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_李丁

细胞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_李丁

细胞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_李丁
细胞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_李丁

细胞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丁,张鹏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60)

摘要:细胞自噬不仅能为受损或基因突变的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继续生存,亦能使凋亡机制受损的细胞通过自我消化发生死亡,清除体内异常细胞,维持机体健康;自噬亦能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探讨细胞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明确相应的信号途径有助于利用细胞自噬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关键词:肿瘤;细胞自噬;细胞凋亡

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15.45.042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266X (2015)45-0106-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02250,

81372307);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项目(2012KZ073);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青年基金项目(13JCQNJC10300)。通信作者:张鹏

目前,一种不依赖凋亡途径的细胞死亡—

——细胞自噬已成为研究热点[1]

。较高水平的细胞自噬能使凋亡机制受损的细胞直接死亡;同时,细胞自噬亦是除外泛素化降解系统另一种主要的真核细胞内蛋白降解机制,这种降解机制不仅能在细胞饥饿时为其提供氮源,亦能帮助细胞清除代谢废物,使肿瘤细胞在恶劣环境下继续生存,甚至可抵抗化疗药物。研究发现,细胞自噬在维持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现将细胞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细胞自噬的概念

自噬是细胞的自我消化过程。目前认为,自噬主要通过3种方式实现细胞内自我消化,分别为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MA )、巨自噬及微自噬。CMA 仅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用来降解可溶性蛋白;而其他两种自噬途径则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包括哺乳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及真菌中,不仅能介导蛋白质的降解,亦能降解细胞器。在不同器官及微环境中细胞选择的自噬途径亦不一致,上述3种自噬途径亦可能在同一个细胞中同时发生[2]

。作为细

胞内物质降解的重要途径,

营养缺乏往往是自噬的诱因,细胞通过自噬降解其内的细胞器或蛋白,为细

胞基本的生命活动提供氮源及其他小分子物质,此时如果细胞自噬机制受损,则无法合成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导致细胞死亡;相反,如果自噬程度

过高,细胞将陷于自我消化的恶性循环,最终死亡。

细胞自噬亦是细胞清除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代谢废物及毒性氧自由基的基本途径,能有效防止代谢物对细胞及基因组的损伤,因而自噬能发挥抗肿瘤、抗老化作用;但另一方面,自噬过程能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帮助其渡过恶劣环境,亦起到了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因此自噬被认为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双刃剑”。2

细胞自噬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与前自噬小体形成相关的三磷酸肌醇激酶(PI-3K ),其组分Becline1、紫外线抵抗相关蛋白(UVRAG )及Bif 已被证实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Becline1不仅能使PtdIns 转化为形成自噬泡必需的PtdIns 3,亦能与Bcl-2相互作用;Becline1在酵母中的同源物为APG6/VPS3,其单等位基因缺失在40% 75%散发的乳腺癌和卵巢癌患者中被发现,而正常乳腺上皮中Becline1的表达水平则高于肿瘤组织,这亦是自噬与肿瘤存在联系的首次发现

[3]

;人

乳腺癌细胞(MCF7)中,自噬激活的Becline1能在体外抑制MCF7的增殖和克隆形成,并且抑制其在裸鼠内的成瘤性;能与Becline1相互作用的Bcl-2最早作为原癌基因,其在淋巴细胞中因易位而被激活,Bcl-2家族的部分成员为凋亡所需,另一部分则阻碍细胞凋亡,具有抗凋亡功能,如Bcl-2的表达会阻止Fas /TNF-R1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与其他Bcl-2结合蛋白不同,

Becline1不能失活Bcl-2的抗凋亡功能,过表达Becline1不能引起细胞凋亡,但是与Bcl-2结合的Becline1却失去了介导自噬的功能。上述研究证明Becline1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通过自

6

01山东医药2015年第55卷第45期

噬而非凋亡途径实现的[3,4]。

PI3K的另一非组成型亚基Bif-1,最初是作为Bax结合蛋白被发现的,Bif-1作为一个保守的胞质蛋白,其C端含有SH3结构域,通过与Beclin1相互作用,参与自噬小体的形成,但与Bcl-2家族的其他成员间无同源序列。在营养缺乏调节下,Bif-1能在胞质中富集LC3/Atg8、Atg5及Atg9,促使自噬小体的形成,抑制Bif-1,降低细胞自噬,敲除Bif-1则会使小鼠发生散发性肿瘤[5],进一步证明Bif-1的肿瘤抑制作用。近年来对各种人类肿瘤的研究发现,Bif-1在胰腺导管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胆管癌及胃癌中表达下降,是上述肿瘤中的抑癌基因,但最近有关肝细胞癌的研究数据提出,Bif-1在肝细胞癌中更像一个原癌基因而非肿瘤抑制基因,高表达Bif-1是肝细胞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

UVRAG蛋白被证实能通过直接作用正向调控Becline1,促进自噬的发生,UVRAG的单等位基因缺失在各种人类结肠癌中被发现,恢复HCT116结肠癌细胞中UVRAG的表达能增加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增殖,而沉默其表达则抑制自噬,此外,UVRAG第8外显子(A)10微卫星序列在结肠癌及胃癌中发现移码突变,使其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产生失去调节自噬功能的UVRAG蛋白[7]。

尽管已证实Becline1、Bif-1及UVRAG能通过自噬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但除外作为IP-3K的组分影响自噬外,上述3种因子还具有其他功能。Be-cline1及Bif-1能与Bcl-2结合,Becline1同时亦是caspase-3、7、8的底物;Bif-1能下调EGFR的表达,从而降低MDA-MB231的迁移;UVRAG除通过自噬途径抑制肿瘤,还与DNA损伤修复及维持中心粒的稳定性有关;因此,自噬并不是Becline1、Bif-1及UVRAG抑制肿瘤的唯一途径。相比之下,与自噬核心机制相关的Atg4C更能证明自噬与肿瘤的关系,Atg4蛋白作为ROS感受器能通过半胱氨酸残基的氧化引起自噬,Atg4C敲除小鼠表现出饥饿介导的自噬水平下降,易发纤维肉瘤[8]。此外,自噬亦是除凋亡外细胞死亡的另一种途径,部分能诱导自噬的药物如替莫唑胺能使抵抗凋亡的胶质瘤细胞死亡,非甾体类抗炎药物SSA通过诱导自噬介导肿瘤细胞的死亡,siRNA沉默Atg7能减弱SSA介导的自噬引起细胞死亡,肺癌细胞中SSA能通过抑制Akt/mTOR途径诱导自噬引起细胞死亡,过表达Akt 能抵抗SSA介导的细胞死亡[9]。

