活,记录了她对斯大林从憧憬到幻灭的过程;黄色笔记是她以自身经历为模板创作的题为《第三者的影子》的爱情小说;蓝色笔记则是她情感轨迹的记录。年轻时代的她曾在非洲一个左派组织中参与种族战争。她与麦克尔·沃尔夫破碎的婚姻恰恰始于她对人生充满理想的这个时期。此后她一直独自抚养女儿,但从未放弃对爱的追求。 二、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

活到极致的人必是雌雄同体 最优秀的男女 最伟大的灵魂

活到极致的人,必是雌雄同体最优秀的男女最伟大的灵 魂 心/ 里/ 有/ 束/ 光眼/ 里/ 有/ 片/ 海 这里的雌雄同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有本性别的鲜明特征,又巧妙揉进了另一性别的优点。为人做事,不是站在单一性别立场,而是兼具双性性格立场。 最优秀的男女、最伟大的灵魂,必是雌雄同体。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 讲了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 最初的人是球形的, 一半是男一半是女, 男女背靠背粘合在一起。 球形人体力和智慧超凡, 因此常有非分之想,欲与诸神比高低。 宙斯担心球形人冒犯神灵, 便令诸神把其劈成了两半。 于是少了一半女人滋润的男人, 虽然巍峨如山,

铁骨铮铮中却缺了一种似水柔情; 而少了一半男人支撑的女人, 虽然温柔袅娜, 情思婉转中却缺了一种侠气英姿。 所以,柏拉图说:“人本来是雌雄同体的,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缺失的那一半。” 这缺失的那一半, 不止是另一个异性个体, 还有另一半异性特质。 最早观察到人类心理具有雌雄同体现象的, 是著名心理学大师荣格。 “在男人伟岸的身躯里, 其实生存着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 荣格把她叫做“阿尼玛”。 “同样,在女人娇柔的灵魂中, 也隐藏着刚毅的男性原型意象。” 荣格把他叫做“阿尼姆斯”。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结构, 都被上帝预装了这样一套双系统。”荣格说。 只是社会文明过分重视性格的一致性, 歧视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或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

这种歧视早在童年时代就已经开始, 所谓“假小子”“假妹子”就经常遭到嘲笑。 人们总是希望男孩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男人, 期待女孩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女人。 “久而久之,人格面具就占据了上风, 压抑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荣格说。 于是,便造成了这样的情况-- 在气质上,女性常偏于柔弱,男性常偏于刚强。 在智力上,女性常偏于感性,男性常偏于理性。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故事: 隋朝时,吏部侍郎薛道卫游开善寺时, 见寺内金刚与菩萨形象各异, 就好奇地问旁边小和尚: “金刚为何怒目?菩萨为何低眉?” 小和尚答:“金刚怒目是为了降伏恶人,菩萨低眉是为了摄取善人。” 小和尚一语道出玄机: 一个人要想得“道”成“佛”, 心中既要住怒目之金刚,也要住低眉之菩萨。 所以周国平说:最优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体的。 “两性特质孤立起来都是缺点,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摘要:在一个男权制为传统的社会中,将已经确立的男性标准作为女性检验自身价值的标准,这体现了两性本质上的不平等。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不是争取男权意义上的两性平等,而是要不断地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平等”不仅仅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必须清除人们价值观深处的传统的、错误的、停滞的观念,做一名自在的、成功的、由自身掌控的“我”,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双性同体;父权制;平等 两性平等思想的诞生经历了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在早期的“双性同体”观的基础上渐变而来,后来又有近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与推动,这一演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之间历经“两性分离”的极度偏差以及“两性无差异”的轻微偏差,最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双性同体”思想是贯穿女性主义发展始终的思想。它由社会性别(gender)理论衍生而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长远的目光,但同时也备受争议。 一 “双性同体”(也称雌雄同体)一词主要源于生物学,一般用来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者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现象。本文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个词语的发展及演变。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双性同体”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昭示着人类两性关系的演变。早期社会,“双性同体”主要表达男女两性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状态。这可以从国内外很多古籍、神话和文物中得以证明。基督教经典《圣经》里蕴含着“双性同体”的思想,原本是双性同体的上帝创造了亚当——由男性和女性两个部分组成,上帝将亚当分成了两半,另一半就是女性夏娃,后来爱情把他们重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也早已有了“双性同体”观,神话中暗含着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天与地本是永恒地融合在一起的,后来才因某种原因相互分离:天代表男性,地代表女性。俗话说“乾坤不可逆转”、“天翻地覆”暗含着两性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断言,人类最初是男男、女女、男女三种双性形式构成,是宙斯将他们分成了单一性别的两半,于是人们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另一半,渴望能够重新结合在一起。考古学家卡塔尔·惠雅克指出,在古老的欧洲并不存在以阶级或者以性别为基础的等级社会,那时的社会是平等的,大家都受到有关人性的教育。在其他民族的神话、文物及生活习俗中都有发现诸如此类的早期“双性同体”的文化遗留。这一思想的印迹,表现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蕴含着最基本的意义:人类的文化、对自然的开拓以及自身的发展是由两性共同完成的,男性与女性有着同等的创造力,并且没有身份、地位和性别的差别。 但是,“双性同体”思想并未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双性同体”逐渐演变成两性的分离。当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后,男女两性矛盾对立思想日渐形成,性别的不平等与歧视的观念产生进而激化,最终达到顶峰,人类的文明成了男

