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摘要: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分析全球化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特别分析了两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旨在促进和推动这两个文化大国全方位的发展与合作。

关键词:中国、印度、全球化、宗教文化、文化交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交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关系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印两国将在“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的合作。可以预计,在未来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可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有时是指狭义的宗教文化,更多的时候则是指广义的文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接轨,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印两大邻国之间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增强。2005年底,印度总统卡拉姆在新加坡访问时表示,中印之间因1962年边界冲突造成的伤疤已经痊癒,阻碍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问题正得到逐步解决,中印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将进入新的时期。

1.中国再次掀起“印度热”的新契机

从《战国策》、《国语》等中国典籍中发现所受印度文化影响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印文化交流已经进行了数千年。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也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季羡林先生因此总结道:“在全部世界史上,要举一个文化交流双方获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1]从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看,“佛国之伟”使中国人仰慕西天,鼓动了中国高僧西进求法,进而推动中国出现“印度热”。但是在这之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式微甚至基本消失,中国对印度文化历经了漫长的淡漠阶段,中国人对印度本土的文化变迁也越来越陌生。特别是近代,印度的“亡国奴”形象虽然令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无限同情,但却无论如

何不能激起他们的敬仰之情,“印度热”也就缺乏根基。研究中印文化关系的一些学者认为,从9世纪后“印度已不再对中国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了”[2]。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听到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创造的成就,也惊喜地看到以“印度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等软件企业为代表的现代高新技术享誉世界。正是由于“印度技术学院”(IIT)、“印度管理学院”(IIM)、班加罗尔等现代技术品牌的出现,让中国的领导层和知识精英不得不对印度刮目相看。可以说,这些现代技术品牌已经有助于印度形象在中国人眼中的积极变化,为中国再次掀起“印度热”提供了一剂强心针。可以预计,随着印度IT公司和技术学院在中国教学科研活动的有序展开,印度技术名牌会在中印两

国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中发挥持久的作用。

2.西方语境:中印文化竞争

自印度于1947年独立和新中国于1949年成立,特别是随着中印两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先后崛起,世界各国对中印两国的比较从来没有局限在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和国防外交领域。面对两个古老的文明大国,对其宗教文化进行比较也一直是西方学者研究的重点。在目前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在西方学者眼里,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也是中印之间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的一个重要

领域。从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的新印度和1949年后的新中国,由于没有建立起双方均认可的话语体系,深受“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理论影响的中印学者,不自觉地认为本国的发展也许是要以邻国的弱势为前提,印度传统的“强大的邻国是最大威胁”的理论和中国传统中的“远交近攻”策略,均从“地缘”理论找到了支持。时至今日,地缘理论仍在中印学者的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客观而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全世界范围展开。文化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不可否认的是,用军事、经济强势压制对方的硬实力是强迫性的,而通过制度上、文化上、政策上的优越性或道德性所展现的软实力则是吸引性的。因此,在21世纪的竞争力评估中,软实力特别是文化的吸引力,往往比硬性的军事经济实力占有更大的权重。人们发现,近年来在推动综合国力增长方面,中印两国都十分重视借助文化影响力。例如,中国大量报导“春节”在西方国家的活动和影响,而印度也大量报道“灯节”在世界各国受欢迎的情况,中印都注意到汉语和印地语在当今美国外交国防部门的重要性上升等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以印度著名的战略评论家拉贾·莫汉的“中国儒党”一文为标志,印度媒体人和学者注意到中国对于推广本土文化的重视,也明显看到中印文化之间也有许多明显的差异。于是,

中印两国间的和平与冲突便打上了文化价值的符号。有些学者预计,在两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两国文化影响力的竞争再所难免。

3.定位中印文化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21世纪文化多元并存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必须给印度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印度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或称

复合型文化。就如中华文化一样,印度文化既是当今人类社会多元文化中的一元,但其本身这一元中,实又包含着“多元”。我们看到传统的中西文化差异明显,但同属“东方文化”的中印文化之间,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罗列出如下几点:一、在认知方面,西方重唯理、思辨,中印重经验、直觉;西方着眼当下,重微观的细节分析,中印着眼长远,重宏观的整体综合。二、在人际社会关系上,西方强调竞争、功利、能力,中印重视伦理、道德、精神。三、在自我评价方面,西方强调张扬个性,推销自我,而中印传统文化都特别强调“修身”、“反省”。从这些方面讲,中印文化有一种“同质文化”的性质。就一般而论,同质文明之间能够产生一种同心力、亲和力、吸引力,更能理解和包容对方的观念和行为,较容易沟通与交流。也许正是部分地由于这种文化同质,即使是在两国关系十分困难的年代,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中印两国从来都有许多不谋而合的观点。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印两国文化的处境有某些相似之处。文化全球化是今天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和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的民族性是可以并存的,也可以说两者是统一的。今日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化,其实质是全球文化的资本主义化,或称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与中国和印度相距很远,有时甚至完全对立。与欧美相比,中国和印度在综合国力对比上将长期处于相对弱势,从“好莱坞大片”到“肯德鸡”“麦当劳”充斥中印市场,我们断难否定在“文化产品”项目上,与美国比较,中印两国处于“逆差”状态。因此,从东西文化冲撞和交流的角度说,中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十分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自“9·11事件”后,欧美国家惊奇发现,其引以为自豪的船坚炮利不能有效地应对恐怖分子的挑战,其“文明冲突论”又显现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合理的解释。在这种困境中,将目光投向以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试图从中国的“和谐社会”和“世界大同”,印度的“天下一家”和“非暴力主义”中寻求答案。因此,中印文化的复兴和发扬光大,可望为世界格局由冲突走向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印度文化的相对优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竞争,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这种竞争是在“信息的自由传播”中进行的;二是文化竞争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如果从总体上说,与西方国家相比,由于综合国力的长期弱势,中印文化的优势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充分的张扬,那么至少在“信息的自由传播”方面,印度与中国相比,却具备明显的优势。

