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科诊疗指南

消化科诊疗指南

消化科诊疗指南
消化科诊疗指南

急性腹泻

【概述】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儿科常见病,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病程在两周以下称为急性腹泻。可因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也可为食饵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因素引起的腹泻。轻型腹泻: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常由饮食及肠道外感染引起。重型腹泻: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诊断要点】

l、临床要点

1)共同的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多呈糊状、蛋花汤样、水样,色呈黄色、淡黄色、黄绿色,有时可呈黏液脓血便;呕吐;食欲低下;腹痛,多不明显,呈间歇性,部分病人表现左下腹痛,里急后重。

(2)水电解质紊乱

①脱水根据程度不同分为轻、中、重三度;根据脱水的性质,分为等渗性、低渗性、高渗性;②代谢性酸中度:③低钾血症;④低钙血症;⑤低镁血症。 2)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的临床特点

(1)感染性腹泻:

①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多发生于6~24个月婴幼儿。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即有呕吐,常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份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和酸中毒。本病为自限性,病程约3~8天。

②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每日5~15次,为稀水样带有粘液,无脓血,但有腥味。可伴发热、恶心、呕吐或腹痛,病程1周左右,体弱儿病程迁延。

③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发热不明显,先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后见腹泻,大便呈水样,可带粘液。重症伴有脱水酸中毒。病程4~7日。

④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起病急,腹泻频繁,每日10~20次,有粘液脓血便,可伴腹痛及里急后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⑤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恶心、呕吐、腹泻,大便初为黄色稀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伴腹痛,个别病例并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⑥空肠弯曲菌肠炎全年均可发病,以7~9月份多见,可散发或暴发流行,常伴发热,继而腹泻、腹痛、呕吐,大便为水样、粘液或典型菌痢样脓血便。

⑦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临床症状因年龄而异,小于5岁患儿以急性水泻起病,可有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伴有脱水。大于5岁儿童除腹泻外,可有发热、头痛、呕吐、右下腹痛。

⑨鼠伤寒沙门菌肠炎近年有上升趋势,可占沙门菌感染中40%~80%。全年均有发生,夏季发病率高,绝大多数患儿为小于2岁的婴幼儿,新生儿和小于1岁婴儿尤易惑染。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胃肠炎型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腹胀、发热等,大便稀糊状,带有粘液甚至脓血,性质多变,有特殊臭味,易并发脱水、酸中毒。重症可呈菌血症或败血症,甚至局部感染灶。病程常迁延,带菌率高。

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滥用抗生素可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甚至念珠菌。常在应用抗菌药物4~10日后停用抗菌药物1~2周后发病,有发热、腹痛,大便水样,粘液甚至含白色伪膜。停用抗菌药物后症状可减轻,病程有时达2~4周。

⑩真菌性肠炎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常发生于慢性读写伴营养不良,体弱或在应用大量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者。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粘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体和菌丝。

(2)非感染性腹泻:

①症状性腹泻主要表现未原发病(如中耳炎、肺炎、皮肤或泌尿道感染等)症状,消化系统表现为轻型腹泻,大便次数10次/日以下,大便镜检有少量白细胞和脂肪滴。

②生理性腹泻外观虚胖且伴有湿疹的母乳喂养儿,生后不久出现腹泻,小儿一般情况好,体重增加正常,添加辅食后腹泻自然消失。近年认为可能可能是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

③糖源性腹泻婴儿患者常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典型粪便为稀水便,有酸臭,带泡沫,粪便中糖>0.5%,PH常低于5.5,严重时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病程较长者出现营养不良。年长儿及成人以肠鸣、腹部不适、腹胀、腹痛症状为主。

2、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大便镜检病毒、非侵袭性细菌感染及非感染性腹泻多为水泻,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大便有较多白细胞或脓细胞、红细胞提示侵袭性细菌感染。真菌性腹泻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菌丝及成群芽孢。新鲜粪便查找各种滋养体或包囊有助于原虫性腹泻的诊断。

2)大便培养细菌性腹泻的确诊靠大便培养,新鲜标本,挑粘液脓血部分,连续送检3次,可提高阳性率。

3)病毒检测一般病毒培养较难分离,有条件可用直接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测各种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病毒抗原,近已成为轮状病毒之常规检查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可检测出轮状病毒亚群及不同电泳型,有助于轮状病毒的分类和研究,目前应用较多;PCR反应和核酸探针技术,有助于病毒抗原抗体之检测。

