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都有省略句。文言文中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凝练,所以省略句出现得更加频繁。中学课本中出现的省略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主语的省略

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主语,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如果不断重复前边的词句就会显得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会多起来。主语的省略大致有以下三种。

1、承前省。如:

(1).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承接前面的主语“疾”省略。译: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承接前面的主语“木”省略。译:木材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烤把它变成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木)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啊!

2、蒙后省。如: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主语“公”省略。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对话中,根据对话的情境,对话双方都明确所指,亦不会令读者产生歧义的内容作主语,可以省略,如:

(1)、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舍人们)曰:“(廉将军)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这种情况,读者可根据对话内容自觉补全省略的主语。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谓语的省略

谓语是一个句子中最主要的成分,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省略谓语的情况都相对较少。在语言高度凝练的文言文作品中,如果前后相连的句子用的是相同的动词作谓语,后面句子的谓语则往往省略。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谓语如:(2)、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译: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来舞剑(作为娱乐)吧。

宾语的省略

文言文中省略宾语是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特别是代词“之”作宾语,常常被省略。常见的有动词宾语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两种情况。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1、动词宾语的省略

(1)、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译:私下里会见张良,把项羽将要攻打刘邦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2)、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译:有了志向,不跟着(别人)中途停止,然而力量不够的人,也不能到达。

(3)、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因为蔺相如功劳大,所以升(他)做上卿。

2介词宾语的省略

(1)、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过秦论》译;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用桑树种满它,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鸡、狗、猪的畜养,不要错过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可以凭(它)吃上肉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错过农耕的时机,几口人的家庭可以凭(它)不挨饥受饿了。

介词的省略

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介词,特别是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作补语时大多省略介词。这种介宾短语译成现代汉语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介宾短语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翻译后仍是“补语”,有的介宾短语是发挥状语的语法功能,属于“状语后置”,翻译后必须将其还原到状语的位置。

(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译: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2)、僮仆欢迎,稚子候(于)门。《归去来兮辞》译:仆人们欢欢喜喜出来迎接,小儿早就等候(在)屋门口

(3)、渔舟唱晚,响穷(于)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于)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译: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在)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练习:(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2)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其可怪也欤!《师说》(5)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文言特殊句式之 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就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与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 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与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2、“以为”就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二、“所以” 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 【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五、“何……之有”——“何”就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 “不也……不”或“岂不也就是……不”。【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七、“无(毋)乃……乎”——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恐怕(只怕、大概)……吧”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例】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 八、“得无……乎”——表疑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九、“有……者”——“有(个)……的”或“有(个)……的人”。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1)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考点分析】 中考中辨析特殊用法的试题有的是单独考查的,更多的是隐含于“词语意义或用法辨析”或“翻译句子”类试题中。常见的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及被动句。在翻译重点句子时,把握省略成分,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含义。 【知识点】 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省略主语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4.省略介词“于” 寓(于)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5.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

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禹锡终易连州(交换) B.以男女质钱(抵押) C.宗元革其乡法(革除) D.营护其丧及妻子(护送)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请以柳州授禹锡 / 何以战 B.必为名士 / 自立为将军 C.革其乡法 / 行拂乱其所为 D.乃出私钱赎之 / 乃下令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②著述之盛,名动于时。(省略主语) 4.从文中可以看出柳宗元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材料分析。

