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管理暂行办法

为加强我院科研副产品管理,规范处置行为,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暂行办法。

第一章科研副产品范围

第一条本办法所指的科研副产品是指各单位的研究室(课题组)在利用国家财政经费和横向项目经费从事科研活动中产生的完成科研(项目合同或课题任务书规定)任务以外的具有经济价值并可直接销售的有形产品。如在农作物育种、动物实验、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动植物产品(果实、种苗、畜禽、水产、蚕茧等),加工技术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加工品,以及图书、音像制品等。

第二条科研副产品属于国家财产,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第二章科研副产品管理

第三条各单位须建立健全科研副产品实物登记制度。研究室(课题组)应设置科研副产品库存台账,按照“出入库单”真实反映科研副产品出入库、处置(销售、报损)情况,完整保存库存台账、出入库单据,并将其作为单位内部管理及接受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第四条各单位是科研副产品管理的责任主体。研究室(课题组)应及时收获、加工、处置科研副产品,不得放任管理造成损失。

第三章科研副产品处置管理

第五条科研副产品处置应遵循公开、及时、保质、规范的原则。

第六条研究室(课题组)负责人要参照市场价格提出科研副产品处置价格,经本单位办公会集体研究通过后,指定财务或者后勤管理人员核实并参与处置,研究室(课题组)填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处置表》(见附表),报院计财处审批。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第七条未经国家批准释放的转基因实验产品和存在食用安全风险的产品不得自行处置和销售,应由各单位组织相关专家鉴定,研究室(课题组)填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处置表》,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并报院计财处审批,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处置。

第八条单位财务部门根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处置表》、出入库单据、收入入账凭证等相关材料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四章科研副产品收支管理

第九条科研副产品处置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应当及时足额缴入省级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划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条研究室(课题组)不能直接收取现金和支票,不能私分科研副产品、坐支收入,更不得隐匿科研副产品收入、设立“小金库”等。

第十一条各单位在申请使用科研副产品处置收入时,应按规定程序经院计财处审核后,报省财政厅有关单位审批,并按批准的用途使用。

第十二条科研副产品收入开支范围应符合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在研项目支出以及收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支出等。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科研副产品的内部控制,规范业务流程。及时掌握本单位科研副产品的种类、规模以及收支情况,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自查。

第十四条院监察室、计财处、科研处、产业处要对各单位科研副产品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和专项检查,杜绝各种违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如有与国家有关规定不符之处,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院计财处负责解释。

附表: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处置表

申报单位:申报时间:年月日金额单位:元

副产品名称实验面积计量单位数量单价金额处置时间处置形式

合计

研究室(课题组)意见:

经办人:负责人:年月日

单位财务意见:

(签章)

年月日

单位意见:

(签章)

单位主要负责人:年月日

院计财处意见:

(签章)

年月日

研究室(课题组)联系人:联系电话:

说明:(1) 本表一式三份,研究室(课题组)、单位财务部门、院计财处各一份;

(2) 实验面积:租用面积、实验次数;

(3) 处置形式:销售、报损。

所属各科室、中心:

为了规范我所科研副产品管理,确保科研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保障我所合法经济权益,结合本所实际,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科研副产品的范围:本办法所指的科研副产品是指利用科研经费从事科研活动,产生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可以销售产品。如在农作物育种,新品种和

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果实、根、茎、及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产品等,属于国家财产,由单位统一管理。

第二条科研副产品管理:各中心课题实行科研副产品实物登记制度,设立科研副产品库存台帐。科研副产品销售收入由所单独立帐管理,全部纳入本所总收入,用作本所科研经费、不得挪作他用,由所统一返回原课题组,用于补助课题开支。实行收入归口管理,票据管理及合同管理。

(一)归口管理,科研副产品的收入同本所其他收入相同,应交由财务部门归口管理

(二)票据管理,收入票据是记录科研副产品收入的依据,科研副产品销售无论金额大小必须开具收入票据。所反映的收入应全部记入本所规定统一帐簿。

(三)合同管理,课题组应及时收获,加工科研副产品。如因无故不收获,推迟收获、不加工、推迟加工科研副产品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相关的项目(课题)的负责人责任。

第三条本办法如有与国家有关规定不符之处,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0 15年9月1日

