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江苏省清江中学梁勇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形象,以声传情。

2、赏析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词情。

教学重点

体味形象,领会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朗读这首词

课时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翻开芬芳的唐诗宋词,目光抚摸着这些多情的文字,不禁思接千载,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次第浮现。这时一个漂泊孤独的身影从历史的深巷中踽踽而出,他就是柳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他的《八声甘州》和他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约会。

二、解题

1、(多媒体投影)柳永简介,指一生朗读: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辞海》1989年版)

2、柳永创作《八声甘州》的心路历程是什么?让学生默读(多媒体投影):

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其他文人一样,内心世界都有着许多的缠绵不展的愁情与羁旅的沉重足迹、曲折延婉的心灵之旅……当他还没有入世扬名之时,词人不得不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的求宦之路,在转徙于各地的漂泊生活中,似蓬草一般的听凭命运的拨弄。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许多疲惫不堪的足迹,同时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羁旅行役,是人生的一部大书,它给人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人以阅历和深沉。在漫漫的旅途中,悠悠的乡梦中,在沉沉的压抑中,才会有《八声甘州》,也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让学生对照注解自由诵读疏通该词

2、提问:如果给该词配背景音乐,选什么风格的音乐为什么

明确:选凄惋忧郁、舒缓低沉的音乐,这与该词的意境相符。

3、教师配乐朗诵,背景音乐为中国民乐箫吹奏的《忆故人》

4、教师出示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多媒体投影):

写什么

}思想内容——意境

为什么写

语言特色

怎样写——艺术特色{

艺术技巧

5、让学生自由朗诵这首词,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投影):

(1)词的上片,下片各写了什么,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明确:景、情。

(2)词中打通上片、下片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不忍登高临远。

(3)词中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4)词中能揭示全旨感情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明确:愁。

四、师引导:一个“愁”字笼罩全篇,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是如何营造这份愁绪的。先研读上片写景,我们要通过外在景物还原作者的内在情感。

1、让学生自由朗读上片,并思考: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明确:雨—潇潇江天—洒秋—清霜风—凄惨关河—冷落当楼—残照红翠—衰减物华—休长江水—无语

2、提问:上片写景的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在回答中视具体情况作适当引导:

(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①这一句提供了什么信息?

明确:日暮、清秋是表时间性的词语。秋乃日之暮也,暮乃日之秋也。日暮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敏感的时辰,清秋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伤情的季节。再有雨,是的,飘雨的日子更是凭吊心情的日子。

②“潇潇”写出了雨的什么?“洒江天”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潇潇”写出了秋雨之声,“洒江天”给人以空阔无垠的感受

③“洗清秋”中的“洗”好在哪里?

明确:清秋本来给人以凉的感受,再经过雨“洗”,就更显得清凄冷了,而秋树等经过雨洗,江天会显得更寥阔。

④这一句给全文营造了什么气氛?

明确:凄凉萧条

(2)“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提问:一个“渐”字,领起三句十二字,便被苏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你怎么理解他的赞语?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①对于“渐”字你如何理解?

明确:体现了时间的过渡和空间上的变化。

②句中凄惨、冷落、残照给人以什么感觉?

明确:苍凉。

③三句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什么景象?

明确:苍茫浩阔、清寂高远。

④所谓“唐人高处”即指情景交融,这句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情?

明确:这一句中有三层意思,秋风肃杀是一层,再加秋风横扫关河,使人难忍,又是一层,更况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又是一层。面对秋天生命无可挽回的消逝,每一景物都含着深沉的悲慨,在对景物的加倍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见。

⑤“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可让学生先集体讨论,再提问。然后出示叶嘉莹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说,仅供参考(多媒体投影):

着名学者叶嘉莹认为:“紧”比“惨”字好。因为柳永在这里是把悲慨结合在景象之中,并没正面写感情。不同李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是正面写感情。柳永是把深剧的感情,融在所写的景物里。“惨”字是写感情的字词,而且太重,用在这里情调不调合。“紧”是写风,指强劲的风,与前面的“潇潇暮雨”相呼应,写秋天的雨雨风风的交相侵袭。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提问:大自然界中的物华“休”,仅仅指自然界的兴衰吗?

