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

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影响的研究

1 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1.1 公允价值定义及发展

1.1.1 国外研究

1969年3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第14号意见书中最早对公允价值做了定义。之后又在1970年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期》中如此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在企业日常的交易中,买方所付出的货币数量,当交易过程中不涉及给付现金的,可以把公允价值理解为市场价格的近似值。而FASB在1976年的第1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3)中大量使用公允价值的概念;并于1978年、1980年发布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指出提供对制定决策有用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最终,FASB在1991年首次正式界定了公允价值。这之后,国外对公允价值定义又进行了多次的改进:2000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7)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2004年FASB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资产或负债在熟悉情况、没有关联的意愿参与者的当前交易中进行交换的价格;2006年FASB发布了第157 号公告,首次建立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和一披露框架,并指出公允价值是指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

1.1.2 国内研究

在我国,公允价值概念是在1994 年以后被正式使用的。1994 年7月,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在其编译的会计准则丛书《国际会计准则》中将“Fair Value”译为“公正价值”。而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又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这是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最早运用。我国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第二阶段从2001年发布和修订12项准则开始。在此阶段有很多人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研究,如劳秦汉(2001)认为公允价值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是参与市场的理智的双方充分考虑市场信息后达成共识,这种达成共识(一致)的市场价格就是公允价值。经过多年的努力,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也是我国公允价值发展的第三阶段。

1.2 公允价值应用的条件

FASB认为只有在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的情形下,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和相关性才能够真正体现:(1)有序交易假设在计量日之前的一段时间就已存在交易市场,因而这一交易市场所涉及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买卖是习以为常的;该交易不是一项被迫的交易;该交易时一项假设性的交易。(2)主要或最有力市场主要市场是指最大活动数量、最大活动水平的市场;最有力市场是指以最大化价格出售资产、以最小化金额转让负债的市场。(3)市场参与者市场参与者独立于报告主体,不是关联方;熟悉情况、掌握信息;有能力对该项资产和负债进行交易;自愿而不是被迫进行交易。

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中,准则制定者在新会计准则中则提出了公允价值应具备的三个条件为(1)信息公开,双方对于交易对象所了解的信息是对称的。(2)双方自愿,若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处于非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3)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平交易。

1.3 公允价值应用的范围

1.3.1 国外研究

Barth(1994)在分析了美国银行业二十年间有关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后,认为在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披露会计信息,将在投资方面对公允价值具有较弱的解释力。Mengle(1998)认为在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会加大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可能性。William R.Scott (2003)认为存货初始取得是采用当时的历史成本(即当时的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时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若市价低于成本则提减值准备,这体现了对存货的计量是以当时的现值来计量的(体现了公允价值理念),并认为公允价值的用更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公司的未来发展状况。

1.3.2 国内研究

常勋(2004)认为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对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具相关性。刘玉廷(2006)认为《企业会计制度》在关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以“放弃非现金资产”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等会计业务处理上,尽可能地回避“公允价值”,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资本市场中利用债务重组、

资产置换、相互参股等包装上市的违法违规行为而加以规定的。张丽(2008)认为在银行业中使用公允价值,会导致粉饰财务报表,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马建威,姜荷(2010)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大幅引入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要素的计量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收益的确认计量模式也向全面收益靠拢,从而为全面收益表的推行打下了基础。武玉清,朱姝(2011)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上看,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制造业、金融保险、综合类行业,特别是机械设备板块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管理者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成果的评价。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上看,公允价值对制造业、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增强财务指标的波动性,从而影响了上市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和股东的直接收益。

1.3.3 小结

可以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的。到目前为止,公允价值的应用普遍适用于一些金融项目以及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但是也并非完全都是。所以说,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还有待考量,应该从实际出发多方面考虑。

1.4 影响公允价值应用的因素

朱海林,王展翔,柳元首等(2004)公允价值的应用在各种不同的经济形势都会影响银行的经营方式,公允价值计量中由于有很多不确定的持有利得以及市场风险的存在,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控制风险,还会影响银行正常的发放贷款以及银行对经济波动作出的反应。常勋(2004)公允价值计量能否成为主要计量模式,主要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以及计价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叶蓓(2006) 商业银行运用公允价值的主要困难在于非市场化资产计量和负债价值的确定。张鹏(2009)我国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着经济环境尚不成熟、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公允价值计量主观性强、关联交易影响了价格的公允性这四个影响因素。孟惊雷(2010)认为我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市场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还比较严重、监管力度还比较薄弱, 企业确定公允价值时需要会计人员做出一定的主观估计,则企业就可能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王珂(2010)认为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包括在会计计量时很难对公允价值的估值进行操作、现实经济环境难以实现公平交易、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差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成本大。周松(2011)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信息缺乏可靠性,其取得存在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等因素,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实际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主观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地影响。干巧,侯晓红(2011)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不

