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及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及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及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及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及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

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vad方案和at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方法:通过研究vad方案和atd方案治疗效果,对比两者的有效性及无病生存率。结果:vad方案有效率857%,无进展生存率(pfsr)842%;atd方案有效率86%,pfsr 73.6%。结论:vad方案和atd方案有效率有明显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atd方案的pfsr要高于vad方案。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沙利度胺三氧化二砷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异常克隆性增生的恶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骨痛、溶骨性损害、病理性骨折、贫血、反复感染、出血、高黏滞血症、肾功能损害、高钙血症、免疫球蛋白异常等。我国骨髓瘤发病率约1/10万,低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发病年龄大多在50~60岁,男女之比3: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1]。

资料与方法

2000年7月~2011年9月收治初发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9例,所有病例均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邓家栋临床血液病学》确诊为mm[2,3]。患者入院后按顺序分组,分别给予vad方案化疗及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及三氧化二砷即atd方案治疗。行vad 方案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40~68岁,平均50.8岁;igg8例,iga5例,轻链型1例,igm型1例。atd方案治疗,其中男6

从沙利度胺到来那度胺

2007.11No.68中国处方药 浴火重生的凤凰:从沙利度胺到来那度胺 现代药学史上最令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许就是沙利度胺(thalidomide)导致海豹肢畸形的不良反应事件了。40多年过去了,沙利度胺“死而复生”,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它不仅具有广泛的药理学作用,而且还有抗肿瘤活性。 □AlanF.List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沙利度胺作为一种镇静剂和止吐药物,首次在欧洲上市,用于治疗孕妇的早孕反应。从1956到1962年期间,由于该药的致畸性,导致大约10000例出生婴儿为海豹肢畸形。虽然美国FDA未曾批准沙利度胺在美国上市,但是由于其1938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中规定,对于处于FDA审核中的药物,允许其用于试验用途,所以还是造成将近20000例美国人服用了沙利度胺。沙利度胺悲剧的发生,导致美国国会颁布了一项新的立法,规定药物在得到美国FDA批准之前,必须提供关于该药对孕妇的安全性证据,FDA的这一行动掀开了现代药学史上崭新的一页。 在沙利度胺撤市仅仅4年后,有研究报告指出,沙利度胺对红斑结节性麻风的全身症状以及皮肤的疼痛性炎症反应有缓解作用,这一报告再次引起了药学界对该药潜在临床益处的兴趣。到了1998年,沙利度胺作为罕见病药物,被FDA批准用于红斑结节性麻风的治疗,但是对其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不得用于怀孕的妇女。从那时开始,一度因为毒性被丢弃的沙利度胺,又因其抗血管生成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中走上了复兴之路。 的确,沙利度胺对皮肤疾病、感染和自体免疫性疾病具有广泛的作用,包括HIV感染相关的溃疡和消耗综合征、Behet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病变、结节病以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根据JudahFolkman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沙利度胺对多种肿瘤 都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表明,该药对多发性骨髓瘤、Kaposi肉瘤、套细胞淋巴瘤以及特发性骨髓纤维化都具有抗肿瘤活性。2006年5月,FDA批准沙利度胺与地塞米松联用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方案。 虽然沙利度胺具有这些临床益处,但是其长期使用却受到限制,因为该药具有过多的毒性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嗜睡、便秘以及血栓栓塞。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该药的类似物,更大地发挥其生物学活性,并使其不良反应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沙利度胺(α-酞胺哌啶酮)是一种合成性谷氨酸衍生物,有一个偏光中心,因而具有右旋和左旋类似物,临床上所用的通常是消旋混合物。其左旋类似物可抑制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基于这一点,研究者开始从沙利度胺的基本化学结构出发,寻找能够抑制TNF合成的类似物。结果有几种类似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来那度胺(lenalidomide,CC-5013,Revlimid)和CC-4047(Ac-timid)。与沙利度胺一样,这些第二代的免疫调节剂也是消旋混合物。其生物活性不仅包括抑制TNF合成的作用,还能抑制其他免疫调节因子的生成,包括白介素1、6、8和12;同时激活T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抑制血管生成分子的内皮反应等等。此外还有直接的抗肿瘤活性。而且来那度胺没有导致有机物突变或断裂的活性。 2000年,进行了来那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试验,不久之 后,又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患者中进行了临床试验。这些试验首次证实了来那度胺基本上没有沙利度胺的神经毒性,而且骨髓抑制作用更强。对于5号染色体长臂全部或者部分的中间缺失的del(5q)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尤为敏感,许多患此病的患者可以不必再进行红细胞输血。2005年12月,FDA基于2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批准来那度胺与地塞米松联合用于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此外,还有其他的试验表明来那度胺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变性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也具有疗效。 在当今靶向治疗药物发展的时代,如何解决来那度胺多种药理学作用问题?免疫调节剂具有两面性,不仅对恶性增生具有抑制作用,还对周围的微环境具有抑制作用,这就与选择性的药物不同。虽然来那度胺的精确细胞靶点还不能确定,但是最近研究者发现,来那度胺能够抑制(直接或间接)del(5q)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所缺失的关键磷酸酶。磷酸酶在调节配体-受体信号途径中的重要作用,可能能够解释其作用范围广和免疫调节药物的线性依赖生物活性。 来那度胺和此类药物的例子说明,对于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通过对其化学结构进行改造,还能够赋予其第二次生命。正如浴火重生的凤凰,来那度胺和此类免疫调节药物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满载着希望。■ (资料来源NEngl JMed, 2007,357:2183-2186.编译秋雨) 9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疗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骨髓瘤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的不规范。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骨髓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常导致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骨相关事件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约一半到2/3 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骨痛而就诊。 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骨髓瘤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通信作者:马军,Email:mjun@https://www.doczj.com/doc/5712905535.html,;邱录贵,Email:drqiu99@https://www.doczj.com/doc/5712905535.html,

