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释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

儒释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

儒释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
儒释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

儒釋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

時間:2010年4月22日王财贵教授

地點:北京溫特萊酒店

感谢主持人,感谢赞助这次演讲会的董事长们!感谢刚才弹琴的两位朋友!谢谢各位今天来参加我们的演讲会,欢迎大家!(鼓掌)

今天的讲题是“儒释道西四家基本原理”,儒释道西这些学问都是大学问,把这些大学问一次要讲完,是不很容易的。为什么今天要讲大学问呢?因为我们生逢大时代。每个人一定要了解这个大学问,要不然我们对不起我们的时代,我们也对不起自己能够生长在这个时代里。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大时代,这是对整个人类来说的大时代,当然也是对中华民族而说的大时代,乃至对每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大的时代。大时代的“大”怎么来规定呢?因为我们眼前可以面对儒释道西四家的学问,也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的学问都来到我们眼前,我们处在这个时代里面,是全人类有史以来没有的遭遇,套用一句话来说,我们每个人是为一大势所驱使,所谓一大势有各种解法,照今天的说法就是,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所有的文化智慧,现在都展现在我们眼前。不仅是展现在我们眼前,一个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一个有活力的民族,都应该庆幸自己活在这个时代,也都应该负起责任,都应该享受权利,来面对这个大时代的文化,就是你要多多少少去了解这些大学问。全人类自从有历史、有文化以来,假如我们号称五千年,中国有五千年,西方大概也可以算五千年,也就是说中国从孔子算起两千五百年,西方苏格拉底算起也是

两千多年,印度从释迦牟尼算起也是两千多年,所以自从文化的成形开始两千多年,文化成型以前的预备阶段再加上去,东西文化各五千年,合起来是一万年,一万年的人类的高度智慧的表现,都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在一百年以前,东西方因为地理的隔绝、交通的不便,东方人能够继承东方的学问就已经了不起了,西方人一直延续他们的文化也已经了不起了,但是,这一百年来,情况发生了巨变,因为科技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终于交会了,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百年来才生长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刚好遇到这一百年来不同于以往五千年的时代,你不为自己庆幸吗?

人生在世,除了活着之外,还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要活得精神饱满,要活得充实广大,要活得内容深厚,除了让我们的肉体生长以外,你必须养你生命的内涵,必须从内在开发出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在哪里?这是出于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在哪里?这是不容易一下子就了解的。但是,人从本性而来,所开发出的人应当有的内涵,这在一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已经表现出来了,而直到现在这个时代,才完全能够两面具备。什么叫做两面具备?一般人都说中西文化,假如你内心有一种感觉,中西文化好像有一些不同,你的感觉是对的,你是个有感觉的人。而中西文化的不同,假如我们仔细去思考,它的不同有什么意义?——它的不同正好是往两方面去发展,这两方面如果结合起来,可能就是人类总体的文化,或者是人类应该有的文化。可能再也没有别的文化,没有别的智慧了,像这样就是总体的智慧。这个两面,我们说“中”“西”,有的人更进一步,不只是中西,他对中西文化的特质也

能够有些了解,了解在什么地方呢?一般人都说,“科技”与“人文”,这样了解是比说“中”“西”文化更进一步的。你说科技与人文还可以更进一步、更切实、更从根源上讲的,可以说“知识”与“智慧”。一方面是“知识的学问”,一方面是“智慧的学问”。如果科技与人文、知识与智慧这两方面还要把握得更核心、更根源,我们就要进入到哲学的思考。

我们举哲学家康德做例子,康德这样说,人类的理性有两种用途。什么叫做人类的理性?合理的本质叫理性。这个“性”就是本质的意思,本性。而有这个本质,我们也该想到,就是一个潜能,这个潜能本身可以是一个动力,所以这个性就是性能。有其性就有其能,叫性能,人类的理性就是合理的性能。你能够发展出合理的效果,而这个合理的效果分成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思辩的理性”——你能够思考、能够分辨,叫做“思辨理性的应用”。另一方面,叫做“实践理性的应用”,所谓的实践就是对于你生命的品质实实在在地去表现,而代表生命品质的就是你的道德性,乃至一切为你的生命品质提升层次的这些努力,都是来自于你的一种合理的要求,对于人生价值的合理要求,这种合理的要求叫做实践理性。对于你的思考、分别合理的要求叫做分辨理性。人类就是凭这个理性而创造出人文,创造出人类的文化。动物的理性表现是不够的,很微弱的,所以动物就不是理性的指代,我们说它是非理性的。假如我们的人生也往往表现出非理性的行动,也过非理性的生活,你就耽误了你自己,你可以说不是人。所以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西方从亚里斯多德开始就出现“人是理性的动物”的概念,而一直到康德,他才讲

出人类理性有两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假如从思考、分辨——所谓思考分辨最先表现在逻辑,逻辑再运用数学、几何,数学几何再拿来研究事物——就成就科学技术。把数学、几何的逻辑的次序运用在人世之间就成为所谓人文科学。所以西方的成就,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它的根源是思辨的理性。

东方的学问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释道三家的高明之处不在于思辨,不在于科技,乃是在于人类价值的提升,人类智慧的追求。价值提升、智慧追求都要在你现实生命中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做,你才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人生的光明、广大,像这样合理的性能叫做实践的理性。这是理性的两面,从这两种理性的发挥开发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形成现在所谓的中西文化,它都到了我们的眼前,请问,你是要认为这是老天给我们的包袱——我人生也是不满百,为什么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就要承受那么多的包袱——还是你把它认为这是你的福分?——你可以承继人类这两方面的伟大成就,而形成一个更伟大的、更完满的文化心灵,文化智慧,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乃至在整个民族的发展上表现出来。请问当今时代,谁负起这个责任来?谁心里有这样的心态了?我们整个民族一百年来,有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一点?我们整个民族有没有往这个去努力?假如没有,你对不起自己,对不起民族,对不起祖先,对不起整个人类,对不起天地。你小看了你自己,你的气量不够,你没有理想,也就没有志气,你的生命连走第一步都不可能,你耽误了,耽误了自己,耽误了整个民族,可怜的人生。所以不先开你的天眼,你就不可能有恰当的人生方向,你就不可能有生命的成就,那叫做随波逐流,

那叫做浪生浪死,那叫做与草木同朽。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庆幸自己,从今天开始要张开我们的眼睛,提高我们的见识,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人生,什么叫做价值,什么是可追求的!(鼓掌)

这两方面的文化表现,如果落实来讲,它们表现为什么样的学问呢?就表现为儒、释、道、西四家。这些都是人类一万年的智慧表现,我们说这个题目太大了,内容太多了,所以今天我们不讲这些内容的细节部分,我们今天就讲这些内容之所以发生的根源所在。如果讲这四门学问,那是很广大的,中庸说我们做学问道要“致广大而尽精微”。今天我们不能够广大地讲,我们要讲最高深的部分,广大地讲是讲不完的,我们一时吸收不了,所以今天我们讲最高明的部分,既然学问那么大,又要讲最高深的部分,我怎么去了解?其实,最高明的部分就是最简单的部分,所谓大道至简。你连最简单的都不能把握,还能把握那些复杂的部分吗?所以今天就讲最简单的部分,最简单的部分就是它最高深的地方,就是它最基础的地方,最基础的地方也是它最结果的地方、最高的地方,所以最低就是最高。就好像我们要了解长江流域,那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我们今天只要了解长江从哪里发源。长江发源只不过一股泉水,但是如果你不了解长江发源的这股泉水,你就很难了解整个长江流域。我们如果不能了解这些学问从哪一个地方发生出来,就很难把握这个学问的特色,不能把握这个学问的特色,你只在学问的一点一滴上去追求,所追求到的还是枝微末节,到最后还是纷然杂陈,莫衷一是,终究还是不了解这个学问。我们了解儒家吗?什么叫做儒家?我们了解道家吗?什么叫做道家?我们了解佛家吗?什么叫做佛家?我们面对着西方文化,

