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化学第九章 分子结构 练习

无机化学第九章 分子结构 练习

无机化学第九章 分子结构 练习
无机化学第九章 分子结构 练习

第九章 分子结构练习

一、填空题

1. SiF 4中硅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____,该分子中的键角为_____;-26SiF 中硅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_____,该离子中的键角为_________。

sp 3 '28109 sp 3d 2 90

2. BF 3,NH 3,H 2O ,+4PCl 的键角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中心原子杂化轨道中不含有孤对电子的有___________。

BF 3>+4PCl >NH 3>H 2O ; BF 3和+4PCl

3. 在C 2H 4分子中,C 和H 间形成______键,C 与C 之间形成______键和______

键,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

σ σ π sp 2

4.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2H 、He 2、B 2、C 2、+2He 、Be 2中,能够存在的有__________,

不能存在的有________。

+2H 、B 2、C 2、+2He ; 2He 、2Be

5.+2O 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键级为_________;+2N 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呈__________磁性。

()()()()()()() 1*p 24p 22p 22*s 22s 22*s 12s 1ππσσσσσ

()()()()()()12422*2222*121p p s s s s σπσσσσ 顺

6.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4ICl 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中心原子采用_______杂化轨道成键;PCl 5(g )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中心原子采用_____杂

化轨道成键。

平面正方形; sp 3d 2; 三角双锥; sp 3d

二、选择题

1.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O 2的最高占有轨道是( )。B

(A) p 2π (B) *2p π (C)p 2σ (D)*2p σ

2. IF 5的空间构型是( )。C

(A) 三角双锥 (B) 平面三角形 (C) 四方锥 (D) 变形四面体

3. 下列化合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又存在配位键的是( )。A

(A) NH 4F (B) NaOH (C) H 2S (D) BaCl 2

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 相同原子间双键的键能等于单键键能的2倍

(B) 双原子分子的键能等于键解离能

(C) 多原子分子的原子化能等于各键键能总和

(D) 键能或键解离能愈大,共价键愈牢固

5. 下列分子或离子中最稳定的是( )。A

(A)+2O (B) O 2 (C)-2O (D)-22O

6. 下列分子或离子中,具有顺磁性的是( )。D

(A) N 2 (B) F 2 (C) H 2 (D)-2O

三、判断题

1. 杂化轨道数目等于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 )√

2. SnCl 2与H 2O 的空间构型均为V 形,说明它们的中心原子采取的杂化方式相同。

( )×

3. 由于主族元素原子的内层d 轨道均被电子占满,所以不可能用内层d 轨道来形成杂化轨道。( )√

4.

H的键级为,能够存在,并具有顺磁性。()√

2

的键级为2,所以在两个氧原子之间形成两个共价键。()×5. O

2

6. 顺磁性分子即是电子自旋量子数之和不等于零的分子。()√

大学无机化学第九章试题及标准答案

大学无机化学第九章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 本章总目标: 1:牢固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配平的方法。 2: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 3:会用能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 1:掌握化合价、氧化数的概念,以及原电池的符号表示方法。 2: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会表示电池的电动势,可以配平电极反应式,书写电池反应方程式。 第二节:电池反应的热力学 1:可以判断原电池反应的自发性:r m G zEF θ ?=-,E>0反应以原电池的方式进行。 2:掌握 E θ 和电池反应的 K θ 的关系的计算; 2.303ln ln lg RT RT zE F RT K E K K zF zF θθθθθ=?= =. 3:掌握利用能斯特方程来求算电极电势:。0.059lg V E E z θ??? ?=+???? 氧化型还原型 第三节: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学会运用能斯特方程来从酸度、沉淀物生成和配位化合物生成三方面来讨论这些因素对电池电动势的影响。 第四节:化学电源与电解 1:认识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锌锰电池、银锌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2:了解分解电压和超电压的概念。 第五节:图解法讨论电极电势 1:会看元素电势图。

