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地理》复习提纲

《海洋地理》复习提纲

《海洋地理》复习提纲
《海洋地理》复习提纲

海洋地理

基础回顾: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分布

a —大陆架、d —大陆坡、f —岛弧、

b —海沟e —洋盆

c —海岭(洋中脊)

3.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注:影响盐度大小的因素:降水量与蒸发量,结冰或融冰(结冰—盐度升高;融冰—盐度降低),河流径流注入量,洋流,海域轮廓(开敞—盐度适中,闭塞—盐度升高或降低)。5.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6.海水运动的形式、成因及影响

7.海岸类型、特点、分布及开发利用方式

㈠海平面变化产生的影响:①淹没一些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或岛国;②加剧风暴潮、洪涝等灾害的威胁;③引起海水内侵,地下水位上升,水质恶化;④影响海岸带地区的渔业资源,破坏海岸湿地等生态环境;⑤影响城市和港口功能的发挥。

㈡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性燃料的使用;②植树种草,保护植被;

③加强防护堤坝建设。

二、海洋开发

注:(1)四大渔场:北太平洋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千岛寒流)、西北大西洋渔场(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东北大西洋渔场(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X寒流)、秘鲁渔场(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

(2)渔场形成的条件:①大陆架宽而浅,阳光足,水温宜,利于海洋生物生长;②寒暖

流交汇处或上升流处,海水上泛带来营养物质,浮游生物丰富,吸引鱼类;③有些渔场附近有河流汇入,带来丰富的营养,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2. 海洋环境问题

㈠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污染物来源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2)沿海工业生产、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建设、海上油田开发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 ㈡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1)危害海洋生物及渔业生产;(2)通过食物链富集损害人类健康;(3)破坏沿岸旅游

景观,;(4)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及地方性疾病 ㈢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1)依法保护海洋环境;(2)加强污染源控制,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3)建

立海洋自然保护区;(4)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众海洋环保意识。 四、海洋权益 (一)海域的划分 (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1.增强主权意识。 2.增强资源意识

3.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采油工程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油井流入动态 IPR曲线:表示产量与流压关系曲线。 表皮效应:由于钻井、完井、作业或采取增产措施,使井底附近地层的渗透率变差或变好,引起附加流动压力的效应。 表皮系数:描述油从地层向井筒流动渗流情况的参数,与油井完成方式、井底污染或增产措施有关,可由压力恢复曲线求得。 井底流动压力:简称井底流压、流动压力或流压。是油、气井生产时的井底压力。.它表示油、气从地层流到井底后剩余的压力,对自喷井来讲,也是油气从井底流到地面的起点压力。 流压:原油从油层流到井底后具有的压力。既是油藏流体流到井底后的剩余压力,也是原油沿井筒向上流动的动力。 流型:流动过程中油、气的分布状态。 采油指数:是一个反映油层性质、厚度、流体参数、完井条件与渗油面积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综合指标。可定义为产油量与生产压差之比,即单位生产压差下的油井产油量;也可定义为每增加单位生产压差时,油井产量的增加值;或IPR曲线的负倒数。 产液指数:指单位生产压差下的生产液量。 油井流入动态:在一定地层压力下油井产量和井底流压的关系,反应了油藏向该井供液能力。 气液滑脱现象:在气液两相流中,由于气体和液体间的密度差而产生气体超越液体流动的现象。 滑脱损失:因滑脱而产生的附加压力损失。 流动效率:油井在同一产量下,该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表示实际油井完善程度。 持液率:在气液两相管流中,单位管长内液相体积与单位管长的总体积之比。 Vogel 方法(1968) ①假设条件: a.圆形封闭油藏,油井位于中心;溶解气驱油藏。 b.均质油层,含水饱和度恒定; c.忽略重力影响; d.忽略岩石和水的压缩性; e.油、气组成及平衡不变; f.油、气两相的压力相同; g.拟稳态下流动,在给定的某一瞬间,各点的脱气原油流量相同。 ②Vogel方程

