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脉及其络脉分布

任脉及其络脉分布

任脉及其络脉分布
任脉及其络脉分布

任脉及其络脉分布

1.任脉

女子起于胞中(即子宫卵巢),男子起于阴囊(即睾丸),发出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后行,在腹腔沿脊柱腹侧上行到胸椎;一支浮而外者,从子宫或睾丸发出后,分布于外生殖器;其主干线从外生殖器上行经耻骨前,循腹壁经脐中央,上行至胸,分支分布于心,主线上行颈前,沿气管到喉咙,通过舌下,前屈绕下颔,上行分布于口唇,在人中穴于督脉相沟通。

在下颔承浆穴分出左右两支,绕口角上行,至眼眶下入眼眶内,分布于眼球。

《素问·骨空论》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灵枢·五音无味》载:“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奇经八脉考》载:“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在两阴之间)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横骨上毛际陷中)上毛际,至中极,(脐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三阴任脉之会)历石门(即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三焦募也)气海,(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脐下一寸,当膀胱上口,三焦之募)循神阙、(脐中央)水分,(脐上一寸,当小肠下口)会足太阴于下脘。(脐上二寸,当胃下口)历建里,(脐上三寸)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脐上四寸,胃之募也)上上脘、(脐上五寸)巨阙、(鸠尾下一寸,心之募也)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中间)玉堂、(紫宫下一寸六分)紫宫、(华盖下一寸六分)华盖、(璇玑下一寸)璇玑,(天突下一寸)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上,舌下,中央)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唇下陷中)环唇上,至下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

2.任脉的络脉

《灵枢·经脉》载:“任脉之别,名曰鸠尾,下鸠尾,散于腹。”

起于胸骨剑突下的任脉尾翳处,沿腹前壁下行分布于上腹内。

3.任脉为病:

素问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又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又曰∶上气有音者,治其缺盆中。(谓天突穴也,阴维、任脉之会,刺一寸,灸三壮)

脉经曰∶寸口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取关元治之。

又曰∶横寸口边,脉丸丸者,任脉也。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

冲脉分布

1、冲脉

冲脉与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即子宫、卵巢),所谓三脉一源,男子起于囊中(即睾丸)。从胞中发出后与足少阴肾经相结合,在此分为两支,第一支并足少阴肾经后行,沿脊椎腹侧上行,分布于肾及脊椎的腹侧。第二支并足少阴肾经前行,沿任脉两侧的足少阴肾经上行,到胸部分支分布于胸,其主线上行沿气管两侧分布于喉咙,由喉咙上行,绕下颌上行分布于口唇。

还有一支沿股内侧下行,经腘窝内侧,胫骨内侧,下行至内踝后,斜行到足底,在内踝下分支行足背至大趾。此支已归属足少阴肾经线路。

《奇经八脉考》载:“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一名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横骨两端,动脉宛宛中,足阳明穴也)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阴去腹中行五分,冲脉行于二经之间也。横骨在阴上横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半)挟脐左右各五分,上行历大赫、(横骨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气穴、(即胞门一名子户、大赫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少阴、冲脉之会)四满、(气穴上一寸)中注、(四满上一寸)肓、(中注上一寸)商曲、(肓上二寸)石关、(商曲上一寸)阴都、(石关上一寸)通谷、(阴都上一寸)幽门,(通谷上一寸,夹巨阙两旁,各五分陷中)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灵枢经曰:冲、任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任冲并伤,脉不荣其口唇,故髭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天宦不脱于血,而任冲不盛,宗筋不强,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

素问水热穴论曰: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王启玄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一云冲脉起于气冲,冲直而通,故谓之冲。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启玄曰:心脏在南,故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后曰太冲。足少阴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两脉相合为表里也。冲脉在脾之下,故曰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灵枢经曰: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中,伏行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并于少阴,渗三阴,斜入踝,伏行出属跗,属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间,渗诸络而温足胫肌肉。故其脉常动,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王海脏曰:手少阳三焦相火为一腑,右肾命门为相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脉同诊。肾为生气之门,出而治脐下,分三歧,上冲夹脐过天枢,上至膻中两乳间,元气所系焉。又足太阳之别,并足太阳正路入络膀胱,约下焉。三焦者,从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为上中下三焦,其实真元一气也。故曰有脏无腑。

脉诀云: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

一云:其腑在气街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脐旁;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治在脐。

经曰:原气者,三焦之别使也。肾间动气者,真元一气,分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李濒湖曰:三焦即命门之用。与冲、任、督相通者,故附着于此。

2.冲脉为病

越人难经曰: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

灵枢经曰:气逆上,刺膺中陷下者,与下胸动脉。腹痛,刺脐左右动脉,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按之立已。

李东垣曰: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逆。

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宜调中益气汤加吴茱萸五分,随气多少用之。(脾胃论)夏月有此,乃大热之证,用黄连、黄柏、知母各等分,酒洗炒为末,白汤和丸,每服一二百丸,空心白汤下,即以美膳压之,不令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盖此病随四时寒热温凉治之。

