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英国政治制度2008

现代英国政治制度2008

现代英国政治制度2008
现代英国政治制度2008

现代英国政治制度2008-03-14 20:38内容提要]近代英国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又促进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因此,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置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但是,制度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恰当、适宜、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制度变革才能最终导致一个大国的崛起。同时,我们也不能认同绝对的“制度决定论”。

如果单从面积和人口来看,人们无法想像,这么一个“小小”的英国竟然在近代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成为“日不落帝国”、18—19世纪的“世界霸主”。为什么小小的英国会崛起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换句话说,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在哪里?很多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英国的崛起,它是生产技术革新的直接结果。但是,有学者通过对近代英法两国的比较研究,认为制度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英国正在走向自由主义、国会统治和进步;而法国则不断加强贵族政治,‘封建主义’以及浪费——简言之,加强旧制度”,“英国是宪法国家而且相对自由一些,而法国却是专制主义和独裁主义的国家”。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学者们对大国崛起的动力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制度在国家兴衰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制度变革是大国崛起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试图从制度变革这个角度对近代英国的崛起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其他国家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影响来说,英国政府是世界上闻所未闻的最出色的一个”。近代英国制度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

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形成是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在17世纪革命初期就把议会的下院作为与国王斗争的阵地,议会与国王的权力之争成为这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动因之一。1628年,英国通过了《权利请愿书》,主要内容包括: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收捐税;不出示具体罪证不能任意逮捕任何人;和平时期不能随意实行军事法;不得任意在居民家里驻军;等等。1629年3月,查理一世解散议会,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长期议会”(1640年11月—1653年4月)一度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中心。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时,议会通过决议:“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力……”1649年5月19日,英国议会通过一个决议:“现在的议会以它的职责宣布并且规定:英国的人民和所有隶属于它的领地和地区上的人民,都是并且都由此构成、缔造、建立和团结成为一个共和国和自由邦。它将由这个民族的最高权力,即议会中的人民代表和他们所任命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官员所统治,而不需要任何国王和贵族院。”这两个决议体现了现代议会制度——主权在民的思想,说明英国的现代议会制度开始出现。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权利法案》,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皆为非法”。这样,《权利法案》以成文法的形式宣布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现代议会制度形成了,可以看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与国王的斗争中,议会的权力不断扩大,最终超越国王,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二是在议会中,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英国的议会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它所确立的制度和形式成为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的样板。同时,一方

面,现代议会制度的形成发展是近代英国国内社会发展变革的结果;另一方面,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又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英国的社会变革。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215年《自由大宪章》中规定:国王不能任意征税,个人财产不得侵犯,不能随意逮捕自由人,等等。这说明英国国王的权力虽然至高无上,但必须受到法律和惯例的约束。此后,随着议会的兴起,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三大原则的制约:“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他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如前所述,由于议会与国王的权力斗争,17世纪中期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权利法案》,对王权进行了种种限制,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后不久,议会通过《叛乱法》,规定平时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维持一年。这个法案通过后,每年都要重申一次,以免国王破坏。这样,议会就剥夺了国王招募常备军的权力。1694年,议会制定了《三年法》,规定议会至少每三年召开一次;各届议会的任期也不得超过三年。1701年,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除了安排王位继承顺序外,还规定:“国王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做出决定了,他所有的决定只有经过枢密院成员的签署才能生效;为了避免国王的权利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议会取代国王拥有了任命法官的权利;国王的赦免权也受到了挑战,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国王就不能随意赦免了。”这就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至此,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最终确立。在17世纪,英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欧洲大部分国家仍旧处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这种政治制度上的创新无疑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也是英国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制度保障之一。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评价说:“英国所以能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致于爆炸的原因”,“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被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英国人的议会政府这种政治发明,为英国人后来发明的工业制度提供了顺利的社会条件。”

3.现代政党形成和政党制度的发展

英国是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这与其议会制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查理二世统治时期,1674年丹比伯爵成为国王的主要顾问之后,便在下院中建立起一个忠于国王的集团,称为“宫廷党”,代表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极力主张扩大王权、限制议会的作用,在宗教信仰上主张天主教。同时,以沙夫茨伯爵为首,成立了“乡党”,其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以圈占土地发迹、在革命时期站在革命方面的新贵族,又有精于谋财治业的商人、金融家和自由职业者,该派承认保存君主制的必要性,又坚持限制王权,增强议会权力,在宗教信仰上主张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反对天主教。在关于约克公爵詹姆斯王位继承权问题上,两派产生了分歧,“乡党”一派的议员坚决反对詹姆斯继承王位,在1680年议会休会期间,他们递交请愿书表示自己的态度,并要求召开议会讨论“排斥法案”,这批人被称为“请愿者”。而以“宫廷党”为主的一派人对“请愿者”十分反感,他们被称为“憎恶者”。两派互相敌视,互相攻讦,并互为对方起了含有贬义的蔑称。“请愿者”被称为“辉格”,而“憎恶者”被称为“托利”。至此,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名称出现了。然而,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因为它们仍然只是指一些不固定的议会派别,既没有政治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组织,更没有权威的领袖。但是,这两个议会派别的出现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辉格党和托利党在议会的活动中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转变。1694年和1710