我们了解西方吗?假如这是个问题,而你不能一口气回答出来,我告诉各位,我们的人生是可疑的,我们有大的迷惑,一直盘踞在心中,我们是不清爽的,人这样过生活,你就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这种生活,你也不知道你的前途在哪里。所以,今天所讲的学问是大学问,又是最基本的学问。

我们现在分成四家来说,刚才讲过又分成东西两方,如果西方文化我们就用一种西方的概念来做总体代表,其实西方文化也可以大略地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希腊传统,一个是希伯来传统。西方的哲学,乃至于他们的科技,以及民主政治,这一切之所以能够这样子丰富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的根源来自于希腊,所以这叫做希腊传统。西方还有一种传统不是科技的,是非科技的,乃至于反科技的。所以西方人不简单,他们不是只有科技,这跟我们一百年来中国人所认识的西方是不一样的,我们一百年来认识的西方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够的。所以没有这个传统,没有传进来,或者传过来很少,叫做希伯来传统,儒释道西的“西”换成“希”,也可以是儒释道希四家,因为西方是“两希”。希伯来传统就是基督教传统,所以西方文化相当完整,他们有两方面的传统。这两方传统如果用刚才康德的话来讲,既可以代表知识传统,智慧传统,又可以代表知识理性跟实践理性。所以千万不要轻看西方,但是今天还要讲,千万不要迷信西方,因为除了西方之外还有东方,西方纵使重视了两方面的传统,但在整个大架构之下,它终还是属于知识传统,东方才是纯粹的实践传统。下面我们一一来讲这些传统、这些所谓的学问的根源在哪里,我们从根源上把握。你可以从根源上出发,一直追寻到它任

何一个细节,假如你从根源出发,而不能够追寻到任何的细节,那么错误出在两方面,第一方面,你的心思、你的能力不够,你追寻不下去。这个可能产生错误,也就是产生你不能了解的细节。但是或许可能是这样,这门学问有它的根源,但是从根源出发,这些表现的人并没有按照根源的基本道理来表现,他违背了自己的本性,如果这样,一个有理性的人去追寻这门学问,追寻到半途会发现他们的结果和根源是不相符合的,我们就可以看见他的结果是错误的,但是既然成为大家,儒释道西四大家,多少聪明才子在这里用心,他难道会有错误吗?他难道会有歪曲吗?所以每一家都可以从根源追寻到任何细节。因此我们把握根源就对了,把握了根源,比较笼统地说就把握了四家,首先来说,就把握了两家,两种理性能够这样把握,你的眼界就大了,你的心量就大了,你的见识就高了,有了这四家的见解在心中,你就不会小气,就不会扭捏,你就会大方。你在这里就可以安你的身、立你的命,因为你知道你要做什么。那并不是叫每个人成天到晚沉浸在这些思想当中,这些思想、这些把握是你心中为人处事的底子、背景,你以这种大方的见识来处理、来过你的人生。比如你从事政治,做一个政治的领导人物,难道你不需要有全人类的眼光吗?你做思想家,你要引导人类思想,难道你不需要有这种全体的见解吗?你假如做企业,心中如果没有这种开朗、高远的见识,可能就会做一个不合格的事业家。你有这种高远的见识,你心胸开阔,你的眼界能够看得深、看得远,你的事业才可能发展得高、大。即使不能发展得高大,你至少不会对不起你的人生,你也不会对不起这个世界,你如果小气了,你是浪费了自己,你对不起世界。所以这四家

是人人都要把握的。你怎么把握?我们先从近的来讲,再讲比较远的。近的是什么,你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先从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成就来了解,然后再了解别人的成就。所以我们先讲儒释道三家。而儒释道三家,我们从比较容易了解的开始了解,这样我们就一步一步地可以把这四家全部了解。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在春秋时代,号称九流十家,这九流十家当中,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特别提出六家,所以诸子百家可以归纳为九流十家,九流十家比较重要的家就只有六家,儒、道、墨、法、名、阴阳。这六家当中,所有中国知识分子饱读群书的人,都知道其中高明的完整的学派只有两家,就是儒家、道家,其他不够高明。其他各家都是从儒道两家开发出来的,乃至于道家也是从儒家开发出来的,(此处有待商椎)所以整个中国文化总和起来只有一家叫做儒家。

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当中,到了汉朝,东汉时候,又有另外一个文化传到中国来,就是印度的文化。印度的文化有很多种表现,但是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一种,而这种是他们文化的最高度的表现,就是佛家。而且佛家里面又有高度的高度,就是大乘佛法。所以中国人吸收佛教,我说中国人吸收印度文化是从它的核心去吸收——佛教,佛教中又是高明中的高明,大乘佛法。所以中国人对于人类的智慧是有洞见的。自从吸收佛法以后,请问中国文化有什么变化?本来儒道两家,现在吸收了佛家,佛家和儒道两家有很大不同,所以这是在东西文化的分别当中,就着东方文化在做分别,这个分别除了是民族的不同,中华民族、印度民族的不同以外,其实其中也有智慧表现的不同。而这个智慧表现的不同,也

刚刚好就是智慧的两种表现的不同,这两种表现综合起来,也就是群体的智慧,哪种群体的智慧?——实践的智慧。所以这里也有一个完整性,自从吸收佛教以后,中国的文化就完整了,于是中国文化变成了三家,叫做儒释道三家,所以各位不要看不起我们古人,古人比我们贤,古人比我们平和,比我们中正,比我们大方,因为古人可以接受外来不同的文化,而接受之后努力学习,怎么学习?学到它原来也是我们的文化,把印度文化变成中国文化。乃至于印度人后来不信佛教了,释迦牟尼在印度是没有市场的,释迦牟尼是印度教的改革者,就好像耶稣是希伯来宗教的改革者一样。所以耶稣要上十字架,这是改革者的代价,释迦牟尼后来不被印度人所信,改革者的代价,可怜!但,这就是圣人!他知道要付出代价,但是,他一定要这样做!所以伟人、伟大的信念是令人赞叹的。中国人看到了这样高度的智慧表现,赞叹、尊敬、学习、效仿,所以印度佛法尤其是大乘佛学是靠中国人传下来的,传到现在,中国人又把它忘记了,日本人再发扬,莫名其妙的中国人,你对不起古人,对不起祖先,乃至于我们现在又遇到西方文化,请问你有古人的信仰吗?你有古人的远见吗?你有古人的大方吗?这一百年来的中国人是最窝囊、最可耻的、最无聊的、最卑贱的,因为我们丧失了思考能力,我们丧失了我们的自信,我们丧失了我们的心灵,你不知道你的心灵到底能够装多少东西,里面有多少丰富的内涵,这些本来就在你心里面,本来就在我们的文化里面,你不知道我们文化的价值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今天我们重新来讲这套学问,这套大学问,因为中华民族要复兴了,中华文化要复兴了。你怎么复兴?你的心要重新活过来。我们死了一百

