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阶级的产生和消灭

阶级的产生和消灭

阶级的产生和消灭
阶级的产生和消灭

阶级的产生和消灭

阶级的产生和消灭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经济前提

第一、生产的发展导致剩余产。

第二、社会分工引起的私有制的出现线、使阶级的产生成为可能;阶级的产生主要经过两条途径:一是民族内部产法由可能,是民族、部落战争中的战得变为奴隶。

阶级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实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中,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已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時,是一些经济集团。阶级是特定的生产关系的承担者,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即不同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

阶级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引起的,但阶级一旦产生出来,就要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深生出各个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一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总合起来构成这个阶级的全部特征,阶级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当然,不同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

阶级的实质是阶级剥削,即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占有那些不占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的阶级结构。

自阶级产生后,人类社会就由原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无阶级结构转变为以阶级划分为纽带的阶级结构。社会的阶级结构是可以分为基本阶级、非基本阶级和阶层。基本阶级就是每一社会形态中的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基本阶级以外的阶级则属于非基本阶级。阶层有两种所指:一是指同一阶级内部由于经济地位差异而区分的不同层次;二是指根据特定的社会分工而划分的特殊的社会群政治与社会政治结构。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们对社会阶层的分析和定位,其目的是要反映社会现状、阶层结构,使其成为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因此,对当前社会阶层的分析,应当尽可能地综合反映出各阶层具有的不同的共性、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各阶层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以此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化解这些冲突、解决这些矛盾提供必要的依据。要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要正视各阶层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化解这些矛盾。 一、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和构成特点 社会阶层是对按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群体的称谓,阶层不同于阶级,但是和阶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一阶级内部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基层,不同阶级的成员也可以组成同一个阶层。 建国以来,我国曾存在四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剥削制度也自此消失。由此我国只存在着两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也属于工人阶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分配方式的变化,一部分生产资料占有者逐渐脱离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正常且符合我国现实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阶级消亡创造条件,必须废除某些制度,但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部分的保留某些阶级和制度,或者说,在新制度的绝对控制下容许旧制度的某些因素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以使和它能满足其要求的那部分生产力相适应。”[1]对这部分脱离基本阶级的人来说,尽管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剥削阶级、没有形成新的资产阶级,但是他们毕竟是现阶段保留下来的旧制度和旧阶级因素的集合与体现,相别于社会基本阶级。 因此,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只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或者说,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再不会只来自于这两个基本阶级,而必须考虑到发生的新的变化。但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近年来发生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特点为: 1,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内部,阶层分化日益加大。在同一阶级内出现了具有相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利益归属、价值取向、认同感的不同社会阶层。 2,分属不同阶级的成员因为其相近的经济景况、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诉求等而可以成为同一阶层的成员;同一阶层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阶级。社会阶层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 3,出现了不是来自于社会基本阶级的新的社会阶层。其成员构成包括如我国现在的各私营企业主等。这一类社会阶层和阶层成员是游离于我国社会基本阶级之外的。

英国社会阶层分类

英国社会阶层的演变(一) 英国的社会阶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和其他的国家(比如美国)不同的是,英国的阶层除了钱以外,还和口音、所用词汇,礼仪,服饰类型,以及品味有关。 一般用级别符号代表相应的阶层,比如20世纪的时候,A\B\C1\C2\D\E; 21世纪12345678。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Britain has clearly changed with the centurie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dequately discuss the topic in a single article. However, there are specific class names, castes, and categories that are helpful to define. General Social Castes Some basic categories covering most of the population of Britain around the 17th century and arguably well before and after are as follows: British Caste社会地位Characteristics Cottagers佃农and labourers劳工were a step below husbandmen in that they had to work for others for wages. May also include villein农奴佃农Lowest order of the working castes; perhaps vagabonds流浪者, drifters流浪者, criminals or other outcasts放逐者would be lower. Husbandman农夫;百姓tradesman手艺人or farmer who either rented a home or held very little land. Some sources suggest the landholdings占有土地of a husbandman were about 30 acres. Yeoman小地主The yeoman class generally included small farmers who held a reasonable amount of land and were able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neighboring lords庄园主et cetera. They played a military role as longbowmen长弓兵(红制服高头盔)帝国时代游戏, et cetera. Gentry贵族们 /Gentleman缙绅绅士The gentry class generally held enough assets资产to live on rents without working. If they worked it was in law, as priests神父;教士, in politics, or in various other pursuits. The term Esquire绅士was used for gentry who were not knighted骑士,武士;爵士. Sometimes Merchant citizens are placed between