专题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问题

专题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问题 弗洛姆(心理学家)在很大的篇幅上阐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就是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是植根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于人类生存的特殊条件......他认为人的异化是深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种文化的缺陷,正是由于大家都生活在这种文化的底蕴之下,才会对病态的人、病态的社会浑然不觉。 人们越是可以通过工作致富,就越是把工作单纯地当成他们发财和成功的手段,而爱、理性与创造性等人类高贵的品质在这里被全部的淹没。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如今所有的文明一文不值,因为异化的人并不需要思考,并不需要哲学,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机器所“交代”给他的一道简单的工序而已......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表现为,人无法体验到自己是一个主动体、人类权力的持有者,他所能体验到的是一件在市场上待卖的商品,弗洛姆把这种倾向称之为“交易倾向”......这种待价而沽的异化人格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尊严的丧失,而尊严正是人类所特有的,异化的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实体。他们不会说“我就是我”,而只会说“我就是你需要的”。人丧失了万物的尺度的地位,变成了如同商品一般的“物”,而“物”无所谓自己。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存在着异化。人与他的同胞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互的理解与友爱,而是两部活着的机器之间的相互利用关系。 “消费行为应当是一种具体的人的行为,其中包括了我们的感觉、身体需要、审美感;这是说,在消费中,我们是具体的、有感觉的、有感情的、有判断力的人,消费行为应当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创造性的经验”〔〔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是为了给人以快乐,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而是消费本身成了目的,为了消费而消费。 弗洛姆分析了公开的权威有理性权威和非理性权威之分......20世纪中期,权威的特点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公开的权威,而是无名的、不可见的、异化的权威,这种权威来源于利润、经济需要、市场、常识、舆论等,集体所做、所想、所感受到的一切。无名的权威藉以运转的机制是“协调一致”......美德即适应,即与他者一致;恶即与众不同”〔〔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受到无名权威支配的人便丧失了自我感,一切的趣味和判断全部被齐一化了,由于人的自我感的丧失,他体验到自己被无尽的虚无与恐惧所包围,为了从这种困境之中逃脱出来,他便急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 在弗洛姆看来,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社会经济状况造就了现代西方人的性格,使人的精神健康处于紊乱状态.....什么是“社会性格”呢?弗洛姆认为,“社会性格”是指在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所共同拥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社会性格并不是简单的指在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的性格特征的简单总和,而它的功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锻塑及引导人的能量,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的持续运行。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一)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一) 论文摘要: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论文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文学创作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她因独有的对生活的感性和细腻的语言特色,以及对于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使她的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然而,她对于女性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关注更加引人注目。纵观伍尔夫的一生及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在《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等论着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多次强调:囚于单一性别的意识是艺术创作的大敌。一个男性或女性艺术家具有太强的男性或女性意识,会妨碍他们具备人类统一的整体性视角。只有在精神上达到两性的和谐,从而摆脱性别角色的束缚,才能最终实现艺术的最高境界。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伍尔夫的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问自己的屋子》,揭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及其在有关文学创作中的反映。 一、双性同体的文学起源及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 文学,是一种对人类思想和生活的艺术反映形式,我们在其中随处可以见到双性同体思想的印记。双性同体的概念在其中被扩展为对性别思想的超越。其实,在伍尔夫之前的文学先驱的作品中,就已经对这个思想或多或少地提及和做了初步探索。如在荷马史诗中,很多神看起来就是双性同体的,这可能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双性形象。之后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直到18世纪中期,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得到关注和分析。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以及《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表达了莎士比亚对既端庄美丽又智勇双全的女性的赞许,也表达了两性融合的文学理想。但是,众所周知,伍尔夫是第一个正式把双性同体思想引入文学中的作家。 作为女性主义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父母互相支持和依靠的和谐关系对成长中的伍尔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伍尔夫出生于一个知识贵族之家,父母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报刊撰稿人、编辑和作家。他“正直、严格、富于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他的性格具有严格明晰的理性主义精神;母亲朱莉亚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美丽、坚韧并无私。伍尔夫在回忆父母时曾这样评价:“丈夫和妻子深爱着彼此,她为他而活,打理家务减轻他的后顾之忧;他欣赏她的美德和平和。” 尽管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是互相依靠又性格互补的,但成人后的伍尔夫却道出了他们性格中的弱点,受到剑桥理性主义和逻辑思维方式训练的父亲,没有色彩、温度或形体,只有无数精确明晰的线条。他严厉地管教孩子,像在教练一只划船队,而另一方面,他又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对妻子无尽地依赖和索取;母亲默默为家庭和子女奉献,她虽然是受人赞许的妻子、母亲,自己的个性却消泯一空。正是这种遗憾促使伍尔夫不断探求一种半雌半雄的思想状态.而达到既两性和谐又个体丰富独立的精神空间。 其次,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也促使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追求的是妇女权益。而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次妇女解放浪潮主要是弘扬妇女的本质,她们中的大多数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伍尔夫处于两次妇女运动浪潮的低谷,一方面,她继承了妇女运动争取自由平等的进步观点,同时她也意识到该运动中所暴露出来的局限。因为在第一阶段追求两性平等和妇女权益的运动中,恰恰也在无形中促成了“男性中心主义”;第