摄影测量学基础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空中三角测量:利用航摄像片与所摄目标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根据少量像片控制点,计算待求点的平面位置、高程和像片外方位元素的测量方法。 2像点位移:由于在实际航空摄影时,在中心投影的情况下,当航摄的飞行姿态出现较大倾斜即像片有倾斜,地面有起伏时,便会导致地面点在航摄像片上构像相对于在理想情况下的构像,产生了位置的差异,这一差异称为像点位移。 3摄影基线:航线方向相邻两个摄影站点间的空间距离。 4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上,相邻两张像片应有一定范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 5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相邻两像片的重叠度 6同名核线:同一核面与左右影像相交形成的两条核线,其中核面指物方点与摄影基线所确定的平面。 7像片的内方位元素: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互位置的参数,f,x0,y0 8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表示摄影中心和像片在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9相对定向:根据立体像对内在的几何关系恢复两张像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使同名光线对对相交,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即确定一个立体像对两像片的相对位置。 10绝对定向元素:描述立体像对在摄影瞬间的绝对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11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利用至少三个已知地面控制点的坐标,与其影像上对应三个像点的影像坐标,根据共线条件方程,反求该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12空间前方交会: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像点坐标来确定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的方法,称为空间前方交会。 13同名像点:同名光线在左右相片上的构像 填空 1、4D 产品是指 DEM 、DLG 、DRG 、DOM 。 2、摄影测量按用途可分为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 3、摄影测量学的发展经过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4、模拟摄影测量是利用光学/机械投影方法实现摄影过程的反转。 5、解析摄影测量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摄影像片的量测和解析计算方法的交会方式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并提供各种摄影测量产品的一门科学。 6、像点坐标的系统误差改正主要包括底片变形改正,摄影机物镜畸变差改正,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7、共线方程表达的是像点、投影中心与地面点之间关系。 8、立体摄影测量基础是共面条件方程。 9、把一条航线的航摄像片根据地物影像拼接起来,各张像片的主点连线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呈现为弯弯曲曲的折线,称航线弯曲。 10、航摄像片为量测像片,有光学框标和机械框标。 11、地图是地面的正射投影,像片是地面的中心投影。 12、在像空间坐标系中,像点的z 坐标值都为-f 。 13、一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包括:三个直线元素(Xs 、Ys 、Zs ):描述摄影中心的空间坐标值;三个角元素(?、ω、κ) ) :描述像片的空间姿态。 14、相对定向的理论基础、目的、标准是两像片上同名像点的投影光线对对相交。 15、双像解析摄影测量的任务是利用解析计算方法处理立体像对,获取地面点的三维空间信息。 16、在摄影测量中,一个立体像对的同名像点在各自的像平面坐标系的x 、y 坐标之差,分别称为左右视差、上下视差。 17、解析法相对定向的理论基础是同名光线对对相交于核面内。 18、解析绝对定向需要量测 2 个平高和 1 个高程以上的控制点,一般是在模型四个角布设四个控制点。 19、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按数学模型分为航带法、独立模型法、光束法。 20、像底点上不存在投影差,但存在倾斜误差。倾斜航片上等比线上点的倾斜误差等于零。 21、立体模型空间相对定向时,连续像对的相对定向元素为 ,单独像对的相对定向元素为 。 22、某像点的像平面坐标为(x,y),摄影仪主距为f ,则该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 ,y ,-f )。 23、摄影测量采用的五种常用坐标系中,地面测量坐标系是左手系。 222 v w b b φωκ、、、、22211ωκ?κ?、、、、

地理知识汇总-海洋部分

第一章海洋水体 一、海水温度: 1. 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影响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洋流、深度 (1)水平方向: a(纬度)低纬度>高纬度(NS方向);全球海水最高温度出现在:西太平洋280 N。 b(洋流)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水温低。 (2)垂直方向:1千米内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千米以下水温差别不大 (3)时间:同一海区,夏季>冬季 二、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总量 世界海洋平均盐度约为3.5%,盐度值最高的是红海4%,最低是波罗的海1% 2.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1)水平方向 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④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 ⑤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2)垂直方向: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 (3)时间:夏半年盐度值低;冬半年盐度值高

