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三大都市圈域中心城市功能效应比较

我国三大都市圈域中心城市功能效应比较

我国三大都市圈域中心城市功能效应比较
我国三大都市圈域中心城市功能效应比较

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_孙铁山

收稿时间:2015-12-10;修回时间:2016-02-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005、41001069)作者简介:孙铁山(1978—),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学。E-mail:tieshansun@hot?https://www.doczj.com/doc/5c14161831.html, 。 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 孙铁山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北京 100871) 摘要:使用1995—2014年中国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分析其经济集聚水平和空间结构特征演化,并探讨经济 集聚及其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中集聚水平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威廉姆森的倒U 假说。同时,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显示,集聚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聚程度之间同样存在倒U 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集聚水平提高,经济布局往往呈现出中心城市极化特征,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活动趋于分散化的同时,经济集聚的空间结构也会向更加趋于多中心结构的方向演化。对经济集聚、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经济集聚的确推动了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主要是围绕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则主要是多中心集聚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关键词:经济空间集聚;集聚空间结构;地区经济增长;三大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6)05-0063-08DOI :10.15957/https://www.doczj.com/doc/5c14161831.html,ki.jjdl.2016.05.009 Evolution of Agglomeration 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China SUN Tie -shan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 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e three most well-developed and competitive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China.The study on the long-term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of these three regions will help reveal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rend of large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China.This paper uses the prefecture level city data from 1995to 2014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se three regions,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agglomeration,changi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se 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changed over time with economic growth,and the trends provide th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inverse U curve hypothesis of Williamson.Meanwhile,the evolvement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these three regions also indicate there exists an inversed U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ity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glomeration levels,which means monocentricity will be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ing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while with the incre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economic activities tend to be more dispersed as well a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tend to be more polycentric.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on economic agglomeration,its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hows that economic agglomeration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ree regions,however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the monocentric agglomeration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whil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the polycentric agglomeration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economic agglomeration;spatial structure;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China 第36卷第5期经济地理Vol.36,No.52016年5月ECONOMIC GEOGRAPHY May ,2016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作者: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节选)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完整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 城市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其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结构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网络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而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跃升,也是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本质载体。 今后中国必须坚持发展三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组团式大城市集群,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与经济增长能力的“航母”。国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必然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涌流。 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战略突破 1、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 2、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 3、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 4、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 5、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的城市结构在区域中的逻辑充填; 6、充分协调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1.都市区 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北京都市区、长三角都市区、上海都市区、杭州都市区、金华-义乌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等。 2.大都市带 概念:大都市带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有若干个彼此分离的大都市区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逐渐紧密连成一体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是一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世界大都市带 目前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以及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等。其中又以第一、第二个大都市带最为典型: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该大都市带简称波士华希(Boswash),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都市连绵带,沿着大西洋,北起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南到弗吉尼亚州,共涉及美国10个州。北端城市为波士顿,南端是华盛顿,中间以纽约为中心,依次排列着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纽黑文、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延伸970km,宽50-160km,面积约为13.9万平方公里。据美国《幸福》杂志1977年的统计,美国50家最大商业银行中的28%,50家最大人寿保险公司的42%,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的33%,50家最大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大运输公司的28%都将总部设在这个大都市带内。另外,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个大都市带不仅是美国政治中心,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心地。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核心,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大城市,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江地区所形成的日本最大的大都市带。这个大都市带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20%,居住人口达6000余万,集中了日本50%以上的人口,远远超过美国东北海岸的大都市带,人口密度也比后者高出3-4倍。东海道大都市带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全国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口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以及全国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这一大都市带已成为日本群岛的重要发展轴心。 我国大都市带 上海大都市带(上海,南京,苏州,宁夏,杭州)、沈大都市带(沈阳,大连)、京津翼大都市带(北京,天津,石家庄)、成渝大都市带(重庆,成都)、长江中游大都市带(武汉,长沙,南昌)、吉黑大都市带(哈尔滨,长春)、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珠海,深圳,广州)、济青大都市带(济南,青岛)