1.印度的话语优势

目前,我国上网用户已经过亿,但网络上95%以上是英语信息,我国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极其有限。而印度不但因为数量巨大的中产阶级使用英语,而且因为具有从英国殖民者那里继承的教育体系,并且这种教育体系已经培养出了大批

熟悉西方政治、法律、金融制度与话语方式的印度精英,使得印度人及他们的文章活跃在互联网上、国际组织里、国际论坛上和国际学术会议中。他们积极活跃的表现和好争善辩,往往让人印象深刻,也远比数量少得可怜的中国精英代表更具说服力。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和计算,近年来关于“印度崛起”这一主题,最早是由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印度人,主要包括设计让“印度热”在世界升温的印度学者和政要,也包括一些印裔美国人、印裔欧洲人甚至印裔新加坡人提出来,并逐渐在欧美国家中炒热的。

2.印度的信息自由传播优势

印度信息在全世界自由传播的另一个优势是有大量宗教方面信息的传播。如果与印度的情况进行对比,我们常常不理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许多指责。例如,直到今天,印度儿童的营养不良率仍高达47% (中国儿童的营养不良率是8%),在印度每5个1岁至5岁的小孩中,就有一个会死去,但西方国家对此几乎从来都无动于衷,但是对于中国的一些计划生育手段,西方国家几乎从来都是大加谴责;又如,对于印度政教不分,特别是对保护宗教信仰与保护宗教的某些实践(如印

度教的童婚、嫁妆等,穆斯林的属人法等)、宗教象征(印度教大神罗摩的神庙等)、宗教仪式(杀婴等)等,西方一般并不介意,但对于中国维持社会稳定的许多做法,却以宗教自由和基本人权的名义,施加巨大压力。在这个方面,印度政治民主制度下的宗教信仰自由、实践自由甚至宗教竞争自由,的确为印度提供了巨大的伸缩空间;而印度精英的解释能力,也往往让西方人更能对印度的国情给予同

情地理解。因此,今天的印度在大多数西方人眼里既“是一个杂乱无章、凌乱不堪的民主国家,被民族和宗教分歧弄得四分五裂”,更是一个充满无限潜力和未来希望的新兴大国。在今日印度,宗教无处不在。在《印度宪法》中有作为基本人权的宗教信仰自由条文;在外交策略中,有对宗教少数人团体(称为“持不同意见者”)的利用,如2005年9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纽约对美国人说,印度有关伊朗问题的任何政策都必须考虑到,印度有1亿3000万什叶派穆斯林;在欧美,海外印度人的文化自豪与宗教狂热比本土印度人更甚。在印度,宗教冲突的问题有效地掩盖了政治社会问题的实质,并且将人们的注意力移向其他的关注方向,忽视了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发展问题,也忽视了行政领导和警察部门的效率和责任心问题。虽然印度的宗教矛盾、冲突甚至对抗层出不穷, 2005年4月5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却说:“印度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好过。”印度良好的国际环境并不全靠硬实力,在“文化扩张”中以柔韧的生命力作支撑,这点正是最值得中国学习的。

(三)影响中印文化交流的障碍

没有人否认,中印两国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中国有识之士从来都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华,中国文化也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中得到发展的。周恩来总理在1956年说:“中国人民一向钦佩印度人民的文化传统和创造天才。”他还号召说:“中国人民要像自己的先人玄奘那样,虚心地向印度人民学习。”[3]但是,文化交流是以对异文化的了解、理解和欣赏为条件的,中印两国长期被高高的喜马拉雅山所阻断,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是一个基本事实。

1.印度方面:意识形态与基础研究

在“文明冲突论”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同时,此理论也在印度产生了影响。一些极端组织和个人,特别是在极端印度教组织中,“基督教-印度教文化”与“伊斯兰教-儒教文化”冲突的理论大有市场,并时常作为反对和攻击中国的理由。研究一个国家的语言、历史、文化是深入研究其政治、经济、战略的基础。从20世纪初到中印边界冲突之前,印度学界对中国佛教和中印文化的研究比较重视,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巴克齐(P. C. Bagchi,汉名师觉月)、久居印度的谭云山、伟大诗人泰戈尔、哲学家S·拉达克里希那等都是当之无愧的姣姣者。但是自中印边界冲突以来,印度研究中国的特点是:重关系,重战略;

轻历史,轻文化。因此,与中国的情形完全不同,印度最著名的“中国通”,不是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或宗教学家,而是中印战略、外交关系的研究者或评论者。最近的一个积极变化是,印度的战略分析家注意到,近年来中国政府不仅在纪念孔子诞辰,在祭祀黄帝,在学校里教孩子学《论语》中,而且还在其政治表述中运用了许多儒家思想。例如,在国际关系中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述中运用“和”、“仁”、“爱”思想等等[4]。也许,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未来会在印度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对研究中国缺乏基础准备的另一个表现,是印度研究者的语言障碍。在印度政府的重要智库和高级别研究机构中,甚至在最著名的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普遍缺乏熟知中文的学者,他们更不能在研究中使用中文材料。印度学者本身并不缺乏独立分析能力,但由于语言的障碍,限制了他们的信息渠道,造成照搬来自西方的资料甚至观点的现象十分严重。对一种文化的欣赏,必须以基本的了解作为前提,缺乏对中国的基础性研究,阻碍了印度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2.中国方面:缺乏宗教文化理解

