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

生态学

生态学
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加原理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A.斑块B.交点C.走廊D.本底。C.联系作用。。D.扩散作用。布。。A.信息论B.控制论著C.系统理论D.稳定论 A 观结构和功能原理B.生物多样性原理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A.化学力B.生物力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C.天然力D.地动力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A.恢复B.破坏C.上升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的因素。A.系统性A.地理纬度B.统一性C.同质性B.海拔高度D.异质性等各种属性。D.动物分C.植被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D.下降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A.障碍作用B.网络作用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A.人为干扰B.自然干扰C.物质生产最高D.系统最为稳定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A.物种流B.物质流C.信息流D.能量流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A.黄土地貌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D.冰川地貌21 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A.德国B.英国C.荷兰D.捷克斯洛伐克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23.1982 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A.风景园林学会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D.国际生物圈组织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A.颗粒的粗糙程度B.颗粒的形态C.颗粒的边缘D.颗粒的色彩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z 2 A.S=cA B.K=E/r C.Iij=Pij/d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A.植被类型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C.土壤孔隙的大小D.降雨量大小27 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A.巢区大于领域B.巢区小于领域C.巢区就是领域D.巢区就是巢区,领A.连通性能B.控制性C.多样性D.封闭性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A.丰富度B.可及度C.Simpson 多样性指数D.相对分块数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A.时间系列A.走廊宽度理因素。A.太阳辐射B.降水A.地被植物C.风D.海拔高度。。。D.藤本植物D.斑块密度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B.苔藓植物C.草坪植物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A.斑块生产力B.斑块起源A.降水因素A.散布C.斑块周转率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D.人口因素来实现的。C.巢区活动D.群落活动.13.植物的运动地靠B.迁移B.空间系列C.平面系列D.立体系列。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D.网格大小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域就是领域28.在现实景观中,各种大小的斑块具有不同的生态学功能,可以作为踏脚石,为一些物种提供生境。A.大斑块B.小斑块C.圆形斑块D.长条形斑块29. 是斑块间养分流形成的主要媒介物。A.植被B.水C.土壤D.风30.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是A.环境改善B.美化环境C.持续发展D.社会和谐发展31 是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的最适宜尺度。A.生态系统B.生物圈C.群落D.景观32.下列城市结构形态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A.同心圆B.带状C.星状D.方格状33 下列不是景观异质性的分析方法。A.信息熵法B.孔隙度指数法C.景观异质性指数法D.辛普森指数法34.景观生态规划中的“3S”技术分别是指A.RS、GIS、GPS B.GIS、LEDESS、RS C.GPS、RS、LEDESS D.GPS、RS、LALE 35 中国地貌分类中,第一级以现代海岸线为界,划分为几类。A.大平原、大高原、大盆地和大山地B.陆地地貌和海底地貌C.平原、台地、丘陵、山地D.流水的、风成的、黄土的、喀斯特的,冰川的,海成的等36 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有很多种,对于大斑块属性来说,模式最好。A.边缘式B.廊道式C.单核心式D.多核心式37 湖南张家界的峰林是由组成A.花岗岩B.岩浆岩C.变质岩D.沉积岩38.下列哪个不是廊道的主要功能A.传输通道功能B.观赏功能C.生境功能D.过滤和阻抑功能39. 第一个提出生态规划的人是A.奥姆士多德B.福尔曼C.吉奥泊德D.麦克哈格40.廊道中两点间的实际距离与之间距离之比就是A.连通性B.间断和结点C.廊道结构