科研副产品是指利用国家财政经费从事科研活动,产生的除了完成科研(项目合同或课题任务书规定的)任务以外的具有经济价值(可以作为商品出售)的有形产品,如在农作物育种、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果实、根、茎、鱼种、鱼苗等。

为加强科研副产品的收入管理,有效遏制违纪违规事件的发生,相关单位应在现有管理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制度,变松散型管理为集中有序管理。为此,我院特出台《南昌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管理暂行办法》,以坚决杜绝放任课题组自行管理的现象,及时明确科研副产品管理的责任主体,重点是加强实物管理。同时,确保科研副产品收入全部计入单位收入,在规定账簿核算。

安徽农业分区概述

安徽农业分区概述 根据农业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按照“区别差异性归纳相似性方法,可将我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沿江平原农业区和皖南山地林茶粮区,5个一级农业区和25个二级区。现将5个一级区农业生产特点简述如下: 一、淮北平原农业区 淮北平原农业区,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人均占有耕地2.1亩,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年平均气温14~15℃,≥0℃积温为5100~5500℃,≥10℃积温为4500~4800℃,无霜期200~220天,光热水等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的综合发展。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远田薄地多实行一年一熟,复种指数180%左右。播种面积占全省70%以上的作物有甘薯、大豆、烤烟、高梁等;占60%以上有小麦、玉米、芝麻等;占40%以上的有棉花、花生等。本区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但目前粮食产量在全省处于中下等水平,低产面积还很大,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约有1800万亩,棉花单产也较低,但从区内高产典型来看,增产潜力大,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较好。全区现有林地116万亩,桑园0.5万亩,果园25.1万亩,可以用来发展林果、蚕桑生产。该区是我省重点果区,果园面积占全省果园面积的61.5%,年产果品种113万担,占全省果品的54.2%,区内饲草、饲料资源较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 夏、秋旱涝发生机率大、危害重,是决定该区农业丰欠的主要气象灾害,其次夏收时的“烂场雨”,干热风和晚霜冻害也常有发生,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二、江淮丘陵农业区 该区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4.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2%。农业人口787.2万,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18.5%,人均耕地1.97亩。 该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年平均气温15℃左右,≥0℃积温5400~5700℃,≥10℃积温 4800~5500℃,无霜期210~220天,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种植业以稻麦生产为主。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8%,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56.9%,小麦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0%,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5%,杂粮、大豆等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2%,总产品约占全年总产的15%。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多种经营大有潜力可挖,全区有宜林地200多万亩,可供发展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本区湖泊、水库、塘坝众多,约有水面400万亩,可供发展渔业生产,还有200多万亩草坡、草滩可发展牛、羊等食草牲畜。 由于本区跨越两个温度带,因而农业区域差异明显,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暖温带,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水稻占总耕地面积的20~40%,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江淮分水岭以南属北亚热带,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水稻占耕地面积的70~80%,双季稻和较耐寒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油桐、茶树、毛竹等可以种植,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也有部分一年三熟。

安徽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一、为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的指导、扶持与服务,充分发挥联合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联合体健康发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指导意见》(皖政办〔2015〕44号)精神,省农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粮食局、省供销社联合制定本办法。 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上紧密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联盟,不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联合体有成员共同制定的联合体章程。 (二)联合体有围绕主导产业的联合体建设方案。 (三)联合体有文字契约。联合体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各成员之间以文字契约建立紧密的产业、要素、利益联接机制。 (四)联合体内各主体之间有品牌化运营实际内容。通过专业化分工、多元化联合、紧密型衔接、标准化生产,实现联合体内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五)联合体有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的产品供销、作业服务等节本增效途径让利家庭农场和

专业大户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共同出资建立风险基金的风险分担机制。(六)联合体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联合内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总收入增加,生产总成本降低10%以上,种植亩产比分散经营农户高10%以上,龙头企业收购原料溢价在3%以上。(七)联合体有明显生态效益。积极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大力实施种养复合循环利用生产方式。 (八)联合体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带动农户高于本县(市、区)同行业传统农户收入10%以上。带动新型职业农民认证比例和农村耕地规模化经营比例逐年递增,“三品”认证个数和面积逐年增加。 三、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标准。在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由省级(包括相当于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发起,至少有1个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0个家庭农场共同发起。 (二)联合体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 龙头企业 (1)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联合体中核心作用明显,积极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输送现代生产要素和创新经营模式,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户收入高于本县(市、区)同行业传统农户收入15%以上或带动农户种养和就业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旅游局关于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旅游局关于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多种经营 【发文字号】皖农特[2010]320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旅游局 【发布日期】2010.09.28 【实施日期】2010.09.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旅游局关于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 的通知 (皖农特〔2010〕320号) 各市农委、旅游局(委): 现将《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农企发〔2010〕2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