乐观,主要是我国存在不同于西方成熟市场的特征,如水平较低的市场化进程,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关联方交易严重,以及复杂的契约环境都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产生影响。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计量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是我们也可以明确,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有赖于发达完善的市场和监管机制。而我国现有的公允价值运用环境还不成熟,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不能全面;公允价值产生的信息主观性太强,而易于被人操纵,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公允价值的取得比较复杂,操作较难,技术要求高,若不能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则我们就不能保证计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信息的获得成本成本过高,增加了企业信息披露成本。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的运用受到了多方因素的影响。

2 公允价值实证研究

2.1 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

2.1.1 国外研究

Lustgarten(1988)认为,在非金融资产和石油天然气等公司的研究中,如果减少实验者在设计变量等方面所存在的弊端,用正确的实证理论来分析,则公允价值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Barth(1994)选取了美国银行1971年至1990年的数据为样本,用估价模型和收益模型分析了美国银行业有关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后,证实了投资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信息能显著地增强对股价的解释能力,而历史成本相对于公允价值不具备增量的解释能力。Khurana ,Kim(2003)以美国银行从1995年至1998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

2.1.2 国内研究

段建琴(2007)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2006年年报“新旧会计准则合并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和2007年中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挣额”为数据,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06年缺乏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但在07年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06年和07年都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由此得出新准则公允价值的引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张烨,胡倩(2007)以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香港公允价值的实施是否增强了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期末价值还是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都对公司价格和市场收益率产生了显著的增

量解释能力。张慧(2009)以2006~2008年的A股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样本公司在此期间公布的年报数据,剔除了数据不全的样本。运用经过修正的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最终得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价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在收益模型中,每股净利润、每股净利润年度变化额对股票收益率都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罗月乔(2010)首先做了两个假设,然后利用价格模型来评价新准则颁布前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确定模型后,以2005~2007 年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最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旧会计准则下每股净资产都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作用在增强。从每股净资产这个指标看,新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刘英男,王维华(2010)基于Ohlson 与Feltham共同提出的干净盈余理论,选择了2004 年—2008 年CCER 数据库中剔除无用数据后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Ohlson 模型(选取股价、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三个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每股股价为被解释变量,每股净收益、每股净资产为解释变量)得出了实施新会计准则,并大面积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我国财务报告提升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正在成为我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有力手段的结论。金春来,曹慰婷(2011)选取我国2007 ~ 2009 年年报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为零的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原始样本(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数据),采用了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公允价值的应用带来了增量的会计信息,提高了价值相关性。姚佳,都永晟(2011)选择了2009 年度和2010 年前3季度的我国沪深两市A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为基础,以股票的收盘价为因变量,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为自变量;以股票收益率为因变量,股票的收盘价、每股收益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为自变量为选取变量进行一系列的检验。最后证明了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均与股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较强增量解释能力,能够提供增量的信息含量,从而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每股收益与股价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价的比例与股票收益率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证明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具有价值相关性。李玉敏(2011)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假设,然后选取沪深两市交易的金融保险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的A股上市公司2008、2009两年的数据,通过选择建立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证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上市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股价的联合解释能力显著提高,会计数据与股价更相关;公允价值的使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2.2 公允价值不具有相关性

2.2.1 国外研究

当然,也有不少国外的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并没有那么多的优势,不具有相关性。Magliolo(1986)在对石油和天然气等公司的分析后,通过数据和相关理论说明了公允价值在计量相关资产价值方面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Ramesh ,Thiagajan(1996)以美国约300家银行控股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自1992年至1993年有弱化的趋势。Lys,T(1996)对Eccher,Ramesh,Thiagaraja (l996)的检验结果重新分析,发现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偏离了投资者对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市场价值的估计,认为用于估计公允价值的程序与方法低估了所持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估了所承担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Khurana(2003)将1995年-1998年美国银行的数据为基础,发现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与其公允价值信息与股票价值的关联度并没有什么区别。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比历史成本更具有优势,不能够充分的揭示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2.2 国内研究