D.曲度二、多项选择题41.下列气候指标中,属于温度指标的有()A.有效积温B.无霜期C.干燥度42.景观变化的主要物理力包括()D.降雨量E.物理学零度E.降雨E.森林核A.地震B.火灾C.崩岗D.生物入侵43.下列哪些生态系统一定会产生边缘效应()。A.城郊景观B.江河入海口C.农牧交错带D.河岸带心保护区44.描述森林景观异质性的指标有()。A.森林类型B.森林的年龄C.森林的粒级E.物候45.动物的运动格局主要有()A.散布B.连续运动C.跳跃D.迁徙46.人类对自然景观干扰的主要模式是()。A.旅游B.污染C.采集D.采伐47.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是()。D.森林的季相E.巣区E.狩猎A.综合性原则B.主导因子原则C.适宜性原则D.等级性原则E.实用性原则48.描述廊道结构特征一般可用哪些指标()。A.弯曲度B.连通度C.结点49.我国草原的主要类型有()。D.孔性E.夹点A.高寒草原B.典型草原C.稀树草原D.草甸草原E.荒漠草原50.构成景观的主要景观要素类型包括()A.斑块B.本底C.网络D.廊道E.季相51 下列哪些是一般常用的干扰状况指标A.干扰的持续时间B.干扰规模C.干扰强度D.干扰的频率E.干扰的空间分布。52 景观异质性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干扰B.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异C.物质循环D.生态流的空间聚集和扩散E.生态演替53 根据不同的起源和成因,斑块类型可分为A.环境资源斑块B.圆形斑块C.残存斑块块54 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过程一般要经历下列哪些阶段A.穿孔B.破碎化C.分割D.收缩55 流水地貌包括下列哪些地貌类型A.黄土地貌B.沟谷流水地貌D.引入斑块E.干扰斑E.磨蚀E.坡C.河流地貌D.河口区地貌面流水地貌56 福尔曼将景观格局的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种A.规则式均匀格局B.聚集格局C.线状格局D.平行格局E.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57 判断本底一般可采用因子作为判断的标准。A.相对面积B.形状C.可达性D.连通性E.动态控制58 廊道对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影响周围本底的环境和生物源B.物种沿廊道迁移的通道C.分隔地区的屏障或过滤器D.作为某种物种的栖息地E.传输、阻隔和运输59 下列哪些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方式A.旅游B.狩猎C.战争D.污染E.采集60 下列哪些是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A.景观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异质性;B.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镶嵌性;C.景观生态系统的抗干扰性;D.景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E.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进化过程。三、填空题61.廊道按照起源来分主要有干扰廊道、残余廊道、环境资源廊道及人为引入型廊道等四种。62.干扰包括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两大类。63.从土壤地带分布看湖南是红壤土壤,北京是黄棕壤土壤。64.影响地貌特征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三种。65.植被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季节性变化、逐年变化和植被演替。66.地球表面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冻原和隐域植被。67.森林景观粒级结构是指景观中斑块面积的大小及其数量关系。34.景观水平上推动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动力是扩散、重力和运动。68.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有巢区活动、和三种方式。散布和迁徙69.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有:气候变化、地貌形态、岩石和土壤、、、和干扰。流水和水文变化、植被变化四、名词解释题70.景观是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71.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72.植被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73.干扰是指对景观动态产生影响的所有非连续事件的总和。74.持久性指生态系统在一定边界范围内保持恒定或维持某一特定状态的时间75 斑块: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76 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相互作用、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77 干扰状况:是描述干扰特征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某个地区或某种特定立地上某种干扰因素各种参数的总和。78 边际效应:是指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79 恢复性:指生态系统缓冲干扰并仍保持在一定阈值之内的能力。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25 分)80.简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答:包括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空间再分配原理、异质性原理、人类主导性原理、文化性原理、景观多重价值原理。81.简述景观本底的孔性的生态学意义。答:本底孔型影响景观中物种的隔离程度和总体边缘效应的大小,孔率低说明本底环境受斑块影响小,本底的内部环境稳定性好,对大型动物生境的适宜性有重要意义。82.从生物组织层次看,生态学主要有哪些分支。答: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83.简述动物的运动方式。答: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有巣区运动、散布运动和迁徙。

