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历史流程: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日耳曼人认为其国祚可追溯至罗马帝国,所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德国人在论述其帝国历史时,将其定义为“第一帝国”;和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德意志第三帝国加以串连论之。

基本简介:

概况

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德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

神圣罗马帝国(拉丁文: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所灭亡。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11~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罗马教皇为争夺主教继任权发生激烈斗争,这不仅是争夺教会控制权的斗争,也是中央王权同地方封建分离主义势力的斗争。尽管如此,在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终紧密合作的。帝国统治者为称霸欧洲,多次入侵意大利,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帝国的实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统治时期,中央权力衰落,国内各地缺乏经济联系,帝国成为承认皇帝最高权力的各封建公国和自由市的不巩固的联盟。1254~1273年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空位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骑士和城市间的纷争和内讧连绵不断。13世纪末,帝国出现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皇帝对其直辖领地外的封建诸侯没有管辖权。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从15世纪初起至帝国各地开始割据,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13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其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1474年起,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已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试图重振帝国,但遭到失败。由于罗马天主教和德国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和市民的剥削和压迫日甚,16世纪初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顶点。宗教改革后,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信奉路德教的东部、北部和中部、信奉加尔文教的西部、西南一部分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

神圣罗马帝国国徽是头顶皇冠的双头鹰图案,双头鹰图案是沿袭古罗马帝国图腾,意即帝国是古罗马的正统继承者。中间的耶稣受难图则表明帝国神圣性,帝国皇帝即是罗马天主教会和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双头鹰翅膀上则绘上七大选帝侯国和德意志各大诸侯的旗帜,代表帝国的普世性和广大疆域。

神圣罗马帝国版图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卢森堡和列支敦士登全境,丹麦、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大部,法国东部、波兰西部和意大利北部。横跨阿尔卑斯山南北,是中世纪欧洲唯一拥有帝号的大国。帝国疆域在霍亨斯陶芬王朝亨利六世皇帝(1191 ~ 1197)在位时达到最广,愈百万平方公里。大空位时代帝国疆域日益缩小,直至哈布斯堡王朝腓特烈三世(1452 ~ 1493)时改国名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表明帝国疆域仅限于德意志一隅。查理五世(1519 ~ 1556)时代帝国版图再度扩张,但已无力挽回帝国衰败的颓势。1806年,拿破仑大军推翻帝国。此时帝国疆域大致只包括以奥地利为中心的60万平方公里哈布斯堡王朝领地。

帝国国歌:

《天佑吾皇弗朗茨》(德语: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又称帝皇颂(?sterreichische Kaiserhymne)是神圣罗马帝国(1797~1806)、奥地利帝国(1804~1867)及奥匈帝国(1867~1918)的国歌。作曲者约瑟夫·海顿,作词者Lorenz Leopold Haschka。首演于1797年2月12日,这一天是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诞辰。现在,这首歌的曲调仍被德国国歌《德意志高于一切》沿用。

国语歌词(现译版):

上帝保佑皇帝弗朗茨,

我们伟大皇帝弗朗茨。

我们祈求皇统久长,

我们祝愿好运常伴,

愿那桂冠永垂不朽,

胜利花环归于他。

让我们在他带领下,

赢得胜利创造丰收。

他的议会英明果断,

充满贤才智慧诚实,

光辉凝聚皇帝身上,

公平正义他体现。

无尽财富永归于您,

超过整个宫殿和帝国。

邪恶势力被您铲除,

阴谋诡计被您识破,

您的意志就是法律,

造福于帝国臣民。

皇帝祝福遍布国土,

人民幸福如盛开鲜花。

看他们团结如手足,

兄弟之情高于一切,

不分贵贱同享幸福,

后世为您唱赞歌。

上帝保佑皇帝弗朗茨,

我们伟大皇帝弗朗茨。

上帝保佑皇帝弗朗茨,

我们伟大皇帝弗朗茨!

人口:

在公元962年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着470万人口;1000年时,增加到700万人口;到1100年增长到820万;到1200年达到1020万。到1600年人口达到2300万人。

帝国皇都:

神圣罗马帝国没有明定的首都,只有日耳曼国王与皇帝的皇宫所在地,例如:马格德堡(奥托王朝)、施派尔(萨利安王朝)、布拉格(卢森堡王朝)与维也纳(哈布斯堡王朝);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重要城市,如亚琛(皇帝加冕地)、雷根斯堡(帝国议会所在地)与纽伦堡(皇室宝物保管地)。

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

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没什么直接关系,这里说的罗马帝国应与神圣罗马帝国加以区别。拜占庭帝国,乃是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迁都拜占庭,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将罗马帝国划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常称其为拜占庭帝国。(当时的拜占庭人仍自称为“罗马人”。)

历史发展:

帝国渊源

前509年,罗马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期。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也被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共和国后来的国家元首凯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部分。3世纪后,罗马帝国势力开始衰退。

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们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

公元395年,罗马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罗马,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但耐人寻味的是,东、西罗马帝国彼此并非敌对关系,反而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同声共气。此后100年间,罗马城多次被外族攻占和血洗,西罗马帝国的实力和威严一落千丈。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解体,末任罗马皇帝自己发出退位诏书,宣布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独立。东罗马帝国却得以保留,即后来史称的“拜占庭帝国”。

西罗马帝国虽然于476年瓦解,其皇帝被西哥德人废黜。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征服国土范围到今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北意大利、波希米亚、奥地利西部、伊比利亚半岛东北角的领土。

其后至800年查理曼在罗马礼拜时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整个法兰克王国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帝国发展

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

843年,凡尔登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日耳曼人路易(804年~876年),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时候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格兰王国。

帝国建立

查理曼死后,西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始终由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君主轮流拥有。然而,胖子查理于887年被废黜之后,加洛林帝国自此瓦解,再也没有统一。自胖子查理之后,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拥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意大利国王,意大利国王的实际统治范围极其有限,仅限于意大利东北部,而那些国王几乎是清一色的意大利本土贵族,最后一位本土国王是贝伦加尔一世。大约在900年,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四大公国,它们是: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当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易于911年去世后,东法兰克贵族没有选择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家族作为路易的继任者,而是选举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为新一任国王。康拉德临终之时,指定宿敌捕鸟者亨利为继任者。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当中,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亨利去世后其子奥托继位为东法兰克国王。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到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与皇帝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衰落

神圣罗马帝国到了12世纪至13世纪期间,皇帝因为皆为家族少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联姻取得王位和帝位,因此缺乏强大的王室领地,来作为税收来源和王权扩张的基础,对于皇帝名义上可向帝国内成员收取的只有定额军事征收税。帝国的原始设计是依靠教会提供权威和支援来成立,但随着皇帝和教会这个最大合伙人决裂、斗争,使得皇帝的实力和权威一口气被掏空,权力逐渐衰弱。

而因资本主义发展而富庶的北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斯、比萨等等,持续地吸引着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国对日耳曼与意大利其他地区的专注也减弱。

此外,帝国欠缺公认的王室继承法,因此一旦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选帝侯继任皇帝的纷争,因而导致帝国的内战和陷入无政府状态。继位皇帝必须以武力战胜其他不支持的诸侯,或者必须想办法赢得多数诸侯的拥戴,才能维系皇帝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之下,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各成员国集结成一个核心“国家”之名,实际上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组织”。

1618年6月26日,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有390个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骑士领地等,日耳曼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这场席卷欧洲的战争结束后,长达三十年的烽火连天,使得日耳曼的经济倒退了近200年,犹如回到了农奴制的封建时代;又因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诸侯可享有自主权。这使得皇权进一步的被削弱,帝国境内的诸侯各自为政,他们的领地有如一个独立的王国。到了18世纪,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整个帝国形成三百多个大小邦国,神圣罗马皇帝也成了徒有其名的傀儡。

覆亡

1789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博爱”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尼亚、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后再起干戈。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805年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帝国皇帝

自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但由奥托一世所创建的帝国,其皇帝称号来自于教皇赋予的“西罗马的皇帝”称号,皇帝通过征服意大利来取得“罗马皇帝”的合法性。帝国的所谓选帝侯,其直接选举的当为

“罗马人的国王”,而非皇帝。因此,并非每一位德意志统治者都可以成为皇帝,只有进军意大利,接受教皇加冕的强者,才可获得这一殊荣。

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在奥图一世和后代的不断使其有地区纳入、加盟下,从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罗的海,东达今天的波兰部份,并南抵今天的瑞士、波希米亚、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北部。打从一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即面临一个相同的难题,也就是如何保持对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个不同地区的控制,因为两地中间隔着阿尔卑斯山脉,统合上并不容易。

