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同步发展,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三化”同步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很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然而,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土地、水资源约束趋紧,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趋势;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可以说,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如果及

时加强农业、发展农村,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协调健康发展,国家现代化就会顺利推进;如果忽视农业农村发展,就会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从我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农业稳定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农民安居乐业对于国家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立足国情,遵循现代化规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化”同步发展的着眼点: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强调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就是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加快克服农业基础脆弱这一瓶颈制约,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问题,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深层矛盾,努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第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农村人口比重很大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富裕农民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必须把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重点任务。

第二,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始终将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使用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节约用地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环节。必须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第四,培养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五,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也是农村制度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必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健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

第六,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幅度减少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必须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民就业,逐步消除对农民进城定居的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转变为城镇居民。

第七,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社会政治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化”同步发展的关键: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实质上是要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切实改变“三农”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一是逐步提高财政“三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保障中央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二是促使各级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以及农田水利、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健全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贴息或利用信用担保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离不开一套较为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应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并突出投入重点。一是针对近年来农产品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大幅度增加对良种培育、动物防疫体系、规模化养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小型农田水利、农产品市场流

通基础设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等的投入力度。二是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快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三是按照市场化取向和调控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四是完善财政投入资金的运作方式,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城乡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一是普惠,即公共服务体系能够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二是均等,即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是均等化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是一体,即逐步改变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形成城乡一体的制度框架。推进建立普惠、均等、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增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做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健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健全土地管理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

是“三农”政策的核心。其中应把握好四个问题:一是土地定权,农民定心。进一步明确“长久不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明确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内涵和实现形式,在确权的基础上为农民颁发具有明确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农地权利登记体系。二是农地农有,农地农用。使公司法人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把农民变成农业工人,不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

方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确保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严格用途管制。三是家中有地,进退有据。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是农民的财产权利。农民进城落户定居后是否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要强调“自觉自愿”,不能把“双放弃”(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四是土地收益,城乡共享。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公平合理补偿。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既要为工业化、城镇化腾空间,更要为农民增利益。应最大限度地把农村土地整治节省出来的建设用地留给农村使用和开发,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分享开发经营集体建设用地的收益。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障机制。只有减少农民、增加市民,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工家分两地,长期处在城市边缘,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不仅起不到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而且会带来很多矛盾。应转变观念,对农民工由排斥转向容纳、由管制为主转向服务为主,促进农民工向市民转变。

乡镇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实施方案及措施思路

乡镇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实施方案及措施 思路 南坪镇“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实施方案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镇”的重要举措,也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三化”同步,协调发展是县委、县政府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经研究,特制定南坪镇“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协调共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促使我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加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 1、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全面实施“六个一”工程,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4.5万亩,占70%,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万亩。发展新型休闲观光农业,以任楼煤矿塌陷区为基地,建设“农夫庄园”生态湿地农业园区。农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上规模。

2、农业改革实现新突破。加快农民居住区新型社区集中,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3、农民收入增长实现新突破。农民收入由20xx年的5950元,到20xx年实现人均收入1万元。 4、村级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村级可支配收入从20xx 年的100万元,到20xx年实现6000万元。 三、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建立组织。镇成立推动“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工作指挥部,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刘金光任总政委;镇长邓鹏任总指挥,下涉四个指挥片,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建立经常化工作机制,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化”同步作为重点工作考核。要求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作为统揽农村工作的全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2、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注重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一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广农业科技良种良法,不断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发展优质玉米18万亩,优质小麦20万亩,蔬菜1万亩。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华强面粉、天成油脂、华丰新食面等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粮食、油脂、饲料、果蔬等优势行业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精)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城镇要发展, 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

