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人物介绍集--夏商周时期

古今人物介绍集--夏商周时期

古今人物介绍集--夏商周时期
古今人物介绍集--夏商周时期

古今人物介绍集--夏商周时期

比干

中文名称: 比干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商代

生平简介

纣之亲戚。《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比干“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比干忠谏被杀之事,为后代忠义之士所称道。

微子是商朝纣王的长兄,比干是微子的叔父。纣王荒淫无道,招致朝野上下强烈反对。朝中大臣纷纷议论要废纣王、立微子。纣王闻听此事,便贬微子到微子国(今潞城微子镇一带)做诸侯。微子来到微子国,同百姓一起放牧牛羊,垦荒造田,栽桑植木,勤耕善织,修建家园。数年后,便兴旺发达起来。

微子振兴微子国的消息传到朝中,朝中大臣无不称快。一向忧国忧民的比干丞相,得知此事,更是喜出望外。他从国都朝歌来到微子国,找到微子。在微子国的所见所闻,使他兴奋不已。回朝之后,他向纣王进谏,劝他效法微子,救国救民。纣王哪里听得进去。这时,纣王身旁的妲己不怀好意的地说:“陛下,他不是说要为你敬献忠心吗?你应该把他的心拿出来,看看到底是红的,还是黑的?”纣王听信谗言,竟当场将比干剖腹掏心。

比干被掏心之后,竟未死去。他忍痛徒步来找微子。走到微子国东一座土山上时,卧地而死。

后来,人们便在这里修了比干庙(三仁祠),塑起比干像,把这座土山叫做比干岭。

姬重耳

中文名称: 姬重耳

又名: 晋文公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697—628

生平简介

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时间(前636—前628)

晋献公之子,名重耳,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连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对内任用贤能,改革军政,国力增强;对外尊奉周王,帮助王室平乱,取得“尊王”美誉。晋文公最终灭曹却楚,成为中原霸主。

鲍叔牙

中文名称: 鲍叔牙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平简介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叔牙 (?~公元前644年)临淄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交著称。管仲、鲍叔牙多年友善,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尊重、信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成语“鲍子遗风”、“管鲍之交”,便是源于他们二人的友谊故事。管仲曾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齐襄公在位时(公元前697—前686),荒淫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襄公被杀,国内无君。逃往国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率兵回国争位。两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麻痹了鲁军,兼程直入临淄,赖高傒等重臣的拥戴,得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这时,鲁庄公方率鲁军护送公子纠行至干时(今临淄区西境)地方,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大败鲁军,并尽夺鲁国汶阳之地。

鲍叔牙深怕鲁国因向齐国谢罪而杀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给鲁国说:“管仲是齐国国君的死仇,齐国国君必要亲手杀死他。”鲁国新败,只得囚送管仲回齐国。小白做了国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杀管仲。鲍叔牙先见桓公贺喜说:“管仲天下奇才,齐国得到他,岂不可贺。”桓公切齿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劝说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桓公点点头说:“好吧,我暂且听你的话,先不杀他”。一日,齐桓公欲

拜叔牙为相,鲍叔牙诚恳地辞谢说:“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傒和我就够了。如想建树王霸天下的不世功业,那非用管仲不可!”桓公沉吟说:“那我得先试探一下他的学问再说。”叔牙摇摇头,进言说:“非常的人,必须以非常的礼节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贤礼士,不计私怨,会有更多的人来齐国效忠尽智!”齐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择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礼,亲自迎接管仲并同车进城。桓公与管仲一连谈论三日三夜,句句投机,即拜管仲为相国,且尊称为“仲父”,言听计从,专任不疑,常嘱左右:“国家大政,先禀仲父;有所裁决,任凭仲父。”近臣易牙,竖刁想内外用事,单怕管仲。乃合词进谗说:“现在什么事也由仲父发号施令,齐国人怀疑好像没有君王了。”桓公当即叱斥道:“我和仲父比如身躯与手足,只有充分信赖仲父,我才能成为一个完好的国君!”

齐桓公听从管仲的意见,不断在士中选用人才。宁戚出身农牧,一经赏识,便委以国政,用为大司农。因此,很快便在他周围聚集了象管仲、鲍叔牙、高傒、隰朋、宁戚、宾须无、东郭牙、王子成父等大批杰出人才。

桓公在管仲的谋划下,对内政、经济、军事都进行了有效地改革,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桓公和管仲依据中原形势制订了切合时宜的霸业方针--尊王攘夷。尊奉周朝王室,可以挟天子以命令诸侯;攘除夷狄侵扰,是中原各国的共同心愿,可以团结诸侯,可以立德树威。从公元前681年开始,齐桓公在这一旗帜下向外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

公元前645年,管仲、、显朋等人相继死去,桓公不听管仲遗言,又起用佞臣易牙、竖刁、开方。公元前643年,桓公病重,三人乘机作乱,自己也被断食饿死。诸子争位,内乱发生,尸体停放六十七天始得收敛,齐国也由此中衰,失去了霸主地位。