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于日耳曼和意大利这两个主要成员。日耳曼人并没有消除多少野蛮的特性。他们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国也从意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贸易等方面获利良多。意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国确保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他们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国所提供的保护防卫了罗马教廷,并且让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得以开始发展。

帝国皇帝的军队由教会土地的佃户所担任,他们有义务为皇帝服军役,是皇帝在与教会决裂而失去权威前这些士兵是皇帝军队的多数。第二种重要的部队是由庄园农奴组成的兵团,虽然他们一部分会在接受最好的训练与装备后成为骑士,却不是自由人。第三由帝国分予土地的自由民、军户、农民、骑士也有义务服从号召。之外帝国内所有的部队皇帝理论上皆有权指挥,各公国在皇帝的请求下也会提供军役的号召。这些军队会被用来镇压由帝国内贵族和农民所参与的暴动或政争,也必须抵挡来自北方的维京人和东方的马札儿人所发动的入侵。在奥托王朝与萨利安两朝,皇帝还有实际的权力,帝国军的指导权让皇帝在具掌控帝国内成员的实力。

然而,皇帝和教皇之间的对抗,间接的形成了日耳曼的未来命运。这项对抗是关于皇帝对主教职位的授予,和日耳曼境内其他教堂神职人员的任命。教皇葛列格里七世反对这项措施,因为如此一来导致教堂神职人员的职位买卖,成为主要的贪污腐化来源。神职人员的职位常常落到出价最高的竞标者手里。在长期数位教皇和皇帝之间的竞争,教皇赢得选择主教的权利。在这场争执中,帝国就在日耳曼爆发了内战。削弱了皇帝们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统治权。当皇帝被暂时逐出教会并且投注于对抗罗马的战争时,帝国的政权就已失去效力。在未受到皇帝的干预或帮助之下,地方上的日耳曼亲王团结自己的力量并与维京人作战。在意大利,兴起中的城邦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伦巴底联盟,并拒绝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地位。

因此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王国境内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他们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权势的三大教会诸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四大世俗领主:波希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本身代表帝国的成员国不再认为皇帝与帝国有实际价值。

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政权,自此从皇帝身上转移到地方上的亲王和城市。皇帝的军队叛乱,占领由他们驻守的城市和城堡,并宣布这些地方被解放。而当时的皇帝为重新夺回意大利,对日耳曼地方上的亲王作了很多的让步。到了十三世纪中期,神圣罗马帝国便已名存实亡,皇位更虚置达二十年。日耳曼的亲王只关心自己所保有的东西。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并不接受日耳曼的统治者,而且他们也强大得足以防卫自己。

中古时代的皇帝是由日耳曼的亲王推选出来的,但仅徒具空名,对地方的控制力远远不及他们对自己家族庄园的掌握。几个世纪以来,日耳曼只能算是欧洲的一股小势力。

16世纪时,哈布斯堡家族试图重振皇权,但因欧洲各国和德意志诸侯的联合反对而作罢。朝代变更:

康拉德

康拉德一世(911~918年),曾任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家族是和加洛林家族同样古老的家族。911年,孩童路易死后,由东法兰克王国四大公爵以及美因茨大主教选举为东法兰

克国王。康拉德在位期间王权极其暗弱,其影响力甚至不如萨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公爵。同时他和马札儿人的作战也失利,他死前,劝说其弟埃伯哈德放弃了王位要求,并提议选举他的对手萨克森公爵亨利为他的继承人。

奥托

1、亨利一世(919~936年),萨克森公爵,东法兰克国王,萨克森公爵奥托之子,也称为捕鸟者亨利。925年,他击败洛林公爵,将洛林公国并入东法兰克王国。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联军在里亚德击溃马扎尔人,解除了马扎尔人对德意志诸公国的威胁。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东法兰克(德意志)已经成为一个王国,因此亨利一世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创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们的三个儿子分别成为东法兰克国王,巴伐利亚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奥托一世(936~973年),萨克森公爵,东法兰克国王,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曼也被称为罗马皇帝,但后人一般将查理曼的帝国称为法兰克帝国或查理曼帝国,而将奥托的帝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一世与洛林公主的长子,也称为奥托大帝。936年在亚琛被德意志贵族和大主教们选为国王。

3、奥托二世(973~983年)。东法兰克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与意大利公主阿德莱德长子,961年加冕意大利和东法兰克国王(和其父共同执政),967年加冕皇帝(萨克森王朝君主均有为继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习惯。)奥托二世其间,萨克森王朝达到了极盛,978年,波兰和波希米亚再次臣服,980年,奥托二世包围巴黎,迫使西法兰克国王洛泰尔放弃对洛林的主权要求。同年,奥托二世进军意大利,在罗马册立新教皇约翰十二。982年,奥托二世在意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击败,他统一意大利的梦想未能实现。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二世的女儿。

4、奥托三世(983~1002年),东法兰克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后,被选为国王,994年成年,995年,奥托三世在罗马拥立其堂兄为罗马教皇,称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德国人教皇。996年,教皇为奥托三世加冕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年),巴伐利亚公爵,罗马人民的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亚公爵亨利的长孙,巴伐利亚公爵强辩者亨利(巴伐利亚公国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长子。1002年,奥托三世去世后,亨利发动政变,劫持了奥托的灵柩,在萨克森、士瓦本、洛林的贵族未参与的情况下被选为东法兰克国王。1004年被推举为意大利国王,1014年,他进军罗马,罗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为其加冕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间,为了对抗贵族势力,加强了效忠于他的主教区的权力,从此教会神权开始壮大,最终发展成为了皇权的最大威胁。亨利二世和其妻子卢森堡公主库妮甘德没有子嗣,传说是由于他们两人订立了婚后禁欲的共同誓约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1146年他被罗马教皇尤金三世封为“圣者”。

萨利安

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曾任施派尔伯爵,罗马人民的国王、意大利国王和神圣罗马皇帝。他是奥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孙,施派尔伯爵亨利的儿子。1024年9月被德意志贵族选举为国王,开创了萨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兰加冕意大利国王,1027年,约翰十九世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开始对入侵奥得河流域的波兰人用兵,至1032年,波兰国王不得不放弃自封的国王头衔,改称波兰公爵,并退出了奥得河流域。1032年,

勃艮第国王(当时勃艮第称王)鲁道夫三世去世,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夺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领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年),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亚公爵,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拥立德国人教皇克莱芒二世,同日新教皇为其加冕为帝。亨利三世时期,曾经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维亚,王室领地拥有五大公爵领地中的三个。德意志皇帝权势达到了极盛,到了可以随意废立罗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统治晚期,其帝国已经开始衰落,由他推动的教会改革最终推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后成为了他儿子亨利四世的极大威胁。

3、亨利四世(1056~1106),曾任巴伐利亚公爵,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内斯之子,1066年前由其母摄政。亲政后和罗马教廷发生激烈冲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绝罚处分,亨利四世不得不暂时屈服,于1077年至卡诺莎向教皇请罪,史称“卡诺莎觐见”。亨利四世被绝罚后,反叛的德意志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并选举士瓦本公爵鲁道夫为新国王,德意志陷入内战,亨利四世最终战胜了鲁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国内后,亨利四世立刻进军罗马,1084年,亨利四世废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莱芒三世为其加冕为帝。1098年诸侯选举其子亨利五世为对立国王,和亨利四世对抗,德意志内战再度爆发,1106年,亨利四世终于打败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1111年被加冕为帝,亨利五世在位期间,罗马教皇和皇帝互相敌视,混战不休,德意志诸侯则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自行扩张他们的产业和主权,德意志王权衰微,从此开始了德意志诸侯林立的时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他们死后无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敌,萨克森公爵洛泰尔二世手中。萨利安王朝结束。

苏普林堡

洛泰尔二世(1125~1137)萨克森公爵,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苏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133年出兵意大利被教皇英诺森二世加冕为帝。他称为洛泰尔二世,是因为虔诚者路易的儿子,中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曾经拥有神圣罗马皇帝称号,而德意志人认为他们和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王统世系下的国家,所以称他为洛泰尔二世。洛泰尔二世在国内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长期内战。在国外他对东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兰和丹麦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意大利击败了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将西西里国王赶出了亚平宁半岛。回军途中洛泰尔二世去世,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洛泰尔死后,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开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统治。