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生态保护、扩大农民就业、推动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是以典型引路,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全面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已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支撑点,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旅游大省,把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各级农业、旅游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组织开展全国、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 (一)总体目标:从今年开始,用3年时间,争创3-5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示范点;创建10-15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3-5条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20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横向科研项目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号)、江苏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苏发〔〕号)以及江苏省科技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深化省级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改革的试点方案》(苏科计发〔〕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横向科研项目(以下简称“横向项目”)是指以市场委托方式从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取得的非政府计划安排的科研项目,包括联合研究、委托研究、科技攻关、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与成果转让等。由政府有关部门立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要求院开具税务发票的科研项目,属于横向项目。 第三条横向项目按照合同制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科研人员承担的横向项目在业绩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定活动中与相应纵向项目同等对待,具体认定如下:单个项目到账经费万元及以上或一年内累计到账万元及以上等同于一项国家级项目;单个项目到账经费万元及以

上或一年内累计到账万元及以上等同于一项省部级项目;单个项目到账经费万元及以上或一年内累计到账万元及以上等同于一项市级项目。实际到账经费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认定。 第四条横向项目应坚持诚信、互利、公正、自愿的原则,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得损害院声誉和利益。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经济利益需要保密的技术进入技术市场,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章项目管理 第五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横向项目的管理与审批,未经审批或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名义对外承接横向项目。 第六条财务管理部门负责横向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及时办理经费入账和收支核算工作,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合同和相关法规使用经费。 第七条研究所(中心)是横向项目的业务管理单位。横向合同签订前,研究所(中心)应对合同条款逐条审定,重点对技术条款、经费支付及使用条款、验收要求、知识产权权属以及违约责任、纠纷解决方式等进行核查。研究所(中心)应当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为横向项目的执行提供条件保障,督促项目负责人遵守有关规定,按照合同的约定开展研究工作,承担项目具体管理和经费监管责

2014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名单

推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9项) 项目名称:高性能线路板及新型锂电池用环保型电子铜箔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安徽铜冠铜箔有限公司、合肥铜冠国轩铜材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 推荐单位:池州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丁士启、陆冰沪、于君杰、王同、徐文斌、何建波、贾金涛、杜荣斌、朱勇、郑小伟 项目名称:乙醇灵活燃料发动机系列产品开发 完成单位: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安徽省国资委 完成人员:靳素华、高伟、杨林强、刘青林、陈园明、李明、李自强、李杰、穆立侠、邱若友 项目名称: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控制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完成人员:丁大益、完海鹰、王元清、罗永峰、李德章、王静峰、李庆锋、李海锋、郑岩、李军 项目名称:沿淮低洼地农作物减灾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阜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霍邱县种植业发展局、怀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五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凤 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推荐单位:专家推荐 完成人员:程备久、李金才、李泽福、朱德泉、蔡德军、汪建来、张友华、陈黎卿、郜红建、谈应权