中印文化差异使我们从客观上不容易达成较好的理解。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不了解印度的文化便无从全面了解印度,更不可能理解印度。印度的“信缘文化”与中国的“血缘文化”的不同特点十分突出,有人说中国(大陆)的软实力在长城、兵马俑、姚明、大熊猫,而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陆续推出的文化名牌则是甘地、《薄伽梵歌》、《爱经》、瑜伽、宝来乌电影等,可见中国的文化品牌与印度的名牌是多么不同,或者从客观上说,我们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印度宗教文化。自19世纪印度在世界上的“文化衰落”,导致了整个世界对印度文化的“冷淡”。19世纪开始,许多欧洲人就将印度文化视为一种停滞的、不屑一顾的文化。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由于印度没有力量与英国的技术优势竞争,印度的价值观是“精神的”(欧洲的价值观是“物质的”)这一观点也“被一部分印度思想家采纳了,并且成为对印度知识界的一种安慰”。[5]而近一百多年来,由于传统文化呈现衰落趋势,中国则处于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引进、学习欧美文化的过程中,或者说“基本上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是在建设中国新文化的过程中”[6]。这一连串反应的结果便是,中国对印度文化的态度也就一直处于“冷淡阶段”, 1962年边界冲突以后更是如此。虽然中国学界并没有停止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并完成了从《罗摩衍那》、《摩奴法典》、《薄伽梵歌》到史上最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等巨著的翻译工作,但对于印度多元宗教文化的研究,却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宗教文化对印度如此重要,难怪在谈到改变中国对印度的冷淡时,谭中

先生认为:“只有真正从文化上看到印度社会的活力,否则这一“冷淡”的气候很难增温。”[7]理解印度的宗教文化,中国必须关注和理解印度宗教文化的真正内核。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在印度社会占主流地位的自始至终都是印度教文化。从圣雄甘地、《薄伽梵歌》、《爱经》、瑜伽等印度宗教文化名牌,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属于印度教文化范畴内的东西。今天,印度教文化不仅是印度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印度的其他宗教文化,如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都受到印度教文化的重大影响。因此,印度教及其文化才是我们理解当今印度社会的关键。迄今为止,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印度教及其文化方面是十分不够的。结语:研究文化学习“柔韧”学习和研究印度文化是当今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文化自觉,即一方面要有忧患意识,一方面还要有文化自信。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来说,就是一方面要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我们形成严酷挑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华民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以及能够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有利条件。当今世界已经联成一片,每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因此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会适应需要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必然存在,但如果我们从印度文化系统看过来,通过与之比较和交流,必定有助于我们端正心态,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观察中国的情况,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力扩大,让欧美学者甚至估计“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正在形成之中[8];另一方面,中国却面临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强大压力,特别是在宗教、人权方面更是如此。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处理好“软硬”、“刚柔”关系,认识有自信心的优质文化的发展,无须刻意追求强大,完全可以以全社会符合人性、宽松、鼓励人的创造力的柔性指标来发展,最终形成社会发展的优势。中国“以生活为导向”的文化(Life-oriented Culture)具有关爱生命、关心现实、关注人间的特点,对日益“世俗化”、“入世化”的世界,可以提供不少借鉴,甚至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从中国古代融合佛教文化,到近代学习欧美文化的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将在新一轮的中外文化交汇中,创造出顺应向善的、丰富多样的、实用浪漫皆俱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些成果会逐渐地、更多地被广泛接受,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所具备的文化柔韧,是中国应当学习的。

二、印度有别于中国的风俗禁忌

印度有“牛的王国”之称,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在路上驾车时, 千万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制品进入庙宇,同时最好也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对象。印度还有一项特别不同的习惯,回答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应有的麻烦。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实行种姓制度,打听当地人的种姓、阶级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摸自己头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也不喜欢去摸别人。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神圣无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留之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允许触摸。被邀去吃饭不必客气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吃东西时要大家一起分享,独食是小气而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印度人邀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心诚意的邀请,拒人于千之外的回绝当然令人不高兴。不跟身份悬殊的人进餐印度、尼泊尔人很重视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属阶级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饭;尼泊尔人也同样有类似的阶级划分,在其国内,对“身份”的重视,超过了一切。买酒有时间限在泰国有个规定,凌晨2时以后不准再买酒,否则会被警察处以罚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为禁酒日,在这些天就是神通广大的人也休想买到酒。不可骑在佛像上拍照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旅客如果对寺庙、佛像、和尚等做出轻率的行动,被视为“罪恶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游客,曾经由于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纪念照而被刑罚。对想带回去的佛像纪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为在信奉佛教的国家购买的佛像虽然归自己所有,但必须对它有一份敬意,如当它是一玩物,随意放置或粗手粗脚地动它,这种行为,会引起该国人的不快。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

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而我们要想适应印度的文化,则应该先了解印度的一些风俗习惯、禁忌,只有深入的了解了之后,两种文化才能更好的适应、融入。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A].张敏秋主编.跨越喜马拉雅障碍:中国寻求了解印度.代序[C]·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2] J·勒鲁瓦·戴维森.印度对中国的影响[A]. A·L·巴沙姆主编,闵光沛等译.印度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676.

[3]陈瑞声.外交官看世界:睦邻外交四十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4]拉贾·莫汉.中国儒党(The Confucian Party ofChina) [N].印度快报, 2005-12-19.

[5] R·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M].林太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3.

[6]汤一介.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A].文津演讲录二[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7.

[7]谭中.中国文化眼睛中印度形象的变迁[A].张敏秋主编.跨越喜马拉雅障碍:中国寻求了解印度[C].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8]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N].亚洲时代, 2006-04-07.