海洋地理知识整理教学提纲

海洋地理 考点一:海岸与海岸带 一、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海盆海岭 水深200米以 内200—4000 米 海平面以 上 6000米以 上 3000—6000 米 顶部在 2000—3000 米之间 特征坡度平缓坡度较陡, 表面崎岖 不平地势起伏 较大 深海洼地底部平坦, 微有起伏 海底山系, 相对高度 大 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依次是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海盆、海岭 海底地形用海底扩张学说解释其成因 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 的结果 洋中脊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 洋壳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 洋盆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 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部分内容地球岩石圏由六大板块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熔为岩浆。 海沟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 二、海水温度与盐度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时空条件分布规律分布简图 表层太阳辐射的 季节变化 同一海域,不 同季节 夏季>冬季 同一季节,不 同纬度 低纬>高纬 洋流同一纬度暖流>寒流 垂直海水导热率 低,太阳辐射 集中在表层 1000米以内随着深度增 加而降低 1000米以下变化很小,保 持低温 影响因素时空分布分布规律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 关系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小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域向 两侧低纬、高纬递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大 洋流同纬度暖流>寒流 河川径流 河口 盐度小 海陆轮廓封闭 受陆地影响大,盐度特别高或特别低 开放 受陆地影响小 融、结冰 高纬 融冰 盐度低 盐度高

给排水工程结构总复习

《给排水工程结构》复习提纲 第一章 1.钢筋的主要力学性能。 钢筋的强度:屈服强度:比例极限A、屈服上限B`、屈服下限B(屈服强度)、屈服台阶BC、强化阶段CD、极限抗拉强度D(极限载荷)、颈缩现象 钢筋的变形:伸长率:一定标距长度的钢筋试件在拉断后所残留的塑性应变称为钢筋的伸长率;冷弯性能:冷弯是将钢筋在常温下围绕一个规定直径为D的辊轴弯转,要求在达到规定的冷弯角度时,钢筋受弯部位表面不发生裂纹。 2.混凝土的强度 (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f cu:在一定范围内,高宽比越大,中部自由变形区高度也就越大, 因此测得的受压强度也将随高宽比增大而减小。 1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强度等级:14个强度等级,其中C30表示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0N/mm2 2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 c:f ck=0.88αc1αc2f cu,k (二)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很低。 3.混凝土的变形 (一)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1混凝土在短期一次加荷时的应力-应变关系:P15

2 混凝土在荷载长期作用下的变形性能: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即荷载保持不变,混凝土的变形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称为徐变 (二)与荷载无关的混凝土体积变形 1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在空气中结硬收缩,在水中结硬膨胀 2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变形:热胀冷缩和湿涨干缩 4.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 变形模量: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上任一点所对应的应力应变之比称为混凝土的变形模量弹性模量:混凝土的应力与相应的弹性应变之比定义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5.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的基本条件 三个条件:1.混凝土在结硬过程中能与埋在其中的钢筋粘结在一起 2.混凝土与钢筋具有大致相同的线膨胀系数 3.混凝土包裹着钢筋,由于混凝土具有弱碱性,故可以保护钢筋不受侵蚀6.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力的组成 (1)水泥胶使钢筋和混凝土在接触面上产生的胶结力 (2)由于混凝土凝固时收缩,在发生相互滑动时产生的摩阻力 (3)钢筋表面粗糙不平或变形钢筋凸起的肋纹与混凝土的咬合力 平均粘合强度:τu=F/πdl

