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法制下的记者维权之困

中国新闻法制下的记者维权之困

中国新闻法制下的记者维权之困
中国新闻法制下的记者维权之困

中国新闻法制下的记者维权之困

近些年,“打记者”、“抓记者”之类的恶行频频被曝光,且频率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一时间,新闻记者成了高危职业,其人身权利、职业权利受到了严重侵害。本文试图理清记者权利的来源,在中国特色新闻体制下分析维权之困的原因,并就权利的维护做出力所能及的探讨。

标签:记者权利;中国新闻法制;中国新闻体制

一、记者权利并非“无源之水”

曾有人发表文章说:“目前在中国,不光是采访权、编辑权、批评权等,在法律上都是既无条文根据,也无判例支持,其赖以生存的采访、报道活动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法定权利。”笔者对这种过于悲观的看法并不赞同,因为记者权利在法律上其实是有源可溯的。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从这一根本出发,我们可以细致梳理出我国记者的权利源流。“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批评建议权利”、“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正是记者采访权、报道权、知情权、新闻批评权的源泉和根本。

除了宪法之外,新闻出版总署等新闻管理机构也制定了一些法规文件、通知、办法以保证记者和媒体权利的正常行使。这些文件使记者权利上升为职业权利,并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为记者和媒体提供保护。

二、记者权利在现实中“面临失效”

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记者维权提供了依据,但遗憾的是其在现实案例中的保护力度却令人堪忧。

以采访权为例,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广西高速公路通行费拟涨价25%,多家媒体欲报名采访价格调整听证会,却遭到拒绝。广西物价局回应,称限制媒体采访听证会是因为足够容纳百人的场地“太小”。这种牵强的拒绝理由,有故意限制媒体采访的嫌疑。而在现实中,这并不是孤例。主办方们总能想到五花八门的说辞拒绝记者、搪塞大众舆论,而记者们貌似只能被动接受,顶多在自己报纸的一亩三分地上发发牢骚罢了。

当记者以上述《办法》质疑广西物价局时,对方竟以国家发改委《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规定的:“与会采访的新闻媒体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新闻媒体的报名情况,按照报名顺序选取或者随机抽取,政府主管部门可邀请新闻媒体采访听证会”为借口,回击了媒体。这个细节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国各部门在制定法规时各自为政,易造成下位法的冲突。而在现实冲突中,媒体一方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