2020多发性骨髓瘤首次复发评估与治疗(完整版)

2020多发性骨髓瘤首次复发评估与治疗(完整版) 我们之前梳理了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尤其对二代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的方案做了推荐和阐述(详见盘点国内外指南,看首次复发MM如何应对!)。本文则简述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的全局评估。 过去的数十年,随着新药如蛋白酶体抑制剂(PIs)、免疫调节剂(IMiDs)和单克隆抗体(MoAbs)等的引入,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5年总生存有了较大改善。尽管如此,MM仍然无法治愈,大多数患者最终都会复发而需进一步治疗。 问题是,由于新药可及性的提高,复发MM患者的管理发生了显著变化,治疗方案增多的同时,治疗选择的复杂性、作出不适当的治疗决策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尤其对于MM首次复发患者,在此重要关口,如何调整治疗是极为关键的,而在诊疗决策前的疾病评估,则是确立新方案的重中之重! 在此背景下,意大利专家小组提出了《MM首次复发合理评估的专家共识》[1]。 多发性骨髓瘤首次复发时,

评估要关注以下五点 这项共识提出,当MM患者出现首次复发时,为了后续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应关注和评估以下几项:患者特征、病史、既往治疗毒性、复发类型、患者偏好及其他因素。 1评估病史:该共识推荐三联方案 病史评估包括细胞遗传学特征,既往治疗是什么,既往治疗反应情况,缓解持续时间,前线治疗毒性等。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认为,对于既往标准治疗后缓解持续时间达24个月,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且无维持治疗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达18-24个月,再或ASCT序贯维持治疗的缓解持续时间达36-48个月的首次复发患者,可采用之前的治疗方案或在这个方案中添加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该共识认为,鉴于三联疗法的治疗优势,同方案再治疗并不是最佳选择。例如如果一线接受基于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患者,复发时可接受基于来那度胺的三联方案,如可以用含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的IRd全口服方案(伊莎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等。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 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将7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阿昔洛韦滴眼液)和治疗组(常规治疗+阿昔洛韦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各38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7.9%)明显低于对照组(15.8%)(P<0.05)。结论: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治愈时间短,复发率低。 标签: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阿昔洛韦滴眼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 由单纯疱疹性病毒(HSV)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是眼科临床难治性的眼病之一[1]。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眼科住院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76例(80眼),其中,男46例(49眼),女30例(31眼),年龄22~72岁,平均(48.7±2.4)岁。病程1 d~4年。其中上皮型36例(38眼),浅基质层型24例(26眼),深基质层型16例(16眼)。将7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妥布霉素15 mg、地塞米松5 mg)滴眼液,4次/d,其他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10 g/L阿昔洛韦滴眼液与贝复舒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交替滴眼,每日6~8次,口服阿昔洛韦片0.2 g,每日3~4次,复合维生素B2片,每日3次。比较两组的疗效并随访6个月。 1.3 疗效标准

