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课标导

1.了解隋唐时期封

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

制度创新、民族交融

和区域开发的新成

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

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

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隋朝兴亡

1.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4.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残暴统治,劳民伤财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今江苏扬州统一、短命的王朝:秦、隋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

(1)唐太宗????

?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房玄龄、杜如晦 魏征进谏200多次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 郭沫若称赞:“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①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

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④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2)与吐蕃???①通过和亲,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

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

(3)与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辽阔疆域

(1)表现: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朝廷趋于腐败。

②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伴随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的

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今河北、山西、辽宁地区

(3)影响?????①许多将领拥兵自重,独立性强,中央集权被削弱。

②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杜甫《无家别》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875年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五代十国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指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3)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32“学思之窗”: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提示: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利于南北交流,但滥用民力,出现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2.阅读教材P35“思考点”: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人民群众的辛勤努力;制度创新,影响后世。 3.阅读教材P36“史料阅读”:根据史料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提示: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见教材P33)

信息解读:唐代曲辕犁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

2.阅读“《职贡图》”(见教材P34)

信息解读:上图表明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频繁;反映了中外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3.阅读“唐蕃会盟碑”(见教材P34)

信息解读:会盟碑是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探究一隋唐封建经济的繁荣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4)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对点训练

1.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理

解析根据材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他以民为本,重视农业。所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答案 C

探究二隋唐的更替及衰亡

史论要点

唐朝的衰

(1)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导

致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面。

(3)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在农民

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

对点训练

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

A.冲击了唐朝统治

B.推翻了唐朝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 A

2.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解析据材料“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都是政治而不是生产力,故A项错误;据材料“唐末藩镇”很多演化成“五代十国”的割据力量,说明历史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元明清都是统一的王朝,材料仅仅反映唐末五代的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唐末藩镇”和“五代十国”都是封建社会,

故D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三(核心素养)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融合,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行德政。

(2)作用: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主要从民族交往的双方去理解相互发展的好处。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

(1)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先进文明,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

(2)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3)加强民族团结,实行对外开放,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点训练

1.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派卫青反击匈奴

C.开凿大运河

D.发动玄武门之变

答案 A

2.“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

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

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

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

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

解析根据材料“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等信息可知是唐蕃会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个选项,C项正确。

答案 C

【典例1】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其中

隋朝在洛阳修建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

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 833 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其原因是()

A.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必然现象

B.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

含程度词的要慎重选择

C.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大运河沟通南北

D.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

材料信息未体现

明立意以皇家粮仓的建立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角度考查隋唐经济的发展。

抓关键材料信息说明了隋唐时期北方粮食储量的增加,这与当时大运河的开通和加速南粮北运有关。

排干扰隋唐以前也出现过大一统王朝,但未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且材料中的选项多表述错误。

C

【典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

数千万。而赐赉

赏赐说明隋朝粮食充裕,经济发展

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特殊功勋在……以后

——杜佑《通典·食货典》

(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的社会状况。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背景与其它朝代有何不同?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审读通则

引导词第(1)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第(1)问,概括——解释清楚。第(2)问,分析——具体阐释。

限制词第(1)问,时空限定——隋朝;内容限定——社会状况。第(2)问,时空限定——隋朝;内容限定——隋朝灭亡的背景。

核心词第(1)问,社会状况;第(2)问,不同。

第(1)问,根据材料“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来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可知隋朝建设耗费民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状况:隋朝国力雄厚,财政富庶。

(2)不同:大运河的开凿,花费太多的财力和人力;隋炀帝的残暴奢侈;战争频繁(三次征伐高丽等)。

『基础过关』

1.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

解析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完成了统一,因此,答案为B。

答案 B

2.“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迁都洛阳

解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时,劳役繁重,可谓“不仁”;但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有功”。故选C。

答案 C

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618年,李渊代隋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直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其他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B。

答案 B

4.他统治时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他是()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隋炀帝

解析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因此,答案为B。

答案 B

5.《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之所以能得出此结论,主要是因为武则天()