无机化学《分子结构》教案

无机化学《分子结构》教案 [ 教学要求] 1 .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特征和它们的区别。 2 .掌握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3 .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 4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的性质和特点。 [ 教学重点] 1 .VSEPR 2 .VB 法 3 .MO 法 [ 教学难点] MO 法 [ 教学时数] 8 学时 [ 主要内容] 1 .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离子的特征(电荷,半径,构型) 2 .共价键:价键理论-电子配对法(本质,要点,饱和性,方向性,类型σ 键、π 键)。 3 .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的提出,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杂化轨道的类型- sp 、spd 等各种类型及举例。 4 .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分子轨道的能级图,实例- 同核:H2、He 、O2、F2、N2;异核:NO 、HF 。 5 .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键级。 6 .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 [ 教学内容] 2-1 化学键参数和分子的性质 分子结构的内容是:分子组成、分子空间结构和分子形成时的化学键键参数:用各种不同的化学量对化学键的各种属性的描述。 键能:在101.3KPa ,298K 下,断开1molAB 理想气体成 A 、B 时过程的热效应,称AB 的键能,即离解能。记为△H ° 298 (AB ) A ─ B (g) =A (g) +B (g) △H° 298 (AB ) 键能的一些说明: 对双原子分子,键能即为离解能,对多原子分子,键能有别于离解能。同种化学键可能因环境不同键能有很大差异。对同种化学键来说,离解产物的稳定性越高,键能越小。产物的稳定性可以从电荷的分散程度、结构的稳定性来判断。 键能越大键越稳定,对双原子分子来说分子就越稳定或化学惰性。 成键原子的半径越小,其键能越大,短周期中的元素的成键能力与其同族元素长周期的相比键能肯定要大得多。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可以想见其成键能力应增大。但F-F 、O-O 、N-N 单键的键能反常地低,是因为其孤电子对的斥力引起。 一般单键键能不如双键键能,双键键能不如叁键键能。但双键和叁键的键能

大学无机化学教案全

无机化学教案 说明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和期中、期末 考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离解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规律和用途,训练和培养学 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手段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 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 学质量。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分两学期讲授,第一学期讲授化学基础理论,第二学期讲授元素化学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闭卷)成绩80%成。 四、学时分配(共计144学时)

五、目录 绪论 (4) 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

第2章分子结构 (9)

第3 章晶体结构 (13) 第4 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23) 第5 章化学平衡 (30) 第6 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32) 第7 章水溶液 (36) 第8 章酸碱平衡 (41) 第9 章沉淀平衡 (51) 第10 章电化学基础 (56) 第11 章配合物与配位平衡 (66) 第12 章氢和稀有气体 (73) 第13 章卤素 (74) 第14 章氧族元素 (80) 第15 章氮磷砷 (87) 第16 章碳硅硼 (97) 第17 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第18 章金属通论 (104) 第19章S区金属................................. 第20章P区金属................................. 第21 章ds 区金属............................... 第22章d 区金属(一)............................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目的、任务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103 105 109 114 121

湖南理工学院2011年无机化学习题及标准答案第九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九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Lamber-Beer 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La mb er-Beer 定律:A=Kbc,它表明: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某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 与液层厚度b 和溶液浓度c 的乘积成正比。 2:何谓吸光度?何谓透光度?二者间有何关系? 答:吸光度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用A 表示;透光度也是用于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用T 表示。二者之间有以下关系: T T A lg 1lg -== 3:摩尔吸光系数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 答:摩尔吸光系数ε是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是表征显色反应灵敏度的重要参数。ε越大,表示吸光物质对此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越大,显色反应越灵敏。它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mol ·L -1液层厚度为1cm 时,溶液的吸光度。ε和入射光源的波长以及溶液本身的物理或化学因素都有关系。 4:什么是吸收曲线?有何实际意义? 答:若将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某浓度一定的有色溶液,测出相应波长下物质对光的吸光度A,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 为纵坐标作图即为A-λ吸收曲线。从吸收曲线可以看出以下关系:(1)被测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2)不同浓度的溶液的吸收曲线形状相似,最大波长不变,说明物质的吸收曲线是一种特征曲线,可以定性的判断物质;(3)在最大吸收峰附近,吸光度测量的灵敏度最高。这一特征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选择入射光波长的依据。 5:将下列透光度换算成吸光度 (1)10% (2)60% (3)100% 解:用A 表示吸光度,T 表示透光度,由公式T lg T lg A -==1可得: (1)11.0lg lg 11=-=-=T A ; (2)22.06.0lg lg 22=-=-=T A ; (3)01lg lg 33=-=-=T A 6:某试液用2cm 的比色皿测量时,T=60%,若改用1cm 或3c m比色皿,T%及A等于多少? 解:由公式Kc b A c K Kbc A ==均为常数时,和知,当。由T lg A -=,当T=60%时,A =0.22。故当b=1cm 时,%.T .A ,A ..A 67710101101 22201101111====--,=; 同理可得,当b=3cm 时, %8.46,33.022==T A 。 7: 3360035251005415.A cm .nm KMnO L mol .max =??--吸收皿测得吸光度处用=溶液,在λ

大学无机化学第九章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 本章总目标: 1:牢固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配平的方法。 2: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 3:会用能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 1:掌握化合价、氧化数的概念,以及原电池的符号表示方法。 2: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会表示电池的电动势,可以配平电极反应式,书写电池反应方程式。 第二节:电池反应的热力学 1:可以判断原电池反应的自发性:r m G zEF θ ?=-,E>0反应以原电池的方式进行。 2:掌握 E θ 和电池反应的 K θ 的关系的计算; 2.303ln ln lg RT RT zE F RT K E K K zF zF θθθθθ=?= =. 3:掌握利用能斯特方程来求算电极电势:。0.059lg V E E z θ??? ?=+???? 氧化型还原型 第三节: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学会运用能斯特方程来从酸度、沉淀物生成和配位化合物生成三方面来讨论这些因素对电池电动势的影响。 第四节:化学电源与电解 1:认识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锌锰电池、银锌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2:了解分解电压和超电压的概念。 第五节:图解法讨论电极电势 1:会看元素电势图。