又曰:凡逆气上冲,或兼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逆也。若内伤病此,宜补中益气汤加炒、炒连、知母,以泄冲脉。凡肾火旺,及任、督、冲三脉盛者,则宜用酒炒黄、知母,亦不可久服,恐妨胃也。或腹中刺痛,或里急,宜多用甘草,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属血虚,血虚则里急,宜用当归。逆气里急,膈咽不通,大便不行者,宜升阳泻热汤主之。(方见兰室秘脏)麻木,厥气上冲,逆气上行,妄闻妄见者,宜神功丸主之。(方见兰室秘脏)

孙真人千金方云:咳唾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寸脉沉,尺脉微,宜茯苓五味子汤,以治其气冲。其方用茯苓、五味子(二钱)桂心、甘草,(一钱)水煎服。胸满者去桂。

程篁墩曰:太平侯病膻中痛,喘呕吞酸,脐上一点气,上至咽喉如冰,每子后申时辄发,医以为大寒,不效。

祝橘泉曰:此得之大醉及浓味过多,子后申时相火自下腾上,故作痛也。以二陈加芩、连、栀子、苍术,数饮而愈。

素问痿论曰: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当各补其营而通其,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谓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主气法时月也)

李东垣曰:暑月病甚,则传肾肝为痿厥。痿,乃四肢痿软。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烦。冲脉气逆上,甚则火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须也。

经曰:下气不足,则痿厥心。宜以清燥去湿热之药,或生脉散合四苓散。加酒洗黄、知母,以泄其湿热。

李濒湖曰:湿热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渗泄之药。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补之药。

灵枢经曰: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气在腹者止之背与冲脉于脐之左右之动脉;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先按在上,久应手乃刺而与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作痛。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

王叔和脉经曰: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沈之俱有阴,阴阳皆盛,此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为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痴。

又曰: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

又曰: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乃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张仲景曰:伤寒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之则衄而渴,心苦烦,饮水即吐;(先以五苓散,次以竹叶汤)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头眩咽燥,鼻干心悸。(竹叶汤)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之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此为难治;(或先用防风白术牡蛎汤,次用小建中汤)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不止,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反欲拳。

(先服甘草干姜汤,次服小建中汤)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之则气上冲,正在心端,(李根汤)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热汗泄,欲水自灌。(竹叶汤)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之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头痛目运,恶寒吐谷;(先服大陈皮汤,次服小建中汤)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甘草泻心汤)

李濒湖曰:此乃脐之左右上下,有气筑筑然牢而痛,正冲、任、足少阴、太阴四经病也。成无己注文,以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脾,盖未审四脏乃兼邪耳。

岐伯曰:海有东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应之。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气海有余,气满胸中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四脉解析,一看就懂了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四脉解析,一看就懂了! 酸碱平DDS技术指导2018-04-25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酸碱平DDS技术指导”,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养生知识,技术指导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一、任脉

长于胞中,包围着女性的子宫和软组织部位,直线上升,经肚脐的神阙穴到腹腔、到咽喉,到承浆穴,连接脉络绕嘴唇一圈于面部,任脉属于阴脉之海,连接着人体的手三阴,足三阴,也就是六条正阴经:心经、心包经、肝经、肺经、脾经、肾经。任脉长于胞中御五脏所相连,循环全身。 当一个人亏气亏血了,气血循环不畅任脉不通或血液里有毒素了就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慢慢下降:刚开始心律不齐、胸闷气短、心慌、时间长了心脏就不好了。 心火旺的人就会舌尖上长红刺长溃疡:心理压力大的人眉心会长痘痘,影响肝功能后眼睛开始雾、干涩、看不清、痒痒、老花眼等;肝油炎症的人,眼睛周围就长斑:肝阳虚的人眼睛上鼓,肝阴虚的人眼睛内凹。 所以当你眼睛有一点点不舒服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肝功能开始下降了,要调理了。 影响脾功能以后,皮肤松弛没有弹性,严重者造成脏腑下垂,功能下降。脾功能下降的人会影响胃造成脾胃失调,爱吃凉的东西造成宫寒。 宫寒以后,时间长了就会造成月经量非常少,来月经偶尔痛经,来的都是黑血,这个人的嘴唇发紫。 影响肺功能以后,这个人就得咽喉炎、鼻炎、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肺有炎症的人额头上就长斑,炎症的哮喘、干咳造成免疫力下降,爱感冒。 子宫有糜烂的人,嘴唇一圈就长斑;宫寒的人下巴爱长痘痘;便秘多年的人两个腮部长斑;内分泌失调的人发迹线周围长痘痘。 这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表明我们的五脏功能下降了都是和这条任脉有关。 二、冲脉

任脉不通原来有这些症状

任脉不通原来有这些症状 经常会听中医说任脉不通的问题,任脉不通在临床上的表现会伴有带下白色,严重的会影响到正常的身体体质条件,如果女性有任脉不通的现象,就会造成女性的白带功能异常,没有办法正常怀孕,月经量少,阴道经常出血,即便是怀孕后也可能会引起流产的征兆,危害性非常大。 ★本证是任脉及相关奇恒之腑等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任脉不通可表现为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疵气;任脉虚衰可表现为胎动不安,小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病机分析: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沿正中线上行,对于阴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阴脉之海"之称。 任脉阻滞不通则经闭;任脉不通,气血失养则宫寒不孕,带下色白;气滞瘕聚则少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任脉不通,肝经气滞,则睾丸胀痛,疝气。 "任主胞胎"能调节月经,促进

