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态学 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 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 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 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

系统的定义

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有两个以上的组分

☆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

☆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系统的结构特点

☆边界:使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

☆水平结构: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系统的层次越低,组分间的联系越密切,组分间的量比关系也越严格)

☆垂直结构:系统的层次与空间排列方式(系统有不同的层次,组分、元素、子系统、大子系统)

系统的功能特点

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

1+1>2或1+1≠2

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a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

b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特点

☆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

☆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

☆时间变化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

农业生态系统定义

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系统组分: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系统输入: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

☆系统输出: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

☆系统功能: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

☆系统调控: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

农业效益的构成

社会效益(social effect):指农业生产为社会提供基本需求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各种农产品和就业机会等

经济效益(economic effect):指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经济收益及国家税收收入

生态效益(ecological effect):指农业生产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通常包括资源耗费速度、环境保护效果和景观美化程度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系统结构组成规律,组分结构以及它们在不同层次水平的相互关系;

研究系统功能运转规律,即能量、物质、价值、信息的流通途径及效率;

研究系统调控规律,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规律以及人工调控原则与措施;

应用实践,因地制宜建设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技术

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元素。这种元素不但直接限制植物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因子的效应。

Shelford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对每一种生物来说, 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与下限, 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Odum及其他学者对耐性定律的重要补充

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宽窄不同

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宽窄不同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阶段性

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同等重要性、不可替代性

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会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影响生物的分布

生活型(life form)定义

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态型(ecotype)定义

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异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可以遗传)分类:根据主导因子的不同划分(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研究意义

为选种、育种、引种等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对研究生物的生态适应机制与物种进化有重要意义

生境

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生态位定义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在时

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亦即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与角色

高斯竞争排斥原理

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两个物种的生态位越相似,竞争越激烈

意义

建立农田复合群体时,注意物种的选择与搭配(生态位差异),以减少不利竞争作用,充分发挥物种间的有利互补作用

结合生态位理论,阐述高斯竞争排斥原理

同一生境中的群落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

同一生境中能够生存的相似物种相似性有限,会发生生态位分离

为了减缓竞争,同一生境中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物种时,尽量选择生态位上有差异的类型。

种群(population) 概念

种群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

意义

在生物资源利用、保护、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调控等方面的作用

生物群落

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群落的演替含义

指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环境随时间的推移发生有序变化的现象

群落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群落多样性是影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稳定性:

较丰富的物种和物种个体的均匀分布;

较复杂的种间关系;

较多且交错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较多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路径;

较强大的反馈系统,可减少群落的波动

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量

内禀增长率又称为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指种群在不受空间、食物的限制,并排除了天敌、疾病、其他种群的生物危害、干扰,处于最佳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且具有最适密度和稳定年龄分布时表现出的最大增殖速度。

种群在一定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为该环境条件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

简述r对策和K对策生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属于K选择类的生物:个体较大,寿命较长,存活率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 水平。但增长率r 低,自平衡时间长,容易灭绝,如大象、恐龙等。

属于r选择类的生物:个体较小,寿命较短,存活率低,增殖率r高,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其种群密度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虽然竞争能力低,但增长率r高,返回平衡水平的反应时间短,灭绝危险小。如细菌、杂草等。

农业生态系统r—K对策类型者的合理配置

利用r-生物加速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损失,增加次级产品的输出

利用K-生物稳定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之间的关系有那些,举例说明

相互作用可归为两大类:即负相作用和正相互作用类,负相互作用使受影响的种群增长率降低,但并不意味着有害。

竞争(草履虫)、捕食(天敌治虫害)、寄生(赤眼蜂防治棉铃虫、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用于防治玉米螟、大豆食心虫、松毛虫。绿僵菌金龟子幼虫。放线菌病毒)

偏害作用(乔木与灌木;地衣、苔藓与树木)

偏利(乔木与灌木;地衣、苔藓与树木)

原始合作(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间套作、玉米与马铃薯的间套作、立体种养,稻萍鱼组合)

互利共生(反驺动物与细菌)/无影响

群落演替

指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环境随时间发生有序变化的现象

特点与趋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可逆过程

生物多样性3个主要层次: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景观

狭义的景观是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广义的景观则没有地域空间范围的原则性限定,包括从微观到宏观不同空间尺度上,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景观元素有三种类型:

斑块(patch) 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走廊或廊道(corridor) 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基质(matrix) 相对面积大于景观中斑块和廊道的景观要素,是景观中最具有连续性的部分,往往形成景观背景。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包括4个方面:

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①从野外到城镇范围内景观的空间格局和结构;

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如动物活动等)。②空间格局和景观过程的联系;

景观变化: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③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过程和变化的影响;

景观管理: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④尺度和干扰对景观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理论基础是整体论(holism)和系统论(system theory)

一般说来,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

自组织理论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

边缘效应或边际效应(edge effect)

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两侧生态系的共同影响和交互作用而表现出与斑块内部不同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的现象。

边缘物种(edge species)

需要稳定而相对单一环境资源条件的内部物种,往往集中匀在斑块内部,而另一些需要多种环境资源条件或适应多变环境的物种,主要集中在边际带

生态系统的结构

指生态系统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物流顺序关系。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含义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营养级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食性环节。基本形式:植物草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微生物

链加环类型

1)生产环,增加的新环节可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如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畜牧渔养殖业

2)增益环,新环节转化的新产品本身并不能直接作为产品,但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如用粪、沼气养殖蚯蚓、蝇蛆,用于喂猪、鸡、鱼

3)减耗环,新环节可减少生产环的耗损,提高系统的效益。如引入天敌,减少生产损耗

4)复合环,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功能的环节。如建立沼气池;稻田养鱼,增产、灭草灭虫减耗,同时增加动物产品

5)加工环(加环特例):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如编织篮、筐、草帽、凉席、密度板、燃料等

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

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同一群落中不同类型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层配置,即成层性,最基本的外貌特征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含义:群落中各物种在水平空间方向上的配置状况。主要特征:斑块状镶嵌,即不均匀分布。交错区、边缘效应、利用价值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指在生态系统内合理安排各种生物使他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的时间相错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在农业生产中,调节时间结构的方式为间作、轮作、套作、轮养、套养等,同时农业生产模式的演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也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

光能利用率

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干物质中所积累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之比。反映初级生产能量转换效率的重要指标能量转化效率(生态效率)

