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探究:说课稿

科学探究:说课稿

科学探究:说课稿
科学探究:说课稿

科学探究: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科学探究: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科学探究: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

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_》教案

第2章探索生命 第1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一些科学事实。在各种科学事实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寻找事实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事实的各种假说和理论。生物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要让学生不断学会研究方法很重要,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以后学习生物学打好基础,也为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希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材料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讨论中,体验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处理、归纳信息,设计实验方案。 教法:通过媒体展示,提高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采用观察、思考、阅读、探究方法等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内容设计意图 导入教师 活动我们现在学的生物教材是属于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不断研究 的学科,也是一门自然科学,既然是一门自然学科,那么在研 究的过程中就要遵循自然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研究,就 应该首先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 一、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 活动 提问:同生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用到哪些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学生 活动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 活动 多媒体展示:科学家们的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 调查、分类、实验等,引出实验法最重要 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 二、过度 思考 既然实验法是最重要的,那么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呢? 设置悬念引入思考 教师 活动 引出:本节课要以“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 放走的猎物”为例来了解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响尾蛇的图片和有关响尾蛇的文字介绍 感知认识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阅读信息,加强对响尾蛇的了解 感知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 活动 展示图片:播放响尾蛇捕捉老鼠的视频,并对视频内容作解释 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迅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信 息的能力 教师 活动 提问学生:通过观察录像,叫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 活动 学生主动起来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客观评价,指出在众多问题中,本节课统一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共 - 1 -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1.4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三、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 学生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师: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下面请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你的实验结论生:摆球摆动的快慢(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重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板书』:摆动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与摆重、摆角无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6、评估: 师: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 ①提出假设 ②演绎就是推理 ③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 ④得出结论 2、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稀有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 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 3、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类比推理法、实验法和演绎法。 ①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 真的结论。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 )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 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 )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②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 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它是 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③实验法:通过试验的论证得出所需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分为:化学物质的 检测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实验中控制温度的方法 ④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演绎法得出的 结论正确与否,有待于实践检验。它只能从逻辑上保证其结论的有效性,而不能从内容上 确保其结论的真理性。也可以从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延伸到其结论该以反证明。 4、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 ①设置对照原则:空白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 ②单一变量原则; ③平行重复原则 5、实验的特性:对照,统一性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讨论结果;分析问题。分 为科学实验;验证性实验;对照实验等。 ?知识拓展:

北京中考生物科学探究专题真题汇编

专题十:科学探究 考点一、课本基础实验 1.(2019大兴期末)某同学用金鱼藻和BTB (一种化学试剂)水溶液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TB水溶液颜色变化只与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有关,原理如图1所示;某同学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2所示(甲、乙两试管的试管口密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实验可知,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 B.吹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细胞呼吸 C.实验结果表明,乙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呼吸时吸收了氧气 D.经过一段时间后,乙试管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金鱼藻内有机物含量会减少 2.. (2019西城期末)下列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中描述正确的是 D 3. (2019大兴期末) “玻璃拉拉鱼”是一种身体近乎透明的小鱼,某生物实验小组利用“玻璃拉拉鱼” 进行酒精对心率影响的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全组统计数据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得出的数据

B.选用“玻璃拉拉鱼”作为实验材料有助于实验观察与心率计数 C.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同一条鱼需完成不同酒精浓度的测试 D.该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随着酒精浓度的升高,“玻璃拉拉鱼”的心率降低 4. (2019西城期末)下列对相关实验或探究活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时,种子的数量不要太少 B.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时,反应温度最好为37℃ C.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尽量选择尾鳍颜色鲜艳的小鱼进行观察 D.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同一只水蚤先在清水中观察,再在酒精中观察 5. (019西城期末)某校学生用黑白围棋子代表生殖细胞来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这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模拟实验法 D.比较法 6. (2019西城期末)右图为某马铃薯甲虫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 是 A.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开始的1-2年效果较好 B.甲虫具有抗药性,这是在使用杀虫剂之后才产生的 C.杀虫剂I 和II 对甲虫来说是不同的环境 D.生存下来的甲虫个体通过遗传使抗药性得以积累 7. (2019石景山期末)下列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其中描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 8. (2019通州期末)下列实验材料和实验器具的选择中,不正确的是 A.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时使用载玻片和显微镜 选项 现象 解释 A 红细胞中间颜色浅周围颜色深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B 很多成熟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偏向一侧 成熟洋葱表皮细胞有大液泡将细胞核挤到一侧 C 草履虫体内的食物泡能够移动 草履虫的细胞质是流动的 D 洋葱根尖成熟区颜色最深 成熟区细胞较小,排列紧密

