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叠山理水
- 格式:docx
- 大小:648.86 KB
- 文档页数:4
初二上《苏州园林》课后练习答案初二上《苏州园林》课后练习答案1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 ) 叠嶂 ( ) 镂空( ) 斟酌( )相间( ) 模样( ) 对称( ) 庸俗(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鉴赏映衬因地治宜自出新裁曼延鳞峋别具匠心称心满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把下面三项内容排列组合成一段话。
要求着重肯定晓雪在学习方面的优点,语言要简明。
(1)晓雪在学习上有一股子钻劲,各门功课都学得很扎实。
(2)晓雪集体观念也比较淡薄。
(3)晓雪性格孤僻,不爱接近同学。
4.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这里指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C.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上品:上等。
D.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闲适:清闲安适。
6.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7.依照例句,仍以“天上的明星”为本体构造一个比喻句。
例句: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仿句:天上的明星现了,________________8.你在全市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都向你祝贺,你准备对大家说些什么请写在下面。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园林叠山理水》实践教学大纲课程代码:ULAN1053课程名称:园林叠山理水英文名称:Gardens Feature Designing ofRockery and Water课程学时(周数):36 实践学时(周数):18课程学分:1.5学分适用专业:园林(城市园林)一、实践教学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实践教学是《园林叠山理水》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对培养熟悉熟悉和理解苏州典型例证古典园林的园林叠山理水艺术和手法的专业知识有重要作用。
通过本实践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吸取我国古典园林造园园林叠山理水之营养,并将之融入现代园林的设计之中的能力。
二、实践环节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实践教学,使我校园林专业的学生认识苏州园林叠山理水造园手法的表现形式,认识其叠山理水造园艺术,掌握苏州古典园林叠山理水造园艺术所常用造园手法。
三、实践环节的内容1、实践教学地点网师园、狮子林;2、实践教学内容认识、理解、掌握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太湖石、昆山石、宜兴石、灵壁石、英石、黄石;认识、理解、掌握山总体布置,山的组合与轮廓,陪衬手法等叠山手法,壁、山洞、谷、蹬道、石峰、土坡叠石等叠山手法,石壁、山洞、谷、蹬道、石峰、土坡叠石等叠山手法;池面处理、池岸处理等理水手法等叠山理水造园手法和园林艺术形式。
3、时间安排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8-9周;四、实践环节的形式与方法到网师园、狮子林四处园林参观和指导教师讲解相结合的形式和方法。
五、实践环节的考核和成绩评定采用参加实践教学次数和实践报告成绩相结合的形式,评定本课程实践教学成绩。
即参加实践教学次数30%+实践报告70%。
六、实践报告的内容与要求1、实践教学的时间、参观的园林名称;2、参观苏州园林叠山理水艺术或手法的具体内容;3、对参观苏州园林叠山理水艺术或手法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和评议;4、本次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收获。
狮子林的叠山和理水分析狮子林以假山著称,山占地面积约0.15公顷。
古典园林中的叠山艺术讲究山峦与峭壁的叠筑,起伏与虚实以及水景的配合.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
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如入深山峻岭。
洞穴诡谲,忽而开朗,忽而幽深,蹬道参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
在峦的叠筑和壁的堆叠上深入浅出,虚实配合,互为益彰。
如果说苏州园林甲甲江南,狮子林的假山一定甲园林。
狮子林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迷宫式作法,通过婉蜒曲折,错综复杂的洞穴相连,以增加游人兴趣,所以其山用“情”、“趣”二字概括更宜。
园东部叠山以“趣”为胜,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与夸张,构成石峰林立,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国”。
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
崖壑曲折,峰回路转,游人行至其间,如入迷宫,妙趣横生。
山顶石峰有“含晖"、“吐丹”、“玉立”、“昂霄”、“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令人联想翩翩。