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陈康幼 张杨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433) 内容提要:所谓都市圈是指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本文通过对三大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现状分析,发现其发展中的问题并通过国外相似都市圈的经验对三大都市圈提出相应的对策。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三大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提供可以依据的方向,对全国其他正在发展起来的都市圈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都市圈 产业发展 中心城市 策略 一、引 言 都市圈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落。都市圈的发展源于城市功能的向外扩展,并且通常会逐步演化出庞大的城市化地带,以其独有的集聚优势对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挥巨大作用。本文综合了各学者的研究,认为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是指: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 如今,在中国被公认的主要都市圈有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和京津冀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作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主要有16个城市构成,包括:上海,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常州,湖州,苏州,无锡,杭州,南京,温州,嘉兴,绍兴,宁波和台州,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内含2个超大城市,1个特大城市,4个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和33个小城市。 中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本轮文主要研究狭义上的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七个县(区)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44%,人口为全国的1.77%。 京津冀都市圈也被称为“大北京地区都市圈”“首都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共有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三大都市圈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发展中的问题并通过国外相似都市圈的经验对三大都市圈提出相应的对策。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都市圈必将日益增多,了解并总结现有都市圈的问题和经验必然对这些新兴都市圈有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班级:城规1211 成员:26 宋晓露 28 马晓婷 29 陈静芳 30 蔡水湄 指导老师:王勇老师 目录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脱离了独自发展的模式,都市圏的建设成为发展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都市圏内城市联动及产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

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南京都市圏的融合、完善与分工将极大地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牵引作用。 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南京都市圈目前的概况及基本特征,分析圈内各产业;其次,基于南京都市圏发展现状与规划远景,将南京都市圈与江苏省其他都市圈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南京都市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规律,提出了优化都市圏的建议。 关键词:基本特征产业分析比较分析优化建议 1.南京都市圈概述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状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1] 南京都市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比较厚实的经济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 宏观上,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 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起着连南接 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 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 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 地位。 图1-1 南京都市圈与周边都市圈区位示意图(注:来自网络)中观区位 从中观上看,南京都市圈处于长江三角洲向西部地区推进的中枢,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带的一角。 微观区位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 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 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同时,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其 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 图1-2 南京都市圈范围(注:来自网络)

中国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1.长三角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该城市群目前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心、多中 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可以预期,这将是下一轮发展的必要准备。 长三角城市群应结合城市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集约化发展,统筹区域布局,实施功能分区,提高资本、土地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鼓励地方化,保持城镇集群特色,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与区域性交通网络的衔接,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2.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由香港、广州、佛山、江门、深圳、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澳门等11个城市组成,外加清远市作为其辐射城市。它是我国沿海开放区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不将香港和澳门计算在内,该城市群仍旧吸纳了全国近1/6的外资。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二,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二、现实竞争力第一、成长竞争力第三。 (1)先天竞争力。位于华南地区的该城市群,其发展是伴随珠江三角洲的 其 、 20位。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得分也不够理想,排名仅为第12位。今后该城市群的发展应仍旧以香港为城市群核心,以澳门、广州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圈层,并以此城市结构来带动城市群经济的新发展。“城市群由原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带动,逐步走向服务性的产业带动,这种发展方向的转换将使珠三角城市群成为南方强有力的经济重心。” 3.京津唐城市群 京津唐城市群位于环渤海湾地区、华北平原北部,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 哈尔滨都市圈是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100公里左右)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县、市,总面积34284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842万。

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 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主”指哈尔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 “三副”指目前哈尔滨都市圈中实力较强的三个县市:阿城、双城、肇东。 “三核”指位于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三个县市:宾县、尚志、五常。 “六轴”指贯通都市圈东南西北的“城镇—产业”共生轴线,包括:“哈大齐牡”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京哈—哈绥”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哈五”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同三” 、“哈萝”公路及松花江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