食物链各营养级上能量的转化效率,即某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与前一营养级所持有的能量之比。

能量传递的1/10定律:大致1/10能量转移到下一营养级,采食时的选择浪费和呼吸及排泄,

生态金字塔

营养级由低到高,各级生物个体数目、生物量或所含能量就呈现出下多上少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塔。根据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三种(认识进化过程)数量金字塔:捕食食物链,大食小,可比性差。如小食大、寄生食物链不好用。

生物量金字塔:营养级之间生物的生活周期差异不大,陆地捕食食物链,小食大,较易观测,大多适合。寄生、水生不太好用。繁殖速度慢捕食速度快时不适用(海藻-浮游动物-鱼)

能量金字塔:表达了生态系统能量转移的本质,通用。

生态金字塔意义:十分之一定律的直观和通俗表达。

同一营养级内

同化效率=同化量/摄食量

组织增大率=生产量/同化量

生态增长率=生产量/摄食量

不同营养级之间

同化效率=上一级同化量/本级同化量

摄食效率=上一级摄食量/本级摄食量

生产效率=上一级生产量/本级生产量

利用效率=上一级同化量/本级生产量

决定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生物因素:群落结构、类型与品种

非生物因素:光照、水分、热量、养分、病虫害

初级生产力的改善方向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就是提高E%

选育高光效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合理密植,建立和调控作物群落结构

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可持续生产体系

提高栽培管理技术,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次级生产

指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生长发育、繁育后代的过程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畜禽对饲料转化效率的决定因素

畜禽的种类与品种:不同动物取食同种饲料的能量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存在很大差异

饲料的质量:同种动物取食不同饲料的能量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饲养管理方法与水平

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减少农业生态系统养分的流失;

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膳食结构;

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机能;

提高农产品经济价值,促进农业增值和农民增收

次级生产力的改善方向

饲料:发展专用饲料作物生产、利用秸秆饲料、推广全价配合饲料等

品种与类型:培育和推广优良畜禽渔品种、调整种群结构与增加高转化效率种类的比例

饲养环境条件:适度集约养殖、加强养殖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能量消耗

生态综合养殖模式:增加(腐生)食物链环节、发展沼气、混合养殖、多级利用等

人工辅助能的作用

绝大部分不能直接转化为食物链中的生物化学潜能

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中某些限制因子,减少能量损耗,促进初级生产生物质能的形成及其在食物链中的转化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系统生产力

太阳能(直接辐射)生理辐射50% 太阳常数8.12J/cm2/min 4.268MJ/M2/Year 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以外,对生态系统所补加的一切形式的能量统称为辅助能辅助能的类型

自然辅助能

人工辅助能: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直接工业能、间接工业能)

辅助能转化效率——产投比

指系统产出生物能与投入辅助能之间的比值

辅助能投入水平

指系统单位时间内辅助能总投入量。随辅助能投入水平的增加,能量产出水平相应增加,但产投比不一定增加

辅助能投入结构

指某类型辅助能投入量占系统辅助能总投入量的比例。工业辅助能所占比例的增加是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过度的明显标志,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

人工辅助能的合理投入原则

充分认识滥用辅助能会对农业生态系统带来负效应;

注意保护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维持机制,发展良性循环生态农业;

依靠现代科技技术,优化人工辅助能投入,减少不必要的辅助能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投入效率和经济效益,保障农业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能值分析(20世纪80年代由H.T.Odum创立)

在能流分析基础上,将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商品、燃料、产品、服务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能量统一使用同一单位(太阳能焦耳)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太阳能值

某种类别能量转换形成过程所需要的太阳能的量,称为该能的太阳能值,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ej)

能值转换率

每焦耳某种能量所含的太阳能值之量(单位:sej/J),是衡量不同类别能量的能质和能级的尺度。如风的能值转换率为625 sej/J,煤炭为40000sej/J ,电力为159000 sej/J

生态系统的能流,是从量多而能质低的等级向量少而能质高的等级流动和转化,能量数量的递减伴随着能质和能级的增加

太阳能值=土地面积×年太阳光能平均辐射量×太阳能值转换率;

风能值=高度×空气密度×涡流扩散系数×风速梯度×土地面积×太阳能值转换率;

雨水势能能值=土地面积×平均海拔高度×降雨量×雨水密度×重力加速度×太阳能值转换率;

雨水化学能值=土地面积×降雨量×吉布斯自由能×雨水密度×太阳能值转换率;

表土损失能值=(土地面积×表土侵蚀率-植被演替面积×表土形成速率)×太阳

能值转换率

能值投入结构指标

系统各类型投入能值占总投入能值的比例

能值投入水平指标

能值密度:EmU / A (单位: sej/m2)

人均能值用量:EmU / P (单位: sej/人)

能值投入效率指标

净能值产出率(EYR):即系统产出能值与系统购买能值之比

能值/货币比率(Energy /$Ratio):单位货币相当的能值量,由一个国家年能值利用总量除以当年GDP而得 (单位:SEJ/$)

可持续发展性指标

环境负载率(ELR):系统购买能值与不可更新资源能值的和与可更新资源能值之比,即(EmF+EmT+EmN) / EmR

能值可持续指标(ESI):系统能值产出率与环境负载率之比,即EYR/ ELR能值理论的意义:

1) 把能量的数与质区别开来;

2) 以能值为量纲,通过能值分析可以将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包括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建立起联系,进行综合分析,为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定量方法

能值分析将能量分析方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丰富发展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不同生态系统内,各种物质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通过吸收、固定、释放、迁移、转化而不断流动和循环,构成物质循环质量与能量作为一个统一体,遵循“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其总量在任何过程中都是保持不变的守恒量

地质大循环

指化合物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队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经过五大自然圈循环后,再被生物利用的过程。特点: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的循环

生物小循环

生态系统环境中的元素或化合物被生物利用后返回环境,不经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又相继被生物利用的过程。特点: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

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碳循环

氮的固定

生物固氮:由共生固N菌、自生固N菌和蓝藻等低等原核生物把大气中N2转化成NH3和离子态氮的过程

高能固氮(或物理固氮):指雷电、太阳高能辐射、火山爆发等使大气中N2转化成NH3或NO3-的过程

工业固氮(或化学固氮):用高温、高压和化学催化的方法将N2转化成NH3的过程

N循环的几个主要过程

生物有机氮合成:无机态氮NH4+和NO3-合成植物体内蛋白质的过程

氨化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NH3的过程

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在有氧条件下将土壤中的NH3 或NH4+氧化成亚硝酸盐、硝酸盐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N2O和N2的过程水体富营养化

