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

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

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如澳大利亚大陆,其东部

受大分水岭的阻挡和沿岸暖流影响,分布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但从整体讲,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如我国处在同纬度的两广地区和横断山区,前者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属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后者因受地形影响而成为高山植物区。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主要非地带性

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纬60°附近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成因:南纬60°缺少大陆

2.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沙漠中的绿洲

成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

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成因: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的热带荒漠带纬度跨度大,由于大气环流[离岸东南信风]和沿岸寒流[秘鲁寒流]的影响)

4.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成因:大陆东、西岸的洋流不同(西岸:北大西洋暖流东岸:千岛寒流)

5.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1)热带雨林带变为热带草原带

分布:0°附近的东非高原

成因:东非高原海拔高,温度低,蒸发(对流)弱,降水少。因此形成热带草原带。

但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与刚果盆地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不同,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仍然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只是因为温度低、降水少,所以植被才没有西侧的刚果盆地茂盛,才形成的热带草原带。

(2)热带草原带变为热带雨林带

分布:主要包括北美洲中美地峡东部沿海、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南美洲巴西东南部沿海

成因:信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遇到山地抬升,降下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①中美地峡东部沿海:东北信风,墨西哥湾暖流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东南信风,马达加斯加暖流③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东南信风,东澳大利亚暖流④巴西东南部沿海:东南信风,巴西暖流)

(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分布: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以东

成因:该地盛行西风(西北风),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降水几乎全部将在了安第斯山脉以西的太平洋沿海岸,安第斯山脉而以东的大西洋岸处在背风坡,降水很少,气候干旱,因此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 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 ..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 ..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 ....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1)地形起伏: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2)海陆分布: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例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就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 (3)水分条件的变化:在干旱地区,如新疆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这是由于受到高山冰雪融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局部水分变化会在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形成绿洲,而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也会造成自然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盐碱草地。 (4)洋流性质的影响: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因为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如在中低纬大陆西岸或东岸,因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附近形成沙漠。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 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

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 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 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 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和不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 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 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特殊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

世界特殊气候类型的非 地带性分布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 (1)四处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南回归线、马达加斯加暖流、中部山地、东南信风)、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南回归线、东澳大利亚暖流、大分水岭、东南信风)、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南回归线、巴西暖流、巴西高原、东北信风)和中美洲的东北部(北纬15°、东北信风、墨西哥湾暖流、中美地峡)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处赤道附近,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这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3)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地带,受山地(巴塔哥尼亚高原)的阻挡,这里雨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气候。 (4)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种气候: 这些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点,这些气候区之所以南北延伸,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安第斯

山脉)北(落基山脉)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各气候不能向东深入,局限于沿海一带,从而形成了上述分布特点。 (5). 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地区,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规律: a.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 b.不同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c.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4种):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 e.大陆西岸独有的气候(3种):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非地带性分布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与其相似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里半岛 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的北侧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5.非洲的东南部 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 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与其相似的北美洲的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别是北美洲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海陆轮廓的影响,分布的最高纬度比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纬度低。 8.巴塔哥尼亚高原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体现非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9.南美洲西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区狭长 成因:①安第斯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使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域狭窄。②西侧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③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10.古巴岛 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夏季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受东北信风的控制,降水多。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受副高控制,少雨。与其成因相似的是墨西哥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考向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常以某非地带性自然带分布为切入点,考查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现象及成因分析。【例题1】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地方性分异。第(2)题,四个选项都属于地方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1)D (2)C 【例题2】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第(1)题,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2)题,根据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生成天然白桦林。 答案(1)C (2)D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下图是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是( ) A.空气稀薄、海拔高、苔原 B.空气稀薄、海拔高、高寒荒漠 C.海拔高、空气稀薄、苔原 D.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寒荒漠 【解析】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强但气温低;受地形影响,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高原内部,降水较少,因此高原内部多荒漠。