失巢凋亡是一种黏附依赖生长的细胞脱离依附的胞外基质而启动的细胞凋亡,失巢凋亡对机体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其可确保脱离基质的细胞死亡,而失巢凋亡的消失则是肿瘤细胞脱离当前生存环境,向远处器官转移的基础[10,11]。CDCP1-PKCδ信号途径引起的自噬抑制被发现是肺癌细胞抵抗失巢凋亡的关键因素,CDCP1是CUB结构域结合蛋白1,与抑制失巢凋亡促进肿瘤转移相关,siRNA沉默CDCP1表达会引起悬浮细胞死亡,但这一过程中caspase-3未发生剪切,说明抑制CDCP1介导的细胞死亡并不是由凋亡引起的,而同时沉默CDCP1及其下游靶蛋白PKCδ的表达,会引起LC3-Ⅱ增高,此外,Fyn激酶磷酸化CDCP1能减少自噬小体形成,而这一过程能被PKCδ的激酶抑制剂所抑制,说明自噬参与失巢凋亡能抑制细胞转移[12]。

3细胞自噬对肿瘤的促进作用

缺氧、缺血及放疗均能引起肿瘤细胞自噬水平升高,肿瘤组织缺乏血供,易发生转移,使肿瘤细胞处于代谢应激状态,而此时自噬能帮助凋亡机制缺陷的肿瘤细胞在这种代谢应激条件下继续生存[13,14]。研究发现,当下调Becline1、Atg14及LC3-Ⅱ后,再使用雷帕霉素处理细胞,细胞不能生存,但当存在外源诱导的自噬(如使用海藻糖或钙依赖蛋白酶抑制剂能诱导自噬),雷帕霉素不能引起细胞凋亡,同样雷帕霉素介导的凋亡亦能被自噬抑制剂3-MA或沉默Atg5而逆转,说明当各种因素引起细胞微环境改变时,自噬能保护细胞免受损失[15]。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和复发的特点与干细胞十分相似。肿瘤组织中只有一少部分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能力,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维持自我更新,无限繁殖并向远处器官转移的重要因素[16,17]。近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发现,细胞自噬是乳腺癌组织中的肿瘤干细胞样细胞(CSC)成瘤的必要因素;K/H离子载体Salinomycin(Sal)在紫杉醇处理的乳腺癌干细胞样细胞中活性下降,尽管原因不清,但研究证实Sal能在CSC及非CSC中阻止自噬及溶酶体蛋白酶的活性,利用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GFP-LC3及含有红色荧光蛋白的LysoTracker-Red检测发现Sal处理后的细胞自噬小体不能与溶酶体融合,Sal能显著抑制乙醛脱氢酶阳性的HM-LER细胞自噬水平,并且增加其凋亡,这一增加细胞凋亡的效应在自噬相关蛋白Atg7缺失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在新发现Sal介导的自噬-溶酶体途径中,细胞自噬水平受抑后CSC的成瘤性受到抑制[18]。

在肿瘤治疗方面常选择通过抑制自噬来抑制肿瘤,如沉默Atg蛋白能使肿瘤细胞对化疗和放疗更

701

山东医药2015年第55卷第45期

加敏感,通过氯喹抑制小鼠淋巴瘤细胞的自噬,能增加p53或DNA烷化剂介导的细胞死亡和细胞抑制,细胞自噬抑制剂3-MA及巴弗洛霉素能使提高胶质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19]。此外,肿瘤的耐药有时亦与自噬有关,有研究认为,肿瘤细胞对雷帕霉素的耐药有可能是通过抑制TOR途径引起自噬水平升高造成的[20];抗肿瘤药物5-FU能诱导A549细胞产生明显自噬,促进Beclin1产生,p62蛋白水平下降,细胞中出现酸性囊泡,使用自噬抑制剂3-MA或利用siRNA沉默Atg7表达能增强5-FU介导的细胞凋亡,并能刺激ROS的产生从而介导细胞凋亡,这一现象证明5-FU介导的细胞自噬能减少其引起的细胞凋亡,是肿瘤细胞抵抗该药物的机制之一[21]。

综上所述,自噬在肿瘤中的功能有矛盾性,一方面当细胞在遇到压力(如代谢应激、缺氧、细胞毒性药物等)时,缺乏自噬会引起死亡,同样过高水平的自噬亦会使凋亡机制受损的细胞直接死亡,这些均有助于肿瘤的治疗;但另一方面,适当的自噬亦能帮助细胞抵抗死亡。因此,在考虑增加或减少细胞自噬以抑制肿瘤时,应首先明确自噬在不同肿瘤细胞中的作用,不同的动物模型提示我们,在凋亡机制受损的细胞中,自噬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可能大于促进作用;而由原癌基因引起的肿瘤,抑制自噬则可能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因此,不同肿瘤中自噬的机制研究对于肿瘤的治疗、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ewirtz DA.Autophagy and senescence:A partnership in search of definition[J].Autophagy,2013,9(5):808-812.

[2]Brech A,Ahlquist T,LotheRA,et al.Autophagy in tumour sup-pression and promotion[J].Mol Oncol,2009,3(4):366-375.[3]Liang XH,Jackson S,Seaman M,et al.Induction of autophagy and inhibition of tumorigenesis by beclin1[J].Nature,1999,402

(6762):672-676.

[4]Ciechomska IA,Goemans GC,Skepper JN,et al.Bcl-2com-plexed with Beclin-1maintains full anti-apoptotic function[J].On-cogene,2009,28(21):2128-2141.

[5]Cuddeback SM,Yamaguchi H,Komatsu K,et al.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f-1.A novel Src homology3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that associates with Bax[J].J Biol Chem,2001,276(23):20559-20565.

[6]FanR,Miao Y,Shan X,et al.Bif-1is overexpresse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orrelates with shortened patient survival

[J].Oncol Lett,2012,3(4):851-854.

[7]He S,Zhao Z,Yang Y,et al.Truncating mutation in the autoph-

agy gene UVRAG confers oncogenic properties and chemosensitivity

in colorectal cancers[J].Nat Commun,2015,(6):7839.

[8]Marino G,Salvador-Montoliu N,Fueyo A,et al.Tissue-specific autophagy alterations and increased tumorigenesis in mice deficient

in Atg4C/autophagin-3[J].J Biol Chem,2007,282(25):18573-18583.