明确:还指人,本句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①提问:古诗句中常用水喻什么

明确:以水喻愁。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以水来比喻愁情的汹涌与绵长。

②提问:如果具体联系到作者的身平及创作此词的心路历程,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首先愁时光流逝年华虚度,其次江水也因时光而感伤。这一句表明作者对长年漂泊一事无成的感叹,对年华易逝,人生如寄的忧愁感伤。

3、提问:上片如果给你读该怎样去读?请具体到词句。

师生共同讨论,然后小结: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凄清、冷寂、孤独。具体到词句,则是:“洒江天”要读出广远的气势出来,“一番洗清秋”要声音渐低,收回。“渐……当楼”要读得凄凉悲壮。“是处……休”中,“衰”“减”是景语,美景逝去,更是诗人客居在外的感受,特别要读出感伤情调,语速要沉缓,“衰”“减”可以读得舒展,绵长,后文“苒苒”与之照应,表现出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物华休”,“休”要收束稍有力,更

是感叹大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最后一句中的“无语”要读得低沉。

4、师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配音朗诵上片。

师小结上片: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画家,而不是哲学家。诗词往往强调它的形象性,来抒发感情,而词作上片写登临所见到的残秋景色,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下片。

五、研读下片。

1、让学生自由朗诵下片,并思考:

下片抒发什么感情?为了抒发这种情感,写了“我”与“佳人”的心理活动,请把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找出来。

明确:抒发乡愁。心理活动的词语有:不忍、归思、叹、苦、想、愁等。

2、提问:“不忍登高临远”中“不忍”的原因有哪些?下片中有所揭示,请把它找出来。

明确:一是遥望故乡,能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3、“叹……留”中的“淹留”与前句的“归思”写出了作者的什么心理?如果联系作者生平及遭遇,“何事苦淹留”中“何事”指什么事?词人没作回答,可能也不愿回答,这就为我们留下了想象的艺术空间,这也是诗词语言的弹性与张力。请同学们补充这一想象空白。

明确:柔肠百转的心态,痛苦矛盾的心情。“何事”可指为了生活,茫然四处奔波。

4、作者归思心切很自然地联想到他的爱人,写他的爱人是实写还是虚写从哪个字可看出来

明确:虚写。从“想佳人”中的“想”可看出来。

5、教师点拔:本是自己望乡、小石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杆而愁,却从对面写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这种写法叫对写或对想,以杜甫的《月夜》为着名(多媒体投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教师对其创作背景作简扼提示,可顺势提问:哪一句是虚写其妻子的(

明确:是诗的第三联)。此外,“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句与台湾作家郑愁予的《错误》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我达达的马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多媒体投影郑愁予的《错误》):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6、提问:如联系前面介绍过柳永创作《八声甘州》的心路历程,词的结尾“正凝愁”中的“愁”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即为何而愁?

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多媒体投影):想着自己漂零多年,时至今日依然不知明日将要何去何从;更不知道,在流变天涯之时,还会有多少沦落不遇的悲凉在等待着他。伤心人做伤心语,作为下层士人的柳永,多年在外,却功名未就。时光已经流逝、青春渐致凋零,而他依然前路茫茫、孑然他乡。失意、失神的词人,哪能不伤怀,哪能不辛酸,哪能不倚栏而愁呢?

教师稍作引申:起于暮雨,落于凝愁,愁者何也?命运、时事、遭际、仕途、潦倒……一个落魄文人的复杂心绪,尽在其中。其实“怎一个愁字了得”!

7、提问:如何朗读下片?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的想法。

师生共同总结:词的下片感情真挚强烈而又转折跌客,读时要充溢着浓重的感伤情调,其中读“不忍”时要传达出情不能堪的感受,读“叹……淹留”一句要读出历经沧桑的深深无奈感,读“想佳人……归舟”要读出那

种幸福的激流涌过之后的深深的失落感及对作者迟迟不归的心生怨恨。最后一句要读出作者的失意、失神、辛酸的百般滋味出来。

8、指名一学生有感情配乐朗诵下片。

教师小结下片:下片写登临所感,写尽了他乡游子的羁旅哀愁。

六、让学生用散文的笔法改写这首词,要求意境、情感与原词相符。交流后,师出示师自己改写后的文章,内容如下(多媒体投影):

深秋傍晚,江天茫茫,漫天雨幕处处浸淫。

雨住,一阵阵瘦长的清风掠过耳旁。

大地阒寂冷落,诉说着秋的凄凉。

一抹夕阳的余辉,无力地斜卧楼上。

花叶匆匆作最后的谢幕,飘零成一季的忧伤。

惟有江水,阅尽沧桑,忧郁地流浪。

它默默轻拍,拍痛了乡愁,拍湿了诗行。

怕登高极目远望,乡关何方?