2020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非地带性规律和雪线问题

范文 2020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非地带性规律 1/ 9

和雪线问题 考点 06 非地带性规律和雪线问题 1.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 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一般来说:温度(热量或纬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度)因素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 低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 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 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人自然环境变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迁、类活动因素面,雪面吸收太 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喜 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素综合作用 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2.非地带性现象 及成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 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 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自然带和地表景 观因素地区地带性分布(理想非地带性分布(现成因状态) 实状况) 南半球中高海陆苔原带、针叶林带无纬度地区 分布北极地区冰原带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北极地区以

北冰 3/ 9

洋洋面为主南美洲巴塔温带草原带、温带哥尼亚高原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东西延伸,南北更南北延伸,南北更科迪勒拉山系的地形系西侧替,呈带状替,呈狭长条状阻挡起伏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高山植物区地势高,水热条件差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洋流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大陆东岸自然带向东、西两岸自然带北半球中低纬度,较高纬度延伸,大的分布纬度应该大陆东岸是暖流,陆西岸自然带向较大致相当大陆西岸是寒流低纬度延伸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森林带或草原带陆西岸热带荒漠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岸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受北大西洋暖流分布范围特别广的影响

(完整)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高考真题)

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 律(垂直地带性)[来源:学.科.网][来源: 学&科&网]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 分异规律(经度地带 性) 定义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 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 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 替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 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 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随着海拔的变化,山脉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 况差异很大 影响因素主导 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 而变化 重要 因素 水分热量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 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 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 变化为基础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 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 变化 分布特征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大致沿等高线方向 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 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 向) 从山麓到山顶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典型案例非洲沿20°E经线自赤 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 化;从赤道向南北分别 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 原带→热带荒漠带→亚 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 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 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 森林带→草原带→荒 漠带 珠穆朗玛峰、安第斯山、 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 罗山的垂直自然带 简单图式 空间规模和尺度尺度最大(全球性)的分 异规律 尺度次于纬度地带性尺度次于经度地带性

2.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 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 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 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 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 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 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 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 丰富 温带荒漠带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

地带性分异规律 —教学设计

地带性规律 一、教学说明 地带性规律是反映地理环境要素分布特征的基本规律,是地理环境的第一规律。地带性规律包括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属于高二拓展教材的第一篇“地域分异规律”中专题2、专题3、专题4的内容。差异性是区域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地带性规律是区域差异的反映,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在复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已经引导高二学生对世界陆地自然带进行学习,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本节课旨在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三种地带性规律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植被景观图片认识和分析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通过中国政区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芬兰简图、祁连山地理位置图等,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通过设计问题链,层层追问,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景观图,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 2.难点:垂直地带性 四、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学习任务单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直接导入教师:正如“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差异性 是区域地理环境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差异性主要体现在 植被景观上。 为后面三种地域分异 规律铺垫。 任务一:旅游线路分析根据任务单中的景观图片,讲述两条旅游线路中植被景观 的变化,并总结植被变化的成因。 教师提问,学生代表回答。 (1)请对沿线景观进行排序,并说明景观图下方写出所代 表的自然带类型。 (2)思考:景观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 学生:完成任务单 教师总结: 由两条旅游线路中植 被景观的变化,引导 学生认识、理解纬度 地带性和经度地带 性。

高三地理专项训练试题: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专项训练试题: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一、单选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问题。 1.乙气候呈狭窄条带状分布,主要原因是 A. 沿岸寒流流经 B. 山地地形阻挡 C. 盛行西风影响 D. 海陆分布状况 2.丙气候分布区可能出现的植被类型是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温带荒漠 弗雷泽岛(如下图所示),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岛,总面积1630平方千米。岛上分布着沙漠,同时还分布着世界上唯一生长在沙地上的雨林植被。读图,完成下题。 3.关于弗雷泽岛上沙漠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由地质变化和海浪堆积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B. 是全球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C. 是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而形成的 D. 是受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的影响而形成的 4.弗雷泽岛分布着世界上唯一生长在沙地上的雨林植被,其原因可能有( ) ①接近热带雨林分布区,雨林植被种子传播至此 ②沙地土层深厚,利于雨林植物根系向深处延伸

