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浙教版_新教材_八上第14课_《建立分页面》

(教案)浙教版_新教材_八上第14课_《建立分页面》

(教案)浙教版_新教材_八上第14课_《建立分页面》
(教案)浙教版_新教材_八上第14课_《建立分页面》

第14课建立分页面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14课 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柳条湖事件。 2、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地点在沈阳。 3、九一八事变后,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4、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加紧侵略中国的步骤。 5、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是东北三省沧陷。导致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6、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7、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8、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 9、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 10、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1、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12、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又叫做双十二事变,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13、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14、西安事变的结果是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5、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二、列举题: 1、列举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爱国将领及职位。 答: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国民党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 2、列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列举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进行抗日的队伍及领导人。 答: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杨靖宇 4、列举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答:局部抗战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 三、简述题: 1、简述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结果和历史意义。 答: 历史背景: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这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结果: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中共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无效的境地。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 学 教 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 2016年10月-11月 教师:李治民 第11章三角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 等于1800 ,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 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a b c (1) C B A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4课教案

实验中学“361”高效课堂历史教学案 课题第14课难忘 九一八 主备人侯宜才审核人田佳执教人 八年级____班____组学生时间评价 学习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学习难点西安事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积极投入!) 导学思路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一衣带水的近邻,狭长的群岛国家,我们俗称为东 夷,那就是日本。日本侵略中国,自古就有,古人称之为倭寇,近人嗤 之为“日本鬼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 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甲午战争;1915年,日本又诱使袁世凯签订了 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 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二、感悟新知(精彩课堂,由我开始!)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 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此后,日本扶植末代皇帝在此建立了什么政权? 3、不愿当亡国奴的东北热血男儿组成的抗日义勇军和中共派出的抗日游 击队是如何抵抗日军侵略的?你知道战斗在白山黑水间有哪些抗日英 雄?你听说过杨靖宇和马占山的英雄故事吗? 4、日军占领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哪里?在中华民族危机关头,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对全国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5、你一定听说过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爱国壮举? 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 国共产党派出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 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 的最终解决给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三、合作探究、各抒己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 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爱国壮举?目的是什么? 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派出 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什么?主张用 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的最终解决给 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四、走进历史、情感升华(深化知识,我行你也行!) 1 蒋介石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 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的认为 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 极大的幻想;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 高度重视。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两班比较,83班优生多一些,但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84班学生单纯,有大多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平行线是在七年级上第七章提出平行线的概念、画法后的延续,这章将继续学习平行线的有关判定和性质;教学时把握证明难度,避免概念超前,加强形的建模。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说理的过程仍以填空为主,注意避免综合性较强的说理出现。2、要避免证明、命题、定理、公理等词的口头出现,课本是以判定方法、性质、结论来描述。3、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情景抽象为相交线、平行线等数学图形的建模过程。4、还应注意画图、探究性题的教学。另外对教材中(1)P8 例2出现了添辅助线的说明方法,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不要作深入展开,(2)P20 第5题:不是很明确其意图。 第二章特殊三角形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一步熟练几何符号语言的表达、书写;教学时要控制证明的综合难度,侧重计算与形状的判定。本节与以往教材相比较,有以下特点:1、加强了对等边三角形的学习要求;2、强化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3、淡化了30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4、P28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明、P36 例3,教师可简单提出辅助线的作法、作用、要求,但不要藉此来提高难度。5、可以在勾股定理的知识上,让学生去研究探讨,增强数学人文性教育。另外教材中的(1)P24—4、5两题的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教师要作提示、作小结;(2)教师最好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30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3)勾股定理这节中出现了不少“定理”一词,是否在教学时可改。 第三章直棱柱是从七年级上册提出立体图形概念后第一次对立体图形的研究,与原浙江版义务教材相比,是较新的一章(原教材有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也是为高中阶段立体几何中棱柱的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导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姓名:刘昌江备课时间:2012年月日授课时间:20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 【知识链接】: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狭长的群岛国家,我们俗称为东夷,那就是日本。日本侵略中国,自古就有,古人称之为倭寇,近人嗤之为“日本鬼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甲午战争;1915年,日本又诱使袁世凯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5分钟)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此后,日本扶植末代皇帝在此建立了什么政权? 3、不愿当亡国奴的东北热血男儿组成的抗日义勇军和中共派出的抗日游击队是如何抵抗日军侵略的?你知道战斗在白山黑水间有哪些抗日英雄?你听说过杨靖宇和马占山的英雄故事 吗? 4、日军占领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哪里?在中华民族 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对全国人 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5、你一定听说过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 爱国壮举?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派出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 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解 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的最终解决给 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 28万拥有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1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意义。 ◆2、会在简单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会在给定某个条件下进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对关系角的辨认,复杂图形的辨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引入:中国最早的风筝据说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作的,风筝的骨架构成了多种关系的 角。 a1 a2 a387 6 5 4 32 1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 二.让我们接受新的挑战: ------讨论: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 如图:两条直线a1 , a2和第三条直线a3相交。 (或者说:直线a1 , a2 被直线a3 所截。)) a1 a2 a387 6 54 32 1 其中直线a1 与直线a3 相交构成四个角,直线a2 与直线a3 相交构成四个角。所以这个问题我们经常就叫它“三线八角”问题。 三.让我们来了解 “三线八角”: 如图:直线a1 , a2 被直线a3 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a1 a2 a3 8 76 54 321 a1a2 87 6 5 4 321

