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TT-2-2-1 LTE规模技术试验- MTNet测试- 室内多模数据终端测试规范(多模数终端分册)

STT-2-2-1 LTE规模技术试验- MTNet测试- 室内多模数据终端测试规范(多模数终端分册)

T D-L T E规模技术试验规范

STT-2-2-1

STT-2-2-1-1 TD-LTE规模技术试验-MTNet 室内测试- TD-LTE/TD-SCDMA/GSM(GPRS)

多模数据卡测试规范

(V1.10)

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专家组TD-LTE工作组

目次

目次 (ii)

前言 (v)

1 范围 (1)

2 参考文件 (1)

3 缩略语 (2)

4 概述 (3)

4.1 测试内容 (3)

4.2 测试配置 (3)

4.3 测试仪表要求 (4)

4.4 测试的前提条件 (5)

4.5 GSM模式下的业务和功能测试方法 (5)

4.6 TD-SCDMA模式下的业务和功能测试方法 (5)

5 物理层基本功能测试 (6)

5.1 带宽与帧结构 (6)

5.2 参考信号 (14)

5.3 功率控制 (21)

5.4 同步 (28)

5.5 随机接入 (31)

5.6 LTE内小区重选 (37)

5.7 PLMN选择 (39)

6 物理信道、链路自适应与调度 (40)

6.1 控制信道传输格式 (42)

6.2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 (43)

6.3 资源分配 (44)

6.4 HARQ (49)

6.5 调度 (50)

7 多天线技术 (52)

7.1 PDSCH MIMO传输技术 (52)

8 高层协议基本功能测试 (57)

8.1 系统信息广播 (57)

8.2 RRC连接控制 (59)

8.3 初始安全激活 (65)

8.4 移动性管理 (68)

8.5 UE测量控制与报告 (83)

9 NAS层基本功能测试 (87)

9.1 EPS移动性管理 (87)

9.2 EPS会话管理 (98)

10 业务能力测试 (104)

11 网络选择 (109)

11.1 开机过程中的网络选择 (109)

11.2 待机过程中的网络选择 (110)

11.3 脱网后的网络选择 (111)

11.4 空闲状态的背景搜索 (112)

12 业务重建 (113)

12.1 连接状态的背景搜索(双芯片方案终端必选,单芯片方案可选) (113)

12.2 连接态的业务重建(双芯片方案终端必选,单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14)

12.3 连接中断后的自动连接重建 (114)

12.4 系统间重定向的业务重建 (115)

13 系统间测量与报告(单芯片方案终端低优先级) (116)

13.1 TD-LTE下测量TD-SCDMA(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16)

13.2 TD-LTE下测量GSM(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17)

13.3 TD-SCDMA下测量TD-LTE(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18)

13.4 GSM下测量TD-LTE(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19)

13.5 TD-SCDMA下测量GSM (120)

13.6 GSM下测量TD-SCDMA (120)

14 系统间小区重选 (120)

14.1 TD-LTE到TD-SCDMA的小区重选(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20)

14.2 TD-LTE到GSM的小区重选(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21)

14.3 TD-SCDMA到TD-LTE的小区重选(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22)

14.4 GSM到TD-LTE的小区重选(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23)

14.5 GSM到TD-SCDMA的小区重选 (124)

14.6 TD-SCDMA到GSM的小区重选 (124)

15 系统间切换(单芯片方案终端低优先级) (124)

15.1 TD-LTE到TD-SCDMA的系统间切换(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24)

15.2 TD-LTE到GPRS的系统间切换(单芯片、双芯片方案终端都可选) (126)

15.3 TD-LTE RRC_CONNECTED到GSM_Idle/GPRS Packet_Idle(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29)

15.4 TD-SCDMA到TD-LTE的系统间切换(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30)

15.5 GPRS到TD-LTE的系统间切换(单芯片、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32)

15.6 GSM Packet transfer mode到TD-LTE RRC_IDLE(双芯片方案终端可选) (134)

15.7 GSM到TD-SCDMA的系统间切换 (136)

15.8 TD-SCDMA到GSM的系统间切换 (136)

16 PDSCH MIMO传输技术(模式8)(可选) (136)

16.1 PDSCH MIMO传输模式8 (136)

16.2 PDSCH MIMO传输模式8性能 (137)

17 基本性能测试 (138)

17.1 概述 (138)

17.2 测试项目 (139)

18 无线指标测试 (152)

18.1 工作频段 (153)

18.2 信道划分 (153)

18.3 发射机测试 (153)

18.4 接收机测试 (154)

18.5 性能要求测试 (154)

18.6 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 (155)

修订记录 (156)

前言

本次TD-LTE规模技术试验终端系列标准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

1.STT-1-4-1 TD-LTE规模技术试验-设备规范-TD-LTE单模数据卡

2.STT-1-4-2 TD-LTE规模技术试验-设备规范-TD-LTE/TD-SCDMA/GSM(GPRS)多模数据

3.STT-1-4-3 TD-LTE规模技术试验-设备规范-TD-LTE/TD-SCDMA/GSM(GPRS)多模单待

手持数字移动终端

4.STT-1-4-4 TD-LTE规模技术试验-设备规范-TD-LTE/TD-SCDMA/GSM(GPRS)多模单待

手持数字移动终端

5.STT-1-4-1 TD-LTE规模技术试验-6城市测试-TD-LTE单模数据卡测试规范

6.STT-1-4-2 TD-LTE规模技术试验-6城市测试-TD-LTE/TD-SCDMA/GSM(GPRS)多模数

据卡测试规范

7.STT-1-4-3 TD-LTE规模技术试验-6城市测试-TD-LTE/TD-SCDMA/GSM(GPRS)多模单

待手持数字移动终端测试规范

8.STT-1-4-4 TD-LTE规模技术试验-6城市测试-TD-LTE/TD-SCDMA/GSM(GPRS)多模单

待手持数字移动终端测试规范

9.STT-2-2-2-1 TD-LTE规模技术试验-MTNet外场测试-

TD-LTE/TD-SCDMA/GSM(GPRS)多模数据卡测试规范

10.STT-2-2-2-2 TD-LTE规模技术试验-MTNet外场测试 -TD-LTE/TD-SCDMA/GSM(GPRS)

多模单待手持数字移动终端测试规范

11.STT-2-2-2-3 TD-LTE规模技术试验-MTNet外场测试- TD-LTE/TD-SCDMA/GSM(GPRS)

多模单待手持数字移动终端测试规范

12.STT-2-2-1-1 TD-LTE规模技术试验-MTNet室内测试- TD-LTE/TD-SCDMA/GSM(GPRS)

多模数据卡测试规范

13.STT-2-2-1-2 TD-LTE规模技术试验-MTNet室内测试- TD-LTE/TD-SCDMA/GSM(GPRS)

多模单待手持数字移动终端测试规范

14.STT-2-2-1-3 TD-LTE规模技术试验-MTNet室内测试- TD-LTE/TD-SCDMA/GSM(GPRS)

多模单待手持数字移动终端测试规范

本规范主要规定了TD-LTE工作组规模技术试验阶段对TD-LTE 多模数据卡的基本功能、基本性能、业务能力、无线指标等方面的测试方法和测试过程。

本规范版权归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专家组(TD-PEG)TD-LTE工作组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复制或拷贝本规范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STT-2-2-1-1 TD-LTE规模技术试验-MTNet室内测试-

TD-LTE/TD-SCDMA/GSM(GPRS)多模数据卡测试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TD-LTE规模技术试验阶段对TD-LTE/TD-SCDMA/GSM(GPRS)多模数据卡的物理层基本功能、链路自适应与调度、多天线技术、高层协议基本功能、业务能力、NAS层基本功能、无线指标、基本性能等方面的测试方法和测试过程。

本规范适用于TD-LTE工作组规模技术试验阶段,本阶段对应的测试时间安排参照TD-LTE研发推进总体方案[20]。

2 参考文件

本标准遵循的3GPP标准版本,请参见[1]中的相应要求。

[1] STT-1-4-2 TD-LTE规模技术试验-设备规范

-TD-LTE/TD-SCDMA/GSM(GPRS)多模数据卡

[2] 3GPP TS 36.101 User Equipment (UE)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3] 3GPP TS 36.201 LTE Physical Layer – General Description