年了,你要从源头开始活过来,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鼓掌)我们现在先讲中国的文化传统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三家里又从比较容易外围的讲起,儒释道三家最明白的就是佛家,所以我们从佛家讲起。

佛家为什么那么明白?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它如果不是这样,它就不能成为大教,如果释迦牟尼讲的道理我听不懂,那根本不能流传,不能动人,因为释迦牟尼讲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所以它能成为大教。你要问印度人怎么样看待人生的,乃至于释迦牟尼怎么走向修行之路,他凭什么悟道?释迦牟尼的人生旅途和我们也差不多,尤其在最初的时候,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在年轻时候,他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最痛苦的有四项,叫做生、老、病、死,请问各位,你看到了人生这四种痛苦了吗?有没有看到?当然有,每个人都有,那你为什么不成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看到是有感受的,我们看到了是不关我事,等到我遇到了再说吧。(笑)遇到再说就来不及了,没智慧了。所以佛教的原理就是一个字,由这个字可以了解整个佛教,所有人不了解这个字,或者不以这个字为中心,他不要跟我说他信佛,他信的佛是假的,他不可能悟道的。当今天下所有佛教徒,假如有人问你,佛教的最核心的观念,用一个字表达——就是孔子所说的悟道一以贯之——是什么,假如你不能回答,假如这个最核心的你都不了解,你怎么可能了解这个教,你怎么可以说你在信这个教?所以佛教一个字就可以表达——苦。人生是苦海,乃至于整个大千世界是苦,无处不苦,像海一样深,像海一样大,

叫做苦海,就是苦海无边。有智慧的人听到这四个字“苦海无边”,听到一个字“苦”,他立刻悟道。(笑)

佛教就是从苦中觉悟出来的。苦,人人都知道,都感受到,只是你没有正视它,乃至于你没有解决它,甘愿流落在苦海当中,头出头没,过了这一辈子,下一辈子是不是还是人,不知道,人生是无限的迷茫,无限的恐慌,你不苦吗?你以为你乐吗?告诉各位,什么叫做苦?无常即苦,你的苦是苦,你的乐能乐到什么时候?这个乐是真的吗?它是变化的,它是会消失的,所以乐也是苦,无处不苦。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以释迦牟尼佛悟道之后,修行两个七天——“七”这个数字很神秘的,上帝创造世界,到第七天就休息,所以我们也要休息,看到这个数字我松了一口气,还好上帝也休息,要不然我们也累死了(笑)——释迦牟尼佛休息两个七天开始说法,佛教的历史说说法,其实不是,那是神话,释迦牟尼佛刚出来说法的时候,是丐帮的帮主,很穷苦的,正因为他穷苦,而说法49年,没有一天过好日子,这种人才值得我们尊敬。信佛的人千万不要以为真的有一个大地主、一个大员外奉献给佛,怎么样漂亮的园林,让他去说法。

释迦牟尼一直说法,说法49年,他说的法叫做“四阿含”,这叫做原始佛教。释迦牟尼一开口讲话第一次说法,把他累积几年修行的功力在第一次说法说出来,甚至在第一句话中说出来。第一句话很重要,论语最重要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要说五个字,《论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学”。孟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什么?孟子第一篇梁惠王,第一句话就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按:“仁义”二字加重口气),读孟子读到这里还不醒悟,孟子的真精神你就不了解,那你读一本孟子有什么用?你要了解中国智慧,读到这里还不知道中国人应该怎么做人,不知道什么叫做中国人,你凭什么去了解世界?圣贤开口,开口见胆,从五脏六腑发起来,没有一句是假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我们说第一句话很重要,第二句话也很重要,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因为每句话都一样。(笑)所以了解一句就够了,这叫做读书的本领。读书要有本领,你读《论语》,读到“学”这个字,那么到底学些什么?假如读书没有本领,你就一辈子不知道孔子讲的学是什么。第一句话你不懂,你能懂《论语》吗,能懂孔子吗,能懂中国文化吗?要有本领。读佛经要有本领,读四阿含,知道原始的洞见,知道它引导人生要走哪一条路,就好像你读《六祖坛经》,你要了解禅宗,也只有一句话就够了,《六祖坛经》第一句话是讲“善知识”,“人心本自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释迦牟尼开口讲善知识,“当观色无常”,这个观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灵去看,用你的心灵去了解,“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这一句话,就定了佛教一个这么大的教,可以传两千多年乃至于还可以传下去,传几万年,就是这句话定的。“当观色无常”,从这里来了解佛教,佛教是不是就讲无常?佛教讲无常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要从无常处解脱,从苦的地方得乐。佛教的最高目的是什么?大乘佛法当中记载了佛最后的一场说法叫做涅磐,在垂死之前还说法,这叫做圣人。最后说的法就叫《涅磐经》,强调的是“常乐我净”,他

第一次说法强调的是“苦空无我”,从“苦空无我”到“常乐我净”,这是两个极端,所以你要了解佛法,要从这两个极端来了解,这两个极端分属在不同的层次,在现实层次当中,就是“苦空无我”,假如“转识成智”——将你普通的心灵转化成为智慧的心灵——你就“常乐我净”。

但是这里有些问题,“苦空无我”是我们能了解的,“常乐我净”是我们所不能了解的,所以我们怎么去信佛教?为什么我们常说“信”佛教?佛教我们懂,佛教就是佛的教导,前面的“信”是什么意思?我们很少说信孔子,信儒家,但是你一定要说信佛教,信佛教就类似于信基督教,或者信什么教,为什么要强调“信”字?所谓“信”为功德母,没有信就做不了功德,就不能开智慧。这里有一个问题,问题就在于“信”这个字,信什么?信三宝,什么叫做三宝?——佛、法、僧。一定要信,而且一定要信这三宝,它是一贯的。什么叫做信佛、法、僧?要相信佛,但是佛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们很难直接信佛,所以你要信法,什么叫做法?佛所传的教叫做法,法在哪里?法记录在经典中,你信法等于信佛。但是法你不懂,所以要有人引导,引导的人叫做僧,所以僧称为法师。法师就是说法的老师,假如不能说法他就不是老师,所以古人不随便称人家法师,没有人敢自诩为法师,而且说法要说正法,正法是指向佛,所以僧要替佛负责,有一句话说和尚往往是释家的罪人,牧师、神甫往往是耶稣的罪人,秀才往往是圣人的罪人,因为你并没有真正懂你的教主的信念。你不懂法,僧懂,僧来引导你,所以师父师父,你不是跟他学,依法是不依人。所以要看这个僧,这个和尚、这个法师

讲的法对不对,假如不对,不要信他。但是他往往是对的,至少比你对,有朝一日发现他不对的时候赶快转换老师。有些人太过执着,有时候是师父执着,叫你不可以随便信别人,有时候是弟子执着,不敢去信别人,我告诉各位,你如果有这个心态,你是违背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你罪过无边,你障碍了自己的慧命,甚至作为一个法师,你障碍了别人的慧命,是要下地狱的。(鼓掌)