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原因

工业污染

生活污染:农村生活污染逐渐成为主要污染源

农业污染

农田生产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通过径流和淋溶及农田排水进入河道;

畜禽养殖业废水与畜禽粪便未经处理排入河道体,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

水产养殖业,规模型网围养殖迅速发展,养殖结构单一,饵料投入大,密集度高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源头防治——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制定营养物质排放标准,实施排放总量控制

工业污水的达标排放

生活污水与垃圾的收集与处理

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发展生态农业

农田生产化肥总量控制与施肥技术改善

畜禽养殖业污水处理与粪便综合利用

水产养殖业控制养殖规模和合理养殖结构,发展生态混合养殖模式末端治理——降低内源性营养物质

物理方法:机械除藻、注水稀释、底泥疏浚等

化学方法: 使用凝聚沉降剂和化学除藻剂等

生物-生态方法:投放微生物制剂、种植水生植物、增加滤食性鱼类和软体类、恢复和重建滨岸带湿地系统等

综合防治更有效

控释肥

通过各种机制,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释养分释放速度和释放量,使养分释放曲线与作物需求相一致

酸雨

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为酸性湿沉降酸沉降,包括酸性的湿沉降(含硫酸盐和硝酸盐的酸雨、酸雪、酸雹、酸雾等)和干沉降(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物等气态酸性物)

酸雨的危害

引起土壤酸化,导致土壤营养元素和盐离子大量流失,有机质矿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促使土壤有毒有害金属元素的活化和积累,抑制植物生长;抑制土壤微生物和酶类的活性,影响物质再循环

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降低产量和品质,植物动物微生物都有适宜生长环境要求

降低森林、草地、水生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退化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及通过食物链间接危害人类;还有危害公共设施等

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CO2、CH4等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加强而导致的全球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等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变化

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源

稻田CH4排放

农田N2O的直接与间接排放,直接包括施用的氮肥、有机肥与秸秆还田的N2O 排放;间接指农田氮的淋溶或径流损失,另外还有田间直接焚烧作物秸秆的排放畜禽(反刍)动物消化道CH4排放

畜禽粪便CH4与N2O排放

农田施用石灰(酸性土壤地区)和尿素过程的CO2排放

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污染

化学性质不活泼、难以被微生物降解与迁,易被土壤吸附与络合残留于土壤耕层,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在生物体内富集而致害

危害:如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汞污染)和骨痛病(镉污染)

生物放大作用(又称生物浓缩作用)

有毒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进入生态系统后,沿着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并逐渐累积,致使营养级愈高,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愈高最终造成毒害的现象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

外源污染

工业污染:工业三废排放

生活污染:城镇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排放

内源污染

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污水灌溉、畜禽粪便等,如磷肥以磷矿石为原料,除P2O5外,同时也含有多种有毒元素

控制、减少各种污染源向土壤的排放

建立工业园区: 远离河道、水源、农田等生态敏感区及生活、商业区

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无污染、轻污染的产业

改造生产技术: 实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达标排放及控制排污总量,加强监督监测管理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化学方法:施用改良剂,如石灰、碳酸钙、磷酸盐等,通过生物还原反应和吸附固定反应等提高土壤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

物理方法:客土法、换土法、淋洗法、焚烧法等

农艺措施:灌水、施肥及改种作物类型等,效果不显著,需配合其他措施生物方法: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

利用特定的生物吸收、转化、清除环境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

特点:投资低、效益高、治理较彻底(无二次污染)、适用面积大、应用方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类型: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及动物修复

关键技术:搜集对污染金属具有特定吸收富集功能的超富集体生物材料或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超富集转基因生物

氮沉降

N淋溶

生态平衡、生态失调、生态重建、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生态失调: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压力或冲击,系统的平衡受到影响,如果这种压力或冲击超过了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时,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或消灭,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系统衰退或崩溃。

生态重建:生态平衡失调时,为了防止系统逆行演替,人们工具生态失调的调整,通过相应的调节和控制,使破坏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并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控机制:包括内源稳定性机制和外源调控机制。内源稳定性机制:农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外源调控机制:人们利用等衡调控原理,在一定技术条件或投入限量下,力求使农业生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功能均衡地发展到一定水平使系统功能最佳。

资源(Resource )

广义: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狭义:仅指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分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或人力资源

农业资源(Agricultural resource )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

生态足迹法

含义: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的某一区域人口生存消耗所需的土地面积。

计算公式:区域生态足迹 = 总人口×人均生态足迹,即EF=N ×ef

基本思路:从区域需求方计算生态足迹需求的大小,从供给方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然后将二者加以比较,得出生态赤字或盈余大小

将土地划分为六大类: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化石燃料用地、水域(假设条件:假设六大类生物生产性土地在空间利用上是互斥的,即“空间互斥性”)

人均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

I ——为消费项目的类别

Ai ——第i 种消费项目的土地标准占用面积,即折算后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Mi ——区域内某种物质的消耗总量

Si ——世界平均单位面积该物质的产出水平

i

i i i i S M A N

A ef //==∑γ

γi ——均衡因子,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也叫等价因子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含义:一定区域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计算公式:生态承载力=总人口×人均生态承载力,即EC=N ×ec

EC ——区域总生态承载力

ec ——人均生态承载力

bj ——人均j 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yj ——产量因子

生态赤字或盈余的计算

生态赤字或盈余 = 生态承载力(供应)-生态足迹(需求) = EC - EF 当EC 大于EF 时,则产生生态盈余;

当EC 小于EF 时,则产生生态赤字

生态足迹法的主要缺陷

贸易调整不足

缺乏动态性

明显的生态偏向性

土地功能互斥与现实有一定矛盾

模型参数选择的弹性不足

生态足迹账户涵盖不全面

收益递减规律

单位土地的收入随某一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经济现象

生态足迹: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区域人口生存消耗所需要的土地(水域)面积。

成本外摊

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生态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造成系统成本核算小于全部实际成本,生产规模过大

j

j j Y b ec γ∑=

收益外泄

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使自然资源增殖,改善了资源环境,但不能在系统核算中体现的现象。造成系统收益核算小于全部实际收益,生产规模过小