妲己

中文名称: 妲己

性别: 女

所属年代: 商代

相关事件: 鹿台自焚

相关人物: 商纣王

生平简介

有苏氏美女,姓己,字妲。商纣王之宠妃。《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他“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在后代,人们常将亡国之君的过失与女色联系起来,因此,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就成了诅咒的对象。商纣王王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县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淫荡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已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

纣王的无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今酒南省淇县南)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自缢而死。

中文名称: 纣

又名: 商纣王帝辛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商代

相关事件: 帝辛伐东夷牧野之战纣王囚西伯昌鹿台自焚

相关人物: 周文王周武王

生平简介

帝辛(纣) ,帝乙之子,一称纣,是殷商王朝最后一个帝王。据《史记·卷三》记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帝辛勇力过人,反应敏捷,有文武才能。曾多次征伐东夷,获得大量奴隶与财富。但他生活奢侈腐化,加剧了社会矛盾。据文献记载,他即位后,作琼室,立玉门。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他横征暴敛,行为暴虐,不听谏阻,一意孤行,致使微子去之,箕子以为奴,比干谏而死。他自以为上天会保佑他,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以为自己不会灭亡。但是,对于商王纣,大臣不亲,小民疾怨,天下叛之。周武王在经过长期准备之后,看到殷纣王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于是发兵东进。牧野之战,纣王的军队前徒倒戈,他走投无路,跑到鹿台,自焚而死。

春申君

中文名称: 春申君

又名: 黄歇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民族: 汉族

生平简介

春申君,即黄歇,战国时楚国贵族。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即位,任为令尹,封给淮北地十二县,公元前248年,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号春申君,门下有食客三千。曾派兵救赵攻秦,后又灭鲁。考烈王死后,在内讧中被杀。

信陵君

中文名称: 信陵君

又名: 号信陵君魏无忌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243

相关事件: 窃符救赵

相关人物: 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

生平简介

信陵君(?~前243),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

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勾践

中文名称: 勾践

又名: 菼执越王位越王勾践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465

生平简介

越王勾践(?—前465), 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勾践即越王位,同年在李大败吴师。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投降,勾践做了吴臣仆。此后二十年间,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任用贤臣,繁息人口,发展生产,重建武装,越国重新强大起来。从公元前482年起,越开始攻吴。前473年,灭掉吴国,统一了东南一带。后来勾践又北上争霸,横行江淮,号称霸王。又称菼执。

西施

中文名称: 西施

又名: 先施施夷光施姓

性别: 女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相关人物: 夫差范蠡越王勾践

生平简介

西施,春秋末年越国人。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施姓。名夷光,一作先施,以家住苎萝浣纱村西得名。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句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句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句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西施

中文名称: 西施

又名: 先施施夷光施姓

性别: 女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相关人物: 夫差范蠡越王勾践

生平简介

西施,春秋末年越国人。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施姓。名夷光,一作先施,以家住苎萝浣纱村西得名。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句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句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

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句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秦襄公

中文名称: 秦襄公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766

相关人物: 周平王

生平简介

秦襄公,在位时间(前?-前766)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苏秦

中文名称: 苏秦

又名: 字季子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平简介

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出任纵约长,并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伍子胥

中文名称: 伍子胥

又名: 伍员字子胥申胥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559—484

相关事件: 伍员教吴病楚伍子胥过昭关

相关人物: 吴王阖闾申包胥

生平简介

伍子胥(前559~前484)。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后帮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后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

白起

中文名称: 白起

又名: 公孙起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前257

相关事件: 长平之战

相关人物: 赵括

生平简介

白起(?~前257),战国时秦国名将。又称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东)人。因与秦相魏冉相善,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受冉举荐,被任为左庶长。次年,白起为左更,破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龙门),斩首二十四万,故迁为国尉。再次年,升为大良造。二十八年,白起攻楚,拔鄢(今湖北宜城东南)等数城。次年,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因此设置南郡,楚被迫东徙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因功被封为武安君。三十四年,白起击破赵、魏联军于华阳(今河南郑州南),斩首十五万。四十七年长平之战,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战后,白起主张乘胜进军,攻破赵国,但因秦相范雎妒其大功,终许韩、赵割地求和而罢兵。白起因此与范雎有隙。四十九年,秦发兵围邯郸失利,秦王亲命白起出任围邯郸的主将。白起认为前时未能乘长平之胜围赵,致失战机,此次围邯郸必无功而败,遂托病不行。后秦昭王与范雎罢免白起为士伍,并强令他迁出咸阳。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北)受秦王之迫自杀身亡。