披着残霞的归雁,载着缕缕思念向天边飞翔。

叹息多年来的漂泊之舟,为何苦苦长期停泊在异乡。

远方的知己红颜,或许正在妆楼举首凝望。

多次把天边驶来的帆船,误认为是我的归航。

她怎么知道,我也凭栏沉思冥想。

像你一样,我的愁绪在整个秋季里无尽的蔓延飘荡。

七、让学生自由朗诵数遍,最后配乐一起背诵。

八、提问:如果让你写一篇赏析本词的文章,你将拟什么的题目?交流后教师出示自己拟的仅供参考的题目:《美丽的忧伤凄婉的绝唱》、《灵魂的漂泊思想的苦旅》。

九、(多媒体投影)后人对柳词的评价:

“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学诗应学老杜,学词应学老柳。”——清纪晓岚

“耆卿为世訾謷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悠淡之趣在骨。”——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着》

“耆卿词系密而妥贴,明白而家常,善于蓄势,有过前人。”——清刘熙载《艺概》

“脱去了轻薄的调子,俚俗的词句,而以美丽而深刻的感情、严肃的人生观,衬托了一个在天涯流浪者的影子与心境。”——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达史》

十、(多媒体投影)拓展延伸:比较本词与柳永的另一首词《玉蝴蝶》的异同:

玉蝴蝶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十一、(多媒体投影)播放满文军的《望乡》,共同体会他是如何演绎这绵绵不绝的乡愁的,进一步强化对本词的感受。

十二、全文小结

有一种颜色叫回忆,有一种成长叫别离,有一种美丽叫乡愁,有一种思念,它叫永久。是的,时光悠悠,岁月匆匆,历史的车轮已驶至现在,如果你的心中还点燃一盏古典的灯火,在这怀人念远的秋天,柳永的词句也许会不请自来地造访你的眉上和心头。

十三、布置作业

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永其他有关思乡主题的词作,撰写《柳永的思乡情结浅探》研究性论文。

附板书:

情愁

柳永《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冯新海)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冯新海 【自学质疑】 1、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2、上阕与下阕词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4、下列加点字对原词作了替换,你觉得这种替换合理吗?说明理由。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觉西 ..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 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滚滚 ..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一、导入 一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惹怒皇帝的笨蛋,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仕途坎坷的小官,浪迹江湖的游客,出入秦楼楚馆的浪子,常喝常醉的酒鬼,敢爱敢恨的汉子,歌楼妓女的铁哥,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这个人就是柳永,转入对柳永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柳永,名三变,字耆卿。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柳永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 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读后有些不高兴。柳永在京城又挨了几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圈点放榜时,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以写词为生,生活潦倒,最后死于润州。 (诗人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仕途的无望,漂泊的艰辛给了柳永创作的灵感吧。)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导言]柳耆卿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工于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一生潦倒,死后也是只有歌儿笛手们怀念不忘。逢时设祭。这种文士,旧时讥为“无行”,但是他并不象那些正统士大夫们所估计得那般微不足道,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是第一流作品,千古传颂。这篇《八声甘州》,早为苏东坡巨眼所识,说其间佳句“何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轻易以此许人的。 注:第一个专业词人、第一个全力制作慢词的人,第一个专门为妓女写作歌词的词人。 一、柳永简介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能诗文善度曲填词,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开辟了倚声填词的新途径,有《乐章集》传世。柳永长于作词,少有诗流传后世,只有两三首。其中《煮海歌》(“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较为著名,是他任昌国州晓峰盐场大使,监督制盐时所作,其风格和他的词完全不同。 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朝(1023~1063)。其年齿与晏殊相近。 柳永原名三变,大约是中年以后改名,因为身体多病的缘故,永即永年,耆即耆老,冀改名以得长寿。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崇安县)。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等,后为国子博士,官终工部侍郎。柳永兄弟三人,柳三复、柳三接与柳三变,三人在当时都有知名度,号“柳氏三绝”。 柳永少年时期曾随父一度生活在汴京,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过着歌舞寻欢的浪漫生活。 柳永《戚氏》词回忆说:“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柳永主要活跃于宋仁宗时期。仁宗即位后柳永曾来汴京应试。待试期间,多与下层歌妓乐工交往,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思。当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种生活却为他进入仕途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因此遭受挫折。据宋人笔记《能改斋漫录》说,他因在《鹤冲天》词中开头说过:“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下阙又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宋仁宗所不高兴,临轩放榜,宋仁宗特意把他的名字删了,在他的卷子上批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此他后来屡试不中。又据《艺苑雌黄》说,他受此打击后,只好以半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游走在汴州、苏州、杭州一带的妓院,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以自封的“白衣卿相”对抗黄金榜上的“浮名”。直到后来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祐元年(1034)的进士。不过,他平日填词,所奉的不是皇帝的圣旨,而是和他亲密交游的歌女舞伎的“芳旨”。当然,宋人笔记未必全然可信,但柳永一定是考举数次以后才进士及第的,应考期间有过一段蹉跎艰难的时光。 当一个不能兼济天下的读书人落魄时,或如“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白朴《双调?庆东原》)的白朴,放任山水林间,享受自然清风白云,淡泊名利;或如“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韦庄《菩萨蛮》)的韦庄,流恋烟花巷中,倚红偎翠,风流于世,柳永,属于后者。在准备科考的一段时间里,柳永更多的是放纵自己,混迹于歌楼妓馆。他的许许多多脍炙人口、传播广泛的俗艳词曲,既为他博得词坛声望,也为他换取了“薄于

《八声甘州》教案

主备人:新沂市瓦窑中学孙涛用案时间: 2012 年月日星期 教学课题八声甘州柳永 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文学常识。 2、赏析诗词,掌握本词的思想内容。 3、通过赏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 重点 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 难点 通过赏析本词,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 方法 诵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一.课前导学 1.熟读诗歌 2.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熟悉作者。 二.复习和导入 2.导入语: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三.新课 学生眼中的作者 老师眼中的作者1.温故知新 回忆背诵所学《雨霖铃》中的名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学习《雨霖铃》时积累的相关资料进行回答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 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一)展示讨论 上阕 1. 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①描写了哪些意象? ②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③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2.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①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 ②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课件展示,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学生个别泛读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教师纠正字音 (二)引导梳理: 此题又是“意境型”鉴赏题,解题思路及方法可以参照《苏幕遮》教案中相关指导。 ①暮雨、江天、秋 ②时间、地点、天气、 人物 ③凄冷(在诗词中这 叫意境) 引导梳理: ①更加凄冷。 ②物像选取大尺度、大 范围,广阔辽远,风 既寒且急,行旅必少, 只留下空寂的山河、 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 照,所用的描写词语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 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 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 唱的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 词叫“倚声”。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 音乐有关。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 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词 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

“慢”等等分别。令,也叫“小令”。慢词,古人从字 数着眼,也称为“长调”。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 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 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慢词 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 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 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 小令、轻丽之词。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 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 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 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柳词的另一个贡 献是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宋词的题材,把词的描写范围 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会;同时普及了词的歌