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日期:年月日

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摘要:科学技术在为社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异化了人和自然。机械世界观、私有制、片面发展是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前迫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异化;人;自然;私有制 1 科学异化的表现形式 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今天的日新月异信息爆炸,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为人类作为主体能力发展的限制和对物化工具的依赖。当人们运用高科技的快捷交通工具时,很少再有人愿意长途跋涉;当人们享受便捷的通讯设备时,则放弃了古老的书信;当人们可以在温暖的房间内居住时,人们可能失去对寒冷天气的抵御能力。人们更加倾向于借助科技力量使自己的生活、劳动变得更加简单。然而,由此产生的体能下降、精神困扰问题却是高科技时代带给人类的无法回避的负面效应,人性的异化便愈发陷入深层次[1]。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科学技术也存在非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某种状况下存在背离,科学技术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生转变的同时,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脆弱,日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对自然的依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人对自然的无度、肆意攫取就是破坏自然、盘剥自然,就是使自然界成为商品化的自然界,污染了的自然界,军事化了的自然界,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以至濒临枯竭[2]。 人,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结果。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产物。在与环境的对象性关系中,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所引起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也改变了人类自身[3]。在人类改造自然,为自身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通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却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人类活动的异己力量。换句话说,当由主体产生的客体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反对主体时,科学技术便异化了人和自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李延荣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摘要:科技的发展在带来益处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对人的异化表现在:人被非个性化、抽象化、工具化。但是人类应做科学技术的主人, 应正确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 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重建人的价值世界。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人的价值 科学即科学技术,其由人所创造,为人类而服务。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生活,到今天的日新月异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它的错误运用, 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精神烦恼、价值迷茫和信仰危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随着技术进步与商业化运作,媒体(电视,电脑,手机)——这个科学技术的产物, 已经由最初的信息传播工具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文化控制力量, 各种媒体上各种各样的节目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对人的控制力和诱惑力是极其强大的, 它会让人丧失一定的自由, 例如人们对个人时间的控制和支配;也会让人丧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当然, 人类尽可能将这种丧失的自由和能力归结为自制力的低下或自身的懒惰。看过《楚门的世界》影片的都知道, 观众数十年如一日地观看这场漫长的肥皂剧, 像吸食毒品一样已经产生心理依赖, 给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失落;同时, 主人公楚门在高科技摄像机的控制下, 近乎失去自我生存的价值。以下内容就有关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所反映的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及人类应重建价值世界进行简单论述。并且作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韩剧,也叫“肥皂剧”对我们并不陌生,韩剧所塑造的男女主角,让给我们对爱情充满幻想,对爱情中的另一半产生了类似的要求,更有甚者,对我们的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择偶观产生了强大的影响,甚至是错误的导向。本文中也有论述。 1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科学技术对人的价值的影响表现在:科技忽略了“个性化”人的存在, 致使人的“价值”和“意义”被忽视;同时科技把人作为一个抽象而存在, 导致了人的抽象和被忘却;人被工具化丧失独立生存的真谛, 成为被他人利用的工具。 1.1 人被非个性化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叶子如此,人更是如此。人的不同一方面在外在形象,另一方面在于人拥有自己的个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整容技术也是的得到的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盛产美女的韩国,整容技术更是出神入化,据说你很难在韩国找到纯天然美女,各种选美比赛中,参赛选手分分钟让人脸盲,就连毕业季剖出来的大学毕业照,也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前段时间,上海虹桥机场拦住了一位乘客,因其长相酷似范冰冰,而护