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观察

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12-25T14:29:18.8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3期作者:张洁[导读] 多发性骨髓瘤(MM)属于一种浆细胞的恶性肿瘤,中老年人是本病的主要患病群体。 (启东市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江苏启东 226200 ) 【摘要】目的:观察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Rd)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确诊为MM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20例,均予以来那度胺治疗,乙组联合Rd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甲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患者接受来那度胺联合Rd治疗,能更好的控制症状体征,促进病情转归。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来那度胺;小剂量地塞米松;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7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3-0055-02 多发性骨髓瘤(MM)属于一种浆细胞的恶性肿瘤,中老年人是本病的主要患病群体,在国内的发病率为1/10万~2/10万,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本病的发病率位居第二,患者临床症状以贫血、血钙升高、肾功能不全等。探究MM的有效治疗方案、控制病情进展过程及优化预后,是当下国内外临床上探究的重点课题之一[1]。来那度胺为一类新型的免疫调节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中有较广泛应用。我科采用来那度胺联合Rd治疗MM患者,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现将具体情况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0例确诊为MM患者为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3~2019.2,均符合MM临床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各项检查后确诊,患者知情参与且对所用药物耐受。随机分为两组,甲组(n=20)中男13例,女7例;年龄62~81(70.5±5.2)岁;病程2~6(4.4±1.3)年。乙组(n=20)中男14例,女6例;年龄60~82(71.8±5.5)岁;病程2~7(4.8±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用药方法 甲组单纯给予来那度胺治疗,25mg/qd 或者10mg/qd,d1~21。乙组在甲组用药方案基础上联合Rd,地塞米松,10~20 mg/周,28d 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予以拜阿司匹林100㎎预防血栓形成,针对伴有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者,进行水化、碱化及利尿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以评估疗效。 1.3 疗效评价 ①完全缓解(CR):血、尿免疫电泳均呈(-),且持续时间≥6周,骨髓内浆细胞<5%,且无浆细胞瘤相关表现;②部分缓解(PR):24h尿M蛋白的下降率>90%,且血浆M蛋白的下降率>50%;③进展(PD):血浆M蛋白上升24h尿M蛋白上升均>25%;④稳定(SD):患者的评估指标介于PR、PD之间,总有效率=CR+PR。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效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上,乙组患者高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医学水平还难以治愈MM,其是临床上一类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方法以造血肝细胞移植为主,尽管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移植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且抗肿瘤效应较为明显,故而临床应积极探究MM患者临床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伴随着实验研究的多样化发展趋向,很多学者发现免疫治疗与联合治疗在本病治疗领域能取得较理想效果。 来那度胺属于沙利度胺的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活性,在以上两点上和免疫调节药物较为相似。当下临床普遍认为来那度胺治疗MM的作用机制有:①抑制血液TNF-α、IL-6细胞因子释放过程,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实现治疗目标;②抑制患者机体中VEGF的合成过程,提升抗肿瘤细胞血管的生成率,降低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③本品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周期、微环境的粘附作用。但是来那度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多种不良反应,比如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肺栓塞、改变皮肤表面等。而有学者指出[2],若能将来那度胺联合Rd治疗MM,能更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进入骨髓造血微环境黏附进程,同步增加NK细胞数目与T淋巴细胞,进而减少免疫复合物通行基底膜的数量,降低免疫球蛋白浓度与减少补体成分类型,降低组织对体内炎症反应的敏感度,抑制原发免疫反应的拓展过程,促进病情转归进程,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法有那些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法有那些 *导读: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中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并积聚,分泌单克隆的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同时伴有广泛的溶骨病变或骨质疏松及贫血、感染、肾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中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并积聚,分泌单克隆的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同时伴有广泛的溶骨病变或骨质疏松及贫血、感染、肾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如不进行治疗,进展期MM患者的中位存活期仅为6个月。常规化疗的有效率为40% ~60%,完全缓解率低于5%,中位存活期不超过3年。约25%的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存活10年的MM不到5%。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法有: 一、化疗: 1、诱导治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协会(NCCN)治疗指南推荐有美发仑与泼尼松(MP)方案、长春新碱联合阿霉素和地塞米松(VAD)方案、大剂量地塞米松、沙利度胺与地塞米松以及脂质体阿霉素联合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的DVD方案。应注意准备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采集前避免使用烷化剂。MP方案的有效率为60%,总生存期24~36个月。如患者年龄小于50岁,大剂量化(放)疗+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最佳选择,以VAD诱导,