屈原

中文名称: 屈原

又名: 字原屈平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约339~278

相关人物: 楚怀王

生平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初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因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受怀王稚子子兰及靳尚等人谮毁而革职。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他无力挽救楚之危亡,又无法实现政治理想,遂投汨罗江而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篇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和斗争中所遇到的挫折及自己的苦闷。屈原常常征引历史以抒发情怀,从中寻找经验教训,“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其中有些地方可以和史书互相参证补充,例如《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此段所述夏代历史相当完整,可与《左传》互相参看,而补《史记·卷二》不言羿、浞之事的疏漏。此外,从《离骚》中关于羲和、望舒、飞廉、丰隆、宓妃的记述,也可窥见上古神话传

说的一斑;而“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则是考证古代天文历法的资料。

孔子

中文名称: 孔子

又名: 孔丘字仲尼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前551~前479

生平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

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阻碍了进步。

阖闾

中文名称: 阖闾

英文: Helü,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末期

生卒年: ?~公元前496

生平简介

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军事统帅。一作阖庐。名光,即公子光。吴王夷昧之子。周景王二十年(前525),奉命率舟师溯江攻楚,与楚军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不因初有失利而气馁,终以夜袭之计败楚军,夺回所丧王舟“余皇”(见长岸之战)。周敬王元年(前519),佐吴王僚率军攻楚战略要地州来(今凤台),当楚以七国联军来救,途中因令尹病亡而被迫回军之时,针对楚联军虽众而不同心、统帅威令不行等弱点,促成吴王定下进击楚军的决心。又出谋示弱诱敌、奇袭制胜,大败楚军于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夺取州来(见鸡父之战)。五年,乘吴军主力攻楚,国内空虚之机,得伍子胥之助,用计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即位后,善抚民众,弃奢从俭,修治守备,编练军队,使国力日盛。纳伍子胥、孙武之谋,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十四年,统兵沿淮水迂回进军,由楚军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战略突袭,歼灭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进而攻破楚都郢,成为春秋时代千里跃进攻占大国都城的唯一战例(见柏举之战)。次年,

因遭楚国民众反对,加之秦军救楚,越军袭吴,阖闾弟夫概又篡位自立,乃被迫引兵回国。二十四年,率军攻越,败于携李(今浙江嘉兴、桐乡间),伤足后亡。(张丽荣)

孟子

中文名称: 孟子

又名: 亚圣字子舆孟轲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 372~289

相关人物: 孔子齐威王

生平简介

孟子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名轲。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约前372~前289)。

孟子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各国君主因其“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能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故能显赫一时。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

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在中国古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最有影响的儒家宗师,从而获得了“亚圣”的称号。从北宋开始,《孟子》一书取得儒家经典的地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宋到明、清,“四书”成为士子必读之书。

《孟子》的注释本,东汉时有赵岐、刘熙两家之注,梁有綦母邃注,流传至今者仅赵注而已。宋有《孟子疏》,旧题宋孙奭撰。据朱熹说,此书出于伪托。朱熹作《孟子章句集注》,内容简明精确,是南宋到明清时最有影响的注释本。清焦循《孟子正义》,注释详细,引证丰富,具有学术价值。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姓嬴,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公元前659年一前621年在位,长达39年。

秦原来是一个小国,地处西面,与戎、狄为邻。进入春秋后,秦国逐渐强盛起来,扩大了疆土和势力,但与中原诸国相比,仍显得比较落后。秦穆公即位后,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依靠他们修明政治.发展军事,奖励生产,使国家实力大大增强。秦穆公选拔人才能够打破尊卑贵贱界限,选拔贵族以外的人,选用别国前来投奔的人,比如百里奚曾是个奴仆,他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换了回来。秦穆公广纳贤才的做法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国君。

人才有了,要完成霸业,还一定要得到民心。秦穆公很重视民心的向背,所以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他强调取信于民。晋国闹饥荒,向秦国求援,他不计过去的恩怨,把大批粮食运到了晋国,说不能让百姓受罪。晋国臣民都称颂他的大德,他的威信大大提高。这使他深受下层群众的支持和拥戴,有了争霸的基础。在外交上,秦穆公也很有谋略。为了打开通道,争霸中原,他利用联姻与晋国结成同盟,以与中原诸强抗衡。他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文公,并帮助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认为时机已到,想取代晋成为霸主,但在肴之战中败于晋,暂缓了东进的步伐。

秦穆公认真检讨了自己的过失,进一步整顿内政,及时改变战略方向,全力进攻西戎。西戎泛指泰国西边散布于广大地区的戎族国家。他通过投奔来的由余了解了西戎各国的山川形势,兵力部署,采用离间计、美人计等策略,突出奇兵,发动全面攻击,征服了这些国家,扩地千里。这样,东从陕酉、山西交界的黄河起,一直到遥远的西方,都为秦国所控制,秦穆公终于成为西方的霸