年先后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一党内阁。1714—1760年,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二世一直重用辉格党人,压制托利党,形成辉格党的寡头政治。1760年,乔治三世继位,他试图恢复君主专制,把辉格党人排除到内阁之外,而重用托利党人。当乔治三世继位时,辉格党分裂为四个派别:纽卡斯尔派、坦普尔派、格兰威尔派和布鲁兹伯里派。1762年,罗金厄姆侯爵在纽卡斯尔派基础上成立了宴会俱乐部,这标志着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组织的反对派”——罗金厄姆派的发端。该派主要由一些对当时重大问题的看法比较一致的思想激进的青年议员组成,经常根据需要召开各类院外党务会议(大型、中型和小型会议),并首创新制,设立党派督导员,负责搜集情报、传达信息、督促本党议员出席议会会议,党的组织纪律明显增强。同时,通过党的理论家艾德蒙?伯克的理论宣传,宣扬政党的必要性,公开要求建立政党政府。1782年,罗金厄姆逝世后,查?詹?福克斯成为“有组织的反对派”的领袖,罗金厄姆派改名为福克斯派。该派在80年代开始设立了政党基金,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竞选宣传,并围绕基金掌管人,形成了中央党部的雏形。到1790年,该派已经控制了伦敦五家报纸,建立了党的舆论宣传阵地。1830年,奥尔索普在下院当选为辉格党的领导人,这是英国历史上公开选举产生政党负责人的最早事例。显然,这些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受辉格党人的影响,托利党人也在各地建立了“皮特俱乐部”,设立督导员和党务活动基金,控制报纸,加强在地方上的活动。1832年议会第一次改革是英国政党制度发展的转折点,两大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出现了。一般把1833年作为托利党改称保守党,1839年作为辉格党改称自由党的标志性时间。第一次议会改革使两党的组织建设出现了变化:(1)督导员制度形成:督导员是党内纪律的督察者,他要求本党议员在议会表决时按照党的意志投票,同时充当验票员,负责核实投票结果。(2)党的常设机构出现:托利党在1832年设立“卡尔登”俱乐部,这是英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央党组织;1836年,自由党常设机构“改革俱乐部”也宣告成立。在中央组织之下,两党还建立地方性常设组织,负责党员的发展及其选民登记工作。(3)党务基金设立:议会改革前后,两党相继设立了竞选基金,据估计,在19世纪上半叶,保守党与自由党各自的竞选基金在三四万英镑。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之后,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及其政党制度形成。保守党于1867年建立起“保守党协会和宪政协会全国联合会”,1868年又建立起“保守党中央委员会”,两年后定名为“保守党中央总部”;到1887年为止,保守党地方协会为1100个。自由党1877年设立“自由党全国总会”;到1888年为止,自由党拥有的地方协会为716个。到19世纪末,实际上已形成以下三个基本事实:在议会中已存在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永久性集团;在议会外存在着与议会内的集团有着明确关系,并在同样的政治标签下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永久性组织;议会内外的这些组织不断地影响着选民。这些,正是现代英国政党制度的特点,现代政党制度在英国形成了。一方面,议会制度导致了现代政党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政党制度完善了近代英国的议会体系。

4.内阁制的确立

英国的内阁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066年诺曼征服后,设立了一个新的顾问机构——“小会议”,偏重于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这个“小会议”就包含着内阁的胚芽。12世纪亨利二世统治时期设立了枢密院。17世纪查理二世统治时期,认为枢密院人数太多,不利于保守政府秘密,于是只召集九名大臣和议员在密室议事(Cabinet),此后,这个会议被称为“内阁会议”。但是,内阁制的萌芽还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真正产生的。“光荣革命”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多次通过法律来限制国王权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内阁制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1689年,威廉三世和玛丽女王即位,威廉三世经常要带兵出国作战,而玛丽女王又厌恶政事,因此,国内事务通常由9—16个枢密大臣组成的内阁

会议密商处理。由于托利党人的主张与威廉的意见相左,威廉三世逐渐把托利党人排挤到内阁之外,1694年组成辉格党内阁,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一党内阁。安妮女王时期,内阁会议已经成为惯例,一般在周日召开会议。此时,英国卷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10年安妮女王听取了有强烈厌战情绪的托利党人的意见,罢免了辉格党人,组成了托利党一党内阁。不过,直到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定组织,内阁制还处于萌芽状态。1714年,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乔治一世继承王位,由于他不懂英语,1718年后便不出席内阁会议,而是指定一名大臣(一般是财政大臣)来主持。这样,由国王参加并主持内阁会议的传统中断了。久而久之,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变成了惯例。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任首席财政大臣后,实际成为内阁的首脑。沃尔波尔在1721—1742年一直是内阁的首脑,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首相。内阁和首相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内阁制的确立。

现代议会制度、君主立宪制、现代政党制度和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促成了近代英国的“主权在议会”体制,正是这一体制引起政治领域其他方面的进一步变革,例如现代文官制度的出现、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司法制度的改革和选举制度的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制度保护,进而推动了近代英国经济制度变革。

二、近代英国经济制度的变革

“政治制度决定着以产权和市场为核心的经济制度,而经济制度决定了制度的绩效。”随着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英国现代经济制度逐渐确立起来,主要表现在金融、土地、贸易等方面。

