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哲学精神比较

中西哲学精神比较

中西哲学精神比较
中西哲学精神比较

浅析中西哲学精神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其内容丰富且历史久远,是几乎所有西方哲学的萌芽,而中国哲学也早在先秦时期发芽,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同源远流长至今。中西方由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使得中西哲学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共同体现了中西哲学家们的智慧,也反映出了独特的精神,为我们所学习,只有理解好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我么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研究。

一.西方哲学崇尚“自然精神”和思辨精神

早起希腊哲学面对自然万物的兴衰开始产生了问题,哲学家们围绕“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展开了讨论:哲学家泰勒斯最先提出了“万物产生于水”,认识世界是一个统一体,万物由水构成或变换而来,这便否定了神决定一切的观点,冲破了神学的枷锁,世界由变化不断的混沌变成了由同一的不变的自然物质所决定。之后阿那克西美尼反驳了泰勒斯的观点并提出了“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紧接着也否定了上述观点并提出了“火是万物的本原”,不管从水到气到火,到后来的结构性的自然观,早期希腊哲学在追问世界万物本原时都家关注点集中到了自然界,以“质料”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材料并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原因,“这个自然原初的意指既是天,又是地,既是岩石,又是植物,既是动物,又是人类与作为人和神的作品的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处于天命之下的神灵自身。”①到了古典哲学时期,对世界万物本原的探索已由具体的事物转变为抽象的事物,柏拉图的理念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都是以探求绝对不变的、普遍的东西为主旨,这种形而上学的追问无疑是对本原或始基作了朴素的抽象和概括,依然都是从对自然本原的追问出发。从以上看来,西方哲学一个突出的精神便是追求“自然精神”,产生于对自然万物的追问,用自然具体事物作为万物本原探讨,即使是抽象的本原,仍然是对自然的思考。

与古代中国的环境不一样,古希腊城邦为哲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思考世界,城邦里的自由精神也使得哲学家们能够畅所欲言,面对面进行辩论进而思考世界。赫拉克利特认为火具自由、不可控性,是由自我决定的,但是其自身内在是不变的,本原被认为具有不变的本性,万物来源于它又复归于它。这种开端和起源,应该是逻辑的,而非实在的,这是一种自明的逻辑系统,它无需借助

①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任何外来因素。②西方哲学主张人具有理性,人能够通过理性思考认识和把握外界事物,因此许多哲学家都是通过一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的本质,例如高尔吉亚通过反证法证明无物存在。西方哲学中认识论更加体现了思辨精神,在感知基础上获得抽象认识,认识事物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人理智的认识。这些逻辑、理智和静观便深刻体现了西方哲学的思辨精神。

二.中国哲学的中庸精神和伦理精神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将人和天地这些自然事物对立二分开不同,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一种和谐、融合的中庸精神。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但为私欲所昏蔽,妄分彼此。应该去此昏蔽,而得天人一体之自觉。中国大部分哲学家认为天是人的根本,又是人的理想;自然的规律,亦即当然的准则。”人和天能够相互感应,人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和法则行事,自然的规则也是根据由人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决定,天与人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双方互相以对方的要求为准则,有相互尊重,不争不斗,用之以中庸之道,以此实现一种天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此外,牟宗三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特质是特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中国思想的三大主流,即儒释道三教,都重主体性,然而只有儒家思想这主流的主流,把主体性复加以特殊的规定,而成为‘内在道德性’,即成为道德的主体性。”人的理想目标是道德境界的升华,达到一种平和幸福的状态。伦理道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下,人们更关注的是一种道德伦理关系,因此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反省自我,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维护正常的道德伦理关系便成为一种追求。从而看来,中国哲学从人与自然关系来看以及人的发展追求理想来看,都具有中庸精神和伦理精神。

当然,中西哲学的博大精深仍然不足以为我所道,中西哲学的精神也远远不止于我的个人感悟,我们仍要不断学习并体会哲学家的精神,学会思考世界,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发扬中西哲学的精神。

②何中华.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探析[J].天津:天津社会科科学,1991,(3).