女子生殖功能,维持妊娠。任脉虚衰不能妊养胞胎,则胎动不安,少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任脉虚衰,不能调节月经测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淋漓不尽;任脉虚衰,气血失于濡养,则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亦为虚衰之象。 ★本证是任脉及相关奇恒之腑等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任脉不通可表现为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疵气;任脉虚衰可表现为胎动不安,小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 病机分析: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沿正中线上行,对于阴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阴脉之海"之称。任脉阻滞不通则经闭;任脉不通,气血失养则宫寒不孕,带下色白;气滞瘕聚则少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任脉不通,肝经气滞,则睾丸胀痛,疝气。 "任主胞胎"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维持妊娠。任脉虚衰不能妊养胞胎,则胎动不安,少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任脉虚衰,不能调节月经测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淋漓不尽;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2)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 目录 (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 一、头部疾病 (一)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书) 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 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 (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 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 (三)前头痛: 1、针火菊立止头痛。(己验证) 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己验证) 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 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 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 (六)眉棱骨痛: 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 寸处)(视频) (七)感冒头痛: 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 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 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 配灵骨大白 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书) 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 取穴:(77-1 )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

任督配穴法的应用体会

“任督配穴”法的应用体会 任督二脉是奇经八脉的主要组成部,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直着溢蓄、调节、统辖的作用,从而加强了人体经脉之联系。任督二脉,又总济十二经脉,故有“阴阳经脉之海”之称。 任、督二脉皆起于小腹内,分别循行于前后躯干的正中,上至头面,在厅经八脉中唯有任督二脉分布着它本经所属之穴位,而不依附于它经,起着组合与统领全身诸阴阳经的作用,所以治疗疾病非常广泛,尤其对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临床上我们常应用任督二脉的腧穴来治疗癫、狂、痫、昏迷、失语、失眠、惊悸、癔病、痴呆、脑部疾患后遗症、各种妄想、遗精,以及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惊风、阳萎、遗精、缺乳和经血过多等病症,辨证的选取任督二脉穴位,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配穴方法,我们称之:“任督配穴”法。 一.任督二脉的生理、病理论述 督脉上通脑海,下达尾闾,循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分布于脑、脊部位;十二经脉的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脉均会于督脉,为“阳经之海”,有调整全身诸阳之气的作用;同时督脉对人身元气有密切的影响,督脉由下向上,贯脊属肾,它的别络则从上而下,循膂络肾,肾为先天之本。祖国医学认为,左肾属水,右肾属火,为生命始生之门。所谓“贯脊属肾”与“循膂络肾”,就是络属两肾,联属命门,以维系人身元气。若督脉不各,则会出现如《内经》所说:“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脊强”是经气阻塞;“头重高摇之”:临床多见于阳虚而清阳不升或阴虚而风阳上扰两种类型;虽然病机的性质截然不同,但都与督脉有关。由于督脉统一身之阳,又络一身之阴,其经气发生异常时,还可导致阴阳乖错,而举发《以脉》所云:“大人癫痫,小儿风痫”。临床上治疗癫痫,角弓反张,首取督脉之“百会”穴。他如风气侵袭督,由经脉入脑,可发生“脑风”;又因督脉支别由少腹上行,督脉不和,亦能发生少腹气上冲心,二便不通的“冲疝”症以及癃闭、遗尿、痔疾、妇女不育等疾患。这些都为督脉治疗疾病范围提出了有力的论证。 任督是三阴经脉与阴维脉、冲脉之所聚会,可调节全身诸阴经之气,故有“阴经之海”之称。历代医家在论行脉之功能时提出:“任者妊也,为阴经之妊养”、“任主胞胎”,又曰:“妇人生养之本”等等。任脉起于少腹,为阴中之阴,故废液病多为下焦少腹部位,特别是肝肾方面的疾病。如任脉经气虚耗或阴气衰竭则可致“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它同肾气和胞宫的密切关系。足三阴之脉皆行少腹面隶属于任脉,故任脉在内科疾病中也关系密切。临床上针久治疗癫痫、月经病、疝气、带下等疾病时,多以任脉穴为主。 任、督二脉,交会于“龈交”穴、循环往复,维持着人身阴阳脉气的相对平衡,因而任督的胜衰,常为导致神志病的因素。如癫狂等精神病不慌不忙任督之阴阳失调有关,故治疗时以调和任督两经而取效。 二、“任督配穴法”的渊源 奇经八脉,古医籍中论述较分散,尤其在分布路线上缺乏系统性。根据《素问》、《灵枢》、《难经》及后世《甲乙经》等均有督脉“上贯心”、“入属于脑”,任脉“进入目系”,“由胞贯脊”的记载,说明它与心、脑有一定的联系;《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为任督二脉在治疗神志方面的疾病提出了理论根据,这也是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从解剖的角度上不谋而合的又一范例。明·李木延《医学入门》指出:“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骨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进一步说明了脑和脊髓两者相连,并在结构和功能上关系密切。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两目系如线,长于脑”。《内经》进一步阐明了精神意识与头的关系,说“头为精明之府”。李时珍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明·王惠源在《医学源始》中还指出:“耳、目、口、鼻之所导入,最近于脑,

