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三层制结构的反思

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三层制结构的反思

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三层制结构的反思
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三层制结构的反思

 2009年 第2期兰 州 学 刊No.2 2009

总第185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85 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三层制结构的反思

张 力

(西南政法大学 民商法学院,重庆 401120)

[摘要] 由“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国资运营主体)———具体资产运营企业”组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三层制结构,作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示范性法律框架,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既定发展战略中将长期发挥重要作用。但这种被近年来中央国有企业群体效益持续走强所证明了有效性的制度安排却因为自身思路酝酿中的逻辑矛盾、对国有企业功能的认识偏差、对政企不分与官商不分的认识混淆,给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不稳定因素,而需要反思并提出制衡性思维。

[关键词] 经营性国有资产;三层制结构;制衡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2-0203-07 [收稿日期] 2008-10-10 [作者简介]张力,男,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公派访问学者。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5&Z D029)子课题“国有资产法律问题研究”,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国有资产的利用与保障制度研究”(项目编号:05SF B3014)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在多种场合反复重申,国企改革方针是“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等,经济效率优先的发展方针并没有变化。作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法律框架,由“国资委———150家(截至2008年8月)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国资运营主体)———受资运营企业”组成的三层制结构,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既定发展战略中将长期发挥重要作用。但这种被近年来中央国有企业群体益持续走强(包括垄断性与竞争性企业)所证明其有效性的安排却因为自身思路酝酿中的逻辑矛盾、对国有企业功能的认识偏差、对政企不分与官商不分的认识混淆等潜在问题,给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预埋了不稳定因素———从前些年郎咸平炮轰科龙系代表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严重牺牲社会公平,到科龙改制丑闻曝光顾雏军获罪,从汶川地震后的公共建筑普遍倒塌暴露的国有建筑企业工程质量问题,到今日震惊世界的三鹿奶粉污染事件,如此种种,都使作为改制模式的三层制结构面临经济效率追求以外的反思与制衡。

一、三层制构想中的出资人结构及功能取向

(一)三层制构想中的国资委与国资运营主体构成的二重出资人结构

1.国资委

按照2003国务院制定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资委是将原国家经贸委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的职能、财政部行使的国有资产收益及产权变更管理职能,以及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国家计委、劳动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合为一体,统一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里只包含中央企业)。在定性上,国资委是“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特设机构”,既不同于对社会各类企业进行公共管理的行政机构,也不同于企业法人,是“准政府第一部委”[1]。《条例》从宏观上明确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的地位和特征,强调国资委作为国有股权的代表机构对国有企业行使出资人拥有的权利,追求出资收益的最大化。为达此目的国资委有两方面职能:

其一,履行“特殊政府机构”的特殊公共管理职能。虽然国资委丧失了对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但其仍然能够借助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为国有资产的管理提供宏观指导、协调与信息服务,此时国资委担负着与其他职能部门协同与合作的职责。这些不能被“所有者职能”包含的内容,就是与其“准政府第一部委”的地位相适应的管理职能。[2]其二,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国资委是代表国家集中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的专门机构,其履行的国资所有者职能被认为包含两个方面:

(1)国有资产的管理者职能。有学者指出,国资委是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的“最终执行者”,也就是“整个国资系统的权力中心”,对包括各级地方国资委、直属和各地的国资运

营主体、企业在内的整个国资系统行使管理者职能。具体表现在:制定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制定国有资产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与产业政策;领导全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各级地方国资委的监督工作;监督检查各级国资委、国资运营主体的工作,决定重大投资、技改投资和审批;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有资产的兼并、拍卖、租赁、转让办法;组织、引导国有资产跨地区、跨行业及跨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企业实行宏观而间接的管理与指导,推进企业改革的重组等。总之,国资委在对地方国资委及国资运营主体进行指导与监督过程中一般仍沿用“行政管理的模式”,“上下级之间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3]。

(2)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能。“这是基于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以公司法上的股东身份履行出资人的职能”。“管资产”的职能较过去有一系列转变。首先,从直接管企业变为管资产,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将国有资产投入国资运营主体,只承担有限责任,不再直接干预受资人的具体经营活动;其次,“从事物管理变为价值管理”,只关注国有资产价值形态的保值增值;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根据宏观目标,“有进有退”,在动态中实现价值增长。管人的职能表现在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向国资运营主体或企业委派董事、监视、财务总监,总经理则由受资企业的董事会聘用,国资委不再任命或推荐。管事的职能是通过其在国资运营主体或企业中委派的代表———董事,对受资企业进行“间接管理”,对重大经营决策和重大事项按所占股份份额行使表决权,财务总监对董事会的决定进行适法性监督。[4]

从国资委的职能可以看出,其机构设置的重点在于将过去分散在很多政府部门手中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与出资职能集于一身,而不是直接实现政企分开。这不仅是因为国资委仍有社会管理职能,还在于其所有者职能中本身就包含了体现“命令与服从”的“行政管理模式”,这种一个机构集公法和私法职能于一身,在理想中公、私职能分离的安排,早在“国资局”时代就已经被提出。所以,光靠国资委的集权,若直接与企业发生投资关系,难保不走上旧路,因此在机构设置上仅此是不够的。

2.国资运营主体———中央企集团公司

与旧有的、多数国有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多数的国有企业、这二层制结构相比,所新增设计的中间层主体———现今剩余的150家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被认为将起到推进改革的关键作用。

一方面,作为连接国资委与企业的纽带,运营主体是具体运营国有资产的市场主体,是专门从事国有资产投资的特殊企业法人,而不是行政机构。国资运营主体接受国资委的投资,再转投入企业,并以转投额度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国资运营主体通过委派产权代表、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进行财务审计监督的方式,实现对所投资企业的监管,根据国家关于国有经济宏观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对国有资产进行基础性配置,通过投资、控股、参股、产权出让、收购和兼并等运作方式,实现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这种制度设计,使国资运营主体像一般投资者那样对企业经营高度关注,追求效益最大化,从而硬化投资人责任,实现国有资产运营行政化向企业化(市场化)转变,解决‘出资人’虚置的问题。”

另一方面,它又形成国资委与企业之间的隔离带,使国资委不得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真正实现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或法人财产权)的分离。”[5]因为作为国资委行政管理对象的是国资运营主体,而不是最后的企业法人。

设计者的逻辑是在财产“最终归属”国家的改革底线面前,在企业与国家权力(国务院)之间中介作为国有资产“代理人”的准行政机构(国资委,国有资产的第一授权投资人)和“复代理人”市场投资主体(国资运营主体),以作为国家公权力介入企业的主体障碍及“权力/权利转换器”———即便国家意志最终冲破重重阻碍在国有资产的最终运行上、国有企业的实际运行中有所体现,但经过市场化特色逐步鲜明的中介主体的两次“拦截”、“改造”与“同化”,使国家意志中的权力色彩全部或大部分被“过滤”掉了。[6]只剩下符合市场规律的行使国家财产———“民事权利”的市场理性,如以下将要进行的比较所示。

(二)三层制结构与旧体制的形式比较

我们可以站在成员权———法人财产权的对应关系的立场上,对上述推论进行明确化,将现在与过去做一个比较:“主管部门”代行成员权,而企业法人享有法人财产权的情况,此时企业法人显然直接面临由政府机构实行的成员权,无论在利益之刺激还是信息的方便获取方面,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的成员权都难以避免公法的干涉,如图1:

公权主体 无中介阻碍 私权主体

国家/国务院/多数主管部门/成员权 ] 企业法人财产权

图1

在增加了国资委与国资运营主体之后,上述干涉链条被显著拉长,从抽象的国家到具体的企业间,一些有独立主体地位且私法色彩渐浓的过渡与中介机构,成为行政权渗透的阻滞者,如图2:

公权主体 半公权主体/中介阻碍 私权主体/中介阻碍 私权主体

国家/国务院 ] 唯一国资委 ] 国资运营主体/成员权 ]企业法人财产权

图2

与旧有体制相比,三层制构想的基本不同点是它将塑造现代企业财产制度的工作重点,由法人财产权的独立性本身转移到“净化”出资人权(或法人成员权)的私法性质上来———人们已多承认,即便将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之性质表

402

述为所有权,也无法摆脱国家通过成员权之桥梁介入的公法干涉,所以问题的关键是“阻断”这一桥梁对公权力的通行能力。而阻断目的之达成的关键,正是“政府机构———国资委———国资运营主体(央企)———国有企业(被控股公司)”与国家权力中心渐行渐远的出资人中介环节的建立。从2003年三层制框架获得法律直接支持以来,至少中央国有企业群落获得了显著经济增长,但这并不应掩盖三制结构的问题。

二、政企分开三层制结构中的疑问

(一)三层制思路中的逻辑矛盾

三层制结构与过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主要塑造名义上独立的法人财产权(或法人所有权),而是转而通过拉长投资、再投资链条“净化”法人成员权。之所以必须净化法人成员权,是因为在改革者看来,带有权力色彩的法人成员权会借助法人的内部民主机制,而作用于法人外部财产权的行使,从而使国有企业法人在对外交往中,不如其他企业法人灵敏。但我们不妨倒推一下:要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在效率上不输于其他主体,则要求企业的成员权是不带权力色彩的民事权利。而国有企业中的成员权,其实就是作为中介组织的国资运营主体所持有的股权。在以投资持股为其主营业务的国资运营主体看来,其所持有的不同国有企业的股权就构成了其法人财产权的主体部分。那么同样的逻辑又会作用到国资运营主体身上———要使其法人财产权利是“真正”的民事权利,又必须要保证其内部的成员权是民事权利。而国资运营主体中的成员权不正是国资委对其投资而持有的“股权”吗?但国资委是集公、私职能为一身的复合性机构,作为国资委法人财产权的一部分对具体国资运营主体的股权,除了说应当与公权分离外,我们找不到任何阻止国资委在股权下包容权力因素的根据(其实在公司法中,股权就是公司中的权力)。

所以,逻辑到此中断,一个比较接近生活真相的结论是:无论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正当考虑,还是出于权力寻租的非法动机,无论法律为国有资产的民法运行罩上多厚的中介主体外壳,都难以实际抵御行政权对利益的追逐。当所有的中介主体都是国有资产的持有者时,通过延长投资链条来阻止权力的效果,仅存在于想象中。

我们可以在现今政企分开的实际路径上,发现许多与主路的方向不符的旁径。例如,在郎咸平的呼吁下,国资委曾紧急叫停大、中型国有企业的MBO———公司管理层对公司股份的收购。对此,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的解释是因为MBO在我国还缺少相关法律,而现实中又有触目惊心的自买自卖、官商勾结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国资委在中央的指令下,紧急叫停了MBO,并最终导致对曾经的改革明星的科龙公司的调查。[7]无论该理由是否成立,仅从处理问题的程序上,国资委就有越权的“嫌疑”。因为对于管理层收购国有企业的股权,这应属于国资运行主体控股的一线国有企业改制范围内的事,即便其中存在问题,也应当由作为直接控股者的国资运营主体首先整顿。对于国资委跨过央企集团公司这一中介主体,直接以行政手段干涉企业法人的活动,难道不正是在三层制主体结构所欲制止的吗?

又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感于过长的国资运营环节阻滞了政令畅通,国务院向大型国企派遣相当于部长、副部长的“稽查特派员”监督企业管理;在国企内部采取加强党委领导等措施,这无不是行政权的运作,但又无不是在三层制构造过程中开展的。我们往往担心国企“一放就乱”,而“一抓就死”的心态以及已经出现的某种既“乱”又“死”的问题本身就证明:三层制结构充其量增加了行政权介入企业的环节,懈怠了行政效率而增加了行政成本与难度,但更因为增加了中介主体,企业婆家更多了。(实际上,近年来这权那权分离导致的机构创新,已成为我国政府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编制陷入“越裁越多”怪圈的直接原因之一)。

从效果看,当国有企业与政府间距离过大,“天高皇帝远”,有人借企业改制而大肆腐败的现象,被作为“民事主体”的国资运营主体所视而不见时,这种公权干涉是极为必要与及时的。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必要性,证明了撤出在国有资产中的权力因素是多么的因噎废食。随着“特事特办”经常化,三层制结构对旧制的超越,最后将只能停留在理论中。

(二)三层制方案对国有资产管理权的性质误认

一般认为,民事关系对公权力会采取拒斥的态度,但这其实是一个须严格限制使用条件的命题。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交往自应遵循无强制的原则,例如国家发行国债自不能援引“主权豁免”原则而逃债;又如公用事业为消费者安装热水器,自不能强制消费者接受某某品牌的设备。但是,自民法脱胎于公法的历史轨迹就说明在很多非典型的交易关系场合,民法之私法属性往往无法真正起到涤除公权因素的作用,而只是流于“形式”。

在民法中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主体,国有资产运行之动力究竟是民事权利,还是民事权利形式掩盖之下的公权力机制,也同样存在“实质”与“形式”的易混同性:任何一个具体的国家所有权的得丧变动都存在一个在公法视野中的或强或弱、或明示或推定的行政权的行使,大到国库的采购、清偿,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对股份公司的控股、持股,小到一个街道办事处处理废报纸,所涉及国家所有权的取得、变动,都以“近因”或“远因”的方式最终源于公权力的授权体系———国家所有权的管理权能。说国家具有像私法人一样的抽象人格,像一般公司企业一样的私法职能,那并不是在赋予国家行政权的活动能力以外,另外再由私法单独赋了个什么人格,更不是什么国家的“双重人格”。私法在态度上更趋向于确认什么而不是创造什么。正如对个人人格的确认乃是对

502

以家庭解脱的孩子的自主活动能力的最终确认,对公司法人的确认乃是对公司商行为独立性的最终认可,而对国家法人人格的确认,正是基于对行政权力事实上涉足了与私主体间可能发生在私人之间称为“平等、有偿、自愿”的,并充满私法技术性、牵连性的那些关系的领域,才“不得不”将行政权再贴上个私法化的标签,至于像罚没、国有财产在体制内的调拨、调剂等与公平、自愿、等价、有偿全不相干的行政权的行使方式,则将其归入“原因”的口袋,称为“公法上的原因”。

由此,“私法标签”的找寻必然落到私法中与公法最相近的领域,而一个私人的活动能力源于其自己命令自己的理性能力———意思能力与行为能力。但是行为能力制度在今天的法人理论中处于权利能力制度的附庸而并无多少独立内涵的境地。笔者以为,法人的行为能力实际上也是在探讨法人以“自己的理性行为”取得法律后果的“事实”问题。只不过法人“自己的理想性行为”是由法人成员、机关、主管部门之各方支配力博弈的结果,对外以法人机关之行动权为载体。国家法人的上述博弈过程与结果就是国家财产行政权的授权、限权与行权机制,因此国家在财产方面命令自己(内部行政)再作用于外(外部行政)的能力,会方便地更名为“公法人的行为能力”,行政权在形式上转化为私法中的制度。此举无疑是对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间“楚河汉界”的消融,犹如市民之城放进一匹“特洛伊木马”。正如彭梵得在谈到罗马法中的团体时说:“国家或‘罗马人民’,因其政治机构的特点,自古被承认为权利主体”,“因其政治机构的特点”正说明了上述过程,行政权转化为私法中的行为能力而体现的“政治意味”,实在是不请自到。这使得通过剥离国家所有权上的行政权色彩,使之成为适于市民社会的平等要求的所有权形式的设想,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也就是说,承认财产的国有属性,却要斩断国家权力的贯穿途径,这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找到理论依据的。