A.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解析评价古代帝王是不是好皇帝的标准主要是看其统治时期有没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在位期间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故本题答案为D。

答案 D

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杜甫:《忆昔》)对此诗评述较为恰当的是()

A.客观真实,无需考证

B.文学家言,尚待求证

C.背离实际,不足为信

D.溢美之辞,不足为信

答案 B

7.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A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应用,B出现在东汉,C出现于汉朝。

答案 D

8.某文献记载:“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该文献评述的是()

A.唐蕃和亲

B.开元盛世

C.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唐蕃会盟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提到的“贞观十五年”,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故材料中评述的是唐蕃和亲的意义。故选A。

答案 A

9.7世纪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汉藏关系,藏族人民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姐甲莎”(意为汉族阿姐)。这件事发生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解析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节向唐朝求婚时的情景。答案为B。

答案 B

10.下列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解析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根据题干给出的“未休兵”可知该诗反映是安史之乱。

答案 D

『能力提升』

11.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

作用是()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故选B。

答案 B

12.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故①符合题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故②符合题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故③不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故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 A

1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解析图中“?”位于最高点,说明是唐朝最繁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

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受,不理政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日趋衰落,故选C。

答案 C

14.下图相传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

C.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通过和亲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答案 C

15.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下列最能体现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同时,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往比较频繁。因此,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A选项,统一国家的建立应是指秦汉时期;B选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选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指明清时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

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摘自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受武氏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依我看来,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

——摘编自苏辙《唐太宗论》(译文)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评析。

(2)根据材料二,说明作者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方法。

答案(1)观点: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此外他还“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2)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第21课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21课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 张丽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李春和赵州桥,孙思邈和《千金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通过让学生列举隋唐名列世界前茅的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州桥文物图的观察思考,归纳其建筑特点; 通过对比雕版印刷与手抄笔录的优缺点,渗透历史比较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赵州桥反映我国古代桥梁修建的高超水平,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后人阅古奋今的报国情感。 通过隋唐科学技术成就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的教学,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设计精巧的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教学难点:内容多 板书设计: 一、设计精巧的赵州桥:李春 二、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 三、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导入新课: 自隋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分裂状态,至唐灭亡,期间虽也发生过一些战争,但总的来看,国家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下。从开皇之治,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中外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医学还是在诗歌、建筑、绘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和伟大的创造。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一下隋唐文化在科技方面的表现。 讲授新课 一、设计精巧的赵州桥: 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1、赵州桥 赵州桥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原名安济桥,它的所在地属赵县,即今河北赵县,因此人们称它为赵州桥。请同学们把赵州桥与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玉带桥相比,它们在外观和结构上有什么不同?李春这样设计赵州桥有什么好处?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并回答) 赵州桥的建筑,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 具体描述桥的规模、形状和特点。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赵州桥是我国也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 指出:它是石拱桥中最先进的一种。赵州桥轻盈,匀称。栏板雕龙古朴苍劲,若飞若动。后人经常用雨后初晴的长虹、初出云霄的新月来形容它的秀美。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一诗人)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 出示材料: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在它之前的石拱桥已不复存在了,而它能承载1300多年的南来北往车马行人的重负,抗击了无数次洪水、战火以至8次地震。 思考:(1)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2)“在它之前的石拱桥已不复存在了”,说明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重要价值?(学生议论、思考、回答) 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但是,造桥工匠李春的名字却长期湮没无闻,只是在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学案(无答案)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学案(无答案)岳 麓版 【学习目标】 1.了解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子午线以及唐朝的医学成就 2.体会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讲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情境一:欣赏赵州桥的图片。这座看似普通的桥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呢? 情境二:观看视频《四大发明·印刷术》。印刷术产生于何时?这一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 二、自主学习 1.问题导学 隋唐时期有哪一些显著的科技成就? 2.自主练习 ①赵州桥: 设计者:朝工匠设计和主持建造。 历史地位:赵州桥是的石拱桥。比欧洲最早建立的石拱桥早约年。 ②雕版印刷术: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和 雕版印刷术大约在帝时出现,唐朝晚期,雕版印刷术已比较兴旺。著名的印刷中心 有:和等地。 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晚唐印制的《》。 意义:有利于。 ③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僧一行的主要贡献:首次实测的长度;制定《》,形成了我国古代成熟 的体系;首次发现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的发现早了近年。 ④唐朝医学方面的成就: 孙思邈:编成了《》一书。后世尊称他为“”。 唐政府颁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性专著。 三、合作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自主练习中的疑难问题。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质疑:; 。 2.教师质疑: ①赵州桥历经1300多年,至今仍巍然屹立。想一想,它在今天有何价值?