在农业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三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效益的表现特点:社会效益是最直接最迅速的表现;经济效益表现较缓慢;生态效益表现相当长远和间接

关系的实质:农业近期、中期和长期效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有矛盾与统一的两面

矛盾:过分强调一方,就会损害另一方或两方

统一: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可持续农业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1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当代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需要的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

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高效优质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模式

定义: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在实践中形成的比较成功的、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形式

分类:(一)农业生态环境制约问题的缓解模式;(二)农田物质循环利用模式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概念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依据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遵循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特定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部署。

包括各行政区的生态农业规划、生态园区发展规划、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农场生态规划等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协调共生原则递进性原则区域分异原则可行性原则农业现状的优势与制约因素诊断

又称SWOT 分析,指规划对象自身的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及面临的机会( opportunity ) 和威胁( threats ) 的分析

优势分析:区位优势、社会经济基础、污染负荷较轻的工业体系、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人文优势等方面

制约因素分析:资源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环保意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实力不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负面影响

三清工程

清洁田园工程:林网覆盖率、标准农田建设、农药污染控制、化肥污染控制、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等工程

清洁水源工程:河道疏浚工程、工业“三废”治理、水土保持工程、规模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达标排放工程、外来入侵生物灭除工程等

清洁家园工程:生活能源工程、改厕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环境绿化工程等

常规的农业现代化实质:

是用资金和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能)的集约使用,代替传统的对土地和劳力的集约使用;向农业投入大量的商品辅助能,以提供农机、燃油、化肥、农药、灌水等。

论述国内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的不同

目的和目标不同:中国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将传统农业生产体系转变成具有多目标,多功能,并以耗散结构方式构成的农业生态经济运行体系;其总体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全部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三大效益”高效持续发展

运行机制不同:中国生态农业的运行机制是按农业生态经济原理和相关原则,以及国家农业政策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既通过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促进农业自然再

2020年土木工程材料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年土木工程材料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2分) 1.堆积密度是指粉状或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2、水泥活性混合材料是指磨成细粉后,与石灰或与石灰和石膏拌和在一起,并加水后,在常温下,能生成具有胶凝性水化产物,既能在水中,又能在空气中硬化的混和材料。 3.砂浆的流动性是指砂浆在自重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流动的性质。 4、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指按标准方法制作和养护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强度总体分布中具有不低于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值。 5、钢材的冷弯性是指刚才在常温下承受弯曲变形的能力。 6、石油沥青的针入度是指在规定温度25℃条件下,以规定重量100g的标准针,经历规定时间5s贯入试样中的深度。 例1-2某石材在气干、绝干、水饱和情况下测得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74,178,165mpa,求该石材的软化系数,并判断该石材可否用于水下工程。:P1[2S9O"w3q 答:该石材软化系 例4-2石灰不耐水,但为什么配制的石灰土或三合土却可以用于基础的垫层、道路的基层等潮湿部位?/D(]$S4A)\6F%s' V*a)p

答:原因1.石灰土或三合土是由消石灰粉和粘土等按比例配制而成,加适量的水充分拌合后,经碾压或夯实,在潮湿环境中石灰与粘土表面的活性氧化硅或氧化铝反应,生成具有水硬性的水化硅酸钙或水化铝酸钙,所以石灰土或三合土的强度和耐水性会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适于在潮湿环境中使用。7e-`' p5Y q:j.e 原因2.由于石灰的可塑性好,与粘土等拌合后经压实或夯实,使其密实度大大提高,降低了孔隙率,水的侵入大为减少。因此,灰土或三合土可以用于基础的垫层、道路的基层等潮湿部位 例5-5某框架结构工程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施工要求混凝土拥落度为30~50mm,根据施工单位历史资料统计,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5mpa。可供应以下原材料:水泥: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密度为ρc=3.log/cm3,水泥的富余系数为1.08;中砂:级配合格,砂子表观密度 ρ0s=2.60g/cm3;石子:5~30mm碎石,级配合格,石子表观密度ρ0g=2.65g/cm3。 设计要求: (1)混凝土计算配合比; (2)若经试配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强度等均符合要求,无需作调整。又知现场砂子含水率为3%,石子含水率为1%,试计算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解:(1)求混凝土计算配合比。;^*y)H;B(g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工程材料复习重点期末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1. 常用的力学性能有哪些? 2.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性能试验可以测定金属的哪些性能(四个)? 3.低碳钢的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可分为哪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4.拉伸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应力-应变曲线? 5. 如何从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中获得弹性模量?什么是刚度?弹性模量对组织是否敏感?弹性模量与什么有关?什么是弹性极限?符号是什么? 6. 什么是屈服强度?符号是什么?什么是条件屈服强度?符号是什么?什么是抗拉强度?符号是什么?什么是塑性?表示材料塑性好坏的指标有哪两个?计算公式是什么? 7.生产中,应用较多的硬度测试方法有哪三种?三种硬度测试方法的原理和方法?表示符号? 8.什么是冲击韧性?冲击试验的应用?什么是冷脆现象? 9.什么是低应力脆断?是由什么引起的? 10. 疲劳断裂也属于低应力脆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是疲劳极限? 第二章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 1. 什么是晶体和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在性能上的别?晶体与非晶体是否可以转化? 2. 什么是晶格、晶胞和晶格常数? 3. 什么是金属键?由于金属键的结合,金属具有哪些金属特性?为什么? 4. 纯金属中常见的三种晶格类型是什么?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晶格的晶胞原子数、原子半径和致密度是多少?能够画出各自的晶胞示意图(图2-6(a)、2-7(a))。α-Fe和γ-Fe分别是什么晶体结构? 5. 合金的定义?组元的定义?相的定义?固态合金中的相有哪两大类?什么是固溶体?固溶体按溶解度分为哪两类?按溶质原子在晶格中的分布情况分为哪两类?什么是固溶强化?固溶强化原理是什么?什么是弥散强化? 6. 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那三类?点缺陷包括哪几种?点缺陷对金属力学性能(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有什么影响?位错对金属的性能有什么样的影响?面缺陷有哪两种?对金属的性能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章金属与合金的结晶 1. 结晶的定义? 2. 什么是过冷度?金属结晶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过冷度与冷却速度的关系? 3.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或结晶规律)包括哪两个过程?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吗? 4. 金属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随着晶粒的细化而(提高还是降低)?工业生产中,为改善其性能,通常采用哪些方法来细化铸件的晶粒? 5. 纯金属和合金的结晶过程有什么不同?冷却曲线和相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 6. 什么是二元匀晶相图?什么是二元共晶相图?二元共晶反应和二元匀晶反应有何不同?认识图3-16中的点、线和相区。会分析图3-16中四种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为学习铁碳合金相图做准备。 7. 什么是枝晶偏析?为什么会产生枝晶偏析?用什么方式消除枝晶偏析? 第四章铁碳合金相图 1. 铁碳合金的基本相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固溶体?哪些是金属间化合物? 2. 能够自己换出图4-5简化后的铁-渗碳体相图(包括点、线、温度、成分、相区)。能够写出共晶反应和共析反应(包括反应相、生成相、相的成分、反应温度、生成的组织组成物的名称和相貌)。相图中点和线的含义。 3.铁碳合金可以分为哪三类?其成分分别是什么? 4. 能够分析钢的3种典型铁碳合金(共析钢、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的结晶规程(包括绘制冷却曲线、每一转变过程在的显微组织,并用文字解释结晶过程)。能够画出典型合金室温下的平衡组织。 5. 含碳量对钢的力学性能影响(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图4-17。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