[4] 3GPP TS 36.211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5] 3GPP TS 36.212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6] 3GPP TS 36.213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

[7] 3GPP TS 36.214 Physical Layer – Measurements

[8] 3GPP TS 36.300 Overall description

[9] 3GPP TS 36.321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protocol

[10] 3GPP TS 36.322 Radio Link Control (RLC) protocol

[11] 3GPP TS 36.323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12] 3GPP TS 36.331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13] 3GPP TS 36.401 Architecture description

[14] 3GPP TS 36.521-1 User Equipment (UE)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art 1: Conformance

Testing

[15] 3GPP TS 36.508 Common test environments for User Equipment (UE)

[16] 3GPP TS 36.523-1 User Equipment (UE)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Part

1: Protocol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17] 3GPP TS 24.301 Non-Access-Stratum (NAS) protocol for Evolved

Packet System (EPS); Stage 3

[19] 3GPP TS 23.203 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 architecture

[20] TD-LTE研发推进总体方案

[21] YD/T 1779-2008 TD-SCDMA/GSM(GPRS)双模单待机数字移动通信终端

测试方法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规范。

AMC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自适应编码和调制

BLER Block Error Rate 误块率

CC Chase Combing Chase合并

CDD Cyclic Delay Diversity 循环延迟分集

CP Cyclic Prefix 循环前缀

DCI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下行控制信息

DL DownLink 下行链路

DwPTS Downlink Pilot Time Slot 下行导频时隙

eNodeB Evolved NodeB 演进型NodeB

EPA Extended Pedestrian A model 扩展步行A信道模型

EPC Evolved Packet Core 演进型的分组核心网

EPRE Energy Per Resource Element 每资源粒子的能量

EVA Extended Vehicular A model 扩展车载A信道模型

GBR Guaranteed Bit Rate 保证比特率

GP Guard Period 保护时间间隔

HARQ 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IR Incremental Redundancy 增量冗余

MCS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调制编码方式

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多进多出

non-GBR non Guaranteed Bit Rate 非保证比特率

PDCCH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SCH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UCCH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SCH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RRC Radio Resource Control 无线资源控制

RS Reference Signal 参考信号

QPSK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 正交相移键控

RSRP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RSRQ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SFBC 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es 空频分组编码

SIMO Sing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单进多出

SM Space Multiplexing 空间复用

SNR Signal to Noise Ratio 信噪比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UE User Equipment 用户设备

UL UpLink 上行链路

UpPTS Uplink Pilot Time Slot 上行导频时隙

4 概述

4.1 测试内容

TD-LTE多模数据卡的测试内容主要包括:

?物理层基本功能测试;

?物理信道、链路自适应与调度;

?多天线技术测试;

?高层协议基本功能测试;

?NAS层基本功能测试;

?业务能力测试;

?基本性能测试;

?无线指标测试。

4.2 测试配置

本规范中,基本功能等测试所需的基本环境配置如图4-1所示。无线指标、性能测试等测试所需的特殊测试配置在相应章节介绍。

图4-1:终端测试组网图

用于接口监视的协议测试仪可以连接在S1、X2接口上,监测并分析记录接口数据。

图4-1中,UE为被测设备,eNodeB和EPC等为配套设备。

特别说明:鉴于TD-LTE开发早期,网络和终端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的功能尚不够完善。所以在测试初期不实际启动对相关信令和数据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但为了保证流程的完整性,RRC层的Initial security activation过程和NAS层的Security mode control过程需要保留,所以在不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测试时,需要网络在SecurityModeCommand中对加密算法和完整性保护算法作特殊配置,将“cipheringAlgorithm”配置为“eea0”,将“integrityProtAlgorithm”配置为“reserved”。当网络按此配置时,终端并不实际启动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并且NAS层消息的Security header type字段设置成“0000”。

4.3 测试仪表要求

4.3.1 协议测试仪

协议测试仪用于如下目的:

协议测试仪支持E-UTRAN Uu、S1、X2等接口的监测,支持对各层协议栈的解码,可以精确到位域级别。

4.3.2 测试终端

可连接计算机记录并显示移动台发送和接收的信令序列。

4.3.3 射频测试仪表

矢量信号分析仪:支持对TD-LTE DL、UL信号进行时、频域分析,支持3GPP TS36.521-1所要求的终端发射机测试。

信号源:支持产生TD-LTE DL、UL信号,支持3GPP TS36.521-1所要求的终端接收机测试、性能测试。

4.3.4 可接受的测试设备的不确定度

测试设备参数的不确定度对于测试系统的准确度来说是必要的,而且不太可能通过系统校准得到改善。

对终端无线指标测试,可接受的测试设备的不确定度,见3GPP TS36.521-1的Annex F。

4.4 测试的前提条件

测试前,应满足:

a)被测设备安装完毕,硬件软件全部工作正常,数据正确配置并正常运行;

b)辅助测试设备硬件软件全部工作正常,已完成各种逻辑数据的正确设置;

c)辅助测试无线环境正常工作。

4.5 GSM模式下的业务和功能测试方法

除本规范规定的终端业务和功能测试方法以外, TD-LTE/TD-SCDMA/GSM(GPRS) 多模数据卡终端工作于GSM模式下的业务和功能测试方法参见YD/T 1215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设备测试方法:终端。

4.6 TD-SCDMA模式下的业务和功能测试方法

除本规范规定的终端业务和功能测试方法以外,TD-LTE/TD-SCDMA/GSM(GPRS)多模数据卡终端工作于TD-SCDMA模式下的业务和功能测试方法参见YD/T 1368-1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终端设备测试方法 第一部分:基本功能、业务和性能测试和YD/T 1368-2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法 第二部分:网络兼容性测试。

5 物理层基本功能测试

5.1 带宽与帧结构

5.1.1 系统带宽 测试编号测试编号::5.1.1.1

测试项目测试项目::系统带宽

测试分项

测试分项:支持5MHz 系统带宽(可选) 测试目的测试目的::

验证终端支持5MHz 系统带宽。

测试条件测试条件::

1) 终端和配合测试的E-UTRAN 硬件、软件均支持5MHz 系统带宽;

2) 终端已签约。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 系统带宽为5MHz ,选择配置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置1、常规长度

CP 、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 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用矢量信号分析仪对eNodeB 的发射信号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

步骤3: 被测终端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4: 被测终端进行RRC 连接建立、无线承载建立等过程,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无线资源块。

预期结果预期结果::

1) 终端接收到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 中dl-Bandwidth 参数指示系统的发射带宽配置

N RB 为5MHz (即取n25);

2)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经过注册过程进入正常空闲模式;

3)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建立数据无线承载;

4) 通过对eNodeB 、终端发射信号的频域分析、eNodeB 给终端调度的资源块的监测等方

式,可以验证终端能在整个系统带宽内进行下行接收和上行发射。

备注备注::--

测试编号测试编号::5.1.1.2

测试项目测试项目::系统带宽

测试分项

测试分项:支持10MHz 系统带宽 测试目的测试目的::

验证终端支持10MHz 系统带宽。

测试条件测试条件::

1) 终端和配合测试E-UTRAN 硬件、软件均支持10MHz 系统带宽;

2) 终端已签约。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 系统带宽为10MHz ,选择配置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置1、常规长

度CP 、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 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用矢量信号分析仪对eNodeB 的发射信号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

步骤3: 被测终端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4: 被测终端进行RRC 连接建立、无线承载建立等过程,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无

线资源块。

预期结果预期结果::

1) 终端接收到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 中dl-Bandwidth 参数指示系统的发射带宽配置

N RB 为10MHz (即取n50);

2)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经过注册过程进入正常空闲模式;

3)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建立数据无线承载;

