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第一阶段是“直线职能型”组织管理

直线职能制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式,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直线职能制结构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这一时期,海尔组织架构模式的效能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特征的“OEC管理模式”下达到了顶峰。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型的劣势也日益凸显,就是对市场的反应太慢。随着海尔多元化战略进程的推进,直线职能制的弊端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阻碍。第一,多元化经营加重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这种工作负担主要集中于各个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决策、协调,容易顾此失彼;第二,在直线职能制下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各个职能部门眼界狭窄,导致横向协调比较困难,妨碍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适应性较差;第三,直线职能制下的员工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在对多元化经营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的机会把握上带来损失。

正是基于这些弊端,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海尔的组织架构由原有的直线职能制开始向事业部(事业本部)模式进行转变。

第二阶段是进入产品多元化战略阶段后,实行“矩阵型”管理、事业部制管理

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系统。它把组织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了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有较强的机动性,能根据特定需要和环境活动的变化,保持高度的适应性;把不同部门,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利于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有利于攻克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

事业部制组织,亦称“M型”组织,它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基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和组合的。事业部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权领导下实行分权管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就是在总公司的领导下,按产品或地区分别设立若干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是独立核算单位,在经营管理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事业部有其本身的管理部门,自行经营其单位的业务,从而使得事业部在快速变化或复杂的环境下,能够更加快速积极地回应市场,决策也更加快捷并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同时,由于事业部往往会采取以产品、地区或是以客户群进行划分,这就带来了清晰的产品责任和联系环节,从而使各事业部能够专注于不同的产品、地区或顾客群的发展,更加有效地实现顾客满意。事业部自身会设立较为完整的相关职能部门,在事业部内部这种跨职能的高度协调,可以更加有利于培养和考验经理人担任高级管理的能力,从而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的基础。

海尔1996年开始实行事业部制,这是在组织领导方式上由集权制向分权制转化的一种改革。经过第二阶段的调整,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可以描述为:集团总部是决策的发源地,管辖一些职能中心;下边是事业部,事业部是一个利润中心,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事业部制高度分权,对市场销售具有有效刺激。

但是,在多元化经营环境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不可避免的一些缺点也渐渐显露,如各事业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考虑问题往往从本部出发,忽视整个企业的利益,影响事业部间的协作;各个事业部都需要设置一套职能结构,因而失去了职能部门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事业部基于自身产品或服务进行自身能力的构建,往往会导致产品线之间缺乏协调,失去了深度竞争力和技术专门化,产品线间的整合与标准化变得更加困难等等。虽然海尔对分权大小有自己的考虑,对“夕阳型”的产业尽可能分权划小经营单位,让其随行就市;对“朝阳型”的产业,则集中人力、财力,做大规模,确保其竞争力。但在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下,这些还是给海尔的发展就带来了新的问

题,即如何为实现企业战略构建更加有效感知客户需求并更加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第三阶段是“市场链”管理模式——国际化战略下的组织架构

为了应对网络经济和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海尔”从1998年就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

在第一个五年中,“海尔”主要实现了组织结构的再造:变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直线职能结构,为扁平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市场链流程;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动,加快了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和营运零资本的"三零"目标的实现。

为适应国际化经营并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07年海尔进行了第二次以子集团形式出现的组织架构调整。

第一次组织结构的调整,是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出发点,以顾客满意度为目标,以速度为核心。这种变革,主要是基于过去传统金字塔型结构造成企业基层员工和市场终端即客户之间的脱节,致使客户

的需求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且在市场信息不能完全正确、迅速传递的同时还造成库存周转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海尔业务流程再造正如张瑞敏所描述的,在海尔的市场链流程图上,第一个大圈是全球供应商资原,通过互联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最好的供应商,分供方也可以去满足客户的需求,物流把全集团的资源整合起来,找到最好的供应商。另一个大圈是产品制造部门包括ODM、OEM,第三个大圈是全球用户的资源,寻求有价值定单。

这种组织架构使海尔的整个组织形态从传统金字塔型向流程型

方向转变,优化了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的配置,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提高了管理系统的效率和柔性,开始向海尔变革所设想的“速度致胜”之目的进发。

而07年第二次以子集团形式出现的组织架构调整,新成立的各子集团再次拥有了产供销资源。是海尔对市场链的组织结构的推倒吗?事实不然,尽管各子集团重新拥有了自己的产供销资源,但是商流集团仍然保留下来,虽然其功能受到削弱,但并不代表海尔否认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成果。同时,金融集团的成立还加强了海尔内部资金运作的监管力度。因此,这次组织结构的调整,是在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上的市场链与事业部两者优势结合、强化不同产品运营模式的结构变革。子集团架构的变革,更多的是基于适应不同类别产品运营模式差异性以及竞争策略的调整。正如海尔内部管理人员所说的,“目的是以产品运营模式为核心,重组现有集团下属的各个事业部,以提高运营的效率。”

