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20种方法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20种方法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20种方法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20种方法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方法

1利用推迟费用入帐时间降低本期费用将费用挂在"待摊费用"科目;待摊费用多为分摊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也有一些摊销期在一年以上(如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等)待摊费用的发生时间公司可以控制,因此把应计入成本核算的部分挂在待摊费用科目下,可以直接影响利润总额。

2利用关联交易降低费用支出增加收入来源。通过“其他业务收入”来高速影响利润总额。比如向关联方借款融资,降低财务费用。

3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调整。新增“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减值准备”。对这三项目进行调整影响利润。

4利用其他应收款科目养活费用的提取.公司向关联企业收回应收帐款,同时以对该单位的短期融资方式(记入其他应收款)又把此笔金额从帐面上划转给对方,可以使应收帐周转率指标明显好转,并使本期期末应提的坏帐准备养活降低了费用支出。

5利用其他非正常性收入增加利润总额.通过地方政府的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资产评估增值接受捐赠等)来增加利润总额;这种调节利润的方法有时不必真的同时有现金的流入,但却能较快的提升利润。

6利用应计项目。企业将收入(或者费用)提前(或者递延)进行确认,调节利润。

7利用交易事项时点。这是种非会计的盈余管理途径,通过提前或推迟确认营业收入来调节当期利润。

8资产重组企业为让利润好看可能进行一次性业务,比如一次性冲销。

9虚构交易或者资产。例如虚构没有发生的销售或者退回行为,借资产评估的机会虚增资产,调节利润。

10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企业对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对计算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11补贴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不让本地的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也往往运用“看得见的手”对上市公司进行补贴和帮助,一些公司也因此得到巨额补贴来调节利润。

12坏账准备是应收账款的抵减项目,企业多提坏账会造成利润虚减。若来年经营状况不好,可利用坏账准备转回,虚增利润。

13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这种损失是由于当期某种原因造成的,应在当期处理,但若有意不在当期处理,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达到虚增利润之效果。

14在建工程长期挂帐。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都会对外部分融入资金。而借款需按期计提利息,按会计制度规定,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没有办理峻工手续之前应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在建工程完工了而不进行峻工决算,那么利息就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费用减少,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旧,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15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确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

16投资收益。投资通常是企业的部分资产转给其他单位使用,通过其他单位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创造的效益后分配取得的,或者通过投资改善贸易关系等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但企业往往利用投资收益使之成为掩盖企业亏损的重要手段。

17长期股权投资。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将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却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真是一举两得,生财有度。

18存货计价不当企业对存货成本的计算若采用不适当的方法或任意分摊存货成本,就可能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润。

19通过资本弱化避税。纳税人为了少纳税或其他目的,在投资企业中增加贷款比例,减少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以贷款代替所有者权益进行投资或融资。增加利息支出,由于法律规定利息支出可在税前扣除,这样就转移减少应税所得。