山上古柏、古松枝干苍劲,更添山林野趣。
此假山西侧设狭长水涧,将山体分成两部分。
跨涧而造修竹阁,阁处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状,把假山连成一体,手法别具匠心。
园林西部和南部山体则有瀑布、旱涧道、石磴道等,与建筑、墙体和水面自然结合,配以广玉兰、银在、香樟和竹子等植物,构成一幅天然图画,使游人在游览园林,欣赏景色的同时,领悟“要适林中趣,应存物外情”的禅理。
园内水体聚中有分。
聚合型的主体水池中心有亭伫立,曲桥连亭,似分似合,水中红鳞跃波,翠柳拂水,云影浮动。
水源的处理更是别具一格,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
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如琴鸣山谷、清脆悦耳,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
园中水景丰富,溪涧泉流,迂回于洞壑峰峦之间,隐约于林木之中,藏尾于山石洞穴,变幻幽深,曲折丰富.王志101305118。
多方胜境,咫尺山林——试论苏州园林的叠山艺术文/周红卫叠山是造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园林里的叠山作品体现7造园家们师法自然,以追求园林意境的艺术匠心。
假山的形式注重因地制宜.山体与周围园林空间的关系处理得体。
当代设计师应当继承这种优秀的叠山理念.刨造更加优秀的作品,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建造园林的基本要素。
中国园林以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山水园闻名于世,在造园史中一直贯穿着对自然山水的欣赏。
“山是坚硬、沉稳、庄严的,竖直的,与天相接;水是柔软、流动、宽容、水平的,与大地相连。
水包容了山,山环绕着水,它们互相创造和影响着对方。
瞬息万变的时间、空间,产生了意味深长的情感和知觉。
”(1)可以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和提炼。
宋代时,山水诗、山孔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水画和山水园林之间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已经完全确立。
明、清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水不舍昼夜,永无止息地流动,活跃畅时期,园林的修建达到一个高潮,叠山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达通,故而智者乐水而悦;山口111w.e"阔宽厚,巍然不动,包含和养育到了“一蜂华山千寻,一勺江湖万里”的意境。
这一时期涌现了万物,既有‘仁’的品性,又有‘静’的特点,故而仁者乐山。
”张南垣、戈裕良、计成、李笠翁、石涛等一批叠山名家,他们的(2)山的静美带来观赏者的心境平静,而静作为一种心境,又是审作品构思巧妙,堆叠技艺高超,其中不少佳作留存于苏州。
美的必要条件。
苏州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有创造优秀园林的良好自然条件。
我国园林早在西汉初期就开始叠石造山,通常是在园中开挖筑the,须用石,苏州太湖所产的太湖石,由太湖风浪冲击而成,池塘,池中筑有三座小岛,象征三座海上仙山:蓬莱、方丈和瀛经久浸濯而光莹,具有坚实、润泽的质地,色泽或灰白、或微青、洲,这是中国园林早期最基本的模式。
经过东汉到三国,叠山技或青黑,特别是嵌空多眼,纹理纵横,叩击有声响,外形多峰峦术继续发展,唐、宋两代则受山水画的影响,从叠山的构图经营岩壑之致,自唐以来就蜚声全国。
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叠山理水作为中国园林的一种特色技巧,为园林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叠山理水是通过模拟山水景观的形态和特点,在园林中进行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山明水秀”的效果。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
叠山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叠山的目的是通过石块的堆叠和植物的布置,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山体景观。
叠山的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石材和植物,合理安排山体的高低起伏,以及注意山体的比例和形状。
在叠山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的石材和植物,使山体呈现出多样的色彩和质感,营造出独特的山水景观。
理水也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理水是通过挖掘和布置水池、水渠等水体,使其呈现出自然的流动和曲折的形态,以增加园林的动感和灵动性。
理水的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水体和水源,合理安排水流的路径和速度,以及注意水体的深浅和宽窄。
在理水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的水体和水景,使水流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和声音,为园林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叠山理水的技巧不仅包括叠山和理水的设计,还包括园林中其他元素的布置和组合。