从“现实的人”看当代境遇下人的异化和自我塑造

从“现实的人”看当代境遇下人的异化和自我塑造[摘要]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的生存问题、价值意义、人的发展出路 也浮出水面。面对当下的“浮躁”社会,很多人都在追问人究竟要走向何处,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出发,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出发点,阐述人在生产力和人的交往不断提高和扩大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并随之导致了人生存状态中各个领域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人对自身生存、价值和发展等问题出现的困惑和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痛苦也是由其导致产生的。因此,认清异化,在个体的能力范围内进行适应性的创造性的自我塑造,来缓解这种异化产生的痛苦就十分必要了。 [关键词]当代境遇异化自我塑造自我意识 一、现实的人和人的本质 人究竟是以怎么样的状态存在?或者说人有何特定的本质规定即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研究人的生存状态的必要前提。只有弄清楚人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特征,才能讨论和比较现代社会下人的异化,才能看清人到底在发展过程中人的本质出现了什么样的偏差。 在马克思之前,也很多哲学家对人的本质做过不同的理解和定义。“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但是他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把人归结我自我意识。”从抽象出发,黑格尔所谓的人是理念的精神的意识的人。这种“意识的人”是把人精神化了,思想化了,没有感性的实体的东西来支撑人真实的存在和活动。而费尔巴哈则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他的人是指单个的固有的“抽象”的人。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可以说是对某一时间段人的共同性特征的理解,把某一时间段的人的共同性抽离出来固定为人的本质。这只是费尔巴哈对某一时间段的人直观感受。他没看到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的不同,没有把人的社会关系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而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人的本质说。“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体系’的秘密,把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马克思站在“现实的人”角度出发,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揭示了从社会关系入手考察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既是变动的,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是变化的,但也是稳定的。在某一阶段里,社会关系是稳定的,因此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也必然的带着社会关系的烙印。也就是说,正是在社会关系中,人才得以历史性地生成。可以说,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的人要看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之所以讨论和研究人的本质,是因为本文是从当代境遇下出发看人,也就是说本文讨论的人,是在全球化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网络和通讯信息便捷发达,政治文明与民主进程不断前进等这一时代

人活到极致,必是雌雄同体!(深度好文)