继之作大剂量化疗和干细胞移植。如患者年龄在50~70岁,根据具体情况,争取大剂量化疗。 2、维持治疗:化疗一般持续到达最大反应后2个疗程,继续治疗并不能延长平台期。随后的治疗须根据年龄、一般状况和患者本人意愿选择。包括:观察、维持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 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ASCT的对象包括初始治疗有效或达平台期的患者;补救化疗有效或达平台期的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的一部分可行移植。计划在疾病进展时移植的患者可在达到最大治疗效果时提前采集造血干细胞以备用。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allo-HSCT可用于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供者的年轻MM患者。一般适用于下列情况:初治有效,作为临床试验中的一部分进行;复发后补救治疗有效,作为临床试验的一部分;自体移植后复发的患者。 三、新型生物靶向性药物:新型生物靶向性药物有双磷酸盐类药物、反应停及其类似物、蛋白酶体抑制剂(万珂)、三氧化二砷以及血管生长因子抑制剂等。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完整版)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1,2],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次指南修订中增加了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部分及相关注意事项,在难治复发性MM部分增加了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疗法,强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对于适合移植患者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每2~3年1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

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相关表现。 诊断标准、分型、分期 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3]) 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应完成基本检查项目。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 综合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的指南[4],诊断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如下。 (一)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诊断标准(需满足第3条+第1条/第2条)

多发性骨髓瘤的_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为40岁以上,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常见症状: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感染,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 1疾病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2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它临床表现。 临床上MM的误诊率高达40-50%,引起误诊的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 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常见影像学检查对MM患者的综合诊断价值依次为:PET-CT>MRI(核磁共振) >CT>X线检查。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地塞米松对骨髓细胞有什么诱导作用