“三圈层”指都市圈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差异而形成的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扩展圈层。 产业集聚区布局: 传统产业集聚区。包括:位于三大动力工业区、平房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阿城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以双城食品加工集聚区和江北食品工业集聚区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利民工业区、肇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牛家工业区、对青山工业区内的医药化工集聚区;位于宾西工业区和护栏铁东工业区的建材产业集聚区。 新兴产业集聚区。包括:以迎宾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太平空港和香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哈东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江北松浦镇北部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区和出口加工基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中心城市哈尔滨和各卫星城市综合性服务中心;依托空港园区形成的国际性物流中心和依托交通节点和产业园区形成的区域专业性物流中心;结合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服务区。 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在卫星城(尤其是五常和尚志)的主要农业产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木材、中药材等加工基地。

中国三大运营商优劣势比较

中国移动 S 1、客户群优势 2、成本优势 3、资产优势 4、员工优势 5、品牌优势 6、经验和能力优势 7、民族技术 o 1、FMC 2、互联网化 3、移动化 4、宽带化GPON 5、智能化 6、国家鼓励大企业走向世界 W 1、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操作系统、浏览器、搜索、应用) 2、互联网出口带宽 3、传输网 T 1、技术进步的威胁 2、反垄断的威胁 3、IM、操作系统、IPHONE 中国联通 优势: 1、价格便宜:入网费和使用费都相对中国移动便宜 2、服务态度好:在目前的广泛口碑宣传中认同中国联通的服务态度 3、服务种类齐全: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联通公司的经营范围较中国移动大得 多,这意味着用户在一家公司就可以完成其所需的各种服务项目. 4、品牌形象好:品牌形象趋于平民化,和消费者的距离较近,由于一开始和中国移动 有过于悬殊的差距,因此在软件服务方面较为注重,从而赢得了口碑,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比中国移动好. 5、政策优势大:是国内唯一经营电信项目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公司,国家有意缩小

和 中国移动的距离,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中将最具有潜力. 6、硬件设备好:由于公司组建时间比中国移动晚,因此可以采用最为先进的设备,从 而保障了通话质量. 7、经过这几年的运做,使感受的网络覆盖率大幅度提升,提高了可通话区域面积和 通话质量,发展速度是中国移动所无可比拟的 ? 劣势: 1、网络覆盖面少,使可通话区域和通话质量受到限制,由此而产生的不良 口碑教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根深蒂固,对于移动通信来说是一个致命的 弱点 2、服务时间短,是消费者对其成熟性和稳定性存在疑虑,公司的品牌形象定 位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不够清晰 3、品牌形象低,由于一开始就从价格上和中国移动竞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造成了低质廉价的负面影响,造成消费购买时的障碍. 4、经营时间短,品牌沉积比较少,因此造成品牌第一提及率低,在品牌消费 习惯上对比中国移动存在较大劣势 5、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过快,已经引起了中国移动的强烈重视,从而加大了其 自身的市场拓展工作,由过去的自然推广想目前的策略化推广改进,增加 了未来市场工作的难度 6、终端代理网点的服务质量等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机会: 1、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离出来后原有的官僚作风等依然存在,在市场推广和服务改进等方面存在迟钝的现象 2、由于中国移动早期的种种收费过高和计费不透明等弊端不断被公众所揭露,使其品牌形象的损坏进程在不断加剧中,而中国移动至今未在言论或行动上将这些现象予以更改,已经有一部分消费者开始转向联通 3、中国移动早期的不规范管理而带来的弊端正不断显现出来,并且由于规模的过于庞大而带来的缺乏灵活性正不断给中国移动已经受损的品牌形象带来更大的伤害 4、由于互连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深入生活等因素,从而使通讯领域不断的扩大,而所增加的许多项目是中国移动无法经营的,将在竞争中缺乏相应的可提供产品内容,联通在时尚科技方面将对中国移动造成巨大冲击 ? 威胁: 1、中国移动目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开始 展开了一些改变形象的措施,例如设立1860服务热线等 2、中国移动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缩短和中国联通最大的劣势---- 价格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地理练习-第七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第二课时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知能演练提升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其表现的内容多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反映我国某区域景观的剪纸作品(如图),完成第1~2题。 1.该剪纸作品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在()。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长江三角洲 D.华北平原 2.该剪纸作品所反映的区域,其民间美食和传统体育活动是()。 A.馍、踩高跷 B.糌粑、攀岩 C.粽子、赛龙舟 D.窝头、滑冰 3.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 A.重庆市 B.上海市 C.天津市 D.北京市 4.下列关于上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 B.是我国最大的城市 C.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D.煤炭资源丰富 下图是“我国长江流域工业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7题。 5.长江干流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是()。 A.Ⅰ和Ⅱ B.Ⅱ和Ⅲ C.Ⅲ和Ⅳ D.Ⅳ和Ⅴ