1、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讲了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 最初的人是球形的,一半是男一半是女,男女背靠背粘合在一起。球形人体力和智慧超凡, 因此常有非分之想,欲与诸神比高低。宙斯 担心球形人冒犯神灵,便令诸神把其劈成了两半。于是少了一半女人滋润的男人,虽然巍峨 如山,铁骨铮铮中却缺了一种似水柔情;而 少了一半男人支撑的女人,虽然温柔袅娜,情思婉转中却缺了一种侠气英姿。 所以,柏拉图说:“人本来是雌雄同体的,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缺失的那一半。”这缺失 的那一半,不止是另一个异性个体,还有 另一半异性特质。 2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故事: 隋朝时,吏部侍郎薛道卫游开善寺时,见寺内金刚与菩萨形象各异,就好奇地问旁边小和尚:“金刚为何怒目?菩萨为何低眉?”小和 尚答:“金刚怒目是为了降伏恶人,菩萨低眉是为了摄取善人。”小和尚一语道出玄机:一个 人要想得“道”成“佛”,心中既要住怒 目之金刚,也要住低眉之菩萨。 所以,最优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体的。 “两性特质孤立起来都是缺点,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优点,一个人身上越是蕴含异性的特质,在人性上就越是丰富和完整。优秀的男女往 往集两性优点于一身,既有自己性别的鲜明特质,又巧妙揉进了另一性别的优点。如果没有 另一性别的特质,你就会觉得这个人有缺 憾,男人只刚不柔,你会觉得他生硬,女人只柔不刚,你会觉得她软弱。” 民间流行“男戴观音女戴佛”,缘何?男人戴观音,是希望内心多些柔软和细腻。女人戴弥勒,是希望心胸更加洒脱和开阔。一个趋于 完美的人,必得雌雄同体。 3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名画。但《蒙娜丽莎》为何叫蒙娜丽莎?

埃及传说中,男性生殖神叫阿蒙(Amon),女性生殖神叫伊丝(Isis),古文又读Lisa,两者合起来就是Amon Lisa,即蒙娜丽莎(Mona Lisa)。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如此神秘迷人?就因为达·芬奇将心中理想的男女关系,平等而协调地融合在了一起。 “一个好导演一定是雌雄同体,理性和感性都要具备。缺乏理性的架构能力,做出的东西就会乱成一锅粥,而缺乏感性的理性作品,就 像一块冰冷石头,没有灵性。”著名戏剧导演曹克非说。 “女人是不懂女人的,懂女人的一定是我们男人,我们说,这个作家很有才华。才华其实就是作家感知生活,感受世界和自我的一种方 式,所以,好作家一定是雌雄同体的。”著名小说家毕飞宇说。 其实,何止是绘画、电影、小说,尼采说:“任何顶级艺术都是雌雄同体的。” 4、 2015年12月9日,默克尔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一位来自德国东部的物理博士,在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在短短15年中,一举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记者问她:你是怎 么做到的?默克尔答:“我只是理性地运用了一条物理规则——没有质量便无吃水深度。”默克尔的成功,就在于她的理性。上一 刻,她还在足球场边,感性地为德国球队欢呼呐喊。下一刻,她就坐在谈判桌上,理性地跟大国首脑“扳手腕”。默克尔极其怕狗,一 次,普京与默克尔会晤时,他的爱犬误闯入会晤房间。默克尔一颗心立马蹦到了嗓子眼,但脸色依然平静如水。关键时刻,她总能秉持 一份理性。正是这份理性,她才屡屡带领德国逢凶化吉。如果从哲学的范畴来总结,会发现顶级领袖大多都是阴阳平衡型性格。 所以伍尔夫说:“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5页文档资料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 伍尔夫是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她不仅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作为一名女作家,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困境与低下的地位,并积极在自己的生活与创作中探索女性的出路。不同于很多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对男性并没有偏执的敌意与仇恨,反而提出,男女两性分别代表了理性与感性、逻辑与直觉,双方各有不足与缺陷,只有共存共融,裁长补短,才能相辅相成,携手共进。她因此创造性地提出了“双性同体”理论,颠覆了男权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认为“也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不能创作”,而“半雌半雄的脑子是会起反响的,多孔的;它是能毫无隔膜地转达情感的;它是天生能创造的,炉火纯青而且完整的。”[1]在她眼中,只有接受双性同体,才能消弭两性矛盾,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只有具有双性同体思想的作家,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创作力与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她笔下的奥兰多从一个风流成性的男性贵族蜕变成了一个才思敏捷的女作家,完美地体现了她倡导的双性同体思想;而在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她描述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以及双性同体的形成过程,全面地揭示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 《到灯塔去》包含“窗”,“岁月流逝”和“灯塔”三部分。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却体现了伍尔夫对两性关系的真实想法。第一部分“窗”用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只描述了拉姆齐一家一个下午的时光。在这个平凡的下午,没有发生任何不寻常的事情,但作者通过优美诗化的