霍亨斯陶芬

1、腓特烈二世(1212~1250)罗马人民的国王,两西西里国王,耶路撒冷国王,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六世和西西里的康斯坦丝的长子。1197年,腓特烈二世即其父的两西西里王位,1212年纽伦堡会议被选为国王,1220年,罗马教皇奥纳鲁斯三世为其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视教廷权威的生涯中度过。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为他未能及时率十字军出征而将其绝罚,但被绝罚之后,他却于1228年率军东征,从埃及人手里收复了耶路撒冷,伯利恒和拿撒,1229年他在没有教士在场的情况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国王。随后回军击败入侵西西里的教皇国军队,迫使教皇将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对其处以绝罚,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国。1243年,腓特烈二世击败继任教皇英诺森四世,英诺森四世逃往法国,从此罗马教皇开始受法王影响。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意大

利城市联盟击败,丢失了他占领的意大利中部领地。1250年他于平静中去世。腓特烈二世会九种语言,并可以用其中的七种文字书写,(在当时,绝大多数国王和贵族都是文盲)。他热衷于科学和经济学,他在他的帝国内废除了垄断经营权,国内通行税和国内关税,成为当时西方最现代,最有头脑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从本质来说是个纯粹的意大利人,他出生成长在意大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意大利度过,他对德国事务关心很少,自他死后,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已不复存在,此后的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皇帝尊号,但其帝国的国家形式已不复存在,所谓“既无罗马,也不神圣,更不是个帝国”。

2、康拉德四世(1250~1254),罗马人民的国王,两西西里国王,耶路撒冷国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约兰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与其长子亨利七世闹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热衷西西里事务的腓特烈二世指定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于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贵族选举康拉德四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后,他继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贵族的排挤,放弃了德意志,专心于西西里事务,但和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曼弗雷德和康拉丁先后继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持的安茹公爵查理为争夺西西里王位,与康拉丁爆发战争,1268年,康拉丁战败被俘,并在那不勒斯市场被斩首。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终结,而西西里世系则转入安茹王室之中。

大空位时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意大利陷入混乱,荷兰伯爵威廉二世,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三世,英格兰康沃尔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诸侯推举为国王,但整个德意志没有一个统一的君主。而意大利则陷于法国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战之中,此时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选侯制度,罗马人民的国王从此由七大选侯选举,他们分别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波西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

混和家族

1、鲁道夫.冯.哈布斯堡(1283~1291),曾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哈布斯堡伯爵、奥地利公爵、斯蒂利亚公爵、卡林西亚公爵和卡尼奥拉公爵。他是哈布斯堡伯爵阿尔伯特四世之子。1273年,德意志诸侯选举毫无势力的其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称“鲁道夫一世”,目的显然是为了不愿选出一个强势的国王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但受到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的反对。鲁道夫一世不顾自己六十高龄,亲自讨伐奥托卡二世,并在1278年将奥托卡二世击败并杀死。鲁道夫通过这次战争,从波希米亚手里夺取了奥地利公国,卡林提亚公国(今奥地利卡林提亚),斯蒂利亚公国(今奥地利格拉茨),卡尼奥拉(在今天的斯洛文尼亚),由此哈布斯堡王室一夜之间由微不足道的家族一跃而为势力极大的诸侯。并奠定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核心,此后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奥地利达六百年之久。

2、拿骚家族的阿道夫(1292~1298),曾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拿骚伯爵。他是拿骚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选侯选举毫无势力和影响力的拿骚伯爵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取代势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间由于提出对邻近的图林根的领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诸侯的反对,其王位被德意志贵族废黜,阿道夫试图夺回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战斗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杀死。

3、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1298~1308),曾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奥地利公爵。1298年,阿尔伯特联合诸侯,废黜了阿道夫国王,并被选为新国王。阿尔伯特在位期间,力图使

自己的儿子继承波希米亚国王,并对西北的荷兰,泽兰,西南的图林根和麦森都提出了领土要求,但遭到德意志诸侯的反对,无一得手。1308年,在士瓦本被其侄子约翰刺杀。

4、卢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1308~1313),曾任卢森堡伯爵、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卢森堡伯爵亨利三世之子。1308年阿尔伯特一世遇刺后,德意志选侯再次挑选了毫无势力的卢森堡伯爵继任德意志国王。1310年,在罗马由教皇克莱门特五世指定的枢机主教(当时克莱门特五世的教廷,已被法王腓力四世迁往法国的阿维尼翁)为其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自腓特烈二世后第一位被加冕的皇帝。1313年亨利七世出征西西里,在锡耶纳附近死于军中。

5、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1314~1326)曾任奥地利公爵和罗马人民的国王。他是阿尔伯特一世的次子。1314年,被四个诸侯在法兰克福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但其他德意志诸侯对哈布斯堡家族势力感到忧虑,所以选举巴伐利亚公爵维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为国王,双重选举最终导致内战,1322年腓特烈战败被俘,1325年被路易四世接受为共同执政者。1326年后,其影响仅限于奥地利。

6、维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1314~1347),曾任上巴伐利亚公爵、巴伐利亚公爵、莱茵~普法尔茨伯爵、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二世之子。1314年被部分德意志贵族推举为国王,和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对抗,1322年在巴伐利亚击败哈布斯堡家族,得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巴伐利亚,普法尔茨和莱茵等地,1340年合并了上巴伐利亚,任联合巴伐利亚公爵。1328年进军罗马,罗马贵族为其“世俗”加冕为帝(当时的罗马教皇在阿维尼翁),教皇约翰二十二世质疑其加冕的合法性,但受到了德意志诸侯的抵制,德意志贵族宣布德意志选侯有权选举皇帝,从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到罗马接受教皇的加冕了。

7、查理四世(1347~1378),曾任卢森堡伯爵、勃兰登堡藩侯、罗马人民的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卢森堡家族的波希米亚国王约翰和波希米亚公主伊丽莎白之子,1346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355年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56年查理四世发布著名的《黄金诏书》,正式承认七大选侯有权选举国王和皇帝,同时承认诸侯各邦,在自己的领土内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关税权、铸币权,规定各邦的民众均隶属于他们的邦君,由此从法律上确立了德意志诸邦的独立地位,并正式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联邦体制,而将其转为了松散的邦联体制,在原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版图里,同时独立了七大选侯国,十几个大诸侯国,两百多个小诸侯国,上千个独立骑士领地。此后的500年,德意志一直处于这样四分五裂的状态下。查理四世时期,欧洲遭受了黑死病的袭击,欧洲三分之一人口死亡.。、卢森堡家族的文策尔(1378~1400),曾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他是查理四世长子。1376年,查理四世通过重金贿赂,使其子文策尔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00年,德国贵族们以其无能和过分关注其波希米亚本国事务而废黜了其王位。此后文策尔统治波希米亚,但捷克很快爆发胡斯运动,文策尔处死胡斯后,捷克国内爆发了胡斯战争。

9、维特斯巴赫家族的鲁佩特(1400~1410),普法尔茨选侯,曾任罗马人民的国王。他是普法尔茨选侯鲁佩特二世之子。1400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10、卢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1410~1437),曾任勃兰登堡选侯、罗马人民的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匈牙利国王、波兰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查理四世次子,文策尔的弟弟,1382年继承其岳父安茹王室的匈牙利国王路易一世(匈牙利称路易大帝)的波兰王位,成为波兰国王。1387年,继承其妻路易一世之女玛丽的匈牙利王位,成为匈牙利国王。1410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19年其兄波希米亚国王文策尔在胡斯战争中受惊吓而死,他即位波希米亚国王,此后西吉斯蒙德在捷克的胡斯战争中屡屡失败,因此迟迟未能加冕为帝,直到1433年,他才被加冕为帝。西吉斯蒙德由于长期关注于匈牙利王国的事务,于是在1415年,将他的勃兰登堡侯国及选帝侯爵位赠与其武将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由此开始了霍亨

索伦家族在勃兰登堡及此后普鲁士王国的统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414年西吉斯蒙德参加了在亚琛召开的全教会议,该次会议将当时欧洲并存的三个教皇一并废黜,并确立了世俗权利控制下的全教会议凌驾于教皇之上的原则,从此教皇干涉世俗政治的历史一去不返。西吉斯蒙德死后无男性继承人,卢森堡家族世系就此中断。