84.简述走廊的功能作用。答:廊道的作用主要有:保护作用、资源作用、观赏作用、联通作用85、简述景观的基本特征。答:(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86.简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功能。答:自然景观的文化功能:(1)自然景观是艺术创作的来源之一;(2)自然景观陶冶人的情操;(3)自然景观是人类学习的源泉;人文景观的文化功能:(1)提供历史见证,是研究历史的好教材;(2)提高景观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3)丰富世界景观的多样性。87.简述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答:(1)生态交错带是一个应力带。(2)生态交错带的边际效应。(3)生态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4)生态交错带的空间异质性。88.景观破碎的生态效应。(1)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是降低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过程之一。(2)植被的破碎化能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给景观生态过程带来不同的影响;(3)景观的破碎化使斑块对外部干扰表现得更加脆弱;破碎化对许多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均有(4)负面影响。89.简述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1)综合整体性原则;(2)生态可持续性原则;(3)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4)经济合理性和针对性原则;(5)社会广泛参与原则;(6)景观改造谨慎性原则;六、论述题(本大题共 1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10 分)90.试述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步骤答:1、确定规划范围和规划目标。2、进行景观调查和规划资料的收集。3、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4、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分析,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景观评价。6、景观功能区划分。7、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编制和评价。8、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的实施和调整9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些层次?试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答: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它包括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有:(1)栖息地的消失;(2)栖息地破碎化;(3)外来种的入侵和疾病的扩散;(4)资源过度开发利用;(5)火、空气和土壤的污染;(6)气候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主要有:保护生物栖息地;充分利用本地物种,减少外来种的入侵机会;资源可持续利用;减少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3)、红树林进一步降低盐负荷是通过降低叶子的蒸腾作用。4)、水生植物适应光线不足,改变其形态和生理结构,如狐尾藻、石菖蒲、芦苇。5)、多数水生植物叶表皮没有角质层和蜡质层,没有气孔和绒毛,因此没有蒸腾作用。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30 分)1、生态环境: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称为生态环境。2、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这种现象叫做趋同适应。3、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气温度现象。4、景观要素:景观的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则称为景观要素。5、层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6、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短于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8、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光谱是有限的,即在380~710nm 之间的波长的辐射能才能被植物吸收,称为光合有效辐射。9、食物链: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第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10、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11、短日照植物:日照短于某一数值或黑夜超过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12、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能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比较持久地没有明显地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13、趋异适应: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群之间就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这是同种植物对不同综合环境条件的趋异适应。14、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1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54、植物群落的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16、斑块(镶嵌体):指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17、本底(基质):是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

用的景观要素类型。18、生活型: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19、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植物之间的作用叫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现象。20、食物链: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第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21、尺度效应:景观的尺度分析时,随着研究尺度的扩大,景观最小斑块面积出现增大的趋势,而景观的多样性指数降低的趋势。22、杀菌素:植物能分泌出一种能杀死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的挥发性物质,称为杀菌素。23、生态流:生物物种和各种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各个空间组分中的流动称为生态流。24、生态位: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物理空间,还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们在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梯度中的位置。25、负反馈:负反馈是维持生态系统趋于平衡的一种调节机制。26、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换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映,称为光周期现象。27、冷害:指生物在0℃以上的低温伤害或死亡生态学P1 环境因子P12 生态因子P12 生境P13 环境容量P16 最小因子定律P22 耐受性定律P22 限制因子P23 太阳常数P26 层积P53 温周期现象P59 物候现象P59 干岛效应P72 城市热岛效应P47 植物种群P153 种群密度P154 生态对策P162 生态入侵P165 邻接效应P165 化感作用P166 生态位P170 多度P178 投影盖度P179 生活型P194 层片P198 成层现象P198 生态敏感区P386 景观P336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计40 分)1.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四个层次P2 2.生态学的四个发展时期P3 3.园林的三个发展阶段P8 4.城市环境的特征P14 5.城市环境容量的几种类型P16 6.生态因子有哪几类?P20 7.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21 8.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P48 9.变温对园林植物的影响?P53 10.城市雾多的原因?P73 11.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本质区别?P78 12.园林植物通过几种途径涵养水源?P82 13.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P101 14.土壤污染的治理?P143 15.试论在盐碱地如何进行园林绿化建设? 16 如何对纸浆厂废弃地进行园林绿化设计? 17.K-对策者的含义及其特点R-对策者的含义及其特点P163 18.导致群落水平结构的复杂性的主要原因P199 19.城市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原理P232 20.宫胁法植被恢复重建的方法P236 21.景观的基本特征P333 22.景观生态学包括的四个方面P336 23.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P361 2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发展的趋势P382 25.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P384 26.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P385 27.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P390 1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答:⑴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由多个因子组成的,各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⑵主导因子作用虽然组成环境的各因子对生物都有影响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只有一个或二个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因子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⑶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对生物作用的因子虽不是等价的,但都很重要,缺少一个都不行,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⑷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不同的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是分阶段性的。⑸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2 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含义。答: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都是有限的,有机体对这种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以及环境空间都是有限的。种内间互相竞争环境和空间,天敌的捕食以及疾病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等都称为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要因此,现实中,种群的增长更符合J 型增长趋势或呈S 型,型增长曲线这就是著名的逻辑斯蒂增长S 曲线。dN/dt=rN(1-N/k)k 为环境最大容量或环境负荷;(1-N/k)为剩余空间,N/k 为环境阻力。逻辑斯蒂方程中两个参数r 和K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 表示物种潜在地增殖能力,K 是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 简述城市绿化植被降低噪音的机理。答:①树木枝密叶稠,它的柔枝嫩叶具有轻、柔、软的特点,一排排的树木枝叶相连,构成了巨大的绿色“壁毯”吸收,反射出去的声波大为减弱。②树木的枝叶纵横交错、方向不一,声波遇到这种不规则的表面后,就会产生乱反射,使声波化整为零,越来越小。树干是一个粗糙的圆形表面,声波遇到这种表面后,一部分被吸收了,一部分向各个方向反射,从而减弱了声波的强度。③树木枝叶柔软,在风的吹动下经常摇摆,摆动的枝叶对声波有扰乱和消散的作用。④结构复杂的绿化实体是一个多层、多种结构和多种质地的群体。当声波进入这个群体时,往往经过吸收反射,再吸收,再反射的过程,这样多次故过程,声