③来自海洋的盛行风带来较充沛的降水 ④沿岸有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新华社肯尼亚蒙巴萨2017年5月31日电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建工 程,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全长 480公里,该条铁路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技术。下图是肯尼亚区域图和内罗毕(1.3°S,36.7°E,海拔1798m)气候资料(单位:温度℃降水 mm)图。读图完成下列题。 关于内罗毕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 A.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B. 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C. 热带草原气候,由于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低纬,并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从山谷到山顶,从乔木—灌木—草甸,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带性。但是在横断山区却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的情况,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木,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这种现象称为“倒置垂直地带性”。下图为“横断山区金沙江(北纬28°15')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高中地理 每日一题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新人教版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地球表面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地所处自然带是 A.热带草原带B.热带荒漠带 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图示①—⑥地自然景观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A.①②两地B.①③两地 C.③④两地D.⑤⑥两地 答案 【答案】1.C 2.B 【解析】1.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①地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该区域属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大西洋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加上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故选C。 解题必备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成因 【特别提醒】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学霸推荐

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 答案 【答案】(1)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2)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且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因此丙地的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2)因为丙地与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都是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丙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和暖流的影响,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所以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构造隆起的山地或高原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因水热组合随高度的变化,便会引起山地自然带随高度变化的分异规律,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垂直带间相互配置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自然带带谱结构。 垂直带谱是水平地带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但不完全是水平地带性的克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首先,山地的温度梯度相当于纬度梯度的近千倍,因此垂直地带性不可能比纬度地带性丰富。再者由于山地的屏障作用,在迎风坡的一定高度,降水达到最大;在背风坡与封闭盆地内,形成了干旱的环境,出现了不同于迎风坡的以干旱为特征的垂直地带分异。在有些山间盆地,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可能出现带谱倒置的现象。 一、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1.热量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影响。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水分对山地自然带的影响。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即最大降水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祁连山的西段。垂直自然带还随距水汽源地的远近及坡向不同有明显的变化,如横断山区水汽主要源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西部的高黎贡山比其东部的碧罗雪山、云岭要湿润得多,因此,垂直自然带谱亦由西向东趋于简单。 3.水热状况对同一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影响。同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①一般而言,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000米,而到了温带(长白山)仅及l200米;②若基带热量盈余,水分成为决定自然带上限高低的主导因素,同一自然带上限分布高度在迎风坡比背风坡高;③若基带热量不足(中高纬度地带的山地或高原),土壤的水热状况就成为决定自然带上限高低的重要因素,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明显的山地,同一自然带上限分布高度在阳坡高于阴坡;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不大的山地,降水少的背风坡同一自然带上限分布高度比多雨的迎风坡高;水分短缺的地方,降水多的坡面能够更好地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同一自然带上限分布高度较高。 二、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 1.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谱的性质。从赤道到极地,从沿海到内陆,基带不同则决定了垂直带谱的不同。以山地自然带基带的自然带定山地所在热量带。如基带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得出此山为亚热带地区的山地。 2.森林上限(即林线)是垂直带普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或高山苔原带。 林线的高度取决于气温、降水、强风等,一般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值线吻合;在干旱区,林线受水分影响较大,高度与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一些

上海地理等级考 模块一 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高考真题)

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

2.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带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