虽然公允价值对提高财务信息很多的优势,但是同样有不少学者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不具有相关性,在我国的财务系统运用中仍不能取代历史成本。丁凌(2007)以2001—2005年的A股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每股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净利润的信息含量不存在显著影响,对每股营业利润的信息含量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对每股净资产的信息含量存在显著的影响。路晓燕(2008)认为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运用的初步实证结果反映了现阶段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缺乏价值相关性。在强制性披露的会计监管规范下,上市公司按照新准则披露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调整额对股票价格和股票收益率都不具有增量解释力。徐波(2011)通过这六个相关联的模型对我国2009年证券市场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市场无法区分高持续性经营收益和低持续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在证券估值中的作用。李静(2011)选取了截至2008 年12月31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公司的部分财务数据(剔除了部分公司后的两年数据) 在修正的Jones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变量。最后以实证分析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普遍,但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不明显。我们可以得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现象极为普遍,公司年度报表不能客观反映其经营成果,这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3 小结

公允价值的运用在国外已经存在了很久的一段时间了,各学者对公允价值的研

究已经相对于国内来说比较完善,他们大多通过估价模型和收益模型,或者是两者的模型变异来分析公允价值对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等。在研究公允价值的这几十年里,通过实证演算和事实的验证,大多数学者相信历史成本经历虽然对财务信息有更准确的解释和表达,但是历史成本未能更好的真实、及时的反应财务信息。而公允价值计量能提高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质量。不过反对者也强调了公允价值会有很多弊端,如使企业的真实价值偏离公允的市场价值,导致信息失真;信息使用者可能极易受到虚假的公允价值信息的错误指导等,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更是备受争议。

而相对于国外的几十年研究来说,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可以说才是刚刚起步。但是大多数学者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会计运用上都持肯定的意见。王乐锦(2006)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财务报表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并且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大量应用是我国会计国际趋同所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目前很多学者通过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结论证明了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公允价值计量在计量时,我们很难对其正确的进行估值,有主观影响,操作起来也有较大的困难,这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比较严苛;我们很难防止财务报表的虚增利润等作假;我国对公允价值运用方面的法律政策还不完善,还在起步阶段;公允价值极易受到关联方的影响等等。这也使得在某些情况下,公允价值不具有相关性。

但是毕竟公允价值计量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新会计准则中已将使用公允价值列为会计计量基础之一,但如何客观、公正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手段还有待于实践中探索和完善,这对于完善会计准则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诗芬,戴子礼.会计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J].财会通讯,2003(9).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王世定等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157 号),上、中、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劳秦汉.对世纪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理论透视[J].四川会计,2001(7).

[4]张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局限性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Barth M. E.,Fair Value Accounting: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

[7]Mengle.The feasibility of Market value accounting in Commercial Banks[J].Journal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8(8).

[8]William R. Scott.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M].New York:Addison Wesley,2003.

[9]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4(1).

[10]刘玉廷.在首期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培训班上的讲话[J].会计研究动态,2006(5).

[11]张丽.公允价值在银行业的应用难点及策略分析[J].会计之友,2008(8).

[12]马建威,姜荷.公允价值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3]武玉清,朱姝.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财务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1(4).

[14]朱海林,王展翔,柳元首等.公允价值会计对欧洲银行业的影响:金融稳定性视角[J].会计研究,2004.

[15]叶蓓,张宇.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改进商业银行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综合),2006(5).

[16]孟惊雷.按公允价值计价的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绩效的影响评析[J].山东商业会计,2010(1).

[17]王珂.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的研究[D].吉林:吉林财经大学,2010.

[18]周松.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思考[J].财会通讯,2011(2).

[19]干巧,侯晓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环境因素分析[J].商业会计,2011(2).

[20]李世新,谢丽娜.公允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00(6).

[21]Khurana,I.K.,M.S.Kim.Relative value relevance of historical cost vs fair value:Evidence from bank hold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3(22).

[22]段建琴.公允价值计量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影响[D].广东:中山大学,2007.

[23]张烨,胡倩.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及其计量:来自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7(12).

[24]张慧.公允价值对金融类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含量的影响[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12).