波的能量就逐渐减弱了。⑤草坪的声衰减也是由于草的吸声作用。草的吸收、乱反射使地面反射系数变小,从而降低了反射声道能量,使接受点的噪声有所降低。4 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及根据光周期的植物分类以及其实践运用。答: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换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映,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或photoperiodism)。长日照植物(long day plant):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短于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短日照植物(short day plant):日照短于某一数值或黑夜超过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中日照植物(day intermediate plant)昼夜长度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日中型植物(day neutral):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运用:P43 5 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答: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②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群落具有自己内部环境④具有一定结构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⑦具有边界特征⑧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重要性 6 简述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答: A.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 B.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 C.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等不透水地面 D.城市中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 E.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7 简述城市绿地分类。答:⑴公共绿地泛指向公众开放的。有一定游憩设备的绿化地,⑵单位附属绿地是指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大院内部队绿地。⑶居住区绿地⑷防护绿地林等类型。⑸风景林绿地风景林绿地一般在市内或市郊的自然风景或文物古迹的绿地,居住区是住宅用地的一部分。分为卫生防护绿地和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农田防护、护岸防提供旅游、疗养、自然保护、净化美化城市环境。⑹生产绿地生产绿地是指园林主管部门主管道苗圃、果园、花圃等,是城市绿化的生产基地,供城市绿化用苗、提供城市所需各种花卉、水果。8 简述K-对策与r-对策的特点。答:K-对策的生物其种群比较稳定,种群密度常处于K 值范围。它们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竞争能力较强,但扩散能力较差。属于这类生物的如乔木和大型兽类。r-对策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 值,大部分时间保持在逻辑斯遆曲线的上升阶段。属于r-对策的生物者通常具有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后代保护机制,子代死亡率高,但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一有机会就侵入新的生境,并通过提供r 值而迅速增殖。属于这类生物的如杂草类。9 简述城市绿地的特点(6 分)答:⑴城市绿地多元性明显⑵城市绿地分布零星⑶城市绿地基本按点、线、面三种形状布局⑷城市绿地结构单一⑸城市绿地在管理上的分散性10 简述城市绿化植被降低噪音的机理。答:①树木枝密叶稠,它的柔枝嫩叶具有轻、柔、软的特点,一排排的树木枝叶相连,构成了巨大的绿色“壁毯”吸收,反射出去的声波大为减弱。②树木的枝叶纵横交错、方向不一,声波遇到这种不规则的表面后,就会产生乱反射,使声波化整为零,越来越小。树干是一个粗糙的圆形表面,声波遇到这种表面后,一部分被吸收了,一部分向各个方向反射,从而减弱了声波的强度。③树木枝叶柔软,在风的吹动下经常摇摆,摆动的枝叶对声波有扰乱和消散的作用。④结构复杂的绿化实体是一个多层、多种结构和多种质地的群体。当声波进入这个群体时,往往经过吸收反射,再吸收,再反射的过程,这样多次故过程,声波的能量就逐渐减弱了。⑤草坪的声衰减也是由于草的吸声作用。草的吸收、乱反射使地面反射系数变小,从而降低了反射声道能量,使接受点的噪声有所降低。三、析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15 分,共计30 分)1 以酸雨为例,分析说明大气污染对植物(包括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答:酸雨是指PH <6.5 的大气降水,包括霜、雾、积雪、降水。直接影响:(1).酸雨会损伤植物叶片表皮结构,损害保卫细胞,使植物光合效率降低,导致光合作用功能下降,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的生产,最后是整个系统功能的降低;(2)造成叶子细胞中毒直到坏死,引起蒸发、蒸腾作用增强,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敏感性增大;(3)造成植被的个体生长缓慢,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至使产量下降;另外还对树木的其它敏感性的改变,干扰正常的再生过程。间接影响:(1)改变土壤酸碱度,使土壤酸化,土壤酸中和能力下降。(2)土壤酸化的结果是大量的盐基离子的淋失,(PH 小,K 、Ca 、Mg 的吸附能力下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肥力下降的结果是影响植被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下降。(3)土壤酸化对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的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变了微生物区系的种类、强度等,不利于系统中植物的生长。(4)酸化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5)酸雨会导致动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系统的生态平衡。2 简述城市绿地系统的环境功能。答:⑴城市绿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转化太阳辐射能,起到降温增湿,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减弱温室效应的作用;⑵城市植物的根系、冠层、枯枝落叶层能截留降水,减轻雨水对土

