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鸡兔同笼解法概述

鸡兔同笼解法概述

“鸡兔同笼”问题解法概述

(科目:数学)

四川省会理县太平片区中心小学张廷帆

邮政编码:615121

联系电话:138********

邮箱:zjf_163-com@https://www.doczj.com/doc/5413941020.html,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典型数学趣题之一,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其大意是说:笼子里有鸡和兔若干,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在小学人教版三、四、五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就已安排了一些此类应用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此类问题的特点,然后在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专门把“鸡兔同笼”问题作为一个单元来编排,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一类数学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充分体会用代数方法解答数学应用题的一般性。教材在编写中充分体现了让学生从猜测到用“假设法”和方程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表达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但教材由于受版面限制,对每种解法的算理未作详细的阐述,而我们教师如果对每种解答方法的思路和算理不能明了于心,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往往会使自己“身陷泥潭”,难以自拔。结合我对“鸡兔同笼”问题的实际教学的反思,在常规算法的基础上,结合我的理解,就小学生能理解的“鸡兔同笼”问题的几种解答方法归纳概述如下。

如教材的编排一样,我们也把例题的数量变小一点:笼子里有鸡和兔

若干,从上面数,有12个头,从下面数,有38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为了便于后面的阐述简洁,以及以后对“鸡兔同笼”变式问题(如植树、租船、知识抢答等)容易理解,我们不妨在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时,先让学生明确几个名称:每只兔有4只脚,脚只数要多一些,我们把它(兔)定为“多”量(加引号以区别于常说的多与少,下同);每只鸡只有2只脚,脚只数要少一些,我们把它(鸡)定为“少”量;每只兔比每只鸡多2只脚(4-2),我们把它(4-2)定为“差”。

一、猜测法

先猜测,再验证,逐一排除,这种方法实用性不大。

二、列举法

列举法可一一列举、跳跃列举,也可对半列举,关键在于逐步调整,以达到题意的要求,操作时若数据较大时过程颇为繁琐,比较费时,目的性也不强,在此不加赘述。

三、假设法

假设法也就是先假设全部是其中的某一种(鸡或兔),算出脚的只数,看比实际脚的总只数是多了还是少了,由于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只脚,再用多余或不足的脚只数除以“差”(4-2)就是另一种的只数。具体算法是:

1、假设全部都是“多”量(兔):

多余的脚只数÷“差”=“少”量(鸡)

例如,假设全部都是兔,就有脚4×12=48(只),比实际脚的总只数多出了48-38=10(只),则鸡有10÷(4-2)=5(只)。兔的只数就是12-5=7(只)。

2、假设全部都是“少”量(鸡):

不足的脚只数÷“差”=“多”量(兔)

例如,假设全部都是鸡,就有脚2×12=24(只),比实际脚的总只数少了38-24=14(只),则兔有14÷(4-2)=7(只)。鸡的只数就是12-7=5(只)。

四、方程法

方程法是最适用,也是最具一般性的解答方法,这种方法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具体方法是:设甲有x只,则乙有a-x只。根据等量关系“鸡脚总数+兔脚总数=脚的总只数”就可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如:

○1、解:设鸡有x只,则兔有12-x只。

2x+4×(12-x)=38

x =5

兔有12-5=7(只)。

○2、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12-x只。

4x+2×(12-x)=38

x =7

鸡有12-7=5(只)。

在方程法中,为了避免像方法○1的解方程过程中出现“2x+48-4x=38 ”小学生应用现在小学知识还难以理解的知识问题,在帮助学生理解后,可建议学生像方法○2那样设“多”的(兔)为x,就可避免出现像“2x -4x”这样的问题。

五、“抬腿法”(减半法)

“抬腿法”是我们的祖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经典方法,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其算理是:假如每只鸡都抬起一条腿(“金鸡独立”),同时每只兔也都抬起两条腿(蹲着),各抬起一半腿,则总腿数减半,此时一只鸡一条腿,而有一只兔就多一条腿,所以

腿总数÷2-头数=“多”量(兔)

如上面例题,38÷2=19(只),19-12=7(只)(兔)。

学生一尝试,可能很快就会发现这种方法最简便、快捷,但在以后的训练中要让学生体会到,“抬腿法”仅适用于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或“龟鹤问题”),而对于植树、租船等“鸡兔同笼”的变式问题并不通用。所以“抬腿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六、对半分法

据我对“鸡兔同笼”问题的理解,用“对半分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也很适用。先假设鸡和兔(即“多”量和“少”量)各占一半,算出此时脚的全部只数,如果超过脚的总只数,说明“多”量(兔)多了,如果不够脚的总只数,说明“多”量(兔)少了;再用超过或不足部分除以脚只数“差”(4-2)就是兔多出或少的只数,然后用“一半”减去或加上多出或少的只数,就是兔的只数。

如上面例题,先假设各有12÷2=6(只),此时共有脚4×6+2×6=36(只),不足总数38只,说明兔少了,少了(38-36)÷(4-2)=1(只),所以兔有6+1=7(只)。同理,鸡有6-1=5(只)。

再如前面“鸡兔同笼”的原题:有35个头,共94只脚。先假设各有35÷2=17.5(只),此时共有脚4×17.5+2×17.5=105(只),超过总数94只,说明兔多了,多了(105-94)÷(4-2)=5.5(只),所以兔有17.5

-5.5=12(只)。同理,鸡有17.5+5.5=23(只)。

“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有多种,学生进入中学后,随着知识面的扩展,将会学到其它不同的解法。“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古人的聪明才智,通过用不同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综合对比,理解各种解法的局限性和优越性;通过对方程法(代数方法)解答问题的实用性和一般性的认识,体会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发展,数学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念,同时经历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实践,充分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当然,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都要让他们仔细验证,避免鸡兔混淆,养成认真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