例如,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和花卉来装饰山体和水体,使其更加美丽和生动。
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石桥、亭台和廊榭等建筑物,为园林增添一些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小径、石阶和回廊等路径,引导游客在园林中游览和欣赏。
叠山理水的技巧在中国园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形式。
例如,苏州园林以其精湛的叠山理水技艺而闻名于世,扬州瘦西湖则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观而吸引了无数游客。
每个园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叠山理水作为其中的共同元素,使它们都具有了中国园林的魅力和韵味。
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通过模拟山水景观的形态和特点,在园林中进行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山明水秀”的效果。
叠山理水的技巧包括叠山和理水的设计,以及园林中其他元素的布置和组合。
浅议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与价值苏州园林,在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古典园林建筑。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
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清。
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为第一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胜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苏州古典园林应用中国独特的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城市山林”。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灵活多变的园林空间处理,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经典布局。
中国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这是崇尚自然的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
苏州古典园林在设计构筑中,因地制宜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点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
2、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成为中国造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苏州园林中保存有历代匠师运用高超的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模拟自然,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取得了众多成功范例。
苏州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构成江南水乡野趣。
3、精巧典雅的建筑群体表现了江南古代精湛的建筑艺术。
苏州古典园林中保存有大量以木结构为主,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
根据居住、读书、作画、抚琴、奕棋、品茶、饮宴、憩游等功能要求,建造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这些建筑内雕刻精细的门窗、挂落、栏杆、纱隔、地罩等各式装修,古色古香的家具、陈设,室外变化多端的洞门、漏窗、铺地等,无不体现了建筑功能、结构、艺术完美统一的民族特点。
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构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换的画面。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欢迎大家阅读!苏州园林简介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美誉。
苏州园林源远流长,全盛时200多处园林遍布古城内外,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代表了中国江南园林风格。
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是苏州独有的旅游资源。
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
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
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