土木工程材料期末试题及答案

《土木工程材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亲水材料 2、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3、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 4.合理砂率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25分) 1、水泥的水化反应和凝结硬化必须在()的条件下进行。 2、新拌砂浆的和易性包括()和()两方面。 3、Q235-A.Z牌号的钢中,符号Q表示()。 4、合理砂率实际上保持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和()的最小砂率。 5、钢材的热处理方法有()、()、()、()。 6、材料的耐水性用()来表示。 7、硅酸盐水泥适用于()的混凝土工程。 8、配制混凝土时,若水灰比()过大,则()。 9、砂浆的保水性用()表示。 10、普通碳素钢按屈服点、质量等级及脱氧方法分为若干牌号,随牌号提高,钢材 ()。 11、()含量过高使钢材产生热脆性。 12、材料的体积吸水率()与质量吸水率()存在如下关系:() 13、在100g含水率为3的湿砂中,水的质量为()。 14、普通混凝土破坏一般是()先破坏。 15、砂浆的强度主要取决于()。 16、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宜选用()水泥。 17、矿渣硅酸盐水泥与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比较,二者()不同。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常用的炼钢方法有转炉炼钢法,平炉炼钢法,电炉炼钢法三种。() 2.抗压性能是建筑钢材的重要性能。() 3.洛氏硬度一般用于较软材料。() 4、道路水泥、砌筑水泥、耐酸水泥、耐碱水泥都属于专用水泥。() 5、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以边长150㎜的正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其集料最大粒径为40㎜。() 6、混凝土外加剂是在砼拌制过程中掺入用以改善砼性质的物质,除特殊情况外,掺量 不大于水泥质量的5%() 7、在硅酸盐水泥熟料中含有少量游离氧化镁,它水化速度慢并产生体积膨胀,是引起 水泥安定性不良的重要原因() 8、凡细度、终凝时间、不溶物和烧失量中任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时,称为废品水泥() 9、砼配合比设计的三参数是指:水灰比,砂率,水泥用量。() 10、按现行标准,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得超过45 min。() 四、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在土木工程中普通混凝土有哪些主要优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 林德曼):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大致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 生态密 。 ,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生殖潜能)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 rm。 (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包括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FO)或流入量(FI)占库存总量 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根据受人类干扰和控制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人类训化的生态系统、全人工设计控制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环境组分(能量环境、有机环境、无机环境)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组成。生物组分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3种类群。 植物生态型的划分: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的分布有3种基本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丛的(聚集的)。 种群增长类型:指数型增长,逻辑斯蒂增长。 任何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三种形式:有利、有害、无利无害。 种群调节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能流遵循的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原、林地生产。 测定初级生产力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测定、间接测定。常规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收收获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原料消耗测定法。 碳的储存库:大气圈、陆地生物圈、岩石圈、海洋。 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 生物群落按物种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群落生态主要研究群落的结构、动态变化、内部关系及其分类分布规律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成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坡地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等。

工程材料期末复习资料

工程材料 第一部分 一、填空题 1.建筑工程上使用的绝热材料一般要求其热导率不大于 W/(m·K),吸声材料一般要求其平均吸声系数大于。 2.砼拌合物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和三方面含义。 3.与牌号为30甲的石油沥青相比,牌号为100甲的石油沥青延度较,软化点较。 4.建筑石膏凝结硬化的速度较,凝固后体积将发生。 5.砌筑烧结多孔砖砌体时所用砂浆的强度主要取决于 和。 6.矿渣水泥抗硫酸盐侵蚀性比硅酸盐水泥,其原因是矿渣水泥水化产物中。 7.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硅酸盐水泥的细度要求为,普通水泥的细度要求为方孔筛筛余不得超过10.0% 。 8.花岗岩的主要组成包括、和少量云母。 9.某工程采购一批烧结普通砖,露天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大量砖块开始自动碎裂,这种现象称为,其原因是由于原材料中存在石灰质物质。 10.水乳型建筑涂料所采用的溶剂是,其涂膜的耐擦洗性较。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材质相同的两种材料,已知表观密度ρOA>ρOB,则A材料的保温效果比B材料()。 A. 好 B. 差 C. 差不多 D. 相同 2.高强石膏的强度较高,这是因其调制浆体时的需水量()。 A. 大 B. 小 C. 中等 D. 可大可小 3.砂的细度模数越大,表示()。 A. 砂越细 B. 砂越粗 C. 级配越好 D. 级配越差 4.测定混凝土强度用的标准试件尺寸是()mm. A. 70.7×70.7×70.7 B. 100×100×100 C. 150×150×150 D. 200×200×200