1.公债制度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

“从1688年到1720年,伦敦完成了金融革命,用一套有效的政府信用制度取代了粗制滥造并受王室随心所欲所制约的制度。”1671年和1683年,英国分别把关税和效法荷兰开征的消费税收归国家管理。1714年,英国设立财政署,该机构后又发展为财政委员会,负责监督向国库输送收入。可以说,如果不实行财政机构的国有化,英国就不可能发展有效的信贷系统。英国政府为应付当时对外战争的困难,进行了长期的借贷,推行公债制度。从17世纪90年代起,个人和商业团体可以通过伦敦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和债券。1698年起,所有政府发行的债券的价格每周发布两次,并在全欧发行。1697年,英国国债达2000万英镑;到18世纪中叶,国债已是1688年的80倍。而长期公债的基础是国家的信用和对公众的信任;公债的存在全靠国会开辟用于定期支付利息的新财源。1786年,英国首相皮特表示相信:“国家的强盛乃至独立取决于公债的成败”。1694年,英国成立英格兰银行,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协助销售战争期间的国债,以及通过贷出新发行的银行券获利。1807年,有23家私人银行取得英格兰银行的支持,到19世纪20年代,私人银行的数量增加到一百来家。同时,外省的“地方银行”(又称“乡村银行”)最晚在18世纪初已出现,1750年仅为十二三家,到1784年达到120家,1797年前后为290家,1800年为370家,1810年前后至少有650家。英国所建立的充满生机活力、行之有效的公私信贷体系使它成为18世纪欧洲金融最发达的国家。

2.“圈地运动”

中世纪,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都属于英国国王,国王把土地赐予他的臣属,在全国形成

大小不同的封建领主,各领主再分给更小的领主,处于最下层的领主再出租给农民耕种.、12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圈地运动就已经出现,但是规模很有限。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从15世纪30年代开始,圈地运动越来越频繁。为了国防、国内治安和国家财政的原因,都铎王朝不得不先后颁布许多反圈地的法令。但是,圈地一直在扩展,1455—1607年,共圈占土地约516673英亩,其面积约为总面积的2.76%。1593年,英国政府废止了禁止圈地的法令,圈地规模扩大。由于人民的反对,1597年,英国政府颁布要求复垦牧场的耕地,但是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圈地运动历经16、17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甚至个别地方延续到19世纪初。据资料表明,1776—1815年间,英国圈占了数以百万英亩计的土地,圈地价格从最初的最多不过每英亩1英镑,最后提高到所有地方都达到5—25英镑。通过圈地运动,近代英国改变了原有土地所有制度,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利于人员、资本、商品在英国境内的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近代英国的发展。

3.贸易公司与东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制度的出现和发展

英国早期的对外贸易一般是通过特许公司进行的。15世纪,伦敦商人就组成了冒险商人开拓公司,向北欧和西北欧国家出口呢绒。16世纪末,特许公司蓬勃发展。1579年,成立东地公司,与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进行贸易;1581年,成立东方公司,与地中海东部国家进行贸易;1588年,成立非洲公司,专门从事奴隶贸易。这些贸易公司只是一个受共同规程约束的商人团体,公司成员根据章程独自进行贸易而非合伙经营。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由许多商人人股组成,最初股本只有3万英镑,由入股的商人产生1名总裁和24名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负责筹办东印度公司的远航船队,其盈利按人股多少进行分配。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股份公司,此后的股份公司都按照它的标准成立。1698年,东印度公司按照法律调整成立一个新公司,这个机构称为“总社”,为保留在印度的贸易权,老公司于1707年加入新公司作为其中的一员。同时,一个名为“英吉利商人公司”的股份公司成立。1708,两家公司合并,称为“英商东印度贸易公司”。1708年,它的总资产达到320万英镑,有大约3000名股东。东印度公司一直持续到19世纪。正是这些贸易公司的出现,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稳步发展,据资料表明,1697—1802年,英国的出口增长速度为年均1.5%。在近代英国经济领域中,还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和行会改革等等,这些经济制度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近代英国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也促进了近代英国的崛起。

结语

历史已经证明,正是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制度变革,最终导致了近代英国的崛起。1500年前后的英国还是一个没有强大海军和以农村人口为主的“落后”国家,财源只有两个:大量的羊毛生产和有力的呢绒工业……情形与文艺复兴前的意大利城市大体相同。然而,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垄断者”、“世界金融中心”、“海上霸王”和“世界最大殖民帝国”。美国学者托马斯?K.麦格劳指出:“总的来说,大英帝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发展是很惊人的,到1850年,大英帝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而且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古罗马帝国以来势力最强的帝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又促进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这些新的安排产生了一个强国,它足以在一种前所未有程度上以有效的方式获取资源。并且,促进了英格兰在国际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一个世界性大帝国的产生以及最终形成无人匹敌的格局。”因此,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置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同时,笔者要强调两点:其一,制度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种制度秩序是一个极端复杂而灵活的系统,不是每种事物都可以将它完全

颠倒过来的。只有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变革才能转变生产模式并且启动一个自我持续的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只有恰当、适宜、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制度变革,才能最终导致一个大国的崛起。其二,制度的作用不能绝对化,即不认同绝对的“制度决定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同时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一方面,制度变革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各种因素的综合产物;另一方面,制度变革一旦产生会进一步促进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对于今日的中国崛起,我们是否应该从制度角度加以深刻反思?现今的中国拥有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的先进政治制度和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成就,理应在制度方面对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英国政治制度专题

第一节中世纪英国的分权君主制 一、英吉利王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不列颠初期的历史演变 1.英格兰的由来 2.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 ①自由农村公社(马尔克):一种新的关系,土地分封 ②固定的中央行政制度:国王和贤士会 ③地方行政制度:郡、百户区、村社 行政、司法合一的地方权力机构 (二)威廉征服与王权的强化 1.威廉征服 2.强化王权的四点措施 占有1/7的土地/封地分散/向国王宣誓效忠/地方统治沿袭分郡制度 三、中世纪英国财政与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1.12、13世纪英国财政改革 2.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3.改革意义 二、英国等级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大宪章的签署及其对王权的限制 1.签署大宪章的背景 ①君主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改变 ②斗争的焦点:直接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约翰与教会的冲突/约翰与平民、贵族的冲突 2.大宪章的基本内容 ①肯定教会和贵族的特权 ②国王不能向封臣征收额外捐税 ③不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能被逮捕、监禁或处以罚金