主。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著积极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发展了秦国经济。秦穆公开创的霸业,为战国末年秦统一整个中国打下了基础。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早期文明的建筑形态 从远古到汉代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好几千年的跨度,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来说,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甚至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也还有很多的不能清楚地表述的地方。对于建筑而言更是如。要想很准确地描述上古时期的建筑形态,还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讲到中国历史,可能就会提到夏商周这些早期的著名的王,它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很难对它们做出确切的描述。也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史的特别是早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人,都存在着很多可能,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重新描绘这些时代建筑的发展。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早期文明,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在此之后,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城市,这个是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的。我们的文明从那个时候,再到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那个时代是夏的时代。中国的文明在夏代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 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 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西亚早期城市

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 巨石阵 这个时期是世界的版图上人类文明逐渐发 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文明是在 这个坐标中,在走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开始,就是从公元前1万年往后推,到了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有了仰韶文化,有了后来的红山文化,有了大汶口文化,有了河姆渡文化等。总体可以把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一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再有就是东北沈阳,包括内蒙的红山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卷(附答案)(2)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 卷(附答案)(2)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 A.庄子--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 B.墨子--儒家--“兼爱”、“非攻” C.孟子--儒家--“仁政”治国 D.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A.西汉的建立 B.刘邦的统治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大一统 4.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5.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6.《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7.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8.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 D.诸侯争霸 9.“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

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博士生李福敏 中国文化的起源向来是从夏商周三代说起。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三代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是从这一段时间开始的;国家在此阶段形成,整个中国历史时代的许多文物制度的基础也是在这个时代奠定的。而这一切都与中国古代史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上古三代时期,史官是政府中的重要官员,职掌天文、历法、记注,负责文书的撰写与档案及国家典籍的保管。同时,他们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他们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创造,形成了中国文明的特色及中国史官文化,并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一、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建置与史官的地位 我国古代“史”即是史官。《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认为:“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狱设中,皆谓簿书,犹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意。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右从中,又者右手,手持簿书也。”江永以中为簿书,与今人所说的案卷同义。吴大澈《说文古籀补》从古字形上“史”像手持简形,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史》一文认为“中”为盛算之器,算与简册本为一物,因为史之所执,因此盛算之“中”为记事简册。他的结论是“中”是盛算之器,“史”持书之人。这些都说明“史”是掌簿书、记事的人,所以,古代史官,就是最早的文书档案工作者,也是最早的知识分子。

我国史官建置是很早的,传说在黄帝时就有史官。据《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唐代刘知几《史通·外篇·史官建置》说:“盖史官之建置其来尚矣,昔轩辕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这些论述说明史官的建置是很早的。至三代时,史官已有确证。夏代在考古学上虽然还是一个没有完全揭晓的迷,但二里头文化已经证实了夏代的存在。考古研究表明夏代已经是奴隶社会,国家已经形成,社会规模空前扩大,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活动空前复杂,于是文字、文书成为国家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史官成为必置的官职。据文献记载夏代已有了记事、掌管档案之官——太史令。而且在夏代的官吏中太史令是以谏桀无效而闻名于世的。《吕氏春秋·先识览》云:“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奔如商。”又《淮南子·汜论训》云:“夫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可知夏代已有太史令的设置,其职能不仅负责形成文书和保存档案文献而且还可以据典劝谏君主。可见其地位是由其职能决定的。 商代的史官,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列举的史官类官职有:尹、多尹、乍册、卜、多卜、工、多工、史、北史、卿史等。其中乍(作)册是主持册命的官员,卜为占卜的官员。“史、卿史、御史似皆主祭祀之事。”①他们不仅负责文书的撰写与档案的保管,而且掌管占卜、祭祀等职责,是神职人员。在商代的神权政治中自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礼记·表记》载孔子讲到商周三代的思想意识时说:“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商代的统治者标榜自己是神的化身,而且还与天上的最高神联系起来。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可见商人认为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因此一切大政均要向神请示。史官,即是神职人员,也就是沟通神人之间的媒介,他们负责占卜,又以占卜决策,形成文书,以指导政事。 至周代,史官的建置进一步完备,不仅周天子设有史官,而且各诸侯国也有史官。据《周官,礼记》记载周代的史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其中大史掌建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美术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1.什么是青铜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哪些品种? 答:(1)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称青铜。 (2)三代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其形制名称多为今人所不熟悉。依其用途,大体可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类。 2.试述夏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答:(1)夏代青铜器还处于初期阶段,种类不多,造型稚拙,体态较薄,装饰花纹也很少。 (2)商代青铜器品种增多,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已有鼎、鬲、甗、簋、爵、斝、觚、罍、尊、卣等诸多品种。以铸鼎最为突出,鼎有方圆大小等不同的形制,大多庄重威严,具有非凡的气势。装饰纹样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商代青铜器有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期青铜器胎壁薄,造型规整,花纹铸造较浅,且无底纹,风格简洁疏朗,以河南郑州二里冈和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为代表。后期青铜器形制凝重,装饰趋向繁缛华美,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纹,具有威严、狞厉和神秘的特色,以河南安阳殷墟、安徽阜南、湖南宁乡、江西新干大洋洲等地出土的为代表。 (3)周代青铜器器型进一步增多,鼎、尊、卣等器下腹部膨出,有倾垂的特点。纹饰流行饕餮纹、夔纹、不分尾鸟纹、蚕纹、乳钉纹等。不少器物有突起的扉棱和大角兽首作装