4) 通过对eNodeB 、终端发射信号的频域分析、eNodeB 给终端调度的资源块的监测等方

式,可以验证终端能在整个系统带宽内进行下行接收和上行发射。

备注备注::

对支持10MHz 带宽的终端,除本测试项目外,还应完成本规范中明确要求在10MHz 带宽配置下进行测试的其它项目。

测试编号测试编号::5.1.1.3

测试项目测试项目::系统带宽

测试分项

测试分项:支持15MHz 系统带宽(可选) 测试目的测试目的::

验证终端支持15MHz 系统带宽。

测试条件测试条件::

1) 终端和配合测试E-UTRAN 硬件、软件均支持15MHz 系统带宽;

2) 终端已签约。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 系统带宽为15MHz ,选择配置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置1、常规长

度CP 、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 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用矢量信号分析仪对eNodeB 的发射信号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

步骤3: 被测终端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4: 被测终端进行RRC 连接建立、无线承载建立等过程,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无

线资源块。

预期结果预期结果::

1) 终端接收到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 中dl-Bandwidth 参数指示系统的发射带宽配置

N RB 为15MHz (即取n75);

2)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经过注册过程进入正常空闲模式;

3)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建立数据无线承载;

4) 通过对eNodeB 、终端发射信号的频域分析、eNodeB 给终端调度的资源块的监测等方

式,可以验证终端能在整个系统带宽内进行下行接收和上行发射。

备注备注::--

测试编号测试编号::5.1.1.4

测试项目测试项目::系统带宽

测试分项

测试分项:支持20MHz 系统带宽 测试目的测试目的::

验证终端支持20MHz 系统带宽。

测试条件测试条件::

1) 终端和配合测试E-UTRAN 硬件、软件均支持20MHz 系统带宽;

2) 终端已签约。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 系统带宽为20MHz ,选择配置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置1、常规长

度CP 、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使配置生效,E-UTRAN 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用矢量信号分析仪对eNodeB 的发射信号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

步骤3: 终端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4: 终端进行RRC 连接建立、无线承载建立等过程,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无线资

源块。

预期结果预期结果::

1) 终端接收到的MasterInformationBlock 中dl-Bandwidth 参数指示系统的发射带宽配置

N RB 为20MHz (即取n100);

2)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经过注册过程进入正常空闲模式;

3)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建立数据无线承载;

4) 通过对eNodeB 、终端发射信号的频域分析、eNodeB 给终端调度的资源块的监测等方

式,可以验证终端能在整个系统带宽内进行下行接收和上行发射。

备注备注::--

5.1.2 帧结构

测试编号测试编号::5.1.2.1

测试项目测试项目::帧结构

测试分项

测试分项:上行/下行配置1(子帧配置:DSUUDDSUUD )、常规长度CP 、特殊子帧配置5(DwPTS:GP:UpPTS=3:9:2)

测试目的测试目的::

验证终端支持5ms 下行-上行转换点周期,子帧配置为:DSUUDDSUUD ;支持DwPTS:GP:UpPTS=3:9:2的特殊子帧配置

测试条件测试条件::

1) 终端和配合测试E-UTRAN 硬件、软件均支持上行/下行配置1,特殊子帧配置5;

2) 终端已签约。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UTRAN 系统上行/下行配置1、特殊子帧配置5,选择配置20MHz 系统带

宽;使配置生效,E-UTRAN 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用矢量信号分析仪对eNodeB 、终端的发射信号进行时域分析;

步骤3: 终端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4: 终端进行RRC 连接建立、无线承载建立等过程,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上行、

下行资源块所在子帧位置。

预期结果预期结果::

1) 帧结构符合配置预期;终端接收到的SIB1中的subframeAssignment 为sa1(配置 1),

specialSubframePatterns 为ssp5(配置5);

2)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经过注册过程进入正常空闲模式;

3)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建立数据无线承载;

4) eNodeB 将全部(常规)上行子帧、下行子帧/时隙调度给被测终端;

5) 验证被测终端可以根据eNodeB 的调度进行下行接收和上行发送。

备注备注::--

测试编号测试编号::5.1.2.2

测试项目测试项目::帧结构

测试分项

测试分项:上行/下行配置1(子帧配置:DSUUDDSUUD )、常规长度CP 、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

测试目的测试目的::

验证终端支持5ms 下行-上行转换点周期,子帧配置为:DSUUDDSUUD ;支持DwPTS:GP:UpPTS=10:2:2的特殊子帧配置

测试条件测试条件::

1) 终端和配合测试E-UTRAN 硬件、软件均支持上行/下行配置1,特殊子帧配置7;

2) 终端已签约。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NodeB 系统上行/下行配置1、特殊子帧配置7,选择配置20MHz 系统带宽;

使配置生效,E-UTRAN 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用矢量信号分析仪在对eNodeB 、终端的发射信号进行时域分析;

步骤3: 终端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4: 终端进行RRC 连接建立、无线承载建立等过程,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上行、

下行资源块所在子帧位置。

预期结果预期结果::

1) 帧结构符合配置预期;终端接收到的SIB1中的subframeAssignment 为sa1(配置1),

specialSubframePatterns 为ssp7(配置7);

2)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经过注册过程进入正常空闲模式;

3)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建立数据无线承载;

4) eNodeB 将全部(常规)上行子帧、下行子帧/时隙调度给被测终端;

5) 验证被测终端可以根据eNodeB 的调度进行下行接收和上行发送。

备注备注::--

测试编号测试编号::5.1.2.3

测试项目测试项目::帧结构

测试分项

测试分项:上行/下行配置2(子帧配置:DSUDDDSUDD )、常规长度CP 、特殊子帧配置5(DwPTS:GP:UpPTS=3:9:2)

测试目的测试目的::

验证终端支持5ms 下行-上行转换点周期,子帧配置:DSUDDDSUDD ;支持DwPTS:GP:UpPTS=3:9:2的特殊子帧配置

测试条件测试条件::

1) 终端和配合测试E-UTRAN 硬件、软件均支持上行/下行配置2,特殊子帧配置5;

2) 终端已签约。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NodeB 系统上行/下行配置2、特殊子帧配置5,选择配置20MHz 系统带宽;

使配置生效,E-UTRAN 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用矢量信号分析仪在对eNodeB 、终端的发射信号进行时域分析;

步骤3: 终端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4: 终端进行RRC 连接建立、无线承载建立等过程,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上行、

下行资源块所在子帧位置。

预期结果预期结果::

1) 帧结构符合配置预期;终端接收到的SIB1中的subframeAssignment 为sa2(配置2),

specialSubframePatterns 为ssp5(配置5);

2)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经过注册过程进入正常空闲模式;

3)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建立数据无线承载;

4) eNodeB 将全部(常规)上行子帧、下行子帧/时隙调度给被测终端;

5) 验证被测终端可以根据eNodeB 的调度进行下行接收和上行发送。

备注备注::--

测试编号测试编号::5.1.2.4

测试项目测试项目::帧结构

测试分项

测试分项:上行/下行配置2(子帧配置:DSUDDDSUDD )、常规长度CP 、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

测试目的测试目的::

验证终端支持5ms 下行-上行转换点周期,子帧配置:DSUDDDSUDD ;支持DwPTS:GP:UpPTS=10:2:2的特殊子帧配置

测试条件测试条件::

1) 终端和配合测试E-UTRAN 硬件、软件均支持上行/下行配置2,特殊子帧配置7;

2) UE 已签约。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步骤1: 配置eNodeB 系统上行/下行配置2、特殊子帧配置7,选择配置20MHz 系统带宽;

使配置生效,E-UTRAN 小区开始正常工作;

步骤2: 用矢量信号分析仪在对eNodeB 、终端的发射信号进行时域分析;

步骤3: 终端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4: 终端进行RRC 连接建立、无线承载建立等过程,并观察系统给终端调度的上行、

下行资源块所在子帧位置。

预期结果预期结果::

1) 帧结构符合配置预期;终端接收到的SIB1中的subframeAssignment 为sa2(配置2),

specialSubframePatterns 为ssp7(配置7);

2)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经过注册过程进入正常空闲模式;