壤的直接冲刷,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防风固土,减轻洪涝灾害等作用;⑶城市绿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起到了净化空气,增加负氧离子的功效,同时对平衡大气中的CO2,缓解温室效应有一定作用;⑷城市绿化植物能吸收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滞留尘埃,净化空气,同时有吸收噪音的功能;⑸城市绿地为各种动植物、鸟类、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3 将竞争排斥原理和生态位概念应用于自然生物群落,有什么特点?答:生态位这一概念常与竞争关系联在一起。竞争到了激烈阶段,常导致一个+ 2+ 2+ 种的生态位缩小。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种,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性的要点:(1)果两个种在同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的生态位,最终一个种最终会灭亡。(2)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不同的种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态位,能避免种间的直接竞争,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性。(3)一个稳定健康的群落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组成的,这些种群对空间、时间和资源的利用以及相互之间是互补的,而不是直接竞争。故由多个种组成的群落比单一的群落更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长期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具有较强的功能。 4 谈谈当代园林生态学研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实际,你是如何认识的?答:当代园林生态学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②城市绿地布局和结构的研究③城市绿地或植物群落的恢复重建研究④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的管理认识:应从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实质,发展历史以及园林生态学是如何将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园林实践结合起来等方面谈。5 什么是生态位?从双核小履虫和大草履虫,双核小履虫和袋状小履虫混和培养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答:生态位: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物理空间,还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们在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梯度中的位置。(高斯)实验:选择分类和生态习性上都很接近的双核小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放在恒定的环境中试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下降,双核小草履虫的数量增加并保存下来。高斯随后又做了实验,他将双核小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发现两种草履虫都生存下来了。分析原因,结果发现,双核小草履虫多生活在培养基地中上部,主要以细菌为食,而袋状草履虫生活在底部,以酵母为食。两种草履虫食性和居住空间都产生了分化,因此能共存。由此,高斯得出种间竞争原理。即高斯定律的三个结论:⑴如果两个种在同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的生态位,最终一个种最终会灭亡。⑵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不同的种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态位,能避免种间的直接竞争,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性。⑶一个稳定健康的群落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组成的,这些种群对空间、时间和资源的利用以及相互之间是互补的,而不是直接竞争。故由多个种组成的群落比单一的群落更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长期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具有较强的功能。6 什么是温室效应?请谈谈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答:自然界所有带热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而散失热量,辐射的波长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高,辐射的波长就越短。炽热的太阳是高能短波,辐射波长在0.15~0.5 μ m 之间。而地球表面温度较低则释放长波低能辐射。地球的大气层和火星和金星的大气层一样,起着温室玻璃的作用,允许短波辐射直接透过,而吸收大部分的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地球,减少了因地表辐射的太空的能量损失,使地表温度不会长波辐射而大幅度下降。人们将大气层对地球的这种温度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⑴海平面上升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海洋混合层水温上升,升温造成的热膨胀能显著造成海平面上升。第二方面,气温和海水温度的上升将造成极地冰川大量融化,融化的的冰冠进入海洋,进一步促进海平面的上升。据专家预测:气温大幅上升造成极地冰川、冰冠融化,其对海平面上升产生的贡献远远超过混合层热膨胀的贡献。⑵气候带移动据专家预测:根据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表明,气候带将在下一个50 年内可能向极地移动数百公里。那么,气候带的北移,将使湿润区和干旱区重新配置。如我国亚热带北界可能移到黄河以北,垂直气候带将上升200~400m,结果将使我国总降雨量大大减少,有可能在东部形成较强的近南北向分布的少雨带,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平原,天气变得干热,水源紧缺,农林牧业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气候带的移动,将会引起温度带和降水带的移动。⑶对生物分布模式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全球变暖对生物圈中的动植物的分布模式及生物多样性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气候变暖可能会影响一些脊椎动物的繁殖能力,还会影响爬行动物的性比,因为很多爬行动物的性别比是由孵化过程中的巢温所决定的。对昆虫来讲,温暖的气候会使其发生更多的世代,将会造成农林业害虫爆发,引起减产。气候变暖,将使地球上三分之一的森林生态系统将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生物耐以生存的栖息地将发