[9]Gurpinar E,Grizzle WE,Shacka JJ,et al.A novel sulindac deriv-ative inhibits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 growth through suppression

of Akt/mTORsignaling and induction of autophagy[J].Mol Canc-

er Ther,2013,12(5):663-674.

[10]Ma Z,Liu Z,Myers DP,et al.Mechanotransduction and anoikis:death and the homeless cell[J].Cell Cycle,2008,7(16):2462-2465.

[11]Ma Z,Liu Z,WuRF,et al.p66(Shc)restrainsRas hyperactiva-tion and suppresses metastatic behavior[J].Oncogene,2010,29

(41):5559-5567.

[12]Uekita T,Fujii S,Miyazawa Y,et al.Suppression of autophagy by CDCP1signaling is essential for anchorage-independent survival of

lung cancer cells[J].Cancer Sci,2013,104(7):865-870.[13]Papandreou I,Lim AL,Laderoute K,et al.Hypoxia signals auto-phagy in tumor cells via AMPK activity,independent of HIF-1,BNIP3,and BNIP3L[J].Cell Death Differ,2008,15(10):

1572-1581.

[14]Witz IP.Tumor-microenvironment interactions:dangerous liaisons [J].Adv CancerRes,2008,100:203-229.

[15]Del Bello B,Toscano M,Moretti D,et al.Cisplatin-induced ap-optosis inhibits autophagy,which acts as a pro-survival mechanism

in human melanoma cells[J].PLoS One,2013,8(2):e57236.[16]Guan JL,SimonI AK,Prescott M,et al.Autophagy in stem cells [J].Autophagy,2013,9(6):830-849.

[17]Flesken-nikitin A,Hwang CI,Cheng CY,et al.Ovarian surface epithelium at the junction area contains a cancer-prone stem cell

niche[J].Nature,2013,495(7440):241-245.

[18]Yue W,Hamai A,Tonelli G,et al.Inhibition of the autophagic flux by salinomycin in breast cancer stem-like/progenitor cells in-

terferes with their maintenance[J].Autophagy,2013,9(5):714-729.

[19]Tschan MP,Simon HU.The role of autophagy in anticancer thera-py:promises and uncertainties[J].J Intern Med,2010,268(5):

410-418.

[20]Kim KW,Hwang M,Moretti L,et al.Autophagy upregulation by inhibitors of caspase-3and mTORenhances radiotherapy in a

mouse model of lung cancer[J].Autophagy,2008,4(5):659-668.

[21]Pan X,Zhang X,Sun H,et al.Autophagy inhibition promotes5-fluorouraci-induced apoptosis by stimulatingROS formation in hu-

ma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549cells[J].PLoS One,2013,8(2):e56679.

(收稿日期:2015-08-10)

801

山东医药2015年第55卷第45期

cancer杂志年终大盘点2015肿瘤学十大发现

Cancer杂志年终大盘点——2015肿瘤学十大发现 2015年年尾,美国肿瘤学会官方杂志Cancer 对过去一年肿瘤领域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重大研究做了大盘点。下面,请随我们一起看看,2015年有哪些发现登上了cancer的头条吧! 1、肿瘤疫苗:未来预防结肠癌的“利器”尽管有了结肠镜等筛查手段,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尤其是高危因素患者)死于结肠癌。为了加强结肠癌的预防措施,来自华盛顿大学的Mary (Nora) Disis博士正试图通过将特异性基因导入疫苗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预防结肠癌的发生发展。目前Disis博士和她的团队已经研究了上百种可作为结肠癌疫苗靶点的基因,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明确哪一种基因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关键信号,并且能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较好地识别。 在美国肿瘤学会研究基金会的帮助下,该研究已经进入了筛选阶段,Disis博士认为:“我们预计要花费3年时间对所有的基因疫苗在小鼠体内的有效性进行检测,筛选出最有的肿瘤疫苗,并且预计再花一年的时间进行扩大检测以保证它在人体内的安全性。” 2、中医耳压法:乳腺癌患者最简便的疼痛减轻疗法 疼痛一直是很多癌症患者的梦魇,超过40%的乳腺癌女性患

者称,术后两三年内一直受疼痛困难,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Pittsburgh大学的Chao Hsing Yeh教授2015年9月18号在Cancer Nursing发表一篇文章称,一天三次按压贴在耳朵上的带小种子的敷贴可以有效地减轻乳腺癌患者的 疼痛和疲劳。Yeh教授将这种疗法称为“耳压法”(APA).这种方法类似于中医的针灸,理论也来源于传统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一种看不见的能量,也称之为“气”将内外器官连接起来。耳部的某些特殊穴位与大脑是相通的,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激发脑内神经反应从而减轻疼痛,而且一些研究也通过fMRI找到了耳部某些穴位与大脑神经元活动的关联。 APA疗法简单易行,第一次时需要医生将一种叫vacarria的植物种子贴在特殊部位(这些敷贴可以保持4周左右),并教患者按摩手法,一天三次,一次九分钟,以后患者可以自己在家中操作。Yeh教授在31例一直受疼痛困扰的中年乳腺癌患者中进行了试验,这些患者共接受APA疗法共4周。Yeh教授称7天后接受APA疗法的患者疼痛减轻了51%,4周之后,她们的疼痛程度减轻了71%,而且患者的疲劳感和睡眠都有所改善。 “APA疗法不仅是一种简单而廉价的疗法,而且没有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是一种比较适合乳腺癌患者的疼痛疗法。”目前,Yeh教授正在计划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APA

