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母享中学物理课程八年级上册实施方案

2014母享中学物理课程八年级上册实施方案

母享中学物理课程八年级上册实施方案

一、物理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1.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生100%进入初中学习,而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特别是部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数学计算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学生对学习物理现象很感兴趣,但是一接触到物理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就无从入手,学生又缺乏钻研的精神,就逐渐地放弃学习的机会。

2.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八年级学生学习上常缺乏坚韧的毅力,粗心大意,思考问题沉不住气,注重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程中一旦碰到问题便不勤于思考,长时间跟不上学习后,学生会自暴自弃。

3.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参与教学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在学习,在听课,实际上,老师或同学说什么、讨论什么他们一点也不知道,当提问到其他同学时,他们只是看热闹,根本不去想怎样解决问题,好像与自己无关。自己学习时,还要看心情,高兴时多看一会儿,不高兴时,一笔不动。若是自己看了一会儿书,就会叫苦叫累

4.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生只满足于课堂上学习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根本没有复习和巩固的过程

二、物理学科发展目标

第一、新课标中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明确给出了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目标要求:情感和态度上,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乐于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主动与他人交流科学思想;在科学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现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见解;在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中,体验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愉悦等。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教师应通过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营造气氛,展现物理过程,叙述物理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揭示物理学内部的规律。

第二,新课标中体现了更加关注社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

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例如,由火车时刻表计算速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剖析生活中的实例,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勇于提出问题,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第三、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了以往教学注重知识的内容本身和结构,过渡到现在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准备探究的内容和提供相应的器材,对探究的内容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在探究中可能出现挫折和失败,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在探究中出现的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勇于放弃或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新课标强调了三维目标都可以通过探究来实现。例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第四,新课标注重学科渗透,加强学科发展,发展STS教育。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在科学知识的应用上,新课标不但重视科学原理的学习,而且对技术层次的问题规定了要求。新课标还强调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作用,鼓励学生对这类开放性问题的思考。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的制约;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

三.单元(模块)教学目标(应知应会)

物理学科以采用目标教学理论构建高效课堂。目标教学就是以系统化、层次化、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快反馈、强矫正为手段,以绝大多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目标达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体系。利用目标教学创建物理高效课堂需要关注的细节

1、要精心设计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内涵和结构的理解:第一维是“知识与技能”。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概括总结,而技能则是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概括化结果,是知识的外在价值。第二维是“过程与方法”。过程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三维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与行为习惯。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是基础与载体,过程与方法是中介机制,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动力机制。制定目标要具有三个特性。一是整体性,指知识、能力,思维的三位一体。二是客观性,指目标制定的层次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统一,既体现大纲要求,又切合学生学情,并有一定弹性,三是可测性,指目标可以操作,这要对目标表述行为化,对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标准有明确的说明.同时要做到三个有利:有利教师钻研教材和处理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达标的信心,有利于以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在制定中要注意到:知识与技能是可测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可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可悟的。

2、要精心复备导学设计

首先,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否科学,语言表述是否准确。其次要关注导学设计的学生预习部分是否祥实可用,是否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填加、删减,让学生进行高效自学。其次要关注导学设计的课堂使用部分。重点看问题设置是否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此部分,教师要充分预设教学方式、方法,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第三、要仔细推敲导学设计的习题设置,哪些需要当堂完成,哪些用于反馈测试,哪些用于课后巩固要进一步明确。

3、要注意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的创生性。教学需要有目标设计,但三维目标不能只靠预设,而是要充分认识其创生性。在很多时候,具体的三维目标需要在课程实施中、在师生互动中创生的,三维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统一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用专业的慧眼洞察学生的表现,在变化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去寻找教育目标和教育机会,不断地去确立、调整及实施目标。要寻找恰当的教育时机和方式。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常常是在师生交往、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即时进行的。我们的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内心世界,善于寻找点点滴滴的、可能拨动和震撼学生心灵的机会。这就需要真正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而教材以及其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载体。这也就是我们研究探讨三维目标和高效教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应知)

2.对提供的实例,能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应会)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应知).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应会)

5.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应知)

第二章声现象教学目标

1 在课堂讨论时,能通过提供的演示实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

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应知)通过预习能说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知)

2 90%的学生能说出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决定响度和音调的因数

(应会)

3 能说出噪声的概念(应知).对提供的例子能说出防治噪

声的方法。(应会)

