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一、翻译教材(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陈宏薇,1996,《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陈宏薇,1998,《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陈茂松,1996,《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陈廷佑,1994,《英语汉译技巧:跟我学翻译》。北京:华龄出版社。

范仲英,1994,《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冯庆华,2002,《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古今明,1997,《英汉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郭著章、李庆生,1996,《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靳梅琳,1995,《英汉翻译概要》。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居祖纯,1998,《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居祖纯,2000,《高级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居祖纯,2002,《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柯平,1991,《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辛,1993,《实用汉译英手册》。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李运兴,1998,《英汉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季春,1996,《实用翻译教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刘宓庆,1987,《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俊、侯向群,2001,《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1983,《汉英翻译教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彭长江主编,2002,《英汉-汉英翻译教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单其昌,1991,《汉英翻译入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申雨平、戴宁,2002,《实用英汉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孙万彪、王恩铭,2000,《高级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孙致礼,2003,《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宏印,2002,《英汉翻译综合教程》。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治奎(主编),1999,《大学英汉翻译教程》(修订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温秀颖、马红旗、王振平、孙建成,2001,《英语翻译教程(英汉·汉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许建平,2000,《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杨莉藜,1993,《英汉互译教程》(上、下册)。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曾诚,2002,《实用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蓓,2001,《汉英时文翻译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1983,《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庄绎传,2002,《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二、翻译理论(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郭建中,2000,《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黄雨石,1988,《英汉文学翻译探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黄振定,1998,《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黄忠廉,2002,《变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金隄,1998,《等效翻译探索》。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廖七一,2001,《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刘宓庆,1998,《文体与翻译》(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刘宓庆,1999,《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刘宓庆,1999,《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刘重德,1991,《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吕俊,2001,《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申丹,1995,《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申雨平(编),2002,《西方翻译理论精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思果,2002,《译道探微》。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孙致礼,1996,《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南京:译林出版社。谭载喜,1999,《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谭载喜,2000,《翻译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克非,1997,《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刘学云(编),1994,《翻译新论(1983-1992)》。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主编),2002,《译学新探》。青岛:青岛出版社。

张柏然、许钧(主编),2002,《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三、翻译实践(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包惠南,200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陈定安,1991,《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陈生保,1998,《英汉翻译津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陈廷祐,2001,《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陈文伯,1998,《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陈中绳、吴娟,1990,《英汉新词新义佳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程镇球,2002,《翻译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方梦之,1994,《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1996,《汉译英实践与技巧》。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冯庆华主编,2002,《文体翻译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冯志杰,1998,《汉英科技翻译指要》。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何炳威,2002,《容易误译的英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何刚强,1994,《现代英语表达与汉语对应》。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何刚强,1996,《最新英语翻译疑难详解》。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何刚强,1998,《现代英汉翻译操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晓吉,1990,《实用英汉对比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惠康,1998,《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金惠康,2003,《跨文化交际翻译》。北京:中国队外翻译出版公司。

李亚舒、严毓棠、张明、赵兰慧,1994,《科技翻译论著集萃》。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正中,1997,《国际经贸英汉翻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陆钰明,1995,《汉英翻译指导》。上海:远东出版社。

乔海清,1993,《翻译新论》。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单其昌,1989,《汉英翻译讲评》。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单其昌,1990,《汉英翻译技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思果,2002,《译道探微》。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倜西、董乐山等(编),2002,《英汉翻译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汪福祥、伏力,2003,《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王令坤(主编),1998,《英汉翻译技巧》。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吴伟雄、方凡泉,1997,《实用英语翻译技巧》。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许国烈,1985,《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许明武,2003,《新闻英语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叶子南,2001,《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于岚,1997,《英汉实例翻译技巧》。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喻云根,1996,《英美名著翻译比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张经浩,1996,《译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张鸾铃,1996,《实用英汉翻译技巧》。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章和升、王云桥,1997,《英汉翻译技巧》。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1993,《联合国翻译论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1986,《论英汉翻译技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钟述孔,1997,《英汉翻译手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周方珠,2002,《英汉翻译原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朱诗向,2002,《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四、英汉语比较与对比(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下同)

何善芬,2002,《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瑞华(主编),1996,《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连淑能,1993,《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彭宣维,2000,《英汉语篇综合对比》。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邵志洪,1997,《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王还(主编),1993,《汉英对比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魏志成,2003,《英汉语比较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萧立明,2002,《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熊文华,1997,《汉英应用对比概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杨自俭、李瑞华(主编),1990,《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主编),2000,《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主编),2002《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赵世开(主编),1999,《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五、国外翻译理论与实践(以下所列书目均已在我国出版:带*号者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带**号者已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 Baker, Mona. 1992.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 Bassnett, Susan & AndréLefevere. 1998.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 Bell, Roger T. 1991.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Longman.