3.监督国王机构的成立:25名男爵 4.《大宪章》的历史意义 ①明文规定了对王权的限制 ②维护了封建领主的司法裁判权 ③确立了国王依法办事的原则 ④表明各阶层的联合行动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新新式 ⑤大宪章是英国第一个成文的宪法性文件,是贵族限制王权的产物。 (二)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 1.议会的演变 2.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密切相关 3.地方代表 4.议会分为上、下两院:14世纪中叶 (三)英国早期的检察制度和地方司法、地方自治制度 参考教材第85页,学生自学 三、都铎王朝时期的议会与国王(1485—1603年) (一)都铎时期王权的强化 1.政府机构进一步完备 2.宗教改革 3.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都铎时期议会与国王的关系 1.议案制开始取代请愿制;议案委员会出现;三读制逐渐形成;骑士成为下院的主体2.都铎时期,议会驯服,很少发生议会与王权的尖锐对立,其原因有: ①王权与中产阶层联盟 ②当时的大政方针符合英国国家利益 ③国王成为议会的一部分 (三)都铎时期议会的地位 1.议会不是可有可无,国王为了取得议会的支持,其手段必须符合程序和制度 2.议会机构自我意识强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

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1894—1919 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 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 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英国政体总介绍(中英文)

英国指南.英国的内政.英国的政体 (1)君主政制 女王拥有什么权力? 王国政府代表英王(即宪法赋予其统治王国权力的人)及政府,也是最高行政机构的象征。英女王拥有王国政府的统治权,但行使有关权力的,一般都是向国会负责的部长级官员,因此英国实际上是由英国政府代替女王管治的。然而,大部分重要的政府议案仍须得到女王同意方可获得通过。 国会 女王有权召开、解散或下令国会休会。新一年度国会在召开第一次会议前,女王均会发表一篇由政府官员撰写的演辞,内容主要简述政府新一年的工作大纲。每项议案均须得到女王在国会两院宣布正式批准方能成为法律。 女王在部长的建议下有权特赦囚犯或宣布减刑。根据法律规定,女王个人是不会犯法的——因为她获民事及刑事起诉的豁免权,法庭也不能起诉她。然而,其他王室成员却不能享有该项豁免权。 勋衔及委任女王有权册封贵族、颁授爵位及其他勋衔。受勋人士名单通常由首相提名,但某些勋衔则由女王自己决定。许多重要的国家职位均由女王委任,人选则由首相或有关内阁大臣提名。 外交政策 各国派驻伦敦的外交人员均须得到女王的同意,她有权缔结条约、发动战争或议和、确认海外国家及政府、吞并及割让领土。 枢密院 女王负责主持枢密院的会议。按君主特权所订立的枢密令,以及其他法令均是由枢密院通过的。君主特权包括组织行政机关,而政府的权力则受制于宪法习惯(这些规则本身并非法律,但对政府的运作却异常重要)。 所有涉及君主特权的行为,均须由有关部长负责执行,他们须向国会负责,并就各项政策接受国会议员的质询。国会有权撤消或限制有关特权的行使。 除了听取各项报告外,女王也可随时就国民生活情况向其官员发表意见。 为什么英女王有两个生日呢? 女王的出生日期是在4月21日。但传统以来,英国人都习惯于夏天庆祝君王的寿辰。由1805年起,英国人开始以举行军旗礼来庆祝君王的官方寿辰,日期通常是定于6月的第二个周末。 这个仪式的本来目的是让士兵熟识其所属兵团的旗帜式样,以便日后行军打仗时易于识别。五个步兵团,包括近卫步兵第一团、Coldsteam步兵团、苏格兰、爱尔兰及威尔士步兵团,每年按编制负责于仪式上展示其军旗。 仪式开始时,女王会在王室骑兵军官的陪同下骑马离开白金汉宫,沿着林荫大道步往骑兵卫队的阅兵场,检阅五百名卫兵。军旗礼展示的军旗依照卫兵的官阶高低排列,每队卫兵随着军旗带领,在步兵团的陪同下,分列式步操经过女王面前。至于女王正式生日当天,并无特别仪式举行,只是各政府大楼会有升国旗及播放国歌,以示庆祝。 王位继承人的排列次序如下: 1.威尔斯王储(1948年生)

英国的政治制度

英国的政治制度 英国也是一个移民国家,它居民来自早期欧洲大陆的迁徙。在历史的长河中,英伦三岛大部分时间是荒芜的。公元43年,罗马帝国将英格兰便成它的一个行省,也是发现那里有大片土地,而且也有人居住。 罗欧亚大陆是联通的,4世纪的欧洲,被一股外来势力所纠结。他们就是被中国赶出去的匈奴,罗马帝国再衰退,匈奴人的入侵加剧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地处德国和丹麦的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继续向西飘洋渡海。他们成为英格兰的主宰,英格兰的名称就源于这里。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入侵,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这个“征服者威廉”,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与中国不同,古代欧洲封建国王的继承制度,是按照亲属关系亲密程度排序的,国王也受制于宗教。 13世纪,国王约翰从即位一开始就不被人们看好,人们怀疑他是将侄子暗杀后,才得到王位继承权。面对质疑,约翰与教皇就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出现争执,导致教庭向英格兰施以惩罚,约翰国王最后被迫于1213年向教皇屈服。 针对法国占领了英国在诺曼底大部份的土地,英国的贵族要求国王取回失去的领土。约翰即在1214年发动对法国作战,却遭逢大败。 1215年,封建贵族乘机联合对国王不满的各方力量反对约翰王。5月17日,封建贵族得到伦敦市民支持,占领了伦敦。6月10日,英格兰的封建贵族在伦敦聚集,挟持英格兰国王约翰。约翰被迫赞成贵族提出的“男爵法案”(Articles of the Barons)。 1215年6月15日,在强大压力下,约翰在兰尼米德(RunnyMede)签署《大宪章》。其中主要反映西欧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即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 当今世界民主制度,多少带有探险者的印迹。作为早期开拓者的后代,不免留有他们的思想痕迹,带有功利性、现实性。因为物质成果受人尊敬,这一思想已经领导全球200多年。美国也是英国的延续。