[25]罗月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来自沪、深股市初步据[J].企业导报,2010(8).

[26]刘英男,王维华.公允价值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相关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2010(1).

[27]金春来,曹慰婷.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实证检验[J].财会月刊,2011(1).

[28]姚佳,都永晟.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1(2).

[29]李玉敏.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金融保险业及建筑、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数据[J].财会通讯,2011(2).

[30]Magliolo J..Captial market analysis of reserve recognition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6(10).

[31] Eeeheer E.A,Ramesh,K.r&Thiagarjan,S.R..Fair’value一discdosures by bank holding compani es[J].Journal of Aceountlng & Eeonomics,1996(22).

[32]Lys,T..Abandoning the transactions-based accounting model:Weighing the evidence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eonomies,1996(22).

[33]丁凌.公允价值计量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含量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07.

[34]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基本理论分析与我国的初步实证证据[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5]徐波.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来自我国A 股市场2009年价值相关性分析的证据[J].会计之友,2011(3).

[36]李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1(4).

[37]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会计研究,2006(5).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曹秋菊苏艳 [内容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申。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悬殊。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金融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影响紧密相关的。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① 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 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国际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景玉琴(2005)研究认为,

会计 文献综述

会计文献综述

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 文献综述 引言: 20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再到后来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等,说明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本文在此对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下就国内外各学者的观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信息化特征及变化 刘国辉(2009)认为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①一般控制系统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分为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两部分,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内容;②应用控制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蒿俊晓(2011)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会计信息化的进步,财务信息数字化、财务信息交换与公布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下财务会计工作的主流,网络财务系统的建立,为计算机财会全面实现网络化提供了软件保障。 二、两种不同的信息系统 ERP下会计信息系统:刘丽、胡艳(2007)指出ERP系统中,通过设置大量的信息首先由业务部门或生产部门整理,核算并录入完成。ERP系统会自动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会计人员最后再肘打印的凭证正进行审核。另外ERP中会计模块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原有数据向新系统的转移。在现有的ERP环境下,多采用标准成本法,即企业制造费用按照车间进行归集,然后再按照各产品直接人工、直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作为标准进行分配。比较便利。王莹(2010)ISCA模型:杨周南(2003)提出ISCA模型,一是建立和实施现代信息技术

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利润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选题背景 19世纪末开始,历史成本计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衍生工具得到发展,人们对缺乏及时性和相关性的历史成本计量产生了怀疑,公允价值计量以其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当前价值而备受关注。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条---公允价值计量,为了顺应国际趋势,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我国引入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并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会计准则中广泛涉及,范围涉及资产,负债和权益的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会计和金融界争议的焦点。但有调查结果显示,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助推器,不建议停用,而是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不断地推广和完善的过程,理论上企业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利润与变化多端的资本市场和宏观金融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本市场和金融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通过公允价值反映到公司的会计利润和报表中来。如:当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时,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金融资产,要将相关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从表外披露移到表内反映;对于债务重组,由于债权人对债务按照市价重新衡量后,债权人的豁免使债务人豁免或少偿还负债而产生的债务重组利得,会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收入,计入利润表,这些重要变化都将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利润。 二、选题的意义 企业利润是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部门等众多报表使用者最关心的数据之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对上市公司利润产生影响。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的影响成为会计界和金融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我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尚未成熟,目前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影响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多。通过对上市公司最新的报表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近几年公允价值计量使用对利润的影响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以下意义:首先,帮助报表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对当前上市公司利润的变化有更清晰的了解,加深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理解,更好贯彻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其次,分析具体会计准则对利润的影响,从而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对上市公司今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以对我国公允价值的完善提供可行性建

老师作文之文献综述指导老师评语

文献综述指导老师评语 【篇一:文献综述封面——(教师意见)】 附件10: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连铸板坯中间包控流装置的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院(系)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冶金普2006-01 学生姓名陈开宏学号 2006440245 指导教师(签字) 文献综述要求 1.文献综述是要求学生对所进行的课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综合分 析而写出的一种学术论文。其特点“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加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 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 的描述和评价。 2.文献综述中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内容必须与课题或专业方向紧密 相关,理工类不得少于10篇,其它不少于12篇。 3.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其所附注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同正文。文献综述的评阅 评阅要求:应根据学校“文献综述要求”,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内容的 相关性、阅读数量以及综述的文字表述情况等作具体的评价。 指导教师的评语: 该生通过大量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对与板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场/连 铸中间包控流装置相关的国内外前人工作较好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 归纳整理,并针对某一学者具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比较专门的、全 面的、深入的和系统的描述与评价,语言简洁,层次清楚。达到了 学校“文献综述要求”。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篇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评语及答辩教师评语集锦】