社会阶层的划分

社会阶层的划分 所谓中产阶级,总是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让人摸不着头脑。首先,这一提法的动机是什么;其次,划分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为什么;再次,除了中产阶级之外,还有哪些阶级。 人类社会,应该按阶级划分,还是按阶层划分,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我个人感觉,阶级之间过于割裂,而阶层之间似乎联系的更紧密一些,更符合人性。同是天涯沦落人,人与人之间,何必搞得那么对立,非要弄得你死我活、鱼死网破不可。大爱无疆,慈悲为怀,所谓阶级之间的争斗,应该会一去不复返了。发展、和谐和以人为本才是真谛,才是永恒。 人生而平等只是人权概念上的平等,受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人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平等的,这一点,在经济处境和政治处境上都有所体现。人的社会地位应该由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构成,经济地位根据经济状况划分,政治地位根据话语权划分。 经济地位重于政治地位,因为要生存,首先得填饱肚子。当一地位较高时,就会在意另一地位的提升问题,即有钱就会谋权,有权也会想钱,所以二者要相互适应,否则会生乱子。 经济地位反映的是对社会财产的享有程度,可划分为超富阶层、富裕阶层、充足阶层、贫穷阶层和贫困阶层五个等级。 1、超富阶层:实现了经济自由; 2、富裕阶层:有能力拥有和消费奢侈品,生活品质较为高级; 3、充足阶层:有能力拥有全部的生活必需品,生活无忧; 4、贫穷阶层:可拥有部分生活必需品,生活中存在困难,但尚可做到衣食无忧; 5、贫困阶层:没有或极少拥有生活必需品,经常缺衣少食,食不果腹。

政治地位反映的是对社会决策的影响程度,有什么样的政治地位,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权利,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而政治权利的大小,可以用话语权的份量来衡量。政治权利具有专属性,只能本人(或机构)行使,其他人(或机构)无权干预。 社会决策包括很多方面,有行政上的、技术上的、经济上的、行业上的、…,一个人可以同时在若干方面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只是程度不同。按话语权从大到小,可有如下划分: 1、按国家机构等级划分:中央、省部、市县、乡镇、…; 2、按单位行政职位划分:高层正副职、中层正副职、下层正副职、一般职工; 3、按专业技术等级划分: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一般技术人员。 要想综合各个方面,给政治地位划分出合理的层次,实属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所谓政治,其实就是影响社会决策的行为,政治地位则预示着行为的份量,地位越高,分量越重,影响越大。政治存在于各个层面,任何社会形态都自己的政治体系,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无论单位还是家庭,政治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从民主的观念出发,无论职位高低,政治权利应该是平等的,所具有的政治地位也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各社会中的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角色,角色的不同,代表的份量不尽相同,国家代表一国之民,高层比低层代表更多人的利益,高级职称预示着比低级职称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代表更多的可信成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政治地位是应该有所差异的。 如果非要给政治地位划分出一个层次的话,可分为无话语权、有话语权和最终话语权三个等级。任何决定,即使经过投票表决,也需要最终拍板,一锤定音,如果最终话语权人持反对意见,可以行使否决权(如果有的话)。

社会阶层分类及特征

社会阶层分类及特征

社会阶层(Social class) [编辑] 什么是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汉语词汇还有“等级”、“阶层”、“社会等级”、“等级社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划分,类似的还有“社会阶级”,即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水平和社会身份的社会群体总称。 在很多历史或政治中引用的“阶级”意指“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与权利,不同意识形态的多个社会性群体”,通常不同阶级之间都存在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对于阶级的大部分学说,都是建立在认为社会存在着分裂和对立的集团,并且集团之间的对立使社会处于持久的冲突之中。 共产主义认为: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如最早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过度低下,不具备出现阶级的根本因素。一般认为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它将必然消亡于另一个生产力极端发达的社会(如共产主义社会)。最早的阶级出现在奴隶制时期——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最经典的定义来自列宁[1]:“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吉尔伯特(Jilbert)和卡尔(Kahl)将决定社会阶层的因素分为3类:经济变量、社会互动变量和政治变量。经济变量包括职业、收入和财富;社会互动变量包括个人声望、社会联系和社会化;政治变量则包括权力、阶层意识和流动性。