因此,国有资产管理权在民法视角下的私法化、技术化、行为能力化以后与所有权的制度衔接而概念分离也是一个自然演化形成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出路。如果要在这种制度分离之外再人为地“创造”个什么“两权分离”,创造个“行为能力与权利分离论”出来,则是对大陆民法制度以市民社会实践为根基,而不是理论本身为出发点的思维态度的歪曲。也就是说,当试图以作为私法方法的三层制结构剥离国家所有权上的行政权束缚时,这一方法本身恰恰是一个无法为私法理论认知与解读的、纯粹由语词按语法组合的“误述”,它本身难以代表可行的方案与真实的见解。

(三)三层结构对国有资产运行过程中权力因素的功能误认

孟德斯鸠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导致腐败的是“绝对”的权力,而不是权力本身。从人类历史发展看,国家权力的健康运行乃是法治社会存在的基本保证。在一个法治健全的国家中,权力因素遵循“法不授权皆禁止”的原则,照理说,与“法无禁止皆自由”的私权相比,它可行权的方式方法有限,被滥用的可能性应当更低。

如果排除权力滥用的情况,也许正如方流芳所云:“团体因脱离国家权力而形成私法上的独立人格……然而,国企恰恰是一个难以脱离国家权力的经济组织。如果国家为全民利益而组建国企,国家通过行政机关控制国企,或许能更为有效地实现国家目标,无论国家为何目的而拥有国企,都不存在国企需要摆脱国家权力而保持独立的正当理由。”[8]对此不妨参照一下俄国的做法,看看为什么社会巨变之后的俄国的新民法典仍然在其“单一制企业”中保留了浓重的国家干预特色。其民法典113条规定:“单一制企业是未被其所有人赋予对财产享有所有权的商业组织,单一制企业的财产不可分割,不能按投资比例分割(份额、股份),并且也不能在企业职工中分配。”从表面上看,巨变以后的俄国对其国企(单一制企业)的控制力比仍然坚持社会主义的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力还要强,这不免让人莫名其妙,但其间与我国立法旨趣的天壤之别不容忽视:现在俄国单一制企业事实上仅仅包含其过去国有经济中那些在任何国家都由国家控制的,诸如公用事业、军工、航空、能源等公益性、非竞争的国有独资企业,而对单一制企业的性质认定与设立标准则由联邦和自治地方“杜马”牢牢把关。而对于竞争领域的绝大多数企业,或已股份化改造,或已经通过贯彻私有化法案放诸于市场,从而放弃了过去对如此巨量的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的人为的塑造计划,在缩小了国家控制范围的基础上降低了理论目标的过高企求。可以说,今天俄国对企业国家所有权理论已经走出了过去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域,成为仅仅适用于“非现代企业”的有限理论———国家强有力地将公用事业、基础企业控制在不因营利冲动借助垄断地位侵害公共利益的限度内,正是这类企业与国家本身存在的重要价值。

如果考虑权力滥用的情况,那也只能说明由凡人运行的公权力是要出错的,是需要民主法制监督的。如果仅仅因为要出错,就将它原本应当发挥作用的领域驱除,则实为本末倒置,这背后实际是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荒废。而国家权力退出后的制度空白,又无法由私人受益主体来填补,那岂不是给新的不借助国家权力的企业腐败留下了更多的滋生空间。

(四)三层制结构对公司与国企历史、功能区别认识偏差

凡研究公司制度史的人都不难发现,今日以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在中文中何以姓“公”而不姓“私”,这绝不仅仅是对“company”的音译使然。而是在历史上,公司作为官商合营的企业模式,曾经主要是围绕公共事业展开的,后来随着国家在财产权利上的退出、特许制的瓦解、法人独立财产制的形成,公司成了所谓的“私人产业”。

602

所以,西方公司制度的发展史就是其“政企分开”史,是私人资本脱离权力控制而又在私人间重新联合的“法人资本主义”的形成史。

但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形成史却完全不同。按照马克思本来的设想,无产阶级革命本身应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胜利,但随着1871年巴黎公社的失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阶段,革命周期性爆发的迹象消失了;反而是东方世界在资本主义的不断冲击下社会矛盾激化,革命随时都可能发生。晚年的马克思于是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东方,开始思考在东方社会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问题。他首先针对俄国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即只要满足某些条件,俄国社会就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的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9]之所以马克思要冒着违背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恰恰是他自己总结的),而可能招致历史惩罚的风险,也要让俄国做跨越式的发展,后人认为,除了其对社会演进规律的严谨性有了更为灵活的认识,还有一个重要的感情伦理方面的原因在于:生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在追求经济效率过程中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践踏的恶行深恶痛绝,因此他不忍心也不希望已经承受了太多苦难与奴役的东方人民再遭受“资本主义的灾难。”[10]正是在这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在那些社会革命成功的东方国家中,尚未完成的公司法人制度对个人资本主义的调试过程被戛然终止,一种旨在利益扩散的公平性上有突出功能的国有企业制度应运而生了。而这种企业对资本主义公司的替代,由于不是在马克思早期理论中,即没有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落后的东方社会,所以这种替代就不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生产力,或者说是效率的胜出,而是在体现公平与人道主义的伦理观中的胜出。

结论是公有制经济的效率价值的社会论证与私有制经济中的公司的效率论证过程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视效率追求为生命,经过了数百年演练而成熟。而前者的效率论证,则主要以后者在追求经济效率过程中践踏公平与人道主义的基本准绳为攻击点,并根据公平原则符合逻辑的设计了一套制度体系。从实践来看,除了在非常时期其发挥了动员之效率,在和平年代其经济效率的体现并未得到历史的承认。这也难怪,因为国有企业一开始就打的是“伦理与社会牌”,而公司一开始打的就是“经济与私人牌”,功能不同,求得的效果自不同。而问题在于完成了对“旧时代”的革命以后,光打伦理牌是无法立足的。当年“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国家绝大多数都“掉进了资本主义的谷底”,“再一次开始了西方化的历程。”[11]

仍然坚持这一跨越过程的我国也意识到对资本主义制度可跨越,但生产力、技术积累与市场经济不能跨越的道理,从而也改打效率牌了。一个极端的说明是:此次汶川地震后为恢复灾区民生,中央政府已经决定在2008年财政年度安排600亿灾后重建基金,以后财年做相应安排。为筹措这笔巨款,中央已经出台削减中央机关财政预算等非常措施。与中央财政拮据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中央财政无权调用,仅2006年一年即沉淀在各中央国有企业中7200亿元利润。虽然随着国务院2007年出台《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将正式开始试行,实行政企分开以来长达十余年的国企不向政府(其实是全民)分红的历史宣告结束。但根据《意见》所收利润带有“专款专用”性质,单独编制预算。在预算支出项中,包括资本性支出(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发展要求,以及国家战略、安全等需要,安排的资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等方面的费用性支出)和其他支出三类,仍旧是以提高企业改制与运营效率为最优支付目的。而仅在此后含糊注明“必要时,可部分用于社会保障等项支出”。对以国有企业利润支付迫切的灾后重建之本分缺乏刚性制度约束,以为替代的150家央企捐款捐物32.07亿元(截至2008年5月26日17时),这混淆于私人善行的沽名吊誉、小恩小惠之举,却被说成是什么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这不是本末倒置又是什么?而导致国家民生保障职能与国有企业经济效率间距离拉得如此之大的体制原因,不正是三层制结构为代表的、锁定在营利思路上的政企分开吗?