佛教的起源是从现实生活中你的感受说起,现实生活在佛教的定义上是虚假的、无常的,是苦,是我们要离开的。一个教就从这么一个虚幻的、不实在的感受开始说起,这种说法很动人的,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虚幻当中,都生活在痛苦当中,所以佛教为什么能够传扬全世界,因为全世界人都是迷茫的,都是痛苦的,所以你要信佛。释迦牟尼佛讲出了人生非常重大的一个特质,就是你的人生是虚假的。但是,一般人虚假一辈子,他还以为真实,误以虚为实,误以苦为乐,现在有智慧的人来告诉你,这是苦,是幻,于是你要从这里解脱,请问怎么解脱?刚才说了,你要信,信什么,信已经解脱了的人所说的道理。已经解脱了的人所说的道理,就等于众生不了解的道理。你所要追寻的是你不了解的道理,假如你没有这种心情,你信佛就是假的。你以为自己懂佛教的道理,是不可以的,天下只有一个人了解佛教的道理,就是佛。假如还有另外一个人成佛,诸佛同一佛,他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叫做佛。菩萨还没有完全了解佛的道理,他只在路途当中,所以我们跟着菩萨走,你只能跟着他走,你不知道自己要走到哪里去,所以你只能信。这叫做佛教。

佛教传到中国来,一直发展,从汉朝经过三国、经过隋朝,到了唐朝,中国吸收佛教,完全吸收,乃至于自己开宗立派,印度有的宗派中国大体都有,只要它传过来,我们就有,它自己没有传过来,我们自己西天取经,再把那些法引到中国来,所以中国人是认真的,中国人是努力的、虚心的、进步的。除了印度传过来的,中国人自己又开出三种宗派,这三个宗派都是高明中的高明,叫做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到了禅宗,算是佛法的烂熟,以六祖慧能为代表,他开口就说,“菩提自性,本自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果不善于了解这四句,你就误会了佛,什么意思?刚才说你所要走的路是你自己不了解的路,所以你要跟着已经了解的人去走,这叫做信。六祖慧能一开口就说“菩提自性”,菩提者,觉悟也,觉悟是我的自性,“本自清静”,我这个自性,可以觉悟的自性是清净的,“但用此心”,我就着我觉悟的性发为心,性和心又不同的意思,性是存在内心之中,心是表现于我的生命的现实,“但用此心”,就是但用此性之表现,我的性一直表现,“直了成佛”,直接了透生死,脱离苦海而成佛。

六祖慧能讲这四句话,跟释迦牟尼佛一开始说法——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才叫正观;正观者,你的欢喜你的贪着都尽,喜贪尽,你从这里就说心解脱——跟菩提之性是我的本性,这是很清静的,我直道而行,即心是佛,请问:这两种说法一样不一样?你说一样,我告诉你错了,你说不一样,我告诉你也错了,到底一样不一样?是一样又不一样,你要知道它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你有菩提自性吗?佛不是告诉你吗,人生怎么来的,无明,你哪有什么自性;但是你没有自性吗?没有自性怎

么成佛。所以所谓的菩提自性,是以了透了生命的最高智慧,从那里说人的自性,所以以果为因,这就成就了中国的佛法。

中国的佛法和印度的佛法可以是不一样的,但是他又一样,因为六祖慧能没有那么愚昧,他真的认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吗?他没有那么愚昧,他是把直了成佛这一刹那、这个当下的觉悟作为我们觉悟的因,所以以果为因。可不可以以果为因?当然是可以的,大智慧者,因就是果,果就是因。直了成佛就是当下成佛,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能够修成佛的人有多少?千百万人不得一个,所以不要随便去修禅宗,你是妄自尊大。当然你一定要修禅宗,要不然你永无了期。(笑,鼓掌)

为什么中国人能开出禅宗,等一下你会知道,它是来自中国文化的背景渗透到佛法里面去,它就开创了禅宗。没有中国人的智慧是开不了像禅宗这种高明的教导,这个学问不能够这样子烂熟。中国的禅宗有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的初衷?没有的,释迦牟尼一开始说话,他的深远的内在,以及高远的境界就已经包含了禅宗在里面,这叫做佛,这叫做智慧神,这叫做天人师,这叫做释尊,这叫做大法,这人叫做教主。天下哪一个人不信佛,他就是没智慧者。(鼓掌)所以,佛法是人类共同的智慧,千万不要把它摆脱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之外,你不去追究佛法,对你的人生没有什么好处的,追究了佛法,对中国文化是有意义的,对整个人生是有意义的,对全人类是有意义的。但是佛法要信得准确,要有一个方向,每一个信佛人都要反省,你以什么为佛的最原始教导,你要被引导到哪里去?

(当东西方文明的全体都浮出水面的时候,横瞰全球,纵览古今,可以发现,将来人类文明的最佳结构,乃是以道学为体,以科技为用。儒釋道西四家对于人类来言,其功用各有所长,对于宇宙与人生本源的表达方式各异,而其最高层次则是一致的。道学的特点是宽广博容,善为万物之下;只有以道学为体,四家才能够形成有序结构,而避免各自倾辄的局面,从而走向融合。这也是人类文明要继续进步的最佳选择!)

主講人:王財貴

時間:2010年4月22日

地點:北京溫特萊酒店

接下来我们讲比较难了解的一个家,叫做道家。道家不容易了解,乃至于比佛家还不容易了解。你认为你了解道家吗?很少人敢说我了解道家,一提到道家,我们马上升起一个观念叫做——高明。所以道家高明。既然高明,你怎么敢说你了解?但是告诉各位,正因为它高明,所以我们就容易了解。为什么?因为它只有高明,所以就容易了解。

道家的学问有一个氛围,就是让你觉得它高明,高明用老子的语言来讲叫做玄,一个玄还不够,叫玄之又玄,那不是很难了解吗?(笑),道家为什么要讲玄?为什么要讲这么高明的学问?因为人生不得不高明。假如你正在走向人生之路,假如你正在走向实践的学问,假如你正在想在你的生命上,能够提升你的生命的境界,乃至于达到最高境界,你就不得不高明,所以任何人都要有道家的智慧,没有道家的智慧,你这一辈子是白活了,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境界的人,你不能去完成你的人生,你的人生是残缺的,是庸俗的。道家从哪里讲高明?难道直

接讲高明吗?道家也是相当有智慧的,而且也是悲悯众生的人,他不会一下就讲高明,他也是从人生的切实感受说起。人生有哪些切实感受?就是高明的相反,所以道家的第一句话不是高明,道家的第一句话叫做庸俗,人生太庸俗了。庸俗从哪里表现?所以道家的基本观念不是苦,道家的基本观念叫做“执”。执著的执,执着就是让你的生命境界不得长进,人生无处不在执著,一执著就让你失败,所以“执者失之,为者败之”。执著首先让你感受到的是你不畅快,叫做不自然。道家认为人生本来是自然的,因为天地本来是自然的,所谓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不可以执著于它生万物,不可以以为它生万物就如何伟大,这样天地才真的伟大,才能永远生万物,假如天地执着于生万物,他到这里就死了。所以天地就是我们效仿的对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什么叫做道?就是自然,你一刻的不自然,一刻的执著,就是一刻的矜持,你就不自然,照庄子讲,你就不逍遥,被限制,被谁限制?被自己所限制。请问你自然吗?我告诉各位,难。像我演讲已经超过一千场,我演讲都不敢说我自然,今天是比较自然的,因为大家今天也很自然在听我讲。(笑,鼓掌)随口而出,正中道理,这叫自然。我不敢说我有这样的境界,但是一个演讲者必须有这样的境界才是最高明的演讲者。(鼓掌)