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2014(十九)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在地里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47.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48.阐述图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4分) 水分差异: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 原因: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为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 49.以C地所在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分) C地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2013(二十二)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世界非地带性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世界非地带性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所以受到地形的影响。与其相似的是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里半岛 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的北侧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一月份,非洲的赤道低气压(辐合)带有弯向几内亚湾的北部地区,局部地区受到南大西洋高压外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 5.非洲的东南部 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 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 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2.6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 对于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人们习惯以 水平地带相称。 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 各个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带之间具有明显相似之处,因为 两者具有温度递降这一共同成因。但也存在差异:首先,水平地带 的湿度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关系,而垂直带的湿度 变化一般是降水量由下而上增多,在某一高度出现最大值后复又下降,并有背风坡和向风坡的明显差别,因而水热对比关系的变化与 水平地带并不完全一致。其次,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差别,水 平地带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变化,昼夜长度由赤道向两极发生分化,而垂直带不发生这种变化。第三,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 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如高山冰雪带与森林带的交错现象。 每个山地都有其独特的垂直带谱,可以通过质和量的对比关系 区分带谱的差别。所谓带谱的质的对比关系,是指带谱组成和各垂 直带之间的关系;所谓量的对比关系,则指个垂直带占据的海拔高 度上下限和分布面积比例。以基带所在的纬度位置最为重要。不同 纬度地带具有不同的垂直带谱。正是基带的特点把垂直带与水平地 带联系起来。 垂直带与水平地带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情 况来分析,只有在海洋性情况下,垂直带才可能基本上重复水平自 然地带系统。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降水低值区是垂直带所没有的。这就形成了 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的不可比性。而山地垂直带中,决不出现森林 苔原地带和苔原地带。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按广义理解,凡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都叫地带性,包括纬度 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按狭义理解,地带性仅指纬 度地带性。但实际观察到的自然地带,总是以热量分带为基础的纬 度地带性与以干湿度分带为基础的非纬度地带的综合表现,即水平 地带(自然界中的现实状态)。 任何地带性区域中都可以发现由非地带性分异形成的次级自然 区域,任何非地带性区域中都可以发现由地带性分异形成的次级自 然区域。 地理环境各成分的特征及整体景观特征都同时是地带性和非地 带性的。地貌即具有双重性,与大地构造有关的地貌带有非地带性 特点,但某些外动力地貌又主要反映地带性规律。 残积出境中形成与该地地带性水热条件相符合的土壤和植被。 被称为地带性(或显域)土壤和植被。河湖岸及地势低处形成不符 合当地水热条件,与显域植被、土壤不同的草甸、盐生植被、沼泽 植被及相应土壤,即隐域植被和土壤。隐域处境表面看来是非地带.

世界非地带性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世界非地带性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所以受到地形的影响。?与其相似的是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里半岛? 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的北侧?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一月份,非洲的赤道低气压(辐合)带有弯向几内亚湾的北部地区,?局部地区受到南大西洋高压外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 5.非洲的东南部? 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 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 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第六章_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六章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名词解释: 1、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3、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支配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4、省性: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5、地方性:是局部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等因素的差别造成的分异现象,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也是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6、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带性指由太阳能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沿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分异的规律。非地带性指由地球内能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不沿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分异的规律。 7、带段性: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8、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 二、简答题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有何异同? ①概念: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

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垂直地带性—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呈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受水平地带性影响,又不同于水平地带性。 ②相似性:a.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b.成因相同。 ③差异性:a.自然带的宽度不同;b.湿度变化不同;c.光照不同;d.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不同。 2、说明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特点,但整体性是由各级之间的等级从属和制约关系所决定的,高级分异规律是低一级分异规律的背景和基础,低级分异是高级分异的进一步分化,小的分异规律受大的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从成因关系分析,各种地域分异规律从根本上来看导因于两个基本的分异因素,即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3、理想大陆的水平自然地带更替规律有哪些? (1)南北半球的地带谱对称;(2)环球分布的自然带只出现在赤道、高纬和两极;(3)海洋性地带谱为各类森林地带(除大陆西岸寒流流经地带外);(4)大陆性地带谱主要出现于大陆内部;(5)在寒暖流发生分流的大陆西岸,出现地中海型自然带。 4、为什么说地貌部位是影响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因素? (1)因为地貌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日照和通风条件,改变气温和湿度的分配状况,出现局地小气候差异; (2)地貌部位不同,地表排水条件地下水埋深条件均有较大差异,加剧和延缓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造成地面局部差异; (3)不同的地貌部位,使地表组成物质、小气候和潜水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土种和土壤变种,不同的生物群落,从而引起土地自然综合体的有规律的变化。 5、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岩性、土质(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分异。 6、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是什么地带性?为什么?