4)大便PH和还原糖测定大便PH<5.5,还原糖>2+,提示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有乳糖酶缺乏可能。

5)血培养血常规对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菌痢、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细菌性炀炎有诊断意义,血液细菌培养阳性有助于病原诊断。

6)血生化检查对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7)心肌酶学、心电图及腹部B超检查判断有无并发症。

3、需要鉴别的疾病细菌性痢疾、急性坏死性小肠炎、阿米巴病,过敏性腹泻。

【并发症】

1、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儿童水代谢旺盛及腹泻丢失、进食减少或治疗不当导致;

2、心肌损害:病毒直接侵袭或免疫损伤、细菌毒素损害导致;

3、肠穿孔:见于一些特殊细菌感染如菌痢、伤寒等;

4、肠套叠:多见于一岁内儿童由于肠蠕动增快或肠管发育异常引起。

【治疗要点】

1、预防脱水可选用以下效果较好的口服补液疗法(ORT)。

1)米汤加盐溶液:米汤500ml+细盐 1.75g,或炒米粉25g+细盐 1.75g+水500ml煮2~3分钟。此液体为1/3张,且不含双糖,口感好,用法:20~40ml/Kg,4小时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喝多少。

2)糖盐水清洁水:500ml+白糖10g+细盐1.75g,,煮沸后备用,用法用量同上。

3)口服补液盐(ORS):此液体为2/3张,用于预防脱水时张力较高,可加用白开水或母乳稀释降低张力。用法:每次腹泻后,2岁以下服50~lOOml,2~10岁服100~200ml,大于10岁的能喝多少就给多少。也可按40~60ml/kg预防脱水,腹泻开始即服用。

2、纠正脱水轻中度脱水可以口服ORS液,重度脱水,应报告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王光猛、孙蓓蓓、王晗晶主治医师或封东进主任医师),制定快速补液方案,并急查血生化,如结果未回,先按重度等渗性脱水处理,先20ml/kg生理盐水扩容(最大量不超过300ml),半小时到1小时内快速滴完。按公斤体重80-100ml/kg,1/2张液体补充累积损失量,在8-12小时内滴完,期间根据血生化结果及大便丢失量和小便量的多少,随时调整。

3、继续饮食母乳喂养者应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6个月以下婴儿,用等量米汤或水稀释牛奶喂养2~3天,以后渐恢复正常饮食。较大患儿可喂以稀粥或容易消化的低脂食物。严重脱水、呕吐患儿,可暂时给予禁食,时间不宜超过6~12小时。

4、合理用药

1)抗生素应用指征:侵袭性腹泻患儿,临床有粘液脓血便,伴有腹痛或里急后重症状,粪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pH值7以上。根据临床特点选用抗菌药物,如磷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调整。

(1)头孢菌素我院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地嗪是难治性沙门氏菌的首选药,也可用于志贺氏菌。

(2)复方新诺明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疗效较好,但对儿童副作用大,3岁以下慎用,l岁以下不用。剂量:50mg/(Kg·d),分两次口服。

(3)红霉素治疗空肠弯曲菌感染的首选药。剂量每日25~30mg/(Kg·d),分4次口服,疗程为7天。

2)微生态制剂使用目的在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生物屏障,抵御病原菌定殖和侵入。我院常用制剂有双歧三联、四联杆菌,复方嗜酸菌及枯草二联菌等。 3)肠粘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与肠道粘液蛋白结合,增强肠粘膜屏障,阻止病原体的攻击。我院主要应用蒙脱石散: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口服,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口服,服用本品时需倒入约半杯温开水(约50ml)中混匀快速服完;蒙脱石混悬液:1岁以下每次10ml,3次,2岁以上,每次20-30ml,每日3次,摇匀后口服。

4)中药治疗,并可配合推拿、针灸和磁疗等。

【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是属于肠道传染病,脓血便为主,常有高热、里急后重,个别患儿会出现中毒症状,如: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导致抽搐。多有不洁饮食史。大便培养可鉴别。确诊后需向感染科报传染病卡或转院治疗,并报告科主任。

