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冷战后国际关系笔记

冷战后国际关系笔记

冷战后国际关系笔记
冷战后国际关系笔记

冷战后国际关系第一讲冷战的结束及其原因

冷战结束的标志:

1、东欧剧变

2、德国统一

3、华约瓦解

4、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渐进的变化——以波兰为代表。

(2)主动的变化——以匈牙利为代表。

(3)突发性的变化——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代表。

(4)疯狂性的变化——以罗马尼亚为代表。

东欧剧变的原因:

(1)由苏联的绝对控制所引发的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变动。

(2)戈尔巴乔夫的自由选择原则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

(3)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与介入。

2、德国的统一

东德的政治剧变是德国统一的必要条件。λ

λ 1989年11月9日两德边界开放被看作是德国统一的序幕。

λ德国分裂了几十年,但统一的过程历时还不到一年,具体时间是1989年11月9日——1990年10月3日。

λ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国统一的准备阶段(1989年11月9日——1990年3月18日)

1989年11月13日,莫德罗提出了成立两德“条约共同体”的建议。

1989年11月28日,西德的总理科尔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提出要建立联邦国家。其中第5点指出,民主德国应建立一个“具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这是发展两个德国间的邦联结构并最终建成德意志联邦的“绝对必要的前提”。

1989年12月7日和1990年1月28日,东德各党派举行了两次“圆桌会议”,多数人主张与西德统一。1月28日的“圆桌会议”决定,东德1990年3月18日举行“自由选举”。

1990年2月1日,东德又提出了分4个阶段实现统一的主张,但提出统一后的德国要保持中立。科尔对莫德罗的建议表示欢迎,但反对德国中立化的主张。

2月17日,两德总理会晤时,科尔提出了首先建立以西德马克为基础的两德货币联盟作为实现德国统一的决定性步骤的建议,但莫德罗表示反对。

西德为东德的大选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财政支持,最后西德支持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在选举中获胜。

第二阶段:两德的经济、货币统一阶段(1990年3月18日——7月1日)

1990年4月12日,民主德国大联合政府成立,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当选为总理。4月19日,德梅齐埃在发表施政纲领时提出民主德国同意与联邦德国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使用西德马克;同意在民主德国恢复州的建制,按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规定加入联邦德国。这表明两个德国在统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很快,双方就分别宣布将于7月1日建立两个德国的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

1990年5月18日签订《货币——经济——社会联盟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一个国家条约。主

要内容包括:

(1)货币统一。

(2)经济统一。

(3)社会和司法统一。

第三阶段:两个德国政治统一的阶段(1990年7月1日——10月3日)

1990年8月31日两个德国签订了《统一条约》。这也被称为德国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根据条约,民主德国废除了原来的15个行政专区,恢复到5个州,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的规定,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这实际上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德国统一并不是平等的,而是一方吃掉另一方。

德国统一的外部因素问题:

1990年2月14日,在美国支持下召开了“2+4外长会议”。1990年5月5日到9月12日,“2+4”会议又召开了4次,最后达成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也被称为《莫斯科条约》。

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的政策起了关键作用。

3、华约瓦解

东欧剧变之后,东欧国家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都相继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可能坐在一起讨论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问题了。1990年6月7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华约的性质、职能和行动。1991年2月25日,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在布达佩斯举行会议,签署了一个重要文件,内容是从1991年3月31日起中止华约的军事活动。1991年7月1日,华约在布拉格举行了最后一次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签订了华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从此华约正式解散。

4、苏联解体

λ政治改革失控是苏联解体的大背景

苏联国内分离主义浪潮的高涨λ

“8?19事件”的激化作用λ

λ苏联的最后解体

苏联解体的国内因素:

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脱节——超越现实λ

λ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脱离了原来的设想

苏共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λ

λ戈尔巴乔夫在外交上实行“外交新思维”

苏联解体的国际因素:

——美国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战略”:

λ强调要把苏联纳入国际社会,使苏联在参与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

建立一个开放的、统一的和自由的欧洲。λ

λ推行“实力”政策,强调“必须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保持强大”。

冷战后国际关系第二讲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两极体系瓦解与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一)两极体系

两极体系的形成经过了三个阶段:

(1)1945年雅尔塔会议划分势力范围;

(2)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

(3)1955年北约和华约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两极体系的核心是美苏关系。美苏之间展开的全面的对抗与斗争主要表现为:

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ν

ν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ν

ν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

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ν

除美苏对抗外,以美苏为核心结成了政治、经济、军事集团,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是两极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1、冷战时期的多极化倾向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关系中开始出现了多极化倾向——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美欧日三个经济中心——尼克松的“五大中心”论

在这一时期,多极化还只是一种倾向,远未构成对两极体制的挑战。因为:

ν这种倾向是在两极体制下发生的,受到了两极体制的严密控制。

ν在当时,也还没有别的国家或集团向美苏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形成一极。

2、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且与六、七十年代的多极化倾向不同,主要表现在:

ν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六、七十年代以后多极化倾向的继续与发展;

ν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在两极体制解体后发展起来的,不再受两极体制的制约;

ν对于各行为主体来说,冷战后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不像冷战时期更多地考虑的是集团的利益。

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美、俄、欧、日和中等五大力量,投入了一场以争夺构筑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为特征的竞争之中。具体表现为:

ν美国一直想构筑单极世界。

欧共体要把欧洲恢复成昔日“世界的中心” 。ν

ν日本要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来形成世界新秩序。

俄罗斯要“重建大国地位” 。ν

中国要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ν

到1996-97年间,多极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这主要表现为形成了几个相互制衡的战略三角,从而构筑了一个新的大国关系框架。这些战略三角主要有:

美欧俄军事政治三角ν

美日中军事政治三角ν

俄中美准军事政治三角ν

ν欧亚美经济政治三角

此外,各主要大国间也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ν自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进程的发展态势良好,但1999年美国和北约空袭南联盟事件使得多极化的走向有了弱化的趋势。

ν如果说科索沃战争使得多极化出现了很大的倒退的话,2001年的“9?11事件”则使得多极化进程更

加弱化。

ν 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后多极化进程有了明显的发展。

3、关于冷战后世界格局的不同理论及对多极化问题的争论

“单极格局论ν”

“单—多极格局论”和“复合格局论”ν

“多极格局论”ν

“过渡时期论”ν

ν“一超多强论”

现阶段美国单极世界的趋势明显和多极化的进程之间并不矛盾。虽然当前的多极化进程较之单极世界的趋向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在世界经济、文化和文明、国际政治等领域都有明显表现。更为重要的是,针对美国的单极倾向,一些强国通过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已经形成了一股反对单极化的合力。

当前多极化进程之所以与单极世界相比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是因为目前倡导多极的力量与主张单极世界的美国在实力上还有太大的差距。这表现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很多方面。

如果美国能够保持此差距,则世界可能走向单极世界。如果其他强国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则世界可能走向多极世界。ν

ν主张多极化的力量将对美国的单极图谋形成很大制约。

ν在多极化问题上,盲目的乐观和悲观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把多极化看作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出现反复甚至倒退都是正常的。应该把当前的情况看作是主张单极世界的图谋和主张多极化的势力之间的较量,到底哪种力量最终会取得胜利,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见分晓。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简单地讲,国际秩序是由具有不同国家利益的国家,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则,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形态。梁守德教授在他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中的定义: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它指的是国际社会中主要角色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它表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首先反映在经济领域。早在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就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包括:

一切国家都有平等权利参与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国际社会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解决或消除世界上存在的差距,且不能附带任何条件;

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处理和利用自己国家的自然资源,都有永久的主权来支配自己的经济活动;

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实行对自己的发展最适合和最有效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要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条件,要在国际贸易中规定合理价格,消除贸易壁垒;

要促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

在70年代,发展中国家还提出了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主张。

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主要是在冷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表现得比较积极。

美国布什政府的构想:

认为建立世界新秩序是可能的。

布什提出的世界新秩序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和安全的世界。

布什政府关于世界新秩序的原则与作用。

布什政府认为,要建立世界新秩序必须推行下列政策:

要确立美国的领导地位,发挥美国在建立新秩序中的领导作用。

加强与盟国的伙伴关系是建立新秩序的基础。

在美国的领导下,发挥苏联作为小伙伴的作用。

实施地区防御战略,把战略重心放在地区冲突以及可能带来的危险上。

发挥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作用,把联合国作为建立新秩序的工具。

西欧国家提出的新秩序的基本原则是自由、民主、多党制、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欧洲各国的世界新秩序主张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在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方面,欧洲同美国、日本一致,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新秩序;

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的主张,主张未来新秩序应由美、欧、日共同主导;

欧洲各国希望联合国在世界新秩序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试图借助联合国最大限度地提升欧洲在世界新秩序中的地位和影响。

日本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建立美、欧、日起主导作用的“三极”世界。日本关于国际新秩序构想的核心是富国主宰世界,在全世界推行西方价值观。

前苏联关于世界新秩序的主张:有人把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看作是戈尔巴乔夫对世界新秩序的构想。1990-1991年间,戈尔巴乔夫还提出过“欧洲大厦”和“北半球合作带”的主张。

中国主张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包括:

新秩序是一种崭新的国际关系,与过去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完全不同。

新秩序强调所有国家的平等性。

新秩序承认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新秩序强调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新秩序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

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主张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秩序,反对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国控制世界事务。他们做出的努力包括:

积极要求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大力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主张联合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发言权。

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包括:

建立什么样的新秩序?

新秩序的基础是什么?

新秩序以何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基础?

新秩序“新”在何处?

三、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

1、新的国际关系逐渐形成,但与旧有的冷战思维同时存在。

2、在建立国际新秩序和处理国际关系的过程中,各国对自己的安全利益特别关注。

3、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

关于经济因素作用的增强:

“经济外交” 指的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确定外交活动的目标,制定对外政策,并开展相应的外交活动。

冷战结束后,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在加强。经济全球化的

低级形式是区域化,高级形式是世界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大概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各国、各地区更多地参与世界经济,跨越边界的经济活动大大增加。

其次,跨越边界的经济活动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各种贸易形成了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整体性结构。

再者,全世界市场机制的发展使全世界经济体制有一种趋同化。

此外,世界经济在区域化和集团化方面的进展也很快。冷战结束前后,建立了一些国际组织——以互助为目标,由邻近的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λ经济集团化、区域化是经济一体化的过渡阶段。

区域化、集团化是一种趋势,是发展的必然。λ

λ区域化、集团化会使发展中国家产生分化。

4、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仍不能低估。

5、大国之间的核战争威胁已经明显减少,但核扩散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6、全球的缓和与局部冲突的加剧同时并存。

除如上问题外,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如国际组织的作用问题、南北差距的扩大问题、文化因素影响的上升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在冷战后有了新的发展,并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冷战后国际关系第三讲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对于冷战后的世界向何处去,各国的学者和政治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模式。由此,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也应运而生。

一、新概念

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概念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软权力”的概念

?“国家退却”的概念

?“权力转移”的概念

?

二、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1、“地缘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缘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卢特瓦克。

2、新的全球化理论

(1)“两枝世界理论”——代表人物是华盛顿大学的罗斯诺教授。

(2)“地球村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巴尼特和卡瓦纳夫。

3、新的国际冲突理论

(1)“新国际冲突论”——代表人物约瑟夫?奈、戴维?鲍德温。

(2)“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谬尔?亨廷顿。

4、新的国际秩序理论

冷战结束之后,许多学者都对世界新秩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均势论”:代表人物是基辛格。

?“世界秩序新论”:代表人物是约瑟夫?奈。

?“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是亨廷顿。

?“和平地区——混乱地区模式”: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辛格和韦达夫斯基。

?“新的两极模式”:代表人物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哈克维。

?“新的跨政府秩序”: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斯劳特教授

?