中西方文化比较与交流

中西方文化比较与交流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这些文化都是有着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中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世界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即“天人合一”。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而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认为,一切知识和理论必须接受经验事实的直接检验,注重物质和实践。而日本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夸大精神的作用,执着的认为,精神是万能的,而且可以超越和脱离物质而存在。 二.人生观 我国历来信奉和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重整体的成就感和整体的责、权、利,重视个人的成就和荣誉。 三.价值观 1.思维方式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已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倡导“仁、义、礼、志、信”,强调民族统一,并在很大程度上以此来判定人的行为的好与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种价值观念更得到强化和固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和飞速发展,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强调集体和社会是价值的主体,集体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和社会,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西方遵循先个人而后社会的观念,也就是有突出的“利己”思想。认为个人的价值、利益是最重要的,不实现个人利益,就谈不上实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西方许多上流社会的人捐赠财产给社会,最初的原因就是觉得多余的钱对自己也没用,也就是说,从利己的角度看待自己利他的行为,只是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 2.行为方式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行为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在中西方文化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首先,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 中国推崇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尤其是将有野心视为不良的行为。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3.家庭观念 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当小孩周岁时,父母就会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勤工俭学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子女

浅谈中俄传统节日的文化对比_王阿琴..

浅谈中俄传统节日的文化对比 王阿琴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比较研究了中俄传统节曰的文化习俗,指出了两国主要传统节曰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本文介绍了中俄主要传统节日来源上的异同,比较中俄两国在过新年、三八妇女节以及祭祀死者节日的风俗习惯,研究中俄传统节曰文化,并分析其异同,探寻在俄语教学中渗透节曰文化知识的方法,以增强大学生俄语学习习得能力和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能力,以便促进中俄两国人民更好地交流 关键词:中俄;传统节曰;文化对比 作者简介:王阿琴(1990.06.21-),女,汉族,籍贯: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139(2014)- 1斗191- 01 一、中俄传统节日的文化对比 1、中俄新年节日比较 在俄罗斯人看来,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节期是1月1 日。但以前不是这样,最初俄罗斯新年在每年的3月1日庆祝,会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1699年,彼得大帝下令把新年定到每年的1月1日庆祝,并命令人们用柏树、枞树等树装饰房屋。之后,枞树成为了新年重要的标志。1930年,新年被定为全国法定节日。为了庆祝新年,俄罗斯人会早早地置办新年食品,如水果、马铃薯、蜜饯等,采购松树、枞树或云杉。在他们看来,装饰新年枞树是件大事,所以,常常会全家人一起动手用枞树装饰房子。新年的庆祝中当然少不了严寒老爷爷和他的孙女雪姑娘。在新年来临之际,他们会背着一大口袋礼物,以便赠送人们新年礼物,向人们祝贺新年。在午夜12点钟,克里姆林宫的大自鸣钟会传出响亮的钟声,电视机和收音机将把这个钟声传遍全国,此刻,举国欢庆,人们都举杯祝福,相互祝贺。 丰盛的晚餐也是庆祝新年的必需品,俄罗斯人认为,新年要吃得好,来年才能吃饱;新年要着新装,一年将不愁穿;除夕若不痛快,全年都将倒霉。这也反映了俄罗斯人新年讲究吃好,穿好,玩好的传统风俗习惯。 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期限是从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结束。 过年之前,每个家庭都会把屋子打扫的非常干净,被叫做“扫尘”。家庭主妇还要置办好年货,包括过年食物,新年衣服。其中鱼是新年必不可少的食品,要知道在汉语里,“鱼”和“余”是谐音,为祈求连年有余,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鱼就成了新年独特的食品。中国新年讲究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亲人早早就计划好何时乘何种交通工具方能准时回家,以便和家人共度春节。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就会贴上春联,挂好年画,贴好福字。除夕,中国人喜欢一家人围在一个桌子上吃年夜饭,饭后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期间,不管大人,小孩都会走亲访友,俗称“串门”。所以,拜年是中国传统新年的特点之一,为新年增添了活跃的氛围。 俄罗斯的新年和中国的新年都凸显了家人的大团聚而营造的一种祥和和快乐的气氛。但中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外国语学院08级日语系韩惠明 学号:20083442

现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地球已愈发变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国与国之间需要不断的合作和相互学习,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而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地理,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必然会产生一些误解甚至隔阂,因此分析并了解这些差异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了解这些差异之后,只有互相理解和加以尊重,才能更好的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深入合作。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和俄罗斯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差异。即使是普通的数字,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爱好也不一样,中国喜欢偶数,俄罗斯喜欢奇数;中国封建时代偏爱“九”和“五”,现代民众钟情“六”和“八”,俄罗斯喜欢“七”。 上世纪50年代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共同的意识形态掩盖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此后两国一度反目成仇,又无限放大了这种差异,抹杀了社会文化的共性。

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助于在双边交往中减少误解,增进互信。本文将从多方面浅析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 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 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对外:包容与排外 中国自古以来主张“世界大同”,华夏文明有极强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相当厚道。 在中国哈尔滨,中央大街和果戈理大街这两条最繁华的大街,是重建的俄罗斯风情区。满洲里建了俄罗斯套娃广场。绥芬河有个新建的住宅区赫然冠名俄罗斯。旧上海的外滩建筑群今天成了万国建筑艺术博物馆,现在,上海投资50亿元,在松江区建了1平方公里的“泰晤士镇”,还要建意大利镇和德国镇。