6.上海发展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不包括()。 A.交通便利 B.市场广阔 C.劳动力素质高 D.矿产资源丰富 7.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A.上海 B.南京 C.杭州 D.武汉 8.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与此问题成因无关的是()。 A.上游毁林开荒 B.中游围湖造田 C.中下游酸雨污染 D.夏季降水集中 9.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不相关的自然条件是()。 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1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A.技术先进 B.能源丰富 C.洪涝灾害频繁 D.信息不畅 11.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计算机软件基地,选址时应优先考虑()。 ①邻近原料产地②靠近市场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④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上海宝山成为我国钢铁工业中心的主要优势是()。 A.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B.人口稠密 C.水运便利和广大的消费市场 D.农业基础好 ★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图1-1 代表性城市通达性分析 第一章 区域功能定位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国内外发展的宏观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区域整体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市场容量和消费水平体现的市场条件、以人居环境和区域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本土研发能力和人才供应为主的创新环境、以及当地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等等,将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是提升该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整体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该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客观基础。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从中日韩三国小范围、低层次起步,逐渐扩大范围并向高层次推进。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未来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中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 (三)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地带构成我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核心轴线,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发挥着统领作用。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地区的经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都市圈或者说都市经济区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京津冀都市圈

应在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履行主要支撑区域的功能。 二、规划区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首都优势,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内外交流枢纽等功能,具有全国意义和世界影响,但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当缓慢。 表1-1北京技术合同流向情况(2003年) 项数金额(亿元)比重(%) 北京15976 120.0 45.2 天津651 4.0 1.5 河北1156 7.0 2.7 京津冀17783 131.1 49.4 全国32173 265.4 100.0 (二)京津冀都市圈呈现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双核的空间结构形态,处理好北京-天津发展的关系是本次区域规划成败的关键。 图1-2 1984-2003年京津两市工业总产值 (三)向沿海地区的空间推移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出现,对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区域统筹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四)人口产业同资源环境分布格局的特点,给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机遇,但统筹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依然很大。 (五)在我国大都市区中,产业体系最为完整,但竞争力不强,产业空间合理组织的难度较大。

