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教案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教案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教案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教案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1.简述梭伦改革在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和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等方面的主要措施。2.指出梭伦改革呈现的“革命性”与“中庸式”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情感态度价

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颁布“解负令”

主要内容;结果和意

义通过学习梭伦改

革的具体措施,以

及对雅典民主制

度带来的影响,能

对希腊不同时期

的改革进行较为

全面的比较、概括

和阐释,培养学生

对历史现象的辩

证分析、比较能

力。

重点了解梭伦

改革的主要措

施及基本特

点,认识梭伦

改革的必要

性。能够运用

历史知识理论

正确地解释历

史现象并做出

正确的评价。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史实论证

学习梭伦一

心为公的优

秀品质,逐步

形成对国家、

民族的历史

使命感和社

会责任感。认

识杰出人物

在雅典民主

政治进程中

的重大影响。

确立财产等级制

目的及内容

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

“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它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以前学过,但也有些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增强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主要采用谈话讲述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雅典,这个以希腊智慧女神命名的城市,许多同学可能知道它是希腊的首都,是现代奥运会的发源地,是2004年奥运会的举办地。至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也正是从这里起源的,在我们当今世界的许多民主与法制制度,都深深留下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痕迹,梭伦正是这一民主制度的开启者。今天就让我们来全面了解一下这一改革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法令)

1、目的:保护平民财产和人身权利,缓和社会矛盾

2、内容

(1)解负令:“负”指的就是债务,“解负令”就是废除债务的法令。

①颁布“解负令”:法令规定,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做奴隶的公民,由城邦拨款赎回。

“资料回放”(请一学生朗读):

废除债务奴隶制的必要性与艰巨性(见“资料回放”,拔掉债权标,归还因债务抵押的土地;赎回被卖到外邦的债务奴隶;解放因欠债卖身为奴的债务奴隶)

②废除“六一汉”制度,因规定债务而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

③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④制定“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

设问:梭伦的经济改革措施遇到来自贵族们的阻力,他是如何应对的?

除了依靠平民支持坚持改革外,他还对贵族作出一些让步:

(2)对贵族让步

①目的:为减轻贵族的反抗,稳定社会秩序。

这些改革遭到贵族的激烈反对。他们四处活动,煽动闹事,围攻梭伦。梭伦一方面依靠平民支持,坚持推行改革:另一方面,为了减轻贵族的强烈反抗,稳定社会秩序,也对改革措施进行了一些调整,使贵族得以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②表现: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

③分析:调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改革的策略性。

3、影响

(1)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2)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扩大了公民的基础;

(3)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改革使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债务奴隶、平民、贵族成为雅典公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但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他们主要来源于奴隶市场、海外掠夺或战俘。

“历史纵横”、“古代希腊的奴隶市场”图和

(1)雅典奴隶的来源十分广泛:债务奴隶、奴隶市场、海外掠夺和战俘;

(2)雅典奴隶制度比较完善,是典型的古典奴隶制,表现为:奴隶来源于外国人并且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商品性生产占有很大比重、奴隶制共和国成为普遍的政治形式、文化艺术成就辉煌;

(3)奴隶的状况悲惨(见图,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和奴役);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2、内容

(1)原则(划分标准):根据财产多少而不是身份

(2)方法:财产与权利、义务挂钩,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越多,义务越多。

(3)权利与义务:

等级名称财产标准享受的权利应尽的义务

第一等级年收入500麦斗以上担任一切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马匹)

第二等级年收入300-500麦斗任除司库外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年收入200-300麦斗担任低级官职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军装,是军

队主要成分)

第四等级年收入200麦斗以下不能担任任何官职,只

轻装步兵和水手(只带棍棒)

有选举权

城邦的所有公用开支的分摊,随等级的高低增减。

关于“雅典的重装士兵”、“现代仿制的雅典战船”

(1)“雅典的重装士兵”来自第三等级;

(2)“现代仿制的雅典战船”中水手来自第四等级;

过渡:财产等级制度对哪一个阶层最有利?有何进步作用?这样的制度能否给公民带来真正的平等?

3、影响

(1)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了道路;

(2)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3)中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

(4)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基于财产的不平等,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但第四等级的农民、手工业者在没有薪金补贴的情况下不可能经常参与政权。

【合作探究】1:阅读【学思之窗】:这种财产等级制度与凭血缘建立的等级相比有什么不同?请对此做出

评价。

财产等级制与血缘等级制的区别在于划分等级的标准不同;评价:财产等级制取代血缘等级制的评价见“影响”。

三、进行国家权力机关的改革

1、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专权

2、内容

(1)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①职能:战争、媾和、选举公职人员,所有公民都可参加。

②作用:削弱了贵族长老会权力,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2)组建四百人会议作为常设机构

①职能: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

②来源:最初四个部落各选100人,前三等公民可以当选。

③作用:实际上掌握最高统治权。

(3)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①职能:审查、起诉、裁决,从四个等级中抽签产生。

②作用:打破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垄断,促进司法民主化。

(4)废除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体现了人道的色彩。

3、影响

(1)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国家政权,中下层平民也取得一些民主权利;(2)有限的津贴使农民手工业者无法经常参政,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合作探究】2:如何理解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雅典政治的民主性有哪些表现?局限性如何?