三、新理论流派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兴起

建构主义(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是西方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在冷战结束后其影响力日益显现。建构主义者把自己分成两派,即常规的建构主义(conventional)和批判的建构主义(critical)。前者影响较大。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文特、尼古拉斯?奥纳夫、彼特?卡曾斯坦和麦克尔?巴奈特等。

四、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复兴

(1)民主和平论

(2)均势理论

五、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1、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

?进攻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

2、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三个理论分支:

(1)共和自由主义(republican liberalism);

(2)商业自由主义(commercial liberalism);

(3)制度自由主义(institutional liberalism)。

冷战后在国际关系理论界,新现实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

二、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ν

1、在传统文化方面,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观点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2、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一些国际问题也有不同的理解,这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国际斗争和国际冲突。此外,由不同文化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方式有时也会引起误解,造成冲突。再者,由不同文化影响所产生的不同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外交的效果,使得某些重要信息合外交姿态得不到理解或响应。

3、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密切国家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为国际政治斗争服务。

4、文化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维系民族存在与团结的要素;也是列强侵略、奴役、颠覆其他国家的工具。

ν冷战结束后文化因素的作用大大增强了。

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新动向是文化扩张主义的倾向。它有两种表现形式:ν(1)纵向的“文化霸权”

(2)横向的“文化扩张”

三、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人权关系研究

一、历史的视角

λ主权与人权的概念都产生于西方。

主权和人权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λ

λ在很长的时期内,主权与人权的概念是平行发展的。

人权思想和主权思想获得重大发展的时间段基本上是重合的。λ

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权思想和主权思想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λ在主权和人权概念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内容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交叉和重合的部分。

二、法理的视角

λ基本的国际法文件确认了主权原则和人权原则。

国际人权法是国际政治影响下形成的妥协的产物。λ

λ国际法对主权和人权的规定并不是无懈可击。

国际法对主权和人权的规定与联合国的人权实践之间存在矛盾。λ

λ联合国人权实践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制订规则和形成机制。

联合国的实践突破了不干涉内政原则对联合国人权活动的限制。λ

λ国际人权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涉及到对国家主权的限制。这种限制针对的是国家对内的最高统治权。

?在国际人权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则,国家行使主权时必须遵循这些规则。

?如果一个国家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它就承担了相应的国际法义务,并且必须履行这些义务。

在人权领域形成的习惯国际法也具有拘束力。?

?联大的决议虽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也可以对各国在人权方面的行为发挥作用。

λ国家主权在制订和实施国际人权法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主权国家是国际人权法的制定者。?

?人权的国际保护主要是主权国家根据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承担义务的结果。

?对人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国内途径解决的。

国际法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一些国际人权实践可能发展成为国际习惯法。超越国际法成文规定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对国家主权原则构成了挑战。

三、国际政治现实的视角

1、国际层次

国际社会在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观点的严重对立。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国家之间

冷战后的南北方国家之间?

国际社会观点对立的原因非常复杂:

?意识形态的分歧

政治需要?

历史背景?

经济发展利益?

?文化差异

?国际大环境的变迁

2、国内层次——美国案例分析

美国承担国际人权义务的实践表明:主权原则是被摆在首位的。当主权利益与承担的国际人权义务发生冲突时,主权国家牺牲的是国际人权义务。

美国的实践也表明其政策有很大的矛盾性。美国的主权面对国际人权义务时,美国主权至上;而当别国的主权面对国际人权义务或美国的人权标准时,就变成了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

四、对国际关系中主权与人权合理关系的探讨

λ人权与主权的内在关系表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对一个国家来讲,人权与主权是可以彼此兼顾、相互促进的。λ

λ在实现人权的过程中,国家主权所发挥的作用依然是其他任何国际和国内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λ在争论较大的“人权是否内政”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尝试用把人权“二分法”来解释,把“促进人权”和“保护人权”分开考虑。

λ要尊重客观现实,辨证地看待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λ应该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

冷战后国际关系第四讲冷战后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第一节核裁军谈判的进展

一、冷战时期核裁军谈判的进程

1、酝酿阶段(1945-1958年)

2、部分核军控阶段(1959-1968年)

3、限制核武器数量阶段(1968-1984年)

4、减少核武器数量阶段(1985——1991年)

二、1991年之后的核裁军

(一)美俄双边领域

1、在战术核武器方面,美俄均宣布单方面削减。

2、美俄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1993年)

3、美俄签署《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2002年)

(二)多边领域

1、《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无限期延长

2、《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

3、《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其销毁公约》(简称《化学武器公约》)

4、《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5、《禁止杀伤性地雷公约》

6、《制止核恐怖行为国际公约》

第二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限期延长

一、冷战后核扩散的危险性

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延长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主要内容:

1、有核国家不进行扩散;(有核国家指的是在1967年1月1日之前生产和爆炸了一枚核弹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和中国。无核国家指的是1967年1月1日之前还没有生产和爆炸核弹的国家)。

2、无核国家不能接收核技术和核武器;

3、和平利用核能。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原则和目标宣言》的主要内容有:

1、决定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要加强对条约的审议过程,每5年召开一次审议会议;

3、确立了一个裁军的目标,认为坚持不扩散核武器是一项紧迫的重点任务,呼吁各国加入该条约,共同做出努力防止核武器扩散。

第三节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

一、美国制定军事战略的依据和目标

二、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

遏制战略1945~1952年

大规模报复战略1953~1960 年

灵活反应战略1961~1968年

现实威慑战略1969~1980年

新灵活反应战略1981~1988年

地区防务战略1992~1995年

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1995~1997年

营造-反应-准备战略1997~2001年

先发制人的战略2001~现在

三、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特点:

1、军事战略的进攻性逐渐增强。

2、军事“参与”的广度逐步扩大、程度日益加深、紧迫性日渐提高。

3、实施军事战略日趋依赖高技术。

4、推行军事战略更加倚重北约。

四、俄罗斯军事战略的调整

1、俄罗斯制定军事战略的主要依据: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军事因素

(四)科技因素

(五)其它因素

2、俄罗斯军事战略的调整:

?“单纯防御”战略

?“积极防御战略”

?“现实遏制战略”

?“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

第四节冷战后的战争

一、波黑战争

1、波黑战争爆发的背景

“波黑”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Herzegovina)的简称,是原南斯拉夫的6个共和国之一,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部分组成。

(1)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

(2)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境内的冲突

2、波黑战争的爆发

3、外部力量对波黑战争的影响

波黑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许多外部力量介入了这场战争。不仅联合国介入了波黑战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介入了波黑战争。外部力量的介入对波黑战争的发生、发展和最后解决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联合国对波黑战争的介入

在持续近4年的波黑战争中,联合国安理会就波黑问题通过了近40项决议。这些决议和有关授权对波黑战

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联合国驻波黑保护部队对保护战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监督交战各方履行停火协议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形形色色的“和平方案”

除联合国外,其他国际力量也很早就介入了波黑问题。这些国际力量的介入多表现为提出各种各样的“和平方案”,并为此进行各种斡旋活动。

(3)北约对波黑战争的武力干预

北约对波黑战争的武力干预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而且北约的干预是与国际社会不断做出的和平努力交错进行的。

4、“代顿协议”的签署与波黑战争的结束

持续将近4年的波黑战争给波黑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波黑战争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惨烈、最旷日持久,参与干预的国际力量最广泛、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最多、却又是效果最小,联合国专门为之做出的决议最多却又对它最难施加影响的一场奇怪的战争;它既是一场内战,却同时又是局部的国际性战争;从表面来看,它是一场为求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但从深入来看,它却是一场领土争夺战;同时,它还是一场往往敌友阵线和战线难分甚至互换的大混战。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民族仇杀在不同宗族的人们留下的伤痕和积怨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在波黑和平实现之后,仍有一些冲突发生。而且从波黑战争开始爆发到最终结束,外部力量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外部力量在战争中有偏袒某一方的倾向,才使得波黑的战争如此旷日持久。外部力量对战争的结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外部力量的深深介入,波黑在实现和平之后也很难摆脱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大国对它的影响了。

战后国际关系史-冷战结束前部分

第一讲冷战(1947-1989)

什么是冷战?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推行的一种政策及由此造成的东西方之间的对峙斗争的局面或状态。

1、各国对冷战的观点

2、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确定冷战开始的三个原则:

(1)冷战是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

(2)冷战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

(3)冷战的主要特征是欧洲的均势

3、冷战的分期

4、冷战的起源

有关各方的观点——

美国方面:

(1)传统派↗保守派

↘自由主义派

(2)修正主义派↗激进派

↘温和派

(3)后修正主义派

苏联方面:

中国方面:

第二讲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关系)

冷战时期最主要的大国关系就是美苏关系。

美苏在冷战时期展开了全面的对抗与争夺。

?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

?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一、美苏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争夺

1、五国和约问题

?意大利殖民地问题

?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

?对罗、保政府得外交承认问题

2、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德国的赔偿问题

?英美占领区合并

?西方战区的货币改革

?第一次柏林危机

?德国的分裂

二、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日内瓦首脑会晤

?戴维营会谈

?U-2飞机事件

?维也纳首脑会晤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

三、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1、“关岛主义”、“尼克松主义”

2、苏联的“缓和战略”

3、卡特主义

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事件包括:

——美苏首脑会晤

——美苏关于限制进攻型战略武器谈判(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中欧裁军会议

四、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新遏制政策”

“星球大战计划”

“里根主义”

“超越遏制”战略

第三讲冷战中的热战

一、朝鲜战争

1、朝鲜分裂

2、朝鲜战争爆发

3、中国抗美援朝

二、越南战争

1、第一阶段:1961-1963年——特种战争阶段

2、第二阶段:1964-1968年——有限战争时期

3、第三阶段:1969年开始——美越和谈与战争越南化阶段

三、中东战争

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1949年7月20日)

2、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29日——12月22日)

3、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10日)(又称“六天战争”、“六?五战争)

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23日)(又称”十月战争)

四、阿富汗战争(1979年12月爆发)

第四讲冷战后的危机处理

一、柏林危机

二、古巴导弹危机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宏观经济学(曼昆)读书笔记

Ma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N.Gregory Mankiw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三个重要指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2.模型 (1)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模型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2)举例:供求关系模型(比萨饼市场模型) Q d =D(P,Y) Q s =S(P,P m ) Q d =Q s (P :比萨饼的价格;Y :总收入;P m :原材料价格) 这个比萨饼市场模型有两个外生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 例如:总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比萨饼的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均 衡数量都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比萨饼的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因此,该模型说明了总收入或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比萨饼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 (3)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模型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一个模型仅仅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且一个适用于某种目的的假设对其它的目的可能是误导。 对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建立不同的模型,而且要略去无关细节而集中于 必要的联系上。所有的模型都会许多简化的假设。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奶酪的价格如何影响比萨饼的平均价格和销售 量,那么多种比萨饼价格也许就是无关紧要的,简单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三个比萨饼店的城镇的比萨饼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