哈布斯堡

1、阿尔布雷希特二世(1438~1439),曾任奥地利大公、罗马人民的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他是阿尔伯特二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的曾孙,奥地利大公阿尔伯特四世的儿子,其妻子是西吉斯蒙德的女儿伊丽莎白。西吉斯蒙德死后,1438年被拥立为匈牙利国王,同年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2、腓特烈三世(1439~1493),曾任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西亚公爵、卡尼奥拉公爵、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斯蒂利亚、林提亚和卡尼奥拉公爵欧内斯特之子,阿尔伯特一世的曾孙,阿尔伯特二世的堂弟,1439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452年,在罗马接受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帝,是德意志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女儿玛丽结婚,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3、马克西米连一世(1493~1519),曾任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西亚公爵、卡尼奥拉公爵、勃艮第伯爵、提罗尔伯爵、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腓特烈三世之子,1482年其妻勃艮第公爵玛丽去世后,法国入侵勃艮第,合并了法国东南部勃艮第公国大部分领地,但马克西米连却获取了勃艮第东部(称勃艮第伯国),尼德兰伯国的领地。1490年,他获取了其堂兄哈布斯堡家族提罗尔支系的西吉斯蒙德的提罗尔领地。1486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和其父共同执政),1508年,经教皇同意,马克西米连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4、查理五世(1519~1558),马克西米连一世的长孙。他可能是欧洲历史上君主头衔最多的君主,而其绝大多数头衔都是哈布斯堡家族联姻的成果,这里让我把这些成果总结一下:马克西米连的长子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一世娶了卡斯蒂亚女王伊莎贝拉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的独生女胡安娜,于是菲利普一世死后,查理五世于1506年继承了勃艮第公爵头衔,获取今比利时、荷兰的领地。1516年,他继承了他外祖父斐迪南二世的阿拉贡国王,巴塞罗那伯爵、纳瓦尔国王、那不勒斯国王、西西里国王头衔。同年,他又从其母胡安娜那里,继承了卡斯蒂亚国王头衔。1519年,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查理五世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并继承了其祖父的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西亚公爵、卡尼奥拉公爵、提罗尔伯爵头衔。1520年,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位期间,是哈布斯堡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但同时内忧外患不断。他在位期间,从德国暴发的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席卷了整个欧洲,并赢得了合法地位。1521~1553年,查理五世和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为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领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确保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统治。1526年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征服了匈牙利,匈牙利王路易二世败死,1529和1533年,苏莱曼大帝两次攻打维也纳,查理五世的弟弟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不得不对奥斯曼帝国称臣。此后哈布斯堡王朝始终处于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之下,直到1571的勒班托海战,查理五世的私生子约翰终于打败土耳其人,解除了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5、斐迪南一世(1558~1564),曾任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西亚公爵、卡尼奥拉公爵、提罗尔伯爵、罗马人民的国王、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卡斯蒂亚女王胡安娜和马克西米连一世之子菲利普的次子。

6、马克西米连二世(1564~1576),曾任奥地利大公、罗马人民的国王、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斐迪南一世和波希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的妹妹安妮之长子。

7、鲁道夫二世(1576~1612),曾任奥地利大公、提罗尔摄政、罗马人民的国王、匈牙利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她是马克西米连二世和查理五世的女儿、西班牙菲利浦的妹妹安妮(也就是马克西米连的堂妹)的长子,马克西米连二世开始了哈布斯堡家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近亲婚配的历史。(为避免继承权旁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之间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堂兄妹通婚)。

8、马蒂亚斯(1612~1619),曾任奥地利大公、提罗尔摄政、罗马人民的国王、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马克西米连二世的三子。

9、斐迪南二世(1619~1637),曾任内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斐迪南二世起,罗马人民的国王头衔被中止)。他是斐迪南一世的孙子,奥地利大公查理和巴伐利亚公主玛丽亚·安娜之子。

10、斐迪南三世(1637~1657),曾任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与巴伐利亚公主玛丽亚·安娜(和斐迪南二世之母同名)的长子。11、利奥波德一世(1640年6月9日~1705年5月5日)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58年~1705年在位)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他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次子,母为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出生于维也纳。

帝国灭亡:

走向衰败

神圣罗马帝国到了12世纪至13世纪期间,皇帝因为皆为家族少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联姻取得王位和帝位,因此缺乏强大的王室领地,来作为税收来源和王权扩张的基础,对于皇帝名义上可向帝国内成员收取的只有定额军事征收税。帝国的原始设计是依靠教会提供权威和支援来成立,但随着皇帝和教会这个最大合伙人决裂、斗争,使得皇帝的实力和权威一口气被掏空,权力逐渐衰弱。

而资本主义发展而富庶的北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斯、比萨等等,持续地吸引着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国对日耳曼与意大利其他地区的专注也减弱。

此外,帝国欠缺公认的王室继承法,因此一旦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选帝侯继任皇帝的纷争,因而导致帝国的内战和陷入无政府状态。继位皇帝必须以武力战胜其他不支持的诸侯,或者必须想办法赢得多数诸侯的拥戴,才能维系皇帝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之下,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各成员国集结成一个核心“国家”之名,实际上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组织”。

17世纪初,日耳曼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这场席卷欧洲的战争结束后,因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诸侯可享有自主权。这使得皇权进一步的被削弱,帝国境内的诸侯各自为政,他们的领地有如一个独立的王国。到了18世纪,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长达三十年的烽火连天,使得日耳曼的经济倒退了近200年,犹如回到了农奴制的封建时代。整个帝国形成三百多个大小邦国,神圣罗马皇帝也成了徒有其名的傀儡。

最终消亡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博爱”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尼亚、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后再起干戈。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805年12月16日,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最终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绿化养护分级标准

绿化养护分级标准 【含义】 所谓绿化养护就是指,绿地、植被等植物的管理与养护,至今还是新型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正在被社会认可。养护包括三个等级如下: 编辑本段一、道路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行道树、分车带、花带、花坛(台)、中心绿岛和沿街绿地的绿化养护。 (一)街道绿化养护管理质量标准 一级 1、树木生长旺盛、健壮,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合理修剪整形,保持树形整齐美观,骨架均匀,树干基本挺直。 2、树穴、花池、绿化带以及沿街绿地平面低于沿围平面距离5—10厘米,无杂草、无污物杂物,无积水,清洁卫生。 3、行道树缺株在1%以下,无死树、枯枝。 4、树木基本无病虫危害症状,病虫危害程度控制在5%以下,无药害。 5、无人为损害,无乱贴乱画乱钉乱挂乱堆乱放的现象。 6、种植5年内新补植行道树同原有的树种,规格保持一致,有保护措施。 7、新植、补植行道树成活率达98%以上, 保存率达95%以上。 8、绿篱生长旺盛,修剪整齐、合理,无死株、断档,无病虫害症状。 9、草坪生长旺盛、保持青绿、平整、无杂草。高度控制在10厘米左右,无裸露地面,无成片枯黄。枯黄率控制在1%以内。 10、花坛、花带、花台植物生长健壮,花大艳丽,整齐有序,定植花木花期一致,开花整齐、均匀,换花花坛(台)及时换花,整体观赏效果好。 二级 1、树木生长旺盛,根据植物生长习性,修剪基本合理,树形整齐美观,骨架基本均匀,树干基本挺直。 2、树穴、花池、绿带以及沿街绿地平面低于沿围平面距离5厘米左右,基本无杂草、无污物杂物,无积水,基本清洁。 3、行道树缺株在2%以下,无死树、无明显枯枝。 4、树木基本无明显病虫危害症状,病虫危害程度控制在10%以下,无药害。 5、无明显人为损害,无乱贴乱画,无悬挂物,无以树当架晾晒衣物,无在树池中堆放杂物等现象。 6、新补植行道树同原树种基本保持一致,有保护措施。 7、新植、补植行道树成活率达95%以上, 保存率达90%以上。 8、绿篱生长旺盛,修剪整齐、合理,无死株,无明显断档,无明显病虫害发生。 9、草坪生长旺盛、常绿、无杂草丛生,定期修剪。草高保持在10厘米左右,无明显裸露地面,无成片枯黄。枯黄率控制在2%以内。 10、花坛、花带、花台植物生长良好,及时摘除残花败叶,定植花木花期基本一致,开花整齐、均匀,换花花坛(台)及时换花,整体观赏效果好。 三级 1、树木生长较好,修剪基本合理,树形整齐美观,骨架比较均匀。 2、树穴、花池、绿带以及沿街绿地平面低于沿围平面距离5厘米左右,无较大杂草、无明显污物杂物,无积水。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既非神圣又非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 巴本堡家族统治(976-1246) 976年,奥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马克(marchia orientalis),将其封与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另在原卡兰塔尼亚地区成立大卡林西亚公国,后该国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国。 1043年,阿达尔贝特击败匈牙利军队,将领地向东扩张到莱塔河,该河遂成为后世奥、匈两地分界线。此后,德国人大量迁入,使得当地最终德语化。而东方马克之名也为古高地德语译名Ostarrîchi逐渐取代(该词首先出现于皇帝奥托三世签发于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后,又逐渐音转为今日奥地利之名Österreichs。 1 156年,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马克升格为奥地利公国,脱离巴伐利亚管制,授予其小特权,并将东方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赐予奥地利。奥地利公国迁都于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将其改名为维也纳。1192年,根据乔治堡和约(Georgenberg Pact),奥地利吞并施蒂里亚。1229年,利奥波德六世又获得卡尔尼奥拉的大部分领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强大诸侯国。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战时阵亡,未留儿子,其女婿巴登的赫尔曼六世也未能稳固自身的统治。 捷克统治(1251-1278)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夺取了奥地利,领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亚得里亚海,一跃成为中欧强权之一。 1274年,鄂图卡二世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选举中获胜。鄂图卡拒绝做效忠宣誓,遭到鲁道夫联合德意志诸侯对其讨伐。1276年,鄂图卡被迫放弃奥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图卡在杜恩克鲁特战役中与鲁道夫展开决战,兵败身死。自此,奥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278-1806) 衰落与分裂(1282-1438) 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将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唯一的统治者。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奥地利领地交与其子鲁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约翰刺杀,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利亚