持续探索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

持续探索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https://www.doczj.com/doc/5b10993662.html,2012年07月20日10:45 进入复兴论坛来源:南阳日报 [内容速览]7月18日,全市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观摩总结会议召开。市委书记李文慧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强力推动产业集聚区集约发展、协调发展、节约发展,持续探索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全市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观摩总结会议会场。本报记者阎亚平摄 本报讯(记者蔡凯黄伟实习生邢稀王君)7月18日,全市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观摩总结会议召开。市委书记李文慧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强力推动产业集聚区集约发展、协调发展、节约发展,持续探索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市长穆为民安排部署下步工作。市四大班子领导杨其昌、李天岑、贾崇兰、郭庆之、王建民、陈光杰、原永胜、王智慧、姚龙其、张振强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市委常委、秘书长原永胜主持。 7月16日至17日,李文慧、穆为民分别带领东片、西片观摩组,对全市14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观摩。 李文慧在观摩总结会上指出,通过观摩,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市产业集聚区在投资额度、项目进度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更多地重视项目的入驻,忽视了主导产业的明晰;更多地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基础建设,放松了产业集聚区内人口的集聚;更多地关注项目的推动,忽略了项目落地和要素的统筹,用地粗放、投入产出比不高现象普遍存在。

李文慧强调,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必须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切实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推动产业集聚,实现集约发展。推动产业集聚,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方向所在、特色所在和效益所在。各产业集聚区要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围绕市里统筹规划确定的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三大战略新兴产业,结合各自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认真研究,正确定位,谋划布局好一到两个自己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来招商和提供要素保障,以主导产业引领产业集聚区发展方向。要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布局,市县联动,重点突破,加速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加强督办已落地开工的项目,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以此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引进项目,更快速度、更高层次做强产业。 第二,要促进人口集聚,实现协调发展。我市是粮食主产区,是全省确立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重要的水源地,做到“两不牺牲”,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切入点和抓手,持续探索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产业集聚区能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持久动力,新型农村社区能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要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村庄迁并等工作,以此促进人口集聚。要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聚,结合产业集聚区和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加大对以产业促进人口集聚的引导和服务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用工信息服务平台,保障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三,要促进要素集聚,实现节约发展。促进土地、环境容量、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实现集约节约发展,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物质保障,也是内在要求。各地要牢固树立集约节约用地意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珍惜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集约利用率,为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要提高投资强度,更好地珍惜利用好产业集聚区的土地资源,真正把有限的土地让给投入产出率高的项目。要大力推动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适合入驻多层标准化厂房的项目不单独供地,一律入驻标准化厂房。 李文慧最后强调,当前,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处于爬坡上坎、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争先晋位、再上台阶的关键时期,发展势头迅猛,上升空间和潜力很大。希望大家始终保持清醒忧患意识,牢记项目开工只是第一步,离竣工、投产、达产、达效,可持续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1500字)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对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人的能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们的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和邓小平和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我们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条正确的理念。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一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只有让每一个同学都融入到班级的这个大集体中,才能发挥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力量,才能有长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二、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争做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三、教育发展,德育先行。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学生的心里特征。教书育人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我们要加强知识中渗透德育,要努力成为教学与德育并举的多功能型教师。德育需要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还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成功的教师。才能成为创新型教师。 四、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很大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良好的师德在学生和家长心中都是受到十分的钦佩和尊敬的。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教师还要有奉献精神,要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教师这一职业只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把科学发展观和奉献精神结合在一起,那么就是一个成功的、高尚的、受人尊敬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教育局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把我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丰泽区环清小学曾焕然 在学区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启动的动员大会以后,我按照局党委的安排部署,认真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紧紧抓住学习提高、解放思想、联系实际、完善体制机制、作风建设学习实践活动。下面我谈谈第一阶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提高认识,增强搞好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 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否开展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首先取决于思想认识的深度。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

为三化两区建设做贡献大讨论第三阶段心得体会

“为三化两区建设做贡献”大讨论活动第三阶段心得体会 ——安全监督站 随着2010年全国“两会”在北京胜利闭幕,我站全体工作人员对“两会”会议精神进行了学习与讨论,并以此为契机,更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党的方针政策基本路线,通过这次大讨论活动,为我站如何进一步为房山区“三化两区”建设做贡献这一工作核心指明了方向,对我站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更加明确了2010年的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三化两区”战略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三化两区,即“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和“产业友好新区、生态宜居新区”。“三化两区”这个总纲领,不是空穴来风、凭空遐想、横空出世的,是区委班子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过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三个北京”要求、落实区域功能定位以及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新思路、新观念,是实现近期和长远目标的理论支撑、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进一步增强推进“三化两区”的责任感,明确工作方向 根据实现我区“三化两区”建设的要求,我站进一步完善管理模式,增强服务意识,遵循“尊重、学习、服务、执法”理念,努力为施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日常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 1、进一步加强日常巡视监管,全面掌控房山区建设工程情况;继