语言,向读者娓娓揭示了两夫妇的相处之道。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扮演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赚钱养家;夫人操持内务、管教孩子――体现了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关系。在一般社会认知中,男性优于女性,因此有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男性比女性更理性、冷静、善于思考,因此作者赋予拉姆齐先生哲学家的身份,让他在世俗的纷扰中探索庄严的主题。女性感情天生比男性更细腻,因此也更能体会他人的感受。拉姆齐夫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却总在独处时陷入沉思,在精神世界里追寻生命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两人一个在物质世界徜徉,一个在精神世界遨游;一个在客观世界探讨理性,一个在主观世界倾向感性;一个强调事实,一个侧重感觉。小儿子詹姆斯渴望到灯塔去,拉姆齐先生断然拒绝称明天天气好不了,而夫人则温言抚慰他说只要天气转晴就让他去;两人在花园散步时各怀心事,先生在迟疑于要不要跟妻子提起自己的哲学著作,夫人则在犹豫要不要和丈夫说家里的修理费需要五十镑。两人表面上是模范夫妻,婚姻幸福美满,实际上却对世界的关注点不同,彼此欠缺沟通交流。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描述了这个家庭十年的变迁,所占篇幅不到全书的十分之一,却对前后两部分起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十年时间稍纵即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齐夫人去世,女儿普鲁难产而死,儿子安德鲁在战争中死亡,所有的家庭矛盾都在历经分离与痛苦后消逝了,第一部分里表现出的传统的男女两性对立的关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碰撞,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最终在流光易逝的岁月中消弭于无形中。这也为第三部分想要表达的男女两性从对立走向统一,即“双性同体”观的形成

人的异化

浅论人的合理异化及作用 摘要 何谓异化,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过于片面与消极,只看到了物质对人的消极影响, ,现代人是经过无数次的异化从原始人类发展而来,如果否认异化的积极作用,那么就等于否认了社会前进的动力,否认了社会的发展,否定了人类的历史,.当然,这里所说的异化是普遍的异化,而不是少数人的过度异化,此文主要讨论的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异化的合理性与影响,以及如何防止人类的过度异化. 关键词:异化物化

一、人的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他主要从两方面论述这个问题:一是人的本质异化,即人类的异化。劳动者被剥夺他的生活,即人的生活,失掉了自己的本质,人就不再是人了。二是人同人相异化。也就是任何人的关系已经被物和物的关系所取代,人已经被异化,失去了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异化的理论,其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批判,狭隘的把异化理论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没有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人的异化。人的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 1.人生来就被异化 人类所存在的社会是一个物质世界,如果脱离了各种物质,人就失去了其社会属性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人类对工具的改造与利用成就了智慧人类,人类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须不断的改造世界,利用各种物质,而后来的人们是生活在前人改造过世界之上,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人类文明的延续。 2.社会分工固定化 社会分工固定化是文明社会的象征,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却把它当作异化的最终根源,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劳动能力也是有限的,一个人要想与社会完美的结合那就必须存在于他最合理的位置,这种位置取决于他的综合能力,一个人的能力不可能满足全部的社会分工需求。我们每个人都能吃上麦当劳汉堡、用上手机、买的起汽车不是因为它们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它们是社会分工固化的产物。正是应为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产量才能提高,商品价格才会降低,它们才会成为普通的大众消费品。因此,社会要想高效快速的发展,社会分工必须固定化。当今社会,异化普遍存在,工作使人异化但并不能说明不需要工作,相反,它恰恰证明了工作的必须性。因为异化存在一个预设的前提,即人有工作的需要和在工作中获得满足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现代化的工作所否定的。工作,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开发,在工作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同样,人们也需要休闲放松,去追求在工作中无法满足的活动和需要。人的解放———人类诸种需求和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实现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我们的各种能力和力量得到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新的需求,反过来,这种新的需求又刺激我们的新力量和新能力的发展。此外,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种纯粹的物质需求和物质能力。因为诸种物质需求和物质活动的发展将会推动精神和文化层面更高的需求和能力的出现和发展,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和自由本身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人的异化的探讨 马克思指出,在人类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活动中,人类自身存在表现为三大历史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人类生存的异化状态。“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阶段是对异化形态的超越。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异化的全面超越,是自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这也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对异化的消除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因为私有制导致了人们对物质财富无休止的贪婪欲望。如果仔细推敲,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应该都陷入了物质财富