价格比只有一个比萨饼店的城镇低,那么上述模型的作用就很小了。 需求的移动 供给的移动 3.价格:伸缩性与黏性 4.微观经济思考与宏观经济模型 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 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是构成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许多模型中,家庭和 企业最优化行为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就是一个例子。家庭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P 2 P 1 Q 1 Q 2 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Q 2 Q 1 P 2 P 1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悲惨世界》的上、中、下三本,加起来有1100多页,不过看完了同样也很有成就感,让我有点困惑的是书名怎么是“悲惨世界”,主人公是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拿破仑战争前后十几年),年轻时候的经历有些凄苦,出狱之后的蜕变,和老年的生活,总之我个人感觉用“悲惨”有点…,但我也说不上来用什么词更好。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悲惨世界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这个可怜的人把身子转向听众与法官,面孔上那种微笑,当时在场目击的人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舒服。那是胜利的笑容,也是无望的笑容。“现在你们知道了,我才是让阿让。”他说。 “我不想再扰乱法庭了,”冉阿让接着说道,“既然不抓我,那我可以走了,我还需要去做好几件事。检察官先生知道我是什么人,也知道我要去哪里,他每时每刻都可以让人来抓我。” 他向门口走过去,谁也没又说一句话,谁都没有伸出胳膊阻拦,大家都向两边分开。那时,他好像具有某种神威,逼迫群众在一个人跟前后退,都闪到两边。他缓缓地穿过人群。到后来一直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推开的门,可是有一点是毫不怀疑的,他走到门前的时候,门已经开了。他到了门

口,又会转过身说道: “检察官先生,我等待您的处理。” 随后,他又对众人说:“你们每一个人,你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我值得可怜,是不是?上帝呀!我一想起自己刚才险些做出的事,就觉得自己值得钦佩。但是,我希望不曾发生过这些事。” 他走出去,又有个人将门关上了,像方才打开一般;要知道,作风正派的人,坚信在群众里肯定能找到愿意为他服务的人。 还没有一个钟头,陪审团就宣布撤除对尚马蒂厄的一切控告,并且立刻释放,尚马蒂厄走了,他感到莫名其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疯子,一点儿也不理解所见到的场景。 马德兰的视线与沙威的视线相触时,沙威纹丝不动,他没有走近,可是他立即变得非常凶残了。他的任何感情方面,都比不上得意之情显得更骇人。魔鬼重新找到它要投进地狱的人,就是那个样子。他坚信肯定能逮住冉阿让,心情就完全显在面孔上了。 我们感到非常可惜,无法掩盖这样的一个情况,只因为“他做过苦役犯”这句话,差不多所有人都将他丢弃了。他所做过的一切善举,还不到两个钟头就会被人全部忘记,而他只是一个“苦役犯”了。 (此时马德兰藏了起来,修女堵住沙威)这位森普利斯修

图论学习的整理笔记

图论学习整理 图论程序整理出来 程序中图可以用邻接矩阵 Dijkstra算法 Floyd算法 Kruskal算法 Prim算法 算法类型:最短路,网络流,二分图算法。 解释: 最短路问题:(Dijkstra,Floyd算法) 最小生成树问题:连接多个节点费用最低(Prim,Kruskal算法)图的匹配问题:(匈牙利算法) 遍历性问题 最大流问题 运输问题:完成运输问题,并寻求运输费用最小方案 Matlab程序: n=8;A=[0 2 8 1 Inf Inf Inf Inf 2 0 6 Inf 1 Inf Inf Inf 8 6 0 7 5 1 2 Inf 1 Inf 7 0 Inf Inf 9 Inf Inf 1 5 Inf 0 3 Inf 8 Inf Inf 1 Inf 3 0 4 6 Inf Inf 2 9 Inf 4 0 3 Inf Inf Inf Inf 8 6 3 0]; % MATLAB 中, Inf 表示∞ D=A; %赋初值 for(i=1:n)for(j=1:n)R(i,j)=j;end;end %赋路径初值 for(k=1:n)for(i=1:n)for(j=1:n)if(D(i,k)+D(k,j)