饰,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铭文开始逐渐增多。从周穆王前后的西周中期起,酒器明显减少,组合性的鼎与簋多见。鼎的柱足演变为蹄足,鼎腹呈长方扁形;簋多鼓腹有盖。盘、匜、壶等新器种出现。造型风格趋向典雅和简朴。 3.列出商周青铜器常见的纹饰并分析其装饰意匠。 答:(1)商周青铜器纹饰 ①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纹饰以动物纹为主,如饕餮、夔龙等纹样,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 ②到了周代,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等几何纹样。纹饰较前有很大变化,一反前一时期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怪异的饕餮纹因不适于装饰日常生活用器,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无角小蛇互相穿插重叠,以四方连续形式展开的蟠螭纹。 (2)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装饰意匠 ①商代以狞厉怪异的动物纹饰为主,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在青铜器上用狞厉怪异的纹饰来“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此外,也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饕餮纹,其意在于号召节俭,劝贪婪。 ②周代,纹饰更为复杂,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结蟠绕。这一时期频仍的战争,也使得人们由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命运,在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2..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知识点二:夏朝的统治 一、统治措施 1.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 2.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国家机构,这些都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二、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三、灭亡:夏朝经历了400多年,最终在夏王桀的残暴统治中灭亡。 知识点三: 1.商汤灭夏: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2.建立时间:约公允前1600年,汤在亳(bò)建立商朝。 3.盘庚迁殷:商王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 4.政治统治及社会状况: (1)政治上: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2)经济上: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还有较大规模的畜牧业;商代的青釉器技术日渐成熟;商代的雕刻工艺精湛,青铜器物被广泛使用。 (3)文化上:商朝使用的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同时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知识点四:武王伐纣 1.原因: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对外征战,对内压迫和残害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过程: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 戈,周军占领商都。 3.结果: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知识点五: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

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西北大学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1、简述二里头文化特征及其与夏文化的关系 特征:二里头文化的特征主要变现在一组富有特征的陶器上。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变化明显,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量的方格纹、细绳纹;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以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绝迹。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甑等继续沿用,但有局部的变化,同时,新出现了鬲、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商代二里冈期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多,并表现出融合前者的趋势。东下冯类型也分为四期。 与夏的关系:⑴从年代上看,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早商文化之间,这在考古地层上有证据;⑵从地城上看,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其中以豫西、晋南为中心;⑶从文化内涵上来看,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青铜冶铸业,进入到青铜时代。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对于二里头文化中最重要的二里头遗址,有人认为当属夏都斟鄩故址。 2、列举商代主要城址及其布局 ⑴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小城面积约80万㎡,大城面积约200万㎡。城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墙外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城内有4初夯土建筑基址(南三北一),穿城门的大道、沿城墙内外侧的顺城路、通往各主体建筑的道路网,宫城内池苑与城外相通的给排水系统、大型建筑相配套的排水道、简易排水浅沟。城址北部有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等,可能为手工业作坊区和一般居民区。城址东北部还发现了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证明那一带应有铸铜作坊遗址。城墙内侧附近则较为集中地分布着若干小型墓葬。 ⑵郑州商城:平面近长方形,L:6960m。内外城墙均夯筑,墙体有“主城墙”与“护城坡”之分;郑州商城东北部发现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是商的宫殿区;有金水河、熊耳河、水井、蓄水设施、壕沟、护城河等给排水设施;城垣之外分布着同时期的许多居住遗址、各种手工业遗址及中、小型墓地;城北的紫荆山以北有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各一处,城西的铭功路一带有制陶作坊遗址,;城南的难关附近也有一处铸铜作坊遗址。 ⑶小双桥遗址:总144万㎡中心区15万㎡。 ⑷洹北商城:平面近方形,边长2100~2200米,面积470万平方米;方向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一致;城内发现多处夯土台基,在城中南部发现大范围夯土建筑群,排列密集有序,可能是宗庙、宫殿类建筑;还发现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 ⑸黄陂盘龙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积7万多㎡,城墙夯筑技术与郑州商城相同,城墙外围有护城壕,两者均为该城的防御设施;宫殿区在城北部高地上;在盘龙城北的杨家湾、城西的楼子湾、城东的李家嘴等地发现商代二里岗期墓葬。 ⑸殷墟:东西6公里、南北5公里,面积近30平方公里;规模:小—大;人口:少—众;布局:洹河之南以小屯、花园庄为中心的宗庙宫殿区和洹河北侯家庄、武官村北的王陵区。洹河两岸分布其他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族墓地则分布在居住区附近及外围地区;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夏商周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2.2 课后习题及详解 1.什么是青铜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哪些品种? 答:(1)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称青铜。 (2)三代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其形制名称多为今人所不熟悉。依其用途,大体可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类。 2.试述夏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答:(1)夏代青铜器还处于初期阶段,种类不多,造型稚拙,体态较薄,装饰花纹也很少。 (2)商代青铜器品种增多,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已有鼎、鬲、甗、簋、爵、斝、觚、罍、尊、卣等诸多品种。以铸鼎最为突出,鼎有方圆大小等不同的形制,大多庄重威严,具有非凡的气势。装饰纹样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商代青铜器有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期青铜器胎壁薄,造型规整,花纹铸造较浅,且无底纹,风格简洁疏朗,以河南郑州二里冈和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为代表。后期青铜器形制凝重,装饰趋向繁缛华美,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纹,具有威严、狞厉和神秘的特色,以河南安阳殷墟、安徽阜南、湖南宁乡、江西新干大洋洲等地出土的为代表。 (3)周代青铜器器型进一步增多,鼎、尊、卣等器下腹部膨出,有倾垂的特点。纹饰流行饕餮纹、夔纹、不分尾鸟纹、蚕纹、乳钉纹等。不少器物有突起的扉棱和大角兽首作装饰,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铭文开始逐