续充分发挥街乡属地管理工作和协管员作用,全面了解全区工程施工状态,做好工程统计、隐患排查统计工作,做到不留死角; 2、进一步加强内部政治学习,学习法律法规,明确工作职责及工作标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逐步提高管理水平; 3、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定专项检查方案,积极开展专项治理活动,督促企业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4、进一步加强事故处理力度,规范建设工程参建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发现一处查办一处; 5、进一步加强应急工作,制订预案,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应急突发事件; 三、整改措施 1、加快推进服务型工作建设,以“加快、简化、协调”和依法行政为原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绿通”政策; 2、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3、提高统筹、执行、创新能力,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促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2010年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规范的宣传工作,促进参建单位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职责,做好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继续推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提高

坚持“三化”同步 落实主体责任 (党委书记谈主体责任)

坚持“三化”同步落实主体责任(党委书记 谈主体责任)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茅箭区正处在“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区各级党组织务必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和作风保障。 深化认识,弘扬担责“主旋律” 党风廉政建设是各级党委的主业主责、分内之责和直接责任,必须“守好土”,尽好责。 强化责任意识。落实主体责任,必须在思想上树立“第一责任”意识、“较真碰硬”意识和“久久为功”意识,主动把责任放在心中、扛在肩上。党委书记要主动站位,以“主角”身份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规范责任分解。落实主体责任,需要整个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共同负责、形成合力。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第一责任,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带头部署、对重大问题带头过问、对重点环节带头协调、对重要案件带头督办;党委其他班子成员要坚持“一岗双责”,根据分工职责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做

到目标、人员、措施三到位,计划、方案、任务三落实。 严格责任追究。落实主体责任,需要用好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年度业绩考核体系,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中发现的失职行为,坚持“一案双查”,同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建立责任传导机制,既要向下传导,也要向上报告,形成层层负责、上下贯通的责任落实链条。 细化抓手,种好主体“责任田”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关键是找准切入点,明确突破口,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把主体责任落实到作风建设上。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纠正“四风”为重点,查问题、找不足、抓整改,把错误的思想、消极的念头、不实的作风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工夫,发扬“钉钉子”精神,把抓作风建设变成常态化,发现反弹立即严肃处理,为加快茅箭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把主体责任落实到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上。深入推进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坚决纠正征用土地、城镇拆迁中侵害群众利

学校园“三化”建设

学校园“三化”建设 峪 口 中 学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校品位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为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特制定本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相结合,突出“建成一流的设备,培养一流的师资,促成一流的管理,输出一流的人才”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遵循原则 1、教育性原则:高度重视学校的教育功能,重视教育对学生、对教师的成长、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服务。把体现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培养学校的合格人才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要遵循教育规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3、个性化原则:既要体现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又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历史文化,因校制宜,形成自己的特色。 4、实践性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形式喜闻乐见、学生参与性强、身受广大学生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同步发展,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三化”同步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很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然而,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土地、水资源约束趋紧,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趋势;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可以说,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如果及

时加强农业、发展农村,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协调健康发展,国家现代化就会顺利推进;如果忽视农业农村发展,就会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从我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农业稳定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农民安居乐业对于国家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立足国情,遵循现代化规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化”同步发展的着眼点: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强调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就是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加快克服农业基础脆弱这一瓶颈制约,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问题,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深层矛盾,努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第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农村人口比重很大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富裕农民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必须把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重点任务。 第二,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始终将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使用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三化

“三化”协调照亮方向 “三化”协调发展是省九次党代会的亮点,无疑成会里会外人们关注的焦点。 赵素萍说,这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化”协调发展重在“新”上。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涵,就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就是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它把农村纳入城镇化之中,把农村的发展纳入到城乡统筹里面,真正地让农民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涵,就是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层次要求更高。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就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 赵素萍说,这些年来,济源一直注重“三化”发展,但“三化”如何提升、如何协调发展,却是一个新课题。我们要提升新型城镇化内涵,朝着更高层次迈进。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重在提升、创新。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提升水平。 赵素萍特别指出,当前,济源广大干部群众不能满足于过去取得的成绩,应该走向更高层次,着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出与其他省辖市的差距,找到发展的突破点。记者8月29日在济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了解到,早在2010年12