20利用资金占用,调整利润。关联公司发生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混乱,这样上市公司利用资金占用的因素随意调整利润。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 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会计理论界就针对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客观揭示了关于盈余管理过程中某些具有规律性的现象,而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自二十世纪末才开始,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愈来愈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因而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第一,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契约动因。从契约角度,可以将盈余管理视为管理人员在面临薪酬和债务契约时,为最大化其效用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的管理层拥有经营权,投资者拥有所有权,但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期末业绩考核较好时,管理层将得到较高的薪酬奖励,而考核不达标时,管理层就会面临丧失奖励或被解雇的威胁,因此,管理层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希利(Healy ,1985)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希利观察到,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人员拥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可能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人员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 实证会计理论中债务契约假设,就预测盈余管理会因契约而产生。如果违反合同的代价是高昂的,公司管理层就会想方设法避免违约,甚至尽量避免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出现这种状况,管理者的经营自由就会受到限制。因而,管理层就存在着强烈 的盈余管理动机。斯威尼(Sweeney ,1994)对由于债务合同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后发现,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更愿意尽早地采用那些可增加报告净利润的新会计准则,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 第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着“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的现象,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股东大会形同虚设,中小股东无力对公司施加影响。此外,监事会的监督能力不强,独立董事难以真正发挥其职能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并对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第三,会计准则体系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目前,许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都给管理当局提供了较多的判断空间和选择空间,同时这也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此,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四,IPO 业务也会诱使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由于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符合我国《公司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条件,于是,一些经营业绩不佳、不够资格上市的公司,其管理当局会为了获 得上市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 另外,IPO 企业并没有一个已确定的市场价格,那么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确定股票价格的重要信息源,为了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价位,获得较多融资,其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余信息进行管理。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盈余管理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 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有利于降低企业契约成本,有利于树立良好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河南大学 潘宗英 况,进行控股比率的调低,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老制度带了的不便。 其三,及时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首先,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一个很大缺陷就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的时间过于宽松。根据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规定,年报可以在会计年度完了的第二年的四月份披露,中期的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前半年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对外报出,而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最快的也就是季报。财务报告的不及时给了管理当局很多时间对报表盈利进行操纵,最后导致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披露出来的信息也是在管理当局的掌控之中,这样的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无任何实质意义。另外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披露模糊的问题,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督促上市公司有关信息披露的详细性,注意一些事件明细化的披露,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报表发挥其作用。 其四,德治才能治本。国际上的安然事件,国内的银广厦、ST 黎明等会计舞弊造假的恶性案件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在前文中我们也探讨过盈余管理的终极动因是管理当局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在这个问题的治理上德治才能治标治本。当然传统的一些治理的方案,如加大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也失为好的方法,但是存 在一定的缺陷。惩罚永远只能在事后进行弥补无法在事前进行控 制,惩罚只能是针对个别典型暴露出来的公司,无法对所有进行不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实施,所以会有存在“漏网之鱼”。管理者谋求私利、会计人员造假归根结底都是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问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是要依靠德治辅以法制,从实施盈余管理的主体着手,提高其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使其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样才能逐渐减少舞弊现象。最终到达自我约束不合法的行为。 参考文献: [1]William ·k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2003.01[2]Kathehne ·Schipper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Horizons ,1989,3(4):91~91 [3]郭泽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袁晓初:《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影响辨析》,《商业经济》2008年第5期。(编辑刘姗) 35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提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对于这个议题,目前的众多研究至今尚没有一致的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一、引言 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界并未统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

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 第一,William R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第二,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他的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此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第三,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这三种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新概念。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

【管理费、利润取费标准】 管理费和利润属于什么费用

【管理费、利润取费标准】管理费和利润属于什么费用 建筑工程企业管理费、利润取费标准表表4-1 序号项目名称计算基础企业管理费率(%)利润率(%)一类工程二类工程三类工程一建筑工程人工费+机械费35~40 28~33 22~26 12 二预制构件制作人工费+机械费17 15 13 6 三构件吊装人工费+机械费12 10.5 9 5 四制作兼打桩人工费+机械费19 16.5 14 8 五打预制桩人工费+机械费15 13 11 6 六机械施工大型土石方工程人工费+机械费7 6 5 4 注:如计取意外伤害保险费,在原管理费费率基础上增加0.35% 单独装饰工程企业管理费率和利润率取费标准表4-2 序号项目名称计算基础企业管理费率(%)利润率(%)一单独装饰工程人工费+机械费45~60 15 注:如计取意外伤害保险费,在原管理费费率基础上增加0.3% 安装工程企业管理费率和利润率取费标准表4-3 序号项目名称计算基础企业管理费率(%)利润率(%)一安装工程人工费一类工程二类工程三类工程53 47 41 14 注:如计取意外伤害保险费,在原管理费费率基础上增加0.3% 房屋修缮工程企业管理费率和利润率取费标准表4-6 序号项目名称计算基础企业管理费率(%)利润率(%)一修缮工程土建部分人工费+机械费35—50 12 二修缮工程安装部分人工费45—55 14 注:如计取意外伤害保险费,在原管理费费率基础上增加0.35% 仿古建筑及园林绿化工程企业管理费率和利润率取费标准表4-5 序号项目名称计算基础企业管理费率(%)利润率(%)一类工程二类工程三类工程一仿古建筑工程人工费+机械费57 50 43 12 二园林工程人工费30 24 18 14 注:如计取意外伤害保险费,在原管理费费率基础上增加0.35% 感谢您的阅读!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并希望加以规范和治理的焦点问题,在分析盈余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目的是分析这些手段之后的深层原因,为防范和控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1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回顾 1.1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1996年Dechow引入很多变量对违规公司进行研究,认为盈余操纵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以低成本吸引外部融资,他们还检验了在承认盈余操纵的消息公布后股票价格的变动,发现平均下降9%。1998年J·Demski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传达其拥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实际上这些代理人可能并不具有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1998年Arya·A,Glover·J,S·Sunder等人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代理人的倾向,还可以减少委托人对于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预。 1.2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2000年,林舒和魏明海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利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A股发行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前年和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2001年,刘峰在文章《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2002年,陆宇建在《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分析》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ROE维持在略高于6%的区间与略高于10%的区间。2盈余管理含义及其特征 2.1盈余管理含义 戴维森(S·Division)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也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KatherineSehipper)在其发表的“CommentaryonEarnings”一文中对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这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的概念,认为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辅助信息的控制。 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给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秦荣生认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 2.2盈余管理特征 盈余管理不同于利润操纵,后者属于欺诈行为,是贬义的概念,而前者是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是合规合法的行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开展对盈余管理的分析的。 (1)盈余管理是一种长期行为,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而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报表中披露的盈余。而不是企业实际的盈余。 (2)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盈余管理关注的方向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摘要: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由来已久,过去,此类研究的关注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除了应计盈余管理外,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并逐渐受到了更多企业管理人员的青睐。本文对比分析了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操作手段、影响因素及实施后果,并针对如何抑制企业的总体盈余管理水平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概念 盈余管理经验研究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自此盈余管理研究作为国内外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备受关注。过去,学术界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实务之间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这就使研究者逐步将目光投向了过去经常被忽视的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 在过去,会计准则制度尚不完善、监管力度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应计盈余管理通常比真实盈余管理更容易实现,成本也更低廉,往往更受企业管理者的青睐。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的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应计项目操控的空间缩小,成本升高,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已有大量证据证实,管理者有强烈的动机选择隐蔽性更强、灵活性更高的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 一、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界定 在会计研究中,会计盈余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尚未实现现金流入的应计利润;另一则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已经实现现金流入的盈余。据此,盈余管理也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大量研究表明,管理者不仅会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选择或会计估计的方式来