2;可以根据元素电势图判断酸性的强弱、计算电对的电极电势 112212......n n n z E z E z E E z z z θθθθ +++= +++、判断某种氧化态的稳定性学会绘制和利用自由能-氧化数图。 习题 一 选择题 1.将反应K 2Cr 2O 7+HCl → KCl+CrCl 3+Cl 2+H 2O 完全配平后,方程式中Cl 2的系数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1l B.2 C.3 D.4 2.下列化合物中,氧呈现+2价氧化态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Cl 2 O 5 B.Br O 7 C.H Cl O 2 D.F 2O 3.将反应KMnO 4+ HCl → Cl 2+ Mn Cl 2+ KCl+H 2O 配平后方程式中HCl 的系数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8 B.16 C.18 D.32 4.某氧化剂YO(OH)2+中元素Y 的价态为+5,如果还原7.16×10-4mol YO(OH)2+溶液使Y 至较低价态,则需要用0.066 mol/L 的Na 2SO 3溶液26.98ml 。还原产物中Y 元素的氧化态为(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2 B.-1 C.0 D.+1 5.已知电极反应ClO 3-+6H+6e ═Cl -+3H 2O 的△rG θm =-839.6 kJ/ mol,则E 0 ClO3-/ Cl-值 为(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1.45V B.0.73V C.2.90V D.-1.45V 6.使下列电极反应中有关离子浓度减小一半,而E 值增加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Cu 2+ + 2e - ═ Cu B. I 2 + 2e - ═ 2I - C.2H + + 2e - ═ H 2 D.Fe 3+ + e - ═ Fe 2+ 7.将有关离子浓度增大5倍,E 值保持不变的电极反应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Zn 2+ + 2e - ═ Zn B. MnO 4- + 8 H + + 5e - ═ Mn 2+ + 4H 2O C. Cl 2 + 2e - ═ 2Cl - D. Cr 3+ + e - ═ Cr 2+ 8.将下列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时,不用惰性电极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 无机化学 答案P02A作业4-2

1、用H3PO4(pKa1= 2.16,pKa2= 7.21,pKa3= 12.32)和NaOH所配成的pH = 7.35的缓冲溶液中,抗碱成分是()(4 分)A.H3PO4 B.H2PO4- C.HPO42- D.PO43- 我的答案:B 得分:4分 2、对于一个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4 分)

A.越负,反应速率越大 B.越负,反应速率越大 C.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D.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大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3、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主要原因是()(4 分)A.电解质离子强烈的水化作用使大分子去水化 B.蛋白质所带的电荷发生了变化

C.由于电解质的加入,使大分子溶液处于等电点 D.蛋白质上基团的解离情况发生了变化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4、已知某蛋白的pI = 5.6,欲使该蛋白移向正极,则电泳液的pH应()(4 分)A.<5.6 B.=5.6 C.>5.6 D.无法确定

我的答案:C 得分:4分 5、聚沉As2S3负溶胶,下列电解质中聚沉能力最强的是()(4 分) A.Ca(NO3)2 B.K2SO4 C.Na3PO4 D.AlCl3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6、溶胶在一定时间内能稳定存在而不聚沉,主要原因是()(4 分) A.溶胶的分散相粒子很小 B.溶胶的分散相粒子很大,扩散速度慢C.溶胶的胶粒呈均匀分布,是均相系统D.胶粒带电,相互排斥;胶粒带有水化膜保护,阻止彼此碰撞时聚结沉淀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7、溶胶的丁铎尔(Tyndall)现象的本质是胶粒对光的()(4 分) A.透射作用

无机化学第九章分子结构练习

第九章 分子结构练习 一、填空题 1. SiF 4中硅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____,该分子中的键角为_____;-26SiF 中硅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_____,该离子中的键角为_________。 sp 3 '28109 sp 3d 2 90 2. BF 3,NH 3,H 2O ,+4PCl 的键角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中心原子杂化轨道中不含有孤对电子的有___________。 BF 3>+4PCl >NH 3>H 2O ; BF 3和+4PCl 3. 在C 2H 4分子中,C 和H 间形成______键,C 与C 之间形成______键和______ 键,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 σ σ π sp 2 4.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2H 、He 2、B 2、C 2、+2He 、Be 2中,能够存在的有__________, 不能存在的有________。 +2H 、B 2、C 2、+2He ; 2He 、2Be 5.+2O 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键级为_________;+2N 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呈__________磁性。 ()()()()()()() 1*p 24p 22p 22*s 22s 22*s 12s 1ππσσσσσ ()()()()()()12422*2222*121p p s s s s σπσσσσ 顺 6.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4ICl 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中心原子采用_______杂化轨道成键;PCl 5(g )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中心原子采用_____杂 化轨道成键。 平面正方形; sp 3d 2; 三角双锥; sp 3d