地塞米松对骨髓细胞有什么诱导作用 发表时间:2019-08-06T14:22:42.140Z 来源:《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作者:赵菊 [导读] 所以对于地塞米松与骨髓细胞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进行了系列的监测试验和探索。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中医医院 615600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疾病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疗效已经被认可,但是其引起不良的反应也较多。随着对骨组织的进程研究和发展,骨髓细胞的成骨潜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正常的骨髓细胞成分是比较复杂的,包括造血和基质两个大系统,其中具有成骨潜能的细胞多数来自于基质干细胞。所以对于地塞米松与骨髓细胞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进行了系列的监测试验和探索。 一、地塞米松的背景 地塞米松又叫氟美松或德沙美松、是猪病防治中常用的一种人工合成的长效的糖皮质激素,是泼尼松龙的氟化衍生物。在肝内可以转换成氢化考的松地塞米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和抗毒等作用,临床上一般用于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休克、局部炎症等综合治疗。 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已经应用于初治并且不适合的移植和复发难治的骨髓疾病,第一代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也被批准治疗于初治并且适合移植的骨髓病了。目前这两种药分别联合地塞米松用于治疗骨髓病的效果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大剂量与小剂量的研究通常是解决骨髓病化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地塞米松的应用也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反应,其中包括升高血糖导致继发的糖尿病和原发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血压的升高、乙肝病毒再激活导致的爆发性肝炎、增加感染的几率、精神异常、骨质疏松、白内障等疾病。在临床工作中,临床如需要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含地塞米松在内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关注治疗药物疗效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骨髓基质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是存在于成体骨髓组织中的一类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同时具有骨基质的形成能力。具有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其他几种结缔组织细胞。也可以转分化为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当脂肪细胞形成增多则成骨细胞形成减少,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减少,向脂肪细胞分化增加,骨髓腔内压急剧升高,最终导致成骨降低,股骨头发生坏死。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需要激素、多种生长因子的调节和相互作用。其中地塞米松、转化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这些因子都可促使骨髓基质细胞稳定、多量地向成骨细胞转化,有利于新生骨组织的产生。 激素应用于很多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术后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激素也是常见的最容易引起股骨头坏死的原因,目前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骨髓脂肪细胞与各种血细胞、造血额干细胞等一起弥散分布于骨髓腔,占据健康成人骨髓体积的百分之七十。骨髓脂肪组织的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骨细胞共用于同一种祖细胞,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二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骨重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从骨髓间充质祖细胞衍生的骨形成成骨细胞的活性与源自造血干细胞的骨再吸收破骨细胞的活性之间的平衡。虽然人们可能意识到了激素与骨形成之间的某些关联,但是在骨骼形态中介导这个过程的机制还不够完全清楚。对于破骨细胞形成和成骨细胞功能的调节机制的理解,在治疗骨髓疾病的合理药物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地塞米松对骨髓成骨细胞及骨细胞的影响 地塞米松除了能够直接作用于骨细胞以外,还有研究表明过量的激素会影响骨细胞的生长速度,通过实验指出使用激素后出现成骨细胞数量减少和骨密度降低,与血清骨钙白降低等改变相符。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激素所导致的股骨头坏死发生机制至少会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在骨髓中的生成,而增强成骨细胞的凋亡,延长破骨细胞的寿命。地塞米松能够对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作用,使其功能发生改变,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失衡。主要表现在继续使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减少,最终导致脂肪细胞形成增加,成骨细胞形成减少,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因此,地塞米松对于股骨头的坏死和骨髓基质细胞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实验证实地塞米松对骨髓细胞的诱导作用 通过骨髓细胞的分离与培养、骨髓细胞的传代、接种及检测和碱性磷酸酶检测等方法,得到了结果。骨髓细胞传代以后,在不同含量的地塞米松的含量下,细胞数量出现变化。 骨髓基质细胞是成骨的种子细胞,而这些细胞都具有贴壁生长的特性。贴壁生长的骨髓细胞是骨髓基质细胞的成分,现在已经发现了很多因素可以诱导成骨细胞分化。其中包括生长因子、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通过检测骨髓细胞的增殖水平和成骨细胞表型表达水平。稳定的转化为成骨细胞,以利于新生骨组织的产生。通过检测可以看出,地塞米松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影响较大。可明显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细胞碱性磷酸酶是成熟成骨细胞的标志性酶之一,地塞米松的含量和作用时间均可影响其活性。加入地塞米松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作用越明显。但对于统计学上来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地塞米松可以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形成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结合细胞增殖检测水平的结果可以看出,地塞米松在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骨髓成骨细胞转化时,也可能存在旁路抑制机制。即可以抑制具有其他分化细胞的生长、增殖。而且该抑制作用也随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含量低的时候,地塞米松的诱导作用也相对减弱。在含量高的时候,地塞米松的诱导作用也随之加强,在低含量的同时,部分基质干细胞在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过程中,仍有一部分细胞向其他细胞分化,而地塞米松对这些细胞的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使死细胞的数量随含量的增加而增多。在高含量时,大部分的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向其他地方分化的细胞较少,所以死细胞的数量也会随着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地塞米松的这种作用是由于骨细胞是糖皮质激素的靶细胞,对其分化时的基因表达有一定的调节引导作用。 五、结束语 骨髓作为一个具有成骨作用的组织,取材方便,创伤也比较小,而且还可以多次抽取,比较容易获得。经过临床观察和试验的结果可以发现,地塞米松是可以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并且根据不同的含量和作用时间,对骨髓细胞转化过程的影响也不相同。