任脉、冲脉、督脉、带脉

任脉、冲脉、督脉、带脉 一、任脉 长于胞中,包围着女性的子宫和软组织部位,直线上升,经肚脐的神阙穴到腹腔、到咽喉,到承浆穴,连接脉络绕嘴唇一圈于面部,任脉属于阴脉之海,连接着人体的手三阴,足三阴,也就是六条正阴经:心经、心包经、肝经、肺经、脾经。肾经。任脉长于胞中御五脏所相连,循环全身。当一个人亏气亏血了,气血循环不畅,任脉不通或血液里有毒素了就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慢慢下降:刚开始心律不齐、胸闷气短、心慌、时间长了心脏就不好了。心火旺的人就会舌尖上长红刺长溃疡:心理压力大的人眉心会长痘痘,影响肝功能后眼睛开始雾、干涩、看不清、痒痒、老花眼等;肝油炎症的人,眼睛周围就长斑:肝阳虚的人眼睛上鼓,肝阴虚的人眼睛内凹。所以当你眼睛有一点点不舒服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肝功能开始下降了,要调理了。影响脾功能以后,皮肤松弛没有弹性,严重者造成脏腑下垂,功能下降。脾功能下降的人会影响胃造成脾胃失调,爱吃凉的东西,造成宫寒。宫寒以后,时间长了就会造成月经量非常少,来月经偶尔痛经,来的都是黑血,这个人的嘴唇发紫。影响肺功能以后,这个人就得咽喉炎、鼻炎、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肺有炎症的人额头上就长斑,炎症的哮喘、干咳造成免疫力下降,爱感冒。子宫有糜烂的人,嘴唇一圈就长斑;宫寒的人下巴爱长痘痘;便秘多年的人

两个腮部长斑;内分泌失调的人发迹线周围长痘痘。这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表明我们的五脏功能下降了都是和这条任脉有关。二、冲脉 长于胞中,放射两边,包围着女性的卵巢和软组织部位,从两侧上行于乳房、到咽喉、环绕唇口,到脸的两颊、到头顶。冲脉上冲头顶,下达四肢,统领全身气血,称血海。当冲脉不通,气血循环不畅,这个人手脚冰凉,到中年后,怕冷,到老年以后就手脚麻木发僵,活动不自如。有些人脚跟裂,脚茧厚,久而久之就得了关节炎,不光腿不舒服全身都不舒服,而且吃得营养不吸收,恶性循环又缺钙、腰酸腿软、腿抽筋。酸困、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坐月子、做人流受寒地人,后期出现偏头痛、严重者半身麻木,血脂粘稠的人就会出现头晕,严重者偏瘫、脑溢血,加上这个人爱生气就会出现脑梗塞、这都跟我们的血稠有关系。卵巢功能下降,分泌的雌激素不均匀,这个人就得乳腺小叶增生。爱生气的得乳房肿块纤维瘤;有的乳房胀痛去医院检查又没有毛病,一定要小心了,因为这是毛病出现在子宫和卵巢下面,当子宫和卵巢有问题时顺着冲脉上行的气血是有问题的,在乳根部位它就形成堵塞,当你不治时乳腺就有问题了。卵巢有炎症有囊肿的人,脸额就长斑,所以说脸是女人的健康地一面镜子,也是五脏六腑、子宫、卵巢的一面镜子。皮肤黄了贫血,那个部位长斑相对应的那个部位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市面上很多爱美的女人花