②孙思邈的高尚医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总结升华 隋唐时期,科技成就显著: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僧一行是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孙思邈被后世称为“药王”。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是科技进步的前提;科技进步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六、课后学习指导 1.古人用“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形容下列哪项建筑() A.赵州桥 B.长城 C.运河 D.大雁塔 2.下列科技成就在隋朝时期就出现的是() ①赵州桥②雕版印刷术③《金刚经》④《千金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3.如果你在唐朝时写作了一本论著需要出版,从印刷速度以及成本方面考虑,可以选择 A.人工手抄 B.活字印刷 C.雕版印刷 D.电脑录入() 4. 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三彩瓷器、雕版印刷品等文物。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南北朝 5.请完善下表: 6.科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观察下列图片: 图1 图2 图3 请回答: ①图1是我国古代哪一建筑?它是由谁设计和主持建造的?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②图2和图3中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各有怎样的科技成就? ③你还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一些科技成就呢?请列举两项。 科技成就人物所处朝代历史地位赵州桥 《金刚经》 子午线 《千金方》 《唐本草》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PPT课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重点:隋唐盛世局面的形成、民族关系。 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盛世的关系、藩镇割据的形成。 一、隋朝 材料一:运河在隋代的开通关系到其后千余年间政治文化(巩固统一)、物质文化(物资交流)、精神文化(新文化、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材料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修建开通大运河的利弊。 二、唐朝 (一)唐朝全面繁荣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体会总结唐朝的“繁荣” 材料一:唐初以均田、租庸调等制,奠下立国根基,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彩多姿的大唐风采。——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自信心也日积月累。……在最初的100年内,人户的登记不断增长,国家仓廪库藏也愈为充实,上下之间呈现一片和谐融洽的景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二)民族关系 材料一:626年(武德九年九月)“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627年(贞观元年)“朕以天下为家。” 644年(贞观十八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647年(贞观廿一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尽管“天可汗”这个新头衔主要是象征性的,但并非无足轻重,而且它证明了太宗的帝国理想既包含中国人也包含游牧民族,他认为这是自己特有的贡献。于是,他声明夷狄与中国人享有共同的天性,统治者的仁慈保护必须包括两者。都护府散布于中国边境:安西(西突厥、西域和吐蕃)、北庭(突厥诸部)、单于(统治东突厥)、安北(回鹘和其他的铁勒游牧民族)、安东(朝鲜、契丹、奚和)和安南(现在为越南的外族人)等六大都护府。与严重胡化且听命于非汉族军事长官的唐代边境军队一起,这些都护府形成了唐边境防卫和治理的基础。 ——潘一红《天子与天可汗》材料三: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好: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材料反映出唐朝(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历史作用。 (三)唐末五代藩镇割据 材料一:唐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管理,委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为防御边疆诸强敌,守住已开拓的疆土,唐廷吸取教训,被迫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政府任命一批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内地军将、地方长官也被委任为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中期以后出现“藩镇跋扈割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关于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历史概述