中西比较哲学的意义

掀开英语背后的文化纱幕,了结百年误解 田辰山 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主任 本文旨在提出一个在人文教育与英语教育关系上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议题,即:英语教学与“中国思想传统-英欧思想传统”比较的极其重要性;中西方思想比较应成为英语学习的必修课,原因是英语后面有一层纱幕尚未掀开。这是个具有深思远虑战略眼光的议题,中国英语教育朝着这个方向改革,势在必行。 生活中,人们之间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发生误解十分常见。同样道理,国家民族之间由于语言不同发生误解更是不可避免。真正理解,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在今天全球化条件下,不同国家民族空前频繁接触,为减少误解,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意识,显得尤其重要。中西语言之间(如汉英语之间)存在需深刻理解的结构性差异,它就是那层始终尚未掀开的纱幕。 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是,我到美国后读了不少英文原著,发现西方、美国中国研究学者有许多,但真正将中国搞得比较准确的极少。我们急需将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比较准确地介绍出去。这种介绍必须是在

对中西方思想传统基本结构差异比较了解的情况下,才能作得可信、准确和适当。 约翰?霍布森(John Hobson)教授的发言包含着十分重要的意见,非常值得认真考虑。这就是他提出的“欧洲中心主义”这个概念。我注意到许多西方学者对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很久。重要的是霍布森教授为这个话题提供了有意义的、实在的历史事实。 我是个政治学或政治理论学者。我的领域是中国和西方现代政治思想比较。文化比较作为英语教育的先决条件。这是我认为必须认真对待的题目。因为不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翻译人员,还是学英语的人将来会在他的专业和学术工作岗位派上什么用场,对中国与英欧思想传统的比较都极为重要,都应作为英语教学的必修课程。 正像许多中西方比较研究学者已认识到,而且越来越敏感,西方思想传统的结构性差异(特别是现代“欧洲中心主义”)起到的阻碍作用,给西方人对中国(和东方)了解的努力造成的误解和歪曲。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而且由于是强势的,它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很多话语当中,尤其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其中不仅包括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和解读,也包括中国人对自己的“反思”。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丁岩 目录 摘要 (1) 一、前沿 (2)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2)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 为基础或核心的 (2) (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3) (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3) (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3) (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4) (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4) (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4) (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5) (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5) (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5) (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6) 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7) (一)哲学不是真理 (7) (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7) (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8) 四、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日渐激烈,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越来越明显,什么是哲学,这已被广大民众所急盼。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比较,概述其几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哲学不是真理、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和哲学之任务与目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文献综述

中西哲学对比

中西哲学对比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哲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而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哲学。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出色的哲学思想,只是可能与西方哲学形式不太相像,而研究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一、西方哲学简介 公认的西方哲学史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所有哲学观点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万物是水。而且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也比较粗糙,但他被认为迈出了对这个世界作理性思考的第一步。之后,西方的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 [1] 西方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宇宙论——研究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 World);人生论——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分法,如孟太葛认为哲学的三部分是方法论,形上学和价值论。[2]但其实其中形上学与宇宙论内容相似,价值论与人生论相似,方法论与知识论类似。所以,西方哲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公认的这三个部分。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他们的主张千差万别,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西方哲学家中我了解的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尼采,读过《理想国》和《权力意志》。虽然好多地方都没有彻底读懂,但他们的观点在很多地方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逻辑严明的证明,这一点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二、中国哲学简介 正如前文所说,好多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的确,哲学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在这个词在中古出现以前,中国也的确没有自觉的哲学这一学科。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哲学。中国古代其实产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只不过中国哲学可能与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中国的哲学可以说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当时的诸子百家的学说。此外,中国魏晋人所谓的玄学、宋明人所谓的道学以及清朝人所谓的义理之学研究的内容其实也与西方所谓的哲学大致相同。[3]这些都是中国的哲学。 比如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宇宙论,庄子和老子的学说中就有很多对于宇宙的认识与思考。庄子学说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事物的相对性,大小、远近、长短都是相对的,这一观点其实是对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这两者的分离。此外,更深刻的观点还有对于宇宙规律的认识,如老子曾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是没有感情与道德标准的,在它的眼中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而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生论,其实中国哲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不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墨家的兼爱非攻,农家的全民稼穑,实际上都是在探讨一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行为准则去为人处世。 三、中西方哲学的主要差异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教程文件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 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 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 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第二,重模糊与尚精确。与直觉思维方式相关,中国哲学在把握客观世界是表现出瞬息而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注重定性而非定量分析,也即运用的是模糊思维。相比之下,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第三,重整体与尚个体。中国的“天人合一”既不把世界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也不抛弃对象的感性及个别存在,同时也不停留或执著