评语:1、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 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论文的资料,写作过程 中基本能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3、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4、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 5、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评语:本文研究了xxxx.对处理会计信息失真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提供了新的依据。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 于实际应用性较强。论文写作规范,语句通顺,达到了学校对学位 论文的各种要求。 评语: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 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 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 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 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评语: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xxxxx论文的写作规范。论 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 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 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 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评语: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 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 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 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 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评语: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

会计文献综述

西南大学辅修会计课 程文献综述 题目:《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文 献综述》 班级:2013级会计三班 姓名:罗一鸣 学号:222012326032012 序号:110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文献综述摘要:目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 内容。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非常重视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已纷纷建立起各自的概念框架体系。而我国目前只是加速颁布实施了具体会计准则,但具体会计准则却造成前后准则矛盾重重和会计实务的混乱。因此,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是必要的和紧迫的。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我国以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订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国;财务会计概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前言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6年12月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三个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个概念,其解释为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也就是说其是目的是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提供理论依据。随后,基于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开始了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我国与西方相比,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

较晚。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引用始于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试图把其作为概念,但其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没有明确的会计目标和理论体系,把概念框架和具体会计准则的功能混为一谈,从而不能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提供依据。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企业会计的改革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出现一些问题,这也加剧了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迫切需求,从而也决定了对其综述的必要性[1]。通过综述我们可以明确了解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发展轨迹,对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核心、存在的争议以及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二、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演进过程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萌芽阶段(1979年一1991年)1979年到1991年,中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仅仅处于萌芽阶段,从已掌握的资料看,除了翻译的文稿以外这一阶段没有相关的研究性文献。此时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尚也未成熟。但是,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国内的学者和准则制定机构还是关注了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在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借鉴。如1984年葛家澍在《美国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评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1—3号)》一文中对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1—353号公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目标能指明方向,概念能解决问题”,此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观念开始进入国人视野。

上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论文

(2011届)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姓名: 专业:会计学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导师职称:

我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设计)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设计)的原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处理不得超越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任意处置。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是会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会计信息是将企业经济活动会计信息系统化的产品。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随着资本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日益增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资本市场的秩序,因此,解决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仍是当前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虚假性、不充分性以及不及时性等问题,识别可能影响我国上市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等建议。 关键词:上司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工业经济效益文献综述

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的国内外综述 经济效益,通常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相应的劳动占用和消耗的比较,简言之,即从事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其基本思想主要是投入产出法。 工业经济效益考核全面性,决定了其考核方法的综合性,主要是对经济效益的多项指标综合评价。基本方法---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指数法、效益——费用法、功效系数法;客观评价法主要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嫡值法、因子分析法。 国外研究综述 (1)工业空间集聚体理论 早期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Hoover的效益分级理论,Perroux的生长级理论以及Isard的工业群落研究。Hoover认为工业活动和城市的定位取决于三大要素:地方特有的自然资源基础;地方相对集聚分布的产业经济以及交通与通讯的成本。工业空间集聚体的集聚效益可分为规模经济内部效益(internalretumstoSeale)、定为经济 (loealisationeeonomies)、城市化经济(urbanisationeconomics)。规模经济内部效益是指单企业因为规模经营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效益。定位经济是指一个或多个工业企业集中分布而产生的集约化互助发展关系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城市化经济从空间制度上更为扩大,是从城市产业经济区域划分聚类分析业经济发展角度,组织发展某一项获多项相对优势产业而形成的空间集聚效益。 (2) Patricial E.Beeson&Steven Husted(1989)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对美国各州1959-1972年的制造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原因。 (3) Bell and Pavitt从熊彼特创新模式来考察现实经济中不同工业行业的创新类型,他以企业为基础,把产业分为供应商主导、规模密集、信息密集、科学为基础、专有供应商等5种创新模式,藉此通过技术变革的部门模式研究,来解释技术积累过程与产业发展的国家模式相联的两个重要特性之间的关系。 (4) Bauer(1990)使用美国航空业的数据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变化以及规模经济性改善等因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摘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是会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会计信息是将企业经济活动会计信息系统化的产品。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随着资本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日益增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资本市场的秩序,因此,解决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仍是当前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虚假性、不充分性以及不及时性等问题,识别可能影响我国上市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等建议。 关键词:上司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Abstract:The disclosure quality research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ields of accounting research.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the product of systematic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economic activities.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our country including objectivity, relevance, clarty, comparability, substance over form, importance, prudence and timeliness. As capital market standardization degree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quality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has gradually improve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ffecting the capital market order,which restricts the market economy high-spe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Therefore, solving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roblems,finding ways to improve the listed companie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 is still need to seriously discuss in the present.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quality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xisting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not sufficiency and falsity, identify the timeliness may affect China listed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put forward improving accounting practitioners quality,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perfect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so on. Keywords:Listed Companies;Disclosure Quality;Accounting Information;Influ- encing Factors;Research