社会学之社会阶层的两大划分方法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传统理论 1.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渊源,分别是: 一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传统理论, 二是以马克思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 马克思的理论主要强调社会冲突的方面,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论更多的强调社会协调的一面。 2.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内容: 1.阶级的含义:划分阶级的标准化是经济地位,特别是生 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阶级产生的条件:首先,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其 次,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 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同样 的经济地位和共同的利益,因此在社会表现的各个方面 容易取得一致,具有共同的可能性。 4.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 5.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阶级最终随着私有制的铲除消亡 6.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存在于阶级内部, 相联系又相对独立 总结:资本的私人占有以及以此为核心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

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相对平等。 新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3.西方的社会学分层理论 1.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阶级是指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 声誉地位是指社会评价的高低 权力地位就是是否拥有权力及权力的大小 2.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存在精英人物,精英人物可以跌落到下层,下层也可以奋斗到上层。不稳定性。理论图:执政层高于非执政层才能保持,否则非执政层就会上升为执政者。 与前者的区别 精英理论借鉴:社会流动研究先例,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将稳定性不平等变为暂时性不平等,从而构成关于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的观点,提出其特定的社会内容,有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基本状况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研究,是确定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确定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位置的学说。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阶层结构状况是基本国情的重要内容 ?研究社会分层,是调查认识基本国情的重要方面。这不是我们国家才有的,一般现代国家都具备这一职能。作为一个执政党,作为一个国家政府,一定要了解本国家的阶层结构状况。(二)深化改革的需要 ?1、改革新的历史起点 ?改革的发展已进入社会转型阶段。由经济体制向社会制度及社会生活层面逐步延伸和展开。?战略提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改革攻坚的两大目标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事,它涉及利益的全面调整。 3、我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计划经济时代——宏观政策决定社会中的基本利益格局。 ?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形成机制发生重要变化。 ?在此社会转型阶段,利益冲突加大而且显形化,各种社会矛盾已经随着我国改革深入不断显露出来。 ?改革的社会动力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弱化。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直接后果就是农民、产业工人逐渐成为受益相对较少的阶层。 ?0————0.3———0.4———0.6———1 ?平均合理拉大不稳定 ?基尼系数2002年 ?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瑞典 0.414 0.41 0.25 0.36 0.33 0.25 ?2007年我国人均GDP2550美元。 ?据学者计算由于2007年的宏观走势过热,使得标志着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将由2006年的0.47攀升至0.48。 ?城乡收入的不平衡,农民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世界上衡量城乡收入平衡的标准大体上是1.7 :

(2002)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分析 文/李春玲 1978年以来实施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体制转轨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本文基于广东深圳、安徽合肥、湖北汉川和贵州镇宁等4个县市的调查数据,对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进行描述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十大社会阶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基于国际学术界对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普遍特征的研究结论,也基于国内学者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性的认识,经过近三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十大社会阶层。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此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2%。 2、经理人员阶层。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在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1.5%。 3、私营企业主阶层。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则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0.5%。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

04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四、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一)社会分化与阶级 1.社会分化的含义。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在这里,所谓社会单位既指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也指社会机构。社会分化具有功能专门化和地位多样化的特征。其类型有: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等。 社会分化是具行社会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有的基于人们的自然特征,有的则以社会因素为基础。基于自然因素的社会分化表现为人们对具有不同生物特征的人给予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他们也就具有了社会差别。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是指社会对某些具有社会特征的人给予评价,从而使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实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①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存在仅仅同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的本质是剥削。②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③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④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当阶级矛盾不可协调时,就可能引发社会革命。⑤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基础。阶级的消亡意味着社会不平等的消灭,这也是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前提。 (二)社会分层 1.社会阶层的含义和特点 (1)社会阶层的含义。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阶级阶层构成的新变化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阶级阶层构成的新变化 苏平 阶级和阶层问题,历来是我们党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我们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就会顺利发展;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我们就有可能走弯路,使革命、建设和改革出现挫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怎样看待我国社会阶级阶层构成的新变化?怎样看待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研究,要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上来。 建国以来阶级阶层的三大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实行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阶级和阶层也相应地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概括地说: 第一次变化,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了地主、官僚资产阶级。我国在解放前存在五个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又分为官僚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和地主阶级。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土地改革,由于消灭了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这样,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就存在着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第二次变化,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我们党领导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样,我国社会就剩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由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理论上说,只有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 第三次变化,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由此决定了阶级和阶层也日益多样化。从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之中发展出许多新的阶层,如民营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阶层、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和职业经理阶层、自由职业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农民打工者阶层,等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目前尚没有完全定型,还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我国工人阶级构成的新变化 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赖以存在的坚实的阶级基础。建国以来,工人阶级队伍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其构成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一般来说,我国工人阶级的构成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大多分布在传统产业之中,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其二,大多分布在新兴产业以及用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之中,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 第一,正确认识我国传统产业工人的构成变化。应当明确,在中国工人阶级的整