中西哲学认识论的比较

中西哲学认识论的比较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12~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西哲学入门》期末试卷(A) 试题纸 适用年级专业:各年级各专业考试形式:提交论文考试时间:随堂 ----------------------------------------------------------------一、课程论文(论题及答题符合下列要求,共100分)【得分:】(1)综述《中西哲学入门》课程教学内容,并谈谈学习该学科的实际意义; (2)联系实际,就《中西哲学入门》课程教学内容(某一讲),进行理解性论述; (3)中西哲学本体论比较,或认识论比较、或价值论比较…… 要求: 以上题材,任选其一,独立思考,自拟题目; 观点明确,力争论据有力,逻辑严密; 按范文格式,用A4规格纸打印或手书; 2000 字以上。 中西哲学认识论的比较 认识论概括地说是对人理性地对认识活动的反思形成的学问,也可以说认识论起源于人的理性对于自己的认识活动的反思。这种反思就是通过对人的认识的本质、能力、结构、来源、途径、方法、普遍可靠性、限度、功能、规律等等的考量,对人获得和应用真理的认识活动给予支持。认识论也是通过哲学的“讲理”和“反思”才能成立。这种反思的目的,是提高认识活动的自觉性。 从内容上看,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内容、方法、功能,以及认识发展的规律的学问。认识论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界定认识及相关的认识的概念、源泉和标准,认识可能的种类和其确定性(正确性)程度,认识者和被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知识的范围,基础和本性,认识的各种方式、真理的性质、以及知识和信仰的关系,甚至认识的社会条件等等。 认识论在构成大哲学的铁三角中是不可缺少的一角。哲学本体论和价值论要通过认识论才能理论地建构起来。认识论也把对本体和价值的认知

境界与实体——论中西传统哲学的一个差异(1)

境界与实体——论中西传统哲学的一个差异(1) 在本文中,我首先试图讨论的观点 是:存在着超语言的思想--对这种思想而言,我们必须超越语言才可能获得对它的真正理解;所谓超语言,并非是指它与语言无关,而是说语言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接近它,而无法真正地触及它,它站在语言的边上。在我看来,这里的“思想”一词的含义用中国哲学的术语说,就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我将试图通过对西方哲学中“实体”概念的简略检讨,指出中西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异--境界论与实体论的不同。 一 冯友兰先生在“贞元六书”之《新原人》(1943年)中提出了境界说:“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注一】“就大同方面看,人所有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注二】在我看来,冯先生可谓目光如炬,他对中国思想和宇宙人生之觉解也深湛,故其言之也透辟。叹服而外,我只好另寻他途来思考境界问题。在我看来,这种虚实交融、超名言之域的“境界”或“意境”是孔子以降中国哲人的“正眼法藏”。 “境”、“境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基本概念,而且我以为是核心概念。王国维说:“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注三】就对象而言,有物镜,有情境,有心境。就性质而言,有实境,有虚境;有幻境,有妄境;有常境,有异境。就层次而言,有佳境,有妙境;有神境,有化境。就旨趣而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注四】就创作而言,有缘境,有取境,有造境。严格说来,“境”不是概念,我们对它可以描绘而不可以定义,因为境中所存在的是象--有气象,有景象,有意象,有兴象;可以体味而不可以分析,因为“境界”并不具备可供分析的结构--主客体的结构、逻辑映射的结构,等等;可以分析的是居于其中的一部分概念。我在下面将谈到,中国哲学的境界说与西方哲学的实体论是不同的思想方式和工作平台,在我们对它们分别作出较为清晰的描述之前,先不要随随便便地进行“对接”。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词义的演变。 境界或省作境,《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郑玄笺:“召公于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中西哲学比较期末论文