你对朋友友善,什么叫友善?你怀着一颗将来会不会报答的心,你就不自然了,叫做有心。什么叫做有心?你有另外一个心灵在做你的条件,在牵引你对待朋友的善,结果你的善就不是纯善,你想要表现给朋友知道,你想要表现给旁人知道,至少你想要表现给自己知道,我现在在对

朋友好。这叫做“附赘悬疣”。好像手臂上长了一个瘤,这个瘤是要割掉的,多余的。各位,你的人生有多少多余的东西?那些东西是要割掉的,怎么割掉?不容易。所以大家都知道,为善不欲人知才是真善,为恶又恐人知就是大恶。各位,你平常有为善的心吗?你为善的心的旁边有一种想要人知乃至于想要自己知的这个“附赘悬疣”吗?如果有,你叫做执著,叫做造作,叫做有心,叫做有为,叫做不逍遥,叫做不自然,叫做不合道。(鼓掌)你孝顺父母吗?你能够发自本性毫无造作地孝顺父母吗?如果能,恭喜你,恭喜你的父母,他得到一个孝子,恭喜你,你的人生是坦荡的,光明的,如果不行,你的人生是扭曲的,不可爱的。所以坦荡、大方,叫做无为。

无为从哪里来?它是从对人生都在有为当中的反省开始,而老子、庄子所反省的人生的有为是告诉你到处都是、随时都是,一分一秒,每一个地方,你都在有为当中,人生可怜,你的生命有多少的元气可以让你这样耗费?你的人生不就在不需要的地方费了很多心血吗?你人生还有多少真实性,你的人身还剩下多少精神可以追求你的价值?所以无穷的悲悯。老子、庄子对人生的悲悯不下于释迦牟尼佛对众生的悲悯。我们人生太可怜了,都把精神耗费在不应该的地方,你照顾了什么面子吗?老子这样问你。你为什么不坦荡、为什么不大方,为什么不自然,为什么不逍遥一点?你没有学问为什么怕人家知道你没有学问,为什么又表现得很有学问的样子,被人家识破了又好像很伤心的样子(笑),莫名其妙(鼓掌),人生就在莫名其妙中过了一辈子。有人有一点功夫了,可以不去追求不必要的东西,可以从生理的欲望解脱出来,要不然食色

性也,你的人生就在庸俗当中过一辈子。酒色财气可以放下了,了不起,超脱了,但是你的学问、名声呢,有学问的人,总是摆出一副有学问的样子,你摆架子,你摆架子就要端起来,越有学问的人,越有地位的人,你越执著,那个执著不是说什么大执著,而是很深的执著,很细的执著,因为自己不能解除。一般的酒色财气容易解除,你的名声、地位、功劳、善行,是很不容易忘记的。所以道家的功夫就是一个“忘”,叫做“致虚守静”,到最后人生以及天地的真相就在你面前展现,叫做“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归于道,你的心灵归于道,我们眼前的一切都归于道,你的心没有归于道,你的世界总是许多颠簸、许多的不自然,你不能顺畅。所以你要顺畅,当下就可以顺畅,你不摆架子,你坦然,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人家误会也没关系,人家不了解,也没关系,你当下就坦荡了,就这么简单。虽然这么简单,你做得到吗?所以宋明理学家谢上蔡说,去掉“矜”字最难,本来我们人类以为去掉忿字最难,或者去掉欲字最难,再进一步,去掉你的脾气很难,为什么?人人都要保护自己,于是与人隔阂,对方有所冒犯就一定要发火,让对方知道你的厉害,这叫怒,去掉怒很难,古人说怒字如火可以燎原,欲字如水,可以淹没。首先去欲,然后去怒,最后要去掉“矜”,一般人去掉欲去掉忿就很了不起了,他都不知道有“矜”字,所以不要求一般人去掉矜。谁需要去掉矜呢?越高学问的人,越做善人的,越有德行的,乃至于所谓的圣人,他如果自以为是圣人就不是圣人,漂亮,这句话厉害(鼓掌)。你如果是圣人,而自以为是圣人了,你认为天下就该照我的话去做,这也是执著,而且是大执著。所以圣人要无心,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

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的对比

儒释道三大哲学思想的对比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基石,按照过去人们通常的理解是道家以哲学为主,儒家以思想为主,而释家则以宗教为主。还有一种理解是儒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道家与释家都称为宗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分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哲学的基本概念还比较模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还认识不到位。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广义而又很难表述的问题,但又是每个研究哲学的人都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尤其是我们正面对着曹雪芹的这部绝世经典,如果对哲学定义都含糊不清的话,那就很难从根本上去解读《红楼梦》的整个哲学体系。 可以这么说,自从人类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之后,哲学也就随之产生了,但那不过是一种自发的、零星的、朦胧的哲学思维而已,而哲学成为一种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载体问世,最早的要算是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在易经里也包含了很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哲学理念,孔子的《论语》也是这样,但都不象《道德经》那样成为专门的哲学理论体系。不过在当时还没有人提出“哲学”这个词汇和概念,只是被世人当作一种高深莫测的思想来加以膜拜。 “哲学”这一词汇最早是出现在古希腊文里,当时的意思是“爱智慧”。根据这一概念,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哲学应该就是一门研究智慧的学问。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伯拉图,他对哲学的经典注解就是:“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只有神才配拥有它,我们人类只能是爱智慧。”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有一句比较著名的话:“哲学几乎就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在2003年5月给哲学的定义为:哲学是人理性的工具,哲学从起源就肩负着解决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有关各门类知识总结的问题的使命。 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 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对什么是哲学,阐明了自己的理解和描述,但总是让人

儒释道文化对人生事业发展的启迪

我的儒释道文化与人生事业观 我的儒释道文化与人生事业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生命,我们总是希望在自己的岁月长河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事业,它会人我们的生命之花绽放地更加绚烂。学习完这学期的儒释道文化与创业课程之后我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通过接触灿烂儒释道文化,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这个宇宙的奥妙,这些对我将来的事业发展都大有裨益。 儒释道文化与创业基础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首先就是让我入何看待大道和宇宙的自然规律,其次是教会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论,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运用宇宙自然规律,使自己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如何去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的人生价值。 首先是让我用正确的、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儒释道文化。儒释道文化以宇宙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论与现在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得到的结论惊人的相似,这完全打破了先前我对儒释道持有的玄幻、神学、不科学的看法。从水结晶实验到世界的奥秘,这些经过数以万计的科学精英研究的结果竟然在儒释道的文化中都可以找到缩影。 无论是儒学、道家还是佛教大部分都教化人类与人为善。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与道:心善渊; 第1页共8 页