生物学中的常用技术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中的常用技术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一、常用技术方法 (一)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人们可以根据这种 化合物的放射性,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 可用于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 变化、反应机理等。如3H、14C、15N、18O、32P、35S等。 1. 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弄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15N标记核苷酸弄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 (二)荧光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和荧光标记法的区别:同位素标记法通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质中的分子原子,荧光标记 法通常是借助荧光分子来标记蛋白质。一个是元素标记,另一个是分子标记。 2.现代分子生物学采用的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方法是 A.杂交法 B.测交法 C.荧光标记法 D.X射线衍射法 C (三)差速离心法 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细胞分开 (四)分子杂交技术: 根据某些物质分子之间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性质,利用已有的物质分子对未知物质分子进行检测的技术。 3. 用某人的胰岛素基因制成的DNA探针,检测下列物质,不能形成杂交分子的是, A.该人胰岛A细胞中的DNA B.该人胰岛B细胞的Mrna C.该人胰岛A细胞的mRNA D.该人肝细胞的DNA C 二.科学研究方法 (一)类比推理 根据两个对象之间有某些性质相同,从而推测它们的其他性质也相同的方法。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的结 论具有偶然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其证实或证伪还需要通过观察或实验。 (二)假说演绎法 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 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 4. (1)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在自由组合定律发现过程中,孟德尔在观察豌豆的 实验时,提出了问题;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对进行解释的假说;并进行了演绎推理,巧 妙地设计了实验,检验了演绎推理的结论。其中孟德尔在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演绎过程是。 (三)模型建构: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 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所谓建模,就是要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模型,然后依据模型进行推导、计算,做出预测、结论等。 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等。 ①物理模型:是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人工制作或绘制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 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生理过程模型也可看作是物理模型。 ②数学模型:指的是用来描述系统或它的性质和本质的数学形式。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 曲线和公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形式对事物 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5.“J”型增长曲线的模型假设是。其模型是。 ③概念模型:就是以概念图的形式直观地体现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集合形式,也可以是知识树形式。 它是一种以网络图的形式,用联系词把概念之间有意义的联系表示出来的图形,由概念、连线和联系词组成。 联系词和概念能表达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概念图标注了概念间的具体联系,反映了具体事物与知识结构整体之间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调查报告

关于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调查报告 生物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且对于人们的健康及其他方面也有重要影响,但日常生活中的对于生物学运用又需要十分小心、不得马虎,倘稍不注意,便会事与愿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学的运用愈来愈多,如何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这把双刃剑呢?为此,我们对部分生物的多重价值做了适当调查。 一·调查目的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为我们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些微薄的基础调查有助于我们对生物有更好的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调动我们的五官,使自己有更聪明的头脑,本次调查主要关于动植物。 科学探究的方法: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获得事实........观察,调查,实验 4.处理资料........数据的转换,数理统计方法 5.得出结论........科学抽象,问题与假说 6.评论,发表,交流

总结归纳 吸收部位相同; 无机盐只有溶于水后呈离子状态才能被吸收; 无机盐被吸收后影响到土壤溶液浓度进而影响吸水。 分 子 渗透作用 蒸腾作用 浓 度 差 离 子 主动运输 呼吸作用产生ATP 载体种类和数量,氧气,温度 区 别 影响吸收数量因素 吸收无机盐 联 系 吸 水 形 式 方 式 动 力 根部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的关系 两个相对独立过程

二·调查结果 问题一: 分别测定某植物白天、晚上吸水量和吸收无机盐量: 得出: 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无机盐的吸收不是同一个过程 探究根部吸水和吸收无机盐 60 - 50 - 40 - 30 - 20 - 10 - 吸水量 吸收无机盐量 白天 晚上

问题二:研究水稻根细胞液中钾离子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如下图: 得出: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与有氧呼吸有关。 氧 气 浓 度 1 2 3 4 5 6 7 8 9 70 – 60 – 50 – 40 – 30 – 20 – 10 – 0 – 细胞液中钾离子

八年级物理全册 6.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

6.5科学探究:摩擦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2)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线、毛巾、玻璃、长木板钩码、三只圆柱形铅笔、肥皂水。 教学过程 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小实验: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拖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越大),手拖动就越困难(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然后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毛巾要固定在桌面上)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就比手在平滑的桌面上拖动更难一些(说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较大)。 师:手压在桌面上拖动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手在桌面上滑动时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师:这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生甲:阻碍手运动的作用。 师: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乙: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拖动越困难,说明所受摩擦阻力越大。 师: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丙:手压在毛巾上拖动比手压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动更困难,说明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 师:什么叫滑动摩擦力? 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常用研究方法汇总