大学无机化学第十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十四章碳族元素 总体目标: 1.掌握碳、硅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物的性质和制备 2.了解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 3. 了解锗、锡、铅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各节目标: 第一节碳单质及其化合物 1.了解单质碳的结构、同素异形体和性质 2.掌握CO、CO2的结构、性质、制取和用途;碳酸的酸性;碳酸盐的水解性和热稳定性。 第二节硅单质及其化合物 1.掌握单质硅的结构、性质和制取 2.掌握SiO2的结构和性质 3.了解硅酸的酸性;硅酸盐的结构和性质;A型分子筛的结构和实际应用 4.掌握硅烷的制备、热稳定性、还原性和水解性 5.了解卤化硅的制备和性质 第三节锗、锡、铅 1.了解锗、锡、铅单质的性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2.掌握Sn(Ⅱ)的还原性、水解性和Pb(Ⅳ)的氧化性、Pb(Ⅱ)盐的溶解性,从而掌握高价化合物氧化—还原的变化规律。 习题 一选择题 1.石墨晶体中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是( ) (吴成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A.金属健 B.共价健 C.范德华力 D.离子键 2.碳原子之间能形成多重键是因为( ) (吴成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A.碳原子的价电子数为4 B.碳原子的成键能力强 C.碳原子的半径小 D.碳原子有2p电子 3.下列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热稳定顺序中正确的是( )

A.NaHCO 3Ca(HCO 3)2 B.Na 2CO 3>PbCO 3 C.(NH 4)2CO 3>K 2CO 3 D.Na 2SO 3>Na 2SO 4 12.下列化合物中,不水解的是( ) (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A.SiCl 4 https://www.doczj.com/doc/5a5997458.html,l 4 C.BCl 3 D.PCl 5 13.1mol 下列物质生成正酸时需要水的mol 数最多的是( ) A.B 2O 3 B.P 4O 10 C.(SO 3)3 D. N 2O 5 14.下列物质中还原性最强的是( ) A.GeH 4 B.AsH 3 C.H 2Se D.HBr 16.常温下,不能稳定存在的是( ) (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A.-4GaCl B.SnCl 4 C.PbCl 4 D.GeCl 4

无机化学: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解析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基础 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元素的氧化数(氧化值)(中学:化合价) ?定义:氧化数是某一个元素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数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 ?本质:a、离子化合物中,即正、负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b、极性化合物中,即元素的一个原子提供参与共价键的电子数,其中电负性小,共用电子对离得较远的元素为正氧化数,电负性大、共用电子以离得较近的元素为负氧化数。『①单质的氧化数为0-1; ②在配合物中,当自由基或原子团作为配体时,其氧化数均看作 1; 2 ?定义:凡有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发生的反应。 氧化——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的变化,相应的物质称为“还原剂”; 还原——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接近的变化,相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氧化剂 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氧化数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因此,凡元素氧化数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与应用 (一)氧化数法:适用于任何氧化还原反应 ?依据:还原剂氧化数的升高总值 = 氧化剂氧化数降低总值 例1:KMnO4 + FeSO4 + H2SO4 == ①根据反应事实,写出反应产物,注意介质酸碱性: KMnO4 + FeSO4 + H2SO4==MnSO4 +Fe2(SO4)3 + K2SO4 + H2O ②调整计量系数,使氧化数升高值 = 降低值: +7 +2 +2 +3 KMnO4 + 5 FeSO4 + H2SO4==MnSO4 + 5/2 Fe2(SO4)3 + K2SO4 + H2O ③若出现分数,可调整为最小正整数: 2 KMnO4 +10 FeSO4 + H2SO4==2 MnSO4 + 5 Fe2(SO4) 3 + K2SO 4 + H2O 法2:配平各元素原子数(观察法)——先配平非H、O原子,后配平H、O原子。 ①配平K+、SO42-数目 SO42-:左11,应+7;右18 2 KMnO4 + 10 FeSO4 + 8 H2SO4 ==2 MnSO4 + 5 Fe2(SO4) 3 + K2SO 4 + H2O ②配平H+数目 H+:左2,应 8 H2O 2 KMnO4 +10 FeSO4 + 8 H2SO4==2 MnSO4 +5 Fe2(SO4) 3 + K2SO 4 + 8 H2O ③配平(或核对)O原子数目:已平衡。 小结:氧化数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步骤