项目名称: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扰动效应与控制技术 完成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完成人员:程桦、姚直书、荣传新、唐永志、蔡海兵、汪春芹、梁袁、宋海清、王晓健 项目名称: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安徽海螺信息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推荐单位:芜湖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何承发、张长乐、李大明、李群峰、汪克春、程占、王恒兵、程小兵 项目名称:深部中软煤层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成套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理工大学、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 推荐单位:淮南市科技局 完成人员:袁亮、薛生、方良才、谢军、李平、夏抗生、张纯如、刘冠学、郭之宝、余国锋 项目名称:国审畜禽新品种(配套系)“五星黄鸡”的培育及应用 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五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完成人员:耿照玉、文杰、姜润深、胡祖义、赵桂苹、陈兴勇、郑麦青、田传春、毛传国、刘冉冉 项目名称:转基因作物风险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历史不停地走过,社会制度的变迁早已化成风霜流逝,唯一的不变的是农民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和几句的思想。 安徽农业的历史影响,说到先秦则太过久远,说道唐宋则太过迷离,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自明清两代,安徽省的农业基本种植区域和农业品种就基本固定了下来。所以我们从明清开始看起。 一、元末明初的变迁 自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伊始,安徽便成为主战场,濠州(今凤阳)和和州(和县)成为他的大本营,淮西一系将领也大多是安徽人氏,此时安徽民风的彪悍首屈一指,考虑到当时极低的城市化率,也可以体现出安徽农民的彪悍民风。 说到红巾军起义,其导火索便是元至正十一年的黄河大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为了彻底解决黄河的水患,顺帝听从了大丞相脱脱的建议,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全权指挥治河事宜,并征调了汴梁、大名等13路民夫15万人,士兵2万人归他指挥。早已胸有成竹的贾鲁,指挥着十几万治河大军,在短短的七个月内,完成了浩大的治黄工程,修复了河堤的决口,并将改道的黄河重新引入故道,流入淮河,东向入海。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治河工程,历史上称为“贾鲁治河”。本来有了这样的功劳,贾鲁应该象大禹那样以英雄的形象载入史册,可无情的历史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伟大的治河工程变成了“亡国工程”! 在贾鲁的治河工程中,于黄陵冈开挖河道,疏通河水是重要的一环,而问题也出了这里。有一天,民工们正在干活,突然间有几个民工从泥沙里挖出了一个石头人,奇怪的是这个石头人居然只有一只眼睛。大家都好奇的围拢过来观看,在惊诧的同时,他们的脑中都浮现出了一支在工地上广为流传的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如今预言中所说的一切都应验了,民工们的反抗之火也悄然的生起了。就在这时,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来,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颖上首举义旗起兵反元,因其头裹红巾,被称为红巾军。早已受尽官吏压迫的民工们,立即杀了河官,响应红巾军,就此如火如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在数以百万计的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元王朝在遍地烽烟中灰飞烟灭! 正是因为贾鲁的治河工程,才使得十数万人聚集在一起,才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一只眼的石人挑动天下大乱的机会,因此后世常把贾鲁治河看做是导致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他的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试行)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 (二〇〇九年四月) 为开展现代农业关键与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尽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和省农委、科技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农科[2007]257号)精神,决定对我省具有创新优势的优质农业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联合攻关、提升能力、促进发展为总体思路,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建立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促进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优势农产品优先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进行构建,在产品选择上坚持优势农产品优先的原则。按照产业发展内在规律,优化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土壤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2、联合攻关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联合攻关的原则。改变过去注重产业发展中单个环节攻关为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系统攻关;改变过去注重单个单位攻关为聚集和整合本领域优秀骨干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加速提升产业技术研发水平。 3、资源共享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坚持成果、设施及项目资源共享的原则。体系内科研人员须积极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项目、科研设施资源,充分利用体系建设平台,集中力量对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与共性技术进行攻关集成,确保产业发展不断获取科技支撑。 4、强化协同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分工坚持协同原则。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省农委负责体系建设统一规划、区域布局

江苏省农业科研系列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

XX省农业科研系列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资格标准 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准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取得具有较大应用推广价值的科技成果;发表、出版本专业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X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献身于农业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或相应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二)虽不具备规定的学历(学位),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或具备规定学历(学位),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 获得国家三等奖以上或省(部)一等奖前2名,或省(部)二等奖第1名;或者作为第一主持人,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者作为科技开发项目第一负责人,在任期内,本人完成的科技开发纯经济收入平均每年60万元以上; 2. 作为第一作者,在学报或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5篇专业论文,或者作为第一作者正式出版专著或译著,其中本人实际撰写20万字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按照《XX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细则的通知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细 则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皖农计[2005]99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5.05.16 【实施日期】2005.06.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细则的通知 (皖农计[2005]99号) 各市农委(畜牧、水产局),委属有关单位: 根据《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及《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规 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农业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等四个管理规定,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我委制定了《安徽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五月十六日