Catford, J. 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in 1991)

** Hatim, Basil. 1997.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Devon: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 Hatim, Basil & Ian Mason. 1990.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Longman.

Hewson, Lance & Jacky Martin. 1991. Redefining Translation: The Variational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Reprinted by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rp. in 1992.

** Hickey, Leo. 1998.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 Newmark, Peter. 1982.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 Newmark, Peter.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Hertfordshire: Prentice-Hall. ** Nida, Eugene A. 1991.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in 1998, also appears in Nida 2001) Nida, Eugene A. 1996.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Bruxelles: Les éditions du Hazard.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in 1999)

** Nida, Eugene 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Nord, Christiane. 1997.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 Snell-Hornby, Mary. 1995.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Revised e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 Steiner, George. 1998.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Toury, Gideon. 1995.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 Wilss, Wolfram. 1982.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Tü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六、我国主要翻译期刊

《中国翻译》(双月刊。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机关刊物,国家级双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第三版“外国语言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翻译》(季刊。中国科学院主办)

《上海科技翻译》(季刊。上海市委、上海大学和上海市科技翻译协会联合主办)《外语与翻译》(季刊。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

《英语世界》(月刊。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国家双效期刊)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篇 英文及其它语种的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参照以下标准执行。 期刊论文 Bolinger, D. 1965. The atomization of word meaning [J]. Language 41 (4): 555-573. 朱永生,2006,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83-90。 论文集论文 Bybee, J. 1994. The grammaticization of zero: Asymmetries in tense and aspect systems [A]. In W. Pagliuca (ed.). Perspectives on Grammaticaliza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35-254. 文秋芳,2003a,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A]。载文秋芳、王立非(编),《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55-259。 网上文献 Jiang, Yan. 2000. The Tao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n Elementary textbook on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OL]. (accessed 30/04/2006). 王岳川,2004,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OL], (2005年11月18日读取)。 专著 Bloomfield, L. 1933. Language [M]. New York: Holt. 吕叔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译著 Nedjalkov, V. P. (ed.). 1983/1988. Typology of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trans. Bernard Comrie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赵元任,1968/1980,《中国话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丁邦新译。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编著/论文集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覃雪梅)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启示 覃雪梅 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教学做合一》《艺友制的教育》等论著中多次阐发“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思想。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也是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对后世众多教育学家、学者、师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做合一”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杜威的“从做中学”等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皆在强调从真正的、实际的实践中求学问、寻教书育人之道,陶行知曾把它作为晓庄师范的校训,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他说:“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回到中华故土,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主张以主张以教学法代替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教授法,但这一意见未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通过。1919年,陶行知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编蒋梦麟之征,发表了《教学合一》一文,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表明陶行知先生坚持知行统一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他对教与学之间本质关系的深刻见解。 时过境迁,我们重温陶先生这些针砭教育时弊的主张,仍然深受

启发。深入研究、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并给予充实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改进教法。陶行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研究学法。根据这一思想,目前,首先应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会学生学习,授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第二,在课堂上,实现“学”与“做”相结合。在科技突飞猛进、信息瞬变的今天,只会动脑,不会动手,只有理论知识,没有操作能力是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从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热爱学习,这是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中“做”的具体体现。高等教育更应加强实验、实习,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为毕业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能力基础。总之,教育只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社会生活买际出发,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第三,师生间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陶行知先生很重视“教学相长”,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他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要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方法类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手册》(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想类 1、【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 4、【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 5、李亦园著:《文化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教育类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德海著:《教育学院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程与教学论类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 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5、【日】佐藤学著,忠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前苏联】赞科夫著,俞翔辉、杜殿坤译:《教学论与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英】丹尼尔·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埃金、考切克、哈德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 12、【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中学体育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5c1029235.html, 中学体育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体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体育与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6期.王家宏.王维群.陆阿明. [2].我国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体育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张晓义.高岩. [4].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的设计与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1期.袁建国. [5].山西省农村中学体育经费、场地设施现状调查. 《中国体育科技》.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3期.樊临虎. [6].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现状分析. 《体育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4期.张建亚.张鲲.史兵. [7].中学体育伤害事故保障体系考察及其构建路径.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1期.丁海榕. [8].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曹利民. [9].浅谈中学体育耐久跑的教学与训练. 《考试周刊》.2015年98期.刘丽静. [10].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发展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3期.袁革.魏银彬. 二、中学体育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中英文参考文献格式