肿瘤细胞的研究进展

肿瘤细胞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研究进展、治疗 学号:24520132204189 姓名:蔡茂宇 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是指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是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 CTCs检测作为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诊断工具, 在早期发现患者术后复发与远处转移、评估疗效与预后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本文简要综述近年CTCs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状况早在1869年, Ashworth发现血液中的一种血细胞同尸检发现的肿瘤细胞相似, 首次提出CTCs的概念. 目前CTCs定义为自发或因诊疗操作由实体瘤或转移灶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 进入循环未被清除的肿瘤细胞通过迁移、黏附、相互聚集形成微小癌栓, 并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转移灶.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肿瘤转移机制研究的深入, 以及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 CTCs的检测已取得了 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部分检测方法在稳定性、敏感性及特异性等方面均已较理想, CTCs的临床应用研究也已取得明显进展. 目前CTCs的检测方法众多,根据检测原理可分两大类: 细胞计数法(cytometric methods)和核酸检测法(nucleic-acid based methods). 前者主 要包括各种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流式细胞术等; 后者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其各种改进的技术等. 免疫细胞化学法(immunocytochemistry, ICC) ICC是指以显色剂标记的特 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细胞化学的呈色反应, 对相应抗 原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测定的技术. 其检测的肿瘤标志物主要分3类: (1)上皮细胞角蛋白(CK), 如CK19、CK20; (2)上皮细胞膜特异性抗原, 如黏蛋白 类, 包括EMA、HMFG、HEA-125等; (3)肿瘤相关糖蛋白(TAG). ICC检测的主要 优点是可进行细胞大小和形态学的分析, 缺点是敏感性低, 只能从(1-10)×105个正常细胞中发现1个肿瘤细胞, 且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循环血中肿瘤细 胞时, 每个载玻片上所能检测的细胞样本量仅为5×105个细胞, 难以从外周血中大量的单核细胞中检测出极少量的肿瘤细胞, 因此单纯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 敏感性低,难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为了能大范围检测外周血中稀少的肿瘤细胞,近年来又相继研发出光纤阵列扫描术 (fiber array scanning technology, FAST), 激光扫描细胞计量仪(laserscanning cytometry, LSC)等, 能够在传统的显微镜技术基础上高速扫 描并快速、准确的定位免疫荧光标记的肿瘤细胞, 使检测的敏感性和实效性显著提高.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 FCM是一项集激光、电子物理、光电测量、计算机、细胞荧光化学及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技术. 其优点是可以定量计数肿瘤细胞数量, 检测数据较精确, 还可对细胞进行多参数分析. 何成 全等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6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CK20的表达. 结果66 例胃癌患者CK19、CK20、CK19+CK2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35/66)、 56.1%(37/66)、46.9%(31/66), 检测的阳性率与患者的TNM分期及转移程度相关, 且检测胃癌远处转移的敏感度高达90.0%. 认为应用FCM检测CK19、CK20 的表达对胃癌微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但由于FCM检测靶细胞的敏感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成绩: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摘要: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能产生异质性细胞的细胞。本文简要阐述了肿瘤干细胞的来源、分离技术及鉴定,并对以肿瘤干细胞分化、临床应用前景和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应用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理论认为,肿瘤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增殖能力有限,不能自我更新,不会导致肿瘤的复发、转移;CSC只占肿瘤细胞中的极少部分,却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CSC研究有可能阐明肿瘤的发生机制,使肿瘤治愈,从而引发肿瘤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意义重大。本文拟就CSC 的起源和鉴定等作一简要综述。 一、肿瘤干细胞的来源 肿瘤干细胞起源目前有两种学说:(1)由于正常干细胞突变形成肿瘤干细胞;(2)一些已经开始分化的原始细胞或成熟细胞去分化变为幼稚细胞并具有分裂能力。Sell 认为恶性肿瘤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干细胞的分化受阻,而不是成熟细胞的去分化;干细胞是起始事件或“第一次打击”(即获得永生性)突变的靶标,干细胞本身具有永生性,只需获得异常增殖的突变即可;体细胞的突变不会形成肿瘤,是因为成熟细胞的半衰期短,一个正常细胞形成转化细胞至少需要几年至几十年,在促进事件或”第二次打击”(即获得异常增殖能力),细胞通常早已死亡。尽管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CSC是正常SC同其他细胞融合的结果。因为骨髓细胞容易与其他类型的细胞发生融合,Marx等_6认为,Houghton等在胃上皮细胞观察到的骨髓细胞是骨髓细胞与上皮细胞融合所形成的。细胞融合因子CD 是乳腺癌干细胞的阳性标记,暗示CSC可能具有与其它细胞融合的能力。Bjerkvij等观察到在病理条件下,SC和已经出现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的细胞发生融合,这种融合后的细胞具有sC的特性。胚胎干细胞是指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在理论上可以诱导分化为机体内所有类型的细胞,在体外可以大量扩增、筛选、冻存和复苏而不会丧失其原有的特性。有研究人员认为肿瘤中存在一些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该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有着相似的自我更新途径,可能是正常SC分化停滞的结果。Karoubi[8 研究证实肺腺癌与正常肺组织均表达共同的胚胎SC标记物OCT4A和OCT4B,提示CSC是胚胎SC起源的可能。 二、肿瘤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是进行肿瘤干细胞生物特性研究的首要步骤。目前还没有很成熟或经典的分离方法,不少实验室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完成了这一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是利用肿瘤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和生物特性实现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Researchprogressintumorstemcells 摘要: 肿瘤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和分化能力,但又不同于普通干细胞,此类干细胞还具有发展成为肿瘤的特性,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靶细胞,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迅速,深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肿瘤干细胞的起源、表面标志、肿瘤干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干细胞肿瘤综述文献 Abstract: Cancer stem cells have the ability to proliferate and differentiate, but they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common stem cells. This kind of stem cells als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mor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origin of tumor stem cells, the surface markers, the micro environment of tumor stem cell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 Keywords:Tumor stem cellsStem cellsTumorOverview 一、前言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一类细胞,既具备高度增殖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也具备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这部分细胞虽只占少部分,但却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肿瘤干细胞增殖过程中,通过不均一分裂,一个肿瘤干细胞分裂形成一个新的肿瘤干细胞和另一个可最终分化为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的子细胞,其结果是维持肿瘤干细胞数目稳定并产生肿瘤。近几年来,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发现并鉴定了肿瘤干细胞。目前国内肿瘤干细胞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国外肿瘤干细胞在实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也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突破[1]。文章对肿瘤干细胞的起源、表面标志、与干细胞及肿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阐述。 二、肿瘤干细胞的起源

癌细胞的十大特征

癌细胞的十大特征 2000年,Douglas Hanahan和Robert A. Weinberg在Cell上发表文章:The Hallmarks of Cancer,这篇综述性文章介绍了肿瘤细胞的六大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生长信号;抗生长信号的不敏感;抵抗细胞死亡;潜力无限的复制能力;持续的血管生成;组织浸润和转移。这篇论文被称为肿瘤学研究的经典论文,到目前为止,已经被引用了上万次。 在2011年3月出版的Cell杂志上,两位教授又发表了一篇升级版综述: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这篇论文长达29页,简述了最近10年肿瘤学中的热点和进展,在原有的六大特征的基础上,新增了四大特征,包括避免免疫摧毁、促进肿瘤的炎症、细胞能量异常和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

将原有的肿瘤细胞六大特征扩增到了十个,这十个特征分别是: 1.自给自足生长信号(Self-Sufficiency in Growth Signals), 2.抗生长信号的不敏感(Insensitivity to Antigrowth Signals), 3.抵抗细胞死亡(Resisting Cell Death), 4.潜力无限的复制能力(Limitless Replicative Potential), 5.持续的血管生成(Sustained Angiogenesis), 6.组织浸润和转移(Tissu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7.避免免疫摧毁(Avoiding Immune Destruction), 8.促进肿瘤的炎症(Tumor Promotion Inflammation),

干细胞研究发展历程.