英国政体的演变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封建君主制 时间:449——1215 内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 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二、等级君主制 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 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 内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 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 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 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 时间:1485——1649 内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

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作用: 四、共和制 时间:1649——1653 内容: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 五、君主立宪制 时间:1689——至今 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 1、责任内阁制: 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高中历史必修 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1)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度。(我国最早产生的政治制度) 2)启继位,王位世袭制确立。标志: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从此进入“天下为家”的时代。 3)周朝,实行分封制。表现:把土地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4)西周,实行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关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5)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6)秦朝建立的皇权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神化皇权。(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 7)秦朝,实行郡县制。 8)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9)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初期,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利: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 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弊:①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②严酷的刑法使阶级矛盾激 化,大规模农民战争爆发。 中央集权 11)两汉,郡国并行制。 12)隋朝,州县两级制。 13)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14)北宋,参知政事。枢密使。 15)元朝,行省制。(标志: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省制的开端) 君主专制 16)秦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17)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初步形成。尚书(实权)、中书、门下。18)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始于隋,发展完善于唐) 19)宋朝,设参知政事,设三司(管理财政),枢密院(最高军政机

浅析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政治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b18558049.html, 浅析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政治文化 作者:贺文涛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6期 [摘要]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并且英国政治制度有它自身的特点,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也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本文是在简述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分析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促使它政治制度产生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英国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150-02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用它的科技和文化给全球带来了原子弹爆炸般的冲击。英国是独立的岛屿,与其他大陆有大海这道天然的屏障,为英国创造了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避免了频繁的战乱,让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壮大自己。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与此同时英国拥有一支强大海军,国内市场的狭小迫使它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当欧洲宗教机构和封建割据势力肆虐之际,他们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司法陪审制和地方管理体制;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① 要了解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首先就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大部分学者都承认英国有宪法,只是有自己的特点,不像大多数国家那样汇编成一部法律文件,而是由分散的宪法性法律、惯例等组成。国外学者称之为“不成文宪法”“柔性宪法”。只有在认识宪法的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英国的政治制度。 一、英国议会 议会作为英国的重要组织机构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议会至上”的原则。英国议会由英王、上议院、下议院共同组成。议会和内阁虽掌握实权,但议会由英王、上院和下院组成,其中上院是贵族院,是主要西方国家中唯一以贵族政治为基础的政治机构。②英王无实权,代表贵族制的上议院和代表共和制的下议院经过了长时间的争斗,权力逐渐从上议院转移到下议院。英国议会的权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立法权、财政监督权、行政监督权和司法权。其中司法权由上议院独有,它可以审理贵族的案件,也可以审理下议院的弹劾案。根据法律,立法权、监督政府财政和行政的权力归属于下议院。1911年《议会法》确认了下议院 的政治优势地位,作为一个惯例,首相必须来自下议院,内阁成员也很少由贵族担任。③ (一)立法权是议会最重要的权力