摄影测量学考试复习.docx

4D 产品是指DEM、DLG、DRG、DOM。 摄影测量学:是利用光学摄影机摄取照片,通过像片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技术摄影测量按远近分为航天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显微镜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按用途口J分为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学的发展经过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2.由于立体像对选取的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的不同分为连续邃戒与里独像对 摄影机的主距:航空摄影物镜中心至底片面的距离是固定值1?摄影比例尺:严格讲,摄影比例尺是指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为J与地向上相应线段的水干距L之比。摄影像片的影像比例尺处处均不相等 3?摄影航高:摄影机的物镜中心至该面的距离 2?绝对航高:摄影物镜相对于平均海平而的航高,指摄影物镜在摄影瞬间的真实海拔高度。 3?相对航高:摄影物镜相对于某一基准面或某一点的高度 2 ?制定航摄计划: 1.确定摄区范围; 2.选择航摄仪; 3.确定航摄仪的比例尺;4,确定摄影航高;5,需要像片数,F1期等。 5.摄影基线:航线方向相邻两摄站点间的空间距离称为摄影基线。 2?摄影资料的基本要求:1.影像的色调,2.像片的重叠,3.像片倾角,4.航线弯曲,5,像片旋角 2?像片倾角:空中摄影采用竖直摄影方式,即摄影瞬间摄影机的主光轴近似与地面垂直,它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应小于3D,夹角称为像片倾角。 3?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一般要求在60%以上。目的:保 证像片立体量测与拼接 4?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重叠度要求在24%以上 5?中心投影:投影光线会聚与一点 7?像主点:摄影机主光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像底点:主垂线与像片面的交点 2 ?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统有哪些? 像平面坐标系;像空间坐标系;像空间辅助坐标系;摄影测量坐标系;地面测量坐标系 3.对于一张航摄像片其内外方位元素为内外方位元素均为常数, 8?内方位元素:内方位元素是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包括三个参数。即摄影中心 到像片的垂距(主距)f及像主点o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兀。,儿 9?外方位元素:在恢复内方位元素的基础上,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与姿态的参数称为外方位元素, 外方位角元素:确定像空间坐标系的三轴在地面坐标系中的方向。 14 ?像点在像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的变换关系: U X坷a2 a3X V=R y—久b2伏y W-f°1 C2°3-f 13?同名像点:同名光线在左右相片上的构像 14 ?摄影基线:同一航线内相邻两摄站的连线 15?核线:核面与像片的交线,核线会聚于核点 16?核面:摄影基线与地而点所作平而 17.同名像点:地面上一点在相邻两张像片上的构像

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人教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纬线的特点: ?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一建机电工程实务知识点整理必过经验(全面)