会计公允价值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应用/研究)综述 作者姓名: 石乐 专业班级: 统本会计1105 学 号:117350010513 1、引言 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作为主要的会计计量方式,一直是国际会计界努力的方向,然而关于公允价值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却尚未构建,其中一些基本的问题也成为会计研究重点。原来在不采用公允价值的情况下会出现诸多弊端,例如:会导致账面反映的数据失真等。所以本文将从公允价值在国内外应用现状以及对其在未来的发展做出研究。 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国外: 1967年12 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s)发布的1967年总括意见中要求:企业对应付债务使用现值法进行摊销。这可能是美国现有会计文稿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最早记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准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115号准则—对某些债务性及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和第133号准则—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第133号准则要求实体将所有衍生工具作为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大多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可行的“公允价值可以在市场上查到或者参考市场上相似的工具来估计。如果没有市场信息,可以通过如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期权或其它定价模型等其它计量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股票投资、应收应付账款、债务重组、租赁资产和非货币性交易涉及资产及油气行业保留产量支付权益等。这期间,美国主要使用公允价值对一些资产类项目进行计量。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主要也是针对资产类项目,但范围比以前有较大拓展。在这一期间发布的与公允价值有关的16个会计准则中,FASB 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论述,并提出了针对特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同时,FASB还要求对转让特许权、转让设备所有权、广播行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开题报告]2014-03-01