在以流程型组织架构的管理模式下,海尔以物流、商流推进本部进行统—管理可能就会过多地考虑统—性而不是不同产品运营模式之间的差异性。

初期易于控制,便于强化管理和解决混乱的局面,但规模一大就暴露出其弊端。

A 直线职能式

总裁

职能经理

人事 营销 财务 研发 采购

A 项目 项目经理

B 项目

C 项目 B 矩阵结构

与职能部门矛盾太大

以项目小组为主,易于攻关,但

图1 海尔的组织结构变迁示意图

海尔组织结构解析 强调“有序的非平衡结构”

海尔组织结构解析强调“有序的非平衡结构” 80年代,海尔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的是“工厂制”。集团成立后,1996年开始实行“事业部制”,集团由总部、事业本部、事业部、分厂四层次组成,分别承担战略决策和投资中心、专业化经营发展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职能。 事业部———由集权向分权制转化的一种改革 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运作的形式,首创于20年代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杜邦公司。它是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业部有各自独立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事业部内部在经营管理上则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总公司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这是在组织领导方式上由集权向分权制转化的一种改革。 海尔的事业部制,外面一般认为是学习或模仿日本的体制。实际上,它更多地学习参考了美国GE的管理体制。海尔在很多方面带有明显的GE痕迹。 美国GE的组织机构变迁经过了3个阶段:一是60年代的分权运作,促进了主业的增长和经营的多样化;二是70年代根据公司总财源的分配来安排下属单位的战略需求,让各下属公司建立战略事业单位,使全公司扩大了规模、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并使利润持续不断地增长;三是到80年代进入战略经营管理时期,对前两个阶段的组织模式不断进行修正。 张瑞敏认为这种高度分权对市场销售具有有效刺激,但又发现,这种个体户式的拼杀,会造成各事业部之间盲目竞争,竞相重复使用内外资源,于大局不利,有可能形成单位销售额上升而集团整体投资回报率不高的局面,不利于集团重点扶持未来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因此,海尔对分权的大小、多少有自己战略性的考虑。对“夕阳型”的产品尽可能分权划小经营单位,让其随行就市;而对“朝阳型”的产业,如未来的数字化家电,则要集中人力和财力,做大规模,确保竞争力。 果然,GE后来发现,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度增长了,但每股的红利并没有随着增长,与此同时,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也下降了。 从超事业部到脱毛衣 1972年起任GE董事长的雷金纳德·琼斯于1978年再次改组了公司的体制,实行“执行部制”,也就是“超事业部制”。这种体制就是在各个事业部上再建立一些“超事业部”,来统辖和协调各事业部的活动,也就是在事业部的上面又多了一级管理。在改组后的体制中,董事长琼斯和两名副董事长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执行局,专管长期战略计划,负责和政府打交道,以及研究税制等问题。执行局下面设5个“执行部”,每个执行部由一名副总裁负责。执行部下共设有9个总部(实为集团),50个事业部,49个战略事业单位。各事业部的日常事务,以至有关市场、产品、技术、顾客等方面的战略决策,以前都必须向公司最高领导机构报告,而现在则分别向各执行部报告就行了。 张瑞敏说,海尔的事业本部有些像GE1978年实行的“超事业部制”,它管了不少事业部,事业部下又管了不少项目和经营单位。像GE的5个执行部归副总裁领导一样,海尔的几位副总裁也分别领导着几大事业本部,总裁只管横向的几大中心,如财务中心、规模发展中心、资产运营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和企业文化中心等等。