打通任督二脉的方法和作用

打通任督二脉的作用和方法 至于「打通任督二脉」,可从中医与道家导引养生的角度分别探讨。中医的观点可从《灵枢.营气篇》的叙述,了解十二经脉与任督两脉的循环次第。经脉的流注从肺经开始,依次循环到肝经;再由肝经入胸,上行经前额到头顶,再沿督脉下行至尾闾,经阴器而通任脉上行,然后再回流注入肺经。《营气篇》说:「此营气之所行,逆顺之常也。」这是医经所述,任督之气在人体运行的自然规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何须打通任督二脉?以道家导引养生的观点,所谓「通任督」也就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道书《太平经》认为,人的寿命极限为上寿一百二十岁,只要以导引内丹的训练,从「逆」的方向上夺天地之造化,凝练精、气、神,提高生命品质,就可挑战年寿极限。所谓「逆」,是指督脉由会阴起经背脊三关而达头顶百会,再由身前任脉而下丹田,此称为周天,正好与上述医家所提的经脉循行途径相反。道家藉由小周天的行气锻赞,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水榖精微)结合凝练成「」,而称为「药」,此即练精化,又为「初关」;尔后再进入大周天练气化神阶段,谓之「中关」;最后再进入大定阶段,达「上关」之练神还虚,而入道体。其中周天的运行以任督两脉为主,这种后升前降的机制,称为升阳火而降阴符,即为打通任督二脉。初关为九月关、中关为十月关、上关为九年关,可见修练之不易。不过,这个修练脉络,却清楚标示从身体到心灵、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灵性的质变过程,是具体可循的。至于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可能性,经典中虽确实可见内功深厚的道士「布气」之说,即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但除了武侠小说,正典中未曾见到以外气打通任督二脉之说。布气治病,是在当时医学环境条件下,面对疾病的无奈对策;当今医疗科技已百倍于布气之功效,若说藉由外力就能轻易打通任督二脉,应属夸张之词。医家与道家对任督两脉行径的说法,就我个人练功的心得,其差异可从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的锻赞区隔。经书说「顺成人,逆成仙」,即督脉上行而任脉下行。只要练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体原气,女子以练任脉为主,盈其血,男子以练督脉为主,盈其气;并从「调心」、「入静」着手,河车倒转,而使身形固养,任督两脉气机通畅,所谓性命双修,即此是也。 任督二脉经络循行 01、 起于中极之下 02、 以上毛际,循腹里 03、 上关元,至咽喉 04、 上颐循面入目 05、 属阴脉之海也 以上为难经?第二十八难中的经络循行描述 01、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 02、 以上毛际 03、 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04、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2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21、泻南补北: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28、阳胜则阴病:即阳偏盛的实热证,大量耗伤津液和阴气,出现实热兼阴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33、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34、肺为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情绪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 37、辨证求因:中医探求病因,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40、阳病阴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阳病”,即指虚热证。因虚热证的病机是阴气虚衰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44、中焦如沤:沤,即沤渍。它生动的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的生理过程。 45、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十二经脉又称“正经”。 52、罢极之本: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53、下焦如渎:渎,即沟渠。喻指下焦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具有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54、小肠主液:是指小肠泌别清浊,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 任脉作用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任脉作用: 1、主治 身体方面: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 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 2、、、、、主治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性冷淡、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黄黑皮肝、体毛过多,毛孔粗大。 3、、、、、、主治 身体方面: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反酸、便秘、口气重;皮肤方面:嘴周暗疮、皮肤色晦无光、鼻翼两旁充血。 4、、、、主治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胸闷、心烦、健忘、反胃、呕吐;皮肤方面:面色苍白、肤色异常、粉刺。 5、、、、、主治 身体方面:咳嗽、气喘、呕吐、胸中气逆、哮喘。 6、、主治 身体方面:牙痛、口舌生疮、舌下肿痛。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作用 1、、、主治 身体方面: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

食道炎、火消化不良、胸膜炎;皮肤方面:皱纹、油脂旺盛、面色苍白。 2、、、主治 身体方面: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胸膜炎、乳腺炎;皮肤方面:面色灰白、晦暗无华、口唇苍白、眉眼之间暗青。 3、、主治 身体方面:产妇乳汁不足,乳腺炎、胸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4、、、梁六穴、、主治 身体方面: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肝炎肠炎;皮肤方面:颜面浮肿,面色萎黄、色素沉着、嘴周痤疮、鼻梁晦暗无光泽、眼角外侧色斑。 5、、主治 身体方面: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痛经、便秘、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黑眼圈、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 6、、主治 身体方面:胃炎,肠炎,肠痉挛,阑尾炎,肠梗阻、便秘、腹痛,膀胱炎,尿道炎、疝气;皮肤方面:黑头、粉刺、丘疹、痤疮、油脂分泌旺盛。 7、、、主治 身体方面: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卵巢机能低下、

任脉全穴

[出处]《甲乙》:“承浆,一名天池,在颐前唇之下,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天池,悬浆,鬼市,垂浆。 [穴名解]穴名承浆者,口中饮食所余,而在外者,此穴其承之之地,故曰承浆。 [位置]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图8—1—7)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下唇肌→颏肌。布有下牙槽神经的终支溯申经和颏动、静脉。 [取法]仰靠坐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穴。 [功用]舒筋散风,定志生津。 [主治]口歪,唇紧,齿痛,流涎,口舌生疮;暴喑,面肿,齿衄,癫痫,面瘫,目瞑,身汗出等。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配穴举例]承浆配劳宫,主治口舌生疮,口臭口干;承浆配风府,主治感冒,头项强痛,牙痛;承浆配委中,主治牙齿出血。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用于面神经麻痹,牙龈肿痛,失语等症的治疗。 [出处]《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中,名曰天突。” [别名]玉户,天瞿。 [穴名解]突犹曲突徙薪之突,乃实而有隙通气之称。天者,言其高处也,任脉人胸穴者在于骨,至此穴乃为空隙之处,而所在又甚高,故名天突。

[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图8-1—7) [解剖]皮肤由→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和颈静脉弓。深层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重要结构。 [取法]仰靠坐位。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处取穴。 [功用]宣肺平喘,清音止嗽。 [主治]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心与背相控而痛;五噎,黄疸,醋心多唾,呕吐不止等。 [刺灸法]针刺天突穴时,可先直刺0.3寸,再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刺入1.0寸,针尖不能向左右偏斜。对于肺气肿病人不能深刺,谨防伤及肺脏,引起气胸。可灸。 [配穴举例]天突配膻中,主治哮喘,胸痹;天突配璇玑、风府、照海,主治喉肿咽痛;天突配灵道、阴谷、复溜、丰隆、然谷,主治咽痛久不愈,暗哑,入睡口干。 [现代研究]近年来有人用鱼腥草注射液注射天突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出处]《针灸甲乙经》:“华盖在璇玑下一寸陷者中,任脉气所发。” [穴名解]此穴则在心之上,故为华盖,如盖之覆乎人头顶。 [位置]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图8-1-6)

(整理)80个穴位定位主治速记.

