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

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

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
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修订案)(对本优势病种中医诊疗常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根据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路径的要求,结合本科室特点,在2011年诊疗常规基础上,修订诊疗常规,优化诊疗方案。)

本病是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临床上以半身不遂、口舌 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本诊疗常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1.痰瘀阻络证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阻滞经络。

2.风火上扰证

辨证要点: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症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3.阴虚风动证

辨证要点: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症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膶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阻络。

4.气虚血瘀证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不运血,气虚血瘀,脉络不畅。

5.痰热腑实证

辨证要点: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四、辅助检查

(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凝血四项。

4.肝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

5.头颅CT。

6.心电图。

7.胸片或肺部CT。

8.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椎动脉彩超)。

9.相关检查:双侧血压、双侧脉搏、听诊双侧颈部血管听诊区(锁

骨下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及眼动脉听诊区。

10.吞咽功能评估。

11.心脏彩超。

(二)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头颅MRA、DSA或CTA。

2.C反应蛋白、D-2聚体。

3.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4.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

5.双下肢血管彩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7.同型半胱氨酸测定。

五、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痰瘀阻络证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中风再造丸

党参18g 生芪24g 怀牛膝18g 鸡血藤18g

川贝12g 陈皮10g 郁金10g 石菖蒲10g

天麻10g 远志10g 泡僵蚕10g 酒大黄6g

胆星10g 珍珠粉15g 竹茹10g 生姜10g

茯苓15g

2.风火上扰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方药:协定处方中风二号方

组成:天麻12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牛膝12g 桑寄生10g 杜仲10g 山栀10g 黄芩10g

夏枯草15g 茯神15g 夜交藤10g 菊花10g

3.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协定处方中风三号方

组成:怀牛膝12g 赭石15g 龙骨15g 牡蛎15g 龟板15g 杭芍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10g 钩藤15g 茵陈10g 甘草3g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协定处方中风四号方

组成:当归尾12g 川芎10g 黄芪30g 桃仁10g 地龙10g 赤芍15g 红花10g 党参18g

炙甘草4g 木瓜15g 牛膝10g 桂枝6g

5.痰热腑实证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方药:协定处方中风五号方

组成:桃仁10g 酒大黄10g 桂枝6g 玄明粉10g 地龙10g 川贝10g 生地10g 钩藤15g

菊花10g 白芍15g 竹茹10g

(二)酌情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兼有血瘀者,可加大活血化瘀之力,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静滴,每次1次,每次100ml,14天为一疗程或“参芎葡萄糖注射液”静滴,每次1次,每次100ml,14天为一疗程。

2.气虚、阳虚明显者,可予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予“参附注射液”静滴,每次1次,每次20ml-100ml,疗程一般不宜超过20天。

3.气阴两虚明显者,宜益气固脱,养阴生津,予“参麦注射液”静滴,每次1次,每次20ml-100ml,14天为一疗程。

4.痰热偏盛者,可加大清热化痰之力,予“痰热清注射液”静滴,每次1次,每次20ml,14天为一疗程。

5.痰蒙清窍,神识欠清或昏糊者,可急予涤痰息风,醒脑开窍,

予“醒脑静注射液”静滴,每次1次,每次20ml,14天为一疗程。

(三)针灸康复功能锻炼

将患肢置于功能位,半身不遂患者宜适时进行患肢功能恢复锻炼,言语障碍患者宜进行语言功能训练,配合针灸科辨证取穴、耳针、头针、灸法、穴位埋线等方法治疗。

(四)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五)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等。可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六)健康宣教。

(七)护理:辨证施护。

(八)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

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

径。

六、标准住院日≤28日。

七、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 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此类型脑卒中,脑CT 扫描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的梗死灶机会多,提示脑组织已经有了不可逆的病损。 (5)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是指缺血性局灶性神经动能障碍在24~72h 才恢复,最迟在4 周之内完全恢复者,不留后遗症,脑CT 扫描没有相应部位的梗死病灶。 二、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生化等,主要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 2、神经影像学检查: (1)脑CT :主要表现为:①病灶的低密度:是脑梗死重要的特征性表现,此征象可能系脑组织缺血性水肿所致。②局部脑组织肿胀:表现为脑沟消失,脑池、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即脑CT 扫描显示有占位效应。此征象可在发病后4~6h 观察到。③致密动脉影:为主要脑动脉密度增高影,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发生机制是由于血栓或栓子较对侧或周围脑组织密度高而衬托出来。部分患者在缺血24h 内可出现。