if(pd)break;end %存在一条负回路, 终止程序 end %程序结束 求最小费用最大流matlab代码 n=5;C=[0 15 16 0 0 0 0 0 13 14 0 11 0 17 0 0 0 0 0 8 0 0 0 0 0]; %弧容量 b=[0 4 1 0 0 0 0 0 6 1 0 2 0 3 0 0 0 0 0 2 0 0 0 0 0]; %弧上单位流量的费用 wf=0;wf0=Inf; %wf 表示最大流量, wf0 表示预定的流量值 for(i=1:n)for(j=1:n)f(i,j)=0;end;end %取初始可行流f 为零流 while(1) for(i=1:n)for(j=1:n)if(j~=i)a(i,j)=Inf;end;end;end%构造有向赋权图 for(i=1:n)for(j=1:n)if(C(i,j)>0&f(i,j)==0)a(i,j)=b(i,j); elseif(C(i,j)>0&f(i,j)==C(i,j))a(j,i)=-b(i,j); elseif(C(i,j)>0)a(i,j)=b(i,j);a(j,i)=-b(i,j);end;end;end for(i=2:n)p(i)=Inf;s(i)=i;end %用Ford 算法求最短路, 赋初值 for(k=1:n)pd=1; %求有向赋权图中vs 到vt 的最短路 for(i=2:n)for(j=1:n)if(p(i)>p(j)+a(j,i))p(i)=p(j)+a(j,i);s(i)=j;pd=0;end;end;end if(pd)break;end;end %求最短路的Ford 算法结束 if(p(n)==Inf)break;end %不存在vs 到vt 的最短路, 算法终止. 注意在求最小费用最大流时构造有dvt=Inf;t=n; %进入调整过程, dvt 表示调整量 while(1) %计算调整量 if(a(s(t),t)>0)dvtt=C(s(t),t)-f(s(t),t); %前向弧调整量 elseif(a(s(t),t)<0)dvtt=f(t,s(t));end %后向弧调整量 if(dvt>dvtt)dvt=dvtt;end if(s(t)==1)break;end %当t 的标号为vs 时, 终止计算调整量 t=s(t);end %继续调整前一段弧上的流f pd=0;if(wf+dvt>=wf0)dvt=wf0-wf;pd=1;end%如果最大流量大于或等于预定的流量值 t=n;while(1) %调整过程 if(a(s(t),t)>0)f(s(t),t)=f(s(t),t)+dvt; %前向弧调整 elseif(a(s(t),t)<0)f(t,s(t))=f(t,s(t))-dvt;end %后向弧调整 if(s(t)==1)break;end %当t 的标号为vs 时, 终止调整过程 t=s(t);end if(pd)break;end%如果最大流量达到预定的流量值 wf=0; for(j=1:n)wf=wf+f(1,j);end;end %计算最大流量 zwf=0;for(i=1:n)for(j=1:n)zwf=zwf+b(i,j)*f(i,j);end;end%计算最小费用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07行管喻娟 第三章统治的类型 韦伯谈到构成统治的可靠基础包括:一就是习俗,即纯粹情绪合乎理性的动机。二就是利害关系,即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三就是对合法性的信仰。便以此把统治分成三种类型: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 二、三种类型的特征 韦伯进一步谈到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三种统治类型。 1、合法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制订章程与规则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而作为其中的成员就是仅仅服从法,而不就是统治者。统治者的号令也应就是由以规章制度为取向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职务的不同,仅仅就是在事务上服从官职。她还谈到这种合法型统治就是建立在官僚体制的结构上的,因此也有很多的弊端,如职务的“升迁”只取决于上司的评价、造成规则制度的形式主义等。 2、传统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制度与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上的,并且也被人们相信就就是这样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主与仆的关系,必须服从统治者而不就是规章制度,而统治者也受到来自传统的一些约束。她们大多就是世袭来得到统治者的权力力。 3、魅力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顷英雄的崇拜与对领袖的信赖的基础上的,就是英雄或领袖的个人献身精神所经给予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可以解释成就是领袖与追随者。她们之间没有薪金,没有规章,她们依据在同一共同体中的承认来获得统治,她们不存在有经济的关系,只受天职与使命的驱使。它不就是理性的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感性的。而魅力型的平凡化到最后也很容易转换成传统型的统治。 三、合议与权力分立 韦伯就是由古至今来讲述合议与分权的,我认为她大致就是从封建制(社会等级的权力分立——官僚制(权力受到机构的限制)——政党(合议原则让集权主义失去一个人的统治)——直接民主(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 机构限制,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权力,因此在权力上会相互制衡。 政党合议,不同的党派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不同利益者之间的角逐。 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这些统治就是以服务为基本的理念,不以利益为基

曼昆宏观经济学期末、考研复习重点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23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P ,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P 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DP 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P ,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 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 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P 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背离。从统计结构来看,CPI 主要是固定的一篮子商品,而GDP 平减指数主要是根据当年生产情况来确定。 在第二部分,曼昆讨论了美元价格比较和真实、名义利率。因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20年前的人民币肯定不是今天的人民币,这就需用一定换算公式来进行比较:当今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物价水平/当今的物价水平)。而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总体上讲,这一篇介绍了两种最基本的数字,一个是反映生产水平的GDP ,一个是反映物价水平的CPI ,这也是构成宏观经济运行检测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第九篇中介绍了长期中经济真实情况。在第二十五章里,作者论述了GDP 增长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按照a%的速度增长,那么在(70/a )年份时就可以实现翻番。国与国之间经济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增长率起到很大的作用。生产率是决定增长率非常重要

《一问一世界》XX字的读书笔记

《一问一世界》XX字的读书笔记201x年是杨澜入行20年,也是《杨澜访谈录》10周年的纪念,这样的“XX”,对杨澜来说,实在是美丽的巧合。杨澜说:“201x年也好,20 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长也不短。回头一看,其实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赶路,顾不上停下来。借这个机会我停下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望望前面的天空。”她的这个“停下来”,就催生了《一问一世界》。这是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展现了她非同寻常的媒体生涯;读者从中也可以看到杨澜20年来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以及她对世界的处置方式和价值观。 在《一问一世界》中,杨澜对自己20年的媒体人生进行了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杨澜在序言中强调:“出现在本书中的六个问题是从一万多个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它们基本涵盖了《杨澜访谈录》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等。我希望经由这一个个问题,串联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亦希望以这些人物的谈话去接近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 在千万里、千百遍的“问”里,杨澜对世界、人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她说,在采访了500多位精英人士后,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为了“成功”,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生在这个追求成功的年代,许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成功的意义何在。那么到底何为成功?杨澜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说自己曾收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在“问”的世界里,杨澜提出了自己对幸福、挫折的理解。她说,我相信幸福要靠运气,但更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追求和给予幸福的力量。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请不要让我取舍。她说,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努力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你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你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人生于世,谁没有追求,谁不希望成功、祈求幸福?但何为幸福,幸福与成功有何关系,幸福的感受如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每一“问”中,杨澜发现别样的世界,引发更新的思考。 20年过去了,杨澜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她用自己的