实践技能80个穴位定位与主治【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手太阴肺经穴【5个】: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穴【6个】: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足阳明胃经【10个】: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足太阴脾经【5个】: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手少阴心经穴【2个】:通里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穴【3个】:后溪天宗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14个】: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足少阴肾经【3个】:涌泉太溪照海 手厥阴心包经【3个】内关大陵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穴【3个】外关支沟翳风 足少阳胆经穴【5个】: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 足厥阴肝经穴【3个】:行间太冲期门 督脉穴【6个】: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任脉穴【6个】: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经外奇穴【6个】:四神聪印堂太阳定喘夹脊十宣 ---------------------------------------------------------------------------------------------- 常用针灸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5个】: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联系脏腑器官:肺、胃、大肠、肺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2.孔最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4.鱼际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冲任两脉

冲任两脉 冲任是奇经八脉中的两脉,王冰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内经》认为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张景岳指出“冲脉为月经之本”。实际上,冲脉与妇女经、孕、产、乳等各项生理功能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病理上,妇科疾病的病机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论是感受寒热湿邪,还是生活所伤、内伤七情,或是体质因素所致的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最终都会引起冲任损伤,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因此,冲任既是妇女的生理特点,又是病变的总因。妇科应特别强调冲任,并将冲任治法列为妇科的重要治法之一。然自古以来,冲任治法的理论仅散见于一些医籍之中,缺乏较全面的总结。 冲脉,是冲任体系中的主宰,为奇经八脉之一,十二经气血之要冲,又为五脏六腑之海,因导源于肾间动气,故又秉有动的活力。冲脉的循行甚广,上行于头咽,下底于足跗,前行于腹内,后走于脊里,三个分支遍及人体上下左右、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无所不涉,故古人又谓之曰太冲。 任脉,亦为冲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冲脉并列为冲任体系的核心。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行身之前,为阴脉之海。任,妊养也,即言任脉有承任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作用,是奇经八脉中的重要经脉,和冲脉一齐共同担任着人体的妊养作用。 任脉和冲脉、督脉三者同出一源而三岐,皆共源胞中,任脉又与督脉交会于天突和天枢穴,三者在生理、病理上皆互为因果关系。尤其冲、任更为相关,首先,冲任皆起于胞中秉受于肾间动气,故最具鼓动之性,肾间动气实为命门之气,冲脉得命门之性而阳气充盛,冲脉又隶属肝肾,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

性悍而喜条达,冲脉得肝之性而流动急畅,故又有直冲之说。冲脉隶于肾又与肾相通,兼秉了督脉之阳气,因此冲脉虽为十二经之海,实则性属阳经,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性征等至为关连。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灵枢·五音五味》亦曰:"伤其冲脉……故须不生,有天宦者……不脱于血,……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冲脉内通于肾间动气,外连于诸经,上与阳明出于气街,下直行于足跗,前并肾经行于腹,后与督脉抵身后之脊膂,因广连诸经,四通八达,饱盈众脉之气血,故《灵枢·海论》曰:"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冲脉又隶于阳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冲脉既秉先天之气,又汇后天之血,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故又有"五脏六腑之海"之说。所谓"海",即言对精、血、气有汇聚、蓄积及贮泻的作用,冲脉之所以称为"海",因其经气旺盛,对经络气血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冲脉随着经络气血的有余和不足而蓄溢,以此起到"十二经之海"的作用,故冲脉又为诸经之要冲。 冲脉本于肾,源于肝,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故冲脉又与"血室"、"精室"的溢泻密切相关,冲脉盛则血室满盈而月事按时而下,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男子血室为"精室",同样受冲脉所主,冲脉盛则精气溢泻,冲脉损则精少无精。 上述说明冲脉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对人体的精、气、血皆有着重要的蓄溢调节作用,对人体生殖生长功能起着平衡和促进作用。 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为"阴脉之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对血海的满溢蓄泻有着重要作用,任脉又为三阴经脉之总汇,故主一身之阴,又称"阴脉之海"。

十二经脉图

十二经脉图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沿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上行,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处,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至腕入寸口上鱼际,沿鱼际边缘,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分支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该经脉腧穴是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共11穴,左右合22穴。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分支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两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该经脉腧穴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手五里、臂臑、肩、巨骨、天鼎、扶突、禾、迎香,共20穴,左右合40穴。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

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本经脉腧穴有承泣、四白、巨、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分支是从心系分出,沿食道两旁,挟咽喉上行,连于目系。直行者是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横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下行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