浅析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 文章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并比较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别,在总结前人关于盈余管理的主动性(主要是动机)的基础上,提出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得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盈余管理观,不能刻意制止,也不能放任自流的观点。 关键词: 盈余管理;动机;客观性

目录 一、引言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获取报酬动机 2、政治成本动机 3、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股票首次发行) 和SEO (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季节性股票发行)动机 4、.避免亏损动机 5、达到分析师的预期动机 (二)、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IPO动机 2、配股动机 3、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 四、盈余管理的客观性 (一)、盈余管理的作用对象是客观的。 (二)、盈余管理产生也有其客观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2、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必然。 3、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全 和滞后性要求会计政策选择的存在。

4、从盈余管理的作用来看,也有其存在的的需要。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浅析盈余管理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一个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研究问题,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很多人对盈余管理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偏差,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会计欺诈。作者从自身的理解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盈余管理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不能完全杜绝盈余管理,但应将其控制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要了解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就连其定义也是人们长久以来争议的对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Willian.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Leviit,Goel and Thakor 认为盈余管理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而国内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

开题报告-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盈余管理探讨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但是在盈余管理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 本文在深刻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紧接着阐述了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这对我国企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论文提纲 摘要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国内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2、盈余管理概述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3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2.3.1 企业盈余管理的益处 2.3.2企业盈余管理的弊端 2.4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3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 5结论 参考文献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本文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入手,以盈余管理得概念为出发点,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将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资料研究法。大量收集、阅读及整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在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得到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得出相应结论。 五、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5.11.27-2015.12.27: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初步提纲。 2、2015.12.28-2016.02.01:进一步收集资料、修改提纲、形成较详细的提纲,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论证。 3、2016.02.02-2016.03.18:进一步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4、2016.03.20-2016.04.22:提交初稿、修改论文初稿,论文定稿。 5、2016.04.23--2016.05.20:论文答辩准备以及答辩完成。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00(8). [2]张柱国.盈余管理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1). [3]刘世云.关于盈余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4(4). [4]丁成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师曾研究[D].浙江大学,2005. [5]丁红燕.盈余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1(2). [6]李银平,张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浅谈盈余管理与舞弊