《摩登时代》所反映的人的异化

《摩登时代》所反映的人的异化 《摩登时代》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为背景,反映了工厂里的工人因生产机械化而异化的现象,表现人和机械的冲突。 百度百科上对异化的哲学和社会学概念有这样的说明: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在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资本家露出了其毫无节制攫取利益的丑恶嘴脸,在一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冰冷的管理制度下,工人们缺少关怀,没有自我,得不到尊重。在《摩登时代》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主角的老板想通过引进一种未知的仪器来达到减少工人就餐所花费时间的目的,但他不曾考虑仪器的安全问题,便随意在主角身上进行试验,结果机器在运转时出了故障,这使主角受到了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侮辱。而作为工人的主角却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这无疑是对现实中强势的资本家残酷对待弱势的工人的真实写照。 而另一方面,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无视工人们的死活,不断苛求更快的生产线速度,无休无止的压榨工人们的休息时间,使工人长期处于身体劳累与精神紧张的状态中。工人们的人性被扭曲,感到无所适从,却又无可奈何。而《摩登时代》的主角正是由于长期处于这样被压榨的环境下,被无奈地异化成冷漠、麻木的“机械般”的“工具”,只会不停地工作。

浅析英美小说中的双性同体

Androgyny in A Room of One’s Own and A Rose for Emily 万木春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androgyny”in Carl G Jung?s concept belongs to the system of mythology and archetype. That is, each individual has some characteristic of the opposite Sex. Anima is the soul of man and his feminine inner personality,which is present in the unconscious of the male. And animus is the masculine inner personality present in women. The mother archetype stems from an intensification of all anima instincts. These three combine to make the full sense of androgyny. Jung?s and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y concept are presented in this essay The short story A Rose for Emily demonstrates the overdevelopment of mother archetype. Besides this, this thesis explores Woolf”s vision of androgyny in art creation. To Woolf, androgyny is the most propitious writing state, in which a writer can make a perfect artistic expression. At last there is the conclusion that two works present two concepts respectively, and literature is still connected with countless examples of androgyny. Key Words:androgyny, mother archetype, anima, animus

学习心得:超越人在宗教中的“自我异化”

学习心得:超越人在宗教中的“自我异化” 宗教的本质在于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宗教的“神圣形象”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本体”,对宗教的“虔诚的信仰”是通过确立、信仰和内化“神圣形象”而实现的。人创造宗教,是为了从宗教的“神圣形象”中获得存在的“神圣”的意义;然而,只有从“神圣形象”中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又只能是人在宗教中的“自我异化”。在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以新的哲学理念引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这是哲学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的生命力之所在。 宗教具有神秘性,但是,具有神秘性的宗教并不神秘。这是因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人是哲学的奥秘,也是宗教的奥秘。从人的存在出发去理解和阐释宗教,就是对宗教的哲学反思。 一、宗教的根源: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存 “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没有宗教”。人之所以创造宗教,是因为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动物式的生存。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是“寻求意义”的存在。“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超越了动物的本能的“生存”,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的“生活”。“为何生存”和“如何生活”是人生的两大主题;追问“为何”和思考“如何”,就是寻求存在的“意义”。“有意义”的生活才是人的存在,“无意义”的生存则是人生的否定。因此,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存,总是向往和追求有意义的