八声甘州教学案

《八声甘州》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把握柳永词婉约清丽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前尝试: (一)知识链接 1.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晚年作过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诗仅存数首,有《乐章集》。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2.背景与体裁 柳永仕途坎坷,四处漂泊,饱尝羁旅的滋味,因此在词中往往把山水风物、恋情相思与身世感叹交织在一起,这首《八声甘州》即是羁旅行役之作。“八声甘州”又名“甘州”,本是唐玄宗时教坊大曲的一个名字,后作为词调,因有八韵,故又称“八声甘州”。 3. 解答表达技巧题的常用方法: ①整体感知法(把握全诗情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②知人论世法(根据诗人的身世、性格及所处时代特点等,分析诗中的思想情感)。 ③具体分析法(回答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切忌空泛、笼统、概括)。 ④抓主舍次法(抓住主要的手法进行分析)。 ⑤设身处地法(联想、想象法)。 ⑥理解记忆法(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在记忆基础上灵活迁移运用)。 (二)学前尝试 文学常识填空: 《八声甘州》体裁是作者是朝的诗人原名字因排行第七又称,晚年做过官屯田员郎外。 2.红衰翠减,语出代《》诗句 3.天际识归舟,化用代《》诗句 ,和代《》诗句 。 二、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图书馆、网络或者其他渠道,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结合内容理解其思想感情。 3.仔细分析诗歌中选取的意象,联想想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苏教版选修《八声甘州》教案

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导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导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分析词句: 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描写了哪些意象?暮雨、江天、秋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红和翠指什么?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率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2.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导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 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 问:是不是在思乡?是 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八声甘州教学文档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一.词人简介: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二.相关材料: 1.《望海潮》展示其铺陈特点。 形式上,柳永的词是慢词长调,多铺排、叙述。他有浪漫的性格,还特别有音乐的才能。他不能像李后主、冯延巳那样,把感情凝聚在一起,那么密那么浓地喷发。 2.《夜半乐》展示其志意追求与落空(叶嘉莹语)。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内容上,柳永把他志意的追求和落空结合进了外边高远的景物。这是柳永词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特色,最大的一个好处。柳永的词,往往是前边写得很现实,很平俗,很婉转。但是他忽然间出现一两句,就把全篇的气格都振作起来了,带领人达到一个高远的境界。像上面这首词,前面是他委婉曲折的铺陈叙写,后面他说“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然后是写他自己的志意的追求与落空,“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末二句就写得意境高远。

八声甘州教案.doc

八声甘州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2、了解作者及作品。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鉴赏《八声甘州》。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令,也叫“小令”。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五代时,由

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柳词的另一个贡献是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宋词的题材,把词的描写范围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会;同时普及了词的歌唱,使之成为雅俗34 2019-10-06 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2、了解作者及作品。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鉴赏《八声甘州》。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精品教案_4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自学质疑】 1、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2、上阕与下阕词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4、下列加点字对原词作了替换,你觉得这种替换合理吗?说明理由。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觉西 ..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 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滚滚 ..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一、导入 一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惹怒皇帝的笨蛋,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仕途坎坷的小官,浪迹江湖的游客,出入秦楼楚馆的浪子,常喝常醉的酒鬼,敢爱敢恨的汉子,歌楼妓女的铁哥,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这个人就是柳永,转入对柳永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柳永,名三变,字耆卿。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柳永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 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读后有些不高兴。柳永在京城又挨了几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圈点放榜时,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以写词为生,生活潦倒,最后死于润州。 (诗人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仕途的无望,漂泊的艰辛给了柳永创作的灵感吧。) 三、由作者介绍向《八声甘州》过渡 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的文人一样,内心世界有着缠绵不尽的羁旅愁情。 他很早就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求宦之路,仕途无望后,他转徙于各地,似蓬草一般听凭命运的拔弄,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疲惫不堪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 羁旅行役,给他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他以阅历和深沉。正是在这漫漫的旅途中,在悠悠的乡梦中,在浓浓的愁情中,才会有《八声甘州》,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 【交流展示】 四、读 1、请学生朗读此词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 柳永 一、作家生平简介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年轻时,常出入歌楼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因而被达官贵人所不齿,屡试不第。于是他索性放浪于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以填词为专业。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考取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七、柳屯田。他一生穷困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处在“士大夫”和“市民”的夹缝中,因而思想有两面性,向往功名又不得志,同时又向往市民生活中的男欢女爱。柳永是词人中官位最小的一位,但是是第一位专业词人。 有《乐章集》。 二、柳永词的内容 1、艳情词、爱情词。着重写他在秦楼楚馆、烟花柳巷的生活。 ①反映自己仕途失意以后的狎妓行乐的生活,既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又反映了他的浪子习气。代表作:《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浑名,换了浅斟低唱。” ——上片着重写幽怨之情,下片重点写自己及时行乐的浪子情怀。体现了柳永的人生价值观,对士大夫的人生价值观有一定的怀疑、迷惘,对烟花柳巷的生活有一定的向往。 ②反映了他和妓女之间的爱情。代表作:《雨霖铃》、《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忆帝京》(“借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等。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③反映妓女对正常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2、宦情羁旅词。着重写自己漂泊失意的伤感、思乡怀清的伤感。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此种反映了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悲愤,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某种淡漠。在手法上,把汉魏乐府古诗中的游子思妇的题材与晚唐五代词中男欢女爱、离愁别恨的描写结合起来,情深意切、凄楚苍凉。代表作:《八声甘州》等。 3、描绘都市风光词。词人描绘了北宋太平时期都市的繁华、社会的富庶,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代表作:《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番话。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三、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1、他在小令的基础上尝试了慢词,在铺叙的基础上多采用口语,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层层铺叙,恣意渲染。 2、语言平易浅近,善于提炼俚俗语,“状难状之景,传难达之情”,但又俗不伤雅。 3、融情于景,善于点染。