月6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在济源调研时曾这样评价:“济源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济源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活力”;同时也给济源市提出了新的发展定位:“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 济源市委书记赵素萍说,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寄予着省委、省政府对济源发展的新期望,也是济源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期盼。围绕这个新定位,我们认真谋划“十二五”的发展,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为主战略,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的总的指导思想,确定了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两个率先”目标,并提出要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基地”:城乡一体化先行区,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沿边开放合作示范区,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改革创新试验区,努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当好“先行者”、种好“试验田”。奋力完成既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我们所有工作的中心和大局。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工业是济源市的支柱产业,必须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要按照“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的理念,加快提升铅锌、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在发展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自主创新和产业配套能力上求突破,济源市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铅锌深加工、河南省重要

现代农业体系

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6-05-19 08:21:00来源:中国粮食信息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重要讲话,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认真落实,把构建“三大体系”作为“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加快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构建三大体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十二五” 农业发展实现了“保供增收”两大目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形势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000061,股吧)多而不优,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主体素质偏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实现更大提升,任务十分艰巨。 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

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500字)

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和学校组织的系列学习活动,使我开阔了眼界,加深了思想认识,提升了理论水平,提高了政治觉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领会、认真总结,主要心得如下: 一、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包含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全面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充分认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 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全局,着眼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创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同时也标志着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实践检验与证明、日益显示出强大真理力量的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更是科学、有效地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结合工作实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学习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务实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空谈误事,实干兴业。学以致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更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和坚定性,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要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就我本人而言,既要着重加强积累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又要提高管理方面的能力,转变观念,以生为本。 (一)创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加强教学法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1、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取人之人,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教学质量。要经常听课,积极参与教研室的座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认真研究教材,广泛阅读,深入细致地备课。要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3、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材施教,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力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创新工作理念,以人不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工作中要把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始终把广大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学生安危冷暖,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 1、加强师德学习,为人师表。良好的师德是从师的最基本准则,要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品德形象和师友形象,必须具备坚韧的意志品格、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诲人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场站管理中心何雨浩 学校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以来,我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重大意义,对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有了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深感: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使命感,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的根本目的;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业绩的重要途径;要把上级要求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的重要尺度。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着力服务好人民群众。要通过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民,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处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作为党员干部都应肩负着一定的责任,当人民和社会把责任就交给你时,我们绝不应该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老百姓,应该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要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态度、眼光,积极在各自岗位上创新工作,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才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所在。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良好的作风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要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抓好工作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先进性。 作为一名场站管理人员,我们更应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为场站职工做好服务,为科研人员和实习学生做好服务,认认真真完成各项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要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当好服务员。因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们不论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还是工勤岗位,我们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工作和处理问题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基层场站职工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广大职工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场站职工满意度、科教人员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当作第一标准,一切以职工利益为出发点。 场站要进步,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场站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和群众新需求,加强场站自身建设,加强岗位管理,转变服务观念,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勇于创新。我们要积极发挥场站职能,在人员管理,资产管理,科教服务,场站规划

“三基三化”建设工作总结

“三基三化”建设工作总结 2016年5月底,我站列入亳州市“三基三化”建设试点单位。近期严格按照上级交通主管部门“三基三化”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基础配套设施,强化执法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基本素质,努力实现基层执法队伍的职业化、基层执法站所标准化、基础管理制度规范化。 一、基本情况 1、主要职责: (1)贯彻国家和上级交通运输部门有关公路运输的方针、政策、法规。 (2)初审、呈报公路运输、汽车维修、运输服务业经营者的开业、停业许可申请。 (3)负责辖区内道路运输市场的管理、维护、运输秩序,纠正违章运输车辆。 (4)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建立健全辖区车辆台帐,及时上报各项统计资料。 (5)组织经验交流,经常开展交通行政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宣传,及时调解公路运输业务纠纷。 (6)完成上级部门和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2、行政执法范围:主要包括客运经营、货运经营、运输站(场)