浅谈盈余管理与舞弊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专家学者们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纵观国内外目前的学术研究,盈余管理主要存在着“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不同的做法。加拿大会计学家Scott所持的是狭义的“经济收益观”,即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是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William R.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可被视作“会计政策管理”。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 Schipper坚持“信息观”立足于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经济信息这一基础,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私人利益,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对财务报告进行的控制,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盈余管理操纵的是报表,影响的是对外报告利润,而非企业实际盈余,也就是说盈余管理不能从实质上增减企业的实际盈余;二是盈余管理是符合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的,即是在法律和准则许可范围内人为地对利润进行操纵和管理。而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突破了法律和准则的限制,是违法行为。因此,盈余管理与舞弊是有明显界限的。 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与舞弊的区别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控制在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内操纵盈余则为盈余管理,越过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则为舞弊。两者间的界限看似明晰实则存在模糊地带,且无论是盈余管理还是舞弊都对企业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可为何企业管理层仍是不断钻法律和准则的空子呢?我们来看一下盈余管理的动机。 1、激励动机 盈余管理的直接操作者通常是企业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向委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递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管理业绩,传递其拥有高超管理技能的信号,因而得到更多的分红、认股权或者晋升的机会。这是管理层对高额报酬以及职业竞争压力所做出的回应。由于外部利益集团等利益相关者,包括董事会在内都无法准确了解和掌握公司的实际利润,所以管理层就会乘机操纵净收益,以使公司报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达到最大化。在金钱利益和激烈竞争的驱使下,管理者为体现优秀的经营业绩操纵企业盈余,进行盈余管理。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往往包含保护债权人的条款,如限制现金股利的发放,限制营运资金的最低水平,规定财务指标水平等,以保证债权人收回资产的安全性。由于违反合同的代价高昂,因此在面临违约风险时,经营者便会利用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数据,避免违约。 3、政治成本动机 一些公司由于自身特点通常会受到政治关注,如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那些垄断或近似垄断的企业。这些企业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减少政治成本。所谓政治成本,即是某些企业面临与会计数据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治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管理者为了降低社会关注度,控制政治成本,利用盈余管理,调整报告盈余。否则,公众的压力将会促使政府通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b12806482.html,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作者:宋迎婷张丽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05期 [提要] 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以来,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盈余管理手段基础上,提出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4日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是直接由Earnings Management一词翻译而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概念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报告人为获得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既包括选择更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划有失公允的交易事项,也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会计盈余的政策游说活动,如争取补贴收入等,该行为最终会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从而误导财务报表使用人对企业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有着严格的区别。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操纵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以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财务结果,是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之上的。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动因。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是拥有不同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一组明示或默认的契约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利益结合体。在一般情况下,各种契约都要用到会计信息,其中有的契约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如管理报酬契约、债税收和管制等,而有的则与会计信息有着隐含的联系,如劳资合同、审计合约等。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管理当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便会利用其处于控制会计系统的有利地位,产生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动机。而且,盈余等会计信息在契约中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盈余管理的力度。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条件