高二语文《八声甘州·对雨潇潇》导学案和解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课堂内容整理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释词 (1)八声甘州:词牌名,原为唐边塞曲。简称“甘州”,又名“潇潇雨”“宴瑶池”。全词共八韵,所以叫“八声”。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脉络十分清晰(2)潇潇:风雨之声。 (3)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4)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5)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6)苒(rǎn)苒:渐渐。 (7)渺邈(miǎo):遥远。 (8)淹留:久留。 (9)颙(yóng)望:抬头远望。颙,一作“长” (10)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11)争:怎。 (12)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13)归思(sì):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二)写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极具音乐天赋,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开封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仕,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因此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可能作于柳永游宦江浙之时。 (三)诗词故事 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原名三变。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以擅长写“淫冶讴歌之曲”闻名,他写了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据说考进士时,曾因此而被宋仁宗黜退:“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致使仕途坎坷。此后柳永便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四)文题背景 此词调从唐教坊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而成,因全词前后两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柳永一生流落不遇,谙尽漂泊滋味,故其长调慢词“尤工于羁旅行役”。这首《八声甘州》

柳永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 [语文常识] 一柳永,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二其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下层市民生活,尤其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以铺叙见长,善用通俗语言传情状物。精通音律,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分析] 一上片:状写登高所见之景。 1.开头两句,以“对”字领起,总写暮秋傍晚雨景,清冷凄凉的悲秋,为 铺叙景物抒发情思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2.接着三句,以“渐”字领起,具体写雨后暮景:秋风横扫关河,夕阳蚕 残照小楼的悲凉 3.跌到眼前物华衰飒的近景:花叶凋零、众芳摇落 4.再宕开一笔,推出所见长江远景:江水无语东流,喻愁绪深远。 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雨是暮雨,风是霜风,日是残照,再加上关河冷落,红衰翠减,一派凄凉;眼前景物层层铺叙,游子羁旅他乡,失意惆怅的情感亦步步加深,秋景烘托着离愁,隐蓄着凄清落寞,万端感伤。(思考题一、二)二下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1.“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乡之情,是全篇的主旨所在。 2.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 3.转换角度,推己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 4.再归结到自己,以“倚阑干”遥应开头,以一个“愁”字倒贯全篇,打 通情景。 [思考题] 一、二、上片写望中所见,融情入景,下片写望中所思,既景抒情。 在词的上片,词人以苍茫的暮色、萧萧的秋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西沉的落日、无语的流水、辽阔的江天等景色,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旷远、阴沉、凄寒、寂寥的图景,它寓含着主人公的愁思。也增添着主人公的愁思。特别是“无语东流”的长江水,它是萧瑟秋景中唯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但江水东流,游子却不能东归。江水似也有情,为淹留异乡的游子黯然神伤,为秋天秋景、秋风秋雨的“无情”而默默无语。表现了词人浓重的感伤情结。 三这是写景的句子,但“无语”二字又言外有意,景中寓情。古人每用流水来比喻时间的流失,和美好事物的消逝。江水本不能语,词人却故意责以“无语”,意思是时间悠悠,年华流逝,江水应为此而“语”,而感伤,如今却只是无语东流。因此,写江水无语,看似无理,却是有情——它表现了词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词人因长年飘零、一事无成所酝酿而生的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情绪。 四词的下片,作者写了自己“归思难收”,为淹留异乡而自怨自叹,接着就转换角度,驰骋想象,写家乡的佳人正在妆楼痴望,并由此推想她必然在埋怨自己,最后又在佳人面前为自己辩白,归结到自己正在凭栏望乡,愁苦满怀。如此由己及彼,由彼及己,由现实到想象,又由想象到现实,回环往复,曲折多变,反映了作者起伏翻腾的思绪,不仅写出了归思之切,相忆之深,也表现了自己对家中妻子的关心和知心,把深婉细腻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四册第6课《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