安徽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和行为,拓宽投资渠道,明确职责分工,提高项目质量和投资效益,依据农业部39号部长令及配套管理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省农委管理的利用中央和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等行业及其它农业专项基本建设项目的申请、安排、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全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实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省农委负责全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前期工作、组织实施、落实省级配套资金、监督检查等工作。 各市、县农委(含单列的畜牧局、水产局、农机局,下同)负责本辖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前期工作、组织实施、落实市县级配套资金、监督检查、队伍建设等工作。 第五条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实行领导责任制。

安徽省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安徽省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 安徽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家)。 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霞珍集团安徽省稼仙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庆发柳编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和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太阳禽业有限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丰大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华泰集团公司 黄山山华集团安徽省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蚌埠市花园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芜湖金田集团有限公司 芜湖东源集团有限公司含山县大平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省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安徽省临泉山羊集团公司 安徽益益乳业有限公司安徽安粮国际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5家)。 安徽省凯源粮贸有限公司凤阳县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 滁州金恒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安徽绿一粮油集团 华龙面业集团天长食品有限公司安徽良夫面粉集团 安徽占元面粉集团安徽省桐城青草香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联河米业有限公司枞阳县浮渡山米业集团 安徽大别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安徽友勇米业有限公司 安徽省东方面粉厂宿州省锦丰企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皖王面粉集团有限公司郎溪县昌发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家乐米业有限公司合肥金润米业有限公司 安徽凯利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铜陵市皖星粮油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淮北天宏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淮北鲁王集团 凤台县米王粮贸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宏宇粮贸集团 安徽顾桥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槐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省万乐米业有限公司安徽和县华安粮油有限公司 安徽双福粮油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光明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安徽富恒面粉有限公司临泉县隆茂粮油实业公司 池州市美思佳油脂有限公司桐城市乐健食品有限公司 安徽帅旺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喜洋洋食品有限公司 芜湖源生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省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雁湖面粉有限公司上海食品(集团)公司申滁肉类联合加工厂蒙城东升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天达饲料集团 蒙城五洲食业有限公司安徽恒盛实业有限公司 安徽省怀宁县禽蛋开发公司安徽华园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泗县龙牧猪业集团宿州龙翔种猪场 安徽省荷金来肉牛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五星养殖(集团)公司 绩溪五蜂园蜂业公司宣城市华卫禽业育种有限公司 安徽安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长友禽业有限公司 安徽华大集团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合肥市正旺畜禽有限责任公司 长丰县长风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安徽华亿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安徽鸿汇食品有限公司蚌埠市宏业肉类联合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合肥滨湖等六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合肥滨湖等六个现代农业综 合开发示范区的通知 【法规类别】特区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皖政办[2009]11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9.02.26 【实施日期】2009.02.2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合肥滨湖等六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通知 (皖政办〔2009〕1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探索财政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途径,省政府决定,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以及皖南山区选择建设滨湖、百善、耿城、郭河、九华、红星6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总体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有效提高财政支