《苏州园林》公开课一等奖课件pptx目录CONTENCT •苏州园林概述•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苏州园林的叠山理水•苏州园林的花木配置•苏州园林的游览与体验•总结与展望01苏州园林概述苏州园林的起源春秋时期吴国的苑囿发展历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园林风格演变地理环境苏州的水乡特色与园林的密切关系010203建筑特点水景塑造植物配置精巧细致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布局水池、溪流、瀑布等水景元素的巧妙运用四季花木的搭配,营造不同意境01020304儒家文化影响道家文化体现禅宗意境文学艺术表现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禅意深远,静谧幽深的园林空间自然山水,返璞归真的审美追求中轴对称,尊卑有序的礼仪观念诗词歌赋、楹联匾额中的文化意蕴02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厅堂馆斋亭台楼阁榭舫园林建筑的类型与特点主体建筑,常用于待客、议事、礼仪等,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
小型居住建筑,环境幽静,是文人雅士读书、作画、论诗之所。
点缀性建筑,造型各异,常建于水边或山顶,供人休憩、观景。
临水建筑,借水景以成景,是欣赏湖光山色的好地方。
80%80%100%园林建筑的布局与空间处理根据地形、环境等因素灵活布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运用廊、墙、桥等元素分隔空间,形成曲折多变的景观效果。
通过漏窗、空廊等手法,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产生虚实相生的美感。
因地制宜曲折多变虚实相生造型独特色彩和谐装饰精美园林建筑的造型与装饰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点缀以红、黄、蓝等鲜艳色彩,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运用雕刻、彩绘等手法进行装饰,细节精致,富有艺术感染力。
苏州园林建筑造型各异,有亭台楼阁、水榭长廊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造型特点。
03苏州园林的叠山理水选用形态各异的石材,通过巧妙布局,营造出山峦起伏、峰回路转的视觉效果。
选材与布局堆叠与塑造植物配置运用堆叠、镶嵌等手法,塑造出山石嶙峋、峭壁陡立的自然形态。
在山石间配置适当的植物,如松树、竹子等,增加山林野趣和生机。
叠山|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创造,太震撼了
苏州园林的营造有四大元素:叠山、理水、园林建筑和花木种植,首当其冲的便是叠山。
有多少人是从园林开始爱上石头,又因为石头将园林带入生活。
狮子林一向就有“假山王国”之称。
狮子林的山石绝大多数是太湖石。
当年,宋徽宗建造名为艮岳的皇家园林,命重臣督办“花石纲”,在江南一带搜求的便是它,它坚实而润泽,险怪而玲珑,具有瘦、透、漏、皱的审美特点。
唐代诗人常建曾写过这样的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而用它来形容狮子林的特点更为恰当不过。
“山以深幽取胜,水以湾环见长。
”苏州耦园的黄石假山不论磴道、绝壁、叠石、峡谷,手法自然逼真,有凹有凸。
石块大小相间,横直斜互相错综,犹如黄山石自然剥裂的纹理,雄伟中带峭拔之致,高远山水的意境油然而生。
“叠石之法,以大块竖石为骨,用劈斧法出之刚健矫挺,以挑、吊、压、迭、拼、镶为辅,正如画家大胆落墨、精心收拾,卷云自如,皴自峰生,悉符画本,其笔意兼宋元山水画之长。
”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能将禅宗的隐遁和文人的隐逸融为一体,并让人追溯崇尚自然,追溯天人合一的思想源头,这正是叠山文化价值所在。
有了这种认识,人们将会更加珍视,这一片底蕴深厚的城市园林。
叠山看上去叠的是今天的园,背后却都是古代的意。
2023年第16期现代园艺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设计启示———以苏州拙政园为例卫薇,张龙(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摘要:苏式园林理水讲究忌平直求曲折、动静结合的理念,拙政园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得益于苏州地区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的水源优势,以及在文人中盛行向往田园山水的风气,便天然形成了此种自然式的理水手法。
拙政园以水景为中心,采用动静结合的理水手法,营造别具特色的江南园林奇观。
从拙政园理水手法中的动态之景出发,分析拙政园造景艺术和理水手法等,以理清动态之景在构造全园景观中的应用,并从中得出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借鉴之处,增加当代水景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理水;动态美学;设计1园林理水发展及艺术手法1.1我国传统水景理法的发展演化我国古典园林的造景从先秦开始。
台是商、周两代重要的园林建筑,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台”等,外观雄伟,规模宏大,主祭祀和观赏功能。
在春秋时期,以台地为主的园林风靡,自然的风景也就成为造园依借的一个主要部分;通过人为开挖水体,营造理水景观。
在秦汉时代的园林治水造景处于萌芽阶段,也取得了极大进展。
在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们的“隐士”思想的熏陶下,山水画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并对园林的发展有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宋朝,我国的花园逐渐发展起来,已能模仿大自然的多种水流,并且和山石相结合,形成天然的花园景观。