脑出血

首次病程记录 2010年8月15日20:00 患者于晓玲,女性,57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3小时,于2010年8月15日20:00由门诊以“脑出血”收入院。 病例特点:①患者女性,57岁。②患者缘于入院前3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但能行走与持物,伴头痛及言语不利,无意识障碍及二便失禁,无恶心呕吐,无抽搐,未予诊治。就诊于陶瓷医院,查头CT示:右侧外囊脑出血,出血量约7ml,未予诊治,而来我院收入院。③现症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头痛,时有胸闷,气短,夜间明显,纳食可,夜寐欠安,大便干,小便调。④查体:BP170/100mmHg。舌质淡,苔白,脉弦。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左:右=2:2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左,左侧肢体肌力V-级,右侧肢体肌力V级,双侧肱二头肌腱、膝腱反射(+),左Babinski征(+),右Babinski征(-)。左侧肢体痛温觉减退。⑤既往糖尿病史10余年,现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可。⑥头CT:右侧外囊脑出血,出血量约7ml。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 中经络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西医诊断:1.脑出血 2.高血压病 3.糖尿病2型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故诊断为中风-中经络。患者老年女性,脏腑渐衰,肝肾阴虚,阳亢风动,走窜经络,脉络不利遂发肢体活动无力,舌质淡,苔白,脉弦,均为阳亢风动之象,总之本病属本虚标实,治宜滋补肝肾,熄风平肝潜阳为法。 中医鉴别诊断: 痫证:患者无肢体抽搐,双目上视及口吐白沫等症状,故不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女性,57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3小时入院。 2.体征:BP170/100mmHg。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左:右=2:2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左,左侧肢体肌力V-级,右侧肢体肌力V级,双侧肱二头肌腱、膝腱反射(+),左Babinski征(+),右Babinski征(-)。左侧肢体痛温觉减退。 3. 既往糖尿病史10余年,现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可。 4.检查结果:头CT:右侧外囊脑出血,出血量约7ml。 西医鉴别诊断: 脑梗塞:症状、体征及神经系统检查定位体征与脑出血相同,24-48小时头CT可见责任病灶为低密度影,与此患者影像检查结果不符,可资鉴别。 诊疗计划: 1.神经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中西医病名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 (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 (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①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

脑梗死诊疗常规

脑梗死诊疗常规

————————————————————————————————作者: ————————————————————————————————日期: ?

脑梗死 【病史采集】 1.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诱因、起病形式:静态,低动力循环等,起病急缓,症状达高峰时间。 3.症状: (1)颈动脉系统CI: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颈动脉系统CI:三偏症状、视力障碍、血管杂音、体像障碍、尿失禁及/或尿潴留、精神症状。失语、失读、失写、失认、椎体外系症状的有无。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3.原发病的检查: (1)心脏:大小、节律、杂音。 (2)大血管:搏动、血管杂音等。 (3)其它栓子来源:如骨折、后腹膜充气造影等。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电解质、血沉、肝肾功能、血培养+药敏(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腰穿:不作为常规,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 2.CT:8 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 小时后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脑干病变显示欠清。 3.MRI:对于发现小灶梗死和脑干梗死有明显优势。 4.DSA 5.TCD 6.其它:如心脏彩超,血管彩超,胸片。 【诊断】 1.脑血栓形成: (1)发病年龄多较高; (2)多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史; (3)病前TIA 发作; (4)多于静态起病; (5)症状多于数小时以上达高峰; (6)多数病人意识清,但偏瘫、失语等体征较明显; (7)CT早期正常,24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病变。 2. 脑栓塞: (1)突然起病,于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高峰; (2)部分病人有心脏病史或骨折、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 (3)多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抽搐; (4)常有其他部位栓塞; (5)CT 早期正常,24 小时后出现低密度。