思维导图学习资料汇总

思维导图训练 为帮助更多的初学者认识并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思维导图,本人编写此书并首创发表在校内网,希望更多的人学习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各科成绩。思维导图适用于任何人,任何学科知识!思维导图是一个强大的学习力工作,在国内新兴起阶段就受到了各大中学生、企业及社会人士的极度喜爱!欢迎大家使用。 思维导图课程简要提纲: 目录 1、什么是思维导图 2、为什么要学习思维导图 3.思维导图的目的 4.思维导图的作用 5.思维导图的优势 6.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7.思维导图和传统的学习记忆方法相比有较大的优势 8.思维导图法则 9.思维导图对速读记忆的重大作用 10.思维导图适应于应用的领域 11.思维导图的行业应用举例 1.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能够: a.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 b.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 c.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 为什么思维导图功效如此强大?道理其实很简单。 首先,它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 其次,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 第三,这种模拟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 第四,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 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一幅思维导图是最简单的方法——这就是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所要做的工作。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和有效的记笔记的方法,能够用文字将你的想法“画出来”。 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都使用颜色;它们都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它们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 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 2..为什么要学习思维导图 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球体来表现出来,它呈现放射性立体结构。思维导图是大脑放射性思维的外部表现。依据大脑思维放射性特点,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发明了“思维导图”,他在思维研究领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以才肯走;红灯抢行,十字路口乱作一团,彼此挤得动弹不得;开会时因某人未到,大家等上十几分钟这些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从茅于轼的眼光看来,这些现象是使中国成为穷国的根本原因。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看,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种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只有老百姓们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穷的,才能改正,才有可能变富。谁妨碍了我们变富,答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茅于轼认为,要想把我们的国家变富,就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让资本和劳动充分地就业,流动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去,因此,交换能够创造出额外的财富,任何有碍于自由交换的东西都有碍于财富的增加。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尤其是几堂经济学的辅导课下来,使我对经济的关注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热情,比如在当前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我除了关心非典的动态情况外,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口罩与GDP究竟有多大关系,这些成了我每天看报、上网的一个重点。我自信,我会更多地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用成本、效益等经济学方法去安排和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一句话,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三是在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片面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家在研究许多问题时,都假设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都以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许多定理、论断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得出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是那么整齐划

一吗?难道我们做每一件事,就都只仅仅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吗?就拿《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所举的小王下海一事来说,小王下海一年赚了5万元,而失去了机关工作总的损失是 5.4万元,即付出的机会成本是 5.4万元,由此经济学家就得出了由于机会成本大于所得利益,故结论是小王下海是得不偿失。这种分析方法固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这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分析,假如说小王在机关里虽然清闲一点,但整日埋没在文山会海、是非堆里,身心极度疲惫,一年下来丝毫没有成就感。相反,虽然下海后付出了高额的机会成本,但小王却学到了许多在原先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短期看在经济上并不上算,但长远而论,却可能会有大的发展前景,如若这样,我觉得小王下海又未尝不可。这里就有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比较,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比较。再比如,书中所举硅谷离婚率低一事。按经济学家的看法,由于离婚诉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导致离婚率低,那么伦理道德、法律秩序又该摆在何等地位?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应当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去把握它。如果学经济学的只强调经济,学历史的只强调过去,而不愿关心与之紧密像联系的政治、文化等等,不知道事物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走向片面的误区。经济学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派、观点,我以为正是经济学全面、联系地对待客观事物的又一佐证。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事物,我们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经济学教会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

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二十三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 P,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 P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物品 与劳 生产资料 物品和物品和劳动、生产投 工资、支出 投入与产出流向 收入 收入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 DP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 P,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 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 P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 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 sume 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 P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

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导语: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史读书笔记文章,仅供参考! 世界史读书笔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失落的国度》这本书。西琴这部《失落的国度》,探讨的主要是印第安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关系。他认为美洲的文明仍然只是苏美尔文明在美洲的一个分支,同样是由阿努纳奇人建立的。他非常精确地将阿努纳奇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定在了公元前3113年,这是玛雅最后一个纪元开始的时间。这些来自中东蓄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挖矿,一个是金矿,一个是锡矿。前者用于解救尼比鲁星的生态危机,这也是阿努们来到地球的主要目标;后者则用于制造青铜器。其实人类采用青铜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在不知金属冶炼为何物之时,竟能掌握复杂的青铜冶炼工艺,且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真是够神奇的。人类对于工具的采用,一般先是从简单的、容易得到的、不脱离自然形态的物件开始,像青铜这样如此复杂,需要融化两种金属,还得按照一定比例的合金,人类会进行长久的探索才能得到。人类却尚在蒙昧时期,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融时代,就得到如此坚硬

的合金,如无外力的帮助,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无锡何以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本产锡,一直开采到汉代,锡矿枯竭,是称无锡。无论如何,无锡与锡有关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且现在无锡确已无锡。难道此处之锡都用作制作青铜去了吗?中国还有一处盛产锡,那就是云南的个旧,现在仍然还在产。吊诡的是,此两处皆非中国青铜文化的中心,而是处于边缘地带,作为青铜文化中心的中原,则并不产铜与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矿石是如何运至中原的?想想当时的运输条件,真是个艰巨的工程。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有人做一点研究,会取得很有趣的成果的。 回过头来再说《失落的国度》。书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美洲的巨石文化,随处可见的石制建筑,很是让人惊叹。特别是在蒂华纳科,这座位于的的喀喀湖边的神秘高原之城,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像豆腐一样,被人任意地切割,砌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堪称鬼斧神工。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亦不一定能达成。那么数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是以何种手段做到的呢?总不会像现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也如埃及金字塔那样,是由数以十万计的平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吧?其实,类似的奇迹在美洲这块神秘的大陆