关于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历史概述 天文历算 天文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进步。唐代王孝通约生活在北周武帝至唐太宗时期在《缉古 算经》中首次运用解三次方程式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工程计算问题。全书共二十个问题, 如第二问,即以三次方程式来解答土木工程问题: 假令太史造仰觀臺,上廣袤少,下廣袤多,上下廣差二丈,上下袤差四丈,上廣袤差 三丈,高多上廣一十一丈。甲縣差一千四百一十八人,乙縣差三千二百二十二人,夏程人 功常積七十五尺,限五日役臺畢,羨道從臺南面起,上廣多下廣一丈二尺,少袤一百四尺,高多袤四丈,甲縣一十三鄉,乙縣四十三鄉,每鄉別均賦常積六千三百尺,限一日役羨道畢,二縣差到人共造仰觀臺,二縣鄉人共造羨道,皆從先給甲縣,以次與乙縣,臺自下基 給高,道自初登給袤,問臺道廣、高、袤及縣別給高、廣、袤各幾何? 唐高宗时,李淳风602-670年等人审定并注解了《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 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等十部算经,称为“算经十书”。显庆元年656年十二月,唐置国子监算学,“算经十书”成为唐朝算学的规定教科书。其中《缀术》在公元十世纪 不幸失传,其余九部基本流传至今。 國子監算學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學生三十人。博士掌敎文武八品已下及庶人子爲生者。二分其經,以爲之業。習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邱建、夏侯陽、周髀十五人, 習綴術、緝古十五人。其紀遺、三等數亦兼習之。 《旧唐书》 历法方面,刘焯在隋开皇二十年600年提出制订的《皇极历》,吸取了北齐以来成果,发明了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每天太阳视运动的速度。太阳视运动即我们在地球上以地 球为参照物观看太阳的运动。西方即根据此种运动一度认为地球为宇宙核心,即地心说。 唐初,王孝通还与其孙编制过《戊寅元历》,已经开始使用定朔法,即按照实际日月 观测位置为准来确定一个月为29或30日的方法,而取代之前的平朔法,即大月30日小 月29日间隔排列。到唐高宗时,李淳风造《麟德历》,从此确定使用定朔法,相沿至今。 唐玄宗时,命僧人一行683-727年主持改历。一行与梁令瓒合作创制了能够直接测量 黄道坐标的黄道游仪,并以此测量了二十八宿距天球北极的度数,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 变动的现象。一行还根据南北各地测量北极高度及二至日日影短长的结果,推翻了“王畿 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证明影差与距离的比例不是定值,而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人怀疑 这种说法,隋代刘焯也建议通过实地测量来证实,没有得到采纳,到这时才通过实测证实。通过在今河南东部、南部的测量,他得出大约351里80步约合今123.7公里,北极高度 相差一度,与现代值相差11.8%,是世界历史上在地面实测子午线的一次重要尝试。

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学案 岳麓版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 主备教师:周华锋学生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赵州桥、雕版印刷术,体会、认识中国古 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良好的 个人卫生习惯。 3.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 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2.我国早在(商)代就知道刻字技术,(战国)时,刻石和印章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大约在(隋文帝)时就出现了。 3.(晚唐)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后来,雕版印刷术传到(朝鲜)、(日本)等地。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4.唐玄宗时,在世界上首次主持实测出子午线长度的是(僧一行),本名张遂。他制定出《大衍历》,形成了我国古代成熟的历法体系。他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提出的恒星自行观点早了近(1000)年。 5.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主张医生不贪,有同情心,对患者一视同仁的是隋唐的(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后世尊称他为(“药王”)。孙思邈出生于(隋)朝,死于(唐)朝。 (二)合作探究 1. 印刷术曾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印刷术,我们的学习和文化生活将会有哪些困难? 提示:许多人没有书读;要读书就得去抄书; 不可能阅读到报纸;不可能出现知识经济时代。其他言之成理的变可。 2. 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有哪些值得继 承和发扬? 提示:一是生活要有规律,要依时养生。二是强调运动锻炼以养生。三是强调饮食和卫生保健。四是注重育儿。 (三)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 1.赵州桥的特点 2.雕版印刷术的意义、《金刚经》 3.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4.药王孙思邈 (五)达标训练 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C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金 刚经》 D.《步辇图》 2.一座古代石桥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依然屹 立在洨河上,“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宵”,这座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是隋朝的 (A )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优秀教案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通过黄巢起义了解农民起义。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杨贵妃图片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一)“安史之乱” 1.师提问安史之乱开始结束的时间。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师生共同探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影响? 材料一:(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致使地方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天宝年间,边缜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藩镇割据与唐朝衰亡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三)五代十国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2.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五代十国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隋唐及五代十国一