我国古代的园林在明清两代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园林水景的发展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11世纪,辽人在中都东北侧(现在北京北海公园)一带开湖建岛,故称西华潭,岛名为琼华岛。
元王朝灭亡后合并为大内御苑,并改名为“太液池”。
明朝以元大都为基点,改革了北京的给水体系,营建西苑,扩大了南湖,形成了3个主要的水系景观:北海、中海、南海。
三海的东北面与什刹海、后海、西海相连,被称为京城“六海”。
六海的疏通,为宫廷园林营造了良好的水景观环境。
明代西苑三海海域广阔,水景丰富,自然的野生风光野趣无穷,并延续至清朝。
浅析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作者:燕清波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24期摘要:中国园林艺术讲究一种和谐之美,而山水之势恰好符合了园林艺术中的景观配布方式,依山而建楼阁,傍水花草纷繁,体现中国园林艺术的理想品质。
叠山理水的构造形式,创造了一种“宛如天开”的境界。
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极致。
因此,对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的研究变得颇为重要。
关键词:叠山理水;园林艺术;和合之美1 概论中国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可以称作世界园林之母,它的发展是由一代代建筑学家的思想慢慢实践而成,是建筑、山水、花草、鱼鸟等构成的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以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为主导,以赏玩为目的,中国园林屹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
其叠山理水的构架形式,其文物与园林和谐统一,是园林艺术的最大特点。
2 假山于园林构造的作用2.1 假山的构造形成东方园林区别于西方雕塑园林是以假山为主的构造形式。
纵观各朝各代的园林,无一不有山石,可见山石是园林的重要组成元素。
由于地区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园林都有条件依傍着真山,所以假山成了园林里的一道风景,是一种再造真山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国土资源丰富,山河大川数不胜数,地貌地形因地而异,所以园林艺术家们可以根据山石的颜色、成分、形状、质感、纹理等特征,摆布出各种不同的假山、或峰、或洞,或山崖,或峭壁,栽培上各种植物树木,游客就像是亲身感受到大自然对他的呼唤。
2.2 假山的美感表现力假山的2点特性使它把园林艺术的美感表现到了极致:首先,假山的艺术再现性。
上文提到,假山的形成不单单是几块山石的堆砌,还有根据园林构造进行摆布,这样就可以再现真山之美。
园林艺术家们巧夺天工的手法,再现了真山的风林秀丽或鸟兽出没,使假山之美更加凸显,假山的静和鸟兽的灵动、树草的摆动结合,一动一静,尽显大自然本色纯真。
因此,假山的灵动美感来源于自然,却又再现了自然,最后高于自然。
其次,假山的立体结构使园林艺术更有层次感,制造出一种穿越艺术时空的感觉,每一次经过不同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美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角,假山就有不同的景色,时而隽秀、时而陡峭。
苏州园林艺术赏析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那么你有对苏州园林艺术赏析过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艺术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艺术赏析俗语说:“江南园林甲全国,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从总体上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造园图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致,沿阜垒山,洼地建池,巧建亭榭,点缀树木,讲求诗情画意。
二是造园注重淡雅幽静:...《苏州园林》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的范文,是给学生进行学习的优秀典范。
历来的人们的观点都认为这是一篇结构精巧严谨的典范说明文。
所以一般执教者在进行教学时,也默认了这样一种规律,先定位为说明文,然后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在了...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
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
这本著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最为土著加景观狗加园林爱好者,两字:艺圃看那花,那草,美的叫人心醉。
那湖,那亭,让人一种寂静的感觉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说明文,总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说明。
在这篇序文中就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⑴比较说明。
作者常常在与其它地方的园林的比较中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