中文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一)专著 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五)学位论文 示例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六)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七)、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英语优秀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英语优秀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作者:————————————————————————————————日期: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I.文内引用 (一)直接引用 1.引用中的省略 原始资料的引用:在正文中直接引用时,应给出作者、年份,并用带括号的数字标出页码。若有任何资料省略,使用英文时,应用3个省略号在句中标出(…),中文用6个(……);若两句间的资料省略,英文应用4个省略号标出(‥‥),中文用6个(……)。若要在直接引用插入自己的解释,应使用方括号[ ]。若在资料中有什么错误拼写、错误语法或标点错误会使读者糊涂,应在引用后立即插入[sic],中文用[原文如此]。下面是一些示例: 例一:The DSM IV defines the disorder [dysthymic] as being in a chronically depressed mood that occurs for "most of the day more days than not for at least two years (Criterion A) .... In children, the mood may be irritable rather than depressed, and the required minimum duration is only one year" (APA, 1994, p. 345). 例二:Issac (1995) states that bipolar disorder "is not only uncommon but may be the most diagnostic ent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imilar settings .... and may be the most common diagnosis in adolescents who are court-remanded to such settings" (p.275). 2.大段落引用 当中文引用超过160字时,不使用引号,而使用“块”的形式(引用起于新的一行,首行缩进4个空格,两端对齐,之后每行都缩进)。 当英文引用超过40字时,不使用引号,而使用“块”的形式(引用起于新的一行,首行缩进5个空格,左对齐,之后每行都缩进)。 Elkind (1978) states: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卓越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在其倡导的大众教育诸运动中,他始终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实施,大力推行大众音乐教育(今称之为国民音乐教育)。在其“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大众音乐教育与他在其它教育领域的改革一样,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当人们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这位蜚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巨人的时候,不得不在惊叹于他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对他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学习,因为“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 一、何谓“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核心——“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之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由陶行知在1926年撰写《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正式提出。“它的内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教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人们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是陶行知针对当时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死”教育而提出的,其思想渊源来自他的老师杜威。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将“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克于1895年提出的“教育活动‘儿童是中心’,要求课程应适应儿童个性发展”的改革推至高潮,并提出“于做中学”(LearingBy Doing)的主张,极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亲自动手的“做”的作用。这一主张对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美国教育影响甚大。从“做”中学,可以适应学生的发展特征和要求,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理论,他的“教学做合一”同样以“做”为中心,但不仅仅要求在“做中学”,还要求在“做中教”。“做”一方面体现了“行——知——行”的认识规律,另一方面,“做”是纽带,是有效连接“教”与“学”的桥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扭转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分家的局面。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开出的历史硕果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精读书目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Richards, J., et al.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泛读书目 Arthur, H.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Gibaldi, Joseph.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Larsen-Freeman, Diane,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龚亚夫, 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胡鉴明. 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罗先达, 尹世寅. 初中英语新课程学与教.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一: [1]周倩.酒泉地区高中健美操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崔小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谭林.世界男子自由体操和单杠的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4]王霞元.甘肃省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5]李春玉.试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实效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 报.2013(09) [6]王婷,姜华.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7]丁根清.如何培养体育系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J].才智.2010(21) [8]王延芳.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9]何晴晴.功能力量训练对预防健美操运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余永生.四川省独立院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11]何晴晴.功能力量训练对预防健美操运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2]李鑫.山西省太原市广场健身舞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4 [13]王楠.对沈阳市高职院校大众健美操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4]杜秀娟.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 [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5]魏复活.宁夏城镇回民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16]祝欢.兰州市与郑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现状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17]李冰,张璐.浅析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与阅读技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5) [18]龚云.中澳两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卫生职业教 育.2013(07) [19]胡凤兰.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教学能力[J].学园(教育科研).2012(03) [20]杨瑞鹏.陕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1(01) 参考文献二: [1]祝天桥,熊玉玲.论新课标下师范类体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2]陈媛.新课改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改革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3]施良方着.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康锦堂主编.教学能力结构及测评[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5]李陆军.云南省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8 [6]汪兆庆.兰州市中等专业学校体操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7]姜秀兰.山东省菏泽市普通高中健美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8]马梅英.兰州市中小学校体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9]卢怀飞.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10]孔令宇.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科技信息.2009(09)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与译文