第三單元隋、唐及五代十國(一) 【隋代之建設】 (1) 營建兩都 隋文帝時,有鑑於長安城規制狹小,而且長期經歷戰亂,殘破太甚,乃下令在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稱大興城,其城面積約七十平方公里。其後煬帝即位,為了加強對關東及江南地區的控制,於是命宇文愷於洛陽舊城西面營建東都,規制與大興城相近。二城均成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亦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城市。 (2) 重修長城 隋朝曾屢次修築長城。文帝時,為防禦東突厥的入侵,乃修築了自靈武至朔方的長城;至煬帝時又再修築自榆林至紫河的長城,以保障關中地區及國都的安全。 (3) 修築馳道 為了國防及經濟的需要,煬帝先後修築了兩條大道。一條由洛陽穿過太行山,直達北方的并州,稱為馳道;另一條由榆林起至東北的薊城,稱為御道。馳道及御道的修築,不但貫通華北的東西交通,而且更加強了中國南北的聯繫,改善了兩地的交通。 (4) 設置倉窖 為供養關中的軍民,隋朝便在各個交通樞紐要地設置倉窖,以儲存收納而來的糧食,方便運送到京師。文帝時乃興建官倉,於衛州罝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煬帝時定洛陽為東都,於是又建置了含嘉倉、興洛倉、迴洛倉等。官倉之規模鉅大,如煬帝大業初所興建的含嘉倉,共有二百五十九個糧窖,大窖可儲糧達一萬多石,小窖也可以儲糧數千石,另外如興洛倉築有三千窖、迴洛倉亦有三百窖。此外,文帝又下令各地設置義倉,於民間秋收時,每家按貧富分三等出糧若干,儲藏於義倉,

以備於凶年時賑濟災民。 (5) 開鑿運河 文帝即位後,鑑於南北朝的對峙,江南和江北的交通受到阻隔,民風習尚漸有不同,為避免南北長期分裂之患,遂廣開運河,以貫通南北。此外,為解決兩京糧食的供應運輸,乃下令開鑿廣通渠,為隋代修築運河之始。隋代所開鑿之運河總計有五條,分別為: (一) 廣通渠:公元584年,文帝下令宇文愷開廣通渠,引渭水由大興城通往 潼關,全長三百多里,自此關內漕運稱便,唐代仍沿用此渠。 (二) 通濟渠:公元605年,因定洛陽為東都,故煬帝下令開鑿通濟渠,由洛 陽引穀水、洛水入黃河,再由板渚引黃河經泗水,在盱眙入淮 河,全長千餘里。 (三) 邗溝:又名山陽瀆。公元605年,煬帝又開邗溝,乃於淮水南岸的山 陽,引淮水南達江都入長江。 (四) 永濟渠:公元608年,煬帝下令開鑿永濟渠,南起洛陽城,引黃河、沁 水、淇水,北通至河北涿郡,以作為遠征高麗的物資供應線, 而涿郡亦因此成為東征高麗的基地。 (五) 江南河:公元610年,煬帝為巡幸江南,乃下令開鑿江南河,由長江南 岸之京口,引長江水至餘杭而入錢塘江,全長八百里。 總計隋朝大運河全長五千多里,以洛陽為中心,東北通至涿郡,東南通至餘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及錢塘江五大水系;而大運河又流經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和浙江的廣大地區。它鞏固了統一的局面,特別是對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成為貫通南北的大動脈。 【隋代建設的影響】 (1) 政治方面 隋代行關中本位政策,以關中地方作為政治核心,進而控制全國。大興城的興建,便是為了關中本位而來,而洛陽城的興建,亦是用作為關中的屏障,既鞏固關中這政治中心,又能加強控制關東和江南地區。此外,運河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从隋唐建立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盛世局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维护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难点:评价历史人物;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知识概览】 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隋朝的建立实现了这个国家的重新统一。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李唐兴起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纽约的唐人街》,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什么是唐人街。 教师介绍:所谓的唐人街指的是在外国一些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被叫做唐人街呢?这是因为历史上唐朝时期非常强盛,声名远播欧洲,唐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那么,我国历史上隋唐时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讲授新课】 框题一:隋唐的统一 『新知讲解』 (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教师讲解: 1.隋朝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公元589年,隋灭陈。 意义: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结合教材,概括隋朝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 学生展示: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含嘉仓考古遗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通典·食货典》