影视鉴赏网课新版复习资料

影视鉴赏 影视概说 1 【单选题】(A)属于纪实感很强的电影。 A、《三峡好人》 B、《英雄》 C、《小时代》 D 、《杜拉拉升职记》2 【单选题】(B)类电影尤其具有“窗户”功能。 A 、幻想风格 B、现实风格 C、惊悚风格 D 、喜剧风格3 【判断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贾樟柯的电影具有社会活化石的作用。(V) 4 【判断题】电影可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V)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 1 【单选题】关于电影《摇尾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影片内容是总统如何利用影像的力量影响公众 B、这是一部美国电影 C、影片反思了影像与现实间的关系 D、影片采用了纪实的表现方式 2 【单选题】理论家波德里亚认为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不包括(A)。 A、影像以符号的形式包围着现实 B、影像是现实的反映 C、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 D、影像掩盖和篡改现实 3 【判断题】《西蒙妮》讲述的是导演通过电脑技术虚拟出一位完美男主角的故事。(X)4 【判断题】电影就像镜子,因为我们会把电影里的人生和自己进行比较。(V) “影像文化”及其革命性意义 【单选题】根据麦克卢汉提出的“一切媒体都是人体延伸”的观点,电影是人类(A)的延伸。

A、想象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2 【判断题】电影所代表的形象思维,会与逻辑思维相互对立并互补。所以一般形象思维比较好的人逻辑思维就比较差。(X) 3 【判断题】好莱坞电影中“奇观化”法则指的是电影要表现出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东西。(V)4 【判断题】电影具有艺术特质,但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产物,其还会受到技术、市场规律等影响。(V) 影视文化的负面价值 1 【单选题】面对当今的电影,我们应该反思和批判的是(D)。 A、意识形态欺骗性 B、电影的平面化、单面化问题 C、媒体的强势话语霸权 D 、以上都对 2 【单选题】关于“摄影机如自来水”,下列说法有误的是(B)。 A、它是电影理论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 B、这句话主要是强调摄影师对电影创作的重要性。 C、由法国电影理论家阿斯特吕克提出。 D、意思是运用摄影机语言漂亮流畅地表达思想,叙述故事。 3 【单选题】只有电影(A)的时候,电影才开始被看成是艺术的。 A、有自己的语言方式 B、具有戏剧性 C、被社会大众接受 D 、成为全方位的欣赏 4 【单选题】根据库勒的“游戏冲动说”,能够缓和感性和理性冲动间矛盾的游戏是(B)。 A、阅读和体验 B、艺术创造 C、社会交往 D、辩证思维 5 【多选题】电影中属于文学性的是(BCD)。 A、舞蹈设计 B、对话设计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其国际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与与跨文化国际交流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r Xu Jie 一、导言 什么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饮食,建筑,工艺,文学,艺术,道德,风俗,宗教,礼仪,法律,以及亲属关系,娱乐方式,婚姻形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 狭义文化仅指其中意识形态方面非物质的内容。集中体现为对四种主要关系的诠释: (1)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群关系-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3)人己关系-自己与他人关系 (4)人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的关系-人神关系 我们主要从通俗实用的角度进行阐述。 “西方文化”近现代以欧美文化为代表,古代则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代表。 “东方文化”近现代以中国文化为代表,古代则是以华夏文明为代表。此外还有相近和相关的印度文化,日本文化和东南亚文化。 东西方文化相互自成体系,相互自圆其说,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不能站在一种文化的立场批判另外一种文化。面对西方文化,我们反对盲目地全盘接受和盲目的一概排斥,而是鼓励有

选择地吸收利用。让其中优质元素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互相激荡,互相融合,以形成更高级的文明。 二、价值观 价值观包括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体系。 西方价值观的基本前提:人都是个体的、自私的,每个人都权力追求最大幸福,都有破坏别人的幸福时就要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 西方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有着丰富的内容(并不全然是负面的,本身没有贬义): 自主抉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我发展,自行决定为到达这个目的采取什么办法,并且认为,靠个人奋斗取得的成功必定会在社会上得到尊重。

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策划方案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Reader’s Association 中 外 文 化 交 流 晚会 策划书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 读者协会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Reader’s Association 一、活动宗旨 为了更好地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同学的语言学习、推动读者协会的健康发展、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文化交流,使更多的人了解外语,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校同学的校园生活,为我校开展一个属于自己的并且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活动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可以更好地加强同学们对外国文化的学习热情,以此推动校园内文化修养的建设,使校园中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三、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3日 四、活动地点:学生活动中心二楼 五、活动主办方: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 六、活动承办方:长沙理工大学读者协会 七、活动流程: 1.17:30 工作人员到场,布置会场 2.19:00晚会正式开始 3.入场前15分钟先用PPT展示外国文化风情,并配有英文歌,提 升会场气氛。 4.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以及应邀前来的外国朋友 5.节目演出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Reader’s Association 6.中外学生同台互动 7.外国留学生介绍自己国家风土人情或讲诉留学生活心得体会 8.20:30晚会结束 六.活动宣传: 1.宣传时间:11月7日至11月13日 2.宣传内容: 在汀香园,甘怡园门口分别挂横幅 宣传栏上帖宣传海报 飞信通知协会各会员前来观看 3.向到场人员发放入场券 七.经费预算 横幅 15*8米*2条=240 宣传海报 40*5张=200 奖品 5*12份=60(互动环节给上台参与者) 会场布置 150 场地租借 100 总计 750 附件 1 演出节目表 2 中外学生同台互动活动安排: (1)正话反说游戏规则:主持人要事先准备好一些词语,邀请一位外国留学生上台。说一个词语,参与者要反着说一遍,比如“新年