3)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建立数据无线承载;

4) eNodeB 将全部(常规)上行子帧、下行子帧/时隙调度给被测终端;

5) 验证被测终端可以根据eNodeB 的调度进行下行接收和上行发送。

备注备注::--

5.2 参考信号

5.2.1 下行参考信号 测试编号测试编号::5.2.1.1

测试项目测试项目::下行参考信号

测试分项

测试分项:下行小区公共参考信号(天线端口0、1) 测试目的测试目的::

验证终端支持接收2天线端口配置下小区公共参考信号(天线端口0、1)

测试条件测试条件::

1) 终端和配合测试E-UTRAN 硬件、软件工作正常,支持2×2MIMO ;

2) 终端已签约。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

步骤1: 选择配置配合测试E-UTRAN 工作为:系统带宽为20MHz ,帧结构为上行/下行配

置1、常规长度CP 、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

步骤2: 用矢量信号分析仪对eNodeB 的发射信号进行时、频域分析;

步骤3: 终端在该小区开机进行随机接入;

步骤4: 终端进行RRC 连接建立、无线承载建立等过程。

预期结果预期结果::

1) 终端能正常解调天线端口0、天线端口1上发射的小区公共参考信号;

2)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接入;

3) 终端能在该小区正常建立数据无线承载。

备注备注::--

现代检测技术 实验四__K热电偶测温性能实验

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院(系):自动化专业:自动化姓名:学号: 同组人员: 评定成绩:评阅教师:

K热电偶测温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热电偶测温原理及方法和应用。 二、基本原理: 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是热电效应。将A和B二种不同的导体首尾相连组成闭合回路,如果二连接点温度(T,T0)不同,则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热电动势,形成热电流,这就是热电效应。热电偶就是将A和B二种不同的金属材料一端焊接而成。A和B称为热电极,焊接的一端是接触热场的T端称为工作端或测量端,也称热端;未焊接的一端(接引线)处在温度T0称为自由端或参考端,也称冷端。T与T0的温差愈大,热电偶的输出电动势愈大;温差为0时,热电偶的输出电动势为0;因此,可以用测热电动势大小衡量温度的大小。国际上,将热电偶的A、B热电极材料不同分成若干分度号,如常用的K(镍铬-镍硅或镍铝)、E(镍铬-康铜)、T(铜-康铜)等等,并且有相应的分度(见附录)表即参考端温度为0℃时的测量端温度与热电动势的对应关系表;可以通过测量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动势值再查分度表得到相应的温度值。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 主机箱、温度源、P t100热电阻(温度源温度控制传感器)、K热电偶(温度特性实验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代mV发生器)。 四、实验步骤: 热电偶使用说明:热电偶由A、B热电极材料及直径(偶丝直径)决定其测温范围,如K(镍铬-镍硅或镍铝)热电偶,偶丝直径3.2mm时测温范围0~1200℃,本实验用的K热电偶偶丝直径为0.5mm,测温范围0~800℃;E(镍铬-康铜),偶丝直径3.2mm时测温范围-200~+750℃,实验用的E热电偶偶丝直径为0.5mm,测温范围-200~+350℃。由于温度源温度<200℃,所以,所有热电偶实际测温范围<200℃。 从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可知,热电偶测量的是测量端与参考端之间的温度差,必须保证参考端温度为0℃时才能正确测量测量端的温度,否则存在着参考端所处环境温度值误差。 热电偶的分度表(见附录)是定义在热电偶的参考端(冷端)为0℃时热电偶输出的热电

软件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2016版

《软件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吴鸿韬

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2016年9月 目录

第一章实验要求 (1) 第二章白盒测试实践 (3) 第三章黑盒测试实践 (6) 第四章自动化单元测试实践 (7) 第五章自动化功能测试实践 (35) 第六章自动化性能测试实践 (56) 附录1实验报告封皮参考模版 (71) 附录2小组实验报告封皮参考模版 (72) 附录3软件测试计划参考模版 (73) 附录4 测试用例参考模版 (77) 附录5单元测试检查表参考模版 (81) 附录6测试报告参考模版 (82) 附录7软件测试分析报告参考模版 (87)

第一章实验要求 一、实验意义和目的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际的测试实验,使学生系统地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软件测试和软件测试过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熟练掌握软件测试的流程、会设计测试用例、书写测试报告,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软件测试工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本实验指导书共设计了2个设计型、3个验证型实验和一个综合型实验,如表1所示。设计型实验包括白盒测试实践和黑盒测试实践,验证型实验包括自动化单元测试实践、自动化功能测试和自动化性能测试实践,主要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软件测试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软件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意识。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方法和技术,并能运用测试工具软件进行自动化测试。综合型实验以《软件设计与编程实践》课程相关实验题目为原型、在开发过程中进行测试设计与分析,实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测试管理,完成应用软件的测试工作,提高软件测试技能,进一步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1 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内容学时实验性质实验要求 实验一白盒测试实践 4 设计必做 实验二黑盒测试实践 4 设计必做 实验三自动化单元测试实践 4 验证必做 实验四自动化功能测试实践 4 验证必做 实验五自动化性能测试实践 4 验证必做 实验六、综合测试实践课外综合选做 二、实验环境 NUnit、JUnit、LoadRunner、Quick Test Professional、VC6.0、Visual

测试技术试验指导书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编者:郑华文刘畅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实验中心 2014年5月

说明和评分 1学生按照实验预约表进行实验;在实验前,需对理论教学中相关内容做做复习并对实验指导书进行预习,熟悉实验内容和要求后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不允许大声喧哗和进行与实验不相关的事情。 2进入实验室后,应遵守实验室守则,学生自己应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按小组进行实验,在操作时应对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有所了解,避免盲目操作引起设备损坏,在动手操作时,应注意观察和记录。 3根据内容和要求进行试验,应掌握开关及的顺序和步骤:1)不允许带负荷开机。输出设备不允许有短路,输入设备量程处于最大,输出设备衰减应处于较小。2)在实验系统上电以后,实验模块和实验箱,接入或拔出元件,不允许带电操作,在插拔前要确认不带电,插接完成后,才对实验模块和试验箱上电。3)试验箱上元件的插拔所用连线,在插拔式用手拿住插头插拔,不允许直接拉线插拔。4)实验中,按组进行试验,实验元件也需按组取用,不允许几组混用元件和设备。 4在实验过程中,在计算机上,按组建立相关实验文件,实验中的过程、数据、图表和实验结果,按组记录后,各位同学拷贝实验相关数据文件等,在实验报告中应有反应。对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评分标准: 1)实验成绩评分按实验实作和实验报告综合评分:实验实作以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实验表现和实验结果记录文件评定,评定为合格和不合格;实验报告成绩:按照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要求,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情况评定成绩。初评百分制评定。 2)综合实验成绩评定按百分制。

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熊万安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姓名: 学号: 评分: 教师签字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熊万安 实验地点:科A333 实验时间:2016.3.7-2016.3.17 一、实验室名称: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三、实验学时:32 四、实验目的与任务: 1、熟悉系统设计与实现原理 2、掌握KEIL C51的基本使用方法 3、熟悉SMART SOPC实验箱的应用 4、连接电路,编程调试,实现各部分的功能 5、完成系统软件的编写与调试 五、实验器材 1、PC机一台 2、SMART SOPC实验箱一套 六、实验原理、步骤及内容 试验要求: 1. 数码管第1、2位显示“1-”,第3、4位显示秒表程序:从8.0秒到1.0秒不断循环倒计时变化;同时,每秒钟,蜂鸣器对应发出0.3秒的声音加0.7秒的暂停,对应第8秒到第1秒,声音分别为“多(高