Inventory management Inventory Control On the so-called "inventory control", many people will interpret it as a "storage management", which is actually a big distortion. The traditional narrow view, mainly for warehouse inventory control of materials for inventory, data processing, storage, distribution, etc.,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ti-corrosi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means, to make the custody of the physical inventory to maintain optimum purposes. This is just a form of inventory control, or can be defined as the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How, then, from a broad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inventory control? Inventory control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company's financial and operational objectives, in particular operating cash flow by optimizing the entire demand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cesses (DSCM), a reasonable set of ERP control strategy, and supported by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ols, tools to achieved in ensuring the timely delivery of the premise,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inventory levels, reducing inventory and obsolescence, the risk of devaluation. In this sense, the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to achieve financial goals is just a means to control the entire inventory or just a necessary p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warehouse management is mai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broad inventory control is the demand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the whole company's responsibility. Why until now many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inventory control, limited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can not be ignored: First, our enterprises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inventory control. Especially those who benefit relatively good business, as long as there is money on the few people to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inventory turnover. Inventory control is simply interpreted as warehouse management, unless the time to spend money, it may have been to see the inventory problem, and see the results are often very simple procurement to buy more, or did not do warehouse departments . Second, ERP misleading. Invoicing software is simple audacity to call it ERP, companies on their so-called ERP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inventory, inventory control, seems to rely on their small software can get. Even as SAP, BAAN ERP world, the field of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教科书解读能力实践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研究计划 我校承担的崇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关于《“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教科书解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在我校所有领导的有效指导下,在所有课题组老师的不断努力下,该课题已经完成了前四个阶段的研究,顺利进入了第五阶段。现将课题研究第五阶段的计划制定如下: 一、时间:2010年9月——2010年12月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制定的战略部署和发展规划,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规律、模式和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服务。遵循课题研究的规律,以国家级、省、市、区级课题研究要求和精神为指导;让课题研究为教师教育教学一线实践服务,为课程整合服务,为提高学生能力服务。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阶段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继续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教科书解读能力的基本经验和模式。 2、通过本阶段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继续收集与整理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3、全面总结第一轮研究试验,完成实验研究报告。 四、本阶段课题研究主要工作安排 1、学期初,学校课题组召开学校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总结研究上学期的课题研究情况,布置本阶段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2、继续加强课题组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3、所有课题组老师按照本阶段课题的研究计划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相关活动。 4、学期末,指导课题组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研究典型案例、专题经验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原理硕士生参考书目 简要说明:对课程与教学原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还思考不深,仅从自己 的学习体会来说,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最好学习一些西方哲学 著作或教育哲学课程。其次要有教育史的基础,及比较教育的眼光。最后需要 结合某个具体学科方向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来参照、思考。下面的书目仅就自己 熟悉的做罗列,供参考。 一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尔》,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雅斯贝 尔斯《什么是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皮亚杰 教育论著选》,文德尔班或罗素《西方哲学史》,卡西尔《人论》,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马丁?布伯《我与你》,以及我国的《学记》,《进学解》等等,如还能接触康德哲学就更好。 二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张楚廷,《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石中英等,《教育的哲学基础》,轻工业出版社,2006.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或修订本《给教师的教 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陈桂生先生是研究教育学的著名学者,他的书值得学习。)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李政涛,《教育常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三 [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美]拉尔夫.泰勒,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英汉对照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美]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刘幸译,《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施良方, 《课程理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靳玉乐、于泽元,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中学体育游戏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5c1029235.html, 中学体育游戏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体育游戏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学体育游戏教学运用. 《读与写(上,下旬)》.2015年24期.李娜. [2].中学体育游戏教学的运用. 《读与写(上,下旬)》.2015年19期.孙发荣. [3].中学体育游戏教学运用. 《小作家选刊》.2015年36期.张成哲.邹晓丽.张斌.吉庆. [4].论中学体育游戏中的德育渗透.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年22期.杨磊刚. [5].浅谈中学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5期.谢火坤. [6].刍议中学体育游戏教学. 《商情》.2013年11期.武冬荣. [7].谈中学体育游戏教材的构建. 《体育时空》.2013年18期.邱宝勤. [8].探究中学体育游戏教学运用. 《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16期.李杰. [9].简析中学体育游戏教学的机智以“趣味障碍跳”例谈游戏教学. 《运动》.2014年5期.张惠. [10].对中学体育游戏的探讨. 《师道:教研》.2012年9期.何志宽. 二、中学体育游戏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新课标下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被引次数:8 作者:袁保忠.学科教学辽宁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2].苏州市工业园区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运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史新玲.体育苏州大学2015(学位年度)