【标准与讨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

【标准与讨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本文刊于:中华内科杂志, 2017,56(11) : 866-87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每两年一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 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 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详见诊断标准],以及淀粉样变性等靶器官损害等相关表现。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1,2]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针对MM疾病要完成基本检查项目的检测,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3],诊断无症状骨髓瘤(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骨髓瘤(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见表2,表3。三、

分型依照异常增殖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分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进一步可根据轻链类型分为κ型和λ型。 四、分期按照传统的Durie-Salmon(DS)分期体系[4]和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ISS)[5]进行分期(表4,表5)。 鉴别诊断MM需与可出现M蛋白的下列疾病鉴别: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冒烟型WM及IgM型MGUS、AL型淀粉样变性、孤立性浆细胞瘤(骨或骨外)、POEMS综合征、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损害(MGRS)[6],骨损害需与转移性癌的溶骨性病变等鉴别。其中,MGRS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导致的肾脏损害,其血液学改变更接近MGUS,但出现肾功能损害,需要肾脏活检证明是M蛋白沉积等病变所致。MM的预后评估与危险分层MM在生物学及临床上都具有明显的 异质性,建议进行预后分层。MM的精准预后分层仍然在研究探索中[7,8]。 MM的预后因素主要可以归为宿主因素、肿瘤特征和治疗方式及对治疗的反应3个大类,单一因素常并不足以决定预后。宿主因素中,年龄、体能状态和老年人身心健康评估(geriatric assessment,GA)评分可用于评估预后。肿瘤因素中, Durie-Salmon分期主要反映肿瘤负荷与临床进程;R-ISS主

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来那度胺联用方案治疗骨髓瘤患者是有效且可耐受的

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来那度胺联用方案治疗骨髓瘤患者是有效且可耐受的(Leukemia. 2012 Jul;26(7):1675-80) 题目: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来那度胺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II期研究(A phase 2 study of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 bortezomib, dexamethasone and lenalidomide for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背景:我们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将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PLD)和硼替佐米与静脉给予(IV)的地塞米松的剂量降低,对未曾接受治疗的和复发/难治性(R/R)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而言,都可在较长的四周周期内保持有效性及较好的耐受性。来那度胺与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已显示出其有效性,但这种联合用药耐受性不好。 目的:我们进行此II期研究(政府临床试验标示符:NCT01160484),来评估是否较长的四周方案对R/R的MM患者是有效且可耐受的。 方法:此方案使用改进的剂量和方案,在第1、4、8和11天静脉给予地塞米松(40mg)、硼替佐米(1.0mg/m(2))及PLD(4.0mg/m(2)),在第1 - 14天每日给予10 mg来那度胺(DVD-R)。

结果:本试验共纳入40例重症预治疗患者,其中84.6%对联合方案出现临床获益(完全应答,20.5%;非常好的部分应答,10.3%;部分应答,17.9%;最小应答,35.9%)。在研究时,另有10.3%患者病情稳定,5.1%有进展。该方案的耐受性佳,不良事件如疲劳(40%)、血小板减少症(35%)、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35%)、贫血(30%)、周围神经病变(25%)和肺炎(15%)的发生率低。 结论:此DVD-R方案对R/R的MM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并且应答率高。 (选题审校:付双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本文由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编辑完成。