经营、机动车辆经营等,对其经营许可、经营行为、从业人员资格进行依法检查和处理。 3、组织机构:我站共有执法人员8名,全部符合《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管理规定》的资格条件,依法取得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 二、工作措施与取得成绩 1、加强站务标准化建设。一是在局、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对交管站工作、生活区域进行改善,基本实现了基层交管站站房标准化。二是添置交通工作车辆,方便工作的开展。三是配置了电脑、照相机、摄像机、传真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在硬件设施上实现了标准化。四是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执法标志、统一执法证件、统一工作服装、统一执法场所外观、统一执法工作流程),通过努力,已初步建立了设施齐备、环境优美、统一规范的标准化基层交管站,为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营造了健康文明的工作生活环境。 2、加强执法人员职业化建设。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执法水平,我站积极开展军事化训练以及军事化内务管理,积极参加局所每年定期开展的交通行政执法培训。同时利用平时自学或通过县局聘请法律专家授课,以交通执法办案程序、案卷制作为主线,从执法细节入手,针对在案件办理过程、上交的案

三化同步具体建议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的战略。近期,笔者对安徽省内相关市县贯彻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会会的“三化同步”战略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各地工业化强势推进,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稳步实施,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创业和增收。但少数地方“三化同步”的发展也存在不足,在对“三化同步”战略的认识、谋划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三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少数地方在谈到对“三化同步”的认识和贯彻实施情况时,往往就工业谈工业,就农业谈农业,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联系,如何协调发展时,认识不足。特别是县以下基层对“三化同步”的战略,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贯彻执行。不少地方在认识上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本地属于欠发达地区,粮食生产大县、财政穷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工业发展不足,城镇化滞后,对农业现代化带动力不强,当务之急还是要首先加大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只有这样发展才能集聚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实力,才具有带动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财力,才能最终实现“三化同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超前发展理念的引导,一些地方仍沿袭过去大招商、大建设和超常规的发展模式,把工业强县作为主要发展的战略。 2.“三化同步”实施缺乏统筹规划和可操作性措施 调研发现,少数地方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认识到位、措施得力,有分析、有事例,尤其是大手笔的工业园区和大建设的现场,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但针对我们的调研主题,在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中如何统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工作安排不落实,“三化同步”停留在理论化、概念化的层面,战略实施的制度设计和组织保障缺位,统筹规划和可操作性措施缺乏,尤其是“三化同步”的实践中更缺少亮点和鲜活的事例。 1.深刻领会“三化同步”的战略精髓和科学内涵 中央提出“三化同步”战略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目前的“三化”还没有同步。“三化”之间是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相辅相成、只有同步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支撑,虽然农业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比任何时候更加突出,十几亿人口的吃饭始终是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中国人的粮仓不能建在别人的土地上,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上!必须立足国内,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全力维系粮食安全生命线。而在当今的工业化、城镇化强力推进过程中,不少地方重视“三农”的力度减弱,忽视或放松“三农”的倾向抬头。因此中央适时提出的“三化同步”,其战略重心就是要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着力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二是“三化同步”的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己进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人民温饱和务农劳动力增收,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到7%,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满足这些需要,应对这些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着力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保护体系“五个体系”,努力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三化”同步发展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江苏省按照“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的思路,促进“三农”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今后将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一方面,强化工业支持农业。注重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工业化装备武装农业、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合作化经营水平,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强化城乡互动发展。深入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业农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保障逐步衔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争取用3至5年实现全省村庄面貌根本性改观。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创新驱动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为此,应把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一是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重点在种源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农业前沿进军,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着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整合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种新型服务组织的作用,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扩大新技术、新品种覆盖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三是着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工业发展,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进农业机

三化协调发展

即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编辑本段概述:什么是“三化”协调发展 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这是河南省郭庚茂省长在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的六个原则之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是破解河南当前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实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编辑本段“三化”协调发展四大着力点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河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继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创新,为新兴战略支撑产业释放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省内资源与国际国内资源的产业对接与优势互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孕育和发展新的先进生产力。要兼顾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共同发展,以充分发挥河南的人力资源优势,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主要的渠道,服务业发展滞后,必然抑制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阻碍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各级政府与领导一定要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重要方面来认识。要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现代服务业具体方向。突出重点。就河南的具体情况来看,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农业的融合。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3、积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内在联系,但目前河南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这种内在机制受到了城乡分割制度的制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