2)、阿米巴病:表现为脓血便,镜下可见阿米巴原虫,易鉴别

3)、过敏性腹泻:易误诊临床表现多样,可为粘液便,血水便,脓血便,稀水便,腹泻时长,抗生素效果差,小婴儿常有湿疹,家族中有过敏史,血嗜酸粒细胞常增高,确诊有待食物回避和激发试验

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凶险,多有缺氧、窒息病史,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血便或赤豆水样大便。X线有特定性表现,可见肠壁积气5)、其他如生理性腹泻:一般腹泻时间长,多见于母乳喂养,一般情况佳,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无需特殊治疗。急性肠套叠:可原发或继发与急性腹泻后,常有血便或果酱样便,伴有哭闹、呕吐,腹部可触及包块,B超可以确诊。伪膜性肠炎:有长期使用抗生素史,腹泻迁延难愈,大便可见肠粘膜样组织,如怀疑有该病可能,可行肠镜检查确诊。

本科教室医生需要知道的工作要点:

【诊断要点】

住院后如果符合急性腹泻标准,即可确诊,急性腹泻患儿早期要判断脱水程度。难点在于病原学诊断,对于稀水便为主的患儿,如年龄在3岁以上要考虑产毒性细菌或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对年龄在3岁以内,尤其是6月至1岁的患儿,重点考虑病毒感染。对于脓血便为主的患儿,如年龄小于6个月,无不洁饮食史,要考虑食物不耐受,尤其是牛奶蛋白过敏致发病;6个月以上的患儿,要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导致脓血便。

【治疗要点】

住院后首先是一般治疗,一般不需要限食,对于无明确细菌感染依据的患儿,不主张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早期不使用强烈的止泻药物,尤其是复方苯乙哌啶禁用。要积极纠正脱水,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对于轻中度脱水,如食欲良好,尽量口服补液;对于重度脱水或呕吐频繁的患儿,需尽早静脉补液。如有细菌感染依据,可使用我院现有的三代头孢或半合成青霉素。一般不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若3天后症状无缓解,则需结合大便培养结果或根据临床经验,调整或联合使用抗生素。对怀疑有食物不耐受或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需回避原饮食,应氨基酸粉治疗。

【住院观察要点】

重点观察尿量,大便性状及次数,精神、食欲情况。体检观察腹部肠鸣音强弱,有无腹胀,并记录病程记录中。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分析。

【实验室检查要点】

常规大便培养连续3次,每1-2天化验一次大便常规,通常1周做一次血常规。血生化根据电解质及脱水、腹泻情况,及时检查,一般于治疗前及补充液体后,最少2次检查。对于怀疑有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可行过敏原测试。住院期间有哭闹、呕吐不止,伴血便,及时行腹部B超检查。

除了正常的查房以外,如果出现治疗效果欠佳、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难以纠正,或病因难以确定,应该及时请示上级医生和拾景梅科主任或凌云志科副主任,必要时可以进行疑难病例讨论。

质控要点:

1、主诉要包括:大便性状,伴随症状,起止时间。(刘晖主治医师质控)

2、现病史:要有尿量的记录,起病急缓,与饮食是否有关系,治疗经过及效果评价,每日大便的次数及量、气味。(刘晖主治医师质控)

3、既往史:有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喂养史,有无长期使用抗生素病史。(刘晖主治医师质控)

4、个人史和家族史:有无反复类似病史,家族中有无类似病史者(刘晖主治医师质控)。

5、查体:皮肤粘膜弹性,前囟有无凹陷,口唇干裂情况,眼窝是否凹陷,哭时有无眼泪,脉搏是否有力,肠鸣音强弱,有无腹胀、包块。(刘晖主治医师质控)

6、诊断:依据是否充分,是否排除了需要鉴别的疾病,有无并发症,病情轻重。(刘晖主治医师质控)

7、主治医师查房:要有病原学病情分析,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并排除有无并发症。(刘晖主治医师质控)

8、主任医师查房:治疗后病情评估,并判断预后,必要时对诊断或治疗方案做进一步补充。(拾景梅科主任或凌云志科副主任质控)

【参考文献】

1.王卫平主编,《儿科学》第八版。

2.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

3.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