三大运营商的组织架构

中国移动: 高效的母子公司结构 由于此前的重组没有带来实质性影响,中国移动的组织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和 其他两家运营商不同,中国移动建立了母子公司的组织结构——所有子公司均 为独立法人。我们认为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 ●总部扮演决策者的角色,而非执行推动者 ●所有子公司均有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执行的灵活性 ●子公司约40%的税款缴至地税局,60%缴至国税局,这有助于中国移动与地方政府保持良好的 关系 图1: 中国移动总部精简的结构(17个部门) 中国电信: 平衡的前后端型结构 中国电信2005年将组织结构转变成独立的前端和后端结构;前端部门包括政企客户、家庭客户以及个人客户部门。后端部门包括其他支持和行政单位。根据与业内人士的沟通,我们理解中国电信仍维持“集体决策”的机制,这意味着,任何重要决定在执行前必须得到所有相关部门的同意。我们相信这样的机制确保了决策的适用性,并能得到更好贯彻,虽然代价是效率降低。 图2: 中国电信总部平衡的前后端型结构(22个部门) 中国联通: 部门数量更多,协同效应更少 在与中国网通合并后,中国联通总部拥有28个部门,18个直属单位以及2家独立公司。而相比之下,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仅分别有22个和17个部门。图3中的灰体字部门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所没有的部门。据我们估算,中国联通总部层面现有近100个部门主管(包括副主管),而中国移动还不到50个。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联通的部门数量更多,而且各个部门的主管数量也更多。我们相信这样的结构是旨在平衡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各自的利益,但这将导致效率低下,原因如下:1)相似部门的职能重叠;2)当一项决策涉及多个部门时,缺乏明确的责任归属;3)内部矛盾和协调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预计中国联通将需要2-3年的时间来理顺其工作流程。 从组织架构看三大电信运营商 一、中国联通 1)集团33个职能部门,另五个职能部门二级部门; 2)12个三产公司; 3)一个移动网络公司; 4)31个省分公司。 二、中国电信 1)集团22个职能部门; 2)31个省级子分公司; 3)另有中电信欧洲公司、澳门公司、股份公司、通信服公司、信元公司、中英海底光缆公司等; 4)其他参股公司、三产公司、物业公司等。 三、中国移动 1)集团19个职能部门,二级部门四个;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的区域协调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的区域协调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American MPOs and Its Inspirations to China 周素红 陈慧玮 引言 区域协调一直是各地政府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在美国的分权体制下,其地区间协调面临的困难更为突出。经过政府和民间的长期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套相对有效的协调机制。在解决区域间的各类协调问题时,除了通过法律程序缔结州际协定或采用非正式的州际行政协议外,编制区域规划、成立一系列专项政府公共权利机构和政府联合会等对区域的实质性协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1920年代,随着小汽车的大量使用,城市迅速蔓延,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日渐密切,亟需协调,区域规划与区域协调的呼声日渐高涨。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第一批规划咨询和协调机构,包括一系列非政府组织,如1922年成立的区域规划协会(RPA: 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和部分为解决某一方面问题而成立的政府公共权力机构,如纽约港权力机构,后来更名为“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Port Authority of New York and New Jersey)。但由于各自权力的局限,这些组织和机构所发挥的协调作用是有限的。政府联合会(COG: Council of Government)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60年代以后,联邦政府逐渐重视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区域协调问题,增加了对公路建设、城市再开发和环境整治的联邦基金拨款,并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提交相应的区域规划和论证报告,才能获得相应的拨款,一批政府联合会(C O G)应运而生。这些C O G 主要行使联邦基金相关法案要求的一系列协调、审核与计划事务,包括提交交通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编制和实施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经济发展、交通与环境公平等涉及区域发展的各项协调计划,从而将全面的区域协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由于地方C O G 的主要成员来自各地多个相关政府权力部门,因此能在区域协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其主要职能,COG 可以划分为区域委员会(RC: Regional Council)和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PO: Metropolitan Planning Organizations)两类。其中,R C 主要负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问题,而M P O 则主要负责与大都市区交通规划和相关基金申请有关的规划和协调工作。目前,全美共有300多个大都市区规划组织,在各地的实际运作中,部分R C 包括了M P O 或直接通过RC 行使MPO 的职能。 在上述关于区域协调的相关组织和机构中,由于有相关法案的保障,C O G 中的M P O 在区域性交通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申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通过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区域规划和协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本文介绍了美国大都市区区域协调的主要执行机构——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 P O)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挥区域协调作用的主要协调机制——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为基础,促进区域用地、环境整治、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区域协调。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区域规划和协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认为以立法为基础,建立公共投资再分配机制是政府进行区域协调的有效途径之一。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regiona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executive body for metropolitan regional coordination in USA, the history of MPO, and analyses its mechanism.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it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consider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egiona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in China. It proclaims that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the redistribution of public investment on the premise of legislation would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in regional coordination between governments. 关键词: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 区域协调机制 Keywords: USA; MPO;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401019)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06YD01)资助。作者: 周素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 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副教授。zsuhong@https://www.doczj.com/doc/5c14161831.html, 陈慧玮,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基于综合城市化的城市群效率研究——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比较