海尔组织结构

海尔集团组织变革研究 一公司简介 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 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509亿元,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8万多名员工,海尔的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白色家电领域,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持有多个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品牌。其中,按品牌统计,海尔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球销量最大的家用电器品牌(数据来源:欧睿国际Euromonitor)。在互联网时代,海尔打造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品牌和市场拓展,截止2011年,累计申报12318项技术专利,获授权专利8350项;累计提报77项国际标准提案,其中27项已经发布实施,是中国申请专利和提报国际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在全球白色家电领域,海尔正在成长为行业的引领者和规则的制定者。 在流通渠道领域,海尔构筑全流程用户体验驱动的虚实网融合竞争优势。海尔实网即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社区和农村市场,海尔在全国建设了7600多家县级专卖店,2.6万个乡镇专卖店,19万个村级联络站,可以保证农民不出村知道家电下乡,不出镇买到下乡产品;海尔在全国建立90余个物流配送中心,2000多个二级配送站,可以保障24小时之内配送到县,48小时之内配送到镇,实现即需即送、送装一体化;海尔在全国共布局17000多家服务商,其中在一、二级市场建立了3000多家服务商,三级市场建立了4000 多家服务商,四级市场建立1万多家乡镇服务站,可以保障随叫随到,为用户提供及时上门、一次就好的成套精致服务。海尔的虚实网融合的优势保障了企业与用户的零距离,不但有效支持海尔产品的营销,还成为国际家电名牌在中国市场的首选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实施两个战略转型:企业转型,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商业模式转型,从传统商业模式转型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海尔组织结构应需而变,从传统的“正三角”转变为“倒三角”组织,形成以自主经营体为基本创新单元的扁平化网状组织结构,让每个员工直面市场,更加敏捷快速地获取并满足碎片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世界著名的商学院、管理专家认为,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具有颠覆性、首创性和领先性的特点,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突破,有可能破解全球企业界的管理难题。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海尔对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和盈利能力,2007年至2011年,海尔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8%,是收入增幅的2倍多,现金周转天数(CCC)为负的10天。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互联网特征使其具备了跨文化融合的能力,在海尔并购三洋白电业务后成立的海尔亚洲国际,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得到了日本本土员工和管理团队的认可,并吸引当地一流人才纷纷加盟。

海尔组织结构的发展过程

海尔组织结构的发展过程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10-26 11:08 共459人浏览[大] [中] [小] 1999年3月,海尔提出了企业必须完成三种转变,即从职能型结构向流程网络型结构转变、由主要经营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转变(提出了3个1/3战略,即1/3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 /3国外生产国外销售)以及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这三个目标,是与海尔国际化经营战略相联系的,其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国际化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而目前海尔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表现在员工素质、创新能力、品牌价值、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全球化程度等多个方面。如果要追上,必须保持高增长速度,而保持高增长速度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使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所以,海尔集团认为,海尔的国际化首先要求员工具有国际化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创新力和责任心。具体来讲,对内要满足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及潜能的最大发挥,对外要满足用户需求及潜在需求。把顾客满意、“真诚到永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在每一个员工身上建立并持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从机制上寻找动力源,从源头上找活力。尤其是在今天以个性化需求为主旋律的新经济环境下,要及时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谋求迅速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必然的选择就是把这种外部市场压力变成工作动力,最大限度地把每一个员工的创新力发挥出来,追求顾客满意度最大化,同时把企业发展的重任和生存的压力由过去的仅仅由企业领导人来承担转变成全员分担,使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聚集出企业的整体活力,“市场链”就是基于这种管理背景提出来的。“市场链”的核心是解决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创新的动力问题,即由被动执行任务的工作责任心转变为主动的创造型责任心。 海尔经营国际化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回避“大企业病”的发生和流程效率与国际化企业接轨。发生“大企业病”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组织结构所造就的业务流程已被过多过细的分工而造成的分工之间的边界协调所替代,而不可能根除的“小集团利益”使这种协调更为困难。因此这种由于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业务单位信息交流不完全、迟缓和不流畅成为各大型企业的通病,企业由于自身的结构缺陷不可避免地步入衰退的境地。在中国,就有所谓的“200亿现象”,就是用来比喻许多大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就原地踏步或者反而逐步走向衰退,很难再往前发展的情形。海尔在1998年销售收入已达到168亿元,按照海尔过去的发展速度,很快就接近200亿。所以为了克服和避免海尔患上“大企业病”,同时整合新经济带来的电子商务的优势,就必须在管理上事先设计。按照大企业的规模和小企业的速度的要求进行管理创新,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的背景下,提出了在整个集团范围内的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大企业管理效率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问题,预防和规避“大企业病”的发生。 1.海尔企业源头论和SST观念的确立