城市绿化养护技术规范及等级标准(养护标准)

城市绿化养护技术规范及等级标准 1总贝y 1.1 为提高城市绿化养护水平,规范绿化养护管理,确保绿化养护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等工程的养护施工、管理和监理。 1.3 本规范划分养护内容:浇水排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松土除草、补栽、扶正支柱、绿地景观、设施维护等。 2术语 2.1 绿化养护指在绿化工程竣工验收之后,为使园林绿地达到整洁美观,园林植物正常生长而采取的管理措施。 2.2 乔木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 2.3 色块灌木指绿地中成片栽植的彩叶植物或花灌木。 2.4 造型灌木指用修剪、捆扎等方法整修成特定形状的灌木。 2.5 花卉指木本观花植物及草本观花植物的总称。 2.6 盆草花指盆栽草花及地栽草花(含宿根花卉)的总称。 2.7 花灌木指观花类灌木及小乔木。 3养护要求 3.1 长势树木长势旺盛。

3.2 叶片叶色正常、叶大而肥厚,不黄叶、不焦叶、不卷叶、不 落叶,无明显虫屎、虫网,被虫咬食叶片数量每株在10%以下。 3.3 枝干树干挺直、倾斜度不超过10度,树干基部无蘖芽滋生、枝干粗壮、无明显枯枝、死桩,基本无蛀干害虫的活卵、活虫,介壳虫在主、侧枝上基本无活虫。 3.4 树冠树冠完整美观、分枝点合适、侧枝分布均匀、枝条疏密适当,内膛不乱,通风透光。 3.5 行道树分枝点高度、树高、冠幅基本一致,无连续两株缺 株,相邻5株的高差V 10% 3.6 花灌木着花率高、开花繁茂、无落花落蕾现象。色块灌木无 缺株断行、覆盖度达100%色块分明,线条清晰流畅。 3.7 绿篱、造型灌木形状轮廓清晰,表面平整、园滑,不露空缺、不露枝干、不露捆扎物。 3.8 藤本藤蔓分布合理、枝叶覆盖均匀、附着牢固、覆盖度达85% 以上。 3.9 盆草花生长健壮、花繁叶茂、无残花败叶。 3.10 草坪生长茂盛、叶色正常,基本无秃斑、无枯草层、无 杂草、无病虫害、覆盖度达98%以上,留茬高度经常保持在6-8 cm, 暖型草不高于5 cm。 4技术措施 4.1 浇水排水

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_神圣罗马帝国文化解析

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_神圣罗马帝国文化 解析 在罗马帝国的发展过程中,地中海世界在政治上的罗马化与罗马自身在文化上的异化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今天本人给大家找来了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篇一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统治西欧和中欧 的一个大帝国。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 为罗马帝国皇帝。后腓特烈一世改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封建帝国。14世纪时演变成 承 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概况 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 罗马帝国。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德 意志地区的东法兰克王国向德意志王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孩童路易”驾崩无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后奥托一世继位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到了11世纪的腓特烈一世时期,帝国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腓特 烈一世公然加上“神圣”二字。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 推翻。

神圣罗马帝国(拉丁文: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 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所灭亡。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 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11~12世纪,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罗马教皇为争夺主教继任权发生激烈斗争,这不仅是争夺教会控制权的斗争,也是中央王权同地方封建分离主义势力的斗争。尽管如此,在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终紧密合作的。帝国统治者为称霸欧洲,多次入侵意大利,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帝国的实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统治时期,中央权力衰落,国内各地缺乏经济联系,帝国成为承认皇帝最高权力的各封建公国和自由市的不巩固的联盟。1254~1273年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空位时期。这个 时期,各诸侯、骑士和城市间的纷争和内讧连绵不断。13世 纪末,帝国出现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皇帝对其直辖领地外的封建诸侯没有管辖权。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 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从15世纪初起至帝国各地开始 割据,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13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其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1474年起,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已成为徒 具虚名的政治组合。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试图重 振帝国,但遭到失败。由于罗马天主教和德国封建统治者对农

绿化养护等级划分

绿化养护等级划分 绿化养护不能一概而论,绿化养护的好坏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 一级绿化养护标准:绿化充分,植物配置合理,达到黄土不露天。 1.园林植物达到生长势好,叶子健壮,枝、干健壮,行道树基本无缺株。草坪覆盖率应基本达到100%;草坪内杂草控制在10%以内;生长茂盛颜色正常,不枯黄;每年修剪暖地型6次以上,冷地型15次以上;无病虫害。 2.行道树和绿地内无死树,树木修剪合理,树形美观,能及时很好地解决树木与电线、建筑物、交通等之间的矛盾。 3.绿化生产垃圾重点地区路段能做到随产随清,其它地区和路段做到日产日清,并做到经常保洁。 4.栏杆、园路、桌椅、井盖和牌饰等园林设施完整,做到及时维护和油饰。 5.无明显地人为损坏,绿地、草坪内无堆物堆料、搭棚或侵占等,行道树树干上无钉栓刻画的现象,树下距树干2米范围内应有保护措施,以免影响树木养护管理和生长。 6.按一级技术措施要求认真进行养护。

二级绿化养护标准:植物配置基本合理,基本达到黄土不露天。 1.园林植物达到生长势正常,叶子正常,枝、干正常,行道树缺株在l%以下。草坪覆盖率应基本达到95%;草坪内杂草控制在20%以内;生长和颜色正常,不枯黄;每年修剪暖地型2次以上,冷地型10次以上;基本无病虫害。 2.行道树和绿地内无死树,树木修剪基本合理,树形美观,能较好地解决树木与电线、建筑物、交通等之间的矛盾。 3.绿化生产垃圾要做到日产日清,绿地内无明显的废弃物,能坚持在重大节日前进行突击清理。 4.栏杆、园路、桌椅、井盖和牌饰等园林设施基本完整,基本做到及时维护和油饰。 5.无较重的人为损坏。对轻微或偶尔发生难以控制的人为损坏,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基本做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 上传: 李忠苟更新时间:2013-1-29 17:05:05 分封制 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宗法制 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度;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家国一体 最早由梁启超提出,说的是国家与帝室的关系,在华夏文明的帝国时代(秦始皇之前是封建时代,秦始皇之后即中央集权时代,即帝国时代),国家是皇帝的国家,国和帝室是分不开的。郡县制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行省制度 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 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皇帝或国王,女性称女皇或女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力。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有时,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领。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1、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史上十个最强帝国:中国统治世界三次

史上十个最强帝国:中国统治世界三次 这里的―帝国‖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领土广大,由多种族多民族构成,是区域内最高 政权。这个榜单将根据影响力、持续时间和帝国本身的强大程度进行选取,您或许会对榜单中的一两位有不同意见。 此外,这个榜单的一个条件上是所谓的―帝国‖必须被一位皇帝或国王统治过,因而如美 国和苏联这样的现代帝国将被排除在外。而进榜的帝国将大致按照影响力和国家体积进行排序。中国有两个朝代入选: 奥斯曼帝国 10 Ottoman Empire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在其全盛时期(十六到十七世纪)横跨三大洲,控制了南欧、西亚和北非的 大块领土。奥斯曼帝国有十九省,并不计其数的诸侯国,其中一些在后期被吞并进了帝国, 剩余的则在几个世纪间一直维持着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奥斯曼帝国雄踞东西方交流中枢长达六个世纪。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在苏莱曼大帝时期控制着地中海东部大片土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堪称是东罗马帝 国的伊斯兰继承者。 9 Umayyad Caliphate 倭马亚哈里发王国 倭马亚哈里发王国是四个哈里发王国中的第二个,在默罕默德死后建立。王国由倭马亚王朝统治,这个名字来自王朝第一位哈里发的曾祖父倭马亚·伊本·阿拜德·夏姆斯。虽然倭马亚家族最早来自麦加,王朝却以大马士革为首都。 倭马亚哈里发王国 自建立以来,这个国家最后变成了一个占地500 万平方英里的巨大王国,这样的领土 面积不仅是前无来者,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五大疆土连贯的的帝国。