脑出血诊疗常规

脑出血(ICH)的诊断与治疗常规 一:诊断 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②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④多有高血压病史。⑤头颅CT检查可提供脑出血的直接证据。 二:鉴别诊断 ①无条件做CT检查时应与脑梗死鉴别。 ②对发病突然、迅速昏迷且局灶体征不明显者,应注意与引起昏迷的全身性中毒(酒精、药物、一氧化碳)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低血糖、肝性昏迷、尿毒症)鉴别,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提供诊断线索,头颅CT无出血性改变; ③外伤性颅内血肿多有外伤史,头颅CT可发现血肿; ④出血位于壳核、苍白球、丘脑、内囊、脑室周围深部白质、脑桥、小脑者,若病前有高血压病史,基本上可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人脑叶出血若无高血压及其他原因,多为淀粉样脑血管病变所致;血液病及抗凝、溶栓治疗引起的出血常有相应的病史或治疗史;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引起者,头颅CT、MRI、MRA及DSA检查常有相应发现,瘤卒中常表现在慢性病程中出现急性加重。 三:治疗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废程度和降低复发率。 1.内科治疗 (1)应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探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加强护理,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宜禁食24—48小时,然后酌情安放胃管。 (2)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病后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十500m1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

或腹泻者,可适当增加入液量。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50—70mmol/L,补钾40~50mmol/L,糖类13.5—18g。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h达到高峰,维持3—5d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有必要及有条件时可行ICP监测。 可选用: ①甘露醇:可使血浆渗透压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形成血与脑组织间的渗透压差,当甘露醇从肾脏排出时可带走大量水分,约8g甘露醇可带出100ml水分;用药20—30分钟后ICP开始下降,可维持4—6小时;通常用20%甘露醇125—250m1,每6—8h一次,疗程7—10d;如有脑疝形成征象可快速加压经静脉或颈动脉推注,但症状缓解是暂时的,只能为术前准备提供时间;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者宜慎用; ②利尿剂:速尿较常用,常与甘露醇合用可增强脱水效果,每次40mg,每日2—4次,静脉注射; ③甘油:宜在症状较轻或重症的病情好转期使用,10%复方甘油溶液500m1,每日1次,静脉滴注,3—6小时滴完;脱水、降颅压作用较甘露醇和缓,用量过大或输液过快时易发生溶血; ④10%血清白蛋白:50—100m1,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低蛋白血症病人更适用,可提高胶体渗透压,作用较持久; ⑤地塞米松: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维持血脑屏障功能,用药后12—36小时才显示抗脑水肿作用;因易并发感染或促进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影响血压和血糖的控制,故不主张常规使用;对病情危重者可早期短时间应用,10—20mg/d,静脉滴注。 (4)控制高血压:脑出血后血压升高是对ICP增高情况下为保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量(CBF)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反应,当ICP下降时血压也会随之下降,因此通常可不使用降压药,特别是注射利血平等强降压药;应根据患者年龄、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后血压情况等确定最适血压水平。收缩压180—230mmHg或舒张压105—140mmHg宜口服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降压药;收缩压180mmHg以内或舒张压105mmHg以内可观察而不用降压药。急性期后ICP

急性脑梗死诊疗常规

急性脑梗死的诊疗常规 主讲人:李成 一.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和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分水岭性脑梗死。 二.病因学 1.栓塞性脑梗死:心源性包括房颤,近期心肌梗死、人工瓣膜、先 天性瓣膜病、心内膜炎、附壁血栓、扩张性心肌炎;动脉源性是指血栓性、胆固醇性栓子,发展自动脉弓和颅外动脉(如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2.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包括内皮细胞损伤和缺失,显露内皮下结构 激活血小板,促发血栓形成,抑制纤溶系统,血液凝滞,患者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可产生颅内动脉的粥样硬化。 3.腔隙性脑梗死: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小型软化灶,大多数腔隙直 径在0.5cm左右,最大直径可到1.8cm,病因包括继发于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和淀粉样血管变性所引起的微动脉粥样硬化、脂质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但大多数与高血压有关。 4.分水岭性脑梗死:是指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局 部缺血,一般多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也可由心源性和动脉源性微栓子停留在末梢的小动脉,引起分水岭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5.其它原因:动脉壁的炎症如结核性、梅毒性、化脓性、钩端螺旋 体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动脉炎等,还可见于先天性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高凝状态等。 6.原因不明:有些脑血管病病因不明。 三.诊断 1.明确是否为脑梗死:临床上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症状、体征都要怀