生活。 然而,对于具有“自我意识”和追求“生命意义”的每个生命个体来说,最具有挑战意义的却是人生苦短,命运多舛,理性有限,未来难卜。无论“此岸世界”的人如何求索和奋争,个人的“命运”似乎并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生活的“意义”似乎并不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人又总是活在“没有获得自我”或“再度丧失自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之中。正是这种困扰人的人生悖论,催生了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具有神秘感的基本方式——宗教。 宗教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人生:人无法忍受有限的人生,人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人无法忍受现实的苦难,人无法忍受冷峻的理性,人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宗教之所以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之所以成为“这个世界的总理论”“包罗万象的纲要”和“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就在于它以自己的“总理论”“纲要”和“逻辑”,表达了人对“无意义”的人生的“无法忍受”,表达了人对“有意义”的人生的“向往”:有限对无限的向往,渺小对崇高的向往,此岸对彼岸的向往,存在对诗意的向往。在宗教的语境和情境中超越有限的人生和自我的失落,挣脱现实的苦难和死亡的恐惧,并在宗教的语境和情境中达成精神的抚慰和灵魂的安顿,这是宗教产生和持续存在的“人性根源”,也是宗教之于人类的“真实意义”。 从总体上说,人创造宗教,既有人的无法忍受的“形上”根源,又有人的无法忍受的“形下”根源,更有人的无法忍受的“社会-历史”根源。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异化的人群绝望的生存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内容摘要]:卡夫卡在小说中以怪诞的笔法为人们展开了一个离奇诡异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对现代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探讨,本文依据其文本探讨了卡夫卡小说世界中人的生存异化现象的种种形态,通过危机四伏的生存、物质对人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个人自我异化等方面的分析努力对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主题做出较系统的探析。 [关键词]:卡夫卡;生存;异化 卡夫卡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对理性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落,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生产中人的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昔日的一切,倾斜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和焦虑。”[1]现代人的焦虑感、孤独感、隔离感、恐惧感,是社会科学家们包括作家们思考的主题和源泉。“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价值重估”等口号影响了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现代主义作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改变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生物”等传统观念,其对潜意识、本能的肯定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处于这一文化转型期的现代主义作家而言,文化批判、对人的异化的表现、对人的心灵的探索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卡夫卡(1883——1924)一生时间基本上都居住在布拉格,当时的布拉格属于

奥匈帝国(19l8年瓦解),奥匈帝国生产方式上已经资本主义化了,但政治上却实行君主立宪。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如一只硕大无比的怪兽,既使人兴奋激动又吞噬着无辜的一切,物质极大的丰盛了,人的自由度却降低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异化则加深了。而君主立宪的国家政权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奉行高压统治。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者,在大战中无数的生命殒落,人们的生命前所未有的脆弱,这使人们的精神受到巨大冲击,生命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被破坏了。内部的强权高压统治,与所有专制制度一样强调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已经觉醒的个体的人在强大的政权机器面前感到渺小无比,生命的尊严遭到践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束缚,精神和肉体遭到摧残。卡夫卡的家庭生活对他的个人性格及写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贫寒中白手起家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坚强、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言善辩、高人一筹、坚忍不拔、沉着镇定、通晓人情世故,有某种豪爽的气度”,[2]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对子女极为严厉,常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子女,粗暴地干涉子女的生活,从不肯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他对卡夫卡的行为总是满腹狐疑、冷嘲热讽。与强壮自信的父亲相比,卡夫卡则更多地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神经过敏、多愁善感的性格,从小就是个“听话、顺从,文静、内向”[3]的乖孩子,父亲粗线条的教育方式想将卡夫卡培养成一个强壮、勇敢的年轻人,事实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卡夫卡在父亲的训斥下形成了优柔寡断、自暴自弃的性格,他的个性遭到了扼杀,他的自信被彻底地粉碎了,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扼杀我的个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从来不能从我的个性中得到某些好处,也就是说我从来没有持久的自信心。”[4]作为对父亲的反抗,从中学开始,便开始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游离于社交圈子之外,转而专注于人的心灵和灵魂。在社会与个人生活中, 卡夫卡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也可以说是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世界),并对这种异化有切肤之痛,这使异化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他在小说中所敞开的异化世界是一个令人恐慌、不安而绝望的世界。他通过令人窒息的富于力度的语言,触及到了新的真实,把人类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的小说与现实相差甚远,是虚拟的,极端的,他把平和的现实撕开,展示出它狰狞的一面。人类的生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