倭马亚是历史上最大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自穆罕默德起到1924 年,先后出现了数个哈里发王国,而最后一个就是上面说过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8 Persian Empire or Achaemenid Empire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 巴比伦尼亚在罗马之前,这些全都属于波斯帝国。波斯帝国当年基本统一了全中亚,帝国由不同的文化、王国、帝国和部落组成。 它也是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帝国。波斯帝国在其全盛时期约有领土八百万平方千米。帝国由居鲁士大帝建立,横跨亚非欧三大洲。 7 Byzantine Empire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是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帝统自古罗马一系承袭而来,因而拜占庭也可被称作罗马帝国,或是罗马尼亚。 拜占庭帝国存在了一千多年,虽然也遭遇过挫折,丢失过领土,但它当时仍是欧洲在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从罗马与波斯、拜占庭与阿拉伯的两场战争中就可见一斑。

绿化养护等级划分

绿化养护等级划分 绿化养护不能一概而论,养护的好坏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 一级绿化养护标准:绿化充分,植物配置合理,达到黄土不露天。 植物长势好,叶子、枝、干健壮,行道树基本无缺株,草坪覆盖率应基本达到100%,草坪内杂草控制在10%以内;生长茂盛,颜色正常,不枯黄;每年修剪暖地型6次以上,冷地型15次以上;无病虫害。 2.行道树和绿地内无死树,树木修剪合理,树形美观,能及时很好地解决树木与电线、建筑物、交通等之间的矛盾。 3.绿化生产垃圾重点地区路段要做到随产随清,其他地区和路段要做到日产日清,并做到经常保洁。 4.栏杆、园路、桌椅、井盖和牌饰等园林设施完整,做到及时维护和油饰。

5.无明显的人为损坏。绿地草坪内无堆物堆料、搭棚或侵占等,行道树树干上无钉栓刻画的现象,树下距树干2米范围内应有保护措施,以免影响树木养护管理和生长。 6.按一级技术措施要求认真进行养护。 二级绿化养护标准:植物配置基本合理,基本达到黄土不露天。 1.园林植物达到生长势正常,叶子正常,枝、干正常,行道树缺株在l%以下。草坪覆盖率应基本达到95%;草坪内杂草控制在20%以内;生长和颜色正常,不枯黄;每年修剪暖地型2次以上,冷地型10次以上;基本无病虫害。

2.行道树和绿地内无死树,树木修剪基本合理,树形美观,能较好地解决树木与电线、建筑物、交通等之间的矛盾。 3.绿化生产垃圾要做到日产日清,绿地内无明显的废弃物,能坚持在重大节日前进行突击清理。 4.栏杆、园路、桌椅、井盖和牌饰等园林设施基本完整,基本做到及时维护和油饰。 5.无较重的人为损坏。对轻微或偶尔发生难以控制的人为损坏,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基本做到树下距树 2米以内无影响树木养护管理的堆物堆料、搭棚、圈栏等 6.按二级技术措施要求认真进行养护。 三级绿化养护标准:绿化基本充分,植物配置一般,裸露土地不明显。 1.园林植物达到生长势基本正常,叶子基本正常,枝、

【精品试卷】江苏省盐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有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 1.《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由此可见当时 A.“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B.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 C.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3.宋人陈深评论某书法作品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该作品是 A.李斯《会稽刻石》B.柳公权《玄秘塔碑》C.颜真卿《祭侄文稿》D.赵孟頫《洛神赋》 4.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5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D.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 6.《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B.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已取代内阁获得法定的地位

德意志历史上所有的邦国

德意志历史上所有的邦国 莱因邦联 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 1806年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Napoleon I解散德意志王国(即俗称的「神圣罗马帝国」),同年7月12日成立莱因邦联,以作为联合德意志诸邦的政权机构,并自任邦联的「护国主」。不过本邦联并未包括所有德意志邦国(两个最重要的邦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便不是本邦联的组成邦),因此从一开始它就缺乏认受性,仅仅作为拿破仑一世控制德意志诸邦的工具。在1813年「第六次反法兰西联盟」击败法兰西,推翻法兰西在德意志之统治后,本邦联便失去存在的基础,於同年10月19日正式解体。

德意志邦联 German Confederation 拿破仑一世战争后,为了在德意志重建旧秩序,欧洲列强在1815年6月20日促使德意志诸邦组成德意志邦联,并由奥地利担任盟主。由於德意志由中古时代起便长期陷入封建分裂,本邦联只是徒具形式,连共同的行政机构也没有。在「欧洲1848年革命」期间,各邦革命派曾在法兰克福Frankfurt召开国民议会,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企图统一德意志,但很快便告失败。其后随著普鲁士推动统一德意志的运动,本邦联作为奥地利控制德意志诸邦的工具,日益成为德意志统一的绊脚石。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战败后,本邦联最终在同年8 月24日解体。

北德意志邦联 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 北德意志邦联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一种过渡政权形式。1866年「普奥战争」后,普鲁士虽然取代奥地利成为德意志诸邦的盟主,但除了少数德意志邦国(如拿骚、汉诺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萨克逊-劳恩堡等)被合并外,普鲁士一时未能兼并其他邦国,因此在1867年7月1日与德意志北部诸邦组成本邦联,以作为迈向统一的过渡形式。本邦联由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主席和首相,实际上已确立普鲁士的统治地位。当普鲁士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兰西后,德意志统一的最后障碍已被扫除,在1871年1月18日本邦联各邦最终与南德意志各邦实现统一,合并为「德意志帝国」(参见「历代联邦 (1789-1900年)」)。

绿化养护等级划分

绿化养护等级划分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绿化养护等级划分 绿化养护不能一概而论,绿化养护的好坏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 一级绿化养护标准:绿化充分,植物配置合理,达到黄土不露天。 1.园林植物达到生长势好,叶子健壮,枝、干健壮,行道树基本无缺株。草坪覆盖率应基本达到100%;草坪内杂草控制在10%以内;生长茂盛颜色正常,不枯黄;每年修剪暖地型6次以上,冷地型15次以上;无病虫害。 2.行道树和绿地内无死树,树木修剪合理,树形美观,能及时很好地解决树木与电线、建筑物、交通等之间的矛盾。 3.绿化生产垃圾重点地区路段能做到随产随清,其它地区和路段做到日产日清,并做到经常保洁。 4.栏杆、园路、桌椅、井盖和牌饰等园林设施完整,做到及时维护和油饰。 5.无明显地人为损坏,绿地、草坪内无堆物堆料、搭棚或侵占等,行道树树干上无钉栓刻画的现象,树下距树干2米范围内应有保护措施,以免影响树木养护管理和生长。 6.按一级技术措施要求认真进行养护。 二级绿化养护标准:植物配置基本合理,基本达到黄土不露天。 1.园林植物达到生长势正常,叶子正常,枝、干正常,行道树缺株在l%以下。草坪覆盖率应基本达到95%;草坪内杂草控制在20%以内;生长和颜色正常,不枯黄;每年修剪暖地型2次以上,冷地型10次以上;基本无病虫害。 2.行道树和绿地内无死树,树木修剪基本合理,树形美观,能较好地解决树木与电线、建筑物、交通等之间的矛盾。 3.绿化生产垃圾要做到日产日清,绿地内无明显的废弃物,能坚持在重大节日

前进行突击清理。 4.栏杆、园路、桌椅、井盖和牌饰等园林设施基本完整,基本做到及时维护和油饰。 5.无较重的人为损坏。对轻微或偶尔发生难以控制的人为损坏,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基本做到树下距树2米以内无影响树木养护管理的堆物堆料、搭棚、圈栏等 6.按二级技术措施要求认真进行养护。 三级绿化养护标准:绿化基本充分,植物配置一般,裸露土地不明显。 1.园林植物达到生长势基本正常,叶子基本正常,枝、干基本正常,行道树缺株在3%以下。草坪覆盖率应基本达到90%;草坪内杂草控制在30%以内;生长和颜色正常,不枯黄;每年修剪暖地型1次以上,冷地型6次以上。 2.行道树和绿地内无明显死树,树木修剪基本合理,能较好地解决树木与电线、建筑物、交通等之间的矛盾。 3.绿化生产垃圾主要地区和路段做到日产日清,其他地区能坚持在重大节日前突击清理绿地内的废弃物。 4.栏杆、园路、桌椅、井盖和牌饰等园林设施比较完整,能进行维护和油饰。 5.对人为破坏能及时进行处理。绿地内无堆物堆料、搭棚侵占等,行道树树干上钉栓刻画现象较少,树下无堆放石灰等对树木有烧伤、毒害的物质,无搭棚设摊、围墙圈占树等。 6.按三级技术措施要求认真进行养护。 与真植物相比,明筑仿真植物墙可以完全避免这些繁琐的操作,后期免打理,而且使用寿命长!