疑脑梗死的可能。 2.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诊断: ⑴栓塞性脑梗死: ①突然起病、症状须速达到高峰 ②病史上有风湿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历史 ③心电图表明由房颤 ④颈动脉和主动脉超声发现有不稳定斑块 ⑤TCD栓子检测发现脑血流中有过量栓子存在 ⑵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①发病年龄多较高 ②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③发病前可有TIA ④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 ⑤症状多在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⑥多数病人意识清楚,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⑦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⑶腔隙性脑梗死 ①多发生于40-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 ②急性发病,20%以下表现TIA样起病,多数在白天活动中发病 ③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较轻、体征单一,无头痛、颅内高压和意识障碍等。常见的临床腔隙综合症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 ⑷分水岭性脑梗死

脑出血的治疗指南

脑出血治疗指南 院前处理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推荐意见 疑似卒中患者应尽快行头颅CT或MRⅠ检查,区别出血和缺血(Ⅰ级推荐,A 级证据);建议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快收入神经专科病房或神经监护病房(NICU)(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推荐意见 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有继续出血和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死亡率和患病率较高,应及时明确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一般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及实验室相关检查(Ⅰ级推荐,D 级证据)。其中,影像检查推荐意见:CT或MRI都是初步影像检查的首选(Ⅰ级推荐,A级证据);CTA和增强CT有助于确定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高危患者(Ⅱ级推荐,B级证据);如临床或影像学怀疑存在血管畸形或肿瘤等潜在的结构异常,CTA,CTV,增强CT,增强MRI,MRA,MRV可有助于进一步评估(Ⅱ级推荐,B级证据);所有脑出血患者应行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建议用Glasgow昏迷量表或NIHSS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Ⅲ级推荐,C级证据);建议参照上述诊断流程诊断(Ⅲ级推荐,C级证据)。 急性脑出血治疗的推荐意见 颅高压推荐意见:颅内压升高的治疗应当是一个平衡和逐步的过程,从简单的措施开始,如抬高床头、镇痛和镇静(Ⅰ级推荐,D级证据);可使用甘露醇静脉滴注(Ⅰ级推荐,C级证据);必要时也可用甘油果糖或呋塞米或大剂量白蛋白(Ⅱ级推荐,B级证据),但不建议长期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可间断应用于颅高压危象(Ⅰ级推荐,B级证据);对伴有意识水平下降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Ⅰ级推荐,B级证据);尚不推荐常规使用高渗盐水降颅压,仅限于临床试验的条件下或对于甘露醇无效的颅高压危象使用(Ⅲ级推荐,C级证据)。 血压控制推荐意见

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修订案) (对本优势病种中医诊疗常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根据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路径的要求,结合本科室特点,在2011年诊疗常规基础上,修订诊疗常规,优化诊疗方案。)本病是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临床上以半身不遂、口舌 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本诊疗常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1.痰瘀阻络证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阻滞经络。 2.风火上扰证 辨证要点: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症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3.阴虚风动证 辨证要点: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症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膶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阻络。 4.气虚血瘀证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证机概要:气不运血,气虚血瘀,脉络不畅。 5.痰热腑实证 辨证要点: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四、辅助检查 (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最新脑梗塞诊治指南.doc合集