这是指导我们提高鉴赏能力审美和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介...一、从感觉,视觉,嗅觉,听觉四方面去赏园; 二、从比较的角度赏园:拙政园给人的印象是水域布置适宜,借景处理。
还有那小飞虹、宜两亭,堪称结构奇巧;留园给人的印象是“十二峰”,特别是冠云峰是园中精粹,厅堂精致,布局抑扬称奇,等等。
三...苏州园林的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的特色白墙黑瓦,其次苏州园林的古建筑多数都是木头建筑,古建筑都修的特别精美句中“据说” 表示没有全部落实,但用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来部分确认,说明表达的很有分寸,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苏州古典园林山石造景的风格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山石造景则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石造景讲究结构简单,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有真有假、做假成真、山水结合、虚实相生。
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山石造景的艺术风格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园林整体风格。
一、小而不失真,以假仿真“小而多”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特点,苏州园林多处于繁华热闹的城市地段,其空间院落大都比较狭小。
这就决定了在这狭小的空间不适合大规模的土山,园林必然进一步走向小型化。
叠山的风格转化成纵向的堆叠方式。
中国后期园林的山石造景重叠不重置,重石不重土,就是为了迎合这种小的私家园林的场地条件。
苏州古典园林的叠山在模仿真山的基础上,既注意造形,更注重传神,模仿自然山水注意了形与神的结合。
环绣山庄是叠山大师戈裕良叠山作品中惟一流传至今的真迹。
徐文涛主编的《苏州假山》书里写到,“不身临其境游览环秀山庄假山,是不能体悟‘绝妙’两个字的”。
苏州古典园林里的假山,讲究“有真有假,做假成真,以假乱真”,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在很小的有限的面积内,展现出层峦叠嶂、峰峦起伏的气势,从而为苏州园林增添了自然之美。
体现了虽小而不失其真的说法。
二、小而不失大,小中见大苏州古典园林叠山采用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处理法,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为了达到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效果,就必须通过一些处理手法比如在一小片峰石或假山上产生诗情画意的形象。
这和苏州园林本身的园林整体风格是相一致的。
清李渔在《闲情偶寄.山石第五》中写道:“幽斋磊石,原非得已。
小能致身岩下,与水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一峰则太华千寻”。
指一座假山的立峰,要像高千寻的太华山一样充满气势:“一勺则江湖万里”意指一个小小的池沼,要像开阔万里的大江湖一样有蕴涵1白居易在《太湖石》中说:“三山五岳,百洞干壑,枧缕簇缩,尽在画中:白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这些都体现了小中见大的效果。
留园理水手法水,苏州园林的灵魂《园治》有曰:卜筑贵从水面,立基讲究源头。
即园林内房屋的位置最好临水,规划房屋时要分析水源所在。
故而规划园林的第一步是理水即布置园内的水。
十亩左右的园林基地,取十分之三的面积,开挖水池水池形状,随地势布局,最忌建成规则的方、圆样式。
以水池为中心,再辅以溪涧,水谷,瀑布,让园内水系曲折回还,以此扩大空间感,是苏州园林常用的理水技巧。
苏州园林内的池塘,通常下面会有口井,所以园林可能干涸、荒芜,淤塞,但一旦挖开,清流依旧。
园林内水的故事仿佛与水无关,却与水一般无处不在——引:借、泉、井“无水不成园”,模拟天然山水的园林内水的存在与山不相上下,而且中国文化中山为阳,水为阴,山水一处,自然阴阳。
道家尤爱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庄子云:“水静犹明。
” 换做儒家,孔子也有“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这样山水仁智的说法。
因此筑园的基础就是“叠山理水”。
“你知道为什么叫‘理’水,而不直接叫凿井、挖池吗?”因为叠山可以“无中生有”,你可以运来一堆石头叠出一座“山”,但水是没法“无中生有”的,所以要“借”,要引,要梳理、要通竣。
最初的园林大多在郊外、身处大自然中,寻找有山有水的地方,依山临水,但到了晚明时期城市园林兴盛,借就不易了,当然苏州园林中也有借水的,譬如沧浪亭,借古河葑溪之水;譬如昆山曾经的玉山佳处直接借阳澄湖的水,东山启园借太湖水,这都是在水边起的园林。
最妙的“借”是网师园,园内自有一股清泉——涵碧泉。
1978年当时的涵碧泉淤塞,著名的“山石韩”第三代韩良顺带工人开挖,还没挖到一股森然凉意便汩汩而出,很快,清泉喷涌泻出,大家恍然大悟,难怪涵碧泉旁边有个亭子叫“冷泉”,因为此泉正属冷泉。
名字得自宋代朱熹的诗句“一方水涵碧”。
但这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没有这么得天独厚的园子而言,这水就需要好好“理”了。
怎么理?凿井,引河水,甚至引雨水……想方设法把水弄过来,而且不是弄过来就完了,还需要水是活的,最好是流动的。