音1)西(7)拉(6)索(5)发(4)米(3)莱(2)朵(中音1)”;数码管第5位显示“-”号,数码管第6、7、8位显示温度值,其中第6、7位显示温度的两位整数,第8位显示1位小数。按按键转到任务2。 2. 停止声音和温度。数码管第1、2位显示“2-”,第3、4位显示学号的最后2位,第5位显示“-”号,第6到第8位显示ADC电压三位数值,按按鍵Key后转到任务3,同时蜂鸣器发出中音2的声音0.3秒; 3. 数码管第1、2位显示“3-”,第3、4位显示秒表程序:从8.0秒到1.0秒不断循环倒计时变化;调节电压值,当其从0变为最大的过程中,8个发光二极管也从最暗(或熄灭)变为最亮,当电压值为最大时,秒表暂停;当电压值为最小时,秒表回到初始值8.0;当电压值是其他值时,数码管又回到第3、4位显示从8.0秒到1.0秒的循环倒计时秒表状态。按按鍵Key回到任务1,同时蜂鸣器发出中音5的声音0.3秒。

软件测试实验报告96812

实验一:软件测试方法 一:实验题目 采用白盒测试技术和黑盒测试技术对给出的案例进行测试 二:试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采用软件测试中的白盒测试技术和黑盒测试技术对给出的案例进行测试用例设计。从而巩固所学的软件测试知识,对软件测试有更深层的理解。 三:实验设备 个人PC机(装有数据库和集成开发环境软件) 四:实验内容 1):为以下流程图所示的程序段设计一组测,分别满足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并在各题下面写出测试用例、覆盖路径及结果等。 2):画出下列代码相应的程序流程图,并采用基本路径测试方法为以下程序段设计测试用例(需列出具体实验步骤)。 void Do (int X,int A,int B) { 1 if ( (A>1)&&(B==0) ) 2 X = X/A; 3 if ( (A==2)||(X>1) ) 4 X = X+1;

5 } 采用基本路经测试方法测试用例,并写出具体步骤 3):在某网站申请免费信箱时,要求用户必须输入用户名、密码及确认密码,对每一项输入条件的要求如下: 用户名:要求为4位以上,16位以下,使用英文字母、数字、“-”、“_”,并且首字符必须为字母或数字; 密码:要求为6~16位之间,只能使用英文字母、数字以及“-”、“_”,并且区分大小写。测试以上用例。 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编码,然后进行等价类测试,当用户名和密码正确输入时提示注册成功;当错误输入时,显示不同的错误提示 通过分析测试用例以及最后得到的测试用例表分析所测程序的正确性,最后总结自己在这次试验中的收获并写出自己在这次试验中的心得体会。 五:实验步骤 1) (1)用语句覆盖方法进行测试 语句覆盖的基本思想是设计若干测试用例,运行被测程序,使程序中每个可执行语句至少被执行一次。由流程图可知该程序有四条不同的路径: P1:A-B-D P2:A-B-E P3:A-C-F P4:A-C-G 由于p1p2p4包含了所有可执行的语句,按照语句覆盖的测试用力设计原则,设计测试用例 无法检测出逻辑错误 (2)用判定覆盖方法进行测试 判定覆盖的基本思想是设计若干测试用例,运行被测程序,使得程序每个判断的取真和取假分支至少各执行一次,即判断条件真假均被满足。 条件覆盖测试用例 (3)用条件覆盖进行测试 条件覆盖的基本思想是设计若干测试用例,执行被测程序后要使每个判断中每个条件的可能取值至少满足一次。对于第一个判定条件A,可以分割如下: ?条件x>8:取真时为T1,取假时为F1;

《现代测试技术》实验教案

一、实验地点 K1-305测控技术实验室 二、实验时间 三、实验项目 1. 常用信号观察 2. 信号无失真传输 3. 金属箔式电阻应变片性能实验 4. 电容式传感器性能实验 5. 电涡流式传感器测转速实验 注:以上为可选项目,本学期实验以实际安排项目为准 四、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实验教学课程的核心是《现代测试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测试与处理,是测试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是一门面向应用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训练课程,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测试技术应用能力,达到熟练掌握常用信号的特性、掌握常用信号的测试技术与处理方法、初步掌握实验现象的相关理论分析方法的目的。 实验教学在机电工程学院(K1)测控技术实验室展开。采用教师讲授、辅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其中,每次实验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3(15分钟)课时,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THBCC-1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CSY2001(CSY2001B型)型传感器综合实验台、(虚拟)示波器等仪器设备的使用,了解测试技术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达到熟练使用测试设备的目的,为以后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五、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 充分进行实验准备,并进行现场实验指导,检查实验结果,认真批改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充分阅读实验指导书及相关教学内容,按分组独立完成每个实验,每完成一个实验,必须写一份实验报告,要求报告完整、数据详实、结论合理。 2. 介绍实验仪器设备的结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3. 学生分组按学号自然分组,可根据学习成绩由学生自己适当调整,但必须报指导教师备案。各班一般共分10组。

4. 指导教师严格考勤。 六、实验项目、学时分配、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可根据教学实际要求适当增加实验项目,但不计课时,以学生自愿为主。 七、主要仪器设备介绍 1. THBCC-1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 本实验台能满足“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验教学,通过USB数据采集卡,利用上位PC机提供的信号发生器,虚拟示波器,脚本编程完

实验报告

?珠宝现代检测技术? 实验报告 姓名:邓林峰 班级:11宝石鉴定1班 学号:1120992 日期:2014-10-07

一、已知宝石红外光谱分析: 1天河石的红外光谱反射法分析:据图测试分析可得1130~1010cm-1强吸收区,由2~3个谱带组成。各谱带分别位于1130~1120、1027~1010、强度依次增大,900~400cm-1范围由较多的强度不大的吸收谱带构成一个复杂的弱吸收带,其中595、535cm-1出现中等吸收峰。

2碧玺的红外光谱反射法分析:据图测试分析可得1300cm-1左右有一个强吸收带谱带比较宽为BO3的振动;1200~950cm-1有3个强吸收风带为SiOSi、OsiO、OsiO的振动;820~550cm-1由3个中~弱的 吸收带组成为SiOSi振动。

3尖晶石的红外光谱反射法分析:据图测试分析可得大于750cm-1几本没有吸收峰带,725~500cm-1有2个明显的强吸收带,谱带较宽。 二、未知宝石红外光谱分析:

4据图测试分析可得:1200~900cm-1有2个强吸收带,强度递增;900~400cm-1有较多的强大不大的吸收谱带构成一个复杂的弱吸收带区,535cm出现中等吸收峰,该谱图测试跟长石类的钠长石、微斜长石极像,加上外铺助放大镜、天平、分光镜等工具判断该图是日光石的红外光谱图。 三、已知宝石紫外-可见光测试分析

5祖母绿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据图测试分析可得祖母绿在红区683nm、680nm、和637nm处有吸收线明显,662nm、646nm两个弱带,从 630nm~580nm有一微弱的普遍吸收,在蓝区477nm处有一弱谱线。

软件测试实验报告材料58877

标准实用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软件测试技术 实验项目:软件测试技术试验实验地点:实验楼211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学号: 学生:戴超 指导教师:兰方鹏 2015年10月7 日

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学院名称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专业班级软件工程实验成绩学生戴超学号实验日期2015.10. 课程名称软件测试实验题目实验一白盒测试方法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白盒测试方法中的逻辑覆盖和路径覆盖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逻辑覆盖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掌握程序流图的绘制。 (3)运用所学理论,完成实验研究的基本训练过程。 二、实验容和原理 测试以下程序段 void dowork(int x,int y,int z) { (1)int k=0,j=0; (2)if((x>0)&&(z<10)) (3){ (4)k=x*y-1; (5)j=sqrt(k); (6)} (7)if((x==4)||(y>5)) (8)j=x*y+10; (9)j=j%3; (10)} 三、主要仪器设备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说明:程序段中每行开头的数字(1-10)是对每条语句的编号。

A 画出程序的控制流图(用题中给出的语句编号表示)。 B 分别用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方法设计测试用例,并写出每个测试用例的执行路径(用题中给出的语句编号表示)。 C 编写完整的C 程序(含输入和输出),使用你所设计的测试用例运行上述程序段。完整填写相应的测试用例表(语句覆盖测试用例表、判定覆盖测试用例表、条件覆盖测试用例表、判定/条件覆盖测试用例表、条件组合覆盖测试用例表、路径覆盖测试用例表、基本路径测试用例表) 流程图为: 开始 开始 k=0,j=0 (x>0)&&(z<1) k=x*y-1 j=sqrt(k) (x==4)||(y>5) j=x*y+10 j=j%3 结束 1 2 5 7 8 9