(新教材)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三) 中古时期的欧洲 同步课时分层检测

课时双测过关(三)中古时期的欧洲 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蒙昧时代,主要是因为() A.社会经济凋敝B.政治四分五裂 C.王权极度衰弱D.教会神权统治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都受到天主教会的统治,故D项正确。 2.欧洲中世纪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是一个农村共同体。庄园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有铁匠、银匠等。据此可知,这些庄园() A.经济基本自给自足B.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促进欧洲城市兴起D.领主占有全部土地 解析:选A根据材料“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可见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庄园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 3.13世纪的庄园法庭规定: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佃户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可见,庄园法庭() A.维护领主的利益B.限制领主的特权 C.依据习惯法判案D.开庭地点不固定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可知,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故选A项。 4.一份11世纪的教会文献指出:任何人接受皇帝、国王、公爵或侯爵任命为主教或院长,教会将不予承认,并剥夺其进入教会的权利。同样地,皇帝、国王、公爵或侯爵若将主教职位或其他神职授予他人,将受到天主的谴责,失去永生的机会。材料说明罗马教会() A.注重与君主协商教会事务 B.严禁授予君主与贵族教职 C.避免世俗君主干涉教会人事权 D.防范教宗与世俗君主贵族合作 解析:选C材料信息表明教权高于王权,罗马教会避免世俗君主干涉教会人事权,故C项正确。 5.11世纪晚期,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市镇不顾教皇的权威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宗主权,自

神圣罗马帝国等级一览表

神圣罗马帝国等级一览表,含领主伯爵和帝国城市 版本说明 G.厄斯特莱希和E.霍尔策编制 I. 1521年名册上的帝国等级 (参照1755年的材料) 说明:1521年帝国名册刊印在《德意志帝国等级会议档案》(1896年)第56期第424年―442页,并见诸K.措伊默尔《德意志帝国体制史原始资料集》(1913年第二版),第181期第313―317页。本表所包列等级集团的编号系编制者所加。表中注明+号者表明该等级也包含在1755年由克利斯蒂安-奥古斯特-贝克为约瑟夫大公汇编的半官方材料中(见1964年印行的《玛利亚-特蕾西娅时代的帝国体制》,第530―557页);注明“―”号者则表明是同一材料中所没有的。1521年和1755年之间变动的材料主要根据约翰-海茵里希-策德勒的《大百科辞典》(1732―1754年哈勒和莱比锡版)和约-雅-莫泽尔的《德意志帝国等级、帝国骑士等级及其他直接的帝国成员》(美茵河畔法兰克福1767年版,或《新德意志国家法》,第四卷)以及其他著作。另外还参考了A.蒂勒《德意志邦国领地》一书中所附的《帝国各部分(1521你那和1792年)一览表》(1931年第七版,第二卷,第194页以下)。――对各等级的注释性说明以简要形式另栏出现 这是G.厄斯特莱希和E.霍尔策编制的<帝国等级一览表>刊载于<格布哈特德意志史手册>第二卷附录之中,录入的部分说明了1521年到1755年之间的的帝国成员及其变动. 帝国等级一览表按照等级编制,所有在1521年已经成为帝国成员的都被列入其中,到1755年仍然属于该等级的帝国成员以"+"注明,不属于该等级的帝国成员则以"-"注明,帝国成员不属于其原有等级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等级变化(像巴伐利亚成为选侯等级)也可能是被大邦国吞并失去其直属帝国的地位,也可能是被临国兼并而不再属于帝国,还有帝国名录记录错误而被删除者,一般都在该行注有原因,对于1521年还不属于该等级的帝国成员,一般都单独列成一项注明为到1755年新的等级成员. 帝国成员名录 首先是选侯等级,序号1-7的是1521年列为选侯等级的帝国成员,巴伐利亚和汉诺威则是1755年统计时已经成为选侯等级的帝国成员, 选侯之后是诸侯等级这个等级当中首先列出的是教会和世俗诸侯,教会诸侯包括大主教和主教们,然后是世俗诸侯,作为补充的是分别列出的至1755年新的教会和世俗诸侯, 在教会和世俗诸侯之后是高级教士,以及伯爵和领主们,高级教士包括修道院院长和大教堂教长,女修道院院长,以及骑士团领地(骑士团本身被列为教会诸侯等级), 最后是帝国城市等级 I选侯 序号 1521年 1755年说明

瑞士民法典的演变与发展(申卫星)

瑞士民法典的演变与发展 申卫星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上传时间:2005-9-7 瑞士民法典(the Swiss Civil Code, 德文Schweizerisches Zivilgesetzbuch)1907年12月10日经瑞士联邦会议通过,于19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该法典继承了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优秀之处,但并不局限于此,创造了具有瑞士特色的立法体例和法律制度。首次提出了一般人格权概念,开民商合一立法模式之先河,并为后世各国民法典所效仿,是世界民法立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世纪初期,瑞士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648年瑞士取得独立,建立了一个由22个州组成的联邦国家。当时的联邦没有统一的法律,只有各州的法律。而各州法律的渊源互不相同,仅就民法而言,有的是以《法国民法典》为范式,有的则是以《奥地利民法典》为蓝本。19世纪初期出于政治上的基本理想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瑞士各州相继发起了统一私法(Die Vereinheitlichung des Privatrechts)的运动。但限于宪法的规定,这种要求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直到1874年联邦议会修改了宪法,赋予联邦制定各州共同适用的法律的权利后,瑞士联邦才分别于1874年制定了《婚姻法》,1881年制定了《(自然人)行为能力法》,1881年制定了《瑞士债务法典》。1884年经联邦委员会提议,法学家联合会要求对各州的私法作一个比较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来起草瑞士民法典。这一重要的历史任务交给了著名的民法学教授欧根·胡贝尔(Eugen Huber)。胡贝尔教授完成任务的结果是四卷本的《瑞士私法的体系和历史》(System und Geschichte des Schweizerichen Privatrechtes)。其中1—3卷分别于1886年、1888年和1889年出版,比较综述了各州私法。第四卷《瑞士私法的历史》则于1893年出版。鉴于胡贝尔教授在此方面的卓越贡献,1892年瑞士联邦司法和警察部(Justiz- und Polizeidepartment)委托胡贝尔教授起草一部民法典。胡贝尔教授针对当时需要统一的问题开始起草民法典,并于1894、1895、1899年相继完成了婚姻、继承和不动产担保三编。经讨论补充和法学家联合会的讨论,再经小委员会的讨论,产生了联邦司法和警察部部草案。它包括人和家庭法(1986)、物权法(1899)和继承法(1900)。全文于1900年11月15日公布,被称之为“联邦司法和警察部部草案”(V orentwurf des Eidgenoessischen Justiz-und Polizeidepartmentes),又称“部草案”(Departmentalentwurf)或瑞士民法典一草。胡贝尔教授为草案作了立法基本思想及草案目的的说明,称为《解释》,于1901年到1902年间出版。在整部法典的起草过程中,胡贝尔教授始终是该法典的精神领袖,后世称其瑞士民法典之父。草案交由联邦委员会任命的专家委员会深入讨论。该委员会由来自各方面的31名专家组成,史称“大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分别在卢塞恩、纽伦堡、苏黎世和日内瓦聚会,编辑委员会的讨论结果交给联邦委员会。联邦委员会将讨论结果加上小委员会提加的导论一章(Einleitungstitel),提交联邦国民与联邦议会联席会议。这就产生了1904年5月28日公布的联邦委员会草案(Entwurf des Bundesrates),又称瑞士民法典二草。该草案经过认真的讨论,于1907年12月10日经联邦议会全体一致通过,并于1912年1月1日开始生效。瑞士民法典通过之后,立刻得到其“追随者”的效仿。1926年土耳其对瑞士民法典只略作修改就加以接受;而瑞士民法典的《物权法》与《人和监护法》则分别于1922年和1926年被列支敦