1. 观察∠ 1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 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a1 , a2 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答: 有。 ∠2与∠6;∠4与∠8;∠3与∠7 2. 观察∠ 3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 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1 , a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答: 有。 ∠2与∠8 3. 观察∠ 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 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1 , a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答: 有。 ∠3与∠8 四. 知识整理(反思): 问题1. 确定前提(三线)(八角)2:在下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请你看看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 结论:两个角的在同一直线上的边所在直线就是前提中的第三线。 五.试试你的身手: 例1:如图:请指出图中的同旁内角。(提示:请仔细读题、认真看图。) 答: ∠1与∠5; ∠4与∠6;∠1与∠A ;∠5与∠A 合作学习:请找出以上各对关系角成立时的其余各对关系角。 1. 其中:∠1与∠5 ;∠4与∠6是直线和直线被直线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此时三线构成了个角。此时,同位角有:,内错角有:。 2.其中:∠1与∠A 是直线和直线被直线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此时三线构成了个角。此时,同位角有:,内错角有:。 3.其中:∠5与∠A 是直线和直线被直线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此时三线构成了个角。此时,同位角有:,内错角有:。 六.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4-14 第14课《难忘九一八》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文综组课型:新授课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知道中国局部抗战从此开始。 2、了解西安事变,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 【学法指导】 1.通过指导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实质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清楚简洁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知识链接】 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狭长的群岛国家,我们俗称为东夷,那就是日本。日本侵略中国,自古就有,古人称之为倭寇,近人嗤之为“日本鬼子”。明治维新后,日本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甲午战争;1915年,日本又诱使袁世凯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年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在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系统学习一下令我们铭记耻辱的一段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此后,日本扶植末代皇帝在此建立了什么政权?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

认识三角形(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 2、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合适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简单的几何问题 4、了解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o的性质是本节重点。 2 .例 3 是立体图形,涉及的角之间的关系不易辨认,是本节难点。【教学过程】 1,合作学习: ①请每个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已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或剪)下来,然后把这三个角拼起来,然后观察这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②请学生归纳这一结论,教师板书: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 2、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应用 ①口答:△ ABC中,/ A=4£/ B=60\ 求/ C ②'ABC中, Z A=5718,,/ B=4649,。求/ C