农资金使用效益的积极探索,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结合我省农村改革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有效整合资金,实行综合开发,力争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上取得新突破。 二、基本原则 (一)规模开发。全面规划,统筹发展,集约开发,规模经营。 (二)以现代化为统领。注入现代农业理念,运用现代农业手段,实施现代农业内容,提升现代农业效果。 (三)地方为主。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牵头协调各方,形成合力。 (四)市场化运作。以市场运作为主导,以企业经营为支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 (一)探索统分结合的土地经营新方式。运用多种方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二)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实现民管、民受益。 (三)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形式。通过建立各种形式农村服务组织,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生产、销售、科技、金融、信息、生活等各项服务活动。 (四)探索实现农业多功能性的新渠道。运用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融入现代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管理暂行办法 为加强我院科研副产品管理,规范处置行为,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暂行办法。 第一章科研副产品范围 第一条本办法所指的科研副产品是指各单位的研究室(课题组)在利用国家财政经费和横向项目经费从事科研活动中产生的完成科研(项目合同或课题任务书规定)任务以外的具有经济价值并可直接销售的有形产品。如在农作物育种、动物实验、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动植物产品(果实、种苗、畜禽、水产、蚕茧等),加工技术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加工品,以及图书、音像制品等。 第二条科研副产品属于国家财产,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第二章科研副产品管理 第三条各单位须建立健全科研副产品实物登记制度。研究室(课题组)应设置科研副产品库存台账,按照“出入库单”真实反映科研副产品出入库、处置(销售、报损)情况,完整保存库存台账、出入库单据,并将其作为单位内部管理及接受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第四条各单位是科研副产品管理的责任主体。研究室(课题组)应及时收获、加工、处置科研副产品,不得放任管理造成损失。 第三章科研副产品处置管理 第五条科研副产品处置应遵循公开、及时、保质、规范的原则。 第六条研究室(课题组)负责人要参照市场价格提出科研副产品处置价格,经本单位办公会集体研究通过后,指定财务或者后勤管理人员核实并参与处置,研究室(课题组)填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处置表》(见附表),报院计财处审批。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第七条未经国家批准释放的转基因实验产品和存在食用安全风险的产品不得自行处置和销售,应由各单位组织相关专家鉴定,研究室(课题组)填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处置表》,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并报院计财处审批,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处置。 第八条单位财务部门根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副产品处置表》、出入库单据、收入入账凭证等相关材料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四章科研副产品收支管理 第九条科研副产品处置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应当及时足额缴入省级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划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条研究室(课题组)不能直接收取现金和支票,不能私分科研副产品、坐支收入,更不得隐匿科研副产品收入、设立“小金库”等。 第十一条各单位在申请使用科研副产品处置收入时,应按规定程序经院计财处审核后,报省财政厅有关单位审批,并按批准的用途使用。 第十二条科研副产品收入开支范围应符合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在研项目支出以及收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支出等。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科研副产品的内部控制,规范业务流程。及时掌握本单位科研副产品的种类、规模以及收支情况,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自查。 第十四条院监察室、计财处、科研处、产业处要对各单位科研副产品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和专项检查,杜绝各种违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如有与国家有关规定不符之处,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院计财处负责解释。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 进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皖政办[2015]73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12.28 【实施日期】2015.12.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 (皖政办〔2015〕7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2月28日 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

为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全面落实《农业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安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合作备忘录》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探索产品、企业、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明确推进路径和创建内容,到2017年,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5个、示范县(市、区)3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主体1500个,构建“示范主体小循环、示范区中循环、示范县域大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通过试点示范,实现全省“两稳、两增、两提”农业发展目标,即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稳定小麦和水稻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3年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持续建设,力争5年全省推进,10年迈上新台阶,到2030年把我省打造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强省。 二、建设模式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品牌引领、循环利用和三产融合,探索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以品牌化运营打造产品生态圈。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和管理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全程可追溯体系。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加大品牌培育、创建和推介,促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者相互联系、协同演变、有机融合,形成产品生态圈。 (二)以联合体组织打造企业生态圈。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同一产业品牌为市场导向,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

安徽省农业科技基本情况

安徽省农业科技基本情况 一、基本省情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辖17地级市,105县、市、区(56县,44市辖区,5个县级市),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东六省接壤,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公元1667年(康熙6年)正式建省,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故简称皖。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2010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880万人,城镇化率4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是我省小麦、玉米的主产区;江淮之间西面为大别山区,东部为江淮丘陵和长江

中下游平原,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镶嵌其中,是我省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主产区和著名的鱼米之乡;皖南山区峰奇岭峻,分布有要黄山、九华山等著名山岳,隶属于长江、新安江两大流域。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以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是矿产资源大省,种类较全,储量丰富。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煤炭、铁矿、铜矿、硫铁矿储量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是华东地区著名的能源基地。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安徽省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 (2)

皖农人〔2013〕193号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和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的通知 各市农委(农机局)、人社局,合肥市畜牧水产局,阜阳市畜牧兽医局,省直有关单位: 现将《安徽省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3年6月27日

安徽省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 条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全省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根据国家和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农业各专业特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名称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高级农艺(畜牧、兽医)师、农艺(畜牧、兽医)师、助理农艺(畜牧、兽医)师、农业(畜牧、兽医)技术员。 第三条对符合本规定申报条件的人员,通过评审或考试(面试)与评审相结合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具有承担相应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四条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全省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在皖工作1年以上的省外专业技术人员。