北京中医药大学无机化学考试辅导试题及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无机化学》考试辅导试题及答案 用离子-电子法配平并完成下列反应 答:+ + 2I-= 2Fe2+ + I2 -+ 3SO32-+H2O = 2MnO2 + 3SO42-+ 2OH— + + Zn = Cu+ Zn2+ -+3S2-+14H+ =2Cr3++3S +7 H2O -+ 5SO32-+ 6H+= 2Mn2+ + 5SO42-+3 H2O — + SO32-+ 2OH—= 2MnO42—+ SO42-+ H2O 简答题 1. 一种钠盐A,在A的水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刺激性气体B。A的水溶液在酸性中能使KMnO4溶液腿色,得到无色溶液C。若在A的水溶液中通入Cl2得溶液D,在D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E,若在E中加入NH3水,震荡后得到无色溶液F。指出A、B、C、D、E、F各为何物。 答:A、Na2SO3B、SO2C、Mn2+ D、Cl- E、AgCl F、[Ag(NH)2]+ 2.根据配合物的价键理论,指出下列配离子中,中心离子和配体的配位情况(即画出中心离子杂化后价电子排布、指出杂化轨道类型及空间构型)。 (1)[FeF6]3-μ= . (2)[Fe(CN)6]3-μ= . 答:(1)Fe3+ 3d53d轨道有5个单电子sp3d2杂化八面体 (2)Fe3+ 3d53d轨道有1个单电子d2sp3杂化八面体 3.有四种试剂:Na2SO4、Na2SO3、Na2S2O3、Na2S,它们的标签已脱落,请设计只加一种试剂的简便方法鉴别它们,并写出有关配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答:加稀HCl (略) 4.根据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确定下列配离子是内轨型还是外轨型,说明理由。 (1) [Fe(H2O)6]3-(Fe3+3d 5)μ= . (2) [Mn(CN)6] 4-(Mn2+3d 5)μ= . 答:(1)μ= 则n=5 Fe3+ 3d53d轨道有5个单电子sp3d2杂化八面体 (2)μ= 则n=1 Fe3+ 3d53d轨道有1个单电子d2sp3杂化八面体 5.现有一种含结晶水的淡绿色晶体A,将其配成溶液,若加入BaCl2溶液,则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若加入NaOH溶液,则生成白色胶状沉淀C并很快变成红棕色沉淀D,再加入盐酸,此红棕色沉淀又溶解,滴入硫氰化钾溶液显深红色溶液E。指出A、B、C、D、E各为何物。 答:A、Na2SO3B、SO2C、Mn2+ D、Cl- E、AgCl F、[Ag(NH)2]+

北京大学中级无机化学答案

无机化学习题参考答案(II) 第一章 1.4.解: (1)H 2O 2 2C (2)S 2O 32 3v C (3)N 2O (N N O 方式) v C ∞ (4)Hg 2Cl 2 h D ∞ (5)H 2C=C=CH 2 2d D (6)UOF 4 C 5v (7)BF 4 d T (8)SClF 5 4v C (9)反-Pt(NH 3)2Cl 2 2h D (10)PtCl 3(C 2H 4) 2v C 1.B(CH 3)3和BCl 3相比,哪一个的Lewis 酸性强,为什么? 一般来说,CH 3为推电子基团,Cl 为吸电子基团,因此的Lewis 酸性强。 (BCl 3易水解;B(CH 3)3不溶于水,在空气中易燃) 2.BH 3和BF 3都可和(CH 3)2NPF 2生成加合物,在一种加合物中,B 原子和N 相连,另一种则和P 相连,绘出两种结构式,并说明形成两种结构的原因。 P F F H 3C CH 3 N P F F H 3C CH 3 N B B H 3F 3 (该题可参考史启桢等翻译的"无机化学",作者Shriver 等,由高教社出版, 其中关于热力学酸度参数的部分,p.190-191; 或者该书的英文原版第5章的相关内容) 3. 无水AlCl 3可作为傅-克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剂, 而吸水后则失效, 原因何在? 配位饱和(6配位),失去Lewis 酸性 4. 吸水后失效 的AlCl 3有什么方法可以脱水? 因为Al 3+是典型的硬酸,与氧的亲合力很强,因此实验室不能在HCl ,NH 4Cl ,SOCl 2等气氛下加热脱水。(只能加强热生成 Al 2O 3后,用高温下用加C 和Cl 2用还原氯化法制备,这就不是脱水方法了)。 第二章

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 无机化学 答案P02A作业4-1

单选题 1、已知MnO2(s)=MnO(s) + ?O2(g)的=akJ?mol-1;Mn(s) + MnO2(s) = 2MnO(s)的=b kJ?mol-1,则MnO2(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kJ?mol-1 (4 分) A.2a – b B.b – 2a C.a – 2b D.a – b 我的答案:B 得分:4分 2、HA起始浓度为c,达解离平衡HA?H+ + A?时的解离度为α,则HA的Ka为()(4 分)A. B. C. D.