4.80%的学生能说出回声测距原并应用速度公式计算理解题(应会)。

5 对提供的实例子,能说出声音是传递信息还是能量(应知)

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目标

1.能说出温度计原理(应知),能说出体温计量程及分度值(应知)2对提供的实例,能分析出是那种物态变化,并且知道是放热还是吸热(应知)

3在课堂讨论时,能区分六种物态变化,(应知)

4 90%学生在对实验数据处理时,能正确绘制晶体的熔化图像(应会)

5 90%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应知)

第四章光现象教学目标

本章共5个小节,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二、光的反射三平面镜成像四、光的折射,五、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的识别,对平

面镜成像特点的把握,对光速的记忆,对光反射定律的理解。

第五章透镜极其应用教学目标

本章共五个小节一、透镜二、生活中的透镜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四、眼睛和眼镜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本章是光学中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了解掌握。

四.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一)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大致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或阶段:目标认定、前提补偿、达标教学和矫正深化。各单位可依据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结合目标教学的理论,创设个性教学模式。

结合校内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实际,和区发物理导学设计的使用,推荐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1)、以标导学,感知内容

教师下发编制的导学设计,将学习内容在导学设计的自主学习部分呈现。学生根据导学设计,首先认定知识目标,明确要求,然后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求边看边思,反复推敲,最大限度地自主解决问题,并做出标记,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在自学基础上,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此环节建议在课下进行,也可以课上进行,但时间不可过长。)

(2)、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教师指导组长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充分讨论和准备的基础上在组内或班内进行交流展示,在学生交流(或展示)过程中教师注意对本节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收集与分类,以便于教师进行精讲点播.

(3)、精讲点拨、质疑释疑

针对共性问题和教师精选的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开质疑释疑,让学生经历“分析”、“评价”、“创造”等高维度的认知过程,追求高效率教学。(如可以利用实验进行的探究性问题,应该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进行推理和验证)。注意捕捉师生互动时的课堂生成,即时激励学生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氛围。

(4)、当堂训练、反馈矫正

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并对学生分层提出要求,及时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对于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开展生教生活动,由小组长调控管理。教师巡堂指导,对学生作业进行尽量多的面批。教师及时订正出现问题的知识点。注意: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可以边梳理知识体系边进行有关的练习、讲评等活动,达到及时巩固之效;也可以先梳理后进行有关练习、讲评活动;还可以先提供一些层次渐进的练习,在练习的讲评活动中梳理知识体系。要根据实际内容进行安排。(5)、分层作业、预习新知

分层布置作业,复习巩固。同时让学生预习下节新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新知预习,才能学生找出理解上的难点,教师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点播教学,学生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当堂训练,形成良性循环,预习新知,是整个课堂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变式”处理。

总之,以目标教学理论为指导,构建高效课堂,要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要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要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要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要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导向。要让学生多感悟、体验、思索,多经历高维度认知过程。(二)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所谓物理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物理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方法,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事先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安排与决策的过程。

1、物理教学设计必须有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学习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因而,教学设计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课程标准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通读课程标准的字词语句,重要的是着重在领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要求的内涵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体会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2)分析与钻研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载体。分析与钻研教材是对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教师钻研教材大致经过通读、精读两步。

通读教材是基础。通读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体系与结构。也就是教材章节的安排顺序,各章节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的选择与阐述方式,以及物理学的方法等。

精读是关键。教师在精读教材中应反复推敲、深入考虑以下问题,以便做到透彻理解,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①教材各章节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及其来龙去脉、推导过程,适用范围是否清楚?还有哪些不理解或疑难之处?

②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准备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学习的障碍是什么?

③教材对科学探究是如何安排和设计的?有没有不妥之处和需

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④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哪些演示实验,何时做实验?要求学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等?

⑤怎样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图表?

⑥如何处理例题、习题和实践性作业?

⑦如何掌握前后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相互对照,前呼后应?

⑧教材中有哪些联系生活、技术、社会和其他学科的内容?