任脉穴位图

任脉穴位图

任脉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单24穴。 本经循行路线:任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面部进入目眶下承泣穴(此穴属足阳明胃经)。 本经所主病候: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不孕,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阴中痛,腹中结块等。 本经主治病证:腹、胸、项、头、面等局部病症,及相应内脏器官疾病,少数俞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会阴(任脉穴) 位置:会阴部,男性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中点;女性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中点。 主治:小便不利,痔疾,遗精,月经不调,癫狂,产后昏迷,阴痒,阴痛,小便难,大便结,闭经,溺水。 曲骨(任脉穴)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小便淋沥,阴囊湿疹。 中极(任脉穴;募穴——膀胱)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癃闭,痛经,产后恶露不止。 关元(任脉穴;募穴——小肠)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劳羸瘦,少腹痛,吐泻,痛经,尿频,中风脱症。 石门(任脉穴;募穴——三焦)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 主治:少腹痛,水肿,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带下,崩漏,泄痢,阴缩,遗精,阳痿。 气海(任脉穴;肓之原穴)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少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经闭,虚脱,

大便不通,泄痢不止,癃淋,阳痿,崩漏,中风脱症,气喘。 阴交(任脉穴;任脉、冲脉交会穴)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 主治:腹痛,腹满水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绕脐冷痛,泄泻,奔豚,血崩。 神阙(任脉穴) 位置: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绕脐痛,泄泻,脱肛,水肿鼓胀,虚脱,泄痢,五淋,中风脱症,尸厥,风痫。 水分(任脉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主治:水肿,小便不通,腹痛,泄泻,反胃吐食,绕脐痛,腹胀,肠鸣。 下脘(任脉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虚肿。 建里(任脉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腹痛,呕逆。 中脘(任脉穴;募穴——胃;八会穴之腑会)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癫痫,腹痛,呕逆,食不化,便秘。 上脘(任脉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癫痫,黄疸,腹痛,呕逆,食不化,泄泻。 巨阙(任脉穴;募穴——心)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 主治:胸痛,心悸,呕吐,吞酸,癫痫,胃痛,反胃,腹胀,呕逆,惊悸,黄疸。 鸠尾(任脉穴;络穴;膏之原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剑突下1寸。 主治:腹痛,腹胀,癫痫,胸闷,咳嗽,心悸,心痛,呕逆,惊狂。 中庭(任脉穴)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后头高清图解大全】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导读]从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可以看出,左侧的红线是任脉穴位,右侧的蓝线是足阳明胃经,本文高清图解女性人体穴位的详细位置,以及常用穴位在身体方面和皮肤方面的作用与功效。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腧穴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与人体脏腑、机体、五官的健康息息相关,能使人体气血运行畅通,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任脉穴位各个位置 01、曲骨穴02、中极穴03、关元穴04、石门穴05、气海穴06、阴交穴07、神阙穴08、水分穴09、下脘穴10、建里穴11、中脘穴12、上脘穴13、巨阙穴14、鸠尾穴15、中庭穴16、膻中穴17、玉堂穴18、紫宫穴19、华盖20、璇玑穴21、天突穴22、廉泉穴23、承浆穴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任脉作用:

1、曲骨穴主治 身体方面: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 2、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穴主治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性冷淡、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黄黑皮肝、体毛过多,毛孔粗大。 3、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主治 身体方面: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反酸、便秘、口气重;皮肤方面:嘴周暗疮、皮肤色晦无光、鼻翼两旁充血。 4、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主治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胸闷、心烦、健忘、反胃、呕吐;皮肤方面:面色苍白、肤色异常、粉刺。 5、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主治 身体方面:咳嗽、气喘、呕吐、胸中气逆、哮喘。 6、廉泉穴、承浆穴主治 身体方面:牙痛、口舌生疮、舌下肿痛。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足阳明胃经作用 1、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主治 身体方面: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

中医基础复试

1.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关系。 2.同病异治:在同一种疾病当中,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 3.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中,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相同或相近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 4.气化: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气化包括物质之间的转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特指脏腑的气化功能,即肾、膀胱、三焦的气化功能。 5.气机:气的运动。 6.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7.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这是“物极”的结果。阴阳转化既可表现为“渐变”形式,亦可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8.阴阳平衡:即指阴阳处于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盛衰变化(消长变化)而达到在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为阴阳平衡。 9.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即相反;阴阳的制约,即属性相反的阴阳表现出互相拮抗,互相抑制。阴阳的对立导致阴阳的制约。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使阴阳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中。 10.阴病治阳:对阳虚阴盛的虚寒之证,治以温阳抑阴之法。 11.阳病治阴:对阴虚阳盛的虚热之证,治以滋阴清热之法。 12.阳中求阴:肾阴虚的病证,在补阴的同时,适当加入补阳的药物,意在阳中求阴。 13.阴中求阳:肾阳虚的病证,在补阳的同时,适当加入补阴的药物,意在阴中求阳。 1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泻南补北:即泻心火补肾水。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肾不交证。心火偏亢为主者,重在泻南,肾水不足为主者,重在补北。 16.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没有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才能生化不息。 17.夺血者无汗:出血的病人,不可再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因为津血同源,血已经不足,再用发汗方法,会加重病情。 18.夺汗者无血:大出汗的病人,不可再用破血、动血药物进行治疗,因为津血同源,汗为津液所化,汗已经大量外出,再用破血、动血药物,会加重病情。 19.何谓津血同源:津与血都来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津能化血,血能生津,津血同源。 20.精:(1)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3)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4)指精、血、津、液的统称;(5)指人体正气。 21.经络:经络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肢节、运行全身气血、感应传导信息以调节机能平衡的一个通路系统。其中,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22.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分布没有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彼此也没有表里关系。 23.疠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24.瘀血:指血液运行不畅,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