第五条为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复合型人才,已取得非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符合本标准条件的,可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评审相应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章基本条件 第六条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任期内年度考核或任期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身体健康,能正常履行岗位职责。 第四章学历资历等条件 第七条学历资历条件 (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获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取得高级农艺(畜牧、兽医)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二)高级农艺(畜牧、兽医)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博士学位(含双硕士)后,取得农艺(畜牧、兽医)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2.获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取得农艺(畜牧、兽医)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3.获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满20年,或现在野外艰苦岗位及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工作且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满15年,取得农艺(畜牧、兽医)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安徽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评选管理暂 行办法 一、为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的指导、扶持与服务,充分发挥联合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联合体健康发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指导意见》(皖政办[xx]44号)精神,省农委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粮食局、省供销社联合制定本办法。 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上紧密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联盟,不具有法入主体资格。应具备8个基本条件:(一)联合体有成员共同制定的联合体章程。(二)联合体有围绕主导产业的联合体建设方案。(三)联合体有文字契约。联合体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各成员之间以文字契约建立紧密的产业、要素、利益联接机制。(四)联合体内各主体之间有品牌化运营实际内容。通过专业化分工、多元化联合、紧密型衔接、标准化生产,实现联合体内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五)联合体有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的产品供销、作业服务等节本增效途径让利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共同出资建立风险基金的风险分担机制。(六)联

合体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联合内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总收入增加,生产总成本降低10%以上,种植亩产比分散经营农户高于10%以上,龙头企业收购原料溢价在3%以上。 (七)联合体有明显生态效益。积极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大力实施种养复合循环利用生产方式。(八)联合体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带动农户高于本县(市、区)同行业传统农户收入10%以上。带动新型职业农民认证比例和农村耕地规模化经营比例逐年递增,“三品”认证个数和面积逐年增加。 三、省示范联合体评选标准。在具备“8个有基本条件”基础上,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由省级(包括相当于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发起,至少有1个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0个家庭农场(至少有1个注册家庭农场)共同发起。(二)联合体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龙头企业 (1)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联合体中核心作用明显,积极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输送现代生产要素和创新经营模式,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户收入高于本县(市、区)同行业传统农户收入15%以上或带动农户种养和就业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2)龙头企业推进优势资源整合,塑造农产品优势品牌。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合作,实现企业品牌共享共建,实现品牌价值延伸到种养原料的溢价高于市场价5%以上。(3)按照行业类别粮油类、畜牧

江苏省农业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 - 江苏省农业科研系列研究员

附件1 江苏省农业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 一、江苏省农业科研系列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资格标准 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准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取得具有较大应用推广价值的科技成果;公开发表或出版本专业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献身于农业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或相应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大学本科毕业(学位)以上,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二)虽不具备规定的学历或资历,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或具备规定学历(学位),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国家三等奖以上或省部一等奖前2名,或部省二等奖第1名;或者作为第一主持人,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者作为科技开发项目第一负责人,在任期内,本人完成的科技开发纯经济收入平均每年60万元以上; 2、作为第一作者,在学报级刊物或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5篇专业论文,或者作为第一作者正式出版专著或译著,其中本人实际撰写20万字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副研究员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要求。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工作,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 第七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能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或科技开发的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确定新的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的科技开发项目。作为主持人主持完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种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种植业发展规 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皖农计[2007]191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7.08.07 【实施日期】2007.08.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种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皖农计〔2007〕191号) 各市、县(市、区)农委,委属有关单位: 现将《安徽省“十一五”种植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落实。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二○○七年八月七日 安徽省“十一五”种植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安徽农业奋力崛起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种植业作为现代农业体系中的基础性产业,加快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的转变,全面提升种植业的现代化水平,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安徽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种植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种植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中央和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业的新发展,全省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省粮食生产在经历灾减下滑后,短时间内又实现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743万吨,年增产500万吨,增幅居全国第2位。2005年粮食总产达到2605.3万吨,较“九五”期末增产5.4%。棉花、油料、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省棉花、油料、茶叶年均总产分别达到34.4万吨、276.7万吨和5.2万吨,分别较“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24%、24.4%和10.5%;年均亩产分别达到57公斤、13 2.5公斤和31公斤,分别较“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 3.5%、11.7%和12.5%。 2.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已形成沿淮淮北专用小麦、长江流域双低油菜、江淮沿江优质水稻、皖北沿江优质棉花、皖东北优质花生、皖南皖西名优茶等优势作物产业带。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格局初步形成,亳州中药材、夹沟香稻、涡阳苔干、高山蔬菜等地方特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