管理学角度看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图

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图

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贯彻执行管理决策职能的保证。组织是为了实现高效的运行,需要合适的有序的结构。有效地组织结构能使组织中人员之间得以有序得分工协作,使资源得以共享、机制得以完善,从各产生协作效应,实现组织目标。被誉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的法约尔,最早指出组织是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的概念……这一切都是为了完善组织结构。 关注“海尔”的人都知道,为了应对网络经济和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海尔”从1998年就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在第一个五年中,“海尔”主要实现了组织结构的再造:变传统企业金带动物流字塔式的直线职能结构,为扁平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市场链流程;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资金流的运动,加快了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和营运零资本的"三零"目标的实现。 从“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尔”现行超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事业部制,又称部门化结构或分权组织,它是在公司统一领导下,按产品、地区或市场不同建立事业部或分公司。各事业部分别进行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事业部既是在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生产责任单位和市场销售责任单位,具有自己的产品和独立的市场。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造成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较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较高。“海尔集团”在此基础上,按照规模经济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将各产品事业部的采购职能、仓储职能、运输职能整合为一个新的部门——物流推进本部,由物流推进本部统一行使各产品事业部的上述3种职能;将各产品事业部的国内营销功能整合为一个新的部门——商流推进本部;将国外营销部门整合为海外流(海外推进本部);将财务部门整合为资金流。于是,原有的各产品事业部就演变成为独立的生产及研发部门,而不再具有其他功能。这样,就实现了全集团范围内的统一营销、统一采购和统一结算。此外,“海尔”还从各事业部分离出了所有

海尔的组织结构

海尔的组织结构 在海尔发展的23年中,为了营造使企业不断创新的机制,保持企业的高效运作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其组织结构经过了一系列动态的调整。起初, 海尔实行直线职能制。随着海尔销售额的日益扩大,这种职能型组织结构使得 公司高层领导者工作繁杂,无暇深入研究和妥善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战略性问题。从1994年开始,海尔开始采用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然而,对于各个事业部来说,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仍是集权式,不利于事业部的长远发展。于是,海尔再 次对事业部制进行了调整,建立了事业本部制组织结构,即在事业部的基础上 成立了两级利润中心,一级成本中心。集团总部下设集团本部一级利润中心, 本部下设事业部二级利润中心,工厂为成本中心。在两级利润中心,集团本部 是很重要的协调部门,重要的利润职能在二级利润中心。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由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海尔再次调整组织结构即业务流程再造,将事业部 下面的职能部门合并。增设海外推进事业总部、海外销售事业总部等;由集团 总部配送财务人员管理各本部财务。经过业务流程再造后,海尔的每一个本部 都是利润中心,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流程之间、上下公司之间都是市场关系,把海尔的外部市场压力转化为内部市场压力,解决了海尔集团规模扩大后如何 继续保持创新能力的矛盾,并为每个员工提供了个性化创新空间,以满足客户 个性化需要。围绕着三个不同时期战略的变化,海尔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组织 架构调整。单一产品线的直线职能制在原有单一产品线的经营模式下,直线职 能制的组织架构按照职能划分部门,职责明确,具有权利高度集中、便于企业 的最高领导层对整个企业实施严格控制等特征。同时,由于各部门间的联系长 期不发生大的变化,使得整个组织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利于管理人员重视 并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技能,从而强化了专业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时期,海尔组织架构模式的效能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特征的"OEC管理模式"下达到了顶峰。随着海尔多元化战略进程的推进,直线职能制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阻碍。对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来说,直线职 能制的弊端表现在多个层面:第一,多元化经营加重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 负担,这种工作负担主要集中于各个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决策、协调,容易顾此 失彼,第二,在直线职能制下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各个职能部门眼界狭窄,导 致横向协调比较困难,妨碍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

案例分析海尔基于流程再造的组织结构创新

案例分析海尔基于流程再造的组织结构创新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7年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如今的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名牌。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先后登上美国的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讲台,纵论“海尔圣经”。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的调整一年会有一两次,小的就更不必说了。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结构,肯定就是混乱的。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市场链结构,其组织结构变迁如图1所示。 直线职能制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直线职能制结构如前所述,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但企业大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到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于1996年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在企业文化、人事调配、项目投资、财务预决算、技术开 发、质量认证及管理、市场网络及服务等方面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用海尔人人都熟悉的话说,各公司可以“各自为战”,不能“各自为政”。张瑞敏说,集团所要求的,你必须执行,有问题我来负责,我来订正,你可以提出建议,但绝不允许阳奉阴违。这正如前所述,实行事业部制,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 随着海尔的壮大,张瑞敏发现海尔染上了“大企业病”,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企业由上到下都是行政隶属关系,一级传递一级,集团是决策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分厂是成本中心,班组是质量中心。结果,所有的人只面对上级,都没有面对市场,没有责任对整个过程负责,各司其职,根本无法对大规模企业灵活管理。在1998年9月8日的会上,海尔多年来的直线式“金字塔”管理结构彻底动摇,海尔人对此结构提出了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于1999年3月,海尔开始动组织结构的第一刀:把“金字塔式”的直线结构转变成矩阵结构的项目流程。这种结构仍然保留了所有的事业部和事业部的研发、采购、销售等完整的业务流程,但是集团的整个管理职能不再是程序化的由上到下的统一指令,各个事业部不再各自为政。他们会因为项目而发生关联,事业部包揽全部业务流程的权利被肢解。