我的儒释道文化与人生事业观 与善仁·······”①而佛经中也说到:“所以众生。若干种心,如来 悉知·······”②,此两处都有对善良的教化,它们都在主张每个人做的好事会被上天知道,同样要是做的坏事也会被上天知道,每个人都有一面明镜,照射出我们的心灵的美与丑;同样今天我们种下的因在明天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结果,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平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概也就出自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吧。这些教化人性的言论本身没有错,但在课上看到伟大的科学实验水结晶之前,我们总认为这些思想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束缚臣民思想巩固国家基础的工具。却不知这简短的汉字背后却蕴含了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拿我们都熟知的水结晶来讲,从这些是实验中得到的结果恰恰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这不是纯粹的巧合,而是真理使然。水结晶表明在接受到不同的心理暗示之后,微观下的水分子呈现不同的状态,美好与善良的心理作用下水分子的形状也会很漂亮,而接受到扭曲丑陋的心理作用后水分子也会呈现出残缺的形状,正不真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理吗? 因此面对传统的儒释道文化我们再也无法用封建,过时,刻板的字眼来形容了,而是要心怀着敬仰与赞赏,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向着儒释道的指引方向前进,并且要潜心去学习钻研这些文化,最终能为我们所用,让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尺去指引生活与事业。其次这种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体,不禁让我们为之惊叹,试想是不是所以的人文方面的言论都可以用科学研究 的方法来论证,所有的科学结果也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文性质的结论 第2页共8 页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 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 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 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

用儒释道思想解人生万象

用儒释道思想解人生万象 儒释道思想的合和传承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昌盛不衰。通过理解运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结合道家的太极双鱼图和释家的佛教符合”卍”,我们能够解开宇宙人生的秘密。 太极双鱼图是有阴与阳,明与暗,空与色等相对的两极合和而成,并不断循环往复。根据佛教”卍”的形状结合现实世界的存在,我们可以推测这个世界有五个相组成,四个不断变化旋转的相和一个居于中心的相,这四个可变相分别是:时间,空间,物性,能量。一个固定相是:心核。这和道家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有些相似。 对于这五个相分别给出的定义如下: 时间:心核自身运转的周期,及心核围绕或被围绕其他心核运转的周期。 空间:心核自身的形态,及心核与心核之间处于相对平衡位置的状态。 物性:心核自身的特性,及心核与心核相互作用产生的其他特性。 能量:心核得到,失去或保持自身状态的能力,及心核与心核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状态的能力。心核:是时间,空间,物性,能量的合和体,心核是宇宙存在的基本单元,即是有形的亦是无形的。(如:地球,太阳,人,树,山,海,光,电,磁场,思想,意念等等。) 通过以上简单的定义,我把这五个相每个相分为两个极 时间:加快,减慢 空间:扩大,缩小 物性:吸引,发散 能量:聚合,释放 心核:聚合,发散 四个可变相都以固定相为基础,每个可变相都与另外三个变相相关联,其中任意一个可变相的发展会影响另外三个可变相发展,任何三个可变相可以确定第四个可变相。 通过排列组合,形成两个基本心核:聚合,发散。即两个相反的佛教符号 心核聚:“卍” 物性吸引------时间加快------空间缩小------能量聚合 当物性,时间,空间,能量同时达到平衡时,心核就停止继续聚合 心核散:“卐” 物性发散------时间减慢------空间扩大------能量释放 当物性,时间,空间,能量同时达到平衡时,心核就停止继续发散 对于“聚”的心核来说,当物性吸引时,时间就会变快,空间就会缩小,能量就聚合。同样的道理,当空间,时间,能量其中的任意一相发生相应改变时,其他三个相也随之改变。 对于“散”的心核来说,当物性发散时,时间就会变慢,空间就会变大,能量就释放而减弱。同样的道理,当空间,时间,能量其中的任意一相发生相应改变时,其他三个相也随之改变。 根据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我们可以理解,每个心核都可以同时代表心核聚和心核散。这样的话,一共有32个心核。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张博士对发源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道家的思想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才能国运昌隆。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庄子在《应帝王》中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极端发展。顺应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摘要:本文阐述了汉字中传达出的儒释道精神,以及儒释道精神对中国汉字的影响,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解读中国汉字的意义以及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汉字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释、道精神。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在当今社会,有些年轻人用键盘输入取代手写汉字。不认识繁体字,无法读懂古代优秀典籍,网络新词不断地被创造,很多汉字的字义已经和原义相去甚远,很多人崇尚西方文化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传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凡此种种表明应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格外重要。 一、汉字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本身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如《弟子规》《论语》《道德经》……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典籍得以流传,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脉相承,汉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汉字与儒家思想 汉字是以笔画和偏旁作基本结构单位的表意文字,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中国文字直观、形象,“儒”字,从人从需。“需”字,是指在等待着雨水的滋润,“儒”字也指圣贤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奉养照顾父母的意思。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一个人自己站立时要考虑到其他两个人,说明人与人要仁爱;“義”字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字代表金属的兵器,说明义行要承担风险和责任,献祭的“羊”有奉献的精神。“禮”字是会意字。《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引申为对别人的尊重和奉献精神。智,从“知”。“知”是会意字,从矢从口。“矢”是象形字,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同时如箭发而无悔。“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生哲理是智。“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信的本义是指人的言行应诚实不欺诈。 2.汉字与道教 “道”字,《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chuò),惪(dé)声。人通过头顶与天道相通,天人合一就是道。“德”字,《说文》:德,升也。形声。从彳(chì),“彳”双人旁,有众人之义,表示行走、实践。“―”横为东西,“|”竖为南北,四方中央皆备。在这里为十种善心: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个“四”,是一只眼睛向天上看,表示尊天德之道而行,“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德”字的本义,有升华心灵品格的意思,一心一意去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中庸之道与崇力竞争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茶的,好多人都喜欢茶的清新淡雅、喜欢茶的温和性情。饮茶者需要静心体味,才会体会到茶的幽香与怡情,慢慢地感受着茶色与茶韵,将茶的性情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结合起来,寻求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茶树是可以栽种到各家的门前或者门后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练就了人们朴实、淳厚、谦和的性情。中国的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将传统文化里的谦让、恭俭以及宽容和博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保守内向与开拓创新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仅仅的局限于自家的范围之内,那种重视宗族观念与血缘体系的生活让人们较多地存在保守性、注重内省而轻视开拓的文化形态。相反,西方国家则较多地受到当地山地与海洋的影响,受到地势上的阻碍,在寻求改变生存之道的时候也开拓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在茶和咖啡的传播过程中两地发展上的不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文化上有着不同的表达。在两地之间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就表现出了这些方面的不同。茶的口味、形态和营销策略在中国是一个逐渐演变的漫长过程,几千年来变化不大,我们倾向于“因循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所以说茶在我国尽管存在深远,历史也很悠久,有着我们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但是它却并未将中国的这些特色引领到世界的范围之内。欧美国家则不一样,他们依据自己的开拓精神,在短期之内就开发了方便携带和泡制的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冰茶等。尽管中国仍然是茶的最大生产国,但是西方国家却不断的研发新的茶形式与咖啡形式。比如说现今流行世界的星巴克就展现了西方人的开拓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史结课论文题目:儒释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学院:园林与林学院 班级:风景园林1102 姓名:王旭 学号:20110997 2013年7月5号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摘要: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 层次对中国园林施以影响:“道”之自然为其提供形象化的基础,“佛”之自我为其提供抽象化的依据,“儒”家的中庸思想则在二者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度”,来取得平衡。中国园林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园林美学。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影响、发展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几千年的风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学在中国存在的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处处蕴含深意的人文世界。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中国建筑基于对人和社会的重视,以服务人间为主旨,使建筑与人相辅相成。人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人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接受能力一直控制着建筑体。 台在夏商周三代还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且在最古老的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台是与神话思维紧密关联的,随着人的理想思维的发展,人和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原始人、夏商周人那里,人必须依附天帝来获得生存的意义,王权的观念也是必须从天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神圣性说明。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人不再是膜拜神灵的卑微小人,人们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凡尘而非天国。通神之台的神学意义也开始慢慢隐退,而登台眺望的游乐功能渐渐成为了造台的唯一目的。 台的功能演变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春秋中叶,礼崩乐坏,诸侯们兴起了一股造台的风潮,在他们眼中台只是作为一种审美享乐之物。楚灵王建造的章华之台极为精致,到处都极尽彤镂之能事,作为供人游乐嬉戏的场所,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到了汉代,虽然也有通天台、通天铜柱、承露盘等,但这都仅是处于一种模拟上古的心态表现。 后来,在“仙人好楼居”的观念之下,横木逐层向上堆积的井干楼开始兴起,积土高台开始向木结构转变。台的建筑在园林中的主体地位开始渐渐被其他宫殿建筑和山水景观所取代。东汉以后积土高台建筑开始衰落,逐层叠堆横木的井干式楼也被斗拱式楼阁所取代。楼阁建筑取代了高台建筑,台也就但除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舞台。君权至上——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儒家思想也非常注重‘礼”。“礼”字本为宗教的仪节,后来则包括一切社会风欲,习惯与规矩.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合谐,中正,均平,循环的观念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规范更深深影响中国文人的思想。中国传统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四合院,宫殿、寺院建筑的布局,都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哲多变,自由活泼,与中国传统建筑表现气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 首先,园林建筑不追求建筑本身的雄伟壮丽、规整、统一,而一开始就与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经过造园家的苦心经营,成为其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其次,园林建筑的构图法则及形式也与传统形式大相径庭。园林建筑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即不受任何法规戒律的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英国茶文化 英国人从1660年代开始进口茶叶。当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 拉甘萨(CatherineofBraganza)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把喝茶的 爱好带进英国宫廷。开始英国人从荷兰进口茶叶,1689年(康熙二 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直接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运回伦敦。到1750年代,茶叶已经变成英国人的全民饮料。由于英国从中国大量 进口茶叶,而中国从英国进口货物很少,两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 英国一方面从中国引进茶树到其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种植,另一方面 在印度殖民地种植罂粟,制造鸦片出口中国,最终引起鸦片战争。 在英国和爱尔兰,“茶”(tea)不仅指这种饮料的名称,而是有下午 便餐的意思,即下午茶(英国以外称为hightea,在英国则是指晚便餐),名称来自使用的“高”脚桌。英国人多喝红茶,茶种包括英国 早餐茶(EnglishBreakfastTea)和格雷伯爵茶(EarlGrey),由中国传 入的茉莉茶,以及日本传入的绿茶,也成了英国茶的标准部分。英 国人喝茶,颇成痴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来,清晨6点,空着 肚子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 次“下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说,正规的,一 天起码4顿。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 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 就丢弃。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 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柠檬而喝。 美国茶文化 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可以说美国的独立是由茶叶引起的。1773年,英国公布一项法令,规定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垄断经营进口茶叶。波士顿从事走私茶叶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16日,将英国东印度公 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倒在海水中,用来抗击垄断。这个事件引起英