渐增多。从周穆王前后的西周中期起,酒器明显减少,组合性的鼎与簋多见。鼎的柱足演变为蹄足,鼎腹呈长方扁形;簋多鼓腹有盖。盘、匜、壶等新器种出现。造型风格趋向典雅和简朴。 3.列出商周青铜器常见的纹饰并分析其装饰意匠。 答:(1)商周青铜器纹饰 ①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纹饰以动物纹为主,如饕餮、夔龙等纹样,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 ②到了周代,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等几何纹样。纹饰较前有很大变化,一反前一时期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怪异的饕餮纹因不适于装饰日常生活用器,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无角小蛇互相穿插重叠,以四方连续形式展开的蟠螭纹。 (2)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装饰意匠 ①商代以狞厉怪异的动物纹饰为主,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在青铜器上用狞厉怪异的纹饰来“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此外,也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饕餮纹,其意在于号召节俭,劝贪婪。 ②周代,纹饰更为复杂,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结蟠绕。这一时期频仍的战争,也使得人们由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命运,在青铜器纹饰上出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模拟试题及答案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一 次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 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2.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 A.提倡勤俭节约 B.发展农业生产 C.大力整顿吏治 D.加强中央集权 3.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4.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 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6.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 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是 A.商朝B.夏朝C.秦朝D.周朝 8.“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一故事所诠释的哲学观点最早出现于( ) A.《道德经》B.《论语》C.《诗经》D.《春秋》 9.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材料反映了分封制 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 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 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 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 10.今年暑假,学校将组织同学们到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去进行游学,孩子们去游学主要是为了 A.探寻“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B.了解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的影响 C.认识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被世人所敬仰 D.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内涵 11.《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

2夏商周礼制性设计艺术

课题名称:夏商周礼制性设计艺术授课时数:1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夏商周的礼制性设计艺术有全面的了解,了解夏商周时代特点对设计的影响,特别是青铜器的设计艺术,最能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对夏商周礼制性设计艺术有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夏商周礼制性设计艺术的讲授,难点是对夏商周礼制性社会特点的认识以及同设计的关系,从青铜器、漆器以及家具等器物的设计方面去阐释。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1、导入本课内容: 承接上节课内容,夏商周礼制性设计艺术是中国设计的一个特殊时期,引出本节内容。 2、社会原因: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形成,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并用期,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在社会发展史上,是奴隶社会时期。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在河南郑州一带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代同期。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商代分为早期和殷商(晚期)两个阶段。以晚期最为辉煌,河南安阳小屯为其王都。 3、周----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 周武王灭商成立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周代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礼治是其根本。 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 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依据《考工记》所著,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

夏商周的美术

第二讲:第二讲:夏商周的美术(约公元前21世纪——221年BC) 一、青铜艺术——狞厉之美 夏商周时期,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社会需要的增加,美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这个阶段,各类美术尚未充分展开,代表这一时代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的反映在青铜艺术上。青铜艺术是雕塑、绘画以致书法等美术的综合体。 1、青铜器的造型 烹饪器:鼎、鬲、釜、甗等 食器:簋、盂、豆、盨、簠、敦、匕等 酒器:爵、斝、角、杯、觚、兕觥、盉、尊、彝、斗、瓿等 水器:鉴、匜、盘、盂等 兵器:戈、矛、钺、胄等 乐器:钟、罄、铙、鎛、钲、鼓等 杂器:家具、灯具、贮贝器、面具、随件等 2、青铜器的制作 “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 A、石范 B、陶范 C、失蜡法: 3、青铜器是如何反应奴隶制的: A、青铜器是国家、政权、统治的象征。 B、青铜器可以用来区分统治者的身份和权利。 C、当时的酷刑被雕铸在青铜器上,史称刑鼎。 D、铸造青铜礼器前的一整套礼节仪式也体现了政治统治的内容。 4、青铜器时代风格的转变:

A、商初——育成期——壁薄、粗糙——单层花纹,装饰少 B、商末周初——鼎盛期——铜质优良、形体大、制作精——两三层花纹,形象狰狞、恐怖 C、周中晚——转变期——器型减少,制作简陋——几何纹渐多,铭文大量出现 D、春秋——更新期——器型多样、不受束缚——装饰华美、构思新奇 E、战国——衰落期——开始转向金属器皿(如加金银)——表现社会重大事件 5、青铜纹饰 青铜纹饰的表现对象极其广泛,但大都是一些完全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象征着对鬼神的崇拜。《左传》载,夏朝“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在青铜纹饰中,神与鬼、灵异与鬼魅是杂糅并存的,目的是让人们理智的加以判断和识别,以有效的推行奴隶社会的道德观念。于是把各个原始部落的图腾艺术,经过集中、整理和加工,使之更加端重、和谐、严谨,强调其自身的神圣任务。它们都突出指向一种超出世间的权威神力和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其呈现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但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神秘中,却积淀有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而这正是那个必须通过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的青铜时代气质的显现。 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鴞纹、象纹、蝉纹、回纹、龟纹、鱼纹、蟠螭纹、蟠虺纹等 二、象形文字及其绘画意义 与青铜时代同时发达成熟的,是汉字。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汉字了,它以“象形”为本源的符号。“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强的模拟写实。其本身的形象、结体、笔画及单字的连缀组合,都具有独特的装饰美、结构美、意象美和结构韵律美。其形式法则一直为绘画提供营养和力量,构成了古人所津津乐道的“书画同源”之说。 但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很多汉字还浓缩了中国人的人生体验,包含中国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也就是说,“象形”中已蕴含有“指事”、“会意”的成分。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与功能。正所谓“隐隐然其实有形”,故而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汉字中凝结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历史。 三、商周陶瓷工艺

第二章文明之初的艺术成就夏商周

第二章文明之初的艺术成就夏商周(约前21世纪—前771) 第一节先秦艺术 从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代开始,以及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统称先秦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产生较多的剩余,私有财产开始出现,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成员的关系开始迅速瓦解,人人平等的社会逐渐消亡。人类社会从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革命上的变革。21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数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从诞生到鼎盛的时期。在奴隶制度下,大量的奴隶被用来从事大规模的集体化生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场革命技术酝酿成功,冶铁术正式诞生,青铜器迅速流行,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类社会由时期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是农业革命以来的有一次飞跃。 青铜器是夏商周三代生产力水平的代表,也是这三代艺术的典范。 除了青铜器,夏商周时期在陶瓷、玉器、书法、金器、漆器、牙骨雕刻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陶瓷方面,白陶、印纹硬陶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烧纸成就,商代中晚期出现的原始瓷器更是划时代的创造,它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一页,瓷器由此开始登上了中国工艺美术的舞台。 玉器与贵族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分是被严格规范化,制度化的礼玉,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部分是生动活泼的装饰性玉器,供日常

佩戴用,极大丰富美化人类的生活,使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 甲骨文与金文作为最早成熟的文字,,书写时的点画结构、布局篇章极具表现力,具有艺术的特质,大量出土或传世的甲骨、金文展示了书法的最初魅力, 金器以天生丽质的色泽,在装饰其它工艺品的同时,显现着自身华丽的美感,并逐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表现力中国工艺品在产生之初,就不仅仅为了满足使用性,在使用功能以外给予了制作者以广大的艺术创造的空间。