一建机电实务核心知识点整理 1 机电工程项目常用材料 机电工程项目常用材料有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电工线材。掌握机电工程项目常用金属材料的类型及应用 金属材料分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 一、黑色金属材料的类型及应用 (一)碳素结构钢(普碳钢) 按照其屈服强度的下限值分为4个级别,其钢号对应为Ql95、Q215、Q235和Q275,其中Q代表屈服强度,数字为屈服强度的下限值。 碳素结构钢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易于成形和焊接,常以热轧态供货,一般不再进行热处理。如常见的各种型钢、钢筋、钢丝等,优质碳素钢还可以制成钢丝、钢绞线、圆钢、高强度螺栓及预应力锚具等。 (二)低合金结构钢 也称低合金高强度钢,根据屈服强度划分共有Q345、Q390、Q420、Q460、Q500、Q550、Q620和Q690八个等级。 低合金结构钢是在普通钢中加入微量合金元素,而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主要适用于锅炉汽包、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桥梁、重轨和轻轨等制造。 例如:某600MW超超临界电站锅炉汽包使用的就是Q460型钢;机电工程施工中使用的起重机就是Q345型钢制造的。 (三)特殊性能低合金高强度钢(也称特殊钢) 工程结构用特殊钢包括:耐候钢、耐海水腐蚀钢、表面处理钢材、汽车冲压钢板、石油及天然气管线钢、工程机械用钢与可焊接高强度钢、钢筋钢、低温用钢以及钢轨钢等。 1.耐候钢: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 在钢中加入少量合金元素,如Cu、Cr、Ni、P等,使其在金属基体表面形成保护层,提高钢材的耐候性能,同时保持钢材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主要用于车辆、桥梁、房屋、集装箱等钢结构中。 2.石油及天然气管线钢:主要是为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制造所使用的钢。通常包括高强度管线管和耐腐蚀的低合金高强度管线管。 3.钢筋钢:(属于建筑结构用钢) 有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和冷轧带肋钢筋、余热处理钢筋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等。 (四)钢材的类型及应用 1.型钢 机电工程中常用型钢主要有:圆钢、方钢、扁钢、H型钢、工字钢、T形钢、角钢、槽钢、钢轨等。 例如:电站锅炉钢架的立柱通常采用宽翼缘H型钢(HK300b);为确保炉膛内压力波动时炉墙有一定强度,在炉墙上设计有足够强度的刚性梁。一般每隔3m左右装设一层,其大部分采用强度足够的工字钢制成。 2.板材 (1)按其厚度可分为厚板、中板和薄板。 (2)按其轧制方式可分为热轧板和冷轧板,其中冷轧板只有薄 板。 (3)按其材质有普通碳素钢板、低合金结构钢板、不锈钢板、 镀锌钢薄板等。 例如:油罐、电站锅炉中的汽包就是用钢板(10~100多毫米厚)焊制成的圆筒形容器。其中中、低压锅炉的汽包材料常为专用的锅炉碳素钢, 3.管材 常用的有普通无缝钢管、螺旋缝钢管、焊接钢管、无缝不锈钢管、高压无缝钢管等。 例如:锅炉水冷壁和省煤器使用的无缝钢管一般采用优质碳索钢管或低合金钢管,但过热器和再热器使用的无缝钢管根据不同壁温,通常采用1 5CrMo或12Crl.MoV等钢材。 4.钢制品 常用钢制品主要有焊材、管件、阀门。 二、有色金属的类型及应用 1.重金属 (1)铜及铜合金 工业纯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及优良的焊接性能,纯铜强度不高,硬度较低,塑性好。在纯铜中加入合金元素制成铜合金,除保持纯铜的优良特性外,还具有较高的强度,主要有黄铜、青铜、白铜。 (2)锌及锌合金的特性 纯锌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较好的耐腐蚀性。锌合金分为变形锌合金、铸造锌合金、热镀锌合金。 (3)镍及镍合金 纯镍强度较高,塑性好,导热性差,电阻大。镍表面在有机介质溶液中会形成钝化膜保护层而有极强的耐腐蚀性,特别是耐海水腐蚀能力突出。 镍合金是在镍中加入铜、铬、钼等而形成的,耐高温,耐酸碱腐蚀。 2.轻金属 (1)铝及铝合金特性及应用 工业纯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塑性好,但强度、硬度低,耐磨性差,可进行各种冷、热加工。铝合金分为变形铝合金、铸造铝合金。 (2)镁及镁合金 纯镁强度不高,室温塑性低,耐腐蚀性差,易氧化,可用作还原剂。 镁合金可分为变形镁合金、铸造镁合金,用于飞机、宇航结构件和高气密零部件。 (3)钛及钛合金 纯钛强度低,但比强度高,塑性及低温韧性好,耐腐蚀性好。 随着钛的纯度降低,强度升高,塑性大大降低。在纯钛中加入合金元素对其性能进行改善和强化形成钛合金,其强度、耐热性、耐腐蚀性可得到很大提高。 1

摄影测量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摄影测量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像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 面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的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2、光圈号数 :相对孔径的倒数 3、景深 :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4、超焦点距离:当物镜向无限远物体对光时,不仅远处的物体构象清晰,而且在离开物镜 不小于某一距离H 的所有物体,其构象都很清晰,这个距离H 就称为超焦点距离或称为无限远起点 5、视场: 将物镜对光于无穷远,在焦面上会看到一个照度不均匀的明亮圆。这个直径为 ab 的明亮圆的范围称为视场 6、视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视场直径所张的角2α。 7、像场 :在视场面积内能获得清晰影像的区域 8、像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像场直径所张的角2β。 像主点:摄影机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11、航向重叠 :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所摄地面的重叠区。 12、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主光轴 :通过诸透镜光轴的轴 主点: 主平面与光轴的交点 13、摄影基线 :相邻像片摄影站(投影中心)之间的空间连线。 15、内方位元素 确定物镜后节点和像片面相对位置的数据。 16、外方位元素 确定摄影摄影机或像片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焦点 平行光轴的投射光线经物镜后产生折射,该折射线与光轴的交点。 17、像片倾角 航摄仪光轴与通过物镜中心的铅垂线所夹的角称为像片的倾斜角 19、像片旋角 相邻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像片的旋 偏角 20、倾斜误差 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节点 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角u 和u ′相等时,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点。 21、投影差 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22、摄影比例尺 航摄相片上某一线段构成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水平距离之比。 23、像片控制点 为联系地面与相片而测定地面坐标的像点。 相对孔径 物镜焦距与有效孔径之比 25、左右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x 坐标之差 26、上下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Y 坐标之差 27、核点 基线延长线与左、右像片的交点k 1、k 2称为核点 28、核线 核面与像片的交线称为核线 29、核面 通过摄影基线S 1S 2与任一地面点A 所作的平面W A 30、投影基线 两摄站的连线 31、像片基线 指相邻两张像片主点的连线 3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即在一条航带几十条像对覆盖的区域或由几条航带几百哥像对构成 的区域内,仅仅由外业实测几个少量的控制点,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平差 解算出摄影测量作业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控制点及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33、空间后方交会 就是利用地面控制点的已知坐标值反求像片外方位元素 ()()()()(){} 2332233213322232332 1[]Z X Y X Y Y Y X X X Z Y X X Y Z X Y Y X Z X Y X Y =-+-+-+-+--