浅谈儒释道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浅谈儒释道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总是看到那么多人匆匆忙忙,追逐着这个时代的脚步,也是,在这个高科技迅速发展的 现代社会,在这个眼花缭乱的电子时代,发生变化的不只是人们的思想,还有源远流长的中 国文化。 所谓中国文化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可是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思想方面就有很大改变:不难发现,电脑手机的普遍造成了年轻人的好逸恶劳的堕落感,出现了“手机族”,“低头族”这样的新兴词语。而成年人更是奔走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盘算着这个月的工资与开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忙碌碌,还哪里有时间传承六艺文化、书法、棋、曲之类的。 再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化内容生产与文化传播渠道的关系发生了深刻改变。现代科技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以电视为例,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使电视频道增加。再如,在纸质媒体时代,由于印刷成本比较高,发表一篇小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而网络平台能够为各种文学作品提供几乎无限的发表空间。但是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产业特别是纸质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市场份额将不断减少,实体书店有不少倒闭,电子书籍甚至要代替纸质书籍。 我一向奉承:人,要有自己的思想。我认为建立自己对世对事的思想系统的指导性思想体系莫过于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首先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主要提倡人的自身修养,与身边人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在国际矛盾随时会一触即发的当代,在社会矛盾屡有发生的现代,在电子技术阻隔了亲友的距离,在在好逸恶劳的一代中,在社会关系复杂的现代,”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当被遗忘。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它讲究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因果循环。世间的一切都是平等的,人不应该是万物的主宰,你此生为人,是前世种下了善的因,所以此世对万物应慈悲为怀。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作恶的人来说是很好的教育思想,并且在环境越来越差的现在,在地球已经被人类的贪婪破化的千疮百孔的现在,在各种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的现在,佛家的这些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本来就是抽象的,无法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是仍能探索到它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坏的社会风气,都是由于背离了”道“,而引起的后果。当今社会,很多官员也是因为不走群众路线,急功近利的追求政绩,所以常常折腾来折腾去,事情没办好,还捋老百姓坑了。所以”取天下常以无事,以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這样的道理也应该作为官员们常常温习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 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从茶与咖啡看中西方不同文化 茶和咖啡是当今世界上消耗量最大的两种饮料。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在学校、公司还是商场都有人拿着咖啡杯乐在其中;而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承载着人情和文化。茶和咖啡,有着不同的内涵、历史,因此也代表了中西两方文化的差别。 咖啡和茶叶的生长环境截然不同。咖啡生长在炎热的非洲、南美洲,比如巴西、哥伦比亚、牙买加等地。这些地方都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适合咖啡的生长。茶叶则多生长于气候温和湿润的温带,比如中国的杭州等地。这炎热和温和的气候正代表了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西方人热烈奔放,即使面对陌生人也可以热情地寒喧打招呼;中国人处世温和,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 茶叶和咖啡的种类,冲泡方法也有不同。咖啡的冲泡从研磨咖啡豆到器具,再到水温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冲泡出来香味馥郁,口味浓厚。茶叶的冲泡远比咖啡要复杂。中国的茶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花茶几个大种,每种茶叶的加工都不一样。冲泡茶叶的茶具也是五花八门,著名的就有宜兴紫砂壶。不同的茶叶要配以不同的茶具,这样才能最好地体现出这种茶的风味来。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陆羽用时27年所著的《茶经》就详细阐述了种茶,加工茶和泡茶的方法;而直到约公元1000年,绿色的咖啡豆才被第一次放在滚水中煎煮。中西方历史的长度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咖啡的冲泡向来是一次完成。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将早晨泡过的咖啡在下午再泡一次,称为“二度咖啡”,一时被传为总统节俭的佳话,可见泡过一次之后的咖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风味,在口味上变得清淡无味。茶叶正好相反。事实上,头次冲泡的茶水称为“洗茶”,是要弃之不饮的。茶叶的真正口味要经过两至三道开水的洗礼才能被真正品味出来,所谓“一苦二甜三回味”。这正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生活不同态度的写照。中国人崇尚年轻时努力工作,吃苦耐劳,这样才能在中年时期有理想的生活和财政状况,在老年时就能欣然回味年轻时所做的事情。西方人虽然不乏这样的企业家金融家,但大多数人认为在努力的同时也要享受生活。中国人喜欢稳定,一杯茶要泡到底,一个行业也要做到底,做到成功。西方人喜欢换着干,这几年学这个,过了几年又去学其他的;上完高中先去旅游打工,然后再回来上大学。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做过的事情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那么就换一种重新开始,就像泡过的咖啡不如头一次那么浓厚,那就丢弃再换新的开始煮。 咖啡和茶同时蕴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意,但咖啡侧重于工作之余与别人一起的放松,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含义;茶本身则包含了中国人对别人的情意。在西方,和朋友们一起喝咖啡重点是在于喝而不是在于咖啡。咖啡只是作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而在一起喝才是重点。中国人则把茶作为一种情意的显示,“茶七饭八酒满盅”,说的就是斟茶时只斟七分满,剩下的三分是情意,可见中国人把茶作为情意的媒介。西方人待客用咖啡是为了让客人感觉放松和惬意,但中国人待客用茶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中西方的文人们对于咖啡和茶也持有不同的态度。西方的文学作品里很少看见有关于咖啡的作品,但咖啡却对文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大文豪巴尔扎克对于咖啡几乎成瘾,《人间喜剧》这一巨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在咖啡的刺激下完成的;近年最受欢迎的《Harry Potter》系列小说最初也是J.K Rolling在一个小咖啡屋里开始构思写作的。咖啡屋几乎是西方文人交换思想,创作的地方,文人们似乎都把咖啡作为一种促进写