生变化,如果生物的适应速度不能跟上地球变暖的速度,那么,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将遭到严重的破坏,很多生活在其中的物种会在这种迁移和适应过程中丢失,这将加剧生物多样性的减少。⑷对农业、林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若光、热、水、肥条件适宜,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季延长,提高产量。二是,若气温升高而降水量不增加或增加不足,会加剧干旱;北方冬季不冷会造成病虫害流行,夏季酷热会引起家禽、家畜传染病的流行。此外,对林业的影响表现在: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许多物种可能会产生遗传变异。在这个过程中,适应性较差的(具有较窄的生态幅)则可能消失。如一些长寿命的林木种类由于需要几十年以后才能产生种子,或一些生境要求较高度特殊的种或特殊的地理分布的种,他们没有能力来快速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因素。如果是一些关键种,又没有得到自然和人类的援助,那么这些种类很有可能消失。结果导致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下降,物种多样性减少。⑸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流行于湿热地区的流行病扩散加剧。如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疟疾、黄热病等由昆虫传播的传染病,可能会大范围北移在温带地区发作。此外,霍乱等疾病的患者可能会激增。7、红树林水体环境的特点以及水生植物适应水体环境的原因1)、他们的细胞质中有高浓度的适应物质存在,如氨基酸,某些多糖类,一些甲基氨等,这些物质增加了渗透压,对卵细胞中的酶系统不产生有害影响。2)、除此之外,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的表面;很多植物的根排除盐,明显地依赖于丰透膜阻止盐的进入。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1、环境生态学定义: 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33 4、环境因子: 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 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选择)44 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