组织结构案例分析

利民公司组织结构案例分析 案例的分析提示: 1.组织结构的类型:直线职能制2.组织结构的特点:这种组织结构以直线制为基础,综合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组织的优点,在保证了直线组织统一指挥的原则下,增加了参谋机构,但骨干是直线部门,保持了直线制统一集中指挥,决策迅速的优点。具体来说它包含了直线关系、参谋和委员会,管理层次分明。 ?3.组织结构的优点:具有集中领导,便于调配人力、财力和物力;职责清楚,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秩序井然,使整个组织有较高稳定性的优点。组织结构稳定性高,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适应于这样小型简单的企业。 ?4.组织结构的缺点: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增加了上级主管的协调工作量,组织内信息传递线路较长,反馈缓慢,不易迅速适应新情况,实际上仍然是典型的“集权式”管理。 ?这种结构当公司生产销售规模扩大以后或强调创新的企业来说就显的比较不合适了。 ?5.组织结构的优劣:总体上来说优大于劣,据了解,利民公司以前属于家族产业,职务几乎由家庭成员所担当,总经理为了便于自己对公司进行集中领导,有利于总经理实施控制和管理,所以对以前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改革后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直线职能结构。克服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世袭组织类型,避免了多头领导、责权不明、管理层次混乱、管理跨度不合理的缺点。但是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与普通职员的一些奖惩尺度需要特别留意。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7年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如今的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名牌。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先后登上美国的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讲台,纵论“海尔圣经”。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的调整一年会有一两次,小的就更不必说了。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结构,肯定就是混乱的。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市场链结构,其组织结构变迁如图1所示。 直线职能制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直线职能制结构如前所述,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但企业大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到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于1996年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

海尔收购黄山组织变革案例

海尔收购黄山组织变革 案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组织变革案例 海尔兼并合肥“黄山”电子有限公司 前言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6个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等27个门类、70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997年出口创汇达5600万美元,员工20601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发展至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 1997年,海尔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有较大的行动: 1997年3月,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4月,控股青岛市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 1997年9月,海尔与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风华冰箱厂。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8家,组成了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 兼并背景 1997年12月底,合肥市市政府决定将合肥市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几年前曾是安徽省的支柱企业,黄山电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但1993年以来,由于管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1997年共亏损4982万元,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只能从银行的贷

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演变

接下来我就直入正题,为什么海尔集团会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呢?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所以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直线结构,开始是直线职能制,然后转变为事业部制;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以超事业部制为主的流程式结构,大致的组织结构演变就如图1所示。 接下来我就结合图1对其演变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直线职能制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能力无法发挥,海尔无法发展。但企业大了以后,这种模式对市场反应太慢的最大弱点就凸显出来了。到了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所以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用海尔人人都熟悉的话说,各公司可以“各自为战”,但不能“各自为政”。在张瑞敏看来,集团所要求的,你必须执行,有问题我来负责,我来订正,你可以提出建议,但绝不允许阳奉阴违。

然而,随着海尔集团的不断发展,张瑞敏发现海尔染上了“大企业病”,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企业由上到下都是行政隶属关系,一级传递一级,导致职工只面对上级,没面对市场,没对整个过程负责,各行其是,根本无法实现对大规模企业的灵活管理。于是,在1998年9月8日的会议上,海尔多年来的“金字塔式”直线管理结构彻底动摇。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于1999年3月,海尔开始了第一次组织结构的转变,把“金字塔式”的直线结构转变成矩阵结构的项目流程。这种结构仍然保留了所有的事业部和事业部的研发、采购、销售等完整的业务流程,但是集团的整个管理职能不再是程序化的由上到下的统一指令,各个事业部也不再各自为政。他们会因为项目而发生关联,事业部包揽全部业务流程的权利被肢解。 集团把所有的事业部业务流程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成立专门的组织结构调整小组。项目小组有权力面对市场和用户,组织生产订单,而后的各事业部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小组完成整个业务流程(从研发到销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集团通过项目的形式把分散在各事业部的业务集中起来进行管理。 但是,就如老师上节课所讲,矩阵结构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虽然项目小组同样代表集团区开展业务,但它不是一个实体,职能松散,通常项目管理部门的权力太大,彼此没有制约。职能部门的人员要听命于他的上级,如果有几个项目某个部门的上级不愿意做,就会影响到项目的进展。同时,这种通过项目来捏合业务管理的模式也无法搭建信息平台,更不利于实现真正的市场链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各