浅 论 儒 释 道 文 化

《浅论儒释道文化》 国学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国民族性格。儒、立人旁一个需字,意欲我们要做一个人们需要的人--儒弱而立。 释、佛(佛)立人旁一个弗字,弗是不,是要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佛光普照。 道、首(头)下一走字,意欲我们要用脑子走路,思想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 这三个字明分暗合,都是在讲如何做人.所以中华民族是最会做人的人,如何做人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根本。 一、儒释道都重视个人的人生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在人与道的合一中发掘人生命价值。佛家则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盘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 二、儒释道三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儒释道三家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真、善、美,促使中华传统文化而形成鲜明的特色。 三、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人生与道德的关系,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儒家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举止,用“诚意”“正心”、来规范人的内心世界。道家则以“虚寂”“守静”来开发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排除杂念的干扰,求得心灵的宁静。佛教则要求人们在心中“念”才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住,不让它生起,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由此可见,重视人生道德,关注心性修养,乃是三家成就理想人格的根本之所在。 通观儒释道三教,一般就个性而论,强者往往尊儒,智者往往信道,慧者往往崇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儒释道三者都可以满足不同的精神需求。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中,儒家的仁、礼、忠恕、中庸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造就了许多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仁人志士。道家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功成名遂而身退等思想,赋予了中华民族潇洒飘逸、高风亮节、绝尘而超俗的风骨,造就了许多清新典雅、仙风道骨的“采菊之士”、“竹林饮者”。佛教“慈悲平等”、“自觉觉他”、“去恶从善”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奉献、无畏的性格内涵。儒道佛三家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殊途而同归。儒、释、道三家经过约二千年的互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1

中西茶文化比较

东西方茶文化比较 内容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中西方的饮茶文化在饮茶时间、饮茶对象、茶道以及茶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探索和分析,探索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中国茶传到西方之后,经过西方茶人的发扬,形成其独特的西方开放式茶文化。文章通过对东西方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了解东西方茶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茶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国茶文化及其理念 茶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种悠久深厚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诸子百家,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1]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须臾不离的关系。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2]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往往无法使用精确的方式去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对于中国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中国人喝茶并非简单的解渴,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大约在魏晋时期,玄学家开始提升茶的精神内涵,茶除了解渴、药疗之外,还可以作为清谈助兴,沟通天地的作用。[3]也正是这个时期,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茶的精神内涵已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 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志的特点,注重“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它融入了一种儒家的人生态度,就是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是化民成俗。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体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4] 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朴、归真。道家对茶的认识很早,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5] 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诫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表面看,中国儒释道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家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

儒释道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哲学 【前言】 “儒释道”一词是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滥觞于南梁,在元明清时期发扬,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的儒教,世界三道宗教之一的佛教和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演变创立的道教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圈与印度文化圈的初次融合。而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处于一个儒释道三源慢慢走向融合的特殊时期。再加之苏轼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促就了苏轼诗词中独特的三种思想的韵味。研究苏轼人生中的儒释道哲学,不仅可以在个人层面上对这一家文豪的文风笔触有更深的理解,从大层面上更是对文化融合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中国推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新启示。 【关键词】儒家佛家道家苏轼文化融合 【正文】 一、作为治世之具的儒家 儒家作为统治古代中国几千年的官方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意愿。所以儒家所代表的“用世”、“建功立业”或是“治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苏轼也毫不例外。 苏轼出生于儒学浓厚的文学世家,父亲苏洵文风纵横恣肆,有汉唐之风,对苏轼从小寄予厚望,亲授史书,论古今成败,所以苏轼从小就有着高远的抱负。并且仁宗时代人才辈出,以范仲淹为代表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普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的以天下为己任,奋发自强的儒家用世的精神对苏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轼26岁便踏上仕途,一番豪言壮语“致君尧舜,此事何难2!”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所提出的仁政思想:“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人;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入与忍人。”苏轼的政治思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儒家“入世”精神。 以苏轼文学成就的最高的前后赤壁赋来看,《前赤壁赋》中有言:“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表面上像是一首求取美人的缠绵悱恻的情曲,其实言下之意是指美人就是苏轼想要报效的朝廷,宛转地表达出自己身怀大志,却不受朝廷重用的郁结。再如《后赤壁赋》中有写入睡的苏子梦中得见化作孤鹤的道士,在“不答”、“揖予”中表露了作者虽有着入世思想却在政治上屡屡失意,结尾一句南柯一梦“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更是将苏子的茫然和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苏轼的诗词中,带有这种思想的诗句并不少见,都深深浸透着儒家的“用世”思想。“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3虽有自慰、超脱之意,但是包含着浓浓的伤感与无奈,壮志未酬引发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他迷茫,“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都是心中仍然有着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的表现。 二、作为修身之术的道家 1《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2《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3《念奴娇·赤壁怀古》 4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

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司马谈引用《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说法,认为这六家的学说都是为安邦治国,他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偏。而由于当时社会上崇尚黄老之学,司马谈也标榜以道家学说统摄各家。他认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所以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总之,道家是"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然而,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但接着他又说,十家中"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去小说家),而各家则都是"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他同样也引用了上述《系辞》的话,不仅认为各家学说都有其所长和所短,而且还强调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由于当时社会已以儒学为上,所以班固也竭力推崇儒家,认为儒学"于道最为高"。(《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摘要: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茶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饮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茶文化。其中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较深。最终茶文化是一种非儒,非释,非道,但又是一种即儒,即释,即道的文化。本文主要阐述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儒释道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儒家、释家、道家 1 儒家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 1.1儒之“礼”对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是社会有序运行的保障,茶礼就是在茶事活动中,长幼敬让,宾主谦和,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温馨的氛围。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礼节。所以儒家主张的“礼”与茶礼有着想通之处。 1.2儒之“中庸”对茶文化的影响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2道家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虚静恬淡的本性。道家不把“自然、物质、精神分离,认为是一个互相包容和联系的整体,讲究修炼与内省,追求清心寡欲,朴质自然,这与茶性十分贴近契合。道家思想渗入的茶文化更加接近普通的民众的思想境况。 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