七下地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世界第一大洲 1、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7、中国北邻北亚,西邻西亚和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二、地形和河流 1、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海拔大于3000米,部分地区高于5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海拔0~200米,是亚洲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分布在亚洲东部,海拔0~200米;印度河平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0~200米;德干高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200~1000米;伊郎高原~~分布在亚洲西部,海拔1000~3000米;中西伯利亚山地~~分布在亚洲北部。 3、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4、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5、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三、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因素~~亚洲跨热带、温带、寒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陆因素~~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海洋,降水东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因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4、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5、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6、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第二节人文环境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1、2000年,世界总人口共60.55亿,亚洲人口约36.8亿,占总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整理)交通工程学知识点.

一、填空题 (1)、我国道路交通标志按其含义分: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之路标志 (2)、排队规则指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它包括三种形式:损失制、等待制、混合制。 (3)、交通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出入量法、摄影法两种。 (4)、交通工程学是一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其内容包含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分,且不断丰富。 (5)、交通工程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使交通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 (6)、驾驶员的视野与行车速度有密切关系,随着汽车的行驶速度的提高,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 (7)、汽车动力性能注意可以用三方面指标评定: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或加速度、最大爬坡能力 (8)、描述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参数是交通量、车速和交通密度。 (9)、泊松分布理论适用于交通流量小,驾驶员随意选择车速,车辆到达时随机的判断依据是 ()() 1=x E x D (10)、高速公路是自成系统的一种公路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织区、匝道 (11)、构成交通三要素是指人车路 (12)二项分布理论适用于拥挤交通流,驾驶员自由行驶机会少,车辆到达数在均值附近波动。判断依据 为 ()() 11<-=P x E x D 13、 交通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14、 人们把1930年美国成立的交通工程师协会作为交通工程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15、 根据延误发生的原因可以把延误分为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和控制延误。 16、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有空气阻力、滚动阻力、惯性阻力、坡度阻力。 17、 通行能力按作用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 18、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安全、迅速、舒适、经济地完成交通运输任务;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它的探索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19、 驾驶疲劳:是指作业者在连续作业一段时间以后,劳动机能的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驾驶人员在连续驾驶车辆后,产生生理、心理机能以及驾驶操作效能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20、 第30位小时交通量 将一年当中8760个小时的小时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排列序号为第30位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称为第 30位小时交通量。 21、 85%位速度:表示在该路段上行驶的车辆中有85%的车辆低于该速 度,即是说大于85%