海尔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海尔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海尔”现行超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事业部制,又称部门化结构或分权组织,它是在公司统一领导下,按产品、地区或市场不同建立事业部或分公司。各事业部分别进行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事业部既是在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生产责任单位和市场销售责任单位,具有自己的产品和独立的市场。 主要优点: 1、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能够规划其未来发展,也能灵活自主的适应市场出现的新情况迅速作出反应,所以,这种组织结构既有高度的稳定性,又有良好的适应性。 2、有利于最高领导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和直接管理具体经营工作的繁杂事务,而成为坚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同时又能使各事业部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3、改善了信息传递与沟通,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4、促使企业内部权力划分趋向合理,提高了企业动作效率。 5、节约了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本。海尔集团利用国外经销商现成的网络和渠道,建立其海外营销体系。 6、较好地利用了企业外部资源,促进了企业国际化经营形式的高级化。 主要缺点: 1、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造成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较多,管理机构重叠, 管理成本较高。 2、事业部基于自身产品或服务进行自身能力的构建,往往会导致产品之间缺乏协调,失去 了深度竞争力和技术专门化,产品之间的整合与标准化变得更加困难。 3、公司与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叠,构成管理人员浪费; 4、各事业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考虑问题往往从本部出发,忽视整个企业的利益,影响 事业部间的协作; 5、各个事业部都设置了一套职能机构,因而失去了职能内部的规模效应;

海尔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及原因 第一阶段是“直线职能型”组织管理 直线职能制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 式,就像一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直线职能制结构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这一时期,海尔组织架构模式的效能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特征的“OEC管理模式”下达到了顶峰 原因: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型的劣势也日益凸 显,就是对市场的反应太慢。随着海尔多元化战略进程的推进,直线职能制的弊端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阻碍。第一,多元化经营加重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这种工作负担主要集中于各个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决策、协调,容易顾此失彼;第二,在直线职能制下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各个职能部]眼界狭窄,导致横向协调比较困难,妨碍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

应,适应性较差;第三,直线职能制下的员工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在对多元化经营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的机会把握上带来损失。 正是基于这些弊端,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海尔的组织架构由原有的直线职能制开始向事业部(事业本部)模式进行转变。 第二阶段是进入产品多元化战略阶段后,实行“矩阵型”管理、事业部制管理 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系统。它把组织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了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有较强的机动性,能根据特定需要和环境活动的变化,保持高度的适应性;把不同部门,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利于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有利于攻克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 事业部制组织,亦称“M型”组织,它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基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和组合的。事业部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权领

海尔的组织结构变革探究

海尔的组织结构变革探究 【摘要】科斯认为(1937),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使用市场机制所花费的交易成本。威廉姆森进一步认为,由于契约的不完整性、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从外部购买投入要素时,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契约的每一方都有积极性通过隐藏信息(逆向选择)和隐藏行动(道德风险)的行为来欺骗对方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极高的交易成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将原来的契约双方都纳入到同一个组织当中,放弃了原先的从外部市场购买的行为,使得各个交易环节尽可能的在一个组织中进行,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向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海尔组织结构 一、理论背景 M型组织结构是纵向一体化的典型模式,是20年代杜邦、通用等最早多元化的大公司,面对控制和协调等诸多问题而进行的组织创新。此后,M型组织不仅在关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的大型多元经营公司。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业务的不断扩展,M型组织机构臃肿、管理费用大以及组织内官僚主义的滋生,降低了市场反应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加速了M型结构成为“组织化石”的步伐,它要求企业选用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新型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 二、海尔进行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及变革基础 组织结构变革之海尔集团在内部组织架构方面采用的是事业部制,即公司下面设立事业本部,事业本部下面设立事业部,划分的标准是产品线。这种设置体现了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思路,在网络经济(或称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服务经济等)时代,其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因为网络经济可以让一个企业同时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要实现范围经济就必须打破产品线的区隔,实现企业内外部网络相连,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与用户零距离。 海尔的IT基础设施和OEC管理控制系统为组织结构变革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的出现于发展,促使企业内部市场的形成,顾客需求的改变以及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顾客需求的变化与信息传递的改变要求组织中间层减少,而内部市场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组织中间层弱化。OEC管理法也称日清管理法,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用海尔的话讲“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管理体系,总目标是“日高”,即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员工个人素质持续提高,而其基础是“日清”,即使得企业日常工作的每一件事都达到有序状态和受控状态。达到“日高”的目的和巩固“日清”的基础又是通过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全面控制企业里每个人、每件事的具体行为过程而达到的。通过实施OEC管理法,逐步实现“事事有人管,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7年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如今的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名牌。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先后登上美国的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讲台,纵论“海尔圣经”。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的调整一年会有一两次,小的就更不必说了。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结构,肯定就是混乱的。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市场链结构,其组织结构变迁如图1所示。 直线职能制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直线职能制结构如前所述,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但企业大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