⑨认真准备每一个实验;演算每一道习题;广泛阅读一些参考资料或其他一些教材;了解一些动态。

(3)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不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教学设计之中,可以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供保证。

在物理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①重视文字资源的利用,如各种科技图书报纸和各种科技期刊。

②加快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幻灯投影片、挂图、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网络资源。

③开发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等。

2、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序的安排,以达到最优结合。教学活动是由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设计只有将教学诸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序的安排,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教学设计仅是对教学系统的分析与决策,是一个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而非教学实施,但它是教学实施必不可少的依据。

4、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学经验。教学设计是教师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成功的教学方案凝聚着教师的个体理念、智慧、经验和风格。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是宝贵的,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之一。经验与理论的恰当结合,才能使教学设计既有共性,又富有个性,体现出教学的艺术性。

四、实验探究:如果是实验探究课或新课中带有分组实验,则在第三

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探究实验,师巡徊指导,组织纪律,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五、训练总结:采取精讲多练,课堂上尽量把课后题,解析,测评完成,提高全体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模式

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八年级学生,要引导加细致的指导:

1、教学方法:启发引导、相互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整理并完整表达个人的思想;让学生在讨论中对相互启发,开阔视野,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培养其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配合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促进。

第二章声现象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和六步教学法”。

一、激情导入:在导入环节中,用一些小故事,小实验引入新课,调

动学生兴趣,快速进入新知识。

二、问题导学:引入新课后,学生兴趣高,马上出示一定的教学目标

和思考题,让学生自带问题自学,掌握基础知识是。

三、质疑问难、引发思考:结合学生看书掌握知识情况,教师适当引

导点拨,加深学生印象,并以问题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实验探究:如果是实验探究课或新课中带有分组实验,则在第三

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探究实验,师巡徊指导,组织纪律,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五、训练总结:采取精讲多练,课堂上尽量把课后题,解析,测评完成,提高全体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六、反思与评价

第三章物态变化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第四章光现象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对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为主,学生积极参与为主,课后学生联系生活做简单的教学模具为辅,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用脑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为目的。

第五章透镜极其应用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先对概念掌握及其认识。通过自己动手用塑料制作凸透镜和凹透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对概念的理解,然后在实验中通过做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加深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感性到理性,掌握透镜成像规律,对第四节和第五节做铺垫。

五、教材优化(学生作业系统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就是教师要对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的行为状态作出具体、明确的说明。

(1)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2)教学目标可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长期目标被称为教育目标,如“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等等,这些无法在具体教学中一次性实现,而是长期努力的方向。

近期目标被为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主要确定一节课教什么内容,通过哪些活动方式来学习。

(3)教学目标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根据马杰和加涅的行为目标理论与技术,一般认为,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例如,“力的图示”认知教学目标可陈述如下:

目标1:能说出力的三要素。

目标2:对提供的实例,能用力的三个要素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目标3:对提供的实例,能用力的图示法作出正确的图示。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就是要明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背景分析。重点分析这部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它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2)功能分析。主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3)结构分析。主要分析这部分内容知识与技能结构、过程与方法结构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4)资源分析。主要对本节课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了分析。如实验条件、课件、习题等进行分析,以确定能否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

3、学习者分析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分析,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内容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可以分为已知的、半知的、未知的。

(2)了解学生的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3)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情感态度。哪些学生能适应,哪些学生不能适应。

(4)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自我监控能力。即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

4、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此阶段的设计必须建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分析的基础之上。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媒体设计。

(1)教学的组织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用以往的集体授课组织形式来替代。所以,从座位的编排到小组成员的组合、从教材的运用到资源的开发过程、从学生参与方式到教师的引导方式方法等都必须在教学组织设计时加以考虑和整合。

(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优先考虑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应该如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

从教学方法选择的指导思想上,应该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从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上,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教师特点、教学资源、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教学媒体设计:教学媒体设计包括怎样选择媒体、如何运用教学媒体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的问题。

5、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并明确各组成部分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安排恰当的顺序进行组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和结尾三个环节。必须指出的是,教学策略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

6、教学媒体设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以将教学媒体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1)传统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媒体是指教科书、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实验演示装置等。

传统教学媒体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媒体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方式,链接了许多信息和知识并配以光盘,使之与现代教学媒体靠近或者整合;黑板的磁性化,颜色的人性化(白板、绿板);无尘粉笔等。

(2)现代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是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我国也称之为电化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计算机、电子白板等