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2006级用汇总

矿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学号: 班级: 姓名: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采矿工程实验室

实验一常用矿山压力仪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第一部分观测岩层移动的部分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 一、结构简介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计是监测巷道在掘进和受采动影响的整个服务期间,围岩内部变形随时间变化情况的一种仪器。 深基点钻孔多点位移包括孔内固定装置、孔中连接钢丝绳、孔口测读装置组成。每套位移计内有5~6个测点。其结构及其安装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两帮及顶板各钻出φ32的钻孔。 2.将带有连接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由远及近分别用安装圆管将其推至所要求的深度。(每个钻孔布置5~6个测点,分别为;6m、5m、4m、3m、2m、lm或12m、10m、8m、6m、4m、2m)。 3.将孔口测读装置,用水泥药圈或木条固定在孔口。 4。拉紧每个测点的钢丝绳,将孔口测读装置上的测尺推至l00mm左右的位置后,由螺丝将钢丝绳与测尺固定在一起。 三、测试方法 安装后先读出每个测点的初读数,以后每次读得的数值与初读数之差,即为测点的位移值。当读数将到零刻度时,松开螺丝,使测尺再回到l00mm左右的位置,重新读出初读数。 ☆顶板离层指示仪 一、结构简介: 顶板离层指示仪是监测顶板锚杆范围内及锚固范围外离层值大小的一种监测仪器,在顶板钻孔中布置两个测点,一个在围岩深部稳定处,一个在锚杆端部围岩中。离层值就是围岩中两测点之间以及锚杆端部围岩与巷道顶板表面间的相对位移值。顶板离层指示仪由孔内固定装置、测量钢丝绳及孔口显示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

二、安装方法: 1.在巷道顶板钻出φ32的钻孔,孔深由要求而定。 2.将带有长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用安装杆推到所要求的位置;抽出安装杆后再将带有短钢丝绳的孔内固定装置推到所要求的位置。 3.将孔口显示装置用木条固定在孔口(在显示装置与钻孔间要留有钢丝绳运动的间隙)。 4.将钢丝绳拉紧后,用螺丝将其分别与孔口显示装置中的圆管相连接,且使其显示读数超过零刻度线。 三、测读方法: 孔口测读装置上所显示的颜色,反映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状态,显示数值表示顶板的离层量。☆DY—82型顶板动态仪 一、用途 DY-82型顶板动态仪是一种机械式高灵敏位移计。用于监测顶底板移近量、移近速度,进行采场“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预报,探测超前支撑压力高 峰位置,监测顶板活动及其它相对位移的测量。 二、技术特征 (1)灵敏度(mm) 0.01 (2)精度(%) 粗读±1,微读±2.5 (3)量程(mm) 0~200 (4)使用高度(mm) 1000~3000 三、原理、结构 其结构和安装见图。仪器的核心部件是齿条6、指针8 以及与指针相连的齿轮、微读数刻线盘9、齿条下端带有读 数横刻线的游标和粗读数刻度管11。 当动态仪安装在顶底板之间时,依靠压力弹簧7产生的 弹力而站立。安好后记下读数(初读数)并由手表读出时间。 粗读数由游标10的横刻线在刻度管11上的位置读出,每小 格2毫米,每大格(标有“1”、“22'’等)为10毫米,微读数 由指针8在刻线盘9的位置读出,每小格为0.01毫米(共200 小格,对应2毫米)。粗读数加微读数即为此时刻的读数。当 顶底板移近时,通过压杆3压缩压力弹簧7,推动齿条6下 移,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指针8顺时针方向旋转,顶底板每 移近0.01毫米,指针转过1小格;同时齿条下端游标随齿条 下移,读数增大。后次读数减去前次读数,即为这段时间内的顶底板移近量。除以经过的时间,即得

(2014春版)《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指导书

《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指导书 李学聪冯燕编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二0一四年二月

实验一 热电偶测温及校验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热电偶的结构及测温工作原理; 2.掌握热电偶校验的基本方法; 3.学习如何定期检验热电偶误差,判断是否及格。 二、 实验内容和要求 观察热电偶,了解温控电加热器工作原理; 通过对K 型热电偶的测温和校验,了解热电偶的结构及测温工作原理;掌握热电偶的校验的基本方法;学习如何定期检验热电偶误差,判断是否合格。 三、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1. CSY2001B 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台(下称主机) 1台 2. 温度传感器实验模块 1块 3. 热电偶 镍铬 ― 镍硅热电偶(K,作被校热电偶) 1支 镍铬 ― 锰白铜热电偶(E,作控温及标准热电偶) 1支 4. 2 1 3位数字万用表 1只 四、 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 1.观察热电偶,了解温控电加热器工作原理。 ①拿起热电偶并握紧黑柄,然后旋开热电偶的金属保护套,缓慢抽出,观察热电偶的外形。观察完后,将其旋紧并注意不可以让热电偶和金属保护套接触。 ②温控器:作为热源的温度指示、控制、定温之用。温度调节方式为时间比 例式,绿灯亮时表示继电器吸合电炉加热,红灯亮时加热炉断电。 2.仪器连线(如图1所示) ① 首先将综合实验台的电源开关置“关”, 然后将电源插头(实验桌前面)和加热炉电源插座插入综合实验台面板上的“220V 加热电源出”处; ② 将热电偶工作端插进温度传感器实验模块上的加热炉炉膛内, E 和K 分度热电偶的冷端按极性(注意区分“+”和“—”)分别接在“温控”和“测试”端。 3.开启电源 将综合实验台和加热炉的电源开关打“开”。 4.设定温度和测量数据将功能开关置“设定”,调节旋钮设定温度为50℃, 然后将开关拨至“测量”位置;当炉温达到设定值时, 等待3―5分钟炉温恒定后,分别测量“温控”和“测试”的电压(开关保持在“温控”状态),交互测量四次,把输出的热电势记录于表2中。 5. 继续将炉温提高到70℃、90℃、110℃、130℃和150℃,将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势记录于表2。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指导书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实验指导书 张毅李学勤编著 重庆邮电学院自动化学院 2004年9月

目录 C S Y-2000型传感器系统实验仪介绍 (1)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测力实验(单臂单桥) (3) 实验二金属箔式应变片测力实验(交流全桥) (6) 实验三差动式电容传感器实验 (9) 实验四热敏电阻测温实验 (12) 实验五差动变压器性能测试 (14) 实验六霍尔传感器的特性研究 (17) 实验七光纤位移传感器实验 (21)

CSY-2000型传感器系统实验仪介绍 本仪器是专为《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实验而设计的,系统包括差动变压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霍尔式传感器、热电偶、电容式传感器、热敏电阻、光纤传感器、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压电加速度计、压变式传感器、PN结温度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等传感器件,以及低频振荡器、音频震荡器、差动放大器、相敏检波器、移相器、低通滤波器、涡流变换器等信号和变换器件,可根据需要自行组织大量的相关实验。 为了更好地使用本仪器,必须对实验中使用涉及到的传感器、处理电路、激励源有一定了解,并对仪器本身结构、功能有明确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在仪器使用过程中有以下注意事项: 1、必须在确保接线正确无误后才能开启电源。 2、迭插式插头使用中应注意避免拉扯,防止插头折断。 3、对从各电源、振荡器引出的线应特别注意,防止它们通过机壳造成短路,并 禁止将这些引出线到处乱插,否则很可能引起一起损坏。 4、使用激振器时注意低频振荡器的激励信号不要开得太大,尤其是在梁的自振 频率附近,以免梁振幅过大或发生共振,引起损坏。 5、尽管各电路单元都有保护措施,但也应避免长时间的短路。 6、仪器使用完毕后,应将双平行梁用附件支撑好,并将实验台上不用的附件撤 去。 7、本仪器如作为稳压电源使用时,±15V和0~±10V两组电源的输出电流之和 不能超过1.5A,否则内部保护电路将起作用,电源将不再稳定。 8、音频振荡器接小于100Ω的低阻负载时,应从LV插口输出,不能从另外两个 电压输出插口输出。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实验报告