地域分异规律认识

从科学史看地域分异规律认识的发展 丁尧清 地域分异即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刘德生,1986),是自然景观多样性形成的基础。一般认为这一空间地理规律包括纬度(向)地带性和非纬度(向)地带性两类。其中纬向差异是指因为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导致自然综合体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而按经线方向有规律地南北循序更替,它在地表完全平坦、水体分布均匀、陆地按经线对称分布的情况下表现得最为理想;非纬向差异是指因地球内能引发的海陆分布、地形、构造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分异现象,包括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分异(伍光和,2000)。 人类很早就觉察到地域分异现象,并作了初步的描述。例如古希腊罗马学者划分了热带、温带和寒带,尝试将气候和纬度相关联。成书于公元前300年的《禹贡》,清晰地描绘了自华北平原暖温带到长江下游亚热带自然景观的变化。古代一些旅行家、文人 在作品中对此也曾有生动的描述。 图1 《禹贡》划分的九州土壤图 但是,由德国学者开启的从理性上认识并科学地表述地域分异规律,距今只有100多年。例如李希霍芬(1833—1905)在19世纪中叶提出了自然分异的术语。洪堡(1769-1859)在考察美洲安第斯山脉时,测量了一些地点的海拔高程、气温、经纬度,并对地形、气温、植被、农业状况作了综合的观察分析,描述了植物垂直分布的现象。 一、俄罗斯大平原孕育了自然带学说

俄国土壤学者道库恰耶夫(1846—1903年)以历史发生的观点研究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个因素作用下的成土过程,在1899年发表的《关于自然地带的学说》和1900年发表的《土壤的自然地带》中系统地提出了地带学说。他说:“由于地球与太阳所处的一定位置,由于地球的运转及其球形,使气候、植物和动物在地表上的分布,都按照一定的严密顺序由北向南有规律地排列着,因而使地球上分为一些地带,例如寒带、温带、副热带、赤道带等。但如果成土因子呈带状分布时,那么其成果(土壤)在地球上的分布,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地带性,这些地带多多少少与纬度圈是平行的。”道氏以欧亚大陆内部为依据,没有考虑大陆东西岸的情况,也未划分出热带(俄国没有低纬土地),但他指出自然带是一种图式,其完整性在某些地段会发生偏差。 地带学说诞生后,一度遭受猛烈批评,因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偏离纬度的现象。批评伴随着探索,“非地带性”概念应运而生。遗憾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还出现了“经度地带性”概念,并被广泛采用。实质上经度对地域分异并不发挥作用,例如干湿度分异与经度值毫无确定性关系,其界线既不与经线平行,更替方向也不与经线垂直, 因此该概念应予摒弃(伍光和,2000)。 二、全球自然地带图式 1.柯本的气候植被图式和气候系统 因为植被是陆地自然带的典型的和最富有表现力的表征,于是很多学者通过研究植被的空间分布来把握全球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并以气候-植被类型来标志其名称。例如德国气候-植物地理学者柯本力图寻找与主要植被类型界线近于一致的气候界线,并于1918年根据特定植被类型的气候域提出了一个气候分类系统,每种气候都按照规定的温 度和降水量来确定。 图2 6种主要植被的气候域 2.卵形理想大陆 瑞士植物学者H.Brockmann-Jerosch和E.Rübel(1912)根据欧非大陆作出了植被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图式(斯特拉勒,1981;武吉华,20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