儒家“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较 摘要: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几乎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它们在理性精神、思想方法等观点上显示出高度的一致。但是,由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处于迥异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看似相通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又在诸多问题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认知内涵。分析比较其中庸思想不但对于理解两人的思想,而且对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亚里士多德、中庸、比较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生活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明古国。一方面,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两人有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思想,中庸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两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及两人不同的生活际遇又使得其中庸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相同还是差异,中庸和中道思想作为中国和希腊传统道德的重要精神,两千多年间,深刻地影响和指导着东方和西方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他们一个成为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造成了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影响;另一个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古代希腊“最博学的人物”,在西方思想界也产生了无与伦比的重要影响。分析比较他们的中庸思想不但对理解两人的思想不无裨益,而且对比较研究深受其思想影响的中西两种文化也有重要作用。 一、儒家“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相同点 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中庸或中道,就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与行动,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二人在对中庸和中道的理解上,有相当的一致性。 首先,理性精神的一致,即不走极端路线。 中庸或中道,都要求持中,不走极端,强烈地反映了人类的理性精神。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狷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孔子认为,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当时时保持一种理性状态,既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于两端之间取其中。将行中道作为一种理性精神,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反映得更为明显。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对中道的选择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过程。人们对中道的界限的认识是受人的主观状态影响的,因而按照中道控制情感和选择行为,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行中道就必须具备相当的理性精神,不能凭感情行事。 其次,德性精神的一致,要求恰到好处。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或“中道”的根本精神是要求人们的言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_哲学论文集 虽然今年的毕业生已过了写论文,但是明年的毕业生还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下面请根据小编提供的仅供参考哦! 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智慧 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 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 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其意义在于人类对自然开始有了理性思考,推动了哲学思维和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这对西方后来科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基础意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理性主义。 中国的自然哲学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显然,在老子的道家学说中,“道”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中西方哲学思想差异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中西方哲学思想差异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摘要:中国和西方在近现代自然科学上有着巨大的差距,本文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探索了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中国的哲学思想以感性思维为主,强调经世致用,并且以封建统治者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压抑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西方的哲学思想中理性思维更多,并且西方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不断发展其哲学思想,为其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这种哲学思维的差异性对当下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形式逻辑自然科学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Natural Science Abstract: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modern sc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g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China'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s based on perceptual thinking, emphasizing statecraft, and the feudal rulers philosophy whose core thought is Confucianism has suppr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cience. The western philosophy contains more rational thinking, and batch after batch western philosophers continue to develop their philosophical ideas, providing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ts natural science. The difference of t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odern China. Keywords: Formal Logic Natural Scienc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ethodology 古代中国有着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在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学、地理学、建筑学、制造加工技术等领域都创造出了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这些成就使得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长时间在世界上位于前列。然而15世纪下半叶以来,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西方文明的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此时中国的科学技术非但没有向前发展,反而开始衰落。虽然近现代科学从产生到发展只有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它所创造出的辉煌却远远超过了人类社会之前几千年的成就。在近代科学发展的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渐渐落后于西方,并且差距越拉越大,可以说中国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几乎是一片空白。中西方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巨大差异源于很多因素,两者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是导致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哲学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本文主要从哲学思想差异探讨中西方自近代以来在自然科学上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 一、哲学与自然科学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说:“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著名的人物是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身份于一体的,比如笛卡尔、莱布尼茨、培根、康德等。由此可见,哲学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两者不可分割。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对自然科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哲学与人类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社会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中国和西方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逻辑思维倾向,这种逻辑思维倾向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体系,从而导致两者的科学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中国的传统哲学感性化特征更强,注重感悟与体验,对很多自然科学的问题只是从整体上去模糊的认知,提倡经世致用,忽视