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3、某可逆反应,当温度由T1升高至T2时,标准平衡常数>,则该反应的等 压反应热()(4 分)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无法判断 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4、某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转化率为36%,当加入催化剂,而反应条件不变时,其平衡转化率为()(4 分) A.大于36% B.等于36% C.小于36% D.无法确定 我的答案:B 得分:4分

5、反应A(s) + B2+(aq) ?A2+(aq) + B(s)在温度T时的标准平衡常数 = 1.0。若B2+和A2+的浓度分别为0.50mol?L-1和0.10mol?L-1,则反应()(4 分) A.正向自发进行 B.处于平衡态 C.逆向自发进行 D.无法判断方向 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6、反应aA(g) + bB(g) ?dD(g) + eE(g)达平衡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由此可知,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4 分) A.a + b=d + e B.(a + b)>(d + e) C.(a + b)<(d + e) D.a>b,d>e 我的答案:B 得分:4分 7、在某温度下,已知反应?N2(g) + 3?2H2(g) ?NH3(g)的标准平衡常数为a,该反应若写成2NH3(g) ?N2(g) + 3H2(g),则在相同温度下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为()(4 分) A.a/2 B.2a

无机化学-(2)

无机化学-(2)

(4)F-+HSO3-=SO32-+HF 2、解释下列现象 (1)AgI2-和I3-是稳定的,而AgF2-和I2F-不存在? (2)BH3CO稳定存在而BF3CO不能形成? 3—6 有效原子序数(EAN)规则(Effective atomic number) 一、概念 1927年英国化学家西奇维克提出,是指中心原子的电子数和配体给予中心原子的电子数之和。即中心原子形成稳定配合物的EAN应等于紧跟它后面的惰性原子的序数。主要用于羰基及其它非经典配合物结构中。如: [Cr(CO)6]→24e-+12e-=36e- [Fe(CO)5] →26e-+10e-=36e-→Kr(氪) -36e- [Co(NH3)6]3+→24e-+12e-=36e- 对于中心原子三偶数电子的,可直接形成羰基配合物,而一般中心原子为奇数电子的羰基配合物多不稳定,(不能满足EAN),所以它们容易氧化,还原或聚和成多核配合物,以符合EAN要求,如V为23e-,在形成V(CO)6的总电子数为35,它不稳定,易被还原成[V(CO)6]-。而V(CO)6+Na→Na++[V(CO)6]- 又如具有奇电子数的Mn(0),Co(0),它们的羰基配合物以二聚体Mn2(CO)10,Co2(CO)8或混合形式[Mn(CO)5Cl]和[HCo(CO)4]存在,它们的结构,有效原子序数计算如下图: 二、常见配体提供电子数的计算 1、NO:一氧化氮分子虽不是有机配体,但与CO十分类似。能理解成NO+,与CO有相当数目的电子(等电子体)。

NO参加配体是以三电子成键,因而许多有亚硝酰作配体的配合物能符合EAN法则。如: [Co(CO)3NO]→27+6+3=36e- [Fe(CO)2(NO)2] →26e-+4e-+6e-=36e- [Mn(CO)(NO)3] →25+2+9=36e-[Cr(NO)4] →24+12=36e- 2、烷基与金属形成σ键,按单电子计算。对不饱和的碳氢分子或离子可按参加配位双键的π电子数目计算。 如:[Mn(CO)5(C2H4)]+=25e-+2e-+10e--e-=36e- [Cr(C6H4)2]=24e-+2×6e-=36e- [Fe(C4H6)(CO)3]=26e-+4e-+6e-=6e- 3、环戊二烯基和羰基的混合配合物:环戊二烯基作为5个e-,如: [Mn(CO)3(C5H5)]=25+6+5=36e- [Co(CO)2(C5H5)]=27+4+5=36e- [V(CO)4(C5H5)]=23+8+5=36e- 各类配体在计算EAN时所提供的电子数为: H 1 烯烃(每个双 2 键) 3 烷基、酰基 1 烯丙基 (CH2=CH-C H2·) 5 羰基 2 环戊二烯基 (C5H5·) 7 亚硝酰 3 环庚三烯基 (C7H7·) 2 苯基 6 单齿配体 Cl-; PR3等

无机化学复习题(1-9章)(DOC)