脑梗塞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分型】 1、全前循环梗塞。 2、部分前循环梗塞。 3、后循环梗塞。 4、腔隙性梗塞。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直径不超过1.5厘米的小梗死灶。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及脑干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深穿支动脉阻塞,发生小范围的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坏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万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我国是一个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一类型的脑梗死很常见。 【症状】 1.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集骤发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糊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常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栓塞再发或继发出血。 2.约4/5的脑栓塞发生于前循环,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局灶性癫痫发作等,偏瘫以面部和上肢较重。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约占1/5,表现眩晕、复视、交叉瘫或四肢瘫、共济失调、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等。栓子进入一侧或两侧大脑后动脉导致同向性偏盲或皮质盲,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导致突然昏迷、四肢瘫或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大多数病人伴有风心病、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等,或心脏手术、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栓子来源,以及肺栓塞(气急、发绀、胸痛、咯血和胸膜摩擦音等),肾栓塞(腰痛、血尿等),肠系膜栓塞(腹痛,便血等),皮肤栓塞(出血点或瘀斑)等体征。【辅助检查】 (1)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摄片及监测血压等,可提供原发疾病的征象,如高血压病及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等。 (2) 头颅X线摄片有时可发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钙化影;梗死范围较广者可在发病2—3日后出现中线波移位,持续约2周。 (3)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动脉闭塞或狭窄的部位,脑水肿所致血管受压、移位和侧支循环等情况。

脑出血诊疗常规

脑出血(ICH )的诊断与治疗常规 一:诊断 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②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④多有高血压病史。⑤头颅CT检查可提供脑出血的直接证据。 二:鉴别诊断 ①无条件做CT 检查时应与脑梗死鉴别。 ②对发病突然、迅速昏迷且局灶体征不明显者,应注意与引起昏迷的全身性中毒(酒精、药物、一氧化碳)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低血糖、肝性昏迷、尿毒症)鉴别,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提供诊断线索,头颅CT 无出血性改变; ③外伤性颅内血肿多有外伤史,头颅CT 可发现血肿; ④出血位于壳核、苍白球、丘脑、内囊、脑室周围深部白质、脑桥、小脑者,若病前有高血压病史,基本上可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人脑叶出血若无高血压及其他原因,多为淀粉样脑血管病变所致;血液病及抗凝、溶栓治疗引起的出血常有相应的病史或治疗史; 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引起者,头颅CT、MRI、MRA及DSA检查常有相应发现, 瘤卒中常表现在慢性病程中出现急性加重。 三:治疗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废程度和降低复发率。 1.内科治疗 (1)应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探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加强护理,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宜禁食24 —48 小时,然后酌情安放胃管。 (2)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病后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十500m1 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

⑶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 48h 达到高峰,维持3—5d 后逐渐消退, 可持续 2—3周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 能恢复的主要因素。 积极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 有必要 及有条件时可行 ICP 监测。 可选用: ① 甘露醇:可使血浆渗透压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形成血与脑组织间的渗透压差,当甘 露醇从肾脏排出时可带走大量水分,约 8g 甘露醇可带出 100ml 水分;用药 20—30 分钟后 ICP 开始下降,可维持 4—6小时;通常用20%甘露醇125 — 250m1,每6—8h 一次,疗程7 —10d ;如有脑疝形成征象可快速加压经静脉或颈动脉推注,但症状缓解是暂时的,只能为 术前准备提供时间;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者宜慎用; ② 利尿剂:速尿较常用,常与甘露醇合用可增强脱水效果,每次 40mg ,每日2— 4次, 静脉注射; ③ 甘油:宜在症状较轻或重症的病情好转期使用, 10%复方甘油溶液500m1,每日1次, 静脉滴注, 3—6 小时滴完;脱水、降颅压作用较甘露醇和缓,用量过大或输液过快时易发 生溶血; ④ 10%血清白蛋白:50 — 100m1,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低蛋白血症病人更适用,可 提高胶体渗透压,作用较持久; ⑤ 地塞米松: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维持血脑屏障功能,用药后 12—36小时才显示抗脑 水肿作用; 因易并发感染或促进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 影响血压和血糖的控制, 故不主张常 规使 用;对病情危重者可早期短时间应用, 10—20mg / d ,静脉滴注。 (4)控制高血压:脑出血后血压升高是对 ICP 增高情况下为保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量 (CBF) 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反应,当 ICP 下降时血压也会随之下降,因此通常可不使用降压药,特 别是注射利血平等强降压药; 应根据患者年龄、 病前有无高血压、 病后血压情况等确定最适 血压水平。收缩压 180—230mmHg 或舒张压 105—140mmHg 宜口服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 降压药;收缩压 180mmHg 以内或舒张压 105mmHg 以内可观察而不用降压药。 急性期后 ICP 增高不明显而血压持续升高者, 或腹泻者,可适当增加入液量。维持中心静脉压 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 13.5— 18g 。 5~12mmHg 或肺楔压在 10~14mmHg 水平。 50— 70mmol/L ,补钾 40~50mmol / L,糖类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优选稿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 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 1、急性脑梗死; 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怀疑为 进展性卒中可延至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 3、年龄18-80岁; 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卒中量表NIHSS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 级。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 1、年龄>80岁; 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右者除 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 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 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 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生化检查 (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 头部CT 低密度影或正常高密度影 (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 4.5h以内4.5h以内6h以内 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动脉溶栓 (无禁忌症)(有禁忌症)(无禁忌症) 动脉介入溶栓流程 术前处理 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 术前准备术前备药术前用药 (备腹股沟区皮肤(尼莫通NS250ml+胞二磷胆碱0.5 套尿套或停留尿管介入室已备有尿激酶NS20ml+地塞米松5mg?碘试、左下肢留置如rtPA则需取药) 针、静脉推注泵) 立即通知介入室、尽快送介入室