中西哲学认识论的比较

第 1 页 共 5 页 ………………………………… 装 … … … … ……………………订…… … … …… … ………线……… … …… ……………………………… ……… 此 处 不能书写 此 处 不能 书写 此处不能 书写 此 处 不能 书写 此处不能 书写 此处不能书写 此处不能书写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2012~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西哲学入门》期末试卷(A ) 试题纸 适用年级专业:各年级各专业 考试形式:提交论文 考试时间:随堂 ---------------------------------------------------------------- 一、课程论文(论题及答题符合下列要求,共100分)【得分: 】 (1)综述《中西哲学入门》课程教学内容,并谈谈学习该学科的实际意义; (2)联系实际,就《中西哲学入门》课程教学内容(某一讲),进行理解性论述; (3)中西哲学本体论比较,或认识论比较、或价值论比较…… 要求: ● 以上题材,任选其一,独立思考,自拟题目; ● 观点明确,力争论据有力,逻辑严密; ● 按范文格式,用A4规格纸打印或手书; ● 2000 字以上。 中西哲学认识论的比较 认识论概括地说是对人理性地对认识活动的反思形成的学问,也可以说认识论起源于人的理性对于自己的认识活动的反思。这种反思就是通过 对人的认识的本质、能力、结构、来源、途径、方法、普遍可靠性、限度、功能、规律等等的考量,对人获得和应用真理的认识活动给予支持。认识论也是通过哲学的“讲理”和“反思”才能成立。这种反思的目的,是提高认识活动的自觉性。 从内容上看,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内容、方法、功能,以及认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 课程代码:1012014 课程负责人:李红梅 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 “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本 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 探讨和介绍。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 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 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 不同特点。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 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 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 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 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 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 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

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

中西哲学的差异 中西方的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渐渐形成了迥然各异的文化精神,从总体上来讲,中国哲学思想上体现出来的传统中国文化,非常注重现实性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主要强调学以致用,哲学上说就是有实用主义的倾向。而西方哲学上体现出来的西方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超越性的精神思辨和批判意识,主要强调学以致知,在哲学上它往往表现为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生活而遨游于永无定论的形而上学 问题的倾向。 为什么我们中国可以保持几千年的先进,而在近一百多年却落后于西方世界呢?我个人觉得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可以对这个问 题作出相应的解释和回答。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都知道,西方哲学是来源于古希腊文化的,第一位哲学家、被称为“哲学之父”的泰勒斯就是希腊人,其中第一个能称得上是哲学观点的思想主张就是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万物的本原”。当然,希腊哲学鼎盛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哲学家是希腊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从具体事物背后去寻求一般定义的做法,为西方哲学后来的研究方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西方为学术而学术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态度也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当然,哲学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