奠基性:公民群体形成;公民权利有一定程度的确保。

民主性:形式上承认公民的平等权利;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广泛职权;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

局限性:第一,虽然雅典公民形式上享有平等权利,但享有公民权的人在其人口中只占十分之一。所以,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第二,有限的津贴不能使农民、手工业者经常参政。

小结: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

(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2)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3)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1、目的: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扩大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

2、内容

(1)农业

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橄榄油等经济作物,鼓励出口;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

(2)手工业

①规定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

②吸引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给予公民权。

(3)商业和其它

改革币值、度量衡;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倡导节俭;惩罚游手好闲

3、影响: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本课小结】

(1)梭伦改革的特征: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革命性:废除了贵族的特权,扩大了平民的权益

局限性:站在工商奴隶主的立场上,承认财产等级制,对贵族也作出了一些让步

(2)认识:顺应时代潮流,实事求是,改革才能成功。

本课测评:

1、梭伦改革中债务奴隶制的废除和财产等级制的确立有什么意义?

提示:见“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财产等级制”的影响。

2、梭伦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提示:见“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

学习延伸:

1、如果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雅典的平民或贵族,梭伦改革对你有哪些影响?

提示:平民是梭伦改革的受益者:得到土地、人身自由、获得一定政治权利(如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选举陪审员等)、承担一定的义务(如参加军队)、生产积极性提高;贵族是梭伦改革的利益受损者:不能兼并

平民的土地、不能剥削债务奴隶、失去了依靠血缘关系垄断政权的特权。

2、梭伦改革有哪些法治特征?

提示:“法律写在牌子上”反映了法律的普遍性;“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反映了法律的稳定性。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4-2《冷战的开始》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4-2 冷战的开始同步精品教案新 人教版选修3 ★课程标准:美苏的冷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丘吉尔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柏林危机的概况;德国的分裂。 2、理解:情报局、经互会、华约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抗衡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措施;柏林危机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的产物。 3、运用:通过“冷战”的讲述,使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分析国际关系问题,进而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比较:美国对苏联采取除战争以外的冷战政策,而苏联也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从事形成两大对立的北约与华约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一战前出现的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集团的异同。 2、问题探究:通过对冷战的讲述,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从中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3、论从史出:通过相关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冷战政策的表现和实质,从而认识到美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与较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使美苏战时同盟不复存在,代之以对抗和争夺。 2、冷战是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和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及苏联相应的反击措施。 难点:对战后美苏之间冷战的对峙状态的理解。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是在讲述第1课雅尔塔体系下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美苏之间对峙的主要方式及其具体措施问题,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冷战政策及苏联相应的对抗。此外,本课还就双方对峙的重点和前沿──欧洲的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所体现的激烈冷战的状况作为典型例证予以展现。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导入: 先在多媒体打出下面两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材料一: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斯大林 材料二: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知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师:上述材料中,两大阵营首脑的确都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而曾经在战火中并肩战斗、共御强敌的盟友在和平来临时却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话中可以看到,不乏对抗、争夺和浓重的火药味。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美苏之间可能的矛盾是什么?

高中历史 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2)

2015年高中历史 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绚丽多彩的皖南古民居。 2、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3、突出三个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皖南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学习和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明成果。 3、引导学生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措施。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西递、宏村村落水系的特点;徽派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难点 西递、宏村是如何体现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的;徽派建筑所体现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式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共同享受学习成果;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思路 立足课标,根据学情,整合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体系,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远眺、近看、纵观、透视四个角度,全面、具体、深入、细致地了解、欣赏、感受、品味西递、宏村。在每一个视角中,又分为了解、体验和探究、感悟两个层次。这样,纵横交错,经纬结合,形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二、工商业发展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颁布“解负令”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确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商鞅之死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二、富国之法 三、强兵之法 四、取士之法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二、宗教“异端”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土地制度 二、促进经济发展 三、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第3课改革的后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世界遗产委员会有责任对各国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问题严重的遗产项目将被( ) A.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列入《世界遗产公约》 C.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D.直接取消世界遗产资格 2.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 ①工业化浪潮②自然灾害③城市化④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应该( ) A.就本国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B.就本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C.就本国的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D.就本国的所有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4.关于《世界遗产公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议签署的 B.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C.《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D.为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成立世界遗产中心 5.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是( ) A.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B.属于濒危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C.广为人知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D.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古迹 6.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中国宝贵遗产的保护情况和成果有 ( ) ①1985年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②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国家 ③是拥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④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7.完整性是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之一。下列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理解,