https://www.doczj.com/doc/5c1029235.html, [3].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48 作者:秦鹏飞.学科教学(体育)山东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4].山东省临沂市农村中学开展体育游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赵传胜.体育教育训练学首都体育学院2011(学位年度) [5].新课改下贵州省息烽县中学体育游戏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 作者:马青青.学科教学贵州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 [6].新课标下重庆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的城乡差距——重庆市第32中学与彭水中学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玲.体育学重庆大学2013(学位年度) [7].体育游戏对六年级学生团队凝聚力的影响. 作者:梁健.体育教育训练学沈阳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 [8].体育游戏对初中生体育内生力影响的探索. 作者:刘双涛.体育硕士吉林体育学院2015(学位年度) [9].舟山市民间体育游戏作为新课程的资源若干问题研究. 作者:廖军.学科教学(体育教育)浙江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10].基于核心力量的初中生功能性体育游戏设计及效果研究. 作者:赵立芳.体育教学河北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 三、中学体育游戏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在游戏中自由成长,在成长中快乐游戏浅析幼儿园体育游戏与提升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严睿,20152015年浙江省幼儿体育与健康发展论坛 [2]亲子共乐乐在运动以家长开放日为载体,传递"快乐运动"之理念,提升亲子体育游戏的几点思考. 谈国女,20152015年浙江省幼儿体育与健康发展论坛 [3]乐中学、学中乐、因地制宜——浅谈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探索和实践. 徐秀妮,2010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4]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合作能力的发展. 周群晓,20152015年浙江省幼儿体育与健康发展论坛

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5c1029235.html, 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立足校本,搞好中学与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 《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7期.刘丰玫. [2].韩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述评. 《外国中小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3期.王栋. [3].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8期.白若微.周榕.张文兰. [4].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32期.谢桂兰. [5].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初探. 《校园英语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年25期.王晓文. [7].刍议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读与写(上,下旬)》.2015年24期.钟霞. [8].陕西贫困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研究. 《英语教师》.2016年1期.李芳蕾.余博文.张陈刚.白海霞.王林环. [9].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策略.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8期.王进军. [10].小学英语教学与生活的巧妙融合. 《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11期.黄蓉.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42 作者:张明娟.教育技术学曲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https://www.doczj.com/doc/5c1029235.html, [2].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11 作者:李春晖.教育技术学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 [3].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被引次数:12 作者:欧阳胜美.教育管理湖南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4].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13 作者:李利娟.学科教学(英语)河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 [5].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被引次数:23 作者:赵昱.学科教学(英语)东北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6].中小学英语教学参考书的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研究. 作者:孙晓雨.课程与教学论江西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 [7].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被引次数:10 作者:夏旺.教育湖南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 [8].积极心理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6 作者:李欣.课程与教学论宁夏大学2013(学位年度) [9].自然拼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被引次数:6 作者:陈迎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西华大学2011(学位年度) [10].小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何洁.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三、相关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TeachingintroductoryinformationtechnologythroughEnglishinChina :Innovativeapproachesto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 HaifeiHuangTowey,Dave2010 [2]AnintegratedcourseinfundamentalengineeringandEnglishcompositio nusinginteractiveandprocesslearningmethodologies. OstheimerM.W.MylreaK.C.《IEEETransactionson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19942 [3]CoursewareDevelopmentForSemiconductor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 onIntoInstruction. ShuchiaoTsai《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 SCI.2009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