英国史中文参考书目

英国史中文参考书目(2009) 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非必读书目,同学可根据自己的背景和兴趣选择。推荐目的,是试图通过这些书籍,使阅读者循着基本史事-宏观叙事-学术介绍-学术研究-专题研究的路线,逐步深入到英国史的世界中去。) 《周末读完英国史》,丹尼尔著,侯艳、劳佳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牛津英国通史》, (英)摩根(Morgan, K.O.)主编;英文版,外研社,2007。 《斑斓阅读》(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中英对照)相关书目:盎格鲁-撒克逊简史;中世纪英国;18世纪英国;19世纪英国;20世纪英国)外研社,2007-2009. 《牛津英国通史》, (英)摩根(Morgan, K.O.)主编;王觉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英国通史》,钱乘旦, 许洁明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钱乘旦, 陈晓律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英国政治制度史》,程汉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英国早期历史中的三次危机》,亚历山大著,林达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诺曼征服时期的国王与领主》,弗莱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孟广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以下书目供同学选择阅读及做学术史参考,且并不意味着本人已经阅读甚至见过所有的它们。各专题按出版时间降序排列) 一、史料: 《贝奥武甫》,译林出版社,1999. 《英吉利教会史》,(英)比德,商务印书馆,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寿纪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亨莱的田庄管理》,Cunningham,商务印书馆,1995. 《帕斯顿信札:一个望族的兴衰》,奈特编;田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辜燮高,商务印书馆,1997. 《一八一五~一八七○年的英国》,张芝联,商务印书馆,1987. 《一八七○~一九一四年的英国》,刘克华,商务印书馆,1987. 二、通史: 1、综合: 《英国历史地图》(第3版),马丁吉尔伯特著,王玉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英國史》(上下),屈勒味林著;钱端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英语民族史》(全四册),(英)丘吉尔,南方出版社,2007。 《吴于廑文选》,吴于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强国兴衰史丛书》,刘成,三秦出版社,2005. 《英国史》,阎照祥著,人民出版社,2003. 《英国通史》,钱乘旦, 许洁明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101班 李若昭 6002210019 【摘要】英国现行的政体是议会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而且英国没有总统;英国的国家元首即形式上的最高领袖是国王。但是实权在内阁,内阁首相就是政府的真正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因为议会由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的。本文主要探讨英国现行政体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中重要的几次变革。【关键词】君主;议会制;首相责任制 英国的现行政体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完备的政体——议会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从最初建国的绝对君制,英国政体经历了长达7个多世纪的演变与改革。从而使英国以一个强国的身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英国政体的初步奠定——绝对君主制 公元827年,西塞克斯王爱格伯特(Egbert)统一了七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英格兰这一名称。这时的英格兰,政治上有耆老会议(全国最有势力的贵族会议),国王的一切重大政务,都要经过耆老会议的批准,由此而形成了英国贵族制约国王的传统。1066年诺曼人征服,在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1066-1154),随着征服分封了众多的追随者,并由国王的直接附庸组成大议会,负责决定重大事务,提出法令建议,确定赋税征收。大议会每年召开三次,因过于庞大,开会有困难,于是又有一个较小的库里亚(御前会议), 由宫廷大臣参加,也邀请贵族、骑士参加。库里亚具有财政机关和最高法院职能。同时,诺曼王朝开始在英国推行诺曼法。诺曼法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法:它不是建立在国王的单方支配和臣民的单方服从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国王和受封者之间相对的权力义务上。不管国王和受封哪一方,只要是单方面拒绝行使自己的义务,或者是寻求契约以外的权利,权益受害的一方都可以投诉于法庭获得救济。如果法律解决不了,则受害者有权解除封建契约,国王可收回领地,附庸可放弃效忠义务。显然,独立的司法,在这时已经有了苗头。 限制王权的里程碑——《大宪章》 这一时期,随着王权的强大,王权和法律的关系就成了英国人注目的重大问题。1199年登基的约翰王,仗着手中的权力,践踏封建契约,横征暴敛,残害民众,破坏了以往的封建传统,导致了国内封建领主的普遍不满。在坎特伯利大主教的支持下,封建领主领导了反约翰王的起义。值得庆幸的是,约翰王因为刚刚在对法作战中失利,没有力量同国内的封建领主抗衡,而是以契约的方式达成了与封建贵族的“和解”,并由此而产生了等级代表机构-- 国会。这个契约,就是有名的《大宪章》。《大宪章》共65条,其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国 王与领主关系规定;第二部分为国王施政方针与程序规定;第三部分为国王与领主争端处理规定。按照《大宪章》的规定,国王要保障贵族和骑士的封建继承权,不得违例向封建主征收高额捐税;不得任意逮捕、监禁、放逐自由人或没收他们的财产;承认伦敦等城市的自治权。为了保证宪章能够顺利执行,由25名男爵组成一个委员会,对国王进行监督。如果宪章遭到破坏,封建领主有权以军事手段强迫国王履约。英国以后的宪政,追根溯源即来自《大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 ◆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 ◆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 ◆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 ◆1894—1919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 ◆ ◆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 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 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 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 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人类政治制度演变基本趋势:从人治到法制,从专制到民主 ◆中美苏发展经济的启示: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市场和计划的合理结合;不断 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开放。 ◆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 ◆维护世界和平: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对话与协商机制;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 际争端。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17世纪科学革命的关系:文艺复兴促进科学革命,科学革 命推动启蒙运动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 ◆二战后欧美关系变化:西欧由依附(受制)于美国到逐步摆脱美国控制而独立自主 (或欧美关系分化)。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实力相对下降,西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双方