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559、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 ①聚盐性植物: 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水平衡; ②泌盐性植物: 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出体内的过多盐分; ③透盐性植物: 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 10、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环境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P11环境生态学 答: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 二、P33生物的协同进化 答: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三、生物的协同进化方式: 答:(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四、P35生物多样性 答: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分为四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五、环境因子 答: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六、P45环境因子的分类: 答:①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②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类, 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③非生物环境因子的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地)。 七、光、温度、水、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答:1.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声场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例如:黄花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为典型的例子;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迁、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映。另外,植物在发育生长上要求不同的日照强度,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2.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生长和发育有一个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值时,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3)温度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物与环境 一、 1.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生活于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光、温度、氧气、水、土壤、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我们称这些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 2.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根本上决定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也不断地起着调节作用。生物圈的生命活动对大气成分、地球温度、气候、土壤形成和成分变化等都有重大影响。 二、种群生态 1.种群的增长 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增长一般可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即密度制约型增长和非密度制约型增长。(1)非密度制约型增长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数目。非密度制约型增长假设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率将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增长形态为指数型增长。 设N 为种群数量,r 为一恒定的(从而与密度无关的)瞬时增长率,且r>0,则其增长过程可用方程描述为: 积分,有 上式中,N 0为初始种群数量,可以看出种群增长表现出类似复利累积的特征(右图)。 (2)密度制约型增长 若考虑到环境资源容量的限制,则种群的指数型增长是不能够维持下去的。考虑到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以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种群增长通常表现为一逻辑斯谛过程: 其中,K 表示环境容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或该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通常被称作逻辑斯谛系数。 2.种群的周期性波 动、爆发与衰亡 逻辑斯谛曲线的渐近线只代表一个稳定种群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往往是围绕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其波动幅度有大有小,波动形态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种群的规则性波动也称周期性波动。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环境生态学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普”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每个组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生物类群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和微生物;按环境或栖息地分为陆地生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应用5新技术的应用 种群生态学:研究栖息在同一地域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种群的年龄组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群落生态学:研究栖息于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集合体的组合特性,他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既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与生存环境不协调。 第二章 环境及其类型: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类型: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湿度降水风和气压等,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各种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改变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3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就会影响该物种的生存和分布,那些对生态因子具有较大耐受范围的种类,分布较广,为广适性生物,反之为狭适性生物。4生态辐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辐。5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具有内稳态的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内稳态机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6指示生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型,趋异,同种的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痛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生理特征不痛的基因型类型。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经过长期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特征的物种类群,趋同。 光强与生物的适应: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

环境生态学

一、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1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 2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3 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保护的措施和技术研究 4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的识别 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3、搜索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4、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技术研究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6、生态系统管理 7、生态规划 8、生态预测 三、环境因子的定义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它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四、生命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五、生物多样性:1、遗传(基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4、景观多样性 六、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性七、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八、环境的类型 按主体分: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 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九、温度的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十、光饱和点的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和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速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此点成为光饱和点。 十一、光合作用补偿点:光合作用(实线)和呼吸作用(虚线)两条线的交叉点,在此处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强度。 十二、光质(波长的组成状况)的变化规律 随纬度增加,短波长减少,随海拔升高,短波光增加。十三、有效积温法则 K=N(t-t零)K代表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个常数。T 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o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生物学零度,℃)N为天数,d。十四、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溶剂2、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3、生命现象的基础4、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十五、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十五、土壤:土壤不仅能为陆生生物提供生活所必须的基质、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它自身也是一个有生命的子系统。 1、盐土对植物的影响:引起生物的生理干旱伤害植物组织引起细胞中毒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2、碱土对植物的影响 毒害植物根系影响种子萌发和植株的正常生长 3、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1.聚盐性植物是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的。2.泌盐性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除体内的过多盐分。3.透盐性植物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的。 16、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比较: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因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17、环境因子的生态特征: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限制性 18、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其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只能用于稳定状态的系统,必须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互相作用。 20、耐受性定律: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广适应性生物属于广生态幅物种,狭适性生物属于狭生态辐物种。 21、驯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体内决定代谢速率的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过程。 22、种群的概念:一定时空范围内,同种个体的结合称之为种群,种群的动态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基本特征: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群体特征:1、种群密度2、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3、次级种群参数(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内分布格局:种群内部的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地理分布格局:种群分布在什么地理范围内。/ 23、生物群落的结构:1. 生活型和生态型生长型2.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3. 群落交错带与边缘效应