无论如何,如果因为眼前国有企业营利能力暂时提高的甜头,就把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本分搁置了;因为要追求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参与“国际资本竞争”,而将当年马克思为“跨越卡夫丁峡谷”定下的基本的伦理与情感基调就抛个干净,斩断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民生的直接联系,以防止拖累营利,令劳动者感觉不到在国有企业中与非国有企业的区别,令老百姓害怕跨掉而不敢住国有企业盖的房子,怕不安全而不敢食用国有企业生产的奶粉,如此种种,即便我们将来得到了在国际社会经济决定性的话语权,那也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向“卡夫丁的谷底”堕落罢了。

(五)三层结构对“政企不分”与“官商不分”的混淆

我们往往混淆了一对概念,那就是“政企不分”与“官商不分”[12]。对政企不分我们可以解释为由于国家在企业中拥有出资,所以企业是政府企业,正如世界银行对国有企业下的定义:国有企业是指政府(包括政府部门)拥有的或(不管通过什么方式与途径)实际控制的经济实体。[13]从中我们看不到任何要求政企分开的意味,通过政府的控制,从而令国有企业在功能上区别于其他企业,不至于在追逐利润中利欲熏心,忘记了本职,正是“政企不分”应有的“正功能”。

但官商不分却大不同,对此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中国古代

702

有关民事传统:自秦汉以降的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观”一贯是官方宣扬的显学,它以“重义”还是“重利”作为判断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这使得自战国时法家建立的定份止争的“游戏规则”,到宋代转而为国家关注的焦点不是如何建立“游戏规则”以解决民间因逐利引发的纠纷,而是应压根消灭这种逐利的游戏。虽然这一设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由于信奉此理论的士大夫控制了行政与司法权,从而阻隔了民间自身的财产规则上升为法律的途径,进而也抑制了市民社会及私人所有权的健康成长。但“信奉”儒家学说的士大夫们这么做绝不是他们真正体悟到“无利近乎义”的飘渺高境,而实为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在抑制之中使民间(市民社会)始终处在饿不死也长不壮的生产力低水平状态以保持对国家的依附,从而永远达不到自我觉醒的力量阀值;驱逐私利则为士大夫们借“公”、“国”等名号大营其“私”、扫除竞争对手,也即对国家而言,逐利是“尽可做而不可说”之事。不在正面场合提倡“利”,不承认“利”,以免给民间一种反于宣传的君臣孜孜求利的印象。[14]以宋代为例,一边是陈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伦理口号,另一面则是官府禁榷再纵容官商填补市场空白,这使商业利润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在宋代首次超过汉唐以来的农业税。[15]而为了将利益资源牢牢控制,对官商专营的行业如盐、铁等行业工人实行严格的官匠身份控制,乃至强制性的子承父业,[16]从而在严格的限制市场准入的同时阻碍了中国产业工人阶级与私人资本家的成长。可见,官商合一、乃是国家与民争利、“藏富于国”(直到不久前我们不还在为国“富”民“强”而奋斗吗)的典型现象,这时的国有企业不仅不会承担什么公共社会职能,而且还会因其官方背景而店大欺客,有意无意地降低产品与服务质量。这时的国家权力对官商企业的控制,实际上是为了以非市场手段扫除市场竞争对手,实现更大规模的市场垄断的控制。这时的国家权力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公权的社会属性方向,而沦为某些人、某些小团体的“私权力”了,这样的官商企业怎能指望其承担社会责任?如2006年度尚被《财富》杂志评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倒数第二名的“中石油”(倒数第一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2007年依旧遭至如潮恶评,却在我们自己媒体的评选中“喜获”“人民社会责任奖”,从而引起广泛的社会鄙夷与嘲讽。有中国特色的国资运营主体巨大的垄断性、基础性,乃至能挟持人民利益、逼宫国家政策的经济独立性,正是其沽名吊誉、操纵视听的本钱。

作为我国改革对象的国有企业中的弊端,到底是政企不分,还是官商不分?笔者以为二者皆有,既有国家干涉导致政府活力低下的情况,更有政府部门、官员通过权力机制创办无法实现利益社会分享的垄断性国有企业广泛与民争利的情况。

对于两种弊端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对政企不分,我们认为原则应审慎对待,应将政府的干涉由业余与随意走向专业与制度化。但对于官商合一,却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分离,将政府企业或其他单位过于浓烈的商业追求恢复到其社会职责的大方向上来,将政府“失”了的“职”再拾起来。在笔者看来,纠正目前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近乎疯狂的现代企业化浪潮也许才是重要而被忽略了的工作。易言之,在我国选择继续“跨越卡夫丁峡谷”前提下,只能是以合法而有序的权力行使来涤除非法而滥用的所谓“权力”干涉,而恰恰不是放弃权力行使,任由官商不分蔓延。

然而现实是,所有的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问题都被说成是“政企不分”造成的,必政企分开而后快,然权力撤退之时,也就是官商与腐败泛滥之日。政企不分并不必然造成官商合一,在某些时候,政企不分是防范官商合一的有效手段,而恰恰是国家在继续担当终极所有权人的前提下的政企分开,反会进一步促使官商合一的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国有公司接连发生管理层腐败案,从“中航油”因管理层违规进行投机生意到伊利集团高层因挪用资金等行为被集体拘留,到最近震惊世界的“三鹿奶粉事件”等,三层制结构发挥的消解监管效力的副作用是值得反思的。

三、结论———非经济效率思维的制衡

(一)关于方法论

三层制结构也许并不能建构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基础。它不能重现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度———中最核心的独立财产制度的形成过程,尤其是不能重现中世纪以来公司企业脱胎于官商合一的权力笼罩,形成独立人格的那种财产制度基础———建立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基础上,以市民社会中私人财产权的自愿联合为契机,以在财产权上与公权力逐步划清界限为安全机制,以私有财产的大量存在构成对政治国家的强大监督压力,“迫使”政府理性行使权力的机制。

这种针对国有企业人为塑造公司制企业人格赖以形成的、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财产制度基础的工作,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是一场由政治国家主动发起,通过自我行为收敛、自律,形成政府理性来替代私法史上利益多元、市场选择与市民社会企业自治因素,以求取得比西方公司法更为有效的经济发展目标的运动。这种不借助市民社会自身的发展,而又反过来试图发展与国有资产斩不断联系的、完全符合市民社会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在手段与目标上是有矛盾的,它最终塑造的企业形式也许不是我们期望的现代企业,而是“现代官商企业”。

实际上,国有企业与公司制企业既已“殊途”,就不可能“同归”。我们的改革者也许过分高估了民法手段的塑造能力,认为只要在法人的外部法律关系中确立法人拥有可以取得全部财产权利的资格(权利能力),在内部法律关系中只要将法人成员权尽量远离权力中心,就能塑造“完人化”的,但

802

又保持国家财产牵连的现代企业法人。民法当然也乐得将经历了这场改革洗礼的国有企业(或国家参股公司)宣布为平等法人主体。但这种宣布仅是从外部法律关系的角度进行的,它宣布的内容无非是无论此法人之本职工作是什么,在与其他民事主体进行民事交往时一律平等。至于为什么能够保证平等,民法的解释是外在强制力为威慑,而对于是否出于双方之真心,是希望平等,还是“实力不足,迫不得已”而平等,法律则在所不问。

虽然从法人人格形成与变迁的基础———财产制度看,法人财产独立性的确立对法人人格的确立,的确起到了多方面的反塑作用,但这只是一种历史的总结。正如今日公司法人格之完善,并非是历史上公司法不断规定,所有权与经营权要两权分离,法人的责任要独立,法人权力要与国家权力分离,而后人民如得神谕的谨遵而行的结果,而只是对已经发生了的团体财产习惯加以确认而已。民法的功能侧重在“确认什么”,而不是“创造什么”,这已是民法实践千年来总结之谨慎性信条,对于古往今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国家保持财产的主人身份,却不能以国家之主权者身份去干预其运作的情况,我国的民法还是最好不要去“创造”为好。

(二)关于措施

国家拥有国有经营性资产对人民到底有什么好处;国家拥有多少经营性资产才是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目标的;国家怎样支配经营性资产,才叫符合的公有制的国家哲学。要解决这些基本问题,有三大提纲挈领的关键措施。