5.水泥安定性即指水泥浆在硬化时()的性质。 A. 产生高密实度 B.体积变化均匀 C.不变形 D.收缩 6.钢筋冷拉后()强度提高。 A. sσ B. bσ C. sσ和bσ D. pσ 7.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大小,常用()来表示。 A. 针入度指数 B. 软化点 C. 针入度 D. 闪点 8.石油沥青化学组分中饱和组分含量增加,沥青的()。 A. 延度增加 B. 稠度降低 C. 软化点提高 D. 针入度减小 9.沥青混合料中填料宜采用()矿粉。 A. 酸性岩石 B. 碱性岩石 C. 中性岩石 D. 亲水性岩石 10.马歇尔稳定度(MS)是在标准试验条件下,试件破坏时的()。 A. 最大应力(KN/mm2) B .最大变形(mm) C. 单位变形的荷载(KN/mm) D. 最大荷载(KN) 三、简答题 1、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有何区别,材料含水后对三者的影响。 2、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矿物组成和各自水化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减水剂?使用减水剂有何技术和经济效果? 4、钢材的冲击韧性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影响因素? 四、计算题 1.车箱容积为4m3的汽车,问一次可分别装载(平装、装满)多少吨石子、烧结普通粘土砖?已知石子的密度为 2.65g/cm3,堆积密度为1550kg/m3;烧结普通粘土砖的密度为2.6g/cm3,表观密度为1700kg/m3。

土木工程材料期末考试试卷(仅供参考)

土木工程材料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16分) 1.桥梁用水泥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指标是( );路面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指标是( )。 2.新拌混凝土工作性的含义包括( )、( )、( )、( )。 3.试验室配合比设计中,应采用三组不同w/c进行水泥混凝土强度检验。一组为计算w/c, 其余两组应较计算w/c增减( )。 4.目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主要有( ) 、( )。 5.我国现行规范采用( )、( )、( )指标表征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 6.马歇尔模数是( )与( )的比值,该值可以间接的反映沥青混合料的( )能力。 7.无机结合料灰剂量的确定与路面结构层位和( )有关。 二.名词解释(32分) 1.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 2.砂率 3.水泥混凝土基准配合比 4.油石比 5.稳定度 6.沥青饱和度 7.动稳定度 8.偏差系数 答案:1.抗压强度、抗折强度2.流动性、可塑性、稳定性、易密性

3. 0.5 4.车辙试验、马歇尔试验5.空隙率、饱和度、残留稳定度 6.稳定度、流值、7.强度标准 答案: 1.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按照标准的方法制作和养护的边长为150mm立方体试件,在28天 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定的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的百分率不超 过5%,即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 2.砂率:水泥混凝土混合料中砂的质量占砂石总质量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3.水泥混凝土基准配合比:在初步配合比的基础上,对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加以试验验证 ,并经过反复调整得到的配合比。 4.油石比:沥青混合料中沥青质量与矿料质量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 5.稳定度: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以kn计。 6.沥青饱和度:压实沥青混合料试件内沥青部分的体积占矿料骨架以外的空隙部分的百分 率。 7.动稳定度:沥青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时,变形进入稳定期后每产生1mm轮辙试验轮行走的 次数,以次/mm计。 8.偏差系数: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工程材料期末考试复习题集

第二章晶体结构与结晶 简答题 1、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哪几种?它们的晶格常数和原子排列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各向异性? 3.在实际金属中存在哪几种晶体缺陷?它们对金属的力学性能有何影响? 4.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工业生产中采用哪些措施细化晶粒?举例说明。 第三章金属的塑性变形 简答题 7、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与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有何异同? 答:相同——塑性变形方式都以滑移或孪晶进行;都是在切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的。 不同点——在外力作用下,各晶粒因位向不同,受到的外力不一致,分切应力相差大,各晶粒不能同时开始变形,接近45℃软位向先滑移,且变形要受到周围临近晶粒制约相互要协调;晶粒之间的晶界也影响晶粒的塑性变形。多晶体的塑性变形逐次逐批发生,由少数开始,最后到全部,从不均匀到均匀。 8.已知金属Pb、Fe、Cu的熔点分别为327℃、1534℃,1083℃、,试估算这些金属的再结晶温度范围?在室温下的变形属于冷加工还是热加工? 9.说明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1)滑移面和滑移方向是原子排列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 (2)晶界处滑移阻力最大; (3)实际测得的晶体滑移所需的临界切应力比理论计算的数值小的多; (4)Zn、α-Fe和Cu的塑性不同。 作业: 1.解释下列名词:滑移、加工硬化 2.塑性变形的实质是什么?它对金属的组织与性能有何影响? 3.何为塑性变形?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那些? 4.为什么常温下晶粒越细小,不仅强度、硬度越高,而且塑性、韧性也越好? 第四章二元合金 1.解释下列名词:合金、组元、相、相图、组织、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晶内偏析。2.指出下列名词的主要区别: (1)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 (2)间隙相与间隙固溶体 (3)相组成物与组织组成物 答:相组成物:指构成显微组织的基本相,它有确定的成分与结构,但没有形态的概念。例:α和β 组织组成物:指在结晶过程中形成的,有清晰轮廓,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区别开的组成部分。例:α、β、αⅡ、βⅡ、α+β。 (4)共晶反应与共析反应 3.为什么铸造合金常选用有共晶成分或接近共晶成分的合金?用于压力加工的合金选用何种成分的合金为好? 答:铸造性能:取决于结晶的成分间隔与温度间隔,间隔越大,铸造性能越差。 压力加工性能好的合金通常是固溶体,应强度较低,塑性好,变形均匀不易开裂。

土木工程材料期末试卷a及答案

****大学2009—— 2010学年第一学期 《土木工程材料》(A )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代码:060213001) 试卷审核人: __________ 考试时间:2012年12月24日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适用于2009级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 学生使用。 2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班级: 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道小题,每小题1 分, 共 15分) 1. 材料的耐水性的指标是 (D ) A. 吸水性 B. 含水率 C. 抗渗系数 D. 软 化系数 2. 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掺入过多的 (C ) A. Ca (OH* B. 3CaO ? AI 2Q ? 6HO C. CaSO ? 2HO D. Mg (OH 2 2. 试拌调整混 凝土时,发现混凝土拌合物保水性较差,应 (A ) A.增加砂率 B. 减少砂率 C.增加水泥 D. 增加用水量 4. 砂浆的保水性的指标是 (B )