1950:将骨髓细胞移植到遭受致死剂量辐射的动物,发现能够挽救生命,重建骨髓造血免疫系统 1960:真正认识和了解人和哺乳动物干细胞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1:Till 和Mc Culloch 提出多能干细胞概念 1967:多纳尔–托马斯完成第一例骨髓移植,后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980: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 1981:Evans等首次成功建立小鼠胚胎干细胞系 1981: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的分离和培养首先在小鼠中获得成功 1988:美国科学家James Thomson分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 1998:美国两个科研小组分别报告从胚胎和生殖脊成功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使人类胚胎干细胞能在体外生长和增殖 同年,美国科学家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报告:小鼠肌肉组织的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血液细胞”。此后,世界各国科学家相继证实,包括人类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可塑性,从而掀起了全球成体干细胞研究高潮。干细胞研究进展被《科学》杂志评选为该年度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人类ES (hES)细胞建系获得成功,由此推动了干细胞研究的兴起。 2000: 日本把以干细胞工程为核心技术的再生医疗列为“千年世纪工程”之一,当年投资108亿日元;同年,全世界有1062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 成体干细胞移植使糖尿病大鼠恢复正常 神经干细胞能够进入脑组织并修复脑损伤 角膜干细胞有助于恢复视力 发现成人骨髓干细胞形成肝细胞 成人骨髓干细胞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转化为神经细胞 成人骨髓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大规模培养 证实成人骨髓干细胞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组织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1)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 i n a Biotechnology ,2010,30(1):80284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于 欣 乔守怡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433) 摘要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 m ce l,l CS C)假说是近年来提出的关于肿瘤发生的新理论,在所有的肿瘤细胞中,可能只有一小部分细胞具有产生肿瘤并维持肿瘤生长和异质性的能力,目前已经在白血病、乳腺癌、脑癌等肿瘤组织中成功分离出了肿瘤干细胞,深入了解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发展相应的鉴别方法以及特殊的治疗手段对癌症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从肿瘤干细胞的概念、起源、鉴定分离方法、与正常干细胞的比较、比率以及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 起源 比率 肿瘤转移 中图分类号 Q813 收稿日期:2009209214 修回日期:2009210229*通讯作者,电子信箱:s yqiao @fudan .edu .c n 治疗癌症的传统方法是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方法尽量去除已经存在的肿瘤细胞,但是在常规治疗后癌症的复发与转移仍然是在现今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肿瘤干细胞假说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理论,为癌症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肿瘤干细胞假说认为只有很小一部分细胞具有引起肿瘤发生、维持肿瘤生长、保持肿瘤异质性的能力。如果传统治疗忽略了这部分细胞,即使其他大部分肿瘤细胞都被消灭,但肿瘤仍然会面临着复发的可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深入了解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发展出针对肿瘤干细胞的特殊治疗方法,对于癌症的治愈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1 肿瘤干细胞假说 肿瘤发生的原因普遍被认为是内在遗传物质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细胞生长的过程中,DNA 发生突变,可能会造成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沉默,与凋亡相关的基因异常表达或沉默,导致细胞的生长、增殖或凋亡失去调控,从而生成肿瘤,进一步恶化后会发生癌变 [1] 。传统的观点认为所有的细胞都有可能积累这 样的突变,形成肿瘤细胞,这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是相同的。但近几年关于此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肿瘤干细胞假说:在所有的细胞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细胞具有形 成并维持肿瘤生长和异质性的能力,这一小部分细胞被称作肿瘤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假说最先是由M ac k ill op [2] 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在所有的肿瘤中都可能存在着一小部分细胞具有类似干细胞的特殊功能。1997年Bonnet [3] 第一次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 oi d l eukae m ia ,A ML)中分离出了一类细胞表面抗原标记是C D34 +CD382 的细胞,数量约占AML 总细胞数量的0.2%,将这部分细胞移植至非肥胖型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NOD /S CI D)后,会引起A ML 的发生,而将其他的A ML 细胞以更大的数量移植入NOD /S C I D 小鼠体内却不能引起A ML 的发生。以上结果表明这部分拥有CD34+CD382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的AML 细胞可能是肿瘤干细胞,它们的细胞表面抗原标记与正常的造血干细胞类似,也暗示了A ML 中的肿瘤干细胞可能是来源于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在此之后,研究人员使用了类似的实验方法,在乳腺癌[4] 、中枢神经系统癌 症[5] 、结肠癌 [627] 、前列腺癌 [8] 、胰腺癌[9] 、肝癌[10] 等实 体瘤中也鉴定出了肿瘤干细胞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肿瘤干细胞假说。 2 正常干细胞同肿瘤干细胞的比较 2.1 正常干细胞 正常的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可以分化成为多种子代细胞的一类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特

国内外干细胞研究进展

国内外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摘要:干细胞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热门方向之一,干细胞产业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在干细胞领域投入重金支持基础和临床研究,大力推动干细胞产业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比世界干细胞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了中国在该学科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进一步提出了针对中国干细胞研究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干细胞,研究现状,前景与展望 Abstract: Stem cell research is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fields in biomedicine nowada ys. Many countri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em cell industry because of the great s ocial benefits and market potential. USA,EU,Japan,Korea and China have increased the input of capital dramatically to promote the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stem cel l as well as stem cell industry. By comparing the situation of stem cell research at ho me and abroad,we found that,in recent years,an obvious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tem cell research, however,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till exists.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em c ell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stem cells,research status,prospect 1、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体外分离、培养人胚胎干细胞的成功,干细胞经适当诱导分化可发育为不同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成为移植供体的新来源,作为“种子细胞”的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工程的方法在体外发育为各种特异性的细胞供移植和细胞替代所需,并可作为基因疗法的靶细胞用于治疗和研究。由于干细胞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已成为近年来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干细胞(stem cells)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