图论学习报告

图论学习报告 报告内容: 一.基本概念: 1.叙述图:所谓图G是一个三元组,记做G=,其中V(G)={v1,v2,v3,…,vn},V(G) ≠?,称为图G的结点集合;E(G)=(e1,e2,…,en),是G的边的集合。ψ(G)称为关联函数。 2.有向图:每一条边都是有向边的图称为有向图。 3.无向图:每一条边都是无向边的图称为有向图。 4.欧拉图:含欧拉回路的无向连通图与含有有向欧拉回路的弱连通有向图统称为欧拉图。 5.哈密顿图:具有哈密顿回路的无向图,与具有哈密顿有向回路的有向图统称为哈密顿图。 6.最短路径:在加权图中找出二个指定点之间的最短路叫做最短路径。 7.树:无圈连通无向图叫做树。 8.二叉树:每个节点最多只有二个子树的树叫做二叉树。 9.最小支撑树:连通加权图里权和最小的支撑树称为最小支撑树。 10.最优二叉树:在所有的带权w1,w2,w3,…,wt的二叉树中,带权最小的二叉树称为最优二 叉树。 11.平面图:如果图G能够示画在曲面S上,且使得它的边近在断点处相交,则称G可嵌入 曲面S。如果图G可以嵌入平面上,则称G是可平面图,已经嵌入平面上的图g称为G 的平面表示。G与g都简称为平面图。 二.算法设计 1:写出Dijkstra算法 {G带有顶点a=v0,v1,…,vn=z和权w(vi,vj),若{vi,vj}不是G中的边,则w(vi,vj)=∞} For i:=1 to n L(vi): ∞ L(a):=0 S:= ¢ {初始化标记,a的标记为0,其余结点标记为∞,S是空集} While z?S Begin u:=不属于S的L(u)最小的一个顶点 S:=S∪{u} For所有不属于S的顶点v If L(u)+w(u,v)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精品】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些日子终于把妮子学姐的《一问一世界》看完了,由于自己一直很懒惰,经常性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式的学习,导致对很多学科知识真的不够透彻,以后要像杨晓哲学习,看完一本书,必须要总结。这个好习惯,慢慢养成。一直都很欣赏杨澜,对于这本书,发表下个人看法,初略浅谈,如果有误,还望海涵。 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 0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传奇人物的交往,又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以及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20年的媒体生活。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是一名出色的CEO,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还是孩子的好妈妈。我欣赏,欣赏她在工作出色的同时把家庭经营得如此温馨和谐,采访了数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同时还的中国公益慈善大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历史为主题的卫星的同时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这一系列的头衔,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很优秀,以至于是我,甚至更多女孩学习的榜样。 这本书总共包括六个问题,他们基本涵盖了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娱乐,女界,体育,这一个个问题,串联着深刻的印象,成为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一直都觉得,交际也是一门艺术,谈吐更是这门艺术的灵魂。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告诉给更多人,这需要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化以及睿智的判断与选择,好比教育,更像教师,这引起的的一个反思,如何做个有特色的老师?如何在保持自己个性风格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学习对你的热爱与尊敬?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像陈鹤琴老先生说的“活教育”一样引出来?特别是西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国家及领导又如何出谋划策做到东西部统一?真教育,好教育,活教师是陶行知老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我们应该思考,学习,更应该行动。 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似乎一直在发问。有时候,人的好奇心,无药可救。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值得自己思考: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我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一问一世界》作者杨澜、朱冰。初读之下,我认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由于周末刚买,书还没读完,先谈此书外观设计。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读书笔记

《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读书笔记 作者:孔祥智 主要内容:作者利用二十世纪30年代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清代刑科档案,分析了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演变型式。 主要观点:与西欧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的小农经济在高度商品化和社会分化之后其生产力并未发生质性变化,小农生产仍处于糊口水平。半无产化了的小农倚仗家庭式农作与佣工或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忍受并依赖两者所赋予的低于维持生活所需的收入,才能在内卷和分化的联合压力下毅力不倒。在贫农农场上,内卷和劳力不足同时并存,因此贫农整体的土地生产率与经营式农场并无二致,但二者的劳动生产率却有很大差异。与经营式农场主和富农不同,贫农经济的性质仍是为维持生计而不是为追求利润的经济。村庄半无产化的过程伴随着国家政权渗入其中的趋势,士绅的官僚化成了国家政权渗入村庄的主要工具,在新的压力下村庄内部结构及其与国家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背景介绍、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村庄与国家政权关系的 变迁。最后一部分包含全书结论。 I. 背景 A. 探讨的问题 1. 小农的特征 a. 农民学中的三个传统:形式主义:追求利润者;实体主义:维持生计的生产者;马克 思主义:受剥削的耕作者。 b. 本书的主张:区别不同阶层(包括经营式农场与富农、中农、贫农与雇农)的小农,而又综合形式主义、实体主义、马克思主义三种分析方法,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不可分的 统一体。

c. 首次提及“内卷”(involution)的概念。 2. 农村演变的型式 a. 过去的研究:近代农村演变的古典型式是英国模式(小农分化为农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而农业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现代化)。而中国近代农村演变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而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小农经济。对中国农村演变型式的研究:(1)形式主义学者强调人口压力,采用博塞拉普模式(强调人口增长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动力);(2)中国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强调生产关系,主要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论”(认为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经在中国萌芽;而帝国主义的入侵,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将中国历史置于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3)实体主义学派主要是蔡雅诺夫模式,认为农场家庭经济的情况随家中消费者与劳动者比例的 周期性变化而升降。 b. 本书认为:应兼顾人口因素和生产关系,综合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明中 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入之前的变化型式。 3. 村庄 a. 过去的研究:(1)形式主义(主要是施坚雅的研究)不太注重村庄,而认为小农的活动范围是基层市场共同体。其基本假定是自然村完全被国家政权和士绅所控制,结合于上层体系之中。(2)实体主义的观点主要由日本学术界持有,他们很重视村庄共同体的研究。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之所以观点不同的原因在于所依赖的实证根据不同。西方学者多研究中国较先进地区,而日本学者的资料多来源于战时在华北平原所作的实地调查。 b. 本书试图描述二十世纪自然村与国家政权之间关系的演变情况。 B. 引用的史料和研究的村庄 1. 引用的史料 a. 满铁实地调查资料。共三组。对满铁资料的认识:有一些缺陷,但仍不失为现存同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