A.坍落度 B. 分层度 C. 沉入度 D. 工作度 5. 普通碳素钢随牌号提高,钢材

A. 强度提高,伸长率提高 B. 强度降低,伸长率降低 6. 引起钢材产生热脆性的元素是 7. 在碳素钢中掺入少量合金元素的主要目的是 8. 当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大于设计要求时, 应采用的调整方法为 C. 保持砂率不变,增加砂石用量 D. 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越大越好,故不需调整 9. 普通砼轴心抗压强度 fcp 和立方体抗压强度 fcc 之间的关系为 A.fcp = fee B .聚氯乙烯 C. 强度提高,伸长率降低 D. 强度降低,伸长率提高 A. 硫 B. C. D. A.改善塑性、韧性 B. 提高强度、硬度 C.改善性能、提高强度 D. 延长使用寿命 A. 保持水灰比不变,减少水泥浆量 B. 减少用水量 C.fcpfcc A. 聚乙烯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工程材料总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材料的性能 一、1)弹性和刚度 弹性:为不产生永久变形的最大应力,成为弹性极限 刚度:在弹性极限范围内,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比例常数E称为弹性模量,它是衡量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指标,亦称为刚度。 2)强度 屈服点与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最低应力值,即: 3)疲劳强度:表示材料抵抗交变应力的能力,即: 脚标r 为应力比,即: 对于对称循环交变应力,r= —1 时,这种情况下材料的疲劳代号为 4)裂纹扩展时的临界状态所对应的应力场强度因子,称为材料的断裂韧度,用K IC表示 二、材料的高温性能: 1、蠕变的定义:是指在长时间的恒温下、恒应力作用下,即使应力小于该温度下的屈服点,材料也会缓慢的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而导致的材料断裂的现象称为蠕变断裂 2、蠕变变形与断裂机理:材料的蠕变变形主要通过位错滑移、原子扩散及晶界滑动等机理进行的;而蠕变断裂是由于在晶界上形成裂纹并逐渐扩展而引起的,大多为沿晶断裂。 3、应力松弛:指承受弹性变形的零件,在工作中总变形量应保持不变,但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蠕变,从而导致工作应力自行逐渐衰减的现象 4、蠕变温度:指金属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的时间内产生一定变形量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5、持久强度:指金属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时间内所能承受最大断裂应力 第三章:金属结构与结晶 三种常见金属晶格: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 晶格致密度和配位数 晶面和晶向分析 1、晶面指数 2、晶向指数 3、晶面族和晶向族 4、晶面和晶向的原子密度第四章:二元合金相图(计算组织组成物的相对含量及相的相对量) 1、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 2、二元合金的基本相图 1)匀晶相图(枝晶偏析:由于固溶体一般都以树枝状方式结晶,先结晶的树枝晶轴含高熔点的组元较多;后结晶的晶枝间含低熔点组元较多,故把晶内偏析又称为枝晶偏析) 2)共晶相图 3)包晶相图 4)共晶相图 3、铁碳合金 铁碳合金基本相 1)铁素体 2)奥氏体 3)渗碳体 4)石墨 第五章金属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1、单晶体塑性变形形式 1)滑移 2)孪生 2、加工硬化: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上升而塑性、韧性下降,即为冷变形强化,也称加工硬化。 3、铁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为4500C,故即使它在4000C的加工变形仍应属于冷变形;铅的再结晶温度在00C以下,故它在室温的加工变形为热变形 第六章:金属热处理及材料改性 1、本质粗晶粒钢:对于碳素钢,奥氏体晶粒随加热温度升高会迅速长大,这类钢称为本质粗晶粒钢 2、马氏体类型的转变 1)马氏体组织形态和性能:马氏体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板条状马氏体,也称低碳马氏体;另一种是在片状马氏体,也称高碳马氏体。 2)马氏体性能:马氏体塑性韧性主要取决于碳的过饱和度和亚结构。低碳板条状马氏体的韧性塑性相当好。 3、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 曲线图CCT曲线与TTT曲线比较:共析钢和过共析钢连续冷却时,由于贝氏体转变孕育期大大增长,因而有珠光体转变区而无贝氏体转变

土木工程材料1 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木工程材料复习题 一、填空 1、石油沥青的主要组丛有油分、树脂、地沥青质。 2、防水卷材按材料的组成不同,分为氧化沥青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合成高分子卷材。 3、低碳钢受拉直至破坏,经历了弹性、屈服、强化、颈缩四个阶段。 4、抹灰砂浆和砌筑砂浆不同,对它的主要技术要求不是强度,而是和易性。 5、石灰膏和熟石灰在砂浆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砂浆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所以也称外掺料。 6、强度等级为C30的混凝土,其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0MP。 7、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热主要由铝酸三钙和硅酸三钙产生,其中铝酸三钙水化热最大。 8、材料抵抗渗透的性质称为抗渗性,其大小可用渗透系数表示,也可用抗渗等级表示。 9、烧结普通砖的标准尺寸为240㎜*115㎜*53㎜,如果计划砌筑10M3砌体需用该砖约5120匹。 10.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用(润湿边角)来表示,材料的吸湿性用(含水率)来表示。材料的吸水性用(吸水率)来表示。 2.石膏的硬化时体积是(膨胀的),硬化后孔隙率较(大)。 3.石灰浆体在空气中硬化,是由(结晶)作用和(碳化)作用同时进行的过程来完成,故石灰属于(气硬性)胶凝材料。 4.硅酸盐水泥熟料中四种矿物成分的分子式是(C3A)、(C2S)、(C3S )、(C4AF)。 5.混凝土的合理砂率是指在(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能使混凝土获得最大的流动性,并能获得良好粘聚性和保水性的砂率。 6.砌筑砂浆的流动性用(沉入度)表示,保水性用(分层度)来表示。 7.钢结构设计时碳素结构钢以(屈服)强度作为设计计算取值的依据。 8、石油沥青按三组分划分分别为(油分)、(树脂)、(地沥青质)。 1.对于开口微孔材料,当其孔隙率增大时,材料的密度(不变),吸水性(增强), 抗冻性(降低),导热性(降低),强度(降低)。 2.与硅酸盐水泥相比,火山灰水泥的水化热(低),耐软水能力(好或强),干缩(大). 3.保温隔热材料应选择导热系数(小), 比热容和热容(大)的材料. 4.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中胶体为(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铁酸钙). 5. 普通混凝土用砂含泥量增大时,混凝土的干缩(增大),抗冻性(降低). 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要确定的三个参数为(水灰比)、(砂率)和(单位用水量). 7.钢材中元素S主要会使钢的(热脆性)增大,元素P主要会使钢的(冷脆性)增大. 8.含水率为1%的湿砂202克,其中含水为(2)克,干砂(200 )克. 9.与建筑石灰相比,建筑石膏凝结硬化速度(快),硬化后体积(膨胀) . 10.石油沥青中油分的含量越大,则沥青的温度感应性(越大),大气稳定性(越好). 11.按国家标准的规定,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应满足(不早于45min)。 12.相同条件下,碎石混凝土的和易性比卵石混凝土的和易性(差)。 13.石灰的陈伏处理主要是为了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 14.钢的牌号Q235-AF中A表示(质量等级为A级)。 15.结构设计时,硬钢的强度按(条件屈服点)取值。 16.选择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时,应选用导热系数较(小)、热容量较(大)的材料,保证良好的室内气候环 境。 17.钢筋混凝土结构用热轧钢筋中光圆钢筋用____HPB___符号表示,带肋钢筋用___HRB__符号表示。 18.钢结构设计时,钢材强度的取值依据为(屈服强度)。σ0.2中,0.2表示的意义为(残余变形为原标距长度的 0.2%时所对应的应力值)。 19.用连续级配骨料配制的砼拌合物工作性良好,不易产生___离析____现象,所需要的水泥用量比采用间断级 配时__多___。 1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 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表一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类别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物构成生物农业生物、人类 环境组分自然环境人工调控 系统稳定性高低 开放性封闭开放 净生产力低高 服从规律自然规律自然和经济规律 第二章 §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成、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很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型的形式: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生活型:指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指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态位:是生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2.2 种群 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空间分布形式:随机型均匀型成丛型(聚集型)