③厶ABC中, Z A=Z B,Z C=110,求Z A,Z B ④厶ABC中, Z A:Z B:Z C=1: 2: 3,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由上题得出图中三角形的形状 ① ② 得出的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锐角三 角形 ③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钝角三角形 ④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直角的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为Rt△,那么它的其余两个锐角互余。 4、三角形的外角:①定义: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相邻边组成的 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由图得:Z BCE Z ACB=180而Z A+Z B+Z ACB=180 ???/ BCE Z A+Z B 从而得到定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② 外角也并不一定绝对,要会看一个角之是内角还

2017最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1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 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教案01

学习很辛苦,但并不痛苦;学习没有什么捷径,苦学才是根本;在你没有找到“不用重复就可以学习好”的方法之前,请不放弃“重复”这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14课钢铁长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分阶段简要讲述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 (2)根据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能够说出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特点,说出科技发 展对国防建设的作用。 (3)根据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能够说出人民军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进而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 (4)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等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等,说明人民海军、人 民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收集、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到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比较的能力。 (3)通过自由辩论,训练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人民海军、陆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历史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体 会国防力量的日益增强。 (2)认识到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 豪感。 (3)认识到坚固的国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1、重点 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把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定为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能力激活点。可通 过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海军、陆军、空军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在课上进行展示和讲解,来完成解决 重点的第一步,再通过教师所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直接对比和展示,对现代化军队建设和发展情况的 讲解和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升起爱国主义情感,并能树立为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 贡献自己力量的伟大理想。

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数 学教案全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1认识三角形(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 2、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合适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简单的几何问题 4、了解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o的性质是本节重点。 2.例3是立体图形,涉及的角之间的关系不易辨认,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 1,合作学习: ①请每个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已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或剪)下来,然后把这三个角拼起来,然后观察这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②请学生归纳这一结论,教师板书: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 2、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应用 ①口答:△ABC中,∠A=45O,∠B=60O,求∠C ②△ABC中,∠A=57O18,,∠B=46O49,。求∠C ③△ABC中,∠A=∠B,∠C=110O,求∠A,∠B ④△ABC中,∠A:∠B:∠C=1:2:3,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由上题得出图中三角形的形状 ①②得出的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锐角三角形 ③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钝角三角形 ④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直角的三角形 若一个三角形为Rt△,那么它的其余两个锐角互余。 4、三角形的外角:①定义: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相邻边组成的角,叫做三 角形的外角。由图得:∠BCE+∠ACB=180O而∠A+∠B+∠ACB=180O∴∠BCE=∠A+∠B 从而得到定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②外角也并不一定绝对,要会看一个角之是内角还是外 角。 5、练习:1)△ABC中,∠ACD=120O∠A=50O ,求∠B、∠ ACD 2)如书本例题 3),已知,在△ABC中, ∠C=Rt∠,D是BC上一点, 已知∠1=∠2,∠B=25O,求∠BAD数。 6:小结: 角形的内角和性质 ②认识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能准确寻找外角和内角 7,布置作业

八年级下历史第14课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历史第14课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 知识点 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知识就是力量。以下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希望你们喜欢。 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第14课钢铁长城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军队的? ①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建立了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此后我国陆续研制了多种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后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海军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海军已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②空军: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强多架。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③导弹部队: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型号的导弹。 2、1974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3、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点(一) 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①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外交政策。 3、时间: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 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1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意义。 ◆2、会在简单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会在给定某个条件下进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对关系角的辨认,复杂图形的辨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引入:中国最早的风筝据说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作的,风筝的骨架构成了多种关系的 角。 a1 a2 a387 6 54 32 1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 二.让我们接受新的挑战: ------讨论: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 如图:两条直线a1 , a2和第三条直线a3相交。 (或者说:直线 a1 , a2 被直线 a3 所截。)) a1a2 87 6 54 321

a1 a2 其中直线 a1 与直线 a3 相交构成四个角,直线 a2 与直线 a3 相交构成四个角。所以这个问题我们经常就叫它“三线八角”问题。 三.让我们来了解 “三线八角”: 如图:直线 a1 , a2 被直线 a3 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1. 观察∠ 1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 a3 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 a1 , a2 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答: 有。 ∠2与∠6; ∠4与∠8; ∠3与∠7 2. 观察∠ 3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 a3 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 a1 , a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答: 有。 ∠2与∠8 3. 观察∠ 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 a3 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 a1 , a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答: 有。 ∠3与∠8 四. 知识整理(反思): 问题1.你觉得应该按怎样的步骤在“三线八角”中确定关系角?