力学与材料学院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实验报告二 XRD图谱分析 专业年级:1 姓名:1 指导老师:1 学号:1 2016年12月 中国南京 目录 实验名称:XRD图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要求…………………………………………………… 三、操作过程……………………………………………………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实验名称:XRD图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 了解XRD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不同物相晶体结构XRD图谱的区别,熟练掌握如何来分析利用X射线测试得到的XRD图谱。 二、实验要求

1、熟练掌握如何来利用软件打开、分析XRD图谱,以及输出分析结果。 2、明确不同物质的XRD图谱,掌握XRD图谱包含的晶体结构的关系,通过自己分析、数据查找和鉴别的全过程,了解如何利用软件正确分析和确定不同物相的XRD图谱,并输出分析结果。 3、实验报告的编写,要求报告能准确的反映实验目的、方法、过程及结论。 三、操作过程 1、启动Jade 6.0,并打开实验数据。 2、点击图标使图谱平滑后,再连续两次点击图标扣除背景影响。 3、右击工具栏中的图标,全选左侧的项目,取消选择右侧中的Use Chemistry Filter,最后在下方选择S/M Focus on Major Phases(如图一),并点击OK。 图一

4、得到物相分析,根据FOM值(越小,匹配性越高)可推断出该物相为以ZnO为主,可能含有CaF2、Al2O3、Mg(OH)2混合组成的物质(如图二),双击第一种物质可以得到主晶相的PDF卡片(如图三),点击图三版面中的Lines可以观察到不同角度处的衍射强度(如图四)。 图二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编号:B002D150 英文名称:Technology of Modern Measurement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责任教学单位: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 总学时:32(其中实验学时:8) 学分:2.0 考核形式:考试 课程类别:专业课 修读方式:必修 教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现代测试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掌握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的测试技术,了解现代测试技术过程中GPIB、VXI等程控仪器的数字接口,以及PXI等自动检测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开发、应用现代测试系统的能力。 本科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以讲授、讨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电子测量、检测技术、智能仪器设计等课程为基础。讲授过程中需结合控制接口技术、数字通信技术、智能仪器、网络测试技术等内容,综合地进行分析,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应用智能仪器进行信号检测及分析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现代测试技术概述 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 教学难点:程控设备互联协议。 教学要点及要求: 了解自动测试系统的应用和意义。 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 了解程控设备互联协议。 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分类。 了解网络化测试系统技术。 了解自动测试软件平台技术。 第二部分总线接口技术 教学重点:GPIB总线结构及接口设计。 VXI总线组成及通信协议。 PXI总线规范及系统结构。 教学难点:VXI总线通信协议。 教学要点及要求: 了解GPIB数字接口的发展及基本特性。 掌握GPIB器件模型,掌握数字总线结构,理解接口功能及其赋予器件的能力。 理解GPIB专用LSI接口芯片实现接口功能。

电气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电气测试技术 实 验 指 导 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机械电子系电气工程教研室 二00六年十月

实验台组成及技术指标 CSY2000系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台由主控台、三源板(温度源、转动源、振动源)、15个(基本型)传感器和相应的实验模板、数据采集卡及处理软件、实验台桌六部分组成。 1、主控台部分:提供高稳定的±15V、+5V、±2V~±1OV可调、+2V~+24V可调四种直流稳压电源;主控台面板上还装有电压、频率、转速的3位半数显表。音频信号源(音频振荡器)0.4KHz~10KHz可调);低频信号源(低频振荡器)1Hz~3OHz(可调);气压源0~15kpa可调;高精度温度控制仪表(控制精度±0.5℃);RS232计算机串行接口;流量计。 2、三源板:装有振动台1Hz~3OHz(可调);旋转源0~2400转/分(可调);加热源<200℃(可调)。 3、传感器:基本型传感器包括: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扩散硅压力传感器、差动变压器、电容式传感器、霍尔式位移传感器、霍尔式转速传感器、磁电转速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光纤位移传感器、光电转速传感器、集成温度传感器、K型热电偶、E型热电偶、Pt10O 铂电阻,共十五个。 4、实验模块部分:普通型有应变式、压力、差动变压器、电容式、霍尔式、压电式、电涡流、光纤位移、温度、移相/相敏检波/滤波十个模块。 5、数据采集卡及处理软件:数据采集卡采用12位A/D转换、采样速度1500点/秒,采样速度可以选择,既可单采样亦能连续采样。标准RS-232接口,与计算机串行工作。提供的处理软件有良好的计算机显示界面,可以进行实验项目选择与编辑,数据采集,特性曲线的分析、比较、文件存取、打印等。 6、实验台桌尺寸为160O×8OO×280(mm),实验台桌上预留计算机及示波器安放位置。 注意事项: 1、迭插式接线应尽量避免拉扯,以防折断。 2、注意不要将从各电源、信号发生器引出的线对地(⊥)短路。 3、梁的振幅不要过大,以免引起损坏。 4、各处理电路虽有短路保护,但避免长时间短路。 5、最好为本仪器配备一台超低频双线示波器,最高频率≥1MHz,灵敏度不低于 2mV/cm。 6、 0.4~10KHZ信号发生器接低阻负载(小于100Ω),必须从L V接口引出。

软件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技术》 实验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2017年9月

软件说明 电话号码问题 某城市电话号码由三部分组成。它们的名称和内容分别是:地区码:空白或三位数字; 前缀:非'0'或'1'的三位数字; 后缀:4位数字。 流程图 源代码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awt.event.*; public class PhoneNumber extends Frame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 /** *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L;

private final String[] st = {"Name","Local","Prefix","Suffix"}; static int c_person=0; TextField t_name,t_local,t_prefix,t_suffix; RecordDialog d_record; MessageDialog d_message; person a[]=new person[100]; public PhoneNumber() { super("电话号码"); this.setSize(250,250); this.setLocation(300,240); Panel panel1 = new Panel(new GridLayout(4, 1)); for (int i = 0; i < st.length; i++) panel1.add(new Label(st[i],0)); Panel panel2 = new Panel(new GridLayout(4, 1)); t_name =new TextField("",20); t_local =new TextField(""); t_prefix=new TextField(""); t_suffix=new TextField(""); panel2.add(t_name); panel2.add(t_local); panel2.add(t_prefix); panel2.add(t_suffix); Panel panel3 = new Panel(new FlowLayout()); Button b_save = new Button("Save"); Button b_record= new Button("Record"); panel3.add(b_save); panel3.add(b_record); this.setLayout(new BorderLayout()); this.add("West", panel1); this.add("East", panel2); this.add("South", panel3); addWindowListener(new WindowCloser()); b_save.addActionListener(this); b_record.addActionListener(this); d_record=new RecordDialog(this); d_message=new MessageDialog(this); this.setVisible(true);

--建筑环境现代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研究生课程(实践类)报告 2012/2013学年第1 学期 课程名称:建筑环境现代测试技术实验 课程代码:17000021 实验题目:不同毕托管修正系数的标定实验 学生姓名:吴小田 专业﹑学号:供燃气、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122551452 学院:环境与建筑学院