高中语文: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表示疑问 1.如…何;若…何;奈…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若太行、王屋何?——以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铲不平, 还能把大山怎么样呢?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凭着(你)剩下来的一点时光和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毁掉,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虞姬,我把你怎么办呢?(我怎么安顿你呢?)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2.“庸……乎”——“哪里需要……呢”“难道……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庸迟乎?——难道晚吗? 夫庸为智者乎?——难道算是智者吗? 3.“独……耶”、“独……哉”——“难道……吗”。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4.“何以……为”“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为”是助词,表反问,“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哪里用得着告辞呢?) 5.“何……之有”——“有何……”的倒装,“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6、“不亦……乎?”——“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不为……乎”——“不算是……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8.“岂……乎(哉)”——“难道……吗?”、“怎么……呢?”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9.“非……欤”——“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 10.“宁……耶”——“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11.“何所”——“所……者为何”,“……的(人、事、物)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木兰你想的是什么 12.“其……乎(邪)”——“大概……吧?”“难道……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他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难道是真的没有马吗?大概是不懂得马吧?) 1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二)表示比较 1.“孰与”、“与…孰…”——“孰”做疑问代词,译作“谁”“哪个”;“孰与”、“与…孰…”是表比较,翻译为“与…相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713056679.html,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 作者:朱忠乐 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24期 《考试大纲》指出,在中学阶段,学生应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宾语前置句属于倒装句的一种(其他几种分别为: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了解并掌握宾语前 置的文言句式,对学生正确翻译句子,了解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针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的宾语前置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归类分析。 从大的方向来看,宾语前置一般分为两大类型,即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的情况有两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两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否定句”和“代词”。这是判断文句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准之一。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无论句中是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还是有表示否定的动词“无”、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都叫否定句。如果在这种句子中,它的宾语是代词,那么,宾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一句中有否定代词“莫”和代词“之”,宾语“之”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以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其正常语序应该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翻译为“保全百姓而称王,没有谁能够抵挡他”。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两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疑问句”和“代词”。这也是判断文句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准之一。在古代并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所以在阅读古文典籍的时候,文句句末并没有问号,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疑问代词来判断它是不是疑问句。在古代汉语里,疑问代词一般有“何、谁、恶(作代词时读wū)、安、焉、胡、奚、曷、孰等”。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句中有明显的问号提示,同时又有疑问代词“何”,所以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其正常语序应该为“大王来操何”,翻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东西没有”。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判断动词宾语前置的标准是“在否定句或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时候要前置”。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整个句子是否定句或疑问句,也不会把宾语前置。如“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 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一句中虽然出现了不定代词“莫”,但不属于宾语前置。 2.常用的代词有“我”“吾”“余”“彼”“女”“尔”“之”等,有些词(如“君”“子”“等”)虽然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因为它们终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即使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也不前置。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句中,“君”在这里作名词,所以这句话不属于宾语前置。

最新特殊句式经典例题1

最新特殊句式经典例题1 一、初中英语特殊句式 1.---David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recently. ---______.He has been working hard for a few months. A. So is he B. So he is C. So has he D. So he ha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大卫最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的确如此,好几个月他一直在努力学习。So + 主语 + 助动词/系动词/情态动词,前后主语一致,表示对前面提到的事情予以肯定,译成“某人确实是这样”。 So + 助动词/系动词/情态动词+ 主语,表示提到的情况也适用于后者,译成“某人(物)也是如此,根据题意,前后为同一个人,且时态要一致。故答案选B。 考点:考查so+主谓结构的用法。 2. , volunteering is both a chance to help others and a good way to develop ourselves.So you'd better make time to volunteer. A.To my surprise B.To be honest C.To start with 【答案】B 【解析】 考查介词短语的辨析。后面内容是对volunteering的解释,属于事实。因此用To be honest (说实话)。 3.(题文)--I think you are different now. --of course,times have changed,and . A.so have I B.so I have C.neither have I D.neither I have 【答案】A 【解析】 句意:——我认为你现在不一样了。——当然,时代变了,我也变了。“so+系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主语”结构,为倒装语序,意为“……也……”,此结构表示前句叙述的情况也同样适合后句的人或物,此结构中前后句的主语为不同的人或物;如果前一句是否定结构,就用neither+ 倒装结构;如果是对前面情况的一种肯定,主语为同一个人或物,就用so + 主谓结构。此句表示后者“我”与前者“时代”一样,也改变了,故答案为A。 点睛:so,neither引导的倒装句的用法。 so, neither引导的倒装句,为了避免和前一句话的内容重复,英语中习惯用so, neither引导的倒装句。 1. So+ be (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表示某人也是如此。 如:Mike has bought some foreign stamps, so has Bob. = Bob has bought some, too. Neither+ be (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表示某人“也不”。 如:Mother has never been to Japan, neither has Father.=Father has never been to Japan, either.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 +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高中语文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例,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例,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者,……”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样的判断句比较少。例,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都有省略句。文言文中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凝练,所以省略句出现得更加频繁。中学课本中出现的省略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主语的省略 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主语,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如果不断重复前边的词句就会显得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会多起来。主语的省略大致有以下三种。 1、承前省。如: (1).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承接前面的主语“疾”省略。译: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承接前面的主语“木”省略。译:木材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烤把它变成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木)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啊! 2、蒙后省。如: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主语“公”省略。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对话中,根据对话的情境,对话双方都明确所指,亦不会令读者产生歧义的内容作主语,可以省略,如: (1)、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舍人们)曰:“(廉将军)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这种情况,读者可根据对话内容自觉补全省略的主语。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谓语的省略 谓语是一个句子中最主要的成分,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省略谓语的情况都相对较少。在语言高度凝练的文言文作品中,如果前后相连的句子用的是相同的动词作谓语,后面句子的谓语则往往省略。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谓语如:(2)、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译: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来舞剑(作为娱乐)吧。 宾语的省略 文言文中省略宾语是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特别是代词“之”作宾语,常常被省略。常见的有动词宾语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两种情况。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1、动词宾语的省略 (1)、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译:私下里会见张良,把项羽将要攻打刘邦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2)、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译:有了志向,不跟着(别人)中途停止,然而力量不够的人,也不能到达。 (3)、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因为蔺相如功劳大,所以升(他)做上卿。 2介词宾语的省略