选修 影视鉴赏课后答案

尔雅网课15年影视鉴赏课后答案1 电影具有“窗户”功能,尤其是()类电影。 ? A 幻想风格 ? B 喜剧风格 ? C 惊悚风格 ? D 现实风格 2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 3 某种角度上,贾樟柯的电影具有社会活化石的作用。() ? ? 4 以下哪一部电影属于纪实感很强的电影?() ? A 《杜拉拉升职记》 ? B 《英雄》 ? C 《三峡好人》 ? D 《小时代》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 1 下列关于电影《摇尾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部美国电影 ?B、影片采用了纪实的表现方式 ?C、影片反思了影像与现实间的关系 ?D、影片内容是总统如何利用影像的力量影响公众 我的答案:B 2 下列关于电影与现实关系的说法中,不属于理论家波德里亚观点的是()。 ?A、影像是现实的反映 ?B、影像掩盖和篡改现实 ?C、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 ?D、影像以符号的形式包围着现实 我的答案:D 3 电影像镜子,是因为我们把电影里的人生和自己进行比较。() 我的答案:√ 4 电影《西蒙妮》讲述了一个导演通过电脑技术虚拟出了一位完美男主角的故事。()我的答案:×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 1 根据麦克卢汉“一切媒介都是人体延伸”说,电影是人类()的延伸。 ? A 视觉 ? B 听觉 ? C 想象 ? D 触觉

2 电影具有艺术的特质,但不完全是艺术的产物,它还受技术、市场规律等影响。() ? ? 3 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奇观化”法则指电影要表现出现实生活当中难得一见的东西。() ? ? 4 电影所代表的形象思维,它与逻辑思维相互对立和互补,因此一般形象思维好的人逻辑思维则比较差。() ? ? 影视文化的负面价值 1 电影中不属于文学性的是()。 ? A 人物关系设计 ? B 对话设计 ? C 舞蹈设计 ? D 故事设计 2

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总体策划案

商学院 东西方文化交流会 策 划 案

1 目录 一、活动背景 ........................................................................................................................... 2 二、活动名称 ........................................................................................................................... 2 三、活动目的 ........................................................................................................................... 2 五、活动地点 ........................................................................................................................... 5 六、主办单位 ........................................................................................................................... 5 七、承办单位 ........................................................................................................................... 6 八、协办单位 ........................................................................................................................... 6 九、支持单位 ........................................................................................................................... 6 十、具体流程 ........................................................................................................................... 6 附录: ..................................................................................................................................... 11 附录一:宣传方案 ................................................................................................................. 11 附录二:各部门分工 ............................................................................................................. 15 附录三:注意事项 ................................................................................................................. 18 附录四:活动地点平面图 ..................................................................................................... 19 附录五:组织结构图 ............................................................................................................. 20 附录六:区域经费综合 (21)

跨文化交流活动策划

跨文化交流活动策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关于“跨文化交流”活动 的策划书 承办单位:兰州理工大学人文书吧 策划人:杨乐(策划组) 目录 活动主题 (2) 活动对象 (2) 报名 (2) 主办单位 (2) 具体活动安排 (4) 任务分解表 (5) 计费预算 (6) 其它建议 (6) 一活动背景

语言,是人与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它来表达我们自身的思想、情感,以及通过它从外界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而在当代大学生当中,对于语言,尤其是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已经普遍走入了一种误区:大学生们更多地将学习一门语言看作是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背诵大量的长难单词、死记各种语法,成了学习语言的唯一方法;频繁地参加各种考试成了使用语言的唯一方式;而各类资格证书则成了衡量掌握一门语言高低程度的唯一标准。试问在这样死板、僵硬的学习和使用方式下,又怎么可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只有将语言回归文化,才能真正展现出它的魅力。本次活动,我们主要是想让同学们在和外籍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一个了解,并在一些趣味语言游戏的参与过程中对英语产生兴趣,以便在今后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一个正确积极的态度。 三、活动主题:跨文化交流和趣味英语学习 四、活动地点:人文书吧(南村AC座连廊) 五、活动时间:2013年6月18日(下周星期二) 晚7:00——9:30 六、活动对象:全校学生均可报名参加 七、报名 1.方式:在校内各活动报名点报名 或发送姓名、学号、手机号到***********进行报名 2.报名截止日期:6月17日 3.报名费:10元/人 七、主办单位:兰州理工大学人文书吧 八、活动方式:以茶座会的方式进行 九、活动流程 (一)前期工作 1.通知告示:策划组撰写活动通告,由海报组执笔(大红纸官方正式通知,4张),随海报同步张贴,PPT组也要做好诚信通信息的同步更新。

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0 引言 (3) 1 俄罗斯文化及其传入中国东北 (4) 1.1 俄罗斯的文化特性 (4) 1.2 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的传播方式 (4) 2 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原因 (6) 2.1 自然原因 (6) 2.3 人文原因 (7) 3 俄罗斯文化中国化 (10) 3.1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14) 3.2 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结论 (3) 参考文献 (14)

题目: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俄罗斯文化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比较,阐明了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主要方式,包括俄罗斯侨民,旅俄华侨,中东铁路修建、兴建和经营工商企业,军事入侵等。同时对俄罗斯文化传入中国东北的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揭示了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近现代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较大,已深入到中国东北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中国以及中国的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交流融合需要更进一步加深,并通过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增进两国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关键词: 俄罗斯文化中国东北文化 0 引言 处于东北亚文化圈的俄罗斯文化,是加入到东北文化中最晚的一个类型,并且是东北亚中唯一的一个非东方型文化。俄罗斯文化对于东北亚文化有很大影响,对于我国而言,东北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使其与俄罗斯文化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特别是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传入东北地区,既有文化产品的传入,又有大量的移民和侨民。俄罗斯文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很深、很广泛,包含了生活、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解读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更加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的深人交往和发展,因此,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都很重视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交融。例如:就文化特色而言,雷丽平[3]在《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征》中强调俄罗斯文化中的“双重性”、“两极性”以及综合东西方文化有点的集体主义,坦诚、淳朴等优良品质是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就传播途径而言:唐戈[2]、逯忠华[9]等人认为俄罗斯侨民,旅俄华侨,中东铁路修建,军事入侵等是其主要途径。就其影响而言,陶丽[7]在《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所产生的影响》中提到其影响包括工业、生计方式、文化语言等方面。安启年[11] 在《现代化视阈中的俄罗斯文化》中论述了俄罗斯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历程,以此表明俄罗斯文化特性以及对周边国家地区的影响。王世才[4]在《中国东北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对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对俄罗斯和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融合进行了原因分析,论证了俄罗斯文化和中国东北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必然性。李晓莹在[8]《浅析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中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文化的渗入对中俄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俄罗斯文化自身文化特性和优秀的文化蕴底深刻影响着中国东北文化,其独特的双重性使得自身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和吸引力,由于其广泛的传播方式,深深的渗透到中国东北文化之中,对中国东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俄罗斯文化的特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对其宏观结构,矛盾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俄罗斯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出了详细的观点论述。提出了俄罗斯与中国东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必然性。随着历史的进步,两国之间交流的日益深入,俄罗斯文化与中国东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将会进一步加深。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接受优秀的俄罗斯文化,推动东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1 俄罗斯文化及其传入中国东北 俄罗斯文化对于东北亚文化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的东北文化影响深远,在分析这些影响的同时,我们先对俄罗斯文化进行剖析和探讨,对我们下一