4学时 1. 掌握“负压式微风速标定装置”测试流量和标定风速的原理; 1.标准流量管2.压力采集环3.整流格栅4.标准风道5.风速计测孔 6.静压箱7.离心风机8.变频器9.倾斜式微压差计。 图1 负压式微风速标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2. 根据已有测量仪表的精度和计算公式、方法。确定该标定装置的总不确定度; 3. 现有两支毕托管,一支为L 标注型毕托管,一支为S 型翼型测试头,采用该标定装置,求出两支毕托管的风速修正系数。并进行误差分析。 参考资料: 1.王中宇, 刘智敏.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2.孙淮清, 王建中. 流量测量节流装置设计手册[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梁国伟, 蔡武昌. 流量测量技术及仪表[J].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路建岭、吴虎彪、邹志军等,一种负压式微风速标定装置的试验研究,流体机械,2009,10. 5.田胜元, 萧曰嵘编著,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实验地点:环境与建筑学院414室, 备注:实验之前需要完成试验装置不确定度的计算书和实验方案。 2013.02.28 6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熟悉风速标定装置及原理,以及会使用风速标定装置对不同类型毕托管进行标定。 2.了解毕托管的工作原理,比较不同毕托管的制作工艺差别及误差分析 二、实验仪表: HD2001.1温湿度露点大气压力风速变送器、倾斜式微压差计两台、、L 型毕托管一支(长度500mm )、S 型翼型毕托管1支(长度500mm ) 三、实验原理: 1.标准流量管,2.压力采集环,3.整流格栅,4.标准风道,5.风速计测孔 6.静压箱,7.离心风机, 8.变频器,9.倾斜式微压差计。 图1 负压式微风速标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标准流量管是通过大气压力、 空气温度、 空气相对湿度和某截面的壁面静压 4个参数来测试流量的。装置的试验原理是用伯努利方程计算标准流量管流量,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标准流量获得标准风道的平均风速, 再由流体在管道内流动分布的特点, 经理论计算得出风道轴心风速作为标准点风速, 即风速计标定时的参照标准风速。 标准流量 根据伯努利方程得: 2 2 1v P P P b a ρ= -=?(1) 式中: P ?压差, Pa 6

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测试技术实验 指导书 赵爱琼编 付俊庆审 长沙理工大学测控教研室 07 年3 月

前言 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非常强的技术基础课,通过实验,了解测试系统中各环节(包括传感器、信号变换与放大、仪表显示与记录装置、实验数据的计算机分析与处理)的作用与特点,加深同学们对测试技术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理解。 本实验指导书适用于交通运输、机电、机制、测控、自控、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的测试技术课、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传感器与自动检测课、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的实验。各专业可根据课时的需要适当取舍,要求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动脑动手,以达到提高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 本实验指导书由赵爱琼老师编写,付俊庆教授审稿,并经测控教研室全体老师讨论定稿 由于编写仓促,水平有限,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测控教研室 07年3月

目录 实验一霍尔传感器特性实验 实验二电涡流传感器特性实验 实验三电容传感器特性实验 实验四压电式传感器特性实验与振动实验 实验五电阻应变片及电桥性能实验 实验六动应力测量 实验七振动测量 实验八应变式传感器测量系统的设计 附一:CSY——2000系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台组成附二:实验报告格式与要求

霍尔传感器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2、掌握霍尔传感器的静态标定方法 3、了解霍尔传感器在振幅测量中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 1、CSY-2000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台,其中所取单元:霍尔传感器实验 模板、霍尔传感器、直流源±4v、±15v、测微头、数显单元、低频振 荡器 2、电子示波器、工控机数据采集系统 三、实验原理: 根据霍尔效应,霍尔电势U=KIBsinα。若保持霍尔元件的激励电流I不变,而使其在一均匀梯度磁场中移动时,则输出霍尔电势值U只决定于它在磁场B中的位移量。本实验即通过对U大小的测量来得其位移。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将霍尔传感器按图1安装。霍尔传感器与实验模板的连接见图2进行。1、3为电源±4v, 2、4为输出 图1

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掌握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内容 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构成直流电桥,利用应变式传感器实现重量的测量。 三、实验所用仪表及设备 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式传感器、砝码(每只约20g)、数显表、±15V电源数、±4V电源、数字万用表。 四、实验步骤 1、根据图1-1,应变式传感器已装于应变传感器模板上。传感器中各应变片已接入模板左上方的R1、R 2、R 3、R4标志端。加热丝也接于模板上,可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判别,R1=R2=R3=R4=350Ω,加热丝阻值约为50Ω左右。 图1-1 应变片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2、实验模板差动放大器调零,方法为: (1)接入模板电源±15V,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将实验模板增益调节电位器Rw3顺时针调节到大致中间位置;(2)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V o1输出端与数显电压表输入端Vi相连,调节实验模板上调零电位器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档),完毕后关闭主控台电源。 3、参考图1-2接入传感器,将应变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应变片R1接入电桥作为一个桥臂,它与R5、R6、R7接成直流电桥(R5、R6、R7在模块内已连接好),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用数字万用表测量主控台到应变式传感器模块上的±5V、±15V电压值是否稳定?若电压波动值大于10mV,应反复拔插相应的电源连接线,直至电压稳定,不再波动为止,然后粗调节Rw1,再细调R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 4、在传感器托盘上放置1只砝码,读取数显表显示值,依次增加砝码并读取相应的数显表数值,记下实验结果填入表1-1。

软件测试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软件测试技术 实验项目:软件测试技术试验实验地点:实验楼211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学号: 学生姓名:戴超 指导教师:兰方鹏 2015年10月7 日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白盒测试方法中的逻辑覆盖和路径覆盖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逻辑覆盖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掌握程序流图的绘制。 (3)运用所学理论,完成实验研究的基本训练过程。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测试以下程序段 void dowork(int x,int y,int z) { (1)int k=0,j=0; (2)if((x>0)&&(z<10)) (3){ (4)k=x*y-1; (5)j=sqrt(k); (6)} (7)if((x==4)||(y>5)) (8)j=x*y+10; (9)j=j%3; (10)} 三、主要仪器设备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黑盒测试方法中的等价类测试方法和边界值测试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如何应用黑盒测试用例。 (3)运用所学理论,完成实验研究的基本训练过程。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用你熟悉的语言编写一个判断三角形问题的程序。 要求:读入代表三角形边长的三个整数,判断它们能否组成三角形。如果能够,则输出三角形是等边、等腰或者一般三角形的识别信息;如果不能构成三角形,则输出相应提示信息。 (2)使用等价类方法和边界值方法设计测试用例。 三、主要仪器设备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先用等价类和边界值方法设计测试用例,然后用百合法进行检验和补充。 (2)判断三角形问题的程序流程图和程序流图如图1和图2所示。用你熟悉的语言编写源程序。 (3)使用等价类方法设计测试用例,并填写表2 和表3。

现代测试技术试卷及部分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 10 分) 1. 当测试系统的输出)(t y 与输入)(t x 之间的关系为)()(00t t x A t y -=,其中0A 、0t 为常数时,该系统就能实现对信号的( 不失真 )测试。 2. 测试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函数主要有脉冲响应函数、传递函数和( 频率响应函数 )。 3. 周期信号的频域分析采用的数学工具是( 傅里叶级数 )。 4. 有源传感器一般是将非电量转换为电能量,称之为能量( 转换 )型传感器。 5. 压电式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是利用某些材料的( 压电效应 )原理工作的。 6. 交流电桥的平衡条件是( 两相对臂阻抗的乘机相等 )。 7. 电容式传感器分为( 极距变化 )型电容传感器、面积变化型电容传感器和介质变化型电容传感器三大类。 8. 振动的激励方式通常有稳态正弦激振、( 随机激振 )和瞬态激振。 9. 随机信号的自功率谱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是( 随机信号的自相关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1.传感器在非电量电测系统中的作用是( C )。 (A) 将被测电量转换为电参量 (B) 将被测非电量转换为非电参量 (C) 将被测非电量转换为电参量 2. ( C )不属于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指标。 (A )回程误差 (B )灵敏度 (C )阻尼系数 3. 频率响应函数H (j ω)是在( A )描述测试系统对正弦信号稳态响应特征的函数。 (A )频率域内 (B ) 时间域内 (C )幅值域内 4. 压电式传感器目前多用于测量( B )。 (A )静态的力 (B )物体运动速度 (C )瞬态的力 5. 振动子FC6-1200的固有频率为1200Hz ,问用该振动子能不失真记录信号的频率范围是( C )。 (A )0 - 1200 Hz (B )>1200Hz (C )0 - 600 Hz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