其一,当前措施———利润收缴。与俄罗斯不同的是,我国仍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仍坚持国家在广泛非竞争与竞争性国有企业中的国家所有权,不存在在竞争企业中放弃所有权(及控股权)来消解行政权的政治可能,那至少建立刚性的企业利润财政收缴制度(笔者认为,石油、电力等资源性行业收缴比例应为100%,其他行业也应保持高比例),企业利润优先保障社会民生、国家安全,企业改制成本次之。

其二,长远措施———张弛相济。企业与财产的公用性(非竞争)与营利性(竞争)的经济、法律分类在我国是存在的。不同类型企业的国家控制与市场调节的需求度的不同也是客观存在的。从长远来看,对国有企业财产的社会化也许最终还是会推及至一切广泛竞争的现代企业,国家由所有人到控股股东,再到一般股东甚至不持股而成为单纯的主权者专司税收、监管,彻底消除国家借道民事权利渗入行政控制的可能。在剩余的非竞争性领域中,取消国资运营主体这一中介形式,建立直接的“国资委(及地方分支)———非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强力管制结构。这样做并不会危及公有制的国家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公有制”概念是一个在外延与内涵上远不同于法律上的“国家所有权”的范畴,“其核心不在于所有权形式,而在于如何扩散经济利益的收益面,使更多的人能得到社会发展的好处。”因此如果一种制度设计能够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并能使尽可能多的人受惠其中,它就符合公有制的精神。

其三,基础措施———民主政治。将民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作为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措施看待。国有资产运营在本质上属于国家的公共事务,属于众人之事,应在公共参与、公共授权、公共监督的条件下,做出各种重大决策。对于当前的中国国家所有权事务来说,最为迫切的就是需要认清这个事实并建立实现全民所有理念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制。大刀阔斧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体制改革,才能保证即便是在政资合一体制下,国有资产也能合法、高效运营。

参考文献

[1]石璐等.中国政改荆棘地国资新政悬念多[N].中国经营报,2003 -3-10.A1.

[2][3][4][5]王全兴等.国资委与国资运营主体法律关系的定性探讨[J].法商研究,2003(5):32,34,34,35.

[6]刘学灵.论国家所有权人与投资主体间的法律关系[J].政治与法律,1997(3):32-33.

[7]李卫.刘纪鹏直言郎咸平下手太狠[N].重庆时报,2004-12-21.17.

[8]方流芳.国企法定代表人的法律地位、权力和利益冲突[J].比较法研究,1999(4):436.

[9]唐永春.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作出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2(2):152-153.

[10]刘良超.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M].学林出版社,1994:49.

[11]唐永春.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作出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2(2):160. [12]季怀银.中国传统民商法兴衰之鉴[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3:240.

[13]张连城.论国有企业的性质、制度性矛盾与法人地位[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1):12.

[14]郭建.中国民事传统观念略论[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 (2):14.

[15]赵晓耕.宋代官商及其法律调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77.

[16]丁栋虹.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07.

〔责任编辑:马立飞〕

902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政策法规汇编目录.docx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政策法规汇编 目录 综合类 1.企业国有资产法 2.物权法 3.公司法 4.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5.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6.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 7.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5号) 8.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设立市(地)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84号) 9.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有关问题的复函(法工委复字[2004]1号) 规划发展类 1.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办法(试行)(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0号) 2.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的通知(国资厅发规划[2006]26号) 投融资管理类 1.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6号) 2.关于印发《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国资发法规[2006]133号) 3.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投资管理的通知 4.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8]70号) 5.证监会、国资委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发[2003]56号) 企业改革改制改组类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97号)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6号)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4.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外汇管理局令第42号)5.国防科工委、发展改革委、国资委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科工法[2007]546号)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9]29号)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3]1号) 8.证监会、国家经贸委关于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通知(证监发[2002]1号) 9.证监会关于印发《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06年修订)》的通知(证监公司字[2006]38号) 10.证监会关于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证监发[2001]102号)11.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12.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34号) 13.关于推动中央企业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的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国资发改革[2004]232号) 1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0]64号) 15.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小学国有资产管理2020年度工作总结

小学国有资产管理2020年度工作总结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XX年度,我校国有资产管理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学校校长和行政一班人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为教学、科研和教职工服务的指导思想,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成立机构,统筹管理 为了确保我校国有资产管理规范、高效,学校特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xx xx xx xx 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由xx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接收、清理、电子台帐等工作;总务主任xx负责设备设施的分发使用和a、b两帐的登记管理;xx、xx负责设备设施的使用、维护和指导;xx负责国有资产的统计上报工作。 二、做好房屋权属办理基础工作 根据xx县房屋权属办理的相关政策,我校对小学及幼儿园全部建筑房进行了核对,并积极主动与xx镇人民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对接,认真收集整理了学校建设的有关数据,为我校将来的房屋权属办理做好了基础工作。

三、维护校舍安全使用,及时完成房屋修缮,积极争取修购专项经费 1、XX年度,学校为了保证设备设施的安全使用,以确保灾后重建成果大提升。主要维修项目有: (1)维修了小学、幼儿园两个校区的门窗、桌凳。 (2)维修改造了小学、幼儿园两个校区的部分水管、电路、灯具等。W (3)维修更换了校园内的部分阴沟盖板。 2、XX年度,按照学校安排,积极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本年度的维修项目和泥石流损毁校园专项修缮项目,获取了部分专项修缮资金,为学校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规范验收入库环节,明晰属性完整登记,保证了设备设施信息准确 1、制定物资设备验收办法,规范和完善了验收程序、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开箱验收和综合验收的责任,加强了资料的归档收集工作,缩短了验收周期。强调新增资产的完整入库,保证了物资采购配备的质量和项目执行效果。 2、按照教育局要求,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工作,按时统计上报了XX年度xx小学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报表和XX年度国有资产统计年报。 五、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规定,完成了政府采购设备的接收、存放和入账工作,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职责之我见

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职责之我见 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职责之我见 一、对国有资产的认识 (1)国有资产的定义 国有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力的总和。国有资产有厂'义和 狭义之分。 1、广义的国有资产指国有财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的>投资及其投资收益、拨款、接受捐赠或凭借国家权力取得的,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 2、狭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它 包括: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和为获取利润而转作经营用途的资产。国有资产一般多用于狭义概念。

(2)国有资产的分类 1、按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划分: 经营性国有资产:指国家作为投资,投入到社会再生产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资产。具体表现为国有独资企业、合资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份所代表的各类资产。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医院、科研机构所拥有的各项国有资产,如房屋、建筑物、设备等固定资产和各项经费等。 资源性国有资产:指国家依据>宪法和法律所拥有的各类自然资源,如森林、矿产、海洋、河流、荒山、荒地等。 2、按存在的形态划分: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额度以上的劳动资料,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铁路、桥梁等。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长于一年的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一般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着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 其他资产:包括特准储备物资、银行冻结存款、冻结物资、待处理财产等。 二、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定义:所谓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对这些资产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要素 1、主体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即由谁来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按照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行使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2、客体国有资产管理的客体即管理的对象,从一般意义上讲,包括所有产权归国家所有的所有资产。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及资源性国有资产。虽然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国有资产管理焦点仍是经营性国有资产,但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逐步完成后,管理重点应适度向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及资源性国有资产转移,以充分发挥这两类资产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功能。

苏州市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苏州市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防范投资风险,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以及《苏州市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对象]本办法适用于苏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下简称市国资公司)和市国资公司直接出资的全资企业、50%以上(含50%)的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市国资公司所属企业)。 第三条[投资原则]投资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守法律、法规,符合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 (二)符合本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总体要求; (三)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有利于突出主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投资规模与企业实力、融资能力相匹配; (五)企业投资决策坚持审慎原则,符合投资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