浅谈中国园林造园中的“叠山理水”——以中国苏州园林为例提起中国的古典园林,人们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楼台亭阁,假山池沼,曲径小路,嘉树奇葩。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伟大的造园家们择取最能诱发人们产生愉悦之感的山水、楼阁、树木、花草,并且采用我国诗画创作的传统手法,大胆地取舍糅合,创造出多采多姿的既有自然之美,又不拘自然之俗的园林景物形象。
今天我在这里就以苏州园林为例,来谈一下中国园林的“叠山理水”艺术。
一、叠山很有幸的是,在暑假里,我去参观了中国著名的苏州园林中的狮子园,感触很大。
我被中国古代造园家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更对其中各式各样的假山流连忘返。
未进园门我便被墙前几只狮子所吸引。
狮子林是建于元朝至正年间的一座江南名园,全园采用湖石做材料,以表现狮趣为造型中心,大胆泼辣地在园子的中心堆叠出一座重岩迭嶂的山体,几乎在每一个石峰上都有一只狮子在向游人卖弄姿态。
数不清的山峰,看不完的狮子,说不尽的情趣,恍惚置身于狮子的世界。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对此处园林也是评价极高的,他曾给园中的一处迷宫提名“真趣”,可见当时乾隆对狮子林的喜爱之情。
我们在观赏这类假山时,若再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则会愈想愈象,愈象则愈有趣。
据说杭州狮子林堆叠假山的时候,曾专门请一位相士坐在旁边“相”,一边相,一边叠。
而这些相士通常都是由造园艺术水平很高的大师担任,叠石工人由他指挥,相中一块叠一块,这样叠出的假山,自然会叠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造园家们认为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
他们在完成土建工程之后,即可凿池堆山,把简单的地形改造成有山有水,微波荡漾,峰峦起伏的城市山林空间,这便叫作“叠山理水”。
园林造山,用土为堆,用石为叠,采用堆山叠石相结合的手法,灵活多样地进行园林空间布置。
堆土山,先将土夯实做基础,山腰点石,山顶树峰,小中见大,不失真山之理,真山之趣。
叠石假山比较灵活,或者堆山,或者树峰,容易出效果。
苏州园林的理水叠山
苏州园林甲天下,园林有四项基本要素:建筑、叠山、理水和花木。
而明朝文震亨所著《长物志·水石》中写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由此看来,园林基本要素中最不可缺的是叠山与理水。
“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
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能生。
”这原是描写绘画中山水的关系,运用到园林也同样适用。
苏州园林的理水
自然界中常见的水有源泉、瀑布、渊潭、溪涧、池沼、河流、湖泊乃至海洋。
造园讲究“师法自然”,虽然苏州园林面积普遍不大,无法像北方园林那样利用自然界中宽广的水源,但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与经济条件为园林的理水创造了良好条件。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南有澄湖、淀山湖等,周边大小湖泊、水道星罗棋布,自古以来雨量充沛、水网密布。
苏州园林的水大多源自大运河的城内水道,其次为地下水,因此苏州园林中的水为活水。
从苏州网师园、留园、拙政园的总平面上可以看出园林中水的分布情况。
(如图1)
图1 网师园留园拙政园(从左到右)平面图
从总平面上可将水的布局分为两类:集中布局与分散布局。
网师园与留园属于前者,整个园林以水为中心,在周边布置建筑物,形成内聚的格局。
网师园与留园虽都属于集中用水,但留园面积比网师园大,在布置水池时将其偏向庭院一角,在庭院另一角可布置山石树木,山水相依,别具一格。
拙政园的水属于分散布局,使水化整为零,遍布园林的各个位置。
使水显得无穷无尽,找不到源头,无意中放大了园林面积。
拙政园中水拥有多个中心,各中心可创造不同环境,使得园林中风景各异,移步换景。
水上小岛将块状集中的水分隔为带状,使池水既分离又相互流通。
从水池的形状来看,三所园林各不相同。
(如图2)
图2 网师园留园拙政园(从左到右)水池形状
网师园的水池岸边蜿蜒曲折且多为小弯,少有深弯。
水池中部集中,对角处有延伸。
形状单一,内聚,局部有深远的效果。
留园水岸同样曲折,但块状湖泊被狭长堤桥所分隔。
多个块状湖泊串联,空间连续不断,主要具有深远效果
拙政园水岸多为大弯,边缘较平整。
这样的水池可看作是几个块状的水池相互连接形成的,也有小弯小曲。
水面时而开阔,时而深邃,显得十分生动。
由此看来,园林中的水不仅仅有营造意境上的作用,还有空间方面的作用。
水能划分出不同空间,根据水的形状差异,所划分空间也各有特色;水能反射倒影,丰富空间层次,在无意中扩大园林的空间感。
苏州园林面积有限,因此不以水量取胜,而是通过各种手法,突出水的自然特征。
上述的三所园林水池,虽形态各异,但无一不是模仿自然中水的形态,符合自然规律,水面蜿蜒曲折、动静结合、分散与聚集相辅相成,处理得有节奏感。
至于苏州园林的池岸处理,由于苏州多雨水,土岸易被雨水冲刷而崩塌,因此以石岸为主,土岸为辅。
在岸边堆叠石块,石块间多种植花草树木。
堆叠的石块高低起伏,打破了平整的池岸线;石块间树木葱茏,茂盛的水边植物与棱角鲜明的石块一柔一刚,刚柔并济;从池的一边望去,池水及水中倒影、岸边山石树木、远处建筑形成了近景、中景与远景,增加了层次感。
网师园北部的水面上,并没有布置连绵不断的石块,只是使少许堆叠的石块跳出水面,模仿天然石矶景色。
古人云“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大概就是这样吧。
苏州园林中水池面积不大,因此各个园林都会通过一些“障眼法”使得水看起来源源不断。
一是在架桥,在水的尽头处架一座小桥,配上石块和植物遮住水的尽头,使水的尽头“变成”水的源头;二是水上廊道,如拙政园的小沧浪与小飞鸿,水上廊道凌驾于水面之上,而透过廊道又能看见远处的建筑甚至是建筑后的庭院和高耸的围墙,以丰富的层次感延伸水面;三是临水建筑底部架高,如网师园的一座临水建筑的顶部架高并放置一艘小船,让人误以为水从建筑底部流过,四是对水池形状的处理,如上述拙政园将水池分成若干小水池,但又互相有联系,显得互相连通,有流动感。