断发展,每一个现世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的中国哲学在思想观念上有一定的超脱和先进等特点,也许这正是我们没有像西方人那种“学以致知”和“为学术而学术”的求知态度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我们中国哲学由始至终都追求着实用性,而且很明显地中国哲学和政治有着太密切的关系了。我们不可否认,西方人比我们中国人更适合搞学术,我们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合适搞政治,所以我们中国哲学思想让我们在各方面的学习上少走许多弯路,但是最终正是因为我们少走了一些弯路,所以没有了西方人那种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我们中国哲学思想留给我们大众的是完完全全中国化了的哲学思维方式。比如说“中庸”,这个思想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模式,同时还影响着我们做人和做事的过程。 西方哲学思想则不同,我们都知道,科学的逻辑性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主流,逻辑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后人学习和理解哲学提供了很大的理论帮助和方法上的启迪。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哲学的本性在于爱智慧,哲学是有道理可言的,不是纯粹的诡辩。哲学是对爱智慧的热爱和追求,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从西方哲学史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西方哲学的实践性方面,只是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才真正成为了哲学的根本依据。西方哲学刚开始时并不重视实践,一直都是关注天上的事物,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才“从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概述: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深受中西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个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中西餐桌礼仪差异 1、席位安排礼仪 (1)中餐餐桌礼仪。在中餐宴请活动中,往往采用圆桌。不单是在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区别,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通常是两桌横排或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面对正门右边的桌子是主桌;当两桌竖排时,离正门最远的那张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组成的宴请除了注意“门面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每张餐桌上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五点: ①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主宾和副主宾分别坐在主人的右侧和左侧。②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③各桌次的尊卑,应以与这桌主人的距离远近来定,离主人近的位置比较尊贵。④与本桌主人的距离相同的位次,则以本桌主人面向为准,主人座位右边的位置比较尊贵。⑤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主人则坐在主宾的位置上。对于少于5人的便餐,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个原则:右高左低;中坐为尊;面门为上;灵活安排。 2、西餐餐桌礼仪 西餐中,一般均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在正式宴会上,英国式座位的顺序是: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头,客人男女错开坐在桌子两侧,男主宾和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边。如果客人中没有主宾,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龄最大的女士安排在男主人右边。在非正式宴会上,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如果是男女二人进餐,男士应请女士坐在自己的右边,还要注意不可让她坐在人来人往的过道边;若只有一个靠墙

中西哲学精神比较

浅析中西哲学精神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其内容丰富且历史久远,是几乎所有西方哲学的萌芽,而中国哲学也早在先秦时期发芽,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同源远流长至今。中西方由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使得中西哲学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共同体现了中西哲学家们的智慧,也反映出了独特的精神,为我们所学习,只有理解好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我么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研究。 一.西方哲学崇尚“自然精神”和思辨精神 早起希腊哲学面对自然万物的兴衰开始产生了问题,哲学家们围绕“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展开了讨论:哲学家泰勒斯最先提出了“万物产生于水”,认识世界是一个统一体,万物由水构成或变换而来,这便否定了神决定一切的观点,冲破了神学的枷锁,世界由变化不断的混沌变成了由同一的不变的自然物质所决定。之后阿那克西美尼反驳了泰勒斯的观点并提出了“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紧接着也否定了上述观点并提出了“火是万物的本原”,不管从水到气到火,到后来的结构性的自然观,早期希腊哲学在追问世界万物本原时都家关注点集中到了自然界,以“质料”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材料并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原因,“这个自然原初的意指既是天,又是地,既是岩石,又是植物,既是动物,又是人类与作为人和神的作品的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处于天命之下的神灵自身。”①到了古典哲学时期,对世界万物本原的探索已由具体的事物转变为抽象的事物,柏拉图的理念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都是以探求绝对不变的、普遍的东西为主旨,这种形而上学的追问无疑是对本原或始基作了朴素的抽象和概括,依然都是从对自然本原的追问出发。从以上看来,西方哲学一个突出的精神便是追求“自然精神”,产生于对自然万物的追问,用自然具体事物作为万物本原探讨,即使是抽象的本原,仍然是对自然的思考。 与古代中国的环境不一样,古希腊城邦为哲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思考世界,城邦里的自由精神也使得哲学家们能够畅所欲言,面对面进行辩论进而思考世界。赫拉克利特认为火具自由、不可控性,是由自我决定的,但是其自身内在是不变的,本原被认为具有不变的本性,万物来源于它又复归于它。这种开端和起源,应该是逻辑的,而非实在的,这是一种自明的逻辑系统,它无需借助 ①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中西哲学精神的差异