第四条[投资范围]本办法所称的投资是指以货币、实物、有价证券或无形资产等实施投资的行为,包括: (一)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类投资; (二)设立全资企业、国内外收购兼并、合资合作联营、对所出资企业追加投资等股权类投资; (三)证券投资、期货投资、委托理财、信托等金融类投资; (四)以上未列明的其他形式的投资。 考虑到金融类投资在管理上的特殊性、复杂性,目前暂不按本办法实施管理,今后将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五条[可行性研究论证]市国资公司及所属企业投资项目决策必须经过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并按规范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六条[投资的分类管理]市国资委对国有资产投资项目实施备案管理和核准管理,市政府已确定的投资项目均实施备案管理,其中政府投资项目按市政府有关管理办法操作。 第七条[非金融类投资限制]严格限制非金融类企业从事委托理财和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投资活动,适度控制企业购买债券、基金、信托等金融产品。金融类企业(银行、信托、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用社、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及其

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实施意见

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实施意见 2010年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实施意见 为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加快推进我市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完善企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资发法规〔〕286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本实施意见所称企业国有资产(以下简称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按照分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原则,市本级国家出资形成的国有资产,属市本级政府管理。 二、本实施意见所称市本级国家出资企业,是指市本级国家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 市人民政府授权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市本级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以下简称国有资产出资人)。 三、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原则 (一)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 (二)政企分开、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不干预企业依法自主经营。(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四、国有资产出资人享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一)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家出资企业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 (二)国有资产出资人向市政府报告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情况。 (三)国有资产出资人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 五、建立和完善国家出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制企业要按照权责明确、有效制衡的原则,依法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公司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履行报批程序后,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国有独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六、规范国家出资企业内部管理 国家出资企业应当依法经营管理,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依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进行会计核算和内部审计,向国有资产出资人及相关部门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接受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及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管理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七、做好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国有资产出资人负责市本级国家出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资产统计、资产评估监管、经营者业绩考核、清产核资、综合评价等基础管理工作。 为核实市本级国有资本存量,界定、理顺产权关系,对市本级国家出资企业全面进行产权界定和清产核资。 八、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重大事项审批程序 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合并、分立、改制、上市、国有产权转让、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发行债券、进行重大投资、为他人提供大额担保、转让重大资产、进行大额捐赠、分配利润,以及解散、申请破产等重大事项,按规定权限由国有资产出资人决定或由国有资产出资人研究后报市政府审批。 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上述事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公司章程的规定,

浅析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方法

浅析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方法 发表时间:2009-05-25T11:59:12.40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作者:蒋师[导读] 本文就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论述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和治理措施。摘要:本文就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论述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和治理措施。关键词:经营性国有资产调控层面运营层面 0 引言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涉及到相关利益方的协调,也涉及管理有效性的问题。对于竞争性国有资产可以纳入运营层面,按照市场机制管理;而对于非竞争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资源型国有资产,则可以纳人调控层面进行管理。 1 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因与特点1.1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因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在调控层面和运营层面上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既考虑了市场经济下“二公”原则的要求,又充分照顾了现阶段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影响。 1.2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1. 2.1 在调控层面上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百分之百控股使政府干预不会直接损害其他企业或投资者的利益。设立调控层面,是充分考虑到国家现阶段持有国有资产:尚具有特定的政府目标,因此,政府作为产权代表不能只按照经济目标来一些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政府在调控层面上,通过产权代表和百分之百控股的控股公司、集团公司等国有企业,依然牢牢地控制着国有资产,特别是国有资本。 1.2.2在运营层面上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对运营层面管理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具体而言:在运营层面上的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控股或参股的企业。在运营层面上是按市场规则进行规范运行的子公司,和其他类型所有权的企业是相互独立平等的主体,在产权交易上没有障碍。因此在上市、并购、合资,以及其他各种产权多元化的组合方式方面均无实质性障碍。 2 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方法2.1 定位2.1.1 对调控层面上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定位政府作为国有资产产权代表,应义不容辞地履行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股权方面的职责。目前,这些职责是由中央及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来承担的。作为产权代表,政府履行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股权方面的职责,如果按照功能分类,非常类似一个控股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能。 2.1.2 对运营层面上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定位政府产权代表对运营层面应完全不干预。产权代表对运营层面应完全不干预,把对运营层面的管理监控职能完全交给位于调控层面的控股公司、集团公司。换言之,产权代表对运营层面的管理不应该“越位”。 2.2 治理结构2.2.1 调控层面上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治理结构实现战略与投资管理职能,由于国有资产所涉及的产业面极为宽广,原则上可按产业划分形成战略与投资分委员会,并由政府相应的产业管理部门和各政府相关部门委派该委员会委员或主席,在当前体制下,行政与产权职能重叠,各战略性委员会所制定的产业战略成为该产业国企制定企业战略时的指南,战略管理涉及投融资决策以及股利政策,是产权代表最核心的职能,作为国有资产产权代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应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履行好其战略与投资管理职能;实现人事与考核管理职能,产权代表的战略意图能否贯彻也取决于企业的董事会和高管人员是否接受产权代表的指导性意见,产权代表有权向企业派出董事、监事提名并批准高层经理人选,某些重要企业的重要岗位的考核可能也许要党的组织部参与;实现薪酬与激励管理职能,产权代表有权审核批准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方案和各种激励方案,有关方案都要与战略目标以及市场状况挂钩;财务与审计管理,产权代表有权审核批准企业的财务体系和相关报表,批准重大交易和预决算,并决定是否实施审计。 2.2.2 运营层面上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治理结构实现战略与投资管理职能,对控股的纳入运营层面管理的企业,调控层面的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通过在前者的董事会、股东大会投票来实施其战略或投资意图;对参股的、没有实质控制权的纳入运营层面管理的企业,则通过在这些企业的董事会、股东大会投票来施加重要影响;实现人事与考核管理职能,对控股的纳入运营层面的企业,调控层面的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通过向前者的董事会派驻董事、在前者的董事会议及股东大会投票来控制该企业的重要管理层职能,对参股的、没有实质控制权的纳入运营层面管理的企业,则通过派驻董事、投票来对重要岗位的人事任命施加重要影响,研究产权代表职能和分析产权代表自身也及时,资本成本的概念无法回避,概括地说,国有资产产权在声誉和索取权方面远未到位,而在实施控制权的其他方面则往往越位;实现薪酬与激励管理职能、财务与审计管理职能。 2.3 管理措施2. 3.1 在调控层面上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实行差异化要有效地实现对竞争性国有资产和非竞争性国有资产的差异化管理。纳入调控层面管理的国有企业,既包括竞争性国有资产,也包括非竞争性国有资产。对于竞争性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突出特点是政府干预,具体表现为价格管制、国家经营和创造竞争等方式,以保障国家安全和对国民经济稳定、安全发展的调控能力。非竞争性国有资产所在领域的问题是市场无法解决的,因为国家持有的目的明显不同于竞争性国有资产。对于涉及国家安全、构架战略而需垄断经营的企业,可以采用价格管制、国家经营和创造竞争三种方式来经营,对这些企业的业绩评价不能以利润高低作为标准,而应该注意收益和成本;对于涉及肩负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国有资产,如经营城市公用设施的企业,则可以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绩效评价上,尽可能量化业绩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用资本来回报评价。对非竞争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需要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发改委、财政部等)进行协调,以有效的实施战略与投资管理职能、人事与考核管理职能、薪酬与激励管理职能、财务与审计管理职能等。 2.3.2 在运营层面上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实施资本管理对于纳入运营层面管理的竞争性国有资产,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产权明确、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产权管理责、权、利相对称的前提下,应切实实施资本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按照市场平均的资本成本和资本回报率水平作为竞争性国有资产保的标值增值准。②引入市场化的产权管理方式。③在界定清楚产权即解决了谁代表所有者管理国有资产时,尚必须明确谁有权代表政府出售资产,出售资产的程序、出售收益的处置权等关键问题。④对于纳入运营层面管理的竞争性国有资产,具体由调控层面的政府控股公司、集团公司来行使产权所有者的管理职能。⑤实行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3 结语