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27T13:47:03.65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3期作者:郭金岩 [导读] 黑龙江省鸡东骨外肛肠医院探究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 黑龙江省鸡东骨外肛肠医院黑龙江鸡西 158200 【摘要】探究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发生后遗神经痛几率、治愈时间、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减少治疗时间,且降低了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不良反应少,治疗总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昔洛韦;地塞米松;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带状病毒所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在脊神经后跟神经元中潜伏,当人们出现体质减弱、感染等症状时,病毒会出现生长到达皮肤,产生疼痛、皮肤破损等临床症状。该病病程较长,且易产生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因此临床上的主要治疗目标为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病程,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在出现疱疹前会先出现疼痛感,少部分患者先出现散在疱疹,后表现为神经痛,也有疱疹患者遗留神经痛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本研究通过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线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难忍、肿胀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试验。排除标准:药物过敏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免疫低下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者年龄最大为68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41.2岁。患者最长病程为8天,最短病程为2天,平均病程为5.5天。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选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进行止痛药物进行常规止痛。对照组单用阿昔洛韦治疗,阿昔洛韦50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阿昔洛韦500mg,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每日1次。对比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发生后遗神经痛几率、治愈时间、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标准。患者治疗后皮肤破损、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患者治疗后疼痛、痒痛等基本消失,皮肤破损消退在70%以上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疼痛、痒痛等有部分好转,皮肤破损消退在50%以上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疼痛、痒痛等无变化或加重,皮肤破损未消退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诱因为人体出现免疫力低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群集性水泡沿着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患者出现皮肤破损、疼痛、神经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临床上主要的治疗目的为抗病毒治疗和减轻疼痛,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阿昔洛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为进入疱疹病毒细胞,对病毒的亲和力较强,能够和脱氧核苷紧张病毒的细胞激酶,对病毒的复制进行抑制。地塞米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其能够对炎症进行抑制,减少神经后跟神经炎症的纤维化,减少神经根损伤,同时该药物能够避免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研究显示,在对疱疹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够减轻疼痛和炎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了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的疼痛,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两药联用对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贤,杨荣耀.阿昔洛韦并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01期 [2]许卫平,龚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泊马度胺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

泊马度胺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淋巴瘤2014-04-25发表评论分享 文章作者:楚松林张连生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常常伴随贫血、免疫缺陷、溶骨性改变、高钙血症和肾功能损伤的浆细胞单克隆恶性增生性疾病。其治疗措施在不断地更新,使得MM患者的预后得到很大改善。但对于一部分难治复发性以及不能耐受沙利度胺、来那度胺、硼替佐米等药物的患者,临床医师的选择却很有限。 泊马度胺是第三代免疫调节剂(IMiD),其显示出独特的抗感染、免疫调节、抗肿瘤增生、抗血管生成等作用,并在针对难治复发性MM(RRMM)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充满希望的疗效和相对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更少的毒副作用。 其于2013年2月8曰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至少经过两种治疗无效(包括来那度胺和硼替佐米)和最后一次治疗后60d内病情恶化的患者。 1 泊马度胺的作用机制 研究证明泊马度胺可通过减少如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支持肿瘤细胞增生、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和诱导肿瘤细胞耐药的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来发挥其抗骨髓瘤效应,同时,泊马度胺等IMiD还可以通过减弱MM 患者的免疫细胞(CD4T、CD8T、NK、NKT)用来调节IL-2、r-干扰素(INF-s)、IL-6分泌的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C0S1)的表达]以及正常化MM患者骨髓微环境中失调的 RANKL/0PA比例,还有抑制MM细胞中黏附分子ITGA8和ICAM2的表达来发挥其抗骨髓瘤作用,有研究证明,泊马度胺可介导p21(WAF-2)基因表达的上调,阻止骨髓瘤细胞的周期循环同时还可以抑制蛋白激酶(Akt)磷酸化作用,从而干扰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骨髓瘤细胞增生。 泊马度胺等IMiD还具有下调NF-kB转录活性,抑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和通过增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的活性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 另外,研究显示来那度胺通过抑制肿瘤和间质细胞的VEGF及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bFGF)分泌以及更强的抑制低氧诱导因子(HIF-1)的表达来发挥其抗血管生成作用,但泊马度胺是否有着相似作用还是有其独特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泊马度胺也可增强树突状细胞(DC)对肿瘤抗原呈递的效力,强化DC对肿瘤抗原的摄取,活化T和NK细胞,同时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增生来发挥其抗肿瘤的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