无机化学复习题(1-9章) 一、填空题 1.填写适合下列条件的元素名称(以元素符号表示)。 (1)含有半满p亚层的第四周期元素原子_________; (2)某元素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量子数为n=4, l=0和6个电子的量子数为n=3, l=2 ____________。 2.NO3-的等电子体是__ 。 3.Cr原子的价电子组态是。 4.在CO、HF、H2O等化合物中存在氢键的是,分子偶极矩最小的是。 5.Ni(CO)4的几何构型是,杂化轨道类型为。 6.已知NO2(g)+CO(g) == NO(g)+CO2(g)为基元反应,其质量作用定律表达式为,反应的级数为。 7. 酸碱指示剂是一种借助自身颜色变化来指示溶液pH值的化学物质,它一般是复杂的有机分子,并且 都是()或()。 8. 封闭体系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向环境可能做的最大有用功等于()。 9. 配合物的分裂能Δ值的大小与配位体有关,在八面体场中CN-与 H2O相比前者是强场配位体,有 较大的Δ值。[Co(CN)6]3-将吸收可见光中波长较()的光,而[Co(H2O)6]3-将吸收可见光中波长较()的光。 10. 某原子质子数为51,中子数为28,此原子的原子序数为( ),名称符号为( ),基态价 电子构型为 ( )。 11. 已知反应S2O82- + 2I- = 2SO42- + I2的速率方程为r= kc(S2O82-)c(I-),则该反应为( )。 12.对于一个封闭体系,从始态到终态时内能的变化等于( )和( )的差额。 13.正反应的活化能()于逆反应的活化能,则反应热效应ΔH <0;温度升高,平衡常数()。 14.分子内氢键可使物质的熔、沸点(),分子间氢键可使物质的熔、沸点()。 15.根据杂化轨道理论,BF3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NF3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 16. 同素异形体或同分异构体的标准熵值()。 17.溶剂水是酸HF, HBr, HI的()试剂,是酸HCl, CH3COOH, HCN的()试剂。

无机化学试验课大纲-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无机化学实验课大纲 2004年修订 目的和要求 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与主干基础课“中级无机化学”配套讲授,通过本实验课教学使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对现代无机化学有一个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学习、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各种实验技术、手段以及完整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前,应认真阅读实验讲义和相关文献,对实验题目涉及的相关理论主题和研究领域做比较充分的了解。并通过预习对实验内容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注意是理解而不仅仅是了解。因为预习不仅仅是看讲义、抄讲义。预习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实验者对实验原理、内容和过程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能够有组织、有条理、有针对性的地完成实验,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有所准备。所以无机实验的预习报告不要求抄实验讲义,而是要求学生对讲义提出的预习思考题进行分析、判断,做出比较正确的理解。任课教师应在实验前审阅学生的预习报告,然后组织学生就预习和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 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比较深入的,超出讲义要求的研究,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要求学生以规范的格式做原始记录,整理分析数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讨论,并按规范书写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有关的手册、文献资料及信息网络查阅相关的公式和常数。 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规范的操作,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的安全。 要求学生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卫生、节约药品,培养良好的科研道德。 学时:60 实验评分:预习20%,实验30%,报告40%,卫生5%,纪律5%。 实验讲义:自编 主要参考书: 1.项斯芬、姚光庆,“中级无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Zvi Szafran, Ronald M.Pike,Mon M.Singh,“Microscale Inorganic Chemistry-a comprehensive laboratory experience”New York : J. Wiley, c1991. 3.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学组,“基础分析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4.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教学组,“物理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版 5.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编关烨第, 李翠娟, 葛树丰修订,“有机化学实验”,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版 对实验大纲的说明: 1.强化学生对无机化学领域的深入了解。 同学们一进入实验室,最先接触的就是普通化学实验和部分元素性质实验,如果没有后续

《无机化学》第九章分子结构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九章分子结构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解:(1)Hg 原子的价电子构型是:5d 106s 2 因中心原子Hg 采用sp 杂化,则分子为直线形。 (2)因中心原子Si 采用sp 3杂化,则分子构型为正四面体 (3)因中心原子B 采用sp 2杂化,则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4)因中心原子N 采用sp 3杂化,有一对孤对占据杂化轨道,所以分子构型为三角锥形 (5)因中心原子N 采用sp 2杂化,有一对孤对占据杂化轨道,所以分子构型为V 形 (6)因中心原子Si 采用sp 3d 2杂化,所以分子构型为正八面体 3解:(1)42 4 14=?+= VP ,σ键数为4,无孤对电子对,则价电子对空间构型和分子空间构型相同,均为正四面体。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因分子中共有四对成键,则需提供四条杂化轨道,所以Si 采用sp 3杂化形成四条sp 3杂化轨道供四对成键电子占据,分子构型为正四面体。 (2)22 4=+= VP ,σ键数为2,无孤对电子对,则价电子对空间构型和分子空间构型相同,均为直线形。杂化轨道理论:

(3)32 1 33?+= VP ,σ键数为3,无孤对电子对,则价电子对空间构型和分子空间构型相同,均为平面三角形。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因分子中共有三对成键,则需提供三条杂化轨道,所以B 采用sp 2杂化形成三条sp 2杂化轨道供三对成键电子占据,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4)42 1 35=?+= VP ,σ键数为3,有1对孤对电子对,则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四面体,而扣除孤对电子占据的位置,分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杂化轨道理论: (5)42 1 26=?+= VP ,σ键数为2,有2对孤对电子对,则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四面体,而扣除孤对电子占据的位置,分子空间构型为V 形。杂化轨道理论: (6)32 6=+= VP ,σ键数为2,有1对孤对电子对,则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而扣除孤对电子占据的位置,分子空间构型为V 形。杂化轨道理论: 4解:(1)52 1 127=+?+= VP ,σ键数为2,有3对孤对电子存在,其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 三角双锥,扣除孤电子对所占据的位置,其离子几何构型为直线形。 (2)421 127=-?+= VP , σ键数为2,有2对孤对电子存在,其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四面体,扣除孤电子对所占据的位置,其离子几何构型为V 型。 (3)523 143=+?+= VP ,σ键数为4,有1对孤对电子存在,其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三角 双锥,扣除孤电子对所占据的位置,其离子几何构型为变形四面体。 (4)322 034=+?+= VP ,σ键数为3,无孤对电子存在,其价电子对空间构型和离子几何 构型相同,均为平面三角形。 (5)42 1 037=+?+= VP ,σ键数为3,有1对孤对电子存在,其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四面 体,扣除孤电子对所占据的位置,其离子几何构型为三角锥型。

关于北京大学中无机化学答案

无机化学习题参考答案(II) 1.4.解: (1)H 2O 2 2C (2)S 2O 32- 3v C (3)N 2O (N -N -O 方式) v C ∞ (4)Hg 2Cl 2 h D ∞ (5)H 2C=C=CH 2 2d D (6)UOF 4 C 5v (7)BF 4- d T (8)SClF 5 4v C (9)反-Pt(NH 3)2Cl 2 2h D (10)PtCl 3(C 2H 4)- 2v C 1.B(CH 3)3和BCl 3相比,哪一个的Lewis 酸性强,为什么?一般来说,CH 3为推电子基团,Cl 为吸电子基团,因此的Lewis 酸性强. (BCl 3易水解;B(CH 3)3不溶于水,在空气中易燃) 2.BH 3和BF 3都可和(CH 3)2NPF 2生成加合物,在一种加合物中,B 原子和N 相连,另一种则和P 相连,绘出两种结构式,并说明形成两种结构的原因. P F F H 3CH 3 P F F H 3CH 3 B B H 3F 3 (该题可参考史启桢等翻译的"无机化学",作者Shriver 等,由高教社出版, 其中关于热力学酸度参数的部分,p.190-191; 或者该书的英文原版第5章的相关内容) 3. 无水AlCl 3可作为傅-克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剂, 而吸水后则失效, 原因何在? 配位饱和(6配位),失去Lewis 酸性 4. 吸水后失效 的AlCl 3有什么方法可以脱水? 因为Al 3+是典型的硬酸,与氧的亲合力很强,因此实验室不能在HCl ,NH 4Cl ,SOCl 2等气氛下加热脱水.(只能加强热生成 Al 2O 3后,用高温下用加C 和Cl 2用还原氯化法制备,这就不是脱水方法了). 第二章 2.1 解: Ni 2+ d 8组态 Pt 2+ d 8组态 第四周期(分裂能小) 第六周期(分裂能大)

最新大学无机化学第九章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 1 本章总目标: 2 1:牢固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配平的方法。 3 2: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 4 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 5 3:会用能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 6 应的影响 7 各小节目标 8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 9 1:掌握化合价、氧化数的概念,以及原电池的符号表示方法。 10 2: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会表示电池的电动势,可以配平电极反应式,11 书写电池反应方程式。 12 第二节:电池反应的热力学 13 1:可以判断原电池反应的自发性:r m G zEF θ ?=-,E>0反应以原电池的方式进14 行。 15 2:掌握E θ 和电池反应的K θ 的关系的计算; 16 2.303ln ln lg RT RT zE F RT K E K K zF zF θθθθθ=?= =. 17 3:掌握利用能斯特方程来求算电极电势:。0.059lg V E E z θ ????=+???? 氧化型还原型 18 第三节: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9

学会运用能斯特方程来从酸度、沉淀物生成和配位化合物生成三方面来讨论这20 些因素对电池电动势的影响。 21 第四节:化学电源与电解 22 1:认识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锌锰电池、银锌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23 镍氢电池、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24 2:了解分解电压和超电压的概念。 25 第五节:图解法讨论电极电势 26 1:会看元素电势图。 27 2;可以根据元素电势图判断酸性的强弱、计算电对的电极电势 28 112212......n n n z E z E z E E z z z θθθ θ +++= +++、判断某种氧化态的稳定性学会绘制和利用自由能-29 氧化数图。 30 习题 31 32 一 选择题 33 34 1.将反应K 2Cr 2O 7+HCl → KCl+CrCl 3+Cl 2+H 2O 完全配平后,方程式中Cl 2的系数35 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36 A. 1l B.2 C.3 D.4 37 38 2.下列化合物中,氧呈现+2价氧化态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3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