最新国有资产清理清查工作总结

国有资产清理清查工作总结 国有资产是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下面是整理的相关工作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国有资产清理清查工作总结(1) 按照省市局工作安排,我局开展了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具体情况、方法步骤 一是统一安排部署。县局迅速成立国有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工作方案,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和关键问题,统一指导系统资产清查工作。形成局领导亲自抓,机关各科室积极配合的良好局面。二是全面清查登记。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和工作方案,准确掌握资产清查的工作方法、内容和要求,对单位基本情况、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开展全面清查。并完成相关报表的填报工作。三是落实自查自纠。对资产清查登记结果,分类逐项进行认真审查、核实,对资产盘盈盘亏,准备相关证据。 二、存在问题 一方面部门间进行调整的资产,其存放地、保管部门等信息未做到及时更改,

给资产清理工作造成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由于需要清查资产量大,时间跨度长,一些资产存在实际已处置,但尚未核销情况。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今后将继续准确把握《全省地税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建立、健全并落实好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同时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做到帐实相符。 国有资产清理清查工作总结(2) 根据库尔勒市财政局《关于开展库尔勒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及政府资产报告试点工作的通知》(库财字[201X]37号)要求,全面规范和加强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核查,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财务状况,为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财务情况以及资产情况等进行全面清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奠定基础。针对此次清查工作通知如下: (一)资产清查范围。 1、单位基本情况清理:单位户数、机构及人员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清理。 2、账务清理:单位的各种银行账户、各类库存现金、各项资金往来款项和会计

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

西安海关关于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我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经营性国有资产(以下简称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非经营性资产是指我关为完成海关业务所占有、使用的资产。经营性资产是指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是指我关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将部分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使用的一种经济行为。 第三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主要范围: (一)办公楼附属用房对外出租、出借; (二)朱雀大街老办公楼、招待所对外出租、出借; (三)单身公寓多余房间对外出租、出借; (四)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认可的其他方式。 第四条下列资产不准转作经营性使用: (一)国家财政拨款; (二)上级补助; (三)维持事业正常发展,保证完成事业任务的资产。 第五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程序: (一)单位申报。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可行性论证,向总署办理申报手续,填报《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申报审批表》。 办理申报手续时,须提交下列文件、证件及有关材料: 1.向主管部门申请报告;

2.可行性论证报告; 3.出租、出借的意向书、草签的协议或合同; 4.拟投出资产的清单; 5、关长办公会会议纪要; 6.其他需提交的文件、证件及材料。 (二)主管部门审核。 1.对申请报告的批复; 2.其他需要出具的文件、材料。 第六条我关对批准转作经营的资产,享有收益权;承担投入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监督责任。 第八条我关对转作经营的资产要建立专项管理制度。 (一)专项登记。建立转作经营资产的台帐,如实登记和反映转作经营资产的数量、价值、投资形式、投入单位的名称等; (二)专项考核。建立经营性资产管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对投出资产的经营和收益分配进行严格考核和监督检查。 第九条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坚持有偿使用原则。以实际转作经营的国有资产总额为基数、按季(或年)度收取一定比例的国有资产占用费。 第十条事业单位在申办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过程中,不得弄虚作假;主管部门不得出具伪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得徇私舞弊。对违反本实施办法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部门处理。对用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使用,不履行报批手续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予产权登记和年检,按违反财经纪律进行处理,并收缴其投出的资产及所得收益。

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按照集中学习月活动的统一安排,今天我就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和思路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认真学习法令法规,增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 为规范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在2006年5月30日先后出台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在2008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又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以下我们简称为“两令一法”),所以说,国有资产管理从国家层面都是有法有规可依。近几年来,我们财政在国有资产管理上,由于职能的原因,我们在具体工作的安排上可能要少一些,我们在座的同志,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学习可能有所放松,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具体地去从事资产管理工作,这些都是因为机构体制的原因。但是现在,通过机构改革后,财政肩负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今天共同来学习相关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两令一法),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由于时间关系,下来,国资科就这几个管理文件从网上传给所有业务科室认真组织学习。下面,我结合当前全市国有资产管理实际和自身对法令法规的理解谈几点看法。 首先,我认为国有资产是我们政府投入,多年建设形成的资产,具体是指我们各级单位、国有企业占有使用依法确认为国有

资产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资产,以及从事经营活动收入形成的资产、捐赠和其他法律认定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我们都江堰市仍然有上级中央资金安排、本级的预算安排、上级的各项补助安排、上海捐援建的资金安排、社会捐赠和捐援建资金的安排、特殊党费援建资金的安排,以及我们的国有企业通过融资投资项目形成的资产,这些种种的总和,包括社会资金投资、土地储备、土地整理形成的资源性资产,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初步统计,全市的国有资产高达近500亿元,当然这是按照自行估价和初统,所以从资产总量上来看,我们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非常有必要。 第二个方面,我们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无论从购置、审批、企业拆并和对外出让、出售、出租、租赁、担保等,都要通过履行出资人机构批准,通过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这是资产法作出明确规定的。同时,还要通过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讨论决定,我理解这些都是程序化的东西,所以说,现在无论是我们的国有商铺资产的出售、出租、建立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平台,就是要按照这些规定具体落实。这不是我们空穴来风,想起来干的,都是按照规则进行的。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收入。收入从文件规定上,我理解是两个方面的收入,就是要对两种类型的收入进行处理。行政事业单位,

浅谈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区别

浅谈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 区别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浅谈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国有资产运营公 司的区别 撰稿人许永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了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建立将促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国资委管人、管事、管企业转为以管资本为主,原来的“国资委-国有企业”的两层结构也将转为“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混合所有制企业”三层结构。国资委是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是国有股权的持股人,混合所有制企业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建立无疑会促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运营公司都是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都是国有资产的直接出资人代表,持有现有国有企业股权,替代国资委行使出资人的职责。虽然这两种公司都是管资本的,但实际中经营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1、对象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资本运营为主,运营的对象是持有的国有资本(股本),包括国有企业的产权和公司制企业中的国有股权。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产业资本投资为主,主要是投资实业,以投资融资和项目建设为主。

2、目标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侧重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效益,强调资金的周转循环、追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通过国有资本的运营,重塑科学合理的行业结构与企业运营架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着力培育产业竞争力,重点是要解决国民经济的布局结构调整。通过资本投资而不是行政权力保持对某些产业和企业的控制力,实现政府的特定目标。 3、方式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经营方式包括兼并或分立,成立合资公司、公司制改建、培育上市公司、产权转让置换等。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纯粹控股企业,不从事具体的产品经营,主要开展股权运营,行使股权管理权利,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有效组合配置国有资本。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通过投资事业拥有股权,对持有资产进行经营和管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开展资本运作、进行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等。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汇总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制度汇总 1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 ( 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经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 第三章国家出资企业 第四章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选择与考核 第五章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企业改制 第三节与关联方的交易 第四节资产评估 第五节国有资产转让 第六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第七章国有资产监督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企业国有资产(以下称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 第三条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 第四条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分别代表国家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 国务院确定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家出资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国家出资企业,由国务院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它的国家出资企业,由地方人民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第五条本法所称国家出资企业,是指国家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 第六条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企分开、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不干预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原则,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 第七条国家采取措施,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 3

国有资产管理经营的总体目标

国有资产管理经营的总体目标 试述国有资产管理经营的总体目标内容提要: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管理经营国有资产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关于国家履行职能总体意向的最高层次目标。国有资产分布的领域,同时也是国家履行职能的领域,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建设和宏观调控领域。因此,按国有资产分布的领域来概括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可以体现国家履行职能的总体意向。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目标可以归纳为政治目标、社会目标、经济建设目标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四类。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总体目标 一、政治目标 (一)为国家履行政治职能提供物质基础 (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完善 二、社会目标 (一)社会进步 (二)社会安定 (三)社会公平 三、经济建设目标 (一)资源有效配置 1、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 2、充分利用存量资产