肿瘤细胞的十大特征

癌细胞的十大特征 癌细胞十大特征释义 众所周知,癌细胞几乎肆虐横行在人体的每一个部位,从大脑到各个器官,从表皮到骨骼,我们曾经在进化中得到的、在生物界引以为豪的人体,在癌细胞肆虐下往往显得那么脆弱,有时似乎变得不堪一击。 癌细胞并非入侵的外族,它们与组成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细胞同文同种,但不同的是癌细 胞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赋予了它们十种特殊“器物”,从而使得它们能够在人体内纵横 捭阖,所向披靡。 1.自给自足生长信号(Self-Sufficiency in Growth Signals), 2.抗生长信号的不敏感(Insensitivity to Antigrowth Signals), 3.抵抗细胞死亡(Resisting Cell Death), 4.潜力无限的复制能力(Limitless Replicative Potential), 5.持续的血管生成(Sustained Angiogenesis), 6.组织浸润和转移(Tissu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7.避免免疫摧毁(Avoiding Immune Destruction), 8.促进肿瘤的炎症(Tumor Promotion Inflammation), 9.细胞能量异常(Deregulating Cellular Energetics), 10.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Genome Instability and Mutation) 其一:生长信号的自给自足 在人体这个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系统中,倘若一个细胞想要改变其现有状态(如从静止到 生长分化状态的改变),必须接收到一系列相关指令,这一过程才能进行,就像军队中的 令行禁止一样。就这样,数以万亿计的细胞各司其职,在和谐统一的秩序中维系着人体的 健康。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在正常细胞中还没有发现一例例外。 这些改变细胞状态的指令,生物学上称之为信号分子,它们多是外源的,即由另一类细胞 产生,这也是人体保持自我平衡的重要机制。信号分子通过与靶细胞上相应指令接收器 (受体)相结合,细胞状态改变这一过程得以实施。 在这方面,癌细胞是截然不同的,它们通过种种“奇巧淫技”把自己对外源生长信号的依 赖降到了最低限度。首先癌细胞们获得自己发号施令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自行其是 的合成生长分化所需的生长信号,无需依赖外源性信号。比如科学家们发现在神经胶母细 胞瘤和恶性肉瘤中的癌细胞就分别获得了合成PD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TGFα(肿瘤 生长因子α)的能力。其次癌细胞还会大量表达其表面的信号接收器,这样就可以富集周 围微环境中的生长信号从而进入生长分化状态(注:正常情况下,未经富集浓度的生长信 号不足以触发生长分化)。此外癌细胞还会改造它周围的一些正常细胞成为生长信号的生 产工厂供其使用,并招募一些帮凶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来帮助它们生长分化。 其二:对抑制生长信号不敏感 平衡似乎是人体系统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人体内除了有生长信号外,还存在着生长抑制信号。在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些分子如同看家护院的“爱犬”一般时刻检测这些细 胞的“身体状况”和周边环境,根据情况来决定细胞的未来的命运:或是继续生长分化, 或是仍然处于静止期,抑或丧失生长分化能力进入有丝分裂的后期。这样正常细胞才能保 持动态平衡的状态,进行有序的生长分化。对于癌细胞来说,如果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 不断地生长分化,必须逃避这些“爱犬”分子的监控。他们主要策略就是通过基因突变使 得这些“爱犬”分子失去活性,从而实现对抑制生长信号不敏感的目的。 其三:规避细胞凋亡 逃避细胞凋亡几乎是所有类型的癌细胞都具有的能力。负责细胞凋亡的信号分子大体上可 以分为两类:一类如同上文所述的“爱犬”分子,如一种名叫p53的蛋白就是其中最重要 的成员之一;另一类则负责执行细胞凋亡。前者监控细胞内外环境,一旦发现不正常情况 足以触发细胞凋亡,即指挥后者执行。目前科学研究证实,DNA损伤,信号分子的失衡以 及机体缺氧都有可能触发细胞凋亡。