针灸穴位歌诀

十二经脉起止穴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府终,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胆瞳子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 特定穴10类,属十四经穴,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 1五输穴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1.原穴 大肠合谷肺太渊,胃原冲阳太白脾,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心包大陵焦阳池,肝经太冲胆丘墟。(注:阴经的原穴就是五输穴中的输穴,即阴经“以输为原”。) 穴有十二原,都在四肢中,胆原丘墟穴,肝原号太冲,小肠原腕骨,脾经太白容,心原神门过,胃经冲阳通,膀胱原京骨,肺经太渊逢,大肠原合谷,肾原太溪从,三焦阳池伴,心包大龄同。 3.络穴 列缺偏历肺大肠,通里支正心小乡;心包内关三焦外,公孙丰隆脾胃详;胆络光明肝蠡沟,大钟肾络膀飞扬;脾之大络名大包,督脉长强任鸠尾。 4郗穴(16个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除胃经的梁丘,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心郄阴郄小养老,胆郄外丘肝中都,心包郄门焦会宗,膀胱金门肾水泉,阳维阳交阴筑宾,阳跷附阳阴交信。 孔最温溜肺大肠,水泉金门肾膀胱,中都外丘肝与胆,阴郗养老心小肠,郗门会宗心包焦,地机梁丘脾胃藏,交信跗阳阴阳蹻,筑宾阳交维阴阳。 5背俞穴(六脏六腑各一,共12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胸三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胆十临,(胸三四五九十椎,肺厥心肝胆俞随;)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寻。 6..募穴(六脏六腑各一共12 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 肺募中府心巨阙,肝募期门脾章门;肾募京门胃中脘,胆募日月焦石门;小肠关元大天枢,膀胱中极膻中络。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中脘兮脾章门,心包膻中焦石门。 7.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的腧穴,共6个)大肠下合上巨虚,小肠下合下巨虚,三焦委阳胆阳陵,膀胱委中胃三里。 8.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脏腑气血骨——躯干部,筋脉髓——四肢部) 脏会章门腑中脘,气会膻中血隔俞,筋会阳陵脉太渊,骨会大杼髓绝骨。 9..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同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部上下)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隔喉咙。 10..交会穴(两经或数经交会的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十二经脉穴位歌诀 手太阴肺经穴歌11穴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20穴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足阳明胃经穴歌45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足太阴脾经穴歌21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手少阴心经穴歌9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

中基(中医基础答案)

中医基础答案 一、选择题 1.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2.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虚则阳亢 4.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 5.下列哪项不属于奇恒之腑: A.脉 B.女子胞 C.三焦 D.胆 E.脑 6.各脏阴阳的根本在于: A.肝 B.心 C.脾 D.肾 E.肺 7.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A.肾中精气的充盈 B.脾气的健运 C.肾阳的蒸腾气化 D.肝血的充足 E.肾阴的濡润滋养 8.“水脏”是指: A.肾 B.脾 C.肺 D.膀胱 E.三焦 9.“命门火”实际上是指: A.心阳 B.肝阳 C.脾阳 D.肾阳 E.以上都不是 10.五脏功能中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的是: A.肾 B.脾 C.肺 D.肝 E.心 11.脾其华在: A.口 B.唇 C.发 D.面 E.爪 12.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3.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血海 D.胃为水谷之海 E.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14.“命门”一词始见于: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中藏经》 E.《类经》 15.下列不属于表里关系的脏腑是: A.心与心包络 B.脾与胃 C.肝与胆 D.肺与大肠 E.肾与膀胱 16.“水火既济”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A.心肺关系 B.心肾关系 C.肝肾关系 D.肺肾关系 E.脾肾关系 17.具有调节女子行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 A.心与肾 B.肺与肾 C.脾与肾 D.肝与肾 E.肝与脾 18.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 A.心与肺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肝与肾 E.脾与肾 19.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A.心与肾 B.脾与肾 C.肺与肾 D.肝与肾 E.心与肝 20.六腑中与情志有关的脏腑是: A.大肠 B.小肠 C.胆 D.三焦 E.膀胱 21.“上焦如雾”,实际是指何项作用: A.心主血脉 B.肺主气 C.心肺的输布气血 D.胃的受纳 E.肺主治节的作用 22.中焦的功能实际是指: A.脾主运化功能 B.胃主受纳功能 C.脾胃的整个运化功能 D.化生血液 E.输布水谷精微 23.喜润,以降为顺的脏腑是: A.胃 B.肾 C.胆 D.脾 E.肝 24.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肺气 25.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 A.温煦作用 B.推动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26.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