高考历史——隋唐五代十国知识点

隋、唐、五代十国: 政治: 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隋,在唐朝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工、刑 中书省: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六部:负责具体实施 三省六部运行机制: 如:皇帝想在宫殿内修房子→将这一想法告诉中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相关文件→交给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交给尚书省执行 皇帝想在宫殿内修房子→将这一想法告诉中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相关文件→交给门下省审议→审议不通过→返回中书省修改→修改后再交门下省→门下省重新审议(只有门下省审议通过才能交给尚书省执行) 选官用官制度: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朝出现后,一直持续到1905年) 隋炀帝时期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 唐太宗时期设置“明经”、“进士”两科 ↓ 武则天时期开创“武举”和“殿试” 科举取士的意义: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官僚集团精英化);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将选官用官的权利从地方收归到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推动了唐诗的兴盛,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 科举取士的局限性:片面重视文化素质;选拔的官员听命于皇帝,为皇权服务;到了明朝时期异变为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藩镇割据(节度使) 节度使,是一种武将管理地方的制度,最初职能是镇守边疆。但随着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崩溃,募兵制的兴起,节度使权利发生变化,节度使有权在统辖范围内征税、征兵、任命官员,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最终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平定后,节度使继续存在,中央集权继续受到严重的威胁。 外重内轻: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藩镇力量强于中央,这种模式极易形成割据势力。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教案说课稿教案

一、课程标准: 1、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力。 2、了解雕版印刷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 展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僧一行实测子午线,药王孙思邈。 ①通过观察《赵州桥》图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印章与手写速度比较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 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象进行观察、提炼信息并 深入探究。 ②通过实践了解雕版印刷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了解隋唐雕 版印刷的情况,通过换位假设、逆向推理认识雕版印刷发

明的意义。 ③了解隋唐时期天文和医学的重要成就,学会以问题做引导 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②学习隋唐科学家和发明者借鉴前人经验、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服务百姓的精神。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赵州桥与雕版印刷术 难点:僧一行测量子午线与药王孙思邈四、教学方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谈话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课: 前面几课,我们学习关于了隋唐时期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和睦融洽,对外交往开放频繁,处处体现了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征的基础上,隋唐文化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文化的一个方面——隋唐的科学技术。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内容:赵州桥。 1、赵州桥: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