循环肿瘤细胞研究进展_任文君

循环肿瘤细胞研究进展 任文君,孙国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TCs)存在于患者外周血中,是造成肿瘤转移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外周血中的CTC是非常罕见的,要求检测方法具有高敏感性及高特异性,成为临床常规检测的巨大挑战,但是检测CTC在协助诊断、早期发现肿瘤的微转移、指导个体化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方面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文将对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治疗 Ashworth曾在1986年首次发现并提出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概念[1]。CTC定义为自发或因诊疗操作由实体瘤或转移灶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2]。肿瘤转移是一个涉及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肿瘤细胞由原发灶脱落,侵入循环系统,大部分由于机体的免疫识别、机械杀伤及自身凋亡在短期内死亡,只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在远隔脏器或原发脏器中定居,发展为转移灶[3-4]。有些播散的肿瘤细胞和微小转移灶在切除原发灶后可以保持休眠状态并在若干年后形成转移灶[5]。因此,在外周血中检测到CTC提示可能有早期转移存在,尤其是临床尚未发现的微转移病灶。 CTC的检测包括以下2个步骤:(1)富集,方法包括形态学或免疫学为基础的技术。(2)检测,方法包括细胞计数和核酸检测技术。因为CTC在外周血中是非常罕见的(1个CTC/106 107个单核细胞),富集细胞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富集之后则通过细胞计数或核酸检测技术利用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对CTC进行检测及分析。 1富集 1.1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富集膜滤过分离肿瘤细胞技术(ISET)通过肿瘤细胞体积大小进行富集[6],就像一个微孔过滤器根据CTC的大小差异使其分离,其隔离灵敏度阈值接近每毫升全血一个癌细胞[7],其优势在于不破坏CTC的形态,利于后续对单个CTC进行形态学、免疫细胞学及遗传学特征的研究,但只适合部分肿瘤,不适合那些体积小于2倍粒细胞大小的肿瘤细胞。 基于密度梯度分离,单核细胞较其他血液成分密度低,因此可依据密度梯度差异将肿瘤细胞和单核细胞从其他血液细胞中分离出来,如Ficoll-Hypaque和Oncoquick。与传统的Ficoll 通信作者:孙国平,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消化系统肿瘤,E-mail:sunguoping@anhmu.edu.cn 程序相比较,Oncoquick增加了多孔屏障,使得分离出的细胞更加纯化,检出率更高[8]。 由于这两种富集方法是借助细胞的物理特性,因此缺乏特异性,易导致缺乏相应体积大小及密度梯度的肿瘤细胞的丢失,同时所富集的细胞不仅含有肿瘤细胞,还存在不同种类的其他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在后续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基因标志物的非特异性,造成假阳性结果。 1.2以免疫学为基础的富集免疫磁性分离技术(IMS),基于特异性免疫识别原理的富集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通过特异性抗体包被的磁珠与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抗原-抗体-磁珠免疫复合物,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将CTC从血细胞中分离出来。免疫磁性分离方式有2种:阳性分选和阴性分选。阳性筛选获得目的细胞,阴性筛选去除无关细胞使目的细胞得以纯化,也可将两种模式结合,提高富集效率。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保证分离靶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有利于下一步CTC的计数、免疫细胞化学、PCR 等检测。目前,免疫磁珠可达纳米级,结合时间短,灵敏度高10-7 10-6。 CellSearch系统是目前FDA唯一批准用于临床富集及检测分析的技术,是一种半自动技术,集合了免疫磁分选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法的分离检测技术。涂有抗EpCAM抗体的磁珠与靶细胞结合,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被保留下来,接着采用荧光标记(CK8/18/19,DAPI,CD45)来区别CTC与血细胞,CTC 标记为CK8/18/19、DAPI(+),CD45(-),随后采用半自动荧光显微镜Cell-Spotter Analyzer检测分析细胞大小和形态,最终确定CTC,只需要7.5mL血液样本,即可从400多亿血细胞中检测到一个CTC。这种半自动系统能快速分析样本,并有良好的重复性。一个多中心研究,有学者提出Cell Search系统有82%的高富集率,且在乳腺癌CTC检测上有极 [34]Ikeda T.Stem cells and neonatal brain injury[J].Cell Tissue Res,2008,331(1):263-269. [35]尹国才,张长征,张淼涛,等.人胎脑神经干细胞在年幼大鼠脑内的成神经元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2):2281-2284. [36]Toda H,Takahashi J,Iwakami N,et al.Grafting neural stem cells improved the impaired spatial recognition in ischemic rats[J].Neu- rosci Lett,2001,316(1):9-12. [37]吴芳,杨佳勇,张敏,等.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 痪儿童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20例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与临床康复,2008,12(16):3198-3200. [38]张敏,杨万章,吴芳,等.神经生长因子配合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596-5597. [39]杨万章,吴芳,张敏,等.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总结和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3):287-290. (收稿日期:2012-05-25,修回日期:2012-10-26) · 9 · 安徽医药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13Jan;17(1)

简述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简述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的未分化细胞,是形成哺乳类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的多潜能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干细胞在形态上具有共性,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体积小,核相对较大,细胞核多为常染色质,并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根据它所处的发育阶段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而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干细胞或单能干细胞。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人类胚胎干细胞已可成功地在体外培养。 干细胞的形态特征: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复制的能力,能够产生高度分化的功能细胞。 1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层细胞团的 细胞即为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为体内所有组织的能力。进一步说,胚胎干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 2 成体干细胞:成年动物的许多组织和器官,比如表皮和造血系统,具 有修复和再生的能力。成体干细胞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体干细胞或者产生新的干细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保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 3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体内各种血细胞的唯一来源,它主要存在 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遗传疾病以及多发性和转移性恶性肿瘤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4 神经干细胞:理论上讲,任何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都可归结为神经 干细胞功能的紊乱。脑和脊髓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之在干细胞移植到中枢神经系统后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除此之外,神经干细胞的功能还可延伸到药物检测方面,对判断药物有效性、毒性有一定的作用。 5 肌肉干细胞:可发育分化为成肌细胞,可互相融合成为多核的肌纤维,形成骨骼肌最基本的结构。

干细胞研究进展综述

干细胞研究进展(综述)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stem cells(LR) 【摘要】: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最具有发展前景和后劲的前沿技术,其已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的新亮点,势将导致一场医学和生物学革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本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干细胞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细胞因子帕金森病神经干细胞糖尿病 ABSTRACT:Stem cells are the body and cells of various tissues of origin, has high self replication, high proliferation and 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Stem cell technology is the field of biotechnology has the most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potential of cutting-edge technology, it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in the world of high-tech, will lead to a revolution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The research of stem cell is to modern life science and medical fields intersection, stem cell technology from a laboratory concept gradually transformed to be able to see the reality. Stem cell research as a new discipline has become the hotspot of life science.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on stem cell research summarizes. Keywords:Stem cell factor Parkinson disease Neural stem cells Diabetes mellitus 干细胞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由此人们可以用自身或他人的干细胞和干细胞衍生组织、器官替代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并可以广泛涉及用于治疗传统医学方法难以医治的多种顽症。 干细胞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干细胞生物学研究与应用几乎涉及所有的生命科学和生物 医学领域。 一、目前干细胞的主要研究热点

肿瘤新十大特征

CELL综述: 肿瘤新十大特征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 2011年3月4号,Douglas Hanahan和Robert A. Weinberg在《Cell》发表综述,题目为: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整个综述29页,简述了最近10年肿瘤学中的热点和进展(例如细胞自噬、肿瘤干细胞、肿瘤微环境等),并且将过去的6个特征扩增到10个特征,新增加的4个特征为: 避免免疫摧毁(Avoiding Immune Destruction); 促进肿瘤的炎症(Tumor Promotion Inflammation); 细胞能量异常(Deregulating Cellular Energetics); 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Genome Instability and Mutation)。 并且将过去的回避凋亡(Evading Apoptosis),调整为抵抗细胞死亡(Resisting Cell Death)。 背景介绍 我们已经提出了总共6种肿瘤标志,组成了一个基本原理,它提供了一个理解肿瘤性疾病显著差异的逻辑网络(Hanahan and Weinberg, 2000)。我们的讨论中包含了这样的概念,肿瘤细胞逐渐进展成新生物,它们获得一系列标志性能力,而人类肿瘤形成的多步骤的过程可以用初始癌细胞获得使它们成为肿瘤并最终表现出恶性肿瘤的特征。 我们注意到由于附属结构的存在,肿瘤不只是癌细胞组成的岛状物。它们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复合物,这些细胞之间存在异质的相互作用。我们是这样描述招募来的正常细胞,它们以主要参与者的身份形成肿瘤相关基质,而不是作为旁观者;这样的话,这些间质细胞对于特定能力标志的发展和表达是有贡献的。在接下来的十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200904.