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到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于1996年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在企业文化、人事调配、项目投资、财务预决算、技术开发、质量认证及管理、市场网络及服务等方面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用海尔人人都熟悉的话说,各公司可以“各自为战”,不能“各自为政”。张瑞敏说,集团所要求的,你必须执行,有问题我来负责,我来订正,你可以提出建议,但绝不允许阳奉阴违。这正如前所述,实行事业部制,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 随着海尔的壮大,张瑞敏发现海尔染上了“大企业病”,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企业由上到下都是行政隶属关系,一级传递一级,集团是决策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分厂是成本中心,班组是质量中心。结果,所有的人只面对上级,都没有面对市场,没有责任对整个过程负责,各司其职,根本无法对大规模企业灵活管理。在1998年9月8日的会上,海尔多年来的直线式“金字塔”管理结构彻底动摇,海尔人对此结构提出了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于1999年3月,海尔开始动组织结构的第一刀:把“金字塔式”的直线结构转变成矩阵结构的项目流程。这种结构仍然保留了所有的事业部和事业部的研

海尔企业组织结构

海尔企业组织结构以及运营分析 组织结构是组织设计的结果,是组织职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组织结构图,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组织中各部门的设置情况和层次结构、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各部门之间上下级的隶属关系等。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划分、部门化、职权划分是组织结构设计的三大基础。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参谋制、直线职能参谋制、事业部制等;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矩阵制、项目制、多维立体结构、学习型组织、基于团队的结构、无边界组织等。目前,最常用的部门化形式有:产品部门化、职能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地区部门化等,未来企业部门化的趋势是跨职能团队、顾客部门化等。 一、“海尔集团”组织结构概况 关注“海尔”的人都知道,为了应对网络经济和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海尔”从1998年就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在第一个五年中,“海尔”主要实现了组织结构的再造:变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直线职能结构,为扁平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市场链流程;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动,加快了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和营运零资本的"三零"目标的实现。 二、“海尔”组织结构分析 从“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尔”现行超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事业部制,又称部门化结构或分权组织,它是在公司统一领导下,按产品、地区或市场不同建立事业部或分公司。各事业部分别进行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事业部既是在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生产责任单位和市场销售责任单位,具有自己的产品和独立的市场。由于各事业部均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造成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较多,管理机构重叠,管理成本较高。 所以,“海尔集团”在此基础上,按照规模经济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将各产品事业部的采购职能、仓储职能、运输职能整合为一个新的部门——物流推进本部,由物流推进本部统一行使各产品事业部的上述3种职能;将各产品事业部的国内营销功能整合为一个新的部门——商流推进本部;将国外营销部门整合为海外流(海外推进本部);将财务部门整合为资金流。于是,原有的各产品事业部就演变成为独立的生产及研发部门,而不再具有其他功能。这样,就实现了全集团范围内的统一营销、统一采购和统一结算。此外,“海尔”还从各事业部分离出了所有支持业务资源,如人力资源开发、技术质量管理、信息管理、设备管理等,形成一个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上述几大部门在集团组织结构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如今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把企业与市场结合在了一起,流程运转全以用户为中心,满足了创新的需求。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第一阶段是“直线职能型”组织管理 直线职能制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式,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直线职能制结构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这一时期,海尔组织架构模式的效能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特征的“OE C管理模式”下达到了顶峰。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型的劣势也日益凸显,就是对市场的反应太慢。随着海尔多元化战略进程的推进,直线职能制的弊端对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阻碍。第一,多元化经营加重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这种工作负担主要集中于各个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决策、协调,容易顾此失彼;第二,在直线职能制下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各个职能部门眼界狭窄,导致横向协调比较困难,妨碍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适应性较差;第三,直线职能制下的员工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从而在对多元化经营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的机会把握上带来损失。 正是基于这些弊端,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海尔的组织架构由原有的直线职能制开始向事业部(事业本部)模式进行转变。 第二阶段是进入产品多元化战略阶段后,实行“矩阵型”管理、事业部制管理 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系统。它把组织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了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有较强的机动性,能根据特定需要和环境活动的变化,保持高度的适应性;把不同部门,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利于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有利于攻克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 事业部制组织,亦称“M型”组织,它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基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和组合的。事业部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在集权领导下实行分权管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就是在总公司的领导下,按产品或地区分别设立若干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是