中西方文化交流史论文

最伟大的桥梁:丝绸之路 ――浅谈丝路对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 作者:周爽历史2007级01班 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出现。这条道路的开辟,促使了我国的丝绸、铁器、打井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土特产、乐器,印度的佛教等也相继传入中国。是我国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中西文化 丝绸之路的起源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公元前200多年,由于大汉王朝西北边境长年遭受匈奴的侵扰,武帝刘彻决定派出使者联络地处西域的大月氏王国,共同夹击匈奴。张骞领命,于公元前138年,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虽路途辗转,但其不忘使命,终达成汉武帝召命联络到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这就促使了张骞二次出塞。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丝绸之路便由此形成了。 它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全长约7000公里。 因为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形成于此时,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①“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②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古丝道,有一半在新疆。因此,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新疆,正是古往今来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和稀世文物。

浅谈俄罗斯民俗艺术文化

浅谈俄罗斯民俗艺术文化说起中国的民间艺术文化,我们绝大部分会想到:剪纸、皮影、戏剧,当然还有我们引以为豪的陶瓷工艺。那讲起俄罗斯的民间艺术文化,你想到的是什么呢?可能大部分人会想到套娃,随着中俄两国对文化方面交流的日益紧密,中俄民俗艺术文化的交流也渐渐高涨起来。既然是说民俗艺术文化,那么俄罗斯有哪些民俗艺术文化呢?套娃是少不了的,还有民间歌曲和舞蹈,还有民间的艺术绘画,当然还有俄罗斯的民间传统节日和饮食。 我们先来谈一下俄罗斯的独特的民间习俗吧。 1、俄罗斯人酷爱鲜花,无论生日、节日,还是平常做客,都离不开鲜花。赠送鲜花,少则一枝,多则几枝,但是必须是单数。三八妇女节时,给女友送相思花,有人去世时,要送双数的鲜花,可以送康乃馨或郁金香。三记吻俄罗斯人见面和告别时,习惯于接吻和拥抱。特别是亲人和好友,要在面颊上连吻三下,左右左。 2、不可称赞身体健康,通常情况下,俄罗斯人在寒喧、交谈时,对人的外表、装束、身段和风度都可以夸奖,但面对人的身体状况则不能恭维,这习惯正好与中国人不同。在俄罗斯 几乎听不到诸如:“你身体真好”、“你真健康、不生毛病”这些恭维话,因为在俄罗斯人的习惯中,这类话是不准说的,人们觉得说了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3、看见空桶不吉利,俄罗斯人认为,如果你在路上看见有人手提空桶,或者挑着两只空桶,是不祥之兆。如果遇见桶里盛满了水,就是好

兆头。 4、喜欢数字7,与许多西方国家的公民一样,俄罗斯人也不喜欢13这个数字,因为背叛耶稣的犹太在“最后的晚餐”中排列第13。俄罗斯人也不喜欢666这个数字,认为它是魔鬼。俄罗斯人喜欢7这个数字 可能与东正教有关,在俄语里,7经常被用来形容好的事情。 5、俄罗斯商人认为,商品质量的好坏及用途是最重要的,买卖那些能够吸引和满足广大消费者一般购买力的商品是很好的生财之道。大多数俄罗斯商人做生意的节奏缓慢,讲究优柔尔雅.因此,在商业交往时宜穿庄重、保守的西服,而且最好不要是黑色的,俄罗斯人较偏爱灰色、青色。衣着服饰考究与否,在俄罗斯商人眼里不仅是身份的体现,而且还是此次生意是否重要的主要判断标志之一。俄罗斯商人认为礼物不在重而在于别致,太贵重的礼物反而使受礼方过意不去,常会误认为送礼者另有企图。俄罗斯商人对喝酒吃饭也不拒绝,但他们并不在意排场是否大、菜肴是否珍贵,而主要看是否能尽兴俄罗斯商人十分注重建立长期关系,尤其是私人关系,在酒桌上,这种关系最容易建立。千万要记住女士在俄罗斯礼仪上是优先照顾的。 6、俄罗斯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相反,认为"7"意味着幸福和成功。 7、俄罗斯人不喜欢黑猫,认为它不会带来好运气。 8、俄罗斯人认为镜子是神圣的物品,打碎镜子意味着灵魂的毁灭。但是如果打碎杯、碟、盘则意味着富贵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寿筵和其它隆重的场合,他们还特意打碎一些碟盘表示庆贺。