3、调整产业结构 (二)经济成长 1、有效利用生产资源 2、有效扩充资本量 3、有效改进资本质量 四、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一)稳定物价 1、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抑制结构性通货膨胀 3、抑制独占性通货膨胀

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有它的阶级性,人民性,先进性。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党的先进性。而工人阶级之所以具有先进性是因为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赋予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等越来越发达,因此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具有新的内涵、新的标准和新的特征,做到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将“三个代表”写入了新的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作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界定,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通过学习我进一步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是推动人们争取入党的一种精神力量。真正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能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最终实现****而奋斗终生。我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在组织上的入党一生只有一次,而思想上的入党是一生一世的,所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必须坚定信念,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地深化自己的行动。 再次,我懂得了入党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考验的过程,不是你随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时时刻刻用党员的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总结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总结 篇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年度工作总结及下年度计划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年度工作总结及下年度计划20**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在市政府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从狠抓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入手,通过开展资产管理报表统计及年检,组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联情况检查,征收“非转经”资产占用费等方面的工作,有力提升了行政事业资产监管水平,较好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深入开展清产核资数据分析复查工作 为了确保清产核资数据真实、准确,巩固清产核资成果,一方面我们将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报表数据与单位决算报表数据进行核对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要求单位重新修改上报,总共清理出问题单位50多个,其中问题较大的有3个,一一进行了修改、纠正。另一方面对各单位上报的清产核资资料以及中介机构的专项审计报告进行检查,对账目上有明显缺陷、漏洞的单位重点复查,如发现市六中门面收入未如实填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账实不符,我们要求其重新上报相关数据并责令改正。在此基础上,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存量、质量、结构及分布情况,并做好相关课题研究为领导决

策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二、积极开展清产核资总结表彰工作 开展总结表彰工作既是前段清产核资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今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一种鼓励,按照全市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的统一安排,09年,在各区财政部门、市直各主管部门和中介机构推荐的基础上,经我科综合评定,共评选出39个清产核资先进单位和66个先进个人,并对其进行通报表彰。通过总结表彰活动,大大提高了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加强全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圆满完成XX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报表及资产年检工作 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报表汇总671户,截止XX 年12月31日,全市行政事业资产总额亿元,比XX年增加亿元,增幅%;其中固定资产总额亿元,比XX年增加亿元,增幅6%。国有资产总量亿元,比XX年增加亿元,增幅%。其主要作法。 一是领导重视。资产报表工作得到各级财政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副局长高平同志亲自在报表培训会上作了讲话:“要求各单位充分认识开展行政事业资产报表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为了进一步摸清全市行政事业资产存量及其增减变动情况,为资产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提供翔实的数据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12857579.html,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 作者:王毅超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2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资产与日俱增,但是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导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大量流失,这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文章针对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问题,利用率低问题和不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等,进行理论实际结合对应给出完善管理的方法和思考,解决资产保值和增值问题,同时希望通过该研究,能够为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保值;增值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概述 (一)国有资产含义 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它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属于国有性质,由国家掌控并且制定相应部门或者组织进行管理,以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经营性国有企业,主要通过经营生产,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与使用,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 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的必要保证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产。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而且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有效管理、优化整合闲置资产,有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率,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是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保值、增值的保证。 2. 规范管理的需要 随着法规制度的不断更新、企业的不断发展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现有的管理制度没有进行更新,存在不规范与管理上的漏洞,已不适应当下的管理需要。加强与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促使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更加规范与切合企业的实际管理需要。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浅谈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区别

浅谈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国有资产运营公 司的区别 撰稿人许永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了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建立将促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国资委管人、管事、管企业转为以管资本为主,原来的“国资委-国有企业”的两层结构也将转为“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混合所有制企业”三层结构。国资委是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是国有股权的持股人,混合所有制企业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建立无疑会促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运营公司都是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都是国有资产的直接出资人代表,持有现有国有企业股权,替代国资委行使出资人的职责。虽然这两种公司都是管资本的,但实际中经营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1、对象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资本运营为主,运营的对象是持有的国有资本(股本),包括国有企业的产权和公司制企业中的国有股权。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产业资本投资为主,主要是投资实业,以投资融资和项目建设为主。

2、目标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侧重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效益,强调资金的周转循环、追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通过国有资本的运营,重塑科学合理的行业结构与企业运营架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着力培育产业竞争力,重点是要解决国民经济的布局结构调整。通过资本投资而不是行政权力保持对某些产业和企业的控制力,实现政府的特定目标。 3、方式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经营方式包括兼并或分立,成立合资公司、公司制改建、培育上市公司、产权转让置换等。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纯粹控股企业,不从事具体的产品经营,主要开展股权运营,行使股权管理权利,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有效组合配置国有资本。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通过投资事业拥有股权,对持有资产进行经营和管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开展资本运作、进行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等。

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解读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解读2004年2月1日,国家颁布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旧文件)。随着近期,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期,2016年7月1日国家新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以下建成新文件)进一步全面规范国有资产交易。新文件对比旧文件主要差异如下: 1、规范的行为范围扩大: 旧文件只针对“产权转让”。 新文件规范三大行为:1)产权转让;2)增资;3)重大资产转让。 显然,新文件对于交易过程中可能影响国有资产的行为覆盖更全面。 2、规范的主体更明晰: 旧文件笼统称:“持有国有资本的企业”。 新文件明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分别指4类企业:1)政府部门、机构、事业单位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以及上述单位、企业直接或间接合计持股为100%的国有全资企业。(100%出资) 2)第1)款所列单位、企业单独或共同出资,合计拥有产(股)权比例超过50%,且其中之一为最大股东的企业。(股权比例超50%,且第一大股东) 3)第1)、2)款所列企业对外出资,拥有股权比例超过50%的各级子企业。(股权比例超50%) 4)政府部门、机构、事业单位、单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直接后间接持股比例未超过50%,但为第一大股东,并且通过股东协议、公司章程、董事会决议或者其他协议安排能够对其进行实际支配的企业。(相对控股企业) 总之,新文件在法理上,进一步明晰了国有独资、国有绝对控股、国有相对控股企业的资产交易均受文件规范。 3、重大事项审批权限提高: 丧失控股权的,新文件新增规定,须由国资监管机构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4、产权转让依据文件: 旧文件规定须有1)清产核资;2)审计;3)资产评估 新文件规定须有1)审计;2)资产评估 5、受让方资质:

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备受关注,为进一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序性,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文件与政策,以此用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利用率。但是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缺陷与不足,因此本文从国有资产概念入手,结合现阶段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对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与措施,旨在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序性与稳定性。 【关键词】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 所谓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应用各种形式投资以及收益、拨款的一种财产权利,主要包括非经营资产、经营资产。众所周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占用的国有资产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国有资产能够维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依据相关文献得知,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占据的比例接近50%,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究国有资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与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缺乏良好的监督与管理 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中缺乏管理意识,甚至出现偏见,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无偿获得的,从而出现大量重复购置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两点:一是我国政府部门缺乏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并且在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地区国有资产管理逐渐被忽略;二是因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且相关部门职责划分不规范,如果出现问题则相互推诿,甚至部分地区人员会将国有资产进行私自转移,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流失。 2.缺乏科学的购置规划 现阶段因受到外界因素与内部环境的影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的时候会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国定资产使用率下降,并且因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分析,无法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进行合理估计,无法真正实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这种情况下则会导致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的时候因片面追求高功能而缩短使用年限,甚至有部分地区的领导人员在固定资产配置时收获利润,导致固定资产配置价格比较高。除此之外,在对固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