海尔集团组织结构的变革

海尔集团组织结构的变革 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贯彻执行管理决策职能的保证。 下面通过分析海尔集团组织结构的变革,来探讨组织结构体系在企业生存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被誉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的法约尔,最早指出组织是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的概念……关于组织的概念总是众说纷纭,本文认为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建立起来的有机体,其内部成员为了共同目标,相互合作、相互约束,形成一定的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力量协调系统(参照《基础管理学》)。 组织结构是组织设计的结果,是组织职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 一。 通过组织结构图,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组织中各部门的设置情况和层次结构、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各部门之间上下级的隶属关系等。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划分、部门化、职权划分是组织结构设计的三大基础。 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有: 直线制、职能制、直线参谋制、直线职能参谋制、事业部制等;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有: 矩阵制、项目制、多维立体结构、学习型组织、基于团队的结构、无边界组织等。 目前,最常用的部门化形式有: 产品部门化、职能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地区部门化等,未来企业部门化的趋势是跨职能团队、顾客部门化等。

世界上没有一个组织能永远保持不变,其原因或由于组织自身的矛盾和缺陷而显得效率不高,或由于外界环境变化而使得自身难以适应。 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必须时刻评估自己的组织效率,掌握组织自身的发展规律,敏锐洞察外界环境的变化,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有计划地、主动地寻求各种变革以求生存和发展。 所以成功的组织变革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以“海尔集团”为例,通过对其基本情况的了解,分析近几年来“海尔”在组织结构变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借此说明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在企业生存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关于海尔,它的前身是1955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而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由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起来,84年张瑞敏出任厂长时,员工800人,亏损147亿元,经过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旗下现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并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了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一定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OverallEveryControlandClear)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已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 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体制等管理制度早已深入人心。 “你有多大能耐,我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海尔的舞台吸引了多少精英人才。 但任何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海尔的成长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经过多次组织变革,才有了如今管理制度成熟的海尔。 20世纪80年代,海尔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的是“工厂制”。

解析海尔的组织结构设计

解析海尔的组织结构设计 80年代,海尔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的是“工厂制”。集团成立后,1996年开始实行“事业部制”,集团由总部、事业本部、事业部、分厂四层次组成,分别承担战略决策和投资中心、专业化经营发展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职能。 事业部———由集权向分权制转化的一种改革 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运作的形式,首创于20年代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杜邦公司。它是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业部有各自独立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事业部内部在经营管理上则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总公司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这是在组织领导方式上由集权向分权制转化的一种改革。 海尔的事业部制,外面一般认为是学习或模仿日本的体制。实际上,它更多地学习参考了美国GE的管理体制。海尔在很多方面带有明显的GE痕迹。 美国GE的组织机构变迁经过了3个阶段:一是60年代的分权运作,促进了主业的增长和经营的多样化;二是70年代根据公司总财源的分配来安排下属单位的战略需求,让各下属公司建立战略事业单位,使全公司扩大了规模、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并使利润持续不断地增长;三是到80年代进入战略经营管理时期,对前两个阶段的组织模式不断进行修正。 张瑞敏认为这种高度分权对市场销售具有有效刺激,但又发现,这种个体户式的拼杀,会造成各事业部之间盲目竞争,竞相重复使用内外资源,于大局不利,有可能形成单位销售额上升而集团整体投资回报率不高的局面,不利于集团重点扶持未来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因此,海尔对分权的大小、多少有自己战略性的考虑。对“夕阳型”的产品尽可能分权划小经营单位,让其随行就市;而对“朝阳型”的产业,如未来的数字化家电,则要集中人力和财力,做大规模,确保竞争力。 果然,GE后来发现,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度增长了,但每股的红利并没有随着增长,与此同时,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也下降了。 从超事业部到脱毛衣 1972年起任GE董事长的雷金纳德·琼斯于1978年再次改组了公司的体制,实行“执行部制”,也就是“超事业部制”。这种体制就是在各个事业部上再建立一些“超事业部”,来统辖和协调各事业部的活动,也就是在事业部的上面又多了一级管理。在改组后的体制中,董事长琼斯和两名副董事长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执行局,专管长期战略计划,负责和政府打交道,以及研究税制等问题。执行局下面设5个“执行部”,每个执行部由一名副总裁负责。执行部下共设有9个总部(实为集团),50个事业部,49个战略事业单位。各事业部的日常事务,以至有关市场、产品、技术、顾客等方面的战略决策,以前都必须向公司最高领导机构报告,而现在则分别向各执行部报告就行了。 张瑞敏说,海尔的事业本部有些像GE1978年实行的“超事业部制”,它管了不少事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