柳永《八声甘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感受形象,领会意境 2、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 四、教法和学法:赏读感悟意境,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位考生两次都没中,于是他悲观丧气的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给消除了。后来这位词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八声甘州》,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三、整体感知:听朗诵,体味意境。 1、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怀人——“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2、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 四、鉴赏上片: 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雨—潇潇秋—清 霜风—凄惨关河—冷落 (日)照—残红翠—衰减 物华—休长江水—无语 2、“一番洗清秋”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八声甘州》柳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 2、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 3、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1、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角度; 2、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传颂千万的名句让我们知道了柳永,这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天才词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著名词作------《八声甘州》,看看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许多篇章用

《八声甘州》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导案

《八声甘州》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作者:————————————————————————————————日期: 2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案 教研组语文课程名称语文授课教师周冠祥章节名称八声甘州 授课班级14208、14420、14421、 14422、14423 授课时间 本教案课时 4 上课时间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6周 教学三维目 标1、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感受形象,以声传情。 2、赏析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词情。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味形象,领会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朗读这首词 学情分析这首词对职校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讲授译文,帮助学生学习. 教材处理与 资源整合 多媒体 主要学法与 教法 诵读法、讲授法、研讨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翻开芬芳的唐诗宋词,目光抚摸着这些多情的文字,不禁思接千载,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次第浮现。这时一个漂泊孤独的身影从历史的深巷中踽踽而出,他就是柳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他的《八声甘州》和他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约会。 二、解题 1、(多媒体投影)柳永简介,指一生朗读: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辞海》1989年版)2、柳永创作《八声甘州》的心路历程是什么?让学生默读(多媒体投影): 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其他文人一样,内心世界都有着许多的缠绵不展的愁情与羁旅的沉重足迹、曲折婉延的心灵之旅……当他还没有入世扬名之时,词人不得不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的求宦之路,在转徙于各地的漂泊生活中,似蓬草一般的听凭命运的拨弄。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许多疲惫不堪的足迹,同时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羁旅行役,是人生的一部大书,它给人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人以阅历和深沉。在漫漫的旅途中,悠悠的乡梦中,在沉沉的压抑中,才会有《八声甘州》,也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让学生对照注解自由诵读疏通该词 2、提问:如果给该词配背景音乐,选什么风格的音乐?为什么?

八声甘州教案正

《八声甘州》教案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 2、感受形象,领会意境,明确景物描写的特征与作用 3、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4、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词吗,看屏幕齐读 雨霖铃(练字的同学课前板书到后面黑板)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二、作者简介(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课前板书到黑板)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鹤冲天(1022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完整版)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2.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 2.学习鉴赏《望海潮》。 [预习自测] 结合《绿色通道》中本课的《基础知识归纳》预习掌握相关字音字形、文体常识、作家 作品等。 1、字音、字形 参差参天沙堤提防 天堑珠玑罗绮叠巘嬉笑 箫鼓坐骑骑兵骤雨凝噎 暮ǎi 和ǎi 夜xiāo 云xiāo 甘lín 〖参考答案:1.cēn cān dīdī qiàn jī qǐyǎn xī xiāo qíqízhòu yē霭蔼宵霖〗 2、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句有(),字有()”(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又称(“”)、“乐府”、“诗余”、(“”)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或(),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和长调三种。 〖参考答案:唐诗定格定数定声曲子词长短句片阕小令中调〗 3、《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下片写,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 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 “”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词风。 〖参考答案:杭州西湖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豪放〗 4、名句默写。 (1),,骤雨初歇。 (2)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