摄影测量学 考前知识点整理

摄影比例尺: 摄影比例尺越大,像片地面的分辨率越高,有利于影像的解译与提高成图精度 摄影航高: 相对航高: 绝对航高: 摄影测量生产对摄影资料的基本要求: 影像的色调、 像片倾角(摄影机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夹角,α= 0 时为最理想的情形) 像片重叠:航向重叠:同一航线内相邻像片应有一定的影像重叠 旁向重叠:相邻航线也应有一定的重叠 航线弯曲:一条航线内各张像片的像主点连线不在一条直线上 像片旋角:相邻两像片的主点的连线与像片沿航线方向的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 像片旋角过大会减小立体相对的有效观察范围 中心投影:所有投射线或其延长线都通过一个固定点的投影 阴位:投影中心位于物和像之间。(距摄影中心f ) 阳位:投影中心位于物和像同侧。(距摄影中心f ) 像方坐标系:像平面坐标系(像主点o 为原点) 像空间坐标系(x 、y 、-f) 像空间辅助坐标系S-uvw 物方坐标系:地面测量坐标系T-XYZ (高斯平面坐标+高程)左手系 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D-XYZ 内方位元素: x 0,y 0,f 作用: 1、像点的框标坐标系向像空间坐标系的改化; 2、确定摄影光束的形状; 外方位元素: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线元素(X S ,Y S ,Z S ) 角元素(航向倾角?、 旁向倾角ω、 像片旋角κ) 共线条件方程(摄影中心、像点、地面点) 像点位移: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同摄站同主距的倾斜像片和水平像片沿等比线重 合时,地面点在倾斜像片上的像点与相应水平像片上像点之间的直线移位 像点位于等比线上,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等比线上部的像点的像片倾斜误差方向向着等角点 等比线下部的像点的像片倾斜误差方向背向等角点 (1) 当 时, ,即等比线上的点不会因像片倾斜产生像点位移 (2)当 ,像点位移朝向等角点(一、二像限) (3)当 ,像点位移背向等角点(三、四像限) (4)当 时,主纵线上点的位移最大 像片纠正:因像片倾斜产生的影像变形改正 因地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投影差):当地面有起伏时,高于或低于所选定的基准面 的地面点的像点,与该地面点在基准面上的垂直投影点的像点之间的直线移位 ???????-+-+--+-+--=-+-+--+-+--=)Z Z (c )Y Y (b )X X (a )Z Z (c )Y Y (b )X X (a f y )Z Z (c )Y Y (b )X X (a )Z Z (c )Y Y (b )X X (a f x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333222333111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工程地质复习提纲(全)

工程地质 1.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学和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他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质问题,可见工程地质学是为了解决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2.工程地质学中的地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自然地质作用与现象等 3.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地核 4.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5.地壳中的化学元素,除极少数呈单质存在外,绝大多数的元素都是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地壳中。这些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称为矿物。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常见:石英,正长石,方解石。 6.造岩矿物绝大部分是结晶质 7.矿物的物理性质,决定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 8.矿物的物理性质: 1 颜色:自色,他色,加色 2 条痕色:与实际颜色不一定相同 3 光泽 4 硬度划分: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5 解理,断口:矿物受打击后,能延一定方向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断裂面称为断口。 解理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解理的完全程度和断口是相互消涨的,解理完全是则不显断口。反之,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时,则断口显著。 9.(岩浆岩)岩浆岩依冷凝成岩浆岩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分为三大类:深成岩(3000米),浅成岩,喷出岩(火山岩) 10.岩浆岩的产状是反映岩体空间位置与相互关系及其形态特征,产状有: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 11.根据SIO2的含量分为:(1)酸性岩类(大于65%)(2)中性岩类(52-65%) (3)基性岩类(45-52%)(4)超基性岩类(小于45%) 12.(结构)岩浆岩的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分为: 1.全晶质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微粒结构) 2.半晶质结构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知识点整理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知识点整理 1、给水的用途有: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市政消防用水三大类。 2、给水排水官网系统的组成: (1)给水管网系统一般由:输水管(渠)、配水管网、水压调节设施(泵站、减压阀)及水量调节设施(清水池、水塔、高位水池)等构成。 (2)排水管网系统一般由:废水收集设施、排水网管、水量调节池、提升泵站、废水输水管(渠)和排放口等构成。 3、居民用水:指居民家庭生活中饮用、烹饪、洗涤等用水,是保障居民日常生活、身体健康、清洁卫生和生活舒适的重要条件。 4、公共设施用水:指籍贯、学校、医院、宾馆、车站、公共浴场等公共建筑和场所的用水供应,要求用水量大、用水地点集中,水质要求与居民生活用水相同。 5、工业企业生活用水:工业企业区域内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的人员 在工作时间内的饮用、烹饪等生活用水,水质要求与居民生活用水一样。 6、工业生产用水: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为满足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要 求的用水,可分为产品用水、工艺用水、辅助用水。 7、市政和消防用水:是指城镇或工业企业区域内的道路清洗、绿化浇灌、公共清洁卫生和消防的用水。 8排水工程:用于废水收集、处理和排放工程设施。废水分为:生活污