(如图3)
图3 园林中池岸处理
苏州园林的叠山
苏州园林由于面积限制不可能将真实的高山纳入园中,园林中的山均由石块堆砌而成。
由此也造就了苏州无数叠山高手。
“园可无山,不可无石”,可见古人对石的看重。
苏州园林具有特色的一种石头为太湖石。
“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婉转、险怪势。
”“其质纹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
古人赏石,以瘦、透、漏、皱、丑为美。
“瘦”,指石的形态,不但瘦长还要棱角分明,若用人来比喻即“骨感美”。
纵观古代历史,除唐代外的朝代大多以瘦为美,更有传说中能跳掌上舞的赵飞燕。
而“瘦”不仅仅是形态上,更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
“瘦”代表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古人云“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不为五斗米折腰”。
苏州园林的多由文人墨客所设计,自古以来的士大夫都追求一种骨气,这种骨气便很好地体现在了对太湖石的选择上。
“透”和“漏”两者较为相似,“透”指穿透,为石头上的孔洞,“漏”指石头上的孔穴。
“透”是“漏”的一种属性,穿透的孔穴需要更长的形成时间,“透”比“漏”的价值更高。
留园中的冠云峰为江南园林中四大名石之一,重5吨,高6.5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假山。
在阳光照射下层次分明,亮暗分明,充分体现了“透”与“漏”的美感。
“皱”指石块表面凹凸不平的纹理,即《园冶》中的“纹理纵横.笼络起隐”。
表面过于平滑的石块显得单一,而石块表面纵横的纹理既使石块造型各异、富于变化,又表现出石块经历的沧桑历史。
除以上四点外,古人赏石还注重“丑”。
郑板桥在《题画·石》中写道:“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也有好也——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这里的“丑”,并非现代人所谓的形容鄙陋,而是类于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境界,大丑即美。
“丑”即真实、自然、雄奇秀丽。
《园冶·掇山》中对园林假山进行分类,园林中的假山,不仅仅是作为景观,很多时候会参与人的活动,与人的情感进行互动。
(如图4)
《园冶》中提到一种类型为“厅山”,即在厅堂的院落中堆叠假山。
厅山最忌在围墙里并排耸起三座高高的山峰,那样不但显得呆板而且无景可望。
厅山注重玲珑,少而精。
留园中的冠云峰即为厅山中的佼佼者,高耸的石块一枝独秀,直冲云霄,周围辅以低矮灌木,像众星捧月般突出冠云峰。
图4 园林中叠山
在楼阁侧面常常掇山,这种山被称为“阁山”。
阁四面开敞,视野开阔,适宜建于山旁,也就是说近阁掇山,宜堆在阁的侧面。
这个时候山往往叠出蹬道,作为一种室外楼梯,这时往往省略室内楼梯,这种做法使室内外相互连通,建筑融于自然,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而阁山的处理也富于变化,蹬道往往曲折起伏,随地形而自然变化,台阶也大小变化,以免
呆板。
很多时候蹬道与假山融为一体,在远处很难发现蹬道,又有时一座楼阁结合多道蹬道,堆叠蹬道时形成多个山洞,人们在阁山中穿梭,趣味无穷。
书房位于静处,其意境对于古时文人相当重要,书房前也最适宜布景,“书房山”是一个很好地选择。
书房前高大的白墙自然形成背景,大凡堆叠小山,时而点缀花草,疏密不一,山体或成悬崖,或成陡壁,姿态各异。
山往往结合池水布置,池上或池边的假山既有大山也有小山,山内往往暗藏洞穴,铺设踏步与水相接。
假山布满空隙,阳光洒下,山内或明或暗,似是通往仙境的入口。
除了布景与交通,假山还具有遮挡视线的作用。
这时候假山类于屏风,有利于保护主人隐私。
山石的遮挡又使人无法一览无余,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
受园林面积限制,假山不可能过大,为免假山看起来类于盆景一般,往往运用一些对比衬托手法使其比例协调自然。
如拙政园的笠亭和与谁同坐轩,笠亭立于假山顶端,与谁同坐轩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二者体量都较小,但与周围假山结合后显得比例正常。
一旦有人进入这两个建筑,便会发现建筑偏小,自然周围假山也不如想象中高大。
山水园林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与水虽属不同的自然景观,但往往共存,从古代山水画可见一斑。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苏州园林的山水。
理水叠山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通过匠人精巧的技术重现了自然之景。
使得园林“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中,乃为名胜地。
”
参考书目:
1.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文震亨.长物志[M].赵菁编.金城出版社,2010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李茁孜.园林感悟集[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周红卫.苏州园林的理水艺术[J].艺术设计评论与鉴赏,2007
2.袁媛.浅谈园湖石之美[J].艺术理论,2009
3.郑罡.浅论水在苏州园林中血脉的作用[J].美与时代,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