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结合万福生科案例学院法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陈涛 开题日期2013年10月01日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结合万福生科案例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近几年来,会计造假时有发生,成为危害我国市场经济的毒瘤,然而在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触动下,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愈演愈烈。在这场自1929年以来爆发的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大量企业面临业务量大幅萎缩、利润骤降、资产大肆缩水的破产压力,企业管理层在压力和利益的驱动下,铤而走险,利用不正当行政手段恶意造假、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例如“五粮液虚假信息披露”、“丰乐种业造假”、“乐视网会计舞弊”等大宗的企业财务丑闻案不绝于耳,危害之大让其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顽症。2011年,在爆出的中国概念股“财务丑闻”影响下,美国华尔街连续三个月对逾20家中国企业股票予以停牌和退市处罚,美国券商更是以“担忧因客户无法偿还而导致经纪公司蒙受损失”为由,禁止了130多只中国的股票的出售。根据我国《经济日报》报道,全国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问题,会计领域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正因如此,结合现阶段企业的发展,尽快建立财务会计信息的诚信披露制度,减少会计信息操纵空间,规范会计运转过程管理,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回归,会计信息决策职能的真正发挥,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以及维护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管理学、经济学知识理论,结合万福生科的造假案例,运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发展向会计主体、外部监督主体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提出要求,并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和利用文献资料及使用工具书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界定,通过分析给出失真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万福生科造假的识别途径,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奠定基础。 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交代现阶段企业会计信息存在的失真问题,并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四大层面对其产生的危害作总括分析。然后结合万福生科造假案例,运用国内外的管理学理论对万福生科主体进行分析。包括万福生科的内部控制环境、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的弱势作用、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在造假中的作用、背后的政治利益集团以及外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等因素,并综合经济学成本收益理论,全面剖析万福生科造假案。在此基础上,以“万福生科造假案”最终被识别和曝光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可变因素,如导致万福生科被披露出来的“导火索”,进一步挖掘造假被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财务创新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信息化 刘志远、刘洁(2001)1从内部控制框架的五个基本要素入手,阐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新特点与新问题。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但信息流程和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也给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们主张把信息作为控制的关键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与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并提出信息技术条件下我国企业构建内部控制框架的几个关键步骤。 王海林(2008)2对IT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对IT控制、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框架、SOX法案、COBIT、ITIL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或研究的内部控制框架或法律规范,提出了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的工程实施体系、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内部控制模式不可分割的三要素,并对它们进行了详细分析。 石爱中(2007)3提出信息技术可以降低内部控制成本,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可以将人为控制变为程序控制,并使控制变得灵活可靠;可以形成手工条件不可能设置的控制,增强控制的功能;可以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及时反馈信息,提高控制效果。并提出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五个角度进行信息化改造的具体内容。 陈志斌(2007)4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有关经营决策的信息可以实现对经营决策过程及其影响的实时、充分、同步的反映,大大降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信息的实时传输成为信息化生态环境中企业的一项基本特征。此时,传统生态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可能依然存在但可能有所减弱。并提出信息化生态环境中企业将面临许多新的特殊风险,诸如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的治理风险、软件中内控机制漏洞风险、系统运转的不稳定性风险、操作的人为风险等。 杨雄胜(2011)5提出在信息化背景下,各工作岗位通过计算机软件固化流程,打破以前管理普遍面临时空分隔局限,保证岗位实时作用,可以克服有些业务环节岗位功能缺失问题,即尽职在位不缺位;各环节的相关岗位既协配又制约,程序手续衔接紧密,有效克服以前管理经常碰到的工作越位问题,即负责到位不越位。这样的内部控制,必然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基础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自动实时计量并报告己成现实,计算机至现在己不再是一个应用的手段,而是一个生存的必需环境,如此,内部控制必将由关注过去控制现在变成预期未来调控现在,从而会针对更多不确定性做出相机控制,从而与风险管理自然而然融为一体。 骆良彬、张白(2008)6提出信息技术波及各行各业,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信息化过程对企业的影响极其巨大,它革命性地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 1刘志远, 刘洁.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 会计研究, 2001,12:32-36. 2王海林. IT 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模式探讨[J]. 会计研究, 2009,11: 63-68. 3石爱中.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改造[J]. 审计研究, 2006,6: 3-7. 4陈志斌.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 会计研究, 2007,1:30-37. 5杨雄胜. 内部控制范畴定义探索[J]. 会计研究, 2011,8: 46-52. 6骆良彬, 张白.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 会计研究, 2008, 5:69-75.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 专业:会计学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被普遍认为是受新会计准则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其交易日趋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趋凸显,而且由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净值显著低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旦改变,对上市公司影响巨大。随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增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公允价值会逐渐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计量属性,这有利于引导市场更多的关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真实价值。然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在投资性房地产领域广泛应用公允价值的客观条件。因此。适时分析新的会计准则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文章着重探讨了公允价值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具体运用并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对进一步推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相关概念 1.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9年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98段指出:在公允价值定义中隐含着一项假定,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条件进行交易。因此,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性交易、非自愿清算或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1ASC,1999)。”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0年2月颁布的第7号概念公告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FASB2000)。”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有所创新并且较为谨慎,这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新企业会计准则还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文献综述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资产减值问题己引起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准则制定机构纷纷组织专家、学者对资产(特别是长期资产)的减值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并先后制定了相应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规范实务界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伴随着会计改革的进程,依据实际情形,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2000年底《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提出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这一会计政策,成为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又对其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资产减值会计也在不断地完善。 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 Elliott和Shaw (1988)选取1982年一1985年间的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个样本包括240家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作者计算了样本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与总资产的百分比,其平均值为8.2%,其中有63%的减值是在第四季度提取的,作者认为这种现象与年终审计有很大关系。另外,样本公司中39%的公司的资本回报率和净资产回报率显著低于同行业其他未计提减值的公司。 Zucca和Campbell (1992)对1978年一1983年间67家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大多数制造业公司会计提减值准备;第二,一般在最后一个季度会较集中地进行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第三,在亏损发生的期间会有很多减值现象的产生;第四,管理当局想要在计提减值上能够充分展现其独特的特点,而这主要是指非寻常性或偶发性;第五,在财务状况上,相同行业中不确认减值的一般要比自行确认减值的公司好很多。所有的结果都表明了企业有利用减值来操纵利润的迹象。作者还将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对照样本公司进行了比较,发现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样本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差。 Francis , Hanna和 Vincent(1996)选取了自1989年至1992年发布资产减值信息公告的674家美国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确定是公司管理层操控利润,还是公司经济环境的改变决定了公司的资产减值决策。他们运用加权TOBIT模型对影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两类因素一价值毁损因素(包括公司所在行业和公司自身的历史绩效)和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文献综述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文献综 述 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和会计学会成立以前的30年里,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经历了在挫折与阻碍下的缓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多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稳步推进,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会计学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充分表明,它对推动会计理论研究的深人,并向实用方向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者对三大基金中会计类项目的立项情况进行梳理与研究,对促进我国现阶段会计科学研究乃至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目的在于以时间为主轴,将发展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会计研究,会计学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和近十年间国家三大基金资助会计类项目的统计研究这三个纬度,从不同侧面简述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进程。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会计理论研究(1949-1978) 建国之初,一场关于会计是否具有阶级性的争论开始了,争论的结果是会计具有阶级性,为我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50年代后期,会计对象的研究成为主角。而对会计对象的研究又促进了我国自主会计学原理一类的著作的繁荣(葛家澍,2000)。在经历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后,会计研究又几经停滞和倒退(孙铮和贺建刚,2008)。这一阶段可称之为会计理论研究在曲折中成长的时期。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会计学会成立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研究(1978-2001) 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创新性变革助推我国会计研究发展迎来空前繁荣,也使会计理论研究真正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孙铮和贺建刚(2008)以会计信息有用性为研究视角,为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特征,并对我国的会计研究发展加以回顾。这一时期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会计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与国际化、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会计信息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等。推动我国会计研究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中国会计学会的成立、引进国际先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会计教育制度改革、会计专业期刊的发展等。 葛家澍(2000)提出,自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以来,产生了关于会计本质的讨论--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此争论带来了会计职能的研究;引进并开展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研究;关于企业准则的研究;组织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以及会计若干新领域、新学科的探索。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后,不仅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的研究,同时还促进会计的若干新学科、新领域的探索。 这一阶段可以称作我国会计理论发展取得质的飞跃和空前繁荣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2001-2012)