谈中俄文化交流

我的第一篇大学论文——浅谈中俄文化交流 浅谈中俄文化交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俄罗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双方领导人称之为“历史最好和最有成效的时期”与“非常良好的时期”。自2001年7月中俄两国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条约法定的形式将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定下来后,两国关系更是呈现出稳步向前发展的良好态势,双方高层互访不断,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得了巨大成绩。与历史上的两国关系不同,目前的中俄关系既没有强烈的针对性,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现实的互利考量,也有缔造长久和平的长远打算。两国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国家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这种关系将得到长久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而文化更是与政治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巨大。文化交流在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增进人民间感情方面的作用可以胜过其他任何途径。如何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如何更好的体会、吸收、借鉴他国文化,以更好促进两国关系,在当今及未来的国际交流中尤为重要。而一个不了解对方文化底蕴的人在交流中会产生隐形代沟,从而影响双方关系,因此中俄文化交流不仅是促进中俄关系进一步加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两国交往中的“重头戏”。正如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副会长、圣彼得堡华侨华人协会主席、著名地质专家董俊英所说:“这些年来,两国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始终占据着两国交流的重要地位,发挥着推动相互友好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中俄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本性带动了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双向合作。使两国人民间始终通过文化交流达到了贴心尽意、互为余补的良好效果。 近些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成果丰硕。并具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两国的官方文化交流稳步发展。第二,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交流形式呈多样化。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美国、日本、韩国对中国的影响如何之大,但不可否认,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心中,还是有着浓重的俄罗斯情结的。例如:许多像我这般年纪18、9岁的青年人会唱《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红莓花开》、《喀秋莎》等前苏联名曲,阅读过《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粗略了解一些俄罗斯历史,等等。这种俄罗斯情结来自于20世纪以来,俄罗斯(前苏联)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情结是中俄两国加强理解、增进信任的历史渊源与基础。近年来,我国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更是逐年增强:2006年为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为俄罗斯——中国年,2009年为中国俄语年,今年为俄罗斯汉语年,我们更是在上海举办了世博会,为中国与各国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据悉在留学方面,近年来,中国在俄罗斯的留学生数量累计增长了近10倍,2006年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万人。现在除了每年有1.5万名中国留学

影视鉴赏(尔雅通识课)第一二章

1、1 影视鉴赏引言(一)
1
下面哪一部是折射隐喻现实的电影:()
? ? ? ?
A、《神话》 B、《阿甘正传》 C、《后窗》 D、《淘金记》 正确答案: C
2
陈旭光提出电影鉴赏的最高境界是艺术修养等思维能力的养成。 正确答案:√
3
素质教育通选课主要是传授某种知识,并不在于思想的传播。 正确答案:×
4
陈旭光提出的电影鉴赏的层次、境界有几个:()
? ? ? ?
A、6 个 B、5 个 C、4 个 D、3 个 正确答案: D
5
通选课的教学宗旨,不是重在启发思想,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和素质,而是重在传授 某种专门的知识。 正确答案:×
1、2 影视鉴赏引言(二)
1

《虚拟偶像》是下面哪一部电影的另外一个名字:()
? ? ? ?
A、《阿凡达》 B、《西蒙尼》 C、《黑客帝国》 D、《摇尾狗》 正确答案: B
2
美国电影《摇尾狗》是以海湾战争为背景题材的。 正确答案:×
3
“不是艺术摹仿生活,而是生活摹仿艺术”源自于:()
? ? ? ?
A、莎士比亚 B、王尔德 C、培根 D、海明威 正确答案: B
4
陈旭光提出的电影鉴赏的关键词不包括下列哪个词:()
? ? ? ?
A、窗户 B、镜子 C、房子 D、梦 正确答案: C
5
电影是梦或神话,比如《淘金记》《甲方乙方》《小五》等作品均体现了这点。 正确答案:×
1、3 影视鉴赏引言(三)
1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和世界上其他种类一样,人类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性格。从大方面来讲,不同的民族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个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文化的角色。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个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价值。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这就注定了他们发展的异途。所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之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审美价值等观念的内在,就必然涉及到对文化的梳理和辨别。然而文化又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所以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加以定义,这样有利于阐述。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从地理环境方面,之所以把这一方面作为一个重要部分,那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环境所赋予他的种种特点和个性。同样,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也必然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西方各个国家的领土普遍都不是很大,并且紧紧相依,四周又有许多的海域。国土面积不大,意味着他们的能源就会缺乏。当能源处在危机状态的时候,就会向外扩张。所以,早期的西方人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劳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的能源渐渐变少,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所以历史的各式各样的侵略战争,都或多或少带有能源上的经济因素,当然政治野心也是不得不说的一个因素。正是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他们的资源状况,决定他们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放的特点。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就显得内向许多。 这也和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中国可以说是地大物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能自给自足,不需要向外国掠夺。整体来说,中国对外的扩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这样的地理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闭关锁国,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据历史的记载,清代的一些官员还不知中国的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甚至闹了笑话:“说的是一位官员对于英国来访的使者,不愿下跪,解释说外国人的膝盖是不会弯曲的”还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等等。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含蓄。这种特点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审美和文化方面。例如,在审美上,女性的行为上讲究“笑不露齿”的含蓄美,文学艺术上,也讲究含蓄美。这和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让中西方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个性。具体在个体上,也是一样,通过历史可以发现,西方的传统注重个人而不太注重大家,而中国正好颠倒。中国强调个体应该服从集体,应该把自己融入集体当中,不要张扬自己,要处处体现集体的意志和作风。以大局为重,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甚至是个体的尊严。当然这里说的都是相对而言,只不过中西方各自突出自己的特点。这好比说,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运用,只不过是以哪一个为中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不同民族的性格的塑造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可以说,东西方民族的不同的特点应该以不同的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前提来进行考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