[18]Herbst RS,Mullani NA,Davis DW ,et al .Devel opment of bi ol ogic markers of res ponse and assess ment of antiangi ogenic activity in a clinical trial of human recombinant endostatin [J ].Clin Oncol,2002,20:3804. [19]Batchel or TT,Sorencen AG,Tomas o E,et al .AZ D2171,a Pan - VEGF recep t or tyr osine kinase inhibit or,nor malizes tumor vascula 2ture and alleviates ede ma in gli oblast oma patients [J ].Cancer Cell,2007,11:83-95. (编校:张志明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时岚,赵玫,黄常志 Advances of cancer stem cells SH ILan,Z HAO Mei,HUANG Chang -zhi D epart m ent of

E tiology and Carcinogenesis,Cancer Institute /Hospital,Chinese A cade m y of M edical Science,B eijing 100021,China . 【Abstract 】More and more evidences show the cl os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u mor genesis and abnor mal devel opment of stem cell .This ne w model f or cancer will have significant revelati on f or the way we study and treat cancer .Thr ough targeting the cancer ste m cell,the therap ies f or treating cancer are likely t o i m p r ove .【Key words 】cancer;ste m cell;therapy Modern Oncol ogy 2009,17(04:0785-0787【指示性摘要】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干细胞了解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肿瘤与干细胞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可能是干细胞在异常微环境中差异分化的结果,并提出了肿瘤干细胞(tu mor stem cell,TSC 的学说。本文综述了肿瘤干细胞的发现、特点,以及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旨在为肿瘤发生发展研究及干细胞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肿瘤;干细胞;治疗【中图分类号】 R730.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92-(200904-0785-03 20世纪后半叶,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大大深化了人们 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也把对肿瘤的认识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如此,人们对癌症的本质以及如何控制这一恶疾的认识却仍未产生质的飞跃,若干推论仍属假想。在肿瘤研究的历史中,肿瘤细胞的起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可能通常起源于正常干细胞的转化,因此,近年来一种“肿瘤干细胞(tu m or ste m cell,TSC ”或“肿瘤起始细胞(tu mor -initiating cell,TI C ”的全新概念被提出,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将会对肿瘤的研究领域和肿瘤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1肿瘤干细胞的概念 对于肿瘤干细胞的名称现在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肿瘤干细胞、致瘤细胞、致瘤癌细胞、肿瘤起源细胞等,不过随着

国内近期干细胞研究进展

干细胞研究进展消息 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 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 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介于此, 本刊将就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设立专栏, 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干细胞研究的平台。 干细胞专题近期国外干细胞研究进展 Geron抗癌药GRN163L选择性瞄准癌症干细胞据美国BussinessWire 1月10日报道称, 杰隆(Ge-ron)发表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 其端粒酶抑制剂药物imetelstat (GRN163L)在小儿科神经肿瘤当中可选择性瞄准癌症干细胞, 这一发现为儿童肿瘤的临床试验提供了支持。该研究发表于2011年1月1日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近年来有关端粒酶抑制的研究日益增多, 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热点方向, GRN163L是此类药物开发中最前沿的一个候选药物。2002年3月, Geron从Lynx Therapcutics获得了用GRN163和GRN163L两种化合物的核心专利。早期研究显示, GRN163对十四种不同癌症细胞均表现出有意义的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 它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等细胞的生长。因脂质修饰物GRN163L更易进入细胞发挥端粒酶抑制作用, 后续临床前及临床试验均为GRN163L。2005年, FDA同意GRN163L在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实验。2007年, Geron公司开始GRN163L单独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I期临床试验。2008年开始了GRN163L治疗乳腺癌的I期临床试验。同年12月, Geron发布了有关GRN163L治疗再发的和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暂时性临床试验数据。2009年, Geron发布了Geron163L对抗癌症干细胞的实验活动, 包括非小型细胞肺癌、乳癌、胰脏炎、前列腺癌、小儿科神经肿瘤。公司发表Geron163L治疗乳癌的假定癌症干细胞与胰脏炎症系数据。数据显示, 在以Geron163L治疗后, 人类乳癌细胞MCF7的假定干细 胞数量与自我再生的能力大幅减弱。目前Geron163L正处于临床II期试验中。(来源: 生物谷2011-01-11)Cell Stem Cell: iPS细胞具更高基因畸变频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及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干细胞科学家领导的跨国研究团队, 记录了在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和诱导功能干细胞(iPSC)系中特殊的基因畸变, 研究结果在1月7日的Cell Stem Cell上发表。该公布的发现强调了需要对多能干细胞进行频繁的基因检测以保证其稳定性和临床安全性。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再生医学系的路易斯·劳伦特博士认为, 人类多能干细胞(hESC和iPSC)比其他类型细胞有更高的基因畸变频率。最令人吃惊的是, 与其他非多能干细胞样本相比较, 观察到hESC的基因扩增和iPSC的缺失方面出现的频率更高。人类多能干细胞在人体内具有发展成其他类型细胞的能力, 可成为细胞替换治疗的潜在来源。斯克里普斯研究员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珍妮·罗伦教授谈到, 由于基因畸变常常与癌症相关联, 免受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对于临床使用的细胞系来说至关重要。研究团队确认了在多能干细胞系中可能发生突变的基因区域。对于hESC而言, 可观察到的畸变大多是靠近多潜能相关基因区域的基因扩增; 对于iPSC而言, 扩增主要涉及细胞增殖基因及与肿瘤 抑制基因相关的缺失。传统的显微技术, 如染色体组型分析可能无法检测到这些变化。研究组使用一种高分辨率的分子技术, 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能观察到人类基因组里一百多万个位点里的基因变化。 劳伦特说, 我们惊喜地发现在较短时间培养中的基因变化, 例如在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的343过程以及在培养中细胞的分化过程。我们不知道这会有怎样的影响, 如果有的话, 这些基因畸变都会对基础研究或者临床应用的结果产生影响, 对此应当深究。劳伦特总结到, 该研究结果解释了有必要对多能干细胞培养进行经常性的基因监控, SNP分析仍不失为人类胚胎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日常监控的一部分, 但是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应当予以重视。(来源: 中国干细胞网2011-01-12)美用胚胎干细胞制造出血小板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实验证明, 使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研制出的血小板可修复实验鼠的受损组织, 人类未来有望源源不断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