会计 文献综述

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 文献综述 引言: 20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再到后来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等,说明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本文在此对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下就国内外各学者的观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信息化特征及变化 刘国辉(2009)认为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①一般控制系统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分为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两部分,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内容;②应用控制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蒿俊晓(2011)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会计信息化的进步,财务信息数字化、财务信息交换与公布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下财务会计工作的主流,网络财务系统的建立,为计算机财会全面实现网络化提供了软件保障。 二、两种不同的信息系统 ERP下会计信息系统:刘丽、胡艳(2007)指出ERP系统中,通过设置大量的信息首先由业务部门或生产部门整理,核算并录入完成。ERP系统会自动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会计人员最后再肘打印的凭证正进行审核。另外ERP中会计模块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原有数据向新系统的转移。在现有的ERP环境下,多采用标准成本法,即企业制造费用按照车间进行归集,然后再按照各产品直接人工、直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作为标准进行分配。比较便利。王莹(2010)ISCA模型:杨周南(2003)提出ISCA模型,一是建立和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AIS);二是为了确保AIS安全有效

公允价值应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应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全新的计量方式。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金融工具及衍生工具的大量涌现,公允价值计量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步成为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 1 公允价值的定义 在FASB关于金融工具的相关准则出台之前,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金融资产。之后, FASB在制定公认会计原则时也多次用到公允价值这一概念, 但由于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提出的, 因此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都伴随着相应的其他相关概念, 而没有单独的对公允价值的统一定义.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KASB)在财务会计报告准则第7号(FRS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提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而非强迫或清算销售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A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下,双方自愿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对价的金额。” IASC/IASB的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WG)(2000)在金融工具综合准则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和类似项目: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中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企业在计量日由正常营业报酬趋势的正常交易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者解除负债将付出的估计价格。” 我国会计界学者对公允价值计量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和历史成本的局限性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 财政部(1999)参照国际会计准则首次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对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财政部(2006)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2条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解释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陈秧秧(2009)是这样表述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 黄世忠(1997)提出公允价值会计对历史成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公允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