(3)教学目标、教学事件与教学媒体的适当匹配

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因而在选择媒体时要保证所选的媒体能有效地实施相应的教学事件,而一系列的教学事件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这样看来,所选的媒体要能有效实现相应的教学事件和教学目标,即要在教学目标、教学事件和教学媒体之间进行适当匹配。否则,不看教学目标,教学事件进行媒体选择和使用,只是“作秀”、“耍花枪”,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确立了教学目标之后,经过任务分析的环节,就可导出相应的教学事件。

7、教学方案的评价与反思

教学方案的形成,不是教学设计的结束。在教学设计的后期和实施后,都要对教学方案反思和评价,以便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以使其不断完善。这一过程是对教师教学认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提出的,能更好地反映教师自我认识教学,反思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评价能力,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般而言,教师在对教学方案反思和评价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1)你是否考虑过学生通过这一教学过程要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经历哪些过程和方法?在哪些地方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2)你是否考虑过在这些要求中,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3)你是否考虑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应按怎样的教学顺序(或线索)进行?(4)你是否考虑过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哪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5)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你认为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哪些已达到,哪些尚未达到?(6)你是怎样知道学生已经学到这些内容和尚未学到那些内容的?其中的第(1)(2)题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问题;第(3)题是安排教学过程的问题;第(4)题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第(5)(6)题是考虑如何及时接收教学反馈信息的问题。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材优化(学生作业系统)(一)机械运动教材优化

一、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具体方法见幻灯片

2、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

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二、运动的描述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为什么会走?

1、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1、机械运动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3、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

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可Array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确定研究

对象──被研究的物体。

(2)然后,根据题意选定一个参照

物。

(3)最后,你就把自己放到这个参照物上去看研究的物体,从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

参照物的选择:(1)不要将研究物体的本身选作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4、运动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判断乌龟胜利的依据是什么?

2.百米短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

(一)速度

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与时间

之比叫做速度)。

4. 公式t

s =υ

例1 2008年8月16日,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的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以 9秒69的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 9秒72的世界纪录。这个项目新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

例2 火车的速度是72km/h ,汽车的速度是30m/s ,是火车快还是汽车快?

(二)、匀速直线运动

正确全面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在任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

速度都是相等的.

(3)计算: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可用公式v=s/t 求出,

但速度的大小与s 、t 的大小无关.

理解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反映作变速直

线运动物体的 运动快慢.

(3)平均速度可用公式v=s/t

(4)计算平均速度时,式中的路程s 和时间t 要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因不同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不同,故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

四 、 测量平均速度

演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让学生提问(在上段和下

段运动的一样快吗?)

1、介绍科学探究的环节(内容见幻灯片)

2、实验原理

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

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实验原理v=s/t t

s =υ

3、分组进行实验设计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

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交流与合作

(二)作业系统

1 兴趣练习

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

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 当堂作业:具体见容详见幻灯片

3 必作业:课本P15 第1、2、3题。P18 1、2、3题。

P22 2、3题

4选做作业:例1.2题 5 自主作业:例2.5题 例1.如图所示的物体A 的长度是 cm ,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 。

例2.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

是运动

B .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 .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以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 .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例5.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2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6 m/s,求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作业完成时间:每一小节学习后.下一节练习课随机抽一部分学生批改.以便发现问题.其余的交叉批改.相互判.评.及时纠错.

第二章声现象教材优化(学生作业系统)

(一)声现象教材优化

《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设计思路

4.教学优化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

二、声音的特性

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音色表示什么?

三、声的利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二)作业系统

1 兴趣练习:

(1)动手制作一个“土电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查自己学家庭周边环境,发现存在哪些方面的噪声以及如何采取方便有效的控制措施.

2 当堂作业:11页:1 ,4题:13-14页1,4题。15页:1,3题

16页2题。采用当堂作业目的是当堂反馈,分层评价

3 必作业::(练习册)

11页:2,5题。13-14页:2,3,5题。15页:2,4题。16页:1,3,4,5题

4 选做作业:13页:5,3题。16页2题.18题9,10,4题

5 自主作业:11页.3题。20页23,24题

作业完成时间:每一小节学习后.下一节练习课随机抽一部分学生批改.以便发现问题.其余的交叉批改.相互判.评.及时纠错.

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材优化(学生作业系统)

(一)物态变化教材优化

一、温度计

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

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打开课本,看图

3.2—2和图3.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 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一般是不同的

晶体熔化图象非晶体熔化图象

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

B时刻为固态,C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CD段为液态,温度升高 EF段为液态,温度下降

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

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 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在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却继续放热.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