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提高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概况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 同学阅读课本后得出: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 过渡:天宝危机后,唐朝的历史有何去何从呢? 二、安史之乱(板书)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的ppt,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爆发的根本及直接原因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ppt内容: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学生讨论后得出: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忆古惜今,唐诗奏响强国华章;探寻根源,实践历史新课认识。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新教材教学课教学设计 石林县一中历史学科赵雪梅 【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位列新教材第二单元,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一课,下启两宋历史篇目。就其历史地位而言,隋唐的开创并不止结束两晋南北朝战乱分裂历史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又一重要转型时期,甚至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辉煌巅峰。在这一时期,国家治理,无论是制度传承创新,还是疆域拓展;无论是地域纵深发展,抑或是民族关系处理,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的解决方式,探索也在运应而生;社会经济,复杂庞大的经济运行体制,靠的不仅是外部中国本身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人力,更取决于统治者的治理智慧和强大果敢的探索心力;于文化艺术,宽容开放,思想自由,上行下能的内生环境终换中国文明大放异彩,形成独特强大的文化圈,远及世界。就是这样一段历史的学习,对于今天我们思考强国发展战略,探寻继续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有价值的历史思考。而“隋唐”这个课题学习的突出,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的历史时序史观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还试图将新课程学习内容探讨和学生学科素养中尤其家国情怀做很好的联接,达到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价值体现,解惑和育人兼顾。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历史教学任务是:以“隋唐五代”历史为例,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梳理知识主线,架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脉络,巩固并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探索规律,总结国家治理和民族关系处理方面的历史必要认知和历史学习思维。同时,使学生通过了解隋唐五代历史,在感慨文明古国的发展征程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实现百年中国强国梦的更深体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高一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已经学习过的,但知识较为零散,不具体系,没有古代史的整体观,且不能以己推彼,总结规律,上升认识。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要完成的是时空观念的强化,同类知识点的规律总结。使学生不仅实现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且能形成正确的人生引领价值观。培养也是探索出适合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历史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教案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 [课标内容] ①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②了解雕版印刷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僧一行实测子午线;药王孙思邈。 ①通过观察《赵州桥》图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自刻印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像进观察、提练信息并深入探究。 ②通过实践了解雕版印刷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了解雕版印刷的情况,通过换位假设、逆向推理认识雕版印刷发明的意义。 ③了解隋唐时期天文和医学的严重成就,学会以问题作引导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②学习隋唐科学家和发明者借鉴前人经验、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服务百姓的精神。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优良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1、隋朝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难点: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和药王孙思邈,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纲要] 一、赵州桥 1、赵州桥的特点 2、赵州桥建造的意义 二、雕版印刷术 1、印章与拓碑 2、隋唐雕版印刷的方法 3、晚唐印刷《金刚经》 4、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意义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四、药王孙思邈

2018版 第1单元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教材整理1四大发明 [深度点拨]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命运不同的原因。 【提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大,实行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阻碍了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作用。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教材整理2天文学成就 1.天象观测 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前列。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哈雷彗星以及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著述: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天体测量 (1)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 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 (2)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 (3)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仪器要早300多年。 教材整理3算经与圆周率 1.先秦:春秋时期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筹算计算法。 2.东汉:《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魏晋南北朝: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1 000年之久。 4.元代:出现简便高效的珠算法。 教材整理4古代农书

[深度点拨]《农政全书》与其他几部农书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农政全书》充分汲取西方的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这与新航路开辟,欧洲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的新现象有密切关系。 教材整理5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 1.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东汉 (1)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和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 3.明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2017年春季版)《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第27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提高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概况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 同学阅读课本后得出: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 过渡:天宝危机后,唐朝的历史有何去何从呢? 二、安史之乱(板书)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的ppt,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爆发的根本及直接原因

ppt内容: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学生讨论后得出: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2.安史之乱的经过(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P24“安史之乱”一目。然后教师挂出“安史之乱”放大地图。 提问:安史之乱是以何人为叛乱首领在何时何地起兵? 叛军的主攻路线是哪条,当时玄宗的情况如何? 为什么说杨国忠罪有应得?杨贵妃被缢也不过分?真正造成天宝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谁?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过渡:这场叛乱有是如何结束的呢?多媒体展示资料,教师提问:叛军是怎样失败的呢? 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755—763)的战争——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3.安史之乱的性质和影响(板书) 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二是导致了蕃镇割据(下面要讲到)的局面。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三、五代十国 经过黄巢大起义的沉重打击,唐朝的统治一蹶不振,在残酷镇压各地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大小藩镇乘机扩张地盘。唐朝的天下已经名存实亡,"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藩镇之间相互吞并,混战不已。请大家带问题看书:1、什么是五代?统治范围是哪儿?2、什么是十国?十国都在南方吗?唐朝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统治范围是黄河流域。五代的时候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其中有一个在北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