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

2013?7下总第431期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58 Accounting Audit 【会计审计】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会计管理理念被应用到对公司利润和盈余的管理中,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管理模式也随之诞生,对公司管理层在利润的调整和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会计—税收差异的概述 会计—税收差异指的是企业所得税和会计准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也可以说成是在应税收益和会计收益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可以被分成是永久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两种,永久性差异表示的是本年度对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大量的资料证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会计收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影响较大,而会计-税收差异的管理理念实际上是对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盈余所产生的行为进行捕捉,以提高会计-税收的真实性。 二、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以提高企业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度。 1.1985Healy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DAN t =∑t TA t /T ,EDA t =TA t -NDA t ,但是由于该模型在对操纵性 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 2.1986DeAngelo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DAN t =TA t -1,EDA t =(TA t -TA t-1)/A t-1。在使用本模型时,不需要注意任何的特殊规定,只需要按照规定的要求计算即可。 3.2005KothariB 在对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型:TA =σ0+σ1(1/ASSETS t-1)+σ2(ΔSALES t -ΔAR t )+σPE t +σ4ROA t +U t 。在使用此模型时,需要将企业的净利润计算出来,除以企业此时的总资产,其他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即可。 在上述所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计算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资料都需要进行多次的验证,以保证数据资料的正确性。 三、盈余管理 对企业的盈余报告进行分析发现,在企业盈余变化的过程中,出现小幅度下降的几率是很低的,相反增加的几率却 是极大的。中国证监会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连续三年上市公司都出现亏损的情况就会被称为ST,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都出现亏损的情况,将会被迫退市;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盈余状况的话,则需要增加的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要在6%以上,离现在最近一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要在6%以内。通过多方的资料和市场调研发现,加权平均净资产的收益在0%—1%或者是6%左右的企业都对盈余管理有着极为强烈的认可度,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的收益如表1所示。 表1 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的收益 变量名样本数最小值最大值 平均值 中位数 标准差BTD 1138-0.18652290.65420030.0023909-0.00266890.0441522CFO 1138-0.9863788 1.82660.00220190.00157230.1514919EM 1138010.148506200.3557573 DA 1138 -1.158769 1.006614 1.47e-09 -0.01187560.1369585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中的收益都呈现出正态分布 的形式,是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才得来的,从调查的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中的14.85%的比例都在进行避亏与增发的现象,对公司进行盈余的管理,在1%左右的上市公司的比重较大,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就存在着盈余管理。通常情况下,都将企业中的资产净收益作为是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标准使用,以实现上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上市公司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会计-税收差异以及操纵性应计利润等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通过的日常调研工作 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显示:会计—税收差异中存在的中位数与均值,将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数据信息与无盈余管理行为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中位数与均值相对来说较大。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会计-税收差异来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实现上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上市企业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对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以及盈余管理等进行阐述,并通过会计税收差异来对上市企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阐述,以实现上市公司的避亏或者是可持续的发展。 (责任编辑:时音菠) 收稿日期:2013-07-16 作者简介:何慧玲(1972-)女,湖北随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税收实务。 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与盈余管理研究 何慧玲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摘 要:笔者对上市公司数据资料的进行分析后发现,通过会计—税收差异可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以实现上市公司避免亏损,增加效益的目的。笔者先是对会计—税收差异进行了概述,又详细阐述了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最后分析介绍了盈余管理。 关键词:会计—税收差异;操纵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 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9-0058-01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以某某公司为例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以某某公司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中引起广泛研究。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往往会采取盈余管理方式在短期内实现企业扭亏为盈,但这种方式只是人为操控财务报表,粉饰财务数据,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论证法对某某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识别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供相关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提升企业业绩来破除财务困境,而不是利用盈余管理扭亏为盈;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提高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力度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盈余管理;扭亏为盈;资产减值;关联交易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 论是公司内部管理层还是外部信息使用者,都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作为媒介从而实现各自的财务目的。对于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财务指标;而对于公司内部管理层而言,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市公司也重视披露展现企业良好发展态势的信息,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并从中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我国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给了企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进行调整的空间,实现上市公司的最终财务目标,盈余管理应运而生。那盈余管理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为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搜查资料了解公司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并结合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为防止类似过度盈 余管理行为的出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2.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意义 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对于债权人和投资者而言,盈余管理分析可以帮助他们判断相关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并提供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为其经济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提醒债权人和投资者谨慎投资,维护自身利益。第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入剖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找到企业自身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扭亏为盈,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政府监管机构而言,盈余管理分析有利于看到相关制度的漏洞,从而促进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在1980年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凯瑟琳·席珀(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过程。威廉·R·斯科特(1997)在其《会计财务理论》中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威廉·R·斯科特(2006)总结出盈余管理手段的两种情形:第一,与政治相关的公司在高利润年份为了避免受到监管,一般采取盈余管理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当公司需要良好的业绩展现在公众面前时,管理层就有可能以巨额冲销的方式进行盈余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综述