一、引言与文献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涵盖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为中国城市化的反复期,表现为前进与倒退并存;改革开放后至今为第四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步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在2002年之后,中国的城市化开始超常规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超过工业化国家快速增长期年均1个百分点,创造世界之最。[1]Roger C K 、Yao Shimou (1999)[2]也提到中国正经历的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规模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政府的工作报告或一些学者的研究文献都将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视为值得欢呼庆祝的成功,[3]许多地区纷纷提出了要加速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整体城市化水平为17.92%,到2009年底,整体城市化水平为46.59%。与此同时,在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地区,城市化水平更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如2006年,长三角的城市化水平为62.91%,珠三角的城市化水平为79.48%,京津冀的京津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80.84%,而同期中国整体城市化水平为43.90%,[4]这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超过全国约30个百分点。 中国的城市化吸引了诸多学者和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但是“城镇化这一课题,虽然已经过中国学者比较系统、长期深入的研究分析,仍还有许多具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5] 中国的城市化总体可以 2012年第1期 基于综合城市化的城市群效率研究 ———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比较* 李胜会 冯邦彦*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0YJC79014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10451064101005130)、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2011sz003)、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0B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胜会,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广东广州,510640);冯邦彦,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不是一种自生成长的城市化,而是在外部力量主导下的“粗放型城市 化”。通过研究发现,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传统的城市化水平“虚高”,很大程度上只是人口的“被城市化”; 综合城市化指数衡量的城市化水平更具内涵,反映了城市化的真实程度。通过对综合城市化效率的研究,我 国三大城市群地区综合城市化效率总体有效性不足,尤其是大城市效率水平较低,而中小城市效率水平较 高。通过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效率水平最高,珠三角城市群综合效率水平最低;在效 率变化上,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效率改善均优于珠三角城市群。 [关键词]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城市群效率Malmquist-DEA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1-0066-08

八年级地理下册 7.2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二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教案(新版)新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4.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对区域经济分析的一般认识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过程】 【出示目标】(熟悉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学生齐读目标。 【情境导入】(视频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进入到本节学习) 多媒体播放歌曲:《江南水乡》。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刚刚我们在视频中看到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踏上长江三角洲这块富庶繁华之地。 【自主学习快乐收获】(学生独立完成,标记重难点)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52~57页,完成自主学习指导课程的自主探究部分; 2.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发现并记录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细读教材,勾画出重点、疑点内容。(分不同颜色进行勾画,并注意标注) 【自学检测】(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1.多媒体出示自主探究答案,学生更正并提出疑难问题; 2.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和核心城市,并分析城市的分布特点。(图文结合,锻炼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阅读材料,让学生介绍对上海的印象,了解浦东开放开发二十几年的巨大变化。(锻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地位以及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01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开稿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公布版) 一、规划期限、范围与法律效力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规划范围 1、赣州都市区 赣州都市区范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信丰县、崇义县、大余县和赣州开发区,总面积2.01万平方公里。 赣州都市核心区范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和赣州开发区;同时考虑到赣州城市的供水安全保障,将崇义县的陡水湖水库周边的过埠镇、杰坝乡纳入,总面积7100平方公里。 2、赣州中心城市 赣州中心城市范围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全域,南康区的蓉江街道、东山街道、唐江镇、凤岗镇、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三江乡、龙华乡、朱坊乡、横寨乡、赤土畲族乡;赣县梅林镇、茅店镇、江口镇、五云镇、储潭镇、大田乡;上犹县东山镇、黄埠镇。区域总面积为2236平方公里。

(三)法定效力 本规划是赣州都市区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在都市区内各项规划建设管理活动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执行本规划。 二、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 (一)发展目标 1、都市区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赣州中心城市同城化发展格局,特大城市发展框架基本建立;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都市区整体的社会经济、生态环保等指标位居全省都市区、城镇群发展前列。 到2020年,建立起辐射带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都市空间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稀土与钨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到2030年,将赣州都市区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新兴开放高地和重要增长极、赣江源头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2、赣州都市区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到2015年,都市区城镇人口为300-310万,城镇建设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