一般说来,原始神话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中国神话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亦然。特别是创世神话,由于它所要回答的正是关于宇宙本源的哲学问题,可以称之为神话哲学中的本体论,因此与作为理性化身的哲学的发生,关系就更为密切。据神话专家考证,几乎地球上所有民族的原始先民都曾产生过太阳创世的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太阳的朝出夕落是他们藉以建立时空意识的最初坐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太阳的存在和运行创造了原始人眼中的世界。因此,原始先民往往通过某些象征性的模拟太阳运行的歌舞仪式来表达自己对太阳神创造天地的膜拜,并希望借此促使太阳一如既往地保持其应有的光度与热度,从而惠及万物、造福人类。 中国古代哲学以强调"天人合一"为其主要特征,这一观念的形成正是源于原始神话的这一素朴的宇宙观。按照这种神话宇宙观建立自己的价值坐标,就是老子所谓的"道法自然",但因其取法自然的角度和方面不同,所以才产生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流派:即以实、有、动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哲学,它显然是以《春歌》和《夏歌》为其行为准则;以虚、无、静为价值取向的道家哲学,它显然是以《秋歌》和《冬歌》为其行为指针。原始神话把象征着宇宙的完美状态的圣数"七"留给了人类,并将其安排在六合之中的最佳方位,中国哲学中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此有关。原始神话以太阳运行和四季循环比附人事,使得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均强调变易是自然和人事的千古通则,从而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哲学”一词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意思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但真正把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

中西哲学比较初探

中西哲学比较初探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会通成为文化自觉的表现。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哲学思想,各有长短,互有优势,并呈现出鲜明的特质。比较中西哲学思想各自特点,在把握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精华之时,充分借鉴和吸收他国文化的精义,在相互借鉴中灵犀相通,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标签: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比较 世界哲学之源分东西两流,作为东方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由于民族禀赋、地理环境、文化氛围、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很大不同,导致中西哲学既有共性和同一,又有诸多的个性和差异。共性和同一是双方需要互学互补的理由和动力。 一、中国哲学侧重于人生观,西方哲学侧重于知识论 胡适认为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生切要的问题”,人生离了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中国哲学把人不同于动物的特质理解为德性,中国哲学是主善的,由此孕育了伦理主义的人生论传统。以儒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哲学主题是关乎人生智慧,儒道的共同特点是重人生,重为道,而轻知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主张以“仁”为根本,“君子学以致其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为仁是孔子的一贯之道,是六艺之本,诸德之帅,闻道、为道是人生之本。一部《论语》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训,是以仁为基础的人生之道。在论语中,几乎不讲知识,甚至把学习具体知识看作是下等人的事情。道家区别了为道与为学,并以“为道”是人生之首要义务。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主张“绝圣弃智”;虽然崇尚自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道德经》并不是一部关于研究自然的著作,而是通过对自然之道的感悟获得人生之道。如从“水滴石穿”和“强风折树”中领悟了“贵柔”与“守雌”;从“海纳百川”中领悟了“谦和”与“无为”。人之道就是无为,顺其自然,做到“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去伪存真、返璞归真。庄子以“道法自然”为指引,以自然解释人生,让人参透自然,悟透人生,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真人境界。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上,老子否认知识,反对追求学问,学得越多,离道越远,所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大道废,有仁义;慧知出,有大伪”,相反“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只有“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常使民无知无欲”,方能无所不知;向往“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的小国寡民社会。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不仅认为追求知识,明辨是非没有必要,而且用个人的有限生命去否认追求无限知识的可能性。 西方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传统是重求知,重为学。西方哲学把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理解为理性,西方哲学是主知的,它由此孕育并衍生出科学主义的知识论传统,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以“爱智”、求知为目标。早期的自然哲学家虽然以研究万物之本源或始基为己任,但是他们是用认识具体事物的方法去把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