绿化养护等级实用标准

绿化养护 绿化养护,即是完成绿化施工的后期浇水、修剪、除草、打药、补苗统称为养护,工作简单、但必不可少,也非常主要,各地园林公司都有养护团队,如浙江、安徽、江苏、河南、河北等地。 目录 1含义及内容 2道路 3公园 ?一级 ?二级 ?三级 ?要求 4小游园 ?一级 ?二级 ?三级 ?要求 5园林生产 ?一级 ?二级 ?三级 ?要求 6延伸阅读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7管理方法 ?灌溉排水 ?施肥 ?修剪 ?病虫害 ?低温防寒 ?行道树 含义及内容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养”,养护工作没做好会使花很大成本建造的园林景观不能很好的保持,有的很快出现草地退化、树木死亡,杂草丛生。因此景观维护要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科学养护管理。所谓绿化养护就是指绿地、植被等植物的管理与养护,至今还是新型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正在被社会认可,养护管理标准设立三个等级。绿化养护的主要内容包括:浇水,施肥,修剪,除草、绿地清洁卫生、病虫害防治,防涝防旱等。 道路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行道树、分车带、花带、花坛(台)、中心绿岛和沿街绿地的绿化养护(一级)。 1、树木生长旺盛、健壮,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合理修剪整形,保持树形整齐美观,骨 架均匀,树干基本挺直。 2、树穴、花池、绿化带以及沿街绿地平面低于沿围平面距离5—10厘米,无杂草、无 污物杂物,无积水,清洁卫生。

3、行道树缺株在1%以下,无死树、枯枝。 4、树木基本无病虫危害症状,病虫危害程度控制在5%以下,无药害。 5、无人为损害,无乱贴乱画乱钉乱挂乱堆乱放的现象。 6、种植5年内新补植行道树同原有的树种,规格保持一致,有保护措施。 7、新植、补植行道树成活率达98%以上, 保存率达95%以上。 8、绿篱生长旺盛,修剪整齐、合理,无死株、断档,无病虫害症状。 9、草坪生长旺盛、保持青绿、平整、无杂草。高度控制在10厘米左右,无裸露地面, 无成片枯黄。枯黄率控制在1%以内。 10、花坛、花带、花台植物生长健壮,花大艳丽,整齐有序,定植花木花期一致,开 花整齐、均匀,换花花坛(台)及时换花,整体观赏效果好。 公园 本标准适用于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专类公园等各级各类公园的绿化养护。 一级 1、根据植物生态习性,合理修剪,留枝均匀,疏密合理,剪口平滑,保持树形整齐美 观,枝繁叶茂。 2、绿篱生长旺盛、修剪整齐、合理、无死株、缺档。

神圣罗马帝国王朝

神圣罗马帝国王朝 在中世纪的政教斗争中,11至13世纪教廷与神圣罗马帝 国之间的冲突最激烈,影响也最大。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后,皇帝不仅控制了德意志教会,今天本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神圣罗马帝国王朝,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神圣罗马帝国王朝一:康拉德 康拉德,JosephJózefTeodorConradKorzeniowski波 兰裔英国作家。1857年12月3日生于一个诗人家庭,1924年8月3日卒于英国坎特伯雷。自幼失去父母。17岁开始当水手,后升大副、船长,其航海生活达20余年。1886年入英国籍。1889年始用英语从事文学创作。1895年第一部长篇小说《阿 尔迈耶的愚蠢》(Almayer'sFolly(1895))出版。到1924年共 出版31部中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 他的作品根据题材可分为航海小说、丛林小说和社会政治小说。他的航海小说出色地传达了海洋上狂风暴雨的气氛,以及水手们艰苦的航海生活和深刻细微的心理活动。代表作有《水仙号上的黑家伙》( (1897) )、《台风》( (1902, 始于1899) )、《青春》、《阴影线》( (1917) )等。他的丛林小 说大部分都是由一个叫马洛的人叙述的,以《黑暗的心》 ( (1899) )、《吉姆老爷》( (1900) )为代表,探讨道德与人的灵魂问题,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他的社会政治小说《诺斯特罗莫》( (1904) )、《特务》( (1907) )及《在西方的眼睛下》( (1911) )等,表现了他对殖民主义的憎恶。他是英国现代小说的先行者之一。 神圣罗马帝国王朝二:奥托 奥托一世(Otto I,912年11月23日-973年5月7

绿化养护管理整体方案

绿化养护管理整体方案 编制单位: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绿化养护管理方案 三、绿化养护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及拟派人员配备 四、绿化养护质量保障措施 五、人力保证措施 六、专业机具设备及保障措施 七、养护管理制度 八、绿化养护人员培训管理 九、冬雨季养护措施 十、现场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一、工程概况 1、项目名称:张家口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张家口通泰写字楼 广场绿化养护 2、绿化养护地点:市府西大街张家口通泰写字楼广场 3、绿化养护等级:二级 4、绿化养护概况:张家口通泰写字楼广场绿化养护管理,包括乔灌木约1500株,色带、地被植物约10100平方米,草皮约15000平方米。 5、绿化养护具体要求:浇水、施肥、中耕除草、修剪、病虫害防治、防风防寒、更换枯死苗木、亮化维护及损坏更换,并对喷灌管线约3600米进行正常维护、喷灌头80个进行维护更换等工作。 6、绿化养护期限:签订合同后三年。

二、绿化养护管理方案 绿化管理服务范围: 浇水、施肥、中耕除草、修剪、病虫害防治、防风防寒、更换枯死苗木、亮化维护及损坏更换,并对喷灌管线约3600米进行正常维护、喷灌头80个进行维护更换等工作二、绿化管理服务标准 (1)绿化管理服务主要是园区所有绿化地,花木及亮化维护及损坏更换,并对喷灌管线约3600米进行正常维护、喷灌头80个进行维护更换等管理养护工作 (2)管理服务范围内的一切草地花木生长健旺,无病虫害、无枯黄叶,保持形态美观,色彩斑斓 (3)做好花木防风、防霉、防病虫害等防自然灾害的保护工作,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做好室内外景点布置及时更换工作,使景点常绿常艳 (5)做好草地的修剪保养工作,确保平整、常绿,美观 三、绿化管理规程 (1)浇水 ①浇水工作,根据各种植物、花卉、草地的生长规律和季节气候的变化及时浇水,做到浇水均匀,无枯死和灌死现象。 ②浇水作业应视天气情况面定,晴天草本每天上午及下午下班前各浇水一次,木本每天浇水一次。

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爵位体系各称呼简介

介绍一下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爵位体系,以下按照级别高低排列,括号中为女性成员称谓。 皇帝 国王 下面为各个贵族 1.大公:Grand Duke(Duchess), 神圣罗马帝国的最高贵族等级,第一个被称为大公的是15世纪时期强盛的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 2.大公:Archduke(Archduchess), 这个头衔和在其他日耳曼贵族家族中用的Grand Duke 明显不同,似乎仅在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中使用。奥地利王室始终保持Archduke的头衔,以显示自己和其他德意志各邦的区别。 3.选侯:Elector (Electress) 神圣罗马帝国选侯.帝国会议最高组织的成员,拥有选举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皇帝的权力。 4.亲王:Prince(Princess),西班牙葡萄牙称infante Prince 这个头衔在欧洲有很多含义: 1)君主的儿子或王位直系继承人。 2)在继承顺位上的其他王室成员。 3)女王的配偶。 4)中世纪奥地利的一个爵位,级别在公爵和伯爵之间。 5)没有得到王室封爵的平民贵族,但掌握了政权,建立起世袭的君主国,这些国家的君主称亲王,比如今天的摩纳哥和列支敦士登。 5.公爵:Duke( Duchess),德国称Hertog,,沙俄对等的爵位称Kniaz。英国的公爵一定是王室成员,第一位英国王室公爵是14世纪的康沃尔公爵黑太子爱德华。在法国,公爵是领主的最高等级。在德国,中世纪早期的五大公爵(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士瓦本和洛林)是德国贵族的最高头衔。在殖民时代,殖民地的公爵头衔(比如西班牙在美洲的各位总督的公爵头衔),被称为胜利头衔,也就是说是战争胜利的荣誉头衔,不列入正式的贵族头衔系统之中。 6.侯爵:Marquess(Marchioness) 。沙俄对等的爵位称Boyar. 来源于中世纪的德国的头衔Margrve(Margravine),即Mark Graf , 边疆伯爵, 一般认为其头衔的等级在公爵和伯爵之间,唯一的例外是1356年的勃兰登堡边疆伯爵戈登*布尔被认可为神圣罗马帝国选侯,地位大大超过了公爵。 7.伯爵,在英国,英国王室授予的伯爵头衔称Earl, 其他王室授予的头衔称Count。法国称Count(Countess),神圣罗马帝国以及瑞典沙俄称Graf。中世纪挪威称Jarl,是国王之下最高等级的爵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