新人教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汇总 1 模型方法(生物1§3-3(在必修生物①、第三章、第三节,以下同))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形势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1.1 常用模型类型: 1.1.1物理模型:(生物1§3-3)以实物或图画直观地表达所认识对象的特征。最常见的莫过于我们教材上的生物结构图、示意图了,还有一些人工构建的实体模型。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生物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等。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性、准确性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模型的美观与否;生物照片包括实物照片、显微照片等不是物理模型。 1.1.2概念模型:以抽象文字或化学方程式等形式来表达一个实体的功能,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或以分枝状或圆圈来说明生物知识之间的关系。如每章自我检测题的画概念图部分。 1.1.3数学模型:(生物3§4-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常见两种:①曲线图:如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DNA、RNA、染色体的数目变化的坐标曲线。优点:形象、直观。②数学公式:如“J”型增长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λt 。优点:比较准确。 1.2 优点: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培养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 2 类比-推理(生物2§2-2) 2.1例如:19世纪美国遗传学家萨顿以蝗虫作为研究对象,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著名假说。但其正确与否,还需要做进一步验正。如在萨顿之后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材料,将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与X染色体联系起来,用实验证明了萨顿假说的正确性。

(全)高中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提出假说: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时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相像。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控制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上述实验中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都属于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上述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就是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实验中只有反应条件是改变的,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想一想,这种方法与传统的归纳法有什么不同? 萨顿假说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9世纪物理学家研究光的性质时,曾经将光与声进行类比。声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其原因在于它有波动性。后来发现光也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因此推测光也可能有波动性。上面介绍的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七年级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4

第5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材分析 实验是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实验一定要有相应的工具和正确使用有关工具的方法及步骤。本节教材的第一部分安排学生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工具,对常用实验器具的分类、安全操作规则做了简单的介绍,了解其用途、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安全使用法则。着重学习显微镜,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操作。这对学生今后科学地探索生命,正确地使用各种探究器具,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它将为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材设计了DIY及“科学·技术·社会——电子显微镜”两个栏目,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及了解显微镜的发展,体验显微镜在微观世界中的特殊作用,感悟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第二部分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6个阶段,对各个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本教材选择一则肉汤变质问题的典型案例,从中了解到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的影响”的实验。通过实例分析、设计与实践,学生就能更加明确科学探究各个阶段的要求以及达到要求的方法。由于有前几次实验探究的训练,这项实验提高了探究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作出假设,收集数据并汇总数据,找出规律。教师对此要非常明确,一定要想方设法组织好这次实验探究活动,将之落实到实处,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认识常用的工具,熟记显微镜的结构名称。中学常用的显微镜主要是单筒式光学显微镜,利用书上插图、实物,认识显微镜,对照图1-8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尝试确定实验中的变量,并相应设计对照实验。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和指导:在认识显微镜的基础上,尝试使用显微镜,从而能正确使用显微镜。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尝试科学探究 导学案

1.4 尝试科学探究 班级:姓名: 探究摆的奥秘 “摆钟走时不准,师傅将摆锤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请你来科学探究—下: 一、提出问题(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猜想与假设(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试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的解释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计划与设计(填写):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第一次:相同: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 (填写) 摆动次数 10 20 时间t/s 小球种类 铜球 铝球 铜球摆动一次平均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 铝球摆动一次平均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 (填写) 2、第二次:相同: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 (填写)

摆动次数 10 20 时间t/s 线长l/cm 线长______cm的摆球摆动一次平均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 线长______cm的摆球摆动一次平均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 (填写) 五、分析与论证 悬线长度相等时,摆球的摆动快慢与摆球的轻重(材料)______________; 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只跟悬线的__________有关;悬线越长,摆球摆动_____________ 六、评估 探究过程是否恰当_________________;探究结果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___;探究过程是否出现新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 七、交流与合作 分析别的组的实验:你觉得那些值得你学习:(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谈生物科学探究教学

浅谈生物科学探究教学 卞新茹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能力要求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 1、明确什么是“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是要让学生模仿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获取学习的成果,而不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制作模型和交流等。通过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亲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模拟过程,从中获得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品质,及本人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2、科学探究教学 2、 1 重视经典实验的传授: 经典实验是指在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实验,如初一的普利斯特利实验,初二的巴斯德实验等。如向学生讲述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巴斯德通过巧妙地制作了一个鹅颈瓶,使人们知道了空气中漂浮有细菌和芽孢,它会使肉汤腐败变质,在巴斯德这个著名