房地产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房地产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作者:

-----------------------日期:

房地产阶层研究报告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与1978年以前的阶层结构相比,这一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在基本构成成分、结构形态、等级秩序、关系类型和分化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进行科学分析需要新的视角 对于当前新出现的社会阶层结构,应当如何去认识,如何给予理论解释,存在着各种争论。但不管人们有些怎样的争论,今天,简单地照用马克思针对19世纪早期欧洲资本主义提出的阶级分析理论,或者毛泽东针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提出的阶级分析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问题,无疑是不够的了。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①(《共产党宣言》,第11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版。)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已经发生的深刻变化进行实证的、科学的分析,从中得出关于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科学认识。具体而言,在分析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时,应该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不是划分阶层的惟一标准 当代中国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与马克思和毛泽东所研究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马克思和毛泽东所研究的时代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主要是个人(私人)占有,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生产资料是由国家和集体占有的。同时,公司制近十年来的发展也导致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和毛泽东所研究的时代的私人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其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并且明显具有多元特征,这就决定了仅用生产资料占有这一指标来解释社会阶层分化是不充分的。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对物质财产的占有并不是衡量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的惟一标准。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征,就要重新认识传统的阶级分析理论,并加以科学的发展,形成一个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作者:李毅 第一节中国社会分层:一幅条理分明、一以贯之的全景 图画 简而言之,观察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分层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定性地直接观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图示2-1描述了晚清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图示3-1描述了1959-1979年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图示8-1描述了2005年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 图示8-1 李毅模式:中国社会分层 2005

注:1. 干部与准干部2. 资产阶级

与图示3-1相比,图示8-1显示了过去二十年中国社会分层发生了三个巨大变化。第一,三分之一的农民变成了农民工,而且农民工的人数几乎等同于城市工人的数目。第二,由于1997年以后国企工人的迅速减少,城市非国有工人在人数上大大超过了国企工人。第三,中国资产阶级正在迅速发展。 第二种办法,是按时间顺序观察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定量变化。如果把图3-3、图 4-3、图5-3、图6-3 合而为一,就得到图8-1 。正如在前面各章所述,图8-1有几处明显的缺陷。例如,从1958到1978年没有农民工的统计数据;私营企业主的数量明显低估了;1300多万(现应有2500多万)在人才市场的准干部没有被归入干部,却被错误地归入私营企业主和城市非国有工人。对图8-1的修正有待今后的研究,有待于社会统计学家把这张图做得更为精确。但是,这些小的修正决不会改变图8-1的基本形状。 图示3-1、图示8-1和图8-1展示了一幅一以贯之的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分层的全景图景。以下七节解释这幅全景图画。

第二节中国农民阶级的消亡 2003年,中国有农民三亿一千二百万,还不包括一亿七千六百万农民工。[1]尽管农民的绝对人口正在逐步减少,农民仍然占有中国劳动力的一半左右。农业劳动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以中国农民现有的农业技术水平,耕种中国的土地只需要当前农民数量的 1/4左右,因而超过一半的农民实际上是剩余劳动力。 有关中国农民阶级的研究数量庞大。如前所述,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至少达到6:1;在经济上,农民阶级处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在官方统计中,农民也包括农民工(见图示8-1和图8-1);而农民工的收入数倍于在家种地的农民;考虑到这个因素,不是农民工的在家种地的农民的实际收入同城市居民相比还要低得多。情况严峻。 一方面,1949年以后中国农民的预期寿命和整体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是第三世界的脱贫模范。[2]另一方面,今天三分之一的中国农民仍然生活在联合国的最低贫困线之下,即每天一美元以下。根据联合国《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3],中国生活在每天一美元以下的人口从1990年的33%减少到2000年的16%,这意味着一亿五千万人,即12%中国人口在90年代脱离了贫困。这与全球的趋势正相反,除了中国,全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同期增加了28%[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