2020学年高中历史 3.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7课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结束 一、盟军的反攻 1.太平洋战场 (1)瓜岛战役:1942 意义: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2)马里亚纳战役;菲律宾战役 结果:日本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2.北非地中海战场 (1)北非战事结束: 1942年美英联军“火炬”登陆 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2)意大利投降: 1943年7月,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意大利政变,新政府投降 (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3.苏德战场 (1)库尔斯克战役: 1943年7月,坦克会战。 德军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2)苏军基本收复国土(1944) 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开罗会议的召开(1943年11月) 参加国:中、美、英。 会议内容: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承认。 德黑兰会议的召开(1943年11月) 参加国:苏、美、英 内容:决定在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 2、开辟第二战场的目的 为了加速战争进程,早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1944.6)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由美国人艾森豪威尔指挥。 4、第二战场开辟的历史意义

从此法西斯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战前的准备长达半年,兵力和物质准备充足,对登陆地区的天气、地形等作了详细调查;第二,登陆是在掌握了绝对的制空、制海权的条件下实施的,在登陆前和登陆过程中以强大的航空兵进行猛烈轰炸,摧毁德军海岸防御,掩护步兵登陆;第三,有大规模空降相配合;第四,采取了严密的伪装措施,在登陆前,对加来地区进行了猛烈轰炸,使德军错误地作出判断,将大量兵力配置在加来地区,从而使诺曼底地区成了防御的薄弱环节,使盟军登陆得以成功。 盟军登陆成功后,对德国展开了强大的攻势。1944年8月盟军占领了巴黎,很快,整个法国被解放。 三、德国法西斯的覆灭 1.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内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和战后世界事宜的安排。 2.盟军的进攻,柏林战役 3.德国投降(1945.5.8) 四、日本投降和大战的结束 1.盟军对日本的打击: 1945年初,美军已日益逼近日本本土。4月,美军攻占硫磺岛和冲绳岛,轰炸日本本土。日本经济濒于崩溃。 2.波兹坦会议: ⑴背景 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即将来临 ⑵内容 ①着重讨论战后世界安排问题 ②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3.中美苏对日本的打击和日本投降

最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选修课高效教学浅谈精品版

2020年:新课标下高中历史选修课高效教学浅谈精品版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选修课高效教学浅谈 【摘要】新课标对选修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要认真组织学生选课,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选课方向。在具体教学中,要有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选修课课堂教学务必追求高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必要性选课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在新课标颁布后,再加上部分内容纳入高考范围,所以选修课越来越受到重视。选修课不但是对必修课有力的补充,更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无论哪个学科,只有做到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教学的高度统一,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的教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轻视。教师应该摒除这种观念,不但要开好选修课,更要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一、充分认识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是学好选修课的前提 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设置历史选修课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学习价值,更能满足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认真组织学生选课是学好选修课的关键 新的选修课程设计共有六个学习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六个学习模块从时空地域来看,贯通古今中外;从选材上来看,分别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和文明成果等。这些选修课程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类的“文化自助餐”,供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因此,新的选修课程不仅更具有“选修”的价值取向,而且也具备了实施“选修”的可行性。

高中历史选修人物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人物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 1.1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 案新人教版选修4】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关于课程标准 1、内容: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 始皇的历史功过 2、三维目标: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互动关系,科 学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 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 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 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 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 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关于教学指导意见 : 1、内容: 2、三维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在过程与方法:要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辨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开展评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 活动,从而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 1 的关系;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心体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探索 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和魅力,确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 生态度,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 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 三、关于备课 1、总体把握: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 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知识点总结(全站)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着重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它的文化价值,从而在文明史的架构里呈现新的历史画面。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人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文明已经与自然和人类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融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人类的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是学习者面对的时代命题。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表述如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特色;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能够用艺术的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能就这些遗产对不同文明的影响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能够收集有关资料,以多样的学习方法体会与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体会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开阔的视野,学习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懂得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的光芒,每个单元在表述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折射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课标容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教学要求 知道世界遗产的三大类别;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概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选修一 梭伦改革 1、背景: 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确立。贵族政治上垄断国家政权、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使得公民大会沦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经济上盘剥平民。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国内形势更为紧张;麦加拉占领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 2、改革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享受政治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4)进行民主化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5)组建公民法庭(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基本特点: 梭伦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走中间路线。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又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但又不使其过分强大。 4、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顺应了时代的需要;采用了可行的措施;梭伦既是全权的立法者,又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尊贵守法的典范。 5、历史影响: (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1、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2)魏楚等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社会动荡。 4、文化:(1)“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中心:“农战”与“法治” 内容: 前期:a实行什伍、连坐制度。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后期:a废井田,开阡陌。B推广县制。C统一度量衡。D“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历史作用: 1、政治上:(1)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2)秦国基本上建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共6册.

高中历史选修共6册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1 雅典城邦的兴起 2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3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3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改革迫在眉睫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探究活动课一改革与发展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3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2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改革的后果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2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1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2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3 明治维新 4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2 维新运动的兴起 3 百日维新 4 戊戌变法 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

附录一历史读物与网站推荐 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 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 ──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 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 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 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们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 ──学习编辑历史报纸 附录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旷日持久的战争 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