语法填空特殊句式

语法填空特殊句式

语法填空特殊句式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语法填空之特殊句式和固定搭配 专题一特殊句式 考点1. 强调句 强调句型的基本结构为:It is/was+被强调部分+that/who... 使用强调句型的几个注意事项: (1)被强调成分是主语,who/that之后的谓语动词应该在人称和数上与原句中的主语保持一致。 It is I who am right. 对的是我。 It is he who is wrong.错的是他。 It is the students who are lovely.可爱的是学生们。 (2)被强调成分即使是在句子中作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也不能用when, where, because,而要用that。 It was in front of the bank that the lady was robbed.那位女士是在银行前面遭遇抢劫的。 It was because of the heavy rain that he came late.他是因为下大雨来晚的。 (3)被强调成分是作主语的代词时用主格,是作宾语的代词时用宾格。 It was he that helped me yesterday.昨天是他帮助了我。 It was me that he helped yesterday. 他昨天帮助的是我。 (4)被强调部分既包括人又包括物,用that不用who。 It was the things and people that they remembered that they were talking about.他们谈论的是他们记得的人和事。 注意:助动词do, does, did用在动词原形前,用来对谓语动词进行强调。 . Do come here tomorrow. . He does study hard. 【易混易错】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八年级语文 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分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高考的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特殊句式答案

粤教版必修一至五文言文复习资料(特殊句式) 一、分析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恐年岁之不吾与:吾,宾语前置 2.肇锡余以嘉名:以嘉名,状语后置) 3.纫秋兰以(之)为佩: 省略句 4.誓天不相负:“相”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 5.君既若见录:“见”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 6.络绎如浮云:介词结构后置句 7.踯躅青骢马:主谓倒装,应为“青骢马踯躅” 8.仕宦于台阁: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台阁仕宦” 9.便复在旦夕: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便在旦夕复” 10.为仲卿母所遣:“为……所……”表被动,被动句 11.同是被逼迫:被动句,“被”式 12.渐见愁煎迫:被动句,“见”式 13.出置南窗下:省略句,“南窗”前省略介词“于” 14.汝是大家子:判断句,“是”式 1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判断句 1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判断句 17.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 18.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判断句 19.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判断句 20.输来其间: 被动句 21.函谷举 :被动句 22.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 23.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定语后置 24.钉头磷磷 :定语后置 25.瓦缝参差 :定语后置 26.管弦呕哑 :定语后置 2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28.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29.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0.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1.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省略句 35.剽掠其人 :省略句 36.可怜焦土 :省略句 3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省略句 38.游于赤壁之下:介词结构后置句 3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 4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结构后置句 41. 寄蜉蝣于天地:介词结构后置句 42.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结构后置句 43.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结构后置句 44.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 45.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46.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47.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48.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9.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50. 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51.苟非吾之所有:判断句 5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53.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5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句(省主语“余”) 55.借书满架:省略句(省主语“余”) 56.吾儿,久不见若影: 省略句(省主语“吾”) 57.使不上漏:省略句(省兼语“之”) 58.明月半墙:省略句(省谓语“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