英国的政治体制

论英国的政治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今天,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仍然需要借鉴欧美大国政治体制里的精华部分。在这里,我将与大家探讨一下英国的政治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政治体制产生背景历史发展主要架构基本特点借鉴意义 我将从英国的政治体制产生背景、历史发展、主要架构和基本特征来评论英国的政治体制,同时分析它对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标题一:英国的政治体制探讨 从英国的政治体制产生背景来看,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政治体制产生背景,主要分为历史传统、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政治基础这四块。其一,我们知道,英国传统的政治原则就有两个,一个是“王在法下”,另一个是“国王在议会中”。英国在其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这两个传统的政治原则,因此国王权利的有限性为之后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提供了传统基础。其二,英国四面环海、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其发展海外贸易,同时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是英国政治体制产生的经济基础。其三,伴随着英国商业不断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也不断发展壮大,这是英国政治体制产生的阶级基础。其四,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国王与议会矛盾尖锐,税收是其矛盾的焦点。这次矛盾斗争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因此,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成为了英国发展的政治阻碍,也是英国政治体制产生的政治基础。 从英国政治体制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英国的政治体制的确立是民主与专制反复较量的结果。英国先后经历了诺曼王朝(1066—1154年)、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4年)、约克王朝(1461—1485年)、都铎王朝(1485—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1660—1714年)、汉诺威王朝(1714—1901年)和温莎王朝(1910年至今)。但是,英国政体真正意义改变的开始是从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的。由于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加剧了英国社会的矛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1640年长期议会召开为标志的,随后英国经历了1642-1648年的两次内战时期。在内战的纳西比战役中,克伦威尔领导的新模范军骑兵大败王军,取得胜利。这次战役为国会军在内战中获胜奠定了基础。1649年,议会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内战结束,同时宣布成立共和国。但是,共和国时期仅仅持续了4年。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开始了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独裁统治都不可能长远,因此1658年,伴随着克伦威尔的逝世,人们推翻了这一独裁统治。然而克伦威尔死后政局混乱,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恢复君立制的势力采取了妥协和赞同的态度。因此,1660年,查理一世的儿子返回英国登上王位,称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可是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并没有给资产阶级带来利益,反而在查理二世之后的詹姆士二世不久就实行反攻倒算的政策,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满。因此在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詹姆士二世逃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迎来了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威廉和女儿玛丽,让他们共同统治英国,同时于1689年议会提出了《权利宣言》,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从英国政治体制的主要架构来看,英国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主要结构有国王、议会和内阁。其中,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而国王则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利,统而不治,主要是国家的象征,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的职能。国王是世袭产生的,且按照英国宪法的惯例,国王不能为非。议会英国采取的是两院制的组织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摘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政治智慧,也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过去,由于革命需要,要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因此对于古代政治制度也主要是强调专制主义这一个方面。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全貌,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则多有忽略。 关键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政事决策机制 古代的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不论在哪个时期,各个政府部门的只能都是相对固定的。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周边形势的变化而出现新的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设立新的官员和部门去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政治体制就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是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基本原因。皇帝和在想的矛盾,官僚制件的矛盾,对政治制度的变化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只能是对变化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往往构成变化的动因,不是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先秦,主要是夏商周是一个大阶段,其特点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其中又以西周最为典型。春秋战国是一个过度。秦汉以后又是一个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中央建立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在地方则设立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统治。这是从政治体制上来说。而从本质上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是统治人民的,人民要想政府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要服从官服的管辖。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基本的特点。 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无论历代制度发生什么变化,秦汉政治体制都范定了其最基本的特征、倾向,以及变迁的范围和幅度。而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 西周春秋的政治体制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并且是一种分权体制。无论在王廷之上还是列国之中,世卿世禄的贵族都拥有巨大的传统权力,周王远没有力量把其意志充分贯彻到列国、各个采邑,遑论各地井田村社中的农民了。但另一方面,利齿早起的政治体制依然已包含着某些因素,得以在战国时代孕育出变法运动,并在秦国取得了最大成功,确立了专制君主和行政官僚的巨大权力,为延续两千年统一帝国的大厦,奠定了基石和骨架。 魏晋南北朝与秦汉和唐宋大帝国相当不同,这时期的帝国体制明显衰落了,官僚政治发生扭曲、变态,世族门阀获得了重大的政治权势。但另一方面专制官僚政治传统一缕不绝,依然悄悄地累积着进步。“五胡乱华”和十六国林立,使中国北方陷入了长久动荡,北方地区政治体制也发生变态。不过胡汉双方的文化和制度冲突,也孕育着新的变迁,北朝军功贵族支持的强大皇权,逐渐扭转了官僚政治的颓势,孕育出了帝国复兴的动力,并使北朝成为这个时代的历史出口。 隋唐政治体制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而唐代从高宗武则天以后,政治体制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为标志,中书门下体制取代了三省制。而中书门下体制在唐代中后期的不断变化调整,又为宋以后政治体制的运作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 (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3)主要体现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 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 基础:井田制 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 (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 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 2、封建社会 (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 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 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 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 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 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 (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 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 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 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 阶级意志 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 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两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①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汉武帝后期)分13州为监察区,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改“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影响:利皇帝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地方建制——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郡国并行”危害:王国如割据,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 汉武帝解决措施: “推恩令”

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

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 历史传统—— 有限的王权 时间:13世纪——17世纪初(包括都铎王朝)。 表现:13世纪《大宪章》—— 原则: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议会传统 —— 是否同意征收新税的传统权力 — — — — — — — —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 — — — — — —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 背景:英国的 取得成功 2. 标志:通过《 》 实质:英国资产阶级与新旧贵族妥协的结果 《王位继承法》: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 (1700年制订,1701年公布) 第一条 当今国王无嗣,死后其王位由安妮公主(Anne )继承,安妮公主无嗣,死后其王位由国王詹 姆士一世的孙女、已故波希米王后的女儿、汉诺威选侯索菲亚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后裔继承。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 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国王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确立过程 (1)首相制度的形成:时间 — 18世纪;第一任首相 — 1721年,沃波尔 (2)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18世纪中叶)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内阁失去 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 (3)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 (4)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 当然的首相。 (5)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世纪中期 (6)议会中的“第三院” 背景:19世纪后期,英国也开始了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英国面 临着更为激烈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加强行政权力。 表现: ① 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达全部时间的84.5%. ② 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权. ③ 内阁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 ④ 议会对内阁的控制变的极其微弱. 趋向: 内阁权力膨胀,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 1. 1832年改革 (1)背景:①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 议会议员的选举;②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③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④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英国再次掀起改革运动高潮