11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综述 钟秋雄 广西大学 摘 要:现有的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关注两类盈余管理方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对第三种盈余管理方式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较少。自从2006年McVay提出预期核心盈余模型以来,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化。本文首先简要地阐述了盈余管理的三种方式,然后把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从其他方式中分离出来,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计量模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动机 计量模型 研究现状盈余管理是财务会计研究领域里极具生命力的话题,它是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会计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Katherine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得个人利益而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根据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大致可将盈余管理的方式分为三类: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理论界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盈余管理领域最新理论研究正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延伸到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方式 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分类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等手段进行盈余操纵。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盈余管理方式。这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操作起来比较便捷,而且它只是把利润在时间上进行了转移,改变了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不会改变利润在各个会计期间的总额,也不会影响各会计期间的营业现金流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通过安排真实的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这种盈余管理方式相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来说更为隐蔽,但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比较大的风险或者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是通过对利润表项目的错分类来进行盈余管理。这种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把经常性的费用向下转移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或者把非经常性收入向上转移到经常性项目来达到增加核心盈余的目的。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改变公司的净利润,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不会改变财务报表的净利润,只会夸大核心利润,改变利润在经常性项目和和非经常性项目间的分布。 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1.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 1.1满足分析师的预测。许多研究证实,管理层进行分类是为了满足分析师的预测。McVay(2006)认为管理层利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是为了满足分析师的预测,而且分析师在预测盈余时会把特殊项目排除在外。Dechow 和Skinner(2000)发现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达到盈余目标时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Skinner和Sloan(2002)发现,如果公司的利润没有达到分析师的预测时,公司的股票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跌。 1.2投资者给予永久性盈余更高的定价,通过调增核心盈余获得更高的定价。Lipe(1986)发现投资者能够区分盈余的不同组成部分,不同组成部分盈余持续性不同,特殊性项目具有高度的非持续性。Bradshaw和Sloan(2002)发现投资能够区分永久性盈余和暂时性盈余,而且永久性盈余有更高的定价。Bradshaw和Sloan(2002)发现投资能够区分永久性盈余和暂时性盈余,而且永久性盈余有更高的定价。Brown和Caylor(2005)研究发现公司本期的盈余不亏损、超过上期或者分析师的预测时,在股票市场上将会获得正的回报。当公司本期的报告盈余低于分析师的预测时,股价将会下跌。 1.3避免亏损、盈余减少。许多公司之所以进行盈余管理,就是为了避免亏损、盈余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Burgstahle和Diechev(1997)研究表明,美国上市公司具有为了盈余减少、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Fan(2010)研究表明管理层通过分类转移时为了满足一系列目标阈值,包括零盈余、上期盈余和分析师的预测。我国学者程富、王福胜(2015)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会利用线上项目和线下项目之间的分类转移避免营业利润为负和实现营业利润增长。 1.4满足监管规则的要求。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我国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监管规则的要求。1999年12月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文件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药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时分项披露所扣除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和金额。核心盈余成为管理者关注的重要问题。高雨和闫绪奇(2014)研究发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披露政策出台后,盈利公司具有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和表现特征。 2.关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模型。 2.1McVay构造的模型。McVay(2006)研究了美国上市公司的核心费用和特殊项目之间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他通过构造一个核心盈余模型,发现在盈余管理当期未预期核心盈余和减少收入的特殊项目呈负相关的关系,而在接下来一年,未预期核心盈余出现反转,这说明了管理层存在着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行为。他把公司的核心盈余分为预期部分和未预期部分,他依照琼斯模型的构造方式构建了预期核心盈余模型。模型如下: 在式(1)中,CE t 是预期核心盈余。CE t-1是滞后一期的核心盈余,把这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是因为核心盈余具有持续性。ATOt 是净经营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是负相关的关系。ACCRUALS t-1是滞后一期的应计利润,应计利润是公司未来业绩的重要解释变量。ACCRUALS t 是当期的应计利润,异常的盈余变化和应计利润的变化高度相关。ΔSALES t 是销售增长率,它等于本期的销售收入减去上期的销售收入再除以上期的销售收入。虽然核心盈余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这种关系不是固定的,因为随着销售收入的增长,单位销售收入对应的固定成本减少,所以把销售增长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NEG-ΔSALES t 是这样定义的:当销售增长率小于0时等于销售增长率,但当销售增长率大于0时等于0。McVay还构建了式(2)这个模型来检验未预期核心盈余和减少收入的线下项目的负相关关系是由于经营改善所致的还是由于管理层实施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所导致的。式(2)中,ΔCE t 是预期核心盈余的变化,ΔATO t 是净经营资产周转率的变化。 2.2Fan et.al构造的模型。Fan、Barua、Cready和Thomas(2010)借鉴McVay的模型,构建了一个预期核心盈余模型,这个模型中不包括应计特殊项目。 这个模型是对McVay构造的模型的修正。这里使用的是季度的数据而不是年度的数据。这样能够区分管理层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和在其他季度进行盈余管理的差别。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管理层在第四季度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通过使用季度的数据,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个假设。在这个模型中,CE q 是当季度的预期核心盈余,CE q-4是上年同一季度的预期核心盈余,CE q-1是上一季度的预期核心盈余,把上一季度的预期核心盈余纳入到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是因为核心盈余具有持续性,而且上一季度和当前季度比较接近,能够反映公司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能较好的预测公司当季度正常的核心盈余。把上年同一季度的预期核心盈余作为解释变量,因为很多公司的经营都 2016年?12月?上期 经营管理者 学 术理 论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