水、工业废水和雨水三种,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污染物是废水处理的重点对象。 9、城市供水系统需要具备充足的水资源、取水设施、水质处理设施 和输水及配水管道网络系统。 10、给水排水系统的水质关系:原水水质标准—给水水质标准—排放 水质标准。 11、给水官网系统分类:(1)按水源分类:单水源和对水源给水管网系 统。(2)按系统构成分:统一给水官网系统和分区给水管网系统。 (3)按输水方式分:重力输水管网系统和压力输水管网系统。 12、排水体制: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为排水体制。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 第2章 1、地形是影响污水管道定线的主要因素。 2、区域排水系统:将两个以上城镇地区的污水统一排除和处理的系 统,称为区域排水系统。 3、试诉区域排水系统的有何优缺点: (1)优点:污水厂数量少,处理设施大型化集中化,每单位水量 的基建和运行管理费用低,比较经济;污水厂占地面积小,节省土地;水质、水量变化小,有利于运行管理;④河流等水资源利用与 污水排放的体系合理化,而且可能形成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等。 (2)缺点:当排入大量工业废水时,可能使污水处理发生困难;工程设施规模大,组织与管理要求高,而且一旦污水厂运行管理不当,

摄影测量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摄影测量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像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 面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的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2、光圈号数?:相对孔径的倒数 3、景深 :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 4、超焦点距离:当物镜向无限远物体对光时,不仅远处的物体构象清晰,而且在离开物镜不 小于某一距离H 的所有物体,其构象都很清晰,这个距离H就称为超焦点距离或称为无限远起点 5、视场:?将物镜对光于无穷远,在焦面上会看到一个照度不均匀的明亮圆。这个直径为ab 的明亮圆的范围称为视场 6、视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视场直径所张的角2α。 ? 7、像场?:在视场面积内能获得清晰影像的区域 ? 8、像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像场直径所张的角2β。 像主点:摄影机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11、航向重叠?: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所摄地面的重叠区。 ? 12、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主光轴?:通过诸透镜光轴的轴? 主点: 主平面与光轴的交点 13、摄影基线?:相邻像片摄影站(投影中心)之间的空间连线。 15、内方位元素 确定物镜后节点和像片面相对位置的数据。? 16、外方位元素 确定摄影摄影机或像片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焦点 平行光轴的投射光线经物镜后产生折射,该折射线与光轴的交点。 17、像片倾角 航摄仪光轴与通过物镜中心的铅垂线所夹的角称为像片的倾斜角 19、像片旋角 相邻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像片的旋 偏角? 20、倾斜误差 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节点 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角u 和u ′相等时,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点。 21、投影差 ?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22、摄影比例尺?航摄相片上某一线段构成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水平距离之比。 23、像片控制点? 为联系地面与相片而测定地面坐标的像点。 相对孔径 ?物镜焦距与有效孔径之比 25、左右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x 坐标之差 26、上下视差?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Y 坐标之差 27、核点 基线延长线与左、右像片的交点k1、k 2称为核点 ? 28、核线 核面与像片的交线称为核线 29、核面?通过摄影基线S 1S 2与任一地面点A所作的平面W A?? 30、投影基线?两摄站的连线? 31、像片基线?指相邻两张像片主点的连线 3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即在一条航带几十条像对覆盖的区域或由几条航带几百哥像对构 成的区域内,仅仅由外业实测几个少量的控制点,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平 差解算出摄影测量作业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控制点及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 素 ()()()()(){}2332233213322232332 1[]Z X Y X Y Y Y X X X Z Y X X Y Z X Y Y X Z X Y X Y =-+-+-+-+--

海洋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海洋地理 专题一海洋和海岸带一、海底地形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p16-17)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架: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为止,平均75千米。③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大陆坡:①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②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③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岛弧: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太平洋西部海域最为典型。 海沟:岛弧的外围伴生的狭长而深凹的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洋盆: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地形平坦;地壳活动稳定;水深:4000---6000米 洋中脊:最长的海底山系;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分布:太平洋—大洋东部、大西洋---大洋中部、印度洋----人字型分布大洋中部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