中国艺术设计史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石器时期的设计 1.旧石器时期工具的设计特点是什么?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往往是这种情况。 2.为什么说石器时期是人类文化的起源? 石器时期是指原始社会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是人类萌生和发展初级阶段,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严格的讲,人类最早的器具设计和制造是石器,人类的工具是由石器的发展进化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体现。通过对自然材料的逐渐认识和把握,设计和制造出可供人们使用的生活生产的使用物品,也正是一种文化雏形的体现。 3.简述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具的设计特点? 到了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石器。因此,一些能够提供丰富原料的山地就会有人从周围地区不断来到这里,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因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石器原料开采和比较固定的石器制造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4.新石器时期石器工具设计的划时代成就? 新石器时期一个重要设计是器的出现和应用。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标志。 5.什么是复合工具,用例说明其最大优点? 具有不同功用的器具组合而成为一种新的器物,产生一种新的功用,被称为复合工具。例如石锄的作用是锄地,是从耒耜(lei si)发展起来,木柄是横着与石锄连结。其优点是可通过翻耕的方法,进行土地加工,保住养分,连续耕作,稳定收成。(磨制石器时经常是石器与木柄连接使用,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工具)。 6.玉器的设计特点是什么? 玉石也称美石,为天然隐晶质的材料,一般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硬玉便称翡翠。由于玉质材料有着质感光洁,色泽鲜艳,温润清亮的特点,往往被人们作为一种象征的器具,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7.什么叫彩,其文化意义的体现?(结合马家窑文化 的舞蹈纹彩盆) 彩:亦称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是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特殊的器样式。马家窑文化中的大通上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盆》,又呈现出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盆壁上有三组相同的五人集体舞蹈的图像。人物的下方是横线的水波纹样,造型简洁,手法高妙,气氛热烈,是彩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娱乐的生动写照,也为现代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头。 8.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 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巢居都是原始先民定居意识的产物,由此发展成为不同的建筑结构,成为中华民族早期智慧的展示。分别是—以半坡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半地穴式的北方穴居结构;以余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干栏式的南方巢居结构。 9.原始建筑物的主要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在旧石器时期的山顶洞人的生活遗址中,出现过一些饰物,成为一种装饰物品的存在现象。主要的装饰物是通俗意义上的项链,即用绳子穿上贝壳或彩石,形成了链状的饰物,这是人的感官审美的发生。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由饰物到图案的递进是一步之遥。在装饰物品中,还有许多牙、骨、蚌、玉石等材料作为装饰物,穿绳佩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饰物特色。 10.原始建筑器具设计的目的,意图? 原始先民在设计文化的丰富创造,重视生活器具的功能要求,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充分发挥器具的作用,逐渐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业已形成的制器技术规中,不断提高器具的价值和质量,展示出器具所具有的美感特征,推动了原始社会的进步。 首先,对于人类而言,设计思想和技术的根本是实用。 其次,原始先民的设计思想也包含了象征的意味。 第三,最初的器具设计意识中,还包括从模仿自然到模仿人类的特征,以达到生活的便利 第二章沉痛的狞厉——夏商西周时期的设计 1.我国青铜器的设计和制造始于何时? 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2.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器主要指先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3.根据使用方式将青铜器分为几类?

第1讲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讲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夏商周时期夏商时期政治制度和治国理念1西周的治国理念2史料实证——西周实行分封制3分封制推动族群融合4分封制扩大周的统治区域5 西周王畿的史料考证6 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 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 D.宗教观念的制度化 解析:C材料中“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说明商朝的宗教意识逐渐从自然转移到人,体现出人本意识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宗教信仰主题的变化,不是说明宗教信仰逐步确立,故A项错误;商代统治方式是实行王权和神权结合,材料并没有说明王权统治的神秘性,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宗教观念在商代逐渐

变化,并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制度化,故D项错误。 2.(2019·福建厦门质检)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祭祀神灵以求福佑。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材料体现了西周() A.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 B.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 C.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 D.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 解析:C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天命观念变化,并未否定天命神意,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是贵族政治,没有建立君主集权,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统治者以史为鉴,认识到天命并非恒常不变,不是获得了就可一劳永逸,而是因人而变。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因而“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这体现了西周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天命观念的变化,与宗法制度无关。 3.(2019·百师联盟摸底)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历史doc

中国艺术设计史 一、石器时代的设计 ●一般认为人类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80万年之前。从距今180万年到1万年之间的漫 长时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与艺术设计的萌芽, 也大致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距今180到20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石器的制作初步具有了对称、均衡、 饱满等形式美感的萌芽。 ●距今20到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石器中所包含的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向也 更加显著。 ●距今5到1.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小型的骨制用具上,雕刻有非常写 实、优美的动物形装饰。 二、陶器的出现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了新时期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磨制石器的 出现。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从采集、渔猎活动为基础的迁徙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 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开始 ●原始陶器的分布极为广泛,除了澳洲、太平洋岛屿、北极地区、非洲的少数部族外, 绝大多数民族都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了陶器的制作。 ●原始陶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虽然有先有后,造型样式与装饰风格也存在不尽相 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格,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其次,原始陶器的装饰多采用抽象几何形式。 ●最后,原始陶器的设计体现了多样的形式美感因素。从陶器的造型、肌理到纹饰、 色彩,它总隐含了对变化、对比、统一、和谐、反复、渐变、疏密、粗细、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三、玉器的设计 ●玉石也称美石,为天然隐晶质的材料,一般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硬玉便称翡翠。 由于玉质材料有着质感光洁,色泽鲜艳,温润清亮的特点,往往被人们作为一种象征的器具,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四、彩陶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 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是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特殊的陶器样式。马家窑文化中的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又呈现出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陶盆内壁上有三组相同的五人集体舞蹈的图像。人物的下方是横线的水波纹样,造型简洁,手法高妙,气氛热烈,是彩陶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娱乐的生动写照,也为现代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头。 五、青铜器 ●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 (青铜时代)。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 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 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扩大了统治范围。(5)弊端: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