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修订案)(对本优势病种中医诊疗常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根据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路径的要求,结合本科室特点,在2011年诊疗常规基础上,修订诊疗常规,优化诊疗方案。) 本病是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临床上以半身不遂、口舌 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本诊疗常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1.痰瘀阻络证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阻滞经络。 2.风火上扰证 辨证要点: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症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3.阴虚风动证 辨证要点: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症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膶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阻络。 4.气虚血瘀证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不运血,气虚血瘀,脉络不畅。 5.痰热腑实证 辨证要点: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四、辅助检查 (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凝血四项。 4.肝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 5.头颅CT。 6.心电图。 7.胸片或肺部CT。 8.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椎动脉彩超)。 9.相关检查:双侧血压、双侧脉搏、听诊双侧颈部血管听诊区(锁 骨下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及眼动脉听诊区。

脑出血临床路径及诊疗规范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头颅CT 、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2.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3.降压药物: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缓泻药:乳果糖、酚酞片、番泻叶等。 5. 并发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感染、控制癫痫发作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 7.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其解决思路与措施(2012) 一、临床资料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血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中风病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中风辨证诊治。中经络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暴亢、阴虚风动、气虚血瘀四型,分别应用脑脉通1-4号治疗。 我科在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共收治中风病人405人,其中中风急性期386人,中风恢复期19人,中风住院人数占内科总住院人数39%。其中男198例,女207例;年龄最小者51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67.5士5.3)岁。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其中风痰上扰型共128人,占31.6%;肝阳暴亢型共56人,占13.8%;阴虚风动型占105人,占25.9%;气虚血瘀型占116人。占28.6%。。在总疗效判定方面,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5%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在中风的治疗中,在按照西医(脑梗死)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辩证施治。中医认为中风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治疗以袪风化痰、平肝潜阳、滋阴熄风、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方法。但以活血通络贯通始终。风痰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用丹参,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方药如下:陈皮12g 、半夏15g、茯苓15g、天麻20、丹参30g 、当归20g、胆