八年级上册历史13、14课知识点

第13课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具体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爆发时间:1919年 爆发地点(前期中心):北京 参与者(前期主力):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2、运动主力:工人阶级 运动的中心:上海。 运动的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 1.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2、传播情况: (1)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巨大的贡献 (2)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3)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3、影响: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阶级基础)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顶点C所对的边AB可用c 表示,顶点B所对的边AC 可用b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可用a表示. 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探究:[投影7]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 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 有两条路线:(1)从B→C,(2)从B→A→C;不一样,AB+A C>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样地有 AC+BC>AB ② AB+BC>AC ③ 由式子①②③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三角形的分类 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我们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按角分类: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 ? ??? ? a b c (1)C B A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二 新课导入 导入方法一 关于台湾,同学们知道多少?请同学们自由发挥,讲讲自己认识、理解中的台湾。以此引出新课。 导入方法二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导入方法三 教师请同学朗读余光中的《乡愁》。然后向同学提问: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讲解 一、台湾的历史(板书) 讲解方法一 首先我们来看看台湾的形状。 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或是用白纸画一画台湾的形状。 下面根据座位分为四大组,来做抢答题。再请一位同学来做小主持人,负责出题。 让某学生上台担任主持人,其他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课前查找的资料,抢答问题。 参考问题如下: (1)台湾在中国古代史上有许多称谓,请依次说出它在历史上的各种称谓。(滚洲,秦朝;夷洲,三国;流求,隋朝;毗舍耶,宋朝;东番,明初;台湾,明代万历年间;东都,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东宁,郑经继位时;台湾,清朝) 此问题可分朝代提问。 (2)元世祖在澎湖设立的管理机构叫什么?(澎湖巡检司)

(3)1624年,哪国殖民者首先入侵台湾?(荷兰) (4)是谁收复了台湾?(郑成功) (5)台湾府的设立是在哪年?(1684年) (6)台湾何时割让给日本?(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 (7)台湾由日本统治下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是在什么时候?(1945年10月25日)问题顺序可以打乱。 稍作小结: 通过抢答,我们对台湾的情况有了不少的了解。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思考,根据找到的资料回答教师的提问: 从历史上说,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从秦朝开始,台湾就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元朝开始,直到蒋介石逃至台湾之前,台湾一直都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海峡两岸中国人民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等。 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因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从地理上来说,现代科学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台湾的基本地形,也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这也就是说,台湾与祖国大陆根本是一体的。 自从蒋介石从南京败退至台湾之后,台湾就一直与祖国处于分离的状况。而我国政府也一直努力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可以归纳课文内容,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讲解方法二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利用网络互动,并善于正确运用网络工具。 3.让学生利用本土资源挖掘教材深层次的知识。利用政史互融的特点,拉近历史,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学会运用正确眼光审视历史;使学生学会用史实说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的音像资料及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先听一段音乐《松花江上》(教师播放)。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请同学们想一个问题,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导入语例示二] (教师放影片《西安事变》捉蒋片断)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西安事变中东北军捉蒋的一个片断。蒋介石为什么会被东北军将士抓到?东北军为什么会发动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呢?这得从西安事变的背景说起。西安事变主要是在日本侵华日益扩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蒋不听张学良劝告抗日而一意孤行“围剿”红军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么,导致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事件有哪些?日本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其标志是什么?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板书]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