科学实验的启示下,人们懂得了手术时的用具、绷带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人们还根据这个结果研究出了食品长期防腐的办法,如发明了罐头食品。又如在讲真菌时,可以介绍青霉素的来历。这些经典实验反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展现了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火花,能充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习科学探究的范例。 2.2 重视技能规范化训练 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基于对现象的观察,利用假设和理论进行各种逻辑思维等等,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又往往表现出某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或思维途径。所以要重视探究技能规范化训练。特别是学生的操作技能是否熟练、规范,不仅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质量,而且影响着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提高。要根据《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推理、调查、实验设计、操作、收集和分析资料等技能、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例如,“花的结构观察”,学生看后马上说有花瓣、雄蕊等,这时教师要指出,这不是科学的观察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是由外及里等按一定顺序去观察。再让学生重新观察,这时学生能完整有序地依次说出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等花的结构了。 2、 3 提出问题创设设计方案 本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思想,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初一探索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学生还提出:“土壤中的水分对鼠妇生活有没有影响?”“温度会对鼠

课 题1.4 尝试科学探究导学案

课题:1.4 尝试科学探究 学习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2、经历科学探究,领悟科学探究中抽象和假设检验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 控制变量法。 3、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能分析实验数据正确得出结论,乐于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课前学习:1、通读课文并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划线;在你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将你阅读时想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探讨。 2、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3、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课堂学习:一、探究摆的奥秘 提出问题:(阅读课文,思考:小慧从张师傅修理摆钟的过程中想到了哪些问题?)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设计方法指导:①钟摆的简化:钟摆绕一个固定点摆动,可以用代替钟摆。②钟摆摆动的快慢可能与A、B、C 三个因素有关。要研究钟摆摆动快慢是否与A 因素有关,要保持B 和C 两个因素不变,改变A 因素,观察钟摆摆动的快慢是否改变。同理,要研究摆动快慢是否与B 因素有关,需要保持和两个因素不变,改变因素,观察钟摆摆动的快慢是否改变。这种实验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实验一:探究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的长度是否有关 在这个实验中,要保持不变,用同样的、用不同做成钟摆。测出两个不同的摆分别摆动10 次和20 次所需的时间,计算出摆动1 次所需的时间。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一的实验记录 : 线长为30cm 的摆,摆动一次平均所需时间为; 线长为60cm 的摆,摆动一次平均所需时间为。 分析与论证: 由实验一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填“有关”或“无关”。) 实验二:探究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是否有关。

《尝试科学探究》说课稿

《尝试科学探究》说课稿 【教学内容】:《1.4 尝试科学探究》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第4课(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1.1希望你喜爱物理》,在1.1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1.2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1.3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学生分组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沪粤版)

第四节尝试科学探究 付小云 教学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2、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

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专题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专题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专题生物科学与探究 知识点一: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一、探究的基本过程 1.科学探究六大环节 (1)提出问题:在观察、调查、阅读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问题。 (2)作出假设: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等,经过思考做出尝试性的假设。 (3)制定计划: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范围和要求,制定相应计划。 (4)实施计划: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调查、观察实验;安全地操作,观察和记录结果。 (5)得出结论:分析并处理观察、测量等所得的实验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收集更多的证据和材料,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6)表达交流:书写探究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 2.探究实验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3.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首先检查实验过程是否准确无误,如果实验过程完好,则说明做出的假设有误,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做出假设,重新实验。 4对照实验

(1)变量:科学探究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量。实验过程中通常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探究。实验应保持实验变量单一的原则,即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2)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全部相同。 例2(河南宜阳)“这滴水中的动物可能是草履虫”,这句话属于 () A.假设 B.问题 C.结论 D.幻想 解析:假设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归纳,对事物提出的各种尝试性解释。而题干中的话就是观察水滴中的动物后经过分析得出的解释答案:A 例2(河南宜阳)“这滴水中的动物可能是草履虫”,这句话属于 () A.假设 B.问题 C.结论 D.幻想 解析:假设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归纳,对事物提出的各种尝试性解释。而题干中的话就是观察水滴中的动物后经过分析得出的解释答案:A 例3 (2015 新疆)下列有关对照实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 B.所有的条件都不相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D.所有的条件都相同

高中生物科学史及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史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5、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7、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释放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0、卡尔文: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一、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2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