生态学简答题doc资料

第一章 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1.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过于广泛。 2.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评价:该定义较为广泛。 3.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4.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评价:强调的只是种群生态学。 5.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 6.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比较抽象。 7.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来,研究更加的全面。 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生态系统。 4【简答题】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5【简答题】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生存会使环境改变,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方向,而进化了的生物又继续使环境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 6【简答题】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生态学的萌发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四个时期。 ①萌发时期时间为公元16世纪以前,特点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②建立时期时间为17世纪到19世纪,植物生态学产生; ③生态学巩固时期时间为20世纪到20世纪中叶,以地区为背景分化为3个不同的学派; ④现代生态学时期,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向微观宏观发展,研究方法手段改变。 7【简答题】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德国生态学家Haeckel提出了“ecology”一词,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指出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美国生态学家E.Odum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他的著名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0)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B)。 A.奥德姆 B.海克尔 C.达尔文 D.高斯 2、在诸生态因子中 B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B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C 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 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 生态学家?(A) A.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 三、多项选择题 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 2、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ABC)

A.野外B.实验C.理论 四、填空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 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 6、生态学的定义是由Haeckel 于1866 年提出来的。 五、简要回答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六、论述题

环境生态学重点总结

2、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答: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和效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和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此点称之为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此点称为光补偿点。 3、阐述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答:(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良好溶剂,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3水有较大的比容,为生物创造稳定的体温和环温。(2)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矿物质、气-土壤肥力;○3构成土壤生物作用,土壤中生物包括各种菌类、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对土壤有机物分解转化、元素循环有重要作用,改变土壤物化性质,影响生物生长;○4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4、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是什么?在实际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表示: K = N?(T-T0)。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制定农业气候区划,选择作物种类(山地、平原);植物保护和防治病虫害;应用积温预报农时,合理安排全年农作物种植。 5、生态因子作用特点是什么? 答:①综合作用:环境中各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②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作用,被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④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不用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是不同的。 ⑤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种因子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主导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发生疾病或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因子具有不可代替性。但许多条件下,在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并且同样可以获得相似的生态 效应。 6、什么是限制因子?作用规律有哪些? 答: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作用规律:限制因子通常发生在一种生物对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而且这种因子又易于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生态系统物种结构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空间与时间结构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的定义: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气候因素 生产者 (producer) 消费者 (consumer) 分解者 (还原者)(decomposer) ?生产者(producers)又称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s),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初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 ?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分解者(composers),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小型消费者使构成有机成分的元素和贮备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又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

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 线条粗细表示作用强弱和物质能量流通的总量多寡 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 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 线条粗细表示作用强弱和物质能量流通的总量多寡 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 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物种结构 ?关键种 ?冗余种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镏钉假说 ?冗余假说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 ?食物网 –食物网的结构特点 –食物网的控制机理 食物链及其类型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以植食动物吃植物的活体开始。 ?碎屑食物链: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质颗粒开始。 ?寄生食物链:寄生物和食腐动物形成辅助食物链。 ?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 ?比较长的食物链如:植物→蝴蝶→蜻蜓→蛙→蛇→鹰。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环境生态学概述

环境生态学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理科二班刘倩倩学号:201202045222

1.(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 (2)生态学的意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列举生物群落竞争,共生,寄生,腐生,他感的例子。 (1).竞争: 举例:牛与羊、农作物和杂草、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等。 (2). 共生包括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 1.偏利共生 仅一方有利称为偏利共生。如兰花生长在乔木的枝上,使自己更易获得阳光和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营养。藤壶附生在鲸鱼或螃蟹背上。鲫用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等,都是被认为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 2.互利共生 对双方都有利称为互利共生。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量是依赖于互利共生的。草地和森林优势植物的根多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多数有花植物依赖昆虫传粉,大部分动物的消化道也包含着微两种生物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即一种从另一种获得好处,但并未达到离开对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专性的,专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单方专性和双方专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