英国政治体制

位。几乎所有时候在下议院总有一个拥有绝对多数的政党。该党的领袖被君主任命为首相。下议院第二大党的领袖则成为反对党领袖。 议会中一般都会有一个超过半数的政党,这要归功于英国采用的简单多数投票制度(由于缺少比例代表机制,政党之间的差距容易被扩大,因此占优势的政党很难不获得超过多数席位)。这也使得多党联合政府出现的可能性变小。一般情况下英国君主会询问那位将组政府的未来首相,他的政府是否可能在下议院生存下来,而在一个政党占多数的情况下这不会是一个问题。但在特殊情况下君主会要求一名议员“组成一个获得议会多数支持的政府”,这时一个未获下议院半数议席的政党就必须组成一个多党联合政府。但后一种情况只在战争时期出现过。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的组成不需要下议院的投票,而只需要君主的任命。对议会开幕时君主的致词(Speech from the Throne)投票是议会所获得的第一个对新政府表达意见的机会。 上议院 上议院曾经是一个世袭的贵族议院,但是目前英国正在对上议院进行重大改革,现在的上议院成员有部分还是世袭贵族,其他则是获任命的议员(所谓终身贵族,即他们无法将贵族头衔传给后代)。上议院有权审查下议院通过的法案,并通过必要的修正案,还可以要求推迟它不赞成的立法,最长可达1年。一般而言政府都会接受上议院提出的修正案,以节省时间,并避免发生两院冲突的窘境。 上议院也是英国的最高申诉司法机构,但事实上只有极少部分的上议院议员(法律议员,Law Lords)拥有司法仲裁权。 国王(或女王) 在名义上,国王(或女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英格兰教会最高领袖,也参加立法机关活动。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主要扮演礼仪性角色。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机构是政治中立的组织,协助政府处理行政事务。公共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政府的内政部门管辖,每个主要部门都有一名内阁大臣负责。大多数政府部门总部都设在白厅(伦敦的一条街名)上或周围,因此“白厅”逐渐成为英国公共服务部门的代名词。 权力下放 除了位于伦敦的英国上议院外,现在苏格兰、威尔斯和北爱尔兰都拥有自己的议会,这些议会中的部分议院是按照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的。虽然这些二级政府拥有部分立法等方面的权限,他们的权力还是无法足够大到能与英国议会抗衡。三个地方议会之间的权限大小也各不相同。例如,苏格兰议会拥有立法权,而威尔斯议会政府则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演变专题史

一、政治发展史 【总述】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与阶级,有了国家机器,郑智就产生了。在政治文明进程中,在世界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的因素,社会政治适度体现出复杂多样性。 ? 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国家,实行的是公民集体的民主制。 ? 古罗马,经历了从早期恭贺指向君主制的演变。 ? 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实行的是形态不同的君主专制制度。 ?进入近代,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取代了君主制,随后,这种政治制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推行。 ■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产生之后,逐渐暴露出各种弊端,许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批判。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先后在一些国家中变成了实践。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它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先进的政治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落后的政治制度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第一部分:中国政治发展史(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 ■古代政治制度整理图示:

■传说中的炎黄尧舜时期 ? 社会基本形态是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 ? 尧舜时期的联盟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 ■夏(无历史考证为封建王朝) ? 禹建立夏(朝),从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禹死了,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中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出现于夏朝。 ■商朝 ? 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西周 ?实行分封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诸侯也由嫡长子世袭。 ? 实行礼乐制度,也就是等级制度。 ■东周(春秋,战国) ? 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社会逐步瓦解。 ?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裂割据,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 图示:

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兴衰的作用

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兴衰的作用 摘要: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英国政治生活的主体主要包括:君主、议会、内阁、政党。本文通过梳理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阐述了政治制度、英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英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影响。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它对英国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专制崛起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政治制度的变革始终是世界各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1]。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典型代表有两种类型,即立宪制和共和制。其中立宪制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代表,共和制以美国的总统制联邦制的共和制为代表,两种制度都统称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是责任内阁制,国会分上下两院。上院由各类册封的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下院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就会成为首相。首相负责组阁,内阁对首相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国王处于临朝不理政的状态,游离于党派纷争之外,只作为国家的象征[2]。 英国今日的政治制度的原型早在13世纪就已经建立起来了。13世纪形成了英国宪政史上的两个重要基础——《自由大宪章》和议会制度,它们共同奠定了英国宪政民主的政治基础。从贵族化的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平民化的君主立宪式的民主体制,1689年光荣革命是英国由近代封建专制君主制向现代立宪君主制转变的标志, 也是英国社会由依附性的臣民社会向契约性公民社会转变的标志[3]。专制王权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为英国的崛起准备了政治条件。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处在一种分裂的状态之中,在各个“国家”内部,国王并不具有超越于贵族的权利,只是他们当中居位较高的一员。在这样的分裂状态之中,很难会有经济发展、

浅谈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

浅谈英国政治发展史

提纲展示∶ 封建君主制度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民主制(5—11世纪)(一)英吉利统一国家的形成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制度 二.封建集权君主制(11—12世纪) (一)集权君主制的建立 (二)集权君主制的巩固 (三)亨利二世改革与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三.等级—代议君主制(13-15世纪) (一)议会的产生 (一)议会的早期发展 (三)早期议会政治的失败与等级—代议君主制四.都铎王朝专制君主制(16世纪) (一)专制王权的建立

(二)王权与议会 五.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演进(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三)两党制的形成

浅谈英国政治发展史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民主制 (一)英吉利统一国家的形成(5-11世纪) 从公元5世纪中叶,正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的3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形成若干小国争雄称霸长达近300年。公元597年罗马教廷派遣奥古斯丁到不列颠的肯特王国传教, 此后,不列颠的许多居民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基督教的传播统一了大多数不列颠居民的宗教信仰,成为凝聚不列颠人思想的纽带。9世纪中叶,不列颠人联合打击丹麦人入侵,公元871年5月,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率军在爱丁顿与丹麦人展开激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丹麦人退居北英格兰。为此,阿尔弗雷德被英格兰人公认为领袖。阿尔弗雷德死后,几代继任者征伐不止,终于在10世纪中叶赶走了丹麦人,并迫使威尔士人和苏格兰人称臣,威塞克斯国王成了整个不列颠的统治者,英吉利统一国家终于形成。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制度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是不列颠国家产生和统一形成时期。此前,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建国之后,人们的思想冲破氏族观念,出现了阶级,以往的氏族民众会议也不复存在。然而,由于受原始社会氏族军事首领公选制的影响,在新国家中产生了特有的中央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