脑梗塞诊治指南

脑梗塞得诊治指南 脑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 )脑梗塞就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得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得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少见于儿童少年。 脑梗塞易患人群 1、有脑梗塞家族史得人;2、高血压及某些低血压病人;3、糖尿病病人;4、脑功脉硬化病病人;5、肥胖病人;6、多血质人(指红细胞增高、红细胞比积增高得人);7、高凝状态及血脂增高得病人;8、低纤溶状态(指自身溶解血栓得功能下降);9、高粘血症(指纤维蛋白原、血脂、红细胞增高、高凝等原因造成得血液粘滞度增高得病人);10、大量吸烟得人(每天10支以上,超过10年);11、血栓前状态(泛指曾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心绞痛发作等);12、高龄。 流行病学:近30年来我国得发病率与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185-219/10万,每年脑卒中发病200万人,存活得700万人,死亡120万,2/3致残或致死就是发达国家得死亡数得总与。据预测到2020年世界疾病负担脑血管病得发病率达到49%。 脑梗塞易发时段:人们常会遇到这样得事,一些老年人清晨一觉醒来,却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甚至完全偏瘫,或伴有不会说话等症状。送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为脑梗塞。 目前认为与机体得动脉血压、血浆中儿茶酚胺及纤维蛋白原活性等生理性昼夜变化有关。 1、血压波动人由于受生物钟得影响, 血压具有明显得昼夜波动性。总体上说,人到夜间入睡后,血压会自然下降一定幅度,血流速度也随之减慢,于就是便成了清晨发生脑梗塞得生理病理基础。 2、血液凝固性改变有人通过连续抽血化验24小时血液粘度,发现人体在早晨2时至6时血液中儿茶酚胺、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红细胞压积以及粘度均相对增高,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加之人经过夜间长时间得睡眠,不吃不喝,没有补充水分,仍继续有肾小球滤过,导致血浆丢失,血液变得更加浓缩,粘度更大,因此易发生脑梗塞。 3、睡眠姿势还有学者指出,可能睡眠时姿势得固定侧卧,使颈部扭曲,压迫颈动脉,造成供血减少或静脉回流不畅,与发生脑梗塞有一定关系。 鉴于以上原因,有人提出,凡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存在得老年人,在睡眠前适当地喝些白开水,对预防脑梗塞有一定好处,尤其就是对睡前喝酒较多得人更为重要。另外,夜间睡眠姿势也应注意,防止因固定侧卧而引起颈内动脉受压。

脑梗死诊疗常规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发病年龄较大,常伴高血压或心脏病或糖尿病史;发病前可有TIA发作;起病突然;多于安静休息时或由静态到动态时发病;症状可有一定时间的进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还常有失语。CT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 (二)辅助检查 发病后做CT或MRI、SPECT、脑血管超声以了解颅内病变及血流情况。检测血流变学、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凝血及纤溶功能。 (三)鉴别诊断 脑出血,非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二治疗 (一)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合理调整血压。抗感染,应予敏感抗生素抗炎。纠正血糖。保持 大便通常。 (二)治疗急性并发症:脑水肿,20%甘露醇125-250ml静点每日2-4次;10%复方甘油250-500 ml静点每日1-2次;严重者可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加 入甘露醇中静点。癫痫,使用抗痫药。 (三)溶栓治疗:发病不超过6小时,普通CT扫描未出现病灶,无明显意识障碍。尿激酶50万IU-200万IU溶于100-200ml生理盐水,1次或2次 给入,速度每30分钟25万。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100mg快速 静点。 (四)抗凝治疗:病程超过6小时,失去溶栓机会,进展性卒中。低分子肝素: 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使用时注意血小板记数不低于8万/微 升。 (五)抗血小板聚集:阿斯匹林50-300mg每日一次,或噻氯吡啶250mg每日一次。 (六)神经保护剂:钙拮抗剂,尼莫通10毫克每日静滴1次,口服尼莫通30mg 或尼莫地平40mg,每日3 次。脑代谢活化剂,ATP,胞二磷胆碱。(七)中医治疗:常用川芎、丹参、红花等药物。 (八)康复,心理治疗。 三工作规范 (一)门诊:询问病史,常规查体,根据病情做急诊CT检查。急,重病人转急诊。症状轻,发病时间长,与静点及口服药治疗。主要脑血管扩容剂,抗凝,抗血小板凝集,钙拮抗剂治疗。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随时可 变化。 (二)急诊:询问病史,常规查体,CT检查。病情较重者,先保持呼吸道通畅,治疗急性并发症,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再进行CT检查。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治疗。如有条件转入病房。同时生化及电解质 化验,ECG检查。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 (三)病房: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保持生命体征平稳,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治疗。进行血,尿,便,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TCD,颈动脉超声检测,血流变学化验,MI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