土木工程材料试卷与答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土木工程材料期末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_____ 专业______ 得分_______ 题号 一(10 分)二(15 分) 三(20 分) 四(15 分) 五(20 分) 六(20 分) 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表观密度 2.孔隙率 3.碱-骨料反应 4.矿物掺合料 5.混凝土的耐久性 二、判断题(下列你认为对的打“√”,你认为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 1.材料的含水率越高,表观密度越大。() 2.材料的孔隙率越大,吸水率越高。() 3.具有粗大或封闭孔隙的材料,其吸水率小,而具有细小或连通孔隙的材料,其吸水率大。() 4.材料的抗渗性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密实度和孔隙特征。() 5.气硬性胶凝材料,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

6.三合土可用于建筑物基础、路面和地面的垫层。() 7.水玻璃硬化后耐水性好,因此可以涂刷在石膏制品的表面,以提高石膏制品的耐久性。() 8.安定性不良的水泥应作为废品处理,不得用于任何工程。() 9.强度不合格的水泥应作为废品处理。() 10.混凝土用砂的细度模数越大,则该砂的级配越好。() 11.维勃稠度值越大,测定的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越小。() 12.高铝水泥的水化热大,不能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3.粒化高炉矿渣是一种非活性混合材料。() 14.钢材经冷拉强化处理后,其强度和塑性显著提高。() 15.石油沥青的软化点越低,温度稳定性越小。() 三、单项选择题(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某一材料的下列指标中为常数的是()。 A 密度 B 表观密度(容重) C 导热系数 D 强度2.评价材料抵抗水的破坏能力的指标是()。 A.抗渗等级 B.渗透系数 C.软化系数 D.抗冻等级 3. 检验水泥中f-CaO是否过量常是通过()。 A.压蒸法 B.长期温水中 C.沸煮法 D.水解法 4. 炎热夏季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必须加入的外加剂是()。 A.速凝剂 B.缓凝剂 C.CaSO4 D.引气剂 5.混凝土用砂尽量选用()的砂,从而节约水泥。 A.中砂 B.粒径较大,级配良好 C.细砂 D.粗砂

工程材料期末考试题

. .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机械设计时常用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两种强度指标。 2.若退火亚共析钢试样中先共析铁素体占41.6%,珠光体58.4%,则此钢的 含碳量为约0.46%。 3.屈强比是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 4.一般工程结构用金属是多晶体,在各个方向上的性能相同,这就是实际金属 的各向同性现象。 5.实际金属存在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三种缺陷。实际晶体的强度比理想晶体 的强度低(高,低)得多。 6.根据组成合金的各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合金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 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固溶体的晶格结构同溶剂,其强度硬度比纯金属的高。 7.共析钢加热至Ac1时将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其形成过程包括四个阶 段。 8.把两个45钢的退火态小试样分别加热到Ac1~Ac3之间和Ac3以上温度水冷淬火,所得到的组织前者为马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后者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二、判断改错题(对打√,错打“×”并改错,每小题1分,共10分)()1.随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增高,马氏体转变后,其中片状马氏体减少,板条状马氏体增多。(×,片状马氏体增多,板条马氏体减少) ()2.回火屈氏体、回火索氏体和过冷奥氏体分解时形成的屈氏体、索氏体,只是 形成过程不同,但组织形态和性能则是相同的。(×,组织形态和性能也不同) ()3.退火工件常用HRC标出其硬度,淬火工件常用HBS标出其硬度。(×,退火工 件硬度用HBS标出,淬火工件硬度用HRC标出;) .专业. .专注.

()4.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所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当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体积发生膨胀。√; ()5.表面淬火既能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也能改善其心部组织与性能。(5.×,表面淬火只能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与性能。) (√;)6.化学热处理既能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也能改善其心部组织与性能。(√)7.高碳钢淬火时,将获得高硬度的马氏体,但由于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终止温度在0℃以下,故钢淬火后的组织中保留有少量的残余奥氏体。 ()8.为了消除加工硬化便于进一步加工,常对冷加工后的金属进行完全退火。×,进行再结晶退火; ()9.片状珠光体的机械性能主要决定于珠光体的含碳量。×,取决于珠光体的片间距; ()10.由于钢回火的加热温度在A1以下,所以淬火钢在回火时没有组织变化。×,尽管钢回火的加热温度在A1以下,但是淬火钢在回火时仍有组织变化。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钢在淬火后所得的组织是(A) A.淬火马氏体 B.回火索氏体 C.回火屈氏体 D.索氏体 2.在淬火钢中,当含碳量增加到0.6%以后,随含碳量的增加,硬度增加缓慢, 这是因为(A) A. 随含碳量的增加,残余奥氏体的量增多 B. 随含碳量的增加,片状马氏体的量增多 C. 随含碳量的增加,淬火应力增大 D. 随含碳量的增加,非马氏体的量减少 3.若钢中加入的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左移,则将使钢的淬透